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因浅析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因浅析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因浅析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因浅析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因浅析

吕国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并且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且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无法解决带孩子进城上学将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住房条件恶劣、生活费用昂贵、交通安全无保障、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父母无暇照顾他们等等。于是,在他们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管,由此而形成中国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最早由一张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1】而现在,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我国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界定。段成荣、杨舸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亲双方或者一方由村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亲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3】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和拥有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关爱,儿童权益也受到严重的危害。【2】因此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我国研究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学者将其归结于我国的人口流动。比如,李金涛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大量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4】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量的农村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直接性的结果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但是,这种分析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为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又为何在迁移的同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从以上问题入手分析,概括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则是大量农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同时又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入城市抚养的矛盾的结果。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力是经济压力的驱动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而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无法带自己女进城,又是受到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农民工教育思想及其自身生活条件的限制。正如贾勇宏

先生所说,“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现象,儿童留守现象产生于人口流动与家庭迁移的关系中。当家庭迁移在人口流动中完全实现时,留守儿童就不会产生;当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举家难迁时,留守儿童就会随之产生。”【5】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1、生活所迫

生活所迫使得许多农村父母进城打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并且跃居世界前列,城乡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家庭私有财产也普遍增多。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生活依然十分的贫穷,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民在生活的底线上苦苦挣扎。由于生活贫困,他们不得不进城市务工,以此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好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从留守儿童的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商。【6】

2、农村劳动力的饱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也同样迫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外迁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极大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也与日俱增,农业所需人口不断减少;同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大踏步前进,也使得我国农村人口急剧增长,如此一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就不断的增加。由我国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现在农村大约有8亿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约为4.98亿,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农村所需的正常劳动力为1.5亿左右,也就是说,有近达3.5亿的农村劳动力将被闲置。而这些人口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大多数选择进城务工。

3、区域经济发展失调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较大,各部分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也是促使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大力支持,经济迅速腾飞,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经济收入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越拉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个百分点,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近万元。【7】中西部地区人口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收入,纷纷涌向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的大城市。

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经济收入,于是他们便会把带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

成本和自己打工的经济收入作以比较。农民工对是否带孩子进城上学进行权衡利弊,如果子女随自己进城接受教育成本太高的话,他们会选择把子女交给其他人进行抚养,如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自己独自进城打工。同时,由于农民工父母打工所在地多为大城市,孩子上学所需费用十分昂贵,自己负担不起。城市消费水平又高,孩子在外地的花费必然十分庞大,而自己挣钱又较少,难以支付这笔费用。一位在河北省石家庄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说:“我们也想过要把儿子接到这里上学,只是城市的消费太高了,只好作罢,因为我们挣钱少,供不起。”【8】并且,孩子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远离玩伴,对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十分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自卑、压抑、被同学嘲讽等等。因此,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促使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同样也因为种种不利使得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其托付于别人,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1、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

在我国在建国初期,是允许农民自由迁徙的,但这一政策随之带来许多问题,如城市就业困难、粮食供应不足、城市公共设施难以满足等,政府于是就相应的调整政策方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做了严格的限制,人为的把我国城市居民划分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等,都阻碍了农民工举家进城的可能性。【9】这其中又以户籍制度影响最大。由于户籍制度而产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10】伴随着这种户籍制度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其家乡上学虽然可以免费或者费用较低,但他们必须要在其家乡进行升学考试,而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壁垒;城市学校不管国家政策的规定,变相的运用各种手段对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插班费”,从而让农民工子女上学变成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文化差异、城乡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处在一种劣势中,因而形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以上种种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变成了天方夜谭,即便是有学校肯接受他们,而昂贵的费用又让他们望而止步。而那些私人经营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又存在诸多缺陷,如:无法很好的解决父母关心的升学问题、学校设备简陋、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教学质量差、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等。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愿意他们进入这种不称心的学校。

总之,农民工父母虽有心带孩子们进城接受教育,但却无法真正执行,只好将他们托付给别人,形成农村留守儿童。

2、国家政策的鼓励促使农民工大规模迁移

1958年以后,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进入城市,农村人口大量转化为城市人口,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于是出台了一些政策,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即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的束缚下,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于是国家从2000年开始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主要内容便是取消了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限制的农民工就像奔腾的洪水一样,纷纷涌入大城市,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农民工政策的放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成为一股巨大的推力。【11】而且,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保障其权益,其中涉及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多方面,这极大的鼓励了农民工进城的决心。

