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禅

禅
禅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

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世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

化气了。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

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

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胡应磷说王维的

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

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爱到深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痛到心低是“从此萧郎是路人”,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工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相思迢递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女尚怀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秋士易感是“仲宣怀远更凄凉”,无言情思是“无边丝雨细如愁”,浪子回头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官场失意是“不才明主弃”,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还有一种情感,是淡而天成的,是疏朗清幽的,是不着痕迹的,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这便是禅趣的诗味,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也正在于此:以冲淡悠远的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示幽然的佛影禅光。

从山水诗的意象来看,这些意象被王维赋予了禅的意味。诗中多描写山、水、云、雨、流泉、幽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参禅悟道之后完美的自我体验;“城中遥相望,唯应

见白云”(《山中寄诸弟》)是独居超然世外的清静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是自然天成的图画;“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之三)是“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中抒情主人公常以静坐的方式出现:《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诗中多次提到“闲居净生”的乐趣。如“竹径从初起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辩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那尤其著名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写他静坐的。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例如这首《泛前陂》“秋自空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

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尤殊未还。”这首诗作于辋川隐居时期,写诗人独自在剞湖上荡舟赏秋。在这清澈坦荡的山间平湖上,诗人望着高远的天空,连绵的山峦以及闲静的白鹤,不禁悠然入禅,浑然忘我,直至夜深未归。

再一层,禅法要求一切皆空,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当王维具备了“空性天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于是才能在自然山水的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是那样即无心而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繁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镜都是生没无常的,于是在“已复其真”的诗人笔下,自然万物之真,即为自然万物之性了。所谓:“不知栋中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迤俪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坨》),“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栾家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即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于由白云、青林、跳波、仄径组成的大自然的境界中时,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契合之中,感到了真正的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王维的“无我之境”也在诗中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再看《等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往来,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换无时但又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

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境的。这种体悟使他的诗风有通透的禅意。

另外,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山中》“荆溪白是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如《剞湖》“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表达“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诗人写悲秋的情绪,飞鸟向无尽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延绵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伫立。这其中蕴涵着幻灭无偿的空寂的禅理。顾磷《批点唐音》评此诗说:“调古兴高,幽深有味,无出此者”。

对大自然的最深层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可以说象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自然美景的最深层次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对自然物最具魅力的神理,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能对自然物象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清妙的意境,把禅与山水诗融合于字里行间。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有三,尤其是辋川诗中可见这种影响:

第一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的活动的诗。

如:《蓝田石门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以上两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活动方式虽然不同,均能悟道。由此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第二,直接阐述禅理的诗。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哦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第三,渗透禅趣的诗。

南宗禅强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王维的禅趣和他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有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相吻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的确都饱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的已经。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是空静澄明的,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这是忘我忘情,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如“白云回望合,青蔼看有无”,勾勒出的是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如果用禅理来诠释,最是那“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观”。而禅宗把“佛法大意”说为“春来草自清”,又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

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相吻合了。

南禅常用三境界来对比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王维的《送别》中以“白云无尽时”来比拟隐者的行路,便能体现自由自在,独来独往,“何处寻行迹”的禅趣。《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另外,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如果不是意去求得深彻的话,这些诗是能使读者把握人生的真谛的。南禅的“顿悟”与诗歌中的“妙悟”完全相通,所以对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观照产生了积极作用。读者不是禅宗,完全不必用参禅的方法去读诗,然而禅理禅趣都蕴含在诗中,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这也是使王维山水诗更独标风物、更耐人咀嚼的原因吧。

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禅与诗的结合中,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了冲淡空灵的风格,另外又因王维是画家,结合绘画技巧入

诗,从而使这类山水诗达到了艺术的及至。这些诗句,或绘景传神、诗中有画;或色相具泯、充满禅机;或清幽恬淡、妙近自然;或淡荡简练、含蓄不尽;或玲珑剔透、引人遐想;所有这一切又都统一于冲淡空灵的总体风格。冲淡空灵最适于表现禅理禅趣,最符合王维恬淡孤寂的性格特点,和他诗中有意追求的静谧的绘画美密切相关。前人赞赏王维山水诗“清丽”、“清腴”、“穆如清风”,既肯定了它清幽而秀丽、清淡而丰腴、清轻而灵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王维山水诗还是具有风清骨峻的显著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胜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维的创作实践,对于诗歌理论也有贡献,诗中那充满禅味的冲淡空灵的艺术风格,也是导致晚唐司空图《诗品》中冲淡、自然、含蓄等品,主要是针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而写的,尤其是对王维那带着禅意的辋川诗的经验总结。《诗品,冲淡》中写“素处以默,妙积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非”。“自然”一品又说:“此境前则陶元亮,后则柳柳州、王右丞、韦苏州,多极自然之趣”。“含蓄”一品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及至明代胡应麟也曾点评王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甚至对于严羽的“妙悟说”以及清王士祯的“神韵说”诗歌理论的建立,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王维发展了禅,使禅融入了诗歌,使其在诗歌上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超出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无为诗人,也可以看出,是禅成就了王维,使王维能成为与杜甫、李白、李贺等彪炳万古的大诗人。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大智慧全部函数和用法

