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者顾斐泠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民族院校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 高等民族教育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是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应“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应该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①民族高等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民族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事业,是培养民族人才和发展民族科技的基础。在新形势下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人民的输送合格人才,我国就必须办好民族高等教育,把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一方面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并进行国民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根据民族地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大力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民族教育的发展,争取在较短时期内使民族高等教育的局面有一个较大的改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满足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②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科技、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③在新时代、新形势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石,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④为此,民族高等院校工作者要努力在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页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

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一系列的推陈出新活动,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民族高等教育新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⑤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具有平等性、民主性和合作性”。⑥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片面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利益。这样的教学理念怎能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特性,在教育观念上要创新。民族教育观念创新就是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的利益体现“以学生为本”,将国家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期盼进一步统一到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首先要考虑到是受教对象的特殊性,高等民族院校多民族成分决定了学生信仰的复杂多样性,再者受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民族文化。因而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了极具个人民族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得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以及行为始终存在着差异。而当前我国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同时,民族大学生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要到达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构建新型民族教育观念,需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受教群体的上述特性,尊重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将高等民族教育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则着手,关注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形成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民族高等教育不但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

(二)创建民族高等教育新内容

在当代,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使得青年大学生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在民族院校中由于多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呈现在青年学生的视野之中使他们面临更多的冲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民族院校青年学生思想的需求了。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因此民族教育内容的创新主要是对高等民族教育课程的创新。当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所形成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民族人才的需要,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老化,课程设置单一、僵化等现象严重,极大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加强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转变,满足新时期下对民族人才的不同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课教学,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形成学生萌发求知欲的生长点,给学生留有今后发展的更大空间;适当扩大选修课程比重,

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⑥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01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同时把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艺术等列为教学内容,使民族学科成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设置使高等民族院校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实现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加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期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使课程对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性。

(三)发展民族高等新的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民族地区应该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民族教育的信息化,就必须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民族高等院校在当地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和载体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提高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在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高等民族院校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暗示法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演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民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民族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也是该国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评价标准。国家的创新力就是需要该国的年青人来实现,作为青年人的代表大学生更是毋庸置疑需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客观上由于新型教学方式的在民族高等院校的普遍运用,使得教育信息更新快、容量大、跨学科性强,此时教师已难以完成传统的传载任务,更多的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这也要求当代的学生必须学会创新。但目前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书面考试,事实表明,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成天埋头书山题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即使有创新的灵感,在应考的压力下也只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升华和延续。这势必将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大力革新原有民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在考试内容上,多考虑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试形式。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到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各环节中,将各种评价方式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积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树立民族高等教育教师新形象

目前面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意识、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现代科技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不能满足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起到新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即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必须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必须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树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观,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生动活泼的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的形成。以期培养出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民族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和国家历来把少数民族人才问题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现的核心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秉承和延续。⑦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民族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总体原则,更要坚持尊重民族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合格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总之,在全社会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时候,民族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去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一定会为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

[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5]《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⑦《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6]布鲁纳(1915-),《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0

[7]蒋峥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培养教育[N].湖南日报,2004-5-24.

[8]孟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界,2005

[9]陈杰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5

[10]周爱云.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德育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11]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3-25(第四版).

[1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

[13]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作者简介:

顾斐泠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与“机”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与“机”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它塑造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清醒认识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劣势,所遭遇的各种机会与威胁,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继续深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进程中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标签: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危”;“机”;SWOT模型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①历经了建国初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49-1955)、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56-1966)、“文化大革命”中的民族高等教育(1966-1976)、拨乱反正与恢复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77-1985)、改革与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85-199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1992-200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2003-2012)等诸多阶段。尽管饱受“文革”十年的严重冲击,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提高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特殊贡献,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1〕,此言不虚。然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危”与“机”。本文使用SWOT模型对其加以具体分析,以唤起人们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一、全球化带来的“危”与“机”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预见到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历史走到今天,一个铁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带动的其他领域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逐步展开,并荡涤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巨大冲击,从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 (一)优势分析(见表1) “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3〕,并“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4〕,是中国人民应对全球化所做出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一长期基本国策,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依靠改革,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能够冲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与机制的各种束缚,建立健全适合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新体制和新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1、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随着“公交优先”政策的深入实施,社会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工会组织就是要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会工作新思路。 一、抓住职工利益为本一点,增强企业凝聚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到工会工作来说,首先是要把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作为公交企业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职工办好企业,最充分地调动起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发展城市公交,不断提高运行服务质量及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公交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因此,做好工会工作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这方面,青岛公交集团坚持了一些良好的做法,如:加强厂务公开工作,充分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生产和民主管理的热情;尊重职工的创造,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活动,重奖生产发明和