3、地方政府的各种培训推动农民工的迁移

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组织的各种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也是推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推力。【11】这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得农民工摆脱了以前只有力气而无能力的不利局面,有了一技之长,也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和受到用人单位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增强了他们在城市生存的能力与信心。

国家和政府的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极大的鼓励,纷纷行动起来,但是,又由于我们前文提到的种种原因,如户籍制度带来的限制、城市消费水平农民工无法负担、农民工子弟学校父母无法满意等,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而这些政策所鼓励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成正比例的增多。

三、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原因

1、农民工生存条件的限制

农民工的职业性质、工作方式虽然与农业劳动者不同,但经济地位、社会交往、文化背景又与城市居民不可相提并论。他们身上既贴着“农民”的身份标签,又扮演着城市工人的角色,成为介于现代城市文化和传统农村文化之间的、亦工亦农的边缘群体,无论在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和文化生活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处理子女教育和监护问题上,只能选择和子女长期分离。【12】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他们有诸多问题与不便,这些都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

农民工进城务工之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其突出原因在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的

经济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农民工大多无一技之长,主要靠出卖体力而非技术和文化。根据国家城市调查总队2004年的调查结果,外出务工的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当中,文盲和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二、农民工不能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他们的付出和收入严重失衡。同时,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拖欠现象也是十分严重。

由于农民工经济水平低,他们没有经济能力把外成年子女带在身边,而只能留在农村,以降低养育子女的成本。【11】因为城市消费水平高,如果将自己未成年的子女带到自己所打工的城市进行抚养,势必要相应的增加子女的上学、住房、交通、衣食等费用,而这些费用又是他们无法承担的。此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也十分恶劣。他们为了减少费用,许多人便合伙租赁房子,而这些房子有多是一些卫生条件差、环境恶劣、设备简陋、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地面潮湿的一些便宜的住房,有的由于工作需要,甚至住在工地上,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提供给子女,以供其生活、学习、玩耍。再者,农民工大多从事城市市民不愿意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就从事行业而言,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5】这些工作一般性都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子女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学习情况。还有,农民工工作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流动性很强。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端技术的冲击下,只能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要求低的一些其他行业,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固定的住所。由于无法稳定的待在一个地方进行长期的工作,为了不使自己的子女像自己一样颠沛流离以及影响他们的生活,许多父母便将孩子留在家乡,托付他人。

综上所述,在户籍制度不明确,农民预期不清楚,现实生活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农民工都不敢贸然切断与城市的退路而冒险举家迁向城市。而是保留农村户籍,先在城市就业务工,等待具备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后,再将家人全部接入城市生活,实现举家迁移。【5】这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2、农民工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才的大量短缺,特别是高等文化人才的稀缺,便实行包分配政策,大学生毕业之后便能找到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走出农村,脱离贫苦的有效道路,对于上学报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希望借此跳入龙门。但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文化高技术人才不断增多,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高等院校不再进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实行一种双向的选择,或继续求学深造,或就业工作,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而这种双向

的选择又具有一定的风险,不可能一次性成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经济低糜的时候。

由于以上的变化,农民一时难以转变思想,再遇上找不到工作的困扰,便会出现悲观情绪,过度夸大失业的有关情况,认为自己花许多钱,耗时几十年培养的大学生到头来连工作也无法保证,还不如打工挣钱。在这种论调的影响下,他们把年幼的子女留在农村放任其行为和生活,等成年后再让他们进城务工或行事其他工作。【8】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日益壮大,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影响犹大,诸如影响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等等。

由上可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与在进城务工之时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子女带在身边抚养之间的冲突。促成农民工进城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经济方面的压力和我国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了追求较高经济收入而纷纷进城。此外,国家对农民工政策的转变以及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大力支持也是促成他们进城的外部原因。而导致农民工在进城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束缚、农民工传统的保守的教育观念和其自身经济水平低下等原因。凡此种种,使得我国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 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37.

[2] 叶继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月

刊),2005,(10):73.

[3]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 32(3):15--16.

[4] 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

[5] 贾勇宏,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3,79,83,84.

[6]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4):7.