最新大智慧L2函数一览表 FINANCE2(0){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发布日期} FINANCE2(1){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报告期} FINANCE2(2){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上市日期} FINANCE2(3){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每股收益} FINANCE2(4){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每股净资产} FINANCE2(5){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净资产收益率} FINANCE2(6){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每股经营现金} FINANCE2(7){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每股公积金} FINANCE2(8){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每股未分配} FINANCE2(9){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股东权益比} FINANCE2(10){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净利润同比} FINANCE2(35){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总股本} FINANCE2(37){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流通A股} FINANCE2(38){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B股} FINANCE2(39){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境外上市股} FINANCE(2)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国家股 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3)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发起人股 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4)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法人股

FINANCE(8)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职工股 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9)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A2转配股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0)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总资产 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1)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流动资产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2)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固定资产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3)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无形资产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4)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长期投资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5)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流动负债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6)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长期负债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7)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资本公积金注意:该函数返回常数。 FINANCE(19)取得基本财务数据: 股东权益

蝉的意象解读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们有的是作者的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借蝉鸣衬幽静,有的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腔愁绪…… 作者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作者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中,唐代虞世南的《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作者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独特的视角蕴涵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李商隐写的《蝉》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蝉的难饱正与作者自己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苦恼。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中的“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作者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作者的身边共话别情。据《礼记·月令》记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 宋代姜夔的《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衬托环境幽静 唐代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性喜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的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该诗抒写作者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上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美句美词摘抄_作文

美句美词摘抄 三字美词摘抄: 安乐窝百世师杯中物闭门羹不成器掉书袋东道主恶作剧耳边风二把刀赶浪头刮地皮 假惺惺紧箍咒空城计口头禅老江湖里程碑露马脚乱弹琴马后炮马前卒门外汉闷葫芦 迷魂汤迷魂阵莫须有鸟兽散跑龙套泼冷水破天荒敲边鼓敲门砖敲竹杠肉中刺杀风景 试金石耍花腔替罪羊五里雾下马威想当然笑面虎眼中钉一刀切一风吹一溜烟一窝蜂 应声虫执牛耳逐客令走过场抱不平不旋踵杵臼交打边鼓打死虎东窗计石尤风耳报神 耳旁风放冷箭风马牛附骥尾故纸堆虎而冠急先锋假慈悲九回肠九折臂卷地皮辽东豕 捋虎须满天飞碰钉子七返丹墙有耳清君侧清一色三家村守财奴团团转忘年交忘形交 屋上乌一而光一牛鸣一掊土一人敌一言堂一字师傲霜枝 五字美词摘抄: 八九不离十八字没一撇版版六十四饱暖思淫欲杯酒释兵权冰炭不同器兵败如山倒不吃烟火食 不能赞一辞不期然而然不以人废言布袋里老鸦吃粮不管事船多不碍路春秋无义战打蛇打七寸

打鸭惊鸳鸯打鸭子上架二桃杀三士二一添作五富贵不能淫覆巢无完卵赶鸭子上架隔行如隔山 隔山买老牛更上一层楼功到自然成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观今宜鉴古贵人多忘事汉贼不两立 行行出状元河水不洗船何乐而不为恨铁不成钢后来者居上后浪推前浪猢狲入布袋换汤不换药 鸡烂嘴巴硬疾风扫秋叶疾风知劲草急来报佛脚家书抵万金夹板医驼子蒹葭倚玉树尖担两头脱 见物不见人将门无犬子脚踏两只船紧行无好步九牛拉不转久旱逢甘雨救民于水火旧瓶装新酒 攫金不见人开弓不放箭开门七件事慷他人之慨糠菜半年粮苛政猛于虎空口说白话快刀斩乱麻 来世不可待冷锅里爆豆篱牢犬不入鲤鱼跳龙门烈火见真金临时抱佛脚六耳不同谋漏瓮沃焦釜 庐山真面目鹿死不择音猕猴骑土牛民以食为天名师出高徒鸣鼓而攻之盘古开天地平地起孤丁 平地一声雷破鼓乱人捶弃之如敝屐千里送鹅毛墙倒众人推擒贼先擒王蜻蜓撼石柱秋风扫落叶 群起而攻之人间重晚晴人生路不熟人生如朝露日近长安远日久见人心乳犊不怕虎三百六十行 三思而后行三下五除二杀人不见血杀人不眨眼山锐则不高身后识方干十年九不遇十万八千里 树倒猢孙散双斧伐孤树水火不相容岁寒知松柏贪多嚼不烂桃李满天下天高皇帝远天字第一号

