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

积极空间active space

指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例如用西欧的油画技法描绘静物时,经常是连背景也用颜料涂...积极空间是日本建筑学家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要说》一书中提出来的空间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空间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空间又称为P空间。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尺度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一:“十分之一”

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的8-10倍尺度。二: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时,可获得较佳的尺度感。三:“外部模数”理论,一个富于生气感的空间,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应保持相互的感觉波及,这就要求外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尺度模数,该数值取

20-25m,超出此距离互相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据此理论分析,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d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成游离状,街道显得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

室外空间根据使用性质不同,一般可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①开敞场地②活动场地③停车场地④服务性的院落

建筑设备指安装在建筑物内为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提供便利、舒适、安全等条件的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给排水建筑通风建筑照明采暖空调建筑电气电梯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有那些?门式刚架、排架、桁架、网架、拱、悬索、壳等

建筑形式美的规律有那些?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对称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都以一条线为中轴而形成左右两侧均等的状态。对称是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最普遍的法则。均衡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变态。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摘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塑造公众良好行为风尚。 【关键词】人的活动;互动;城市公共空间;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决定着当代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从历史上看,公共空间总作为人们信息交流的平台,即使今天,我们掌握可所有的交流手段,公共空间仍然起着公共论坛的作用。众多事件和文化活动构成了城市最诱人的一道风景线,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会使城市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富于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单元构成。城市设计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开放空间,即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开放空间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而以空间体系存在的,是连续性。同时空间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心理的需求。城市景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通过富于趣味的整体设计、人的活动、自然景色的变化参与其中。其中人的活动最为重要。人的活动可以分为私密和公共。前者是自我的、个体的、和内向性生活,后者是一种社会的、公共的和外向性的生活。两者对城市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公共空间需要是有活力的、公开的和参与性的。 宜人的尺度和环境氛围是空间的特点。由于交通工具的影响和限制,人们的出行距离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城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政治和礼仪要求,都是自然宜人的。虽然从北到南,不同的城镇空间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为取得适宜的日照和通风,其街市空间尺度有很大不同。北方局部街市的宽高比可以达到2左右,而南方有些地区只有0.5。但结合各自的具体条件,都在宜人的尺度范围内。尤其对于城镇商市街道,它们是大多数普通市民参于公共社会生活的场所,其实际使用是适用的、舒适的。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设计者、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使用者用“互动”的关系联系起来,共同作用、相互推进,以推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整体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和建造。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式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大体系的一部分的,郭恩张先生在其论文《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中,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有如下描述:1、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察、购物、游乐、健身、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得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3、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9592798.html,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作者:张博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对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展现更多的城市空间文化活力。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两个方面,简单论述城市空间的资源,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与文化活力进行浅析,并基于内在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与基于实证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两个方面,探究城市空间的资源与文化活力,以期能够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空间;资源探索;文化活力 城市化进程不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聚合体,在当前人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承载着多元化的人类发展现状,展现出不同城市氛围、城市发展环境下的精神与气质、印象与理想,等等,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模式,展现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力,构建富含魅力的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整而清晰的城市化格局。文章将结合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动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空间的资源 (一)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集人口、科学文化与经济为一体的区域体系。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实现社会分工与联系的推动性力量,如果没有城市,则各项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城市空间的利用情况则会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关研究,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探索,具体指的是根据城市综合发展中的地面、高空与地下三个部分内容,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提升城市的整体容量,合理挖掘城市中的空间资源,提升城市交通整体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基于立体概念可以看出,城市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均需要在地面、地下亦或是高空中实现,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优化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资源,能够改变城市内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docx

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1微观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存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对应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管理的不同工作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评价,针对微观层面展开更具有现实性价值。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立足城市公共空间细部、建筑群组产生的限定空间、建筑单体形成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等内容而言,多数需要建筑师掌控,如城市广场、街道、公园、建筑内外公共空间等,它们与人为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相互影响最大,涉及到空间尺寸、形状、质感等具体要素和指标,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最终实施阶段。 2关系文化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2.1层次分析法 学术界常用评价方法中,以层次分析法较为适用。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运筹学家托马斯L-;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重决策分析工具,主要针对多目标、复杂化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构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指标结构模型[2]。顶层第一级为综合目标层,包含众多理想与具体目标;第二级为评价的准则,是依据综合目标要求分类产生的影响因素层级;第三级为评价的指标,是对准则的再细化和再深入。 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是评价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制定和选择上极为关键,关系整