[7] 数据[J].浙江经济,2008(21):7.

[8] 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131—132.

[9] 张金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08,(10):47.

[10] 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省泌阳县祥瑞学校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18.

[11] 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综合成因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2,05(381):51,52.

[12]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42(5):37.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以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对儿童教育的偏颇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多的是不应有的溺爱,且独生子女较多,隔代养育“隔代亲”,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他们不少恶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极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上“斗地主”、“打麻将”等赌博风气对不少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中有的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赌博;还有电视、录像里的黑帮老大之类的镜头和社会上“称王称霸”的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中出现“拉帮结派”“充老大”,以强欺弱的现象。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以身为范,教育儿童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就要以身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亲人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监护人和教师要经常与儿童谈心,使他们心情愉快,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监护人和教师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浅析 一、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 数字。通过统计,我校281名同学中有136名留守儿童,他们来自各个年级,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其中,女生82名,男生54名,父母主要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务工,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总体上体现出,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在最初的接触中,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通过一段时间共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他们对老师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勤奋感,从而形成自信心。纪子炫与纪梦怡分别为5岁和8岁的姐弟俩,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由奶奶送到学校,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晚上5点半左右到家,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写作业。由于纪子炫年龄比较小,独立吃饭都成问题,每天都是他的姐姐和他一起吃。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注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成因 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有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实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增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准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鄂西北山区,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注重和重视。所以,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注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有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个特殊群体普遍存有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注重。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因为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水平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水平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水准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生活状况不如人意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如若不然,他们当然也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这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

发展。 (二)、安全隐患。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因此在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知道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自控、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做出极其危险的举动,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不久前,江西宜春发生一起五名留守儿童溺水死亡的事故,求救过程中,在全村竟然找不到一个青年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据调查显: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

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每当看到其他的同学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表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可能会疏远他们。不久前,我对我校四年级212名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测验以及游戏测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较孤独、内向、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说明留守儿童远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更渴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却又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等。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管共抓:家庭方面应该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家校沟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目录 I摘要 ....................................................................................................... 一、引言 (1) (一)留守儿童概述 (1)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 1.父母关爱缺失 (1) 2. 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2) 3. 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 (2)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 (3) (一) 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 (3) (二) 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4) (三) 心理问题 (4) (四)学习问题 (4) (五)道德问题 (5)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5) (一) 家庭方面 (5) 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 (5) 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 (6) (二) 学校方面 (6)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6) 2.举办家长学校 (6) (三) 政府及社会方面 (7)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 1、年龄及性别分布 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2、地区分布 据介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

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四川、河南占全国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报告称,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其中广东省流动儿童最多,规模达434万,占全国流动儿童的12.13%,远高于其他省份。流动儿童数量大、比例高的还有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地。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孩子中,3个是流动儿童。7-14岁流动儿童中,约 1/3的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6岁儿童中,自出生以来平均一半时间是在现居住地度过的。 相关阅读: 留守儿童的相关公益活动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有许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已经开始关注,并用积极行动来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 “希望家园”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_腾讯公益_腾讯网 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基础 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要改变现状,首先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关爱成长,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量化课外作业,控制作业难度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提高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增加课外阅读也有助于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策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特别关注 的话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子女被家长转到城市接受教育,而留在农村的学生大多是家庭较贫困的孩子,这些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则留守农村成了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和教师素质的原因,而留守儿童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原因就是家庭关爱的缺失,导致内心孤单,进而影响学习质量。根据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期有所帮助。 二、农村留守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改进策略

(一)给予关心爱护,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模式的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 受的地位,通常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已经将答案给出来了,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只 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往下走,久而久之,学生形成 习惯,对教师讲解产生依赖,分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再遇见问题时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处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本身在身体和心理上就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大多内向,通常将老师当作权威,且缺乏主见,容易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依赖感。 教师要改变现状,就应该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始,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可以从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始,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提前布置好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给定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提前预习并解决这些问题。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注意留守儿童自主学习习惯 的养成问题,可以让他们担任学习小组长之类的班级职务,用责任感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二)量化课外作业,控制作业难度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不同,在城区的小学生通常完成课 堂学习之后,还会去各种辅导机构由专门的辅导老师进行作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 ,随着 1985 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 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 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位被寄养在叔叔家的女孩,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苦楚: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叔叔婶婶,婶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叔叔就打我。这样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吗? ⑶ 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摘要:在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但表现在家庭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和学校方面。为此,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0-02 人的社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教育,它不但能够对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知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形成、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由此可见,教育不但来源于学校,而且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也十分关键,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是非常迫切的。下面,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毕业论文)_2