中国南北两大灵异事件,都是千真万确的真事!

中国南北两大灵异事件,都是千真万确的真事! 中国南北两大灵异事件,都是千真万确的真事! (2015-05-05 12:51:43) 转载▼快乐虔行 南北有两大灵异事件。南方是上海高架“龙柱”来历,上 海人几乎家喻户 晓。为反驳民间的灵异版本,官方近日抛出新版本遭质疑。而北方灵异事件 是奥运前,北京修筑鸟巢和水立方,要拆掉明朝的山神娘娘庙,刮起恐怖怪 风。工地被夷为平地,现场陷入瘫痪状态。44人伤,2死(后奇迹复活), 娘娘庙却毫发未伤。官方决定“鸟巢”北移百米。娘娘庙不拆了。“龙柱”事件的百度百科版 据百度百科记载,90年代中,上海进行高架桥工程。当工程进行到关键 的东西高架路(延安路高架)与南北高架路交叉连接的接口时,作为高架路主 柱的基础地桩怎么也打不下去。

翻阅上海地质数据,上海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并无过分复杂的地层 状况。参与工程的市政设计院、上海城建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和隧道等工 程公司立即调集技术力量攻关,一而再,再而三,地桩就是打不下。 精英汇集,各显神通之后,打不进的地桩依然打不进!就是勉强打进一部 分,却远远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和工程的要求。这一下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了, 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主柱筑不起来,南北、东西高架路就无法连接,整个工 程也不可能按期完竣。 于是,先前的求神拜佛的说法又悄悄地传播在工地。主管领导思想也终 于出现了松动,经过一番暗访,请来了上海玉佛寺的一位主持。主持来到工 地细细察看后,闭目合掌,久久不语。众人问可有办法?大和尚沉思良久, 然后开口说,已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

但要行一番法 事,请动神明灵物让出打桩的之地。 大和尚默然择定吉日,众人循其嘱咐,一切准备停当。法师焚香祷念, 一一行事,事毕叮嘱某时某刻后即可打桩,然后一去不返。工程技术人员虽 然一头雾水,却也动心聚念,遵嘱照办。谁知如此这般之后,地桩竟然顺利 打了下去,不偏不倚,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南北、东西高架严丝合缝。大和 回到寺庙,不多日无疾而圆寂。大和尚作法的布置,只传数个领导和工程负 责人,并再三吩咐秘而不宣,所以外人无从获知详情,唯一能看到的痕迹, 就是在接口处地桩上浇筑的巨大圆型支柱周身围上了白钢 并装上了龙型纹 饰,作为对佑助打桩成功的神明灵物的祈敬。网友称彻底相信了灵异事件网名为“尸横六部口”的博主在2009年06月26日发表文章,通过同事 讲述的亲历经过,使他彻底相信了龙柱事件的真实性。

