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备课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它单列一章。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从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2.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课本上提供的简单模型和分析手段,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透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要注意结合实际去认识,学以致用。

4.本章在讲课时,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探究和完成一些教材上的实践性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1节透镜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凸透镜、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探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难点:从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绝非讹传。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冰块制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圆饼,正对着太阳,把易燃的艾草放在太阳光的会聚点上,便能将其点燃。(如右图所示)

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结合材料说说这个观点正确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自主阅读教材P90~9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是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在这些透镜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包括凸透镜,它们是A、D,其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包括B、C、E,它们是凹透镜,其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

,(第1题图)),(第2题图)) 2.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图所示,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在这个直线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叫做光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其传播的方向不变。

知识板块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自主阅读教材P91~9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图,使用两支激光灯,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向凸透镜照射,发现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将会聚。

,(第3题图),(第4题图) 4.如图,使用两支激光灯,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向凹透镜照射,发现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将发散。

5.(多选)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BD)

知识板块三焦点和焦距

自主阅读教材P9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有实(选填“虚”或“实”)焦点,凹透镜有虚(选填“虚”或“实”)焦点。

7.如图所示是太阳光经过虚框内某光学组件后将纸烧焦的现象,由此可知该组件是凸透镜,最先烧焦的这一点一定在它的焦点处,该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满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如图甲所示)。

(1)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径迹。

(2)烧杯底上放一个凸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

作用。

(3)烧杯底上放一个凹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示,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

作用。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难点:生活中的几种凸透镜成像特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很早以前,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相貌留下来,只能请肖像画家来给自己画像。15世纪以后,欧洲画家为了迅速地把景物画下来,

制作了针孔绘图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实像,然后在毛玻璃屏上贴上半透明的纸在上面描绘。到了19世纪,绘图暗箱已经改成了用凸透镜或透镜组作为镜头的暗箱,1839年,巴黎著名的肖像画家路易斯·达盖尔,在绘图暗箱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成了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

说说照相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照相机

自主阅读教材P94~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相机。

思考:

(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光屏。

(2)成像特点:照相机工作时,被拍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近,在胶片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知识板块二投影仪

自主阅读教材P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如图所示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平面镜,作用是改变光路,B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像,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知识板块三放大镜、实像和虚像

自主阅读教材P95~9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报纸上的字,我们得到了成像的特征是正立、放大。

结论: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4.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5.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一如图所示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 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会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方案一图),方案二图) 方案二如图所示,在球形烧瓶中盛满水,将手紧靠其背后,在其前面你将看到手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变大。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光具座上的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

2.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最清晰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答:(1)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虚像;

(2)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

(3)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4.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与焦

距的关系

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应用

u>2f f

u=2f u=2f倒立等大实像/

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u=f不成像/

u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A)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 cm小于20 cm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

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完成教材P97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活动。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 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 cm、8 cm、10 cm和12 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哪种焦距的凸透镜合适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判断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变化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向焦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像越来越大,且为正立的实像

B.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

C.像越来越小,且为正立的实像

D.像越来越小,且为倒立的实像

2.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其结果是(D)

A.像的上半部分没有了B.像的下半部分没有了

C.像全存在,但上半部分变暗了 D.整个像存在,但变暗了

3.如图所示是物体AB经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当AB沿主光轴远离镜头时,则物体上A点的像A′移动的方向是(B)

A.A′O B.A′F

C.水平向右 D.水平向左

,(第3题图),(第4题图)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4.如图所示,蜡烛置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清晰的像。下列光学器件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是(D

)

A.照相机B.放大镜C.平面镜D.投影仪

5.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如右图所示,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B)

A.等于10 cm

B.小于10 cm

C.大于20 cm

D.在10 cm与20 cm之间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欣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焦距次数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虚实大小倒正

f=10 cm 1 45 13

实像缩小倒立

2 30 15

3 18 22

实像放大倒立4 16 25

(1)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补充完整。

(2)实验过程中小欣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大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3)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 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选填“同”或“异”)侧。

对学: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所示),看到手指放大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看到房屋缩小的像。(以上两空均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4节眼睛和眼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结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及矫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老花眼)的成因及矫正。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一直以来小强总是用这样的姿势看书或电视,近几天他发现自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小强的眼睛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呢?小强的眼睛怎么了?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眼睛

自主阅读教材P10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为眼睛的结构图,其中①是晶状体,②是角膜,③是视网膜;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①和②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知识板块二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

自主阅读教材P100~10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类型近视眼远视眼

光路图

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或眼球

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成像于视网膜前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

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成像于视网膜后

矫正

方法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制成

的近视眼镜

配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制成

的远视眼镜

3.在图中,甲(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远视眼应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选填“凸”或“凹”)透镜。

知识板块三眼镜的度数

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了解眼镜的度数是怎样计算的?

答: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眼镜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

5.请说一说+5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多少。焦距是多少。

答:凸透镜(远视眼)的度数是正数,所以+500度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500÷100=5 m-1,焦距是1/(5 m-1)=0.2 m。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如图所示,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取下眼镜,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特点。

2.了解视角,知道视角在望远镜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学会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特点。

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的是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的人体血细胞和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样,你认为他们是选择了哪些工具进行观测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显微镜

自主阅读教材P10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是一架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图中①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目镜,②所指示的部件叫做物镜。照亮载物台上物体的光先经过②成倒立、放大的像,再经过①成正立、放大的像,进入人眼。如果这两个部件上分别标有“5×”和“10×”的字样,则使用时能使被观察物体放大50倍。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选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和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虚(选填“实”或“虚”)像。

知识板块二望远镜

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让我们观察下面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图,认识望远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我们发现:

(1)望远镜的两组镜片是凸透镜。

(2)望远镜望远处的物体时,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观察远近不同的同一物体(如图所示),则A、B、C三处,哪一处的物体对应视角大?A处。说明: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知识板块三探索宇宙

自主阅读教材P104~10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们的宇宙拥有上千亿个星系。

6.太阳系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7.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

8.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错误的是(A)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

C.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

D.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自制水滴显微镜并观察它的作用。

①如图1所示,用小水滴作为物镜,通过小水滴可以看见位于水滴下方的白纸上箭头的倒立的像。

②再用一只凸透镜作为目镜观看水滴,如图2所示,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的距离,就会看见箭头被放大的像。

③利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观察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