个评价体系的优劣。众多指标形成体系,以完善的结构形式对综合目标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分析,有利于得到全面、客观的数据结果。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内涵,选取4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考虑,即参与性、驻留性、交往性、文化性。虽然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和文化品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Z等,然而这些因素对其不构成主要或持续影响,故并未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因此,上述4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通过对准则层进行细化深入,分解得到22项指标层,以供参考。 (1)参与性。参与是实现文化交往的首要条件,只有进入场所,才有可能发生关系,营造精神。从参与性入手,深入分解形成7项指标:①公共与步行交通。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务必确保与外部空间环境具有极好的连通性,城市人群可以便利地到达其中,并可以选择在相对任意时段便利地离开。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互补而非干扰,形成多元交通系统。②指向标识系统。公共空间内部应当完善指向标识,提高人群参与效率,引导城市人群清晰达到目的场所。③无障碍设计。这是对参与人群全面性和广泛性的充分考虑,具有十足的人文关怀气息,是评价公共空间人性化参与性的直观体现。④停车系统。满足自驾需求,同时对缓解城市交通通行和城市停车具有一定意义。⑤整体风格及特色。城市公共空间在整体空间形式、景观风貌上较为统一和完整,呈规模化特色效果,易于吸引城市人群进入。 ⑥视景效果及绿化。城市公共空间置于城市界面中具有通畅、美好的视景效果,同时在卫生环境方面管理到位、长效,并具备充足的绿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研究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是市民进行户外活动所需的必要场所。严寒城市冬季漫长而寒冷,低温、冰雪和冷风的侵袭对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建立具有强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是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必经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虚拟情境的严寒地区城市景观活力的要素测量与模型建构(51108114)”,以建立高活力度的景观环境为出发点,对该课题中景观活力要素的选取与测量部分进行研究,并对此部分进行扩展,完成了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分析了人们评价景观活力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 根据严寒城市气候特点、空间类型和人群差异,分别建立差异性景观活力评价模型。研究旨在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市民健康状况,设计高活力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供指导。首先,本文参考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严寒城市独特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获得了影响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的自然、空间和事件影响因素。自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严寒城市气候为背景,以人的身体与视觉感受为依据,其包括微气候和植被要素;空间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空间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根据物理环境对人形成的实际影响为依据,通过分析客观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对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程度而获得,包括场地规划界域和内部空间配置;事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事件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态度三重模型,通过分析使用者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态度的形成过程而获得,包括个人认知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自然、空间和事件三类影响因素对景观活力评价进行的定性描述、为后续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对景观活力评价前期的调研进行了样本分析。定性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定量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应用依据。调研过程分为调研准备、调研实施和样本分析三个步骤。 调研准备期间明确了调查地点、筛选了环境因素的、预测了调研方式。调研实施过程完成了调研问卷的设计、测量检验和实地调查。调研准备和调研实施两

城市的活力营造

香港的一趟行走,之前对于城市思考的种种,在“城市设计美学”课程结束的论文考察作业中终于以这么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作结,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走过的城市,有爱也有恨,理想中的城市是怎么一个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无法营造,也无法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我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可亲的城市—— 文章很长,很枯燥,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喜欢。 城市的活力营造 作者:有栖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 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 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 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空间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分析”、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以及伊恩·本特利的“城市的人性化生活”等理论,都对营造富有活力的、个性特出的城市空间的意义作了积极的探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容易进入,可以随意使用,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去。城市空间可以是单独功能的,也可以是交混功能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交混的,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意味着能够满足人的意图,并不断地多次地深入到城市的空间里去,以求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心里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从各方面寻求解决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而营造的城市空间,丰富人们交往的场所,满足不同需要,以求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 一个被称赞的城市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能自我完善,推陈出新。要使得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需要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下(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空置空间)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空间尺度”、“交通可达度”、“交混功能”、“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公共文化活动”等。 1. 空间尺度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城市空间要考虑空间秩序的问题,从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时人对空间的体验(如渗透、转换、导向等)。这种空间序列的连续和完整,可以保证人的行为活动和视线不被打断,从而实现人对城市的体验。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以尺度来参照分类的。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尺度”是为了某种非凡的使用功能或为了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但是,当前城市一些广场空间的设计就片面采取巨大的尺度来营造“宏伟”效果,那不但不是活力的表现,而且还会造成荒芜的景象,人不“易”进入。所以,城市的空间首先得“尺度宜人”,但凡“人性的场所”都是具备“人体尺度”的。 国内城市人口众多,为达到“宜人的场所空间”而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得从数量上而不是尺度上来追求达标。 2. 交通可达度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是不段扩张的局面,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活力空间吸引了人们的兴趣,于是产生了交通;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城市活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 |外层空间设计|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 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 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换句话说,当

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 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 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 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 1。尺度