顾随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顾随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中国诗与佛发生关系者固多,而不发生关系者亦能成诗人,且为大诗人。 东汉、魏、六朝人多信禅,诗人不在佛教禅宗之内者,数人。其中之大诗人,首推陶渊明。 陶不受外来思想影响。人皆赏其冲淡,而陶之精神实不在冲淡,自冲淡学陶者多貌似而神非。 陶诗第一能担荷。其表现: l、躬耕(力耕):凡有生者皆须求生,人亦然。故陶诗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而佛但坐菩提树下冥想,盖印度生产丰富,不费力即可得食。若乃严寒不毛之地,但坐冥想,非冻死即饿死。 2、固穷:躬耕不足则固穷。孔子曰:“君子固穷”。躬耕乃求饱暖,而人力已尽天命不来之时,亦唯甘之而已。 躬耕是积极担荷,固穷是消极担荷,与后之诗酒流连的诗人不同,乃儒家思想,非佛家思想。 陶诗第二能解脱。 陶又颇有解脱思想,对人生之苦担荷,对生死之苦解脱,然亦非佛家思想,而为中国老庄思想(此乃勉强说)。有生必有死乃天理,好生而恶死为人情。后之道家皆失老庄原意,尤其与庄子不合。求长生乃贪,但有贪生恶死之人情,而无必生必死之天理。陶则不求长生,看破生死。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大化者,天地间并无“常”,佛所谓“常”乃出世法,世法则无所不变。佛说:“有成必有坏。”不必假人力摧残而自然变化,此所谓大化。如水之流,前波非后波。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说“物化”。“化”有两种解释,一为由有到无,一为由新而旧或由旧而新。故陶曰“应尽便须尽”,即所谓时至即行。此解脱决非佛家,顶多是老庄。 至于唐,大诗人中不受佛教影响者: 一为太白。 太白号为仙才,近于道家,又与陶之老庄不同。李所近乃汉方士之道,老庄是哲理,秦汉方士则有“服食求神仙”之道。太白之乌烟瘴气,忽而九天,忽而九渊,纵横变化,恰如道家之腾云驾雾。或谓出于《离骚》,非也。盖《离骚》之开合变化有中心,“吾将上下而求索”,乃为求索而上下,非为上下而求索,乃有所追求故有中心。李则为上下而上下,非有所求,不过好玩而已,无中心目的,故不免令学道者讥之为玩物丧志。治学切不可有好玩思想,因如此则不易有进步。太白不但风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士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 二为工部。

释永信语录

2019-2-17 师父,我很命苦,有没有什么方法改命? 根本上说,一切从念头上下功夫,念头改了,啥都改了。 具体咋办?要修福增慧。如果能舍就会有福德,真能舍就能生发我们的智慧。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难。 心修定慧,弟子在生活与工作中哪种办法最简单、最有效? 安住当下,干啥是啥。 我们时常讲觉悟,觉悟什么呢?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就是认清你自己,觉察到真正的自己。 就是觉悟自己的本心本性而已。 觉悟到释迦佛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相。\ 怎样才能有大根器? 大根器是我们累世所积累的福德因缘,是我们当世修行的基础,但现在也会成为过去,还需我们当下精进用功,以成就未来的解脱因。 我想跳出三界,怎奈影子囚在红尘,怎么办? 所谓三界也是因缘所生之法,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悟得此因缘空性,虽处红尘,当下即能超越,证入空、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解开烦恼的束缚。 有人说先有物质,物质生出意识,那物质从哪里来的? 心不自心,因物故心; 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心物互为因果,没有谁先谁后。 物质乃至世界的起源与消失,都是因缘的结果。《阿含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界也是迁流不息、变动不居的,有情众生也是在无尽缘起的诸方时空中,“此方灭尽,转归他方;他方灭尽,还归此方”,最终直到终成正觉。 一个人若能活在每一个当下, 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事情,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也就更能看透得与失了。 达摩祖师西来意,为何祖师们从不说破? 每个人开悟的因缘都不尽相同,而且宗门直指人心,不历阶级。 故宋释云有言: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缘果是贯通三世的。 人生就像栽树,心地犹如田地,种好自己的地,时候到了,自然会有收成。

《梁书》阅读答案

《梁书》阅读答案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齐明帝作相,闻而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始亮未为吏部郎时,以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之如初。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内宠,亮更弗能止。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其未能拔者,亦间路送诚款,亮独不遣。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而弗之罪也。高祖受禅,迁侍中,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而语笑自若。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替。”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遭母忧,居丧尽礼。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其年卒。谥曰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及奉兴王,蒙宽政,为佐命,固将愧于心。其自取废败,非不幸也。易曰:“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亮之进退,失所据矣。惜哉! (取材于《梁书》卷十六) 【注】商纣王无道,微子劝说无用而离开;箕子劝说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比干规谏而被处死。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延才俊以为士林馆延:邀请 B. 凡所除拜,悉由内宠由:经由