开放教育 专科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专业: 姓名:学号: 分校:教学点: 指导教师:上交日期:

目录 写作提纲 (1) 论文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3) 二、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 (4)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5) 参考文献 (7)

【写作提纲】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问题 2留守儿童学习状态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障碍问题 4 留守儿童品行价值问题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认识来看 3、从家长自身来看 4、从学校教育来看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政府应加大投资 采用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论文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有些是被扔给了老人监护和寄养,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贫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 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 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 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 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 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 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 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 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 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成因、现状和对策浅析 灵台县人民检察院 周培华 内容摘要: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对留守儿童概念、问题形成原因、现状进行了探讨,明确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其根本解决仍然离不开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我国现有的能力尚不足以完全彻底解决该问题。 文章下半部分主要阐述了对留守儿童保护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解决 法律对策 序 言 近年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

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效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违法犯罪等诸多问题。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了各基层司法机关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成因、现状 1、留守儿童的概念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特点:不具备独立生活的心理条件和独立生活所需的生理条件,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2、留守儿童的成因 传统的农业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国尚有牢固的根基,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公有制度,使得农民有了比较稳固的依靠,因而很少有农民因为生活的拮据而外出。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而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获得好生活的农民则相形见绌了,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斯密曾经说过,每个正常的人都是一个经济人,都会计算如何去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生活。这时,价值规律使得感觉时间紧迫、生活

(完整word版)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铜陵县老洲乡白沙小学魏百海徐家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 1、缺少家庭教育,缺乏亲情抚慰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临时监护人的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怀和交流,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93.1﹪的农村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在家”,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6.9﹪。老师提问“最想对外出父母说的一句话”时,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这句话正是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渴盼的真实写照。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笔者对所在乡中小学12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样问卷,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12人,占9.7﹪;良好的38人,占30.6﹪;合格的61人,占49.2﹪;不合格的13人,占10.5﹪,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与父母的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厌学倾向。而他们的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之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无法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对其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问一下孩子:“作业写完了吗?”,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数据显示,当学习上遇到问题时,56.3﹪的会找教师,只有6.3﹪的会找家人,6.9﹪的会找同学,30.5﹪的选择自己

论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策略

浅谈双峰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我们关爱留守儿童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策略教育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的许多问题。 (一)、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如若不然,他们当然也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这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二)、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由于

祖父母或亲戚,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是孩子学校的事情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像留守儿童被性侵的案件比比皆是。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三)、心理问题 据调查显: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每当看到其他的同学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表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可能会疏远他们。不久前,我对印塘乡白马群众工作站所辖的东风学校、白马学校、盐井学校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测验以及游戏测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较孤独、内向、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说明留守儿童远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更渴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上网、辍学等现象。这种现象很明显,很多留守学生的作业经常是做不完整,书写也不够工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乡郎家庙小学路可进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 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

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吉林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韩东梅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就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就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就是教书,更重要的就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就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农村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瞧法: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就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她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她们。时刻关注她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她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她们感受到学校就就是她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叫柳宏斌,她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老的奶奶照顾她,她每天上学都迟到,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老上不去,我耐心教育她,她当耳边风。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她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

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她进行交流,谈心,鼓励她;让班干部陪她上下学;课堂上鼓励她举手发言,课间组织学生与她做游戏……慢慢的她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她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她学生来说,她们就是可怜的,她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她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她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她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班里还有一位学生名张冬月,她幼年丧父,她与常年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得知这情况,我给她送去书包、铅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同时学校还发动学生为她捐款。虽然我们不能给她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就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她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与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辛英芳甘肃省临夏市枹罕镇马彦庄小学 731100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

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⑶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⑴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的关爱上,致使他们亲情的缺失极为严重。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 ⑵交友易入误区由于留守儿童亲情情感上的创伤,他们在情感上的交流倾向于自己的朋友,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有一定的经济自由度,他们聚在一起,容易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一些孩子在不良少年的带领下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