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 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 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 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 ,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它大致相当于海特提到的欧洲大广场的平均尺寸190英尺*465英尺(57.5*140.9米)。外部空间设计的第二个假设: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个20-25m的模块,称为“外部模块理论” 关于外在的孔子,从实际的行走和观察就可以清楚。每隔20-25米,就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或者是材料的变化,或者是地面上的高层次变化。然后,即使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单调也可以被打破,有时它可以立刻变得生动。这个模块太小走不动,太大也不行一般而言70-80

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离不开它所依托的物质环境。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的今天,城市开放空间的建筑和改造活动日益增多,设计水平和评价标准也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要更好地研究和评价城市开放空间,就必须了解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活动类型和性质及人们的活动对环境的要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日常工作、上学、购物等生活事务,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它们的发生很少受物质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包括散步、休憩、驻足观赏等活动,是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外部条件适宜、环境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的被动式接触。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 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 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详讲第三章跟第四章。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

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章为空间秩序的建立。 这章分为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和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两个部分。加法空间就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代表人物为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如奥库森尼斯主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等,其作品十分注

浅析居住地商业街区城市空间之活力

浅析居住地商业街区城市空间之活力 发表时间:2015-09-06T16:56:43.8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期供稿作者:张馨予[导读]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以天津市梅江蓝调街区城市空间设计为例 张馨予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将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日常生活发生器”——居住地商业街区,并选取天津市梅江生态居住区内的蓝调街区项目为例,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分析其街区空间之活力,来探讨居住与商业混合型区域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蓝调街区;人群;商业;交通;环境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城市空间设计的探索中,日益注重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从城市空间环境与人性行为特征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与城市建设问题,从而进一步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以及人与城市空间场所的情感沟通。因此,本文将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日常生活发生器”——居住地商业街区,并选取天津市梅江生态居住区内的蓝调街区项目为例,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分析其街区空间之活力,来探讨居住与商业混合型区域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一、调研街区项目概况 由顺驰集团开发的“蓝调街区”,是梅江生态居住区的第一个商业项目,共分为三个街区:一街区,即原蓝水假期售楼中心,南临珠江道,东临九华山路,西北侧毗邻蓝水假期居住小区,现为滨海集团公司办公楼,总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 二街区,为蓝调街区主体,东临友谊路,西临九华山路,南侧为珠江道,北侧为增江道,拥有保留水面11500平方米。建筑为环湖四层框架结构,一二层为商业店铺,三四层为店铺及轻型商务办公,总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 三街区,西临蓝水假期二期,东临九华山路,与梅江新海湾隔街相望,北侧为珠江道,南侧为左江道,经营商业店铺,总建筑面积约6900平方米。 二、调研街区空间活力分析 1、人群与街区活力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有了人的参与,城市空间才发展为场所,也因有了人的行为作用,场所才拥有活力的源泉。蓝调街区所在区域内集中了大量住宅,本应为街区场所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人群流动,然而经过仔细观察,我们会有以下发现:蓝调街区所处的梅江居住区属于高档住宅区,虽住宅楼密集,但区域内住宅户型面积普遍偏大,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偏高,这就使人口密度比想象中低很多。此外,由于梅江居住区距市中心相对较远且居住环境优美,部分人群在此购置房产并非作为其固定长期居所,而是作为第二宅,居住密度也因此有所下降。对于一个城市街区,其空间吸引力与周边环境场所息息相关,两者间有些相辅相成,有些则存在竞争,街区规划中设定何种可承载行为来吸引人群参与到场所活动中去,是激发街区潜在活力的关键。 居住地商业街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广大居民,而居民的活动半径直接影响着其日常生活对于街区的依赖性,显然,依赖性越强,街区人气越旺,街区场所越加充满活力。 2、商业与街区活力 作为此次调研对象的蓝调街区是目前梅江起步区内唯一的商业配套项目,其商业发展是否活跃,由商业所引发的一系列公众行为又能否为街区场所注入无穷活力呢?通过调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归纳当前店铺的经营业态,主要分为三大类:餐饮类、娱乐类和服务类。经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各类商业活动对于街区消费者而言,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换言之,无论在这里享受餐饮娱乐还是接受便民服务,都是在消费者事先具备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人被既定目标所支配,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在街区内流连,而是直奔目的地。 我们再将视线投向本次的调研对象——蓝调街区,我们发现这里的小店铺大都是“关上门做生意”,很难发现各样人群环绕在小店铺周围,构成它们依附和补充的场景,人们悄悄地与这些商铺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使得街道层次分明。然而没有了店铺门口那些吸引人群的消费空间,没有了那些衔接紧凑、错落有致的销售场所,街区轮廓显得极其单调,此时,我们切实感受到“整齐划一是充满活力街道的敌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蓝调街区的沿街建筑立面被大大小小的商铺招牌广告覆盖了,这些宣传“道具”在聚集商业人气的同时,也为焕发街道活力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别具一格的特色招牌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色彩,质感,灯光效果、入口小品乃至音乐的加入,都很好地带动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也为街区行为场所的营建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王 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的街道空间和城市广场空间所营造的空间活力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影响 因素及解决方式,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从而丰富空间的生机和活力。关键词: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活力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活力对活跃整座城 市、调动城市居民的生机起到重要作用。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来丰富空间的活力性、趣味性等。 文中以街道空间、广场空间这两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活力性营造作为重点来进行阐述。 1 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 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1.1 街道活力的内涵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 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 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 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1.2 重庆街道空间的特征及活力体现 对重庆独特的山地城市空间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街道是整 座城市的必要空间,它所持有的山地地形的原因决定城市的街道 是随地形高低起伏,忽明忽暗,从而形成宽与窄、自由转折等一系 列“阴角”空间,且穿插在其中的休息平台、院、坝看似不具广场的特性,但却发挥着广场的功能,使广场的活力性和生活趣味性洋溢在街道空间中,并与城市人文特色和谐统一。 1.3 以重庆市七星岗周围居住区为例(见图1 ) 该区域街道的活力具有以下特点:街道空间趣味性、绿化环境因素、人的活动参与性。从实地调查中可知,该片区的街道功能不再是纯粹的通行,而是由居民赋予了更为生活化的功能,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的场所,这与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们日益形成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由于山城地形高差的巨大变化使居住区形成了丰富的上下空间和局部放大空间,且街道周围的建筑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进行建造,从而出现了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层次感及立体感的特性。街道中所产生的复杂的“阴角”空间和对景效果,再加上放大空间中所穿插着绿化的点缀,形成强弱不一并伴有节奏感的“街道中心”,吸引周围不同类型、不同数量 的人参与到街道空间的活动之中,从而使整个街道空间充满活力和生机。 由图1可看出,只要是放大的街道步行空间以及“阴角”空间,就会成为附近居民主要的室外活动、娱乐空间。这无疑创造了该片区居民的生活趣味性,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一些城市边角空间,给居住、街道等这些原本单一的模式赋予了新的活力及空间诠释,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 2 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及其特征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 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 有4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1 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 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2.2 环境因素 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2.3 城市色彩因素 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 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2.4 以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的三峡广场为例 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与嵌入其中广场的尺度比例宜人,利于 人们的活动及娱乐的心理。根据观察,三峡广场上的活动是极其丰富的,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扩大化的范围内进行交往。1)该区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休闲购物;2)文艺表演及水幕电影等群众观赏性活动,形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活动环境,产生强烈的内聚效应;3)广场中心的一些附属设施及小雕塑也成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和交往的空间,更体现了强烈的亲和性;4)各大商场在其入口广场上所举行各种商品促销活动和文艺表演,这些场所层次分明、场地开阔、集散便利,既保证了广场