刘一秒执行智慧全集

刘一秒执行智慧全集 刘一秒大师——执行智慧,真实、简单、自然 1,行动创造结果,最会赚钱的的人,行动力最强 2,把想法变行动,就有结果;只要干就有人跟着你 4,为什么有工作30年,还是3000块的工资,遇到问题就找理由,凡是说借口,说理由越充分,死得越惨 四大心态 第一大心态:遇到问题你就说是别人的问题,你立刻原地踏步。简称,自杀!1,凡是收入高的人,就是越会处理问题的人 2,凡是好员工从不给老板谈工资,他们有很好的市场掌控能力,说多就是废话第二大心态:公司找你来就是让你解决问题,没问题,你立刻失业! 1,凡是容易做的事,利润收入就小就少 2,谁能解决问题谁的收入就高 3,抢问题,就是抢钱 4,执行力好的员工就是懂事的员工,很快会被提升 5,20%的员工,创造80%的利润 第三大心态公司:你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回家骂公司,你是在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 1,你只有资格在这种公司上班 2,员工不给公司提建议,实际上是自己的损失 第四大心态:你享受了荣誉和收入,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委屈 1,要保持责任和委屈大于荣誉和收入 执行智慧——一大前提 1,绝对服从 2,你喜欢和激情四射的人在一起,还是喜欢与那些死气沉沉的在一起 3,导致员工不愿执行的两大原因:第一条,领导承诺不兑现第二条,变化太快 4,那个员工很懂事,很快成为领导 5,就是因为不懂事,才需要领导 思八达行动口号:干 思八达行动心态:度 思八达价值观:健康快乐成功,真实简单自然 执行智慧---两大关键 1,先用心 2,再用脑 3,凡是几十年不咋样的人,脑袋里装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知识 4,凡是混的好的人,脑袋里装的都是有用的知识 5,马克思说过:有用的才叫知识 6,人是看你的结果看人 7,公司靠那些把全身心投入公司的人在支撑,根本不是有能力有经验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拼音版

题t í扬y án ɡ州zh ōu 禅ch án 智zh ì寺s ì 【唐t án ɡ】杜d ù牧m ù 雨y ǔ过ɡu ò一y ì蝉ch án 噪z ào ,飘pi āo 萧xi āo 松s ōn ɡ桂ɡu ì秋qi ū 。 青q īn ɡ苔t ái 满m ǎn 阶ji ē砌q ì,白b ái 鸟ni ǎo 故ɡù迟ch í留li ú 。 暮m ù霭ǎi 生sh ēn ɡ深sh ēn 树sh ù,斜xi é阳y án ɡ下xi à小xi ǎo 楼l óu 。 谁shu í知zh ī竹zh ú西x ī路l ù,歌ɡē吹chu ī是sh ì扬y án ɡ州zh ōu 。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 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白话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宝玉人物原型考(一)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

宝玉人物原型考(一)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 宝玉人物原型考(一)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 晚风在2008-10-30 下午5:42 发表于学术研究 《红楼梦》开卷写道: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空空道人看了青埂峰下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石头又说:"......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作者就是石头,记述的是石头自己半世亲睹亲闻的故事。很明白,《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既然《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小说本身必然反映作者本人的生活年代和生活经历。如果我们甄别出小说所隐真事,将其与历史资料对照,二者如能吻合,就可以找到"石头"究竟是谁。但是作者应用大量隐笔,如"谜语"、"谶语"、"影射"、"谬误"、"时序混乱"等,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蔽在小说里。其中最突出的隐笔就是"时序混乱"。我们不妨从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着手,另辟一条寻找作者真实身份的新途径。所谓《红楼梦》现本时序

