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2、设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

3、宣布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以上四个要点,先由学生自主阅读,再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二)苏联的成立

1、苏联的全称:

2、苏联成立的时间:

以上两个问题点名回答

3、教师在作相关说明后,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苏联的成立概况。

(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苏联工业化的做法:制定五年计划

教师先作说明并板书,而后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2)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

(3)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农业集体化(采用师生讨论的方式完成)

(1)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2)农业集体化的方式:

(3)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严重错误:

3、斯大林模式(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同伴解决问题)

(1)形成的标志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3)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四)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哪些探索

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知识迁移,巩固提高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上的有关习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本课知识要点。

2、发放测试题进行测试。

3、比较: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在苏联30~50年代因政治犯罪被判刑的人总共380万左右,其中1937~1938年大清洗中被判刑的大约在130万~150万人左右;

1937~1950年关在劳改营的政治犯共有340万~370万人,1937~1938年关押的政治犯约60万~70万人;

30~50年代被处死的政治犯是786 098人,1937~1938年被处死的政治犯是691 708人;

1921~1954年被流放或驱逐出境的共765 180人,1937~1938年大清洗高潮时期被流放和驱逐出境的共28 411人;

30~50年代被强迫迁徙的富农及其家属共348 670人;

193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死于集中营的犯人总共96.21万人。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设计二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 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中共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讲一讲:八大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简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展示:(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三位模范人物,焦裕禄,王 进古,雷锋等事迹。 教材分析:本课知识点分三方面:重点应放在一、三两个方面,尤其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发 展生产力有许多地方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似。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 难点: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一)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召开1956 北京 3、内容:a、分析矛盾b、提出任务c、指明方向 课堂讨论 1、“八大”的路线方针是否正确,为什么说是良好的开端? 2、“八大”的正确路线坚持下去吗?为什么? (二)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全新事业缺乏经验。 2、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的表现 课堂阅读:找出典型事例,口号、插读等 理解其危害 课堂分析:怎样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教师明确: 人民群众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课堂讨论作业:教材P28“动脑筋”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1956-1966年十年间 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 石油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 课堂讨论:怎样看待 明确:a、八大路线的成就b、中国人民的骄傲 2、模范人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 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生:三大改造是改造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三大改造时间是1959年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做到自然的链接)。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 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中共八大会址。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1956年底 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强化重点,使学生对中共八大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达到学生熟记重点内容的目的)。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请大家共同讨论,然后,学习小组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生: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生: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生: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师:各组代表发言都很好,有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切入本节课下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多媒体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师: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难点不难)。 生:火车拉一个大苞米太夸张了吧(同学大笑) 生:(模拟表演)那玉米和谷穗能坐小孩,我家种那黄瓜就能当单杠(同学们大笑,鼓掌)。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和笑声,我想大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看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一、专题建构与线索梳理 (一)、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实质、目的、方法途径 三大改造意义 局限 颁布机构、性质 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虽有重大失误,但取得显著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先进事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也

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目的、内容、影响、启示)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中美建交 概况 改革开放后: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主题 意义 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二)、小专题梳理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2)、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起来了 (5)、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 此处涉及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在世界史部分有更多的史实为证。例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马上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人们带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后,马上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气时代。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在二战后得以推广,马上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2、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联系近代史,戊戌变法对西方思想的宣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民主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意义。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事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关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感受到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学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队伍进军农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2015年9月的抗战70周年大阅兵视频。 教师: 这次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看到这段激动人心的场面,此时此刻,你们有何感受? 学生:畅谈各自的观感。 教师:今天强大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这支队伍当初是怎么创建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历史的足迹,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吧!导入并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音像资料和屠杀共产党人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过渡:1927年3月时尚有6万党员的中共,仅仅三四个月后,锐减到了不足1万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行,开始了武装反抗。并由此发动了南昌起义。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南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 时间:年月日 领导人:、、、等人率领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部队,举行了南昌起义。 经过: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后受挫,剩余队伍转战湘南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诞生地,8月1日成为诞生的纪念日。 学生:完成练习后,同位相互订正。 教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还应认识到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以后的革命,必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方针政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自主探究】 1、阅读第一个标题:“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阻碍了的发展。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2、阅读第二个标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年列宁逝世,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2)__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3)苏联在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背景:是在苏联外有___________包围,国内_______、______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表现:经济上表现为用________________管理一切,政治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③评价:积极作用:在 __________ 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 __________。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__。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__________ ______。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探究】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的到哪些启示? 【当堂达标】 一、基础过关:《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精思巧选”选择题。 二、能力挑战: 1、“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A.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B.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C.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考在平时】 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项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指导意义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反思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按照学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全体教师进行组内教研。我讲授的是复习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授课班级是九年六班。 本节课是中考复习的第一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全部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考纲要求,突出重点,规纳出线索。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的教学安排是第一步找学生说出本单元的主题,即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步再找学生说出主题下有哪些大事件,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三大改造、探索中的成功下失误四个事件,第三步找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把四个事件的题纲列出,最后我结合考纲上的要求再结合学生列出的题纲进行提问、扩充、点拨,学生一面回答教师的问题,一面画书并作记录。一节课下来,我的感觉是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点,积极性也很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也只是那些部分学习的学生,对于放弃学习的那一小部分,本节课没有关注他们,虽然教师结合考纲把重点指了出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没有进行检测,没有举例说明。所以今后的复习要尽量关注全体学生,争取好生和差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同时要注意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全面更要突出考点,边复习边练习,精讲多练,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反思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头导入部分,我利用国旗"建国60周年成就"和视频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学习中共八大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中共八大召开的国际、国内背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本知识: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所用的和平方法分别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完成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二、设问导读(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上标记,有问题小组内交流。)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①、20世纪中期,世界与迅速发展;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已经建立。 2、时间:;地点: 3、内容: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实现国家,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4、意义:这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年,中央提出了地建设社会主义。 2、左倾错误泛滥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缺少 急于,忽视了。 3左倾错误运动:党发动了和 4、主要标志:、、、。 5、评价:和是党在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6、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1959年—1961年) 7、调整:年春,党和政府国民经济,生产。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工业尤为突出,的建成 结束了中国靠的时代,实现了和产品的自给。

卷10-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卷10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以下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在这种数据对比下,中国提出的应对方案是 A.实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提出“大跃进”,实行全民大炼钢 D.建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A符合题意;建立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提出“大跃进”,实行全民大炼钢是左倾错误的表现,C不符合题意;建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一五计划”期间,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可见“一五计划”能顺利完成是由于 A.苏联的援助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土地改革的完成D.人民群众齐心协力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可见“一五计划”能顺利完成是由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发扬奉献精神,故D正确;苏联的援助是“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外部原因,但题干没有体现,故A排除;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一五计划”强调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但是题干没有体现,故C排除。故选D。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习题1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习题1.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 A.农业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2.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D.1937年农业集体化 3.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 4.苏联新经济政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把大型工矿企业交给国家经营 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实行全国电气化 D.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5.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A.1919年 B.1921年 C.1928年 D.1933年 6.苏联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的时间是() A.1928年 B.1933年 C.1937年 D.1945年 7.苏维埃国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A.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 B.内战结束后的1921年 C.苏联成立时的1922年 D.列宁逝世后的1924年 8.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9.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的时间是() A.1917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2年 10.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首先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有() ①白俄罗斯②哈萨克 ③立陶宛④俄罗斯联邦⑤乌克兰⑥外高加索联邦 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1.在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以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时期,此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