城市设计视角下公共空间社会活力研究

城市设计视角下公共空间社会活力研究1 杨倩倩,杨柳,谭紫微,江恺强 摘要:城市设计的目标是改进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关注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进而创造有活力的宜居城市。社会活力是营造城市活力的核心因素,面对当前城市设计中以土地经营为目标的新城扩张到以资本为载体的大规模旧城更新,设计过程过多重视公共空间的物化成果而非社会环境直接导致了“再造”空间人群的缺失和流失,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社会活力渐失,人城互动疏离,最终导致城市生活品质下降。因此,文章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以及城市设计的社会属性,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活力交往、认同和自组织创造三个层次的内涵表征,并通过城市设计理论层面的探究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具体实践的反馈,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社会活力的表达需求,以探讨营造富有社会活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社会活力,城市设计,宜居城市 城市活力并非一个新概念,当代许多城市设计理论都对这一概念有所提及。凯文·林奇于1981年指出“活力”标准作为评价城市设计的五项标准之首[1]。由此可见,构建城市活力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我国学者蒋涤非教授在《城市形态活力论》中认为城市活力可分为: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三部分[2],其中注重人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是构建城市活力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社会活力的营造,对改变当前重视物化空间的再造而忽略人文空间的构建的城市设计实践,以及提高新城的空间品质和修复旧城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 1.1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是营造社会活力的前提 哈贝马斯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3]他认为公共空间是社会共同使用并且共同负责的。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也说道:“市民认为,城市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4]这也说明了公共意识的出现也正是因为市民认为自己拥有对城市使用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空间具备的公共性,是社会公共领域对其赋予的特殊属性,而之所以“公共”是空间满足社会系统需求的一种外1 本项目为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自然科学类”首批资助项目:“山地城镇空间景观识别与环境优化”(CDJZR10 19 00 0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