就是指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的《红楼梦》表面描述的时序。所谓《红楼梦》原本时序是指隐写在《红楼梦》文中的真实时序。关于《红楼梦》的时序和人物年龄已有红学者研究过,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第六章"红楼纪历",陈林的《破译红楼时间之谜》,都对《红楼梦》的时序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周汝昌先生列出的是《红楼梦》表面描述的时序,也就是现本时序。现本时序存在很严重的人物年龄、故事情节错乱。陈林列出的时序有不少欠妥之处。这两个时序均无法满足本考证的需要。因此,须另起炉灶,尽可能地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以保证本考证的准确性。请读者抛开其他固有的《红楼梦》时序,随笔者一起进入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的分析中。本文所列时序均以宝玉年龄为年次标记,以便读者记忆。同时在还原《红楼梦》原本时序时,将全部回目列出,以便查对。 一、《红楼梦》现本时序 《红楼梦》现本时序及依据如下:宝玉出生:第1回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梦见和尚、道士携通灵玉下世。宝玉出生在夏季。贾雨村在中秋的第二天进京赶考。宝玉6岁、7岁:第2回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黛玉"年方五岁。"宝玉6岁。冷子兴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贾蓉"今年才十六岁。"宝玉7岁。宝玉8岁:第3回~第9回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篇一: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回目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 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 环计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第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第十五回 太史慈 酣斗小霸王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破关兵三 英战吕布 匿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跨江击刘表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报父仇曹 操兴师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曹孟德大战吕布 杨奉董承双救驾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孙伯符大战 严白虎 曹孟德败师淯水 曹孟德会合三将 夏侯敦拔矢啖睛 白门楼吕布殒命 董国舅内阁受诏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 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 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 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三回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会古城 主臣聚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劫乌巢孟德烧粮 玄德荆州依刘表 决漳河许攸献计 郭嘉遗计定辽 东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单福新野遇英主 元直走马荐诸葛 刘玄德三顾草庐 战长江孙氏报仇博 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赵子龙单骑救主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鲁子敬力排众议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斩蔡阳兄弟释疑 小霸王怒斩于吉 战官渡本初败绩 曹操仓亭破本初 夺冀州袁尚争锋 曹丕乘乱纳甄氏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玄德南漳逢隐沧 玄德用计袭樊城 司马 徽再荐名士 定三分隆中决策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蔡夫人议献荆州 刘玄德携民渡江 张翼德大 闹长坂桥 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 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 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 义释黄汉升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 宴铜雀台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 超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第六十 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三江口周瑜纵 1 / 7

读包容的智慧全集有感

读《包容的智慧全集》有感 读《包容的智慧全集》有感 包容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关注的东西也必然是有限的。如果将精力过于地集中于计较与怨恨上,那么必然会因此而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及心智,只会徒增烦恼与不幸运,从而影响追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成功。因此,无论是友情,情,亲情,或是在工作和生意场中,只要有了包容,争持摩擦、排斥、挤对自然就少了,而成功,幸福就多了。 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学会包容他的学生,包容学生的缺陷,承认学生存在差异,这样,他所教出来的学生个个肯定都是优秀的、合格人才。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

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一遇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这一天柴打得特别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小强”来了。小强是山里的一只小猴,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强替他去拿汗巾。小强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强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强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强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强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强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

题扬州禅智寺

题扬州禅智寺 朝代:唐代作者: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赏析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 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 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 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 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 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 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 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 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 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 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 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 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

上海沉香阁导游词(慈云禅寺)

上海沉香阁导游词(慈云禅寺) 沉香阁又称慈云禅寺,位于上海市南市,初创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是上海市著名的佛教比丘尼道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43年,现代名僧应慈法师应沉香阁住持苇乘之请,驻锡沉香阁,在这里首先开讲华严初祖杜顺(557-640)所著《华严法界观门》,从此,慈云寺(沉得阁)成为应慈汉师在上海弘扬华严宗的道场。应慈(1872-1965年)法师自称为华严座主,一生教演《华严》,深受国内外宗教界的敬仰。他法名湿亲,安徽歙县人,26岁在普陀山出家,28岁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后到金山、高旻、天宁等寺参学,依明性、寄禅、大定、月郎、冶开等名僧为师,后随月霞法师研究《华严经》,毕生致力于宏扬《华严经》教义,对近现代华严宗的传播影响很大。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该宗又称首宗。华严宗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宣传“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顿入佛教”的思想。应慈法师随月霞法师在上海华严在大学、虞山兴福寺华严讲堂讲授《华严经》。1922年,他到杭州西湖菩提寺,潜心专修《华严经》。随后数十年,应慈法师在江苏、浙江、山西、上海等地传播华严宗教义,并在常州、上海等地创办华严学院,培养僧才。1948年,主持华严法会事务。晚年应慈法师常住沉香阁,仍弘扬演教,讲学不辍,自律为“四壁有经皆可读,一年无日不参禅”。应慈法师是位爱国爱教的佛教界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的政策法律,拥护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7年,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196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5年,明旸法师为纪念应慈法师圆寂二十周年题词一首:佛学耆宿仰应公,德重道高四众崇。一片丹心爱祖国,大悲宠愿护禅宗。经谈般若真空理,教演华严玄妙功。二十年前撇手去,今朝又显六神通。“文化大革命”中,沉香阁被工厂占用。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市政府花大力气协调各方面关系,搬迁工厂,将沉香阁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现沉香阁内还建有“应慈法师纪念堂”,每天都有许多国内外信徒、游人前来瞻礼、参观。1989年落实宗教政策,开始边修复边开放。经上海市佛教协会与市文管部门研究,决定按照明清古建筑格局修复沉香阁。经过五年整修,沉香阁又重现了明清时期的旧貌。四柱三间三牌楼的山门,基本保存了原有的石柱和部分构件;天王殿正中奉天冠弥勒、韦驮、四大金刚;大雄宝殿中奉卢舍那佛、文殊、普贤、梵王、帝释,两旁为十八罗汉坐像,扇墙后为海岛观音;后殿为全寺主体建筑“沉香阁”——观音楼。前后三进,两边耳房为配殿、僧寮,结构完整,布局紧凑。现在的沉香阁,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是修复的明代石牌楼,飞檐斗拱,气宇轩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匾额“沉香阁”悬挂在上面。第二进是天王殿,天冠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像全部新塑装金。天王殿里,一般都塑有四大天王,故称为天王殿。明清以后的四天王像,基本成为定式,即东方持国天王,白面,手执琵琶;南方增长天王,黑面,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红面,手执一

曹丕篡汉的牌坊:《受禅表》

[键入文字] 曹丕篡汉的牌坊:《受禅表》 受禅表 此碑亦称《受禅碑》。三国魏隶书黄初元年(220)立。纵270 厘米,横140 厘米,22 行,行49 字。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受禅表》与著名的《上尊号碑》并立于许昌南曹魏故城汉献帝庙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庙久废。《受禅表》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王世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此语得评书三昧。(《石墨镌华》)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遗绪,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前人对此己多有论及。如清孙矿评《受禅表》和《上尊号碑》说:二碑余皆有之,虽磨刓甚,然字犹半可识,真斩钉截铁手也。率更正书险折法,多从此变出。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 1

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全集之各集重点笔记复习课程

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全集之各集重点笔记

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全集之 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第一集 1. 什么叫高人呢,历经很多艰难痛苦磨难之后,谈笑风生的讲自己故事就像讲别人故事一样,结果讲完啦,就像在你面前留下一段历史。 2. 当你放开放松的时候,当你没刻意学成,所有讲的你都会输入,当你刻意学的时候,你会学到你可以学的,那些真的东西你学不会。 3. 以后什么样的人会成功呢?就是他到什么地方他没先讲自己,他到哪都会把别人推出来。 4. 第一句话讲话就是让别人采取行动。反过来激发自己继续行动。 5. 听众核心关心是你讲的对我有没有用。 6. 老板每往前走一步都离不开用嘴去影响他人。 7. 说话是不是为了精彩?是不是?不是。 第二句说话是不是为了说全?不是 说话是为了说完吗?不是 第四个说话是不是为了说对?不是 第五条,讲话是不是一次能讲完? 8. 说话的境界就是在什么样的场切入什么样的核心。 不同的场显不同的象。 什么叫学会智慧呢,就是妙用。 9. 演说的三种形式。 第一说服式。第二告知式。第三条娱乐式。 以说服为核心。以娱乐为润滑,以告知为辅助。 说服式的表达核心:写上 1 说服铁三角和接受铁三角。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

气质 逻辑激情 这个气质是什么意思呢? 整体气质和个别气质。→如老板综合魅力。 那什么叫演说气质呢?演说能打动人的精髓。说话打动人的命脉。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 气质包括哪来的呢? 1.坚定的信念。 老板经营人核心就是把信念复制给员工。 老板就靠信念在江湖上。 10. 马云说了什么? 投资公司有的是马云只有一个。 我会用整个后半生去做这件事。 我们都知道彼此是什么样的人。 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全集之 第二集 1. 自我演示逻辑,第一条是什么?第一个我是谁。第二个你为什么要听我的。第三个有什么好处。第四个你也可以做到。第五个方法和策略。第六条现在行动。第七条我来帮你。 2. 家长跟孩子说话,演示过程。 如孩子数学不及格 59分, 第一句,我是谁?来帮孩子的人。刘一秒领袖演说智慧 第二句话,你为什么要听我讲。爸爸语文经常不及格 第三条,对你有什么帮助。你将考高分或者是老师同学的欣赏、崇拜。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胡晓光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 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识、中观义理来抉择念佛法门的深层意蕴,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层面阐释念佛法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认为唯识与中观与念佛法门是圆融的,只有以唯识与中观义理来解释念佛法门,才能契合念佛法门的本义。 关键词: 唯识中观念佛法门禅观 目次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三、从中观学看念佛法门的实相念佛之禅观 四、中观与唯识之事理合明则念佛法门之大道全彰 五、禅观在唯识和中观中的最高形态及用处 六、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禅观方法 七、念佛禅观的心识转依及其它 八、一行三昧是念佛法门的底蕴 九、结语 唯识与中观是大乘佛教两大车轨。唯识学以诠幻有,中观学以释性空。性空与幻有是一切法的一体两面。说幻有是法的缘起法相。说性空是法的无我法性。因缘起而性空,由性空故缘起。缘起性空是诸法实相也。大乘佛法是般若波罗密乘。空有二门是其双轮。凡诠一切法皆应依空有二门来释,方能尽其底蕴。中国化佛学的台贤禅净诸宗其实也是此二门的演化衍生而已。中观学讲一切法当体性空,这是见体,能破一切执。唯识学读一切法唯识所现,这是显用,能如实兴一切无漏功德。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称瑜伽行学,中观学则称为般若学。瑜伽者相应义也,能所合一是为相应。般若者,智慧之义也。如实悉知悉见一切法性相事理为之智慧。笔者基于唯识与中观的学理欲对念佛法门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进行一番探

讨。旨在不囿于净土宗之樊篱,以异于中国化佛学之视角,来对此做如是观。当然笔者才疏学浅,无修无证。故此在行文中,难免尽是荒唐之词,故而希望教内大德们不吝指教,则幸甚矣!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全体佛教都是起源于释尊的金口,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它是释尊亲口宣讲的妙法。众所周知,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只信一佛,即唯有释迦牟尼佛是佛,并无多佛多净土世界之观念,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只是六随念之一,所谓六随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念是不忘记之义,常念六法有自净其心之功,故六随念法是小乘道人都必须行持之法。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信奉多佛多净土世界,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看到佛陀称赞念佛功德,劝教世人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的深广含义在大乘法中得到充分阐扬。不论是在大乘佛教中,还是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都是学佛者的共同必行的法门。佛教主张心为法本,心净则土净,心染则土染。净其心意是佛教的基本修道原则念佛法门中蕴含的道理很深,主要可以从能所自他之关系中得以阐释。心为能念,法为所念,心能念佛,心即佛,能可摄所,所归于能。念佛法门主旨就在于修心转识。佛者正觉之名,佛有二身:一是法身,二是生身。法身者是一切法之实相,在一切众生心中,即是佛性,这是人人本具的。自念佛就是自念佛性法身实相,这属于自力转依之法。生身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人具足无量智慧神通,有摄受一切众生之法力,念生身佛名,可以得受庇之益也。中国化佛教的净土宗主要弘扬的就是念生身佛名。根据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一是实相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观像念佛,四是持名念佛。以这四种念佛法来看,它们都可以摄入禅观学范畴内。所谓禅观者,实是华梵合词,禅者是禅那之略称,其义是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的业林等。禅那以转一为定,故又称为禅定。观者梵语毗婆舍那,其义是智慧之观照也。禅与观结合为一词,就是定慧合一。念佛法门也是定慧合一之法,所以它可以摄入禅观范畴。实相念佛是慧学,观想、观像、持名皆是定学,唯因要求一心不乱为成就故。以上是念佛法门的本义略说竟。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依唯识学观一切佛法,皆是观心治心转识成智而已。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也称为瑜伽行学,所谓瑜伽者,就是相应之义也,能所合一,就是瑜伽。唯识学讲唯识无境,一切法相唯识所现,识是缘起能相之识。相由想生,能想与所想皆不离识,故心外无法。唯识就是自观其心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唯识学的禅观之理就是讲心识自缘自性的瑜伽相应。它的功效在于转识心为智心,由凡成圣。它的功效在于能够实现佛法的终极目的。根据唯识学的禅观之理,我们再看念佛法门之实质就会明了,念佛法门就是唯识学禅观之理的实践方法而已。转识成智的禅观方法是多样的,于理性层次划分,有所谓的五种唯识观法。唯识观在于证得圆成实性。于事相上下手,念佛法门确实最为捷径。事中寓理,事由理成,依事悟理。念佛法门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都是从事相门下手修行。欧阳竟无居士曾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所谓用者,就在于能观行也。“约观心说唯识”。心观佛想、心观佛像、心持佛名,这都是摄心念于一定处,久久功成,能所同化,自性佛光显照。《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2念是不忘的记忆力。在唯识学中,念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强化念佛之记忆力。念力坚持专一为定。定能引生慧,慧可知一切法性。在唯识学中念佛的义趣就在于由念而定,由定而慧,最终实现心识转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