技术革新,兴起科技强企之风; 培养职工各项生产技能,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公交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先模人物培养,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人才提拔选用和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发挥先模人物在企业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影响力、带动力; 强化品牌服务意识,推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品牌线路,体现了人本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准和企业形象; 深化行风建设,通过评选市民满意线路、开通监督热线等方式,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保障公交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共享。这些工作,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做到发展为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车厢、和谐线路。二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实施和谐管理。青岛公交在班组管理、现场管理、基础管理、产品管理、质量管理,总之是在对一切人际管理中始终注重培育和谐精神, 二、抓住职工培训主线,提升整体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工会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工会定位,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工会代表职工群众,在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抓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通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创新必须求真,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创新必须务实,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要求,从201X年3月至201X年2月,全县分两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 从201X年3月开始,201X年8月基本完成,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及试点乡镇,官店、红岩、长梁是第一批,官店是全州的试点单位;第二批: 从201X年9月开始,201X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村、中小学等。3月25日,县委召开了动员大会。为抓好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拟定了工作方案。刚才学习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供大家讨论和征求意见。等一会儿,县领导小组派驻的检查指导组的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二是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必须坚持”;三是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有多大,事业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育要优先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紧迫地要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好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优先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于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一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在教育、管理、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样两个原则,统筹好教师队伍建设与基本条件建设,辨证地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大楼与大师的关系,认真研究如何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当教师、如何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新水平、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三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努力做到:

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

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 内容摘要: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发展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以“两个面向”为主要特征的即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对象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二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两个面向”配合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及地区不断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民族高等教育与其他处在市场中的高等教育一样都面临着选择与供给、优势与劣势、发展与淘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相对处于劣势的民族高等教育来说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发展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高等教育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从目标选择上看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的目标则是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实用人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高

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新的世纪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教育的共性出发要为社会培养普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教育的个性出发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特殊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目前民族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双重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做到: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基本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表现在知识技能、体质、社会关系等方面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等方面。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健康的人格人的发展就可能是畸形的〔1〕。由此教育就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既掌握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普遍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有健康的体魄;既要有专业才能又要有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能力的人才。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目标上许多教育与心理学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素质结构的理解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目标体系。比如美国教育家查尔斯提出要把人类社会生活指标化据此确定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将教育目标分解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心理学家加涅以其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运动技能、言语信息、指挥技能、认知策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

是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以科学发观展统领安全生产作,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为着力点,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着力营造更加利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打击非法违法,治理违规违章为重点,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着力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为主要内容,深化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着力构建安全隐患长效治理机制,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各项工作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进一步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围绕这一思路,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安全生产的副职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落实。安委会要积极发挥对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统筹协调作用。安监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加强对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同时抓好本部门直接监管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对所监管、主管的行业、领域和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施监督管理。要加强金海工业园区、攸攸板镇、各街道办事处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配备2-3名专职安全监管人员,承担安全监管工作,村委会、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逐级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村(居)、企业、车间、班组一线,形成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各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和指导服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3292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xx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

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

毛概复习题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 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 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 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 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 十七大 B. 十六大 C. 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 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 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 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 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 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 综合国力增强 C. 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A. 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 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思索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总结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所作的最明确、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学习理解和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来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此又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和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冷溶 2006年07月24日08:4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由中宣部组织编 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 本》一书出版了。结合对这 本书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 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的重大理论。胡锦涛同Array志强调指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 做好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它提出的重大意义?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正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好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人民群众的观点,批判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观点,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思想的全部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列宁领导俄国进行了7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几乎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尽管是初步的,但对于后人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同志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所以,他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这些重要观点,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应该强调,科学发展观更主要的,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理论思路、基本概念、丰富内涵和语言表述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实现温饱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思想。在这一阶段,我们党提出并牢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全国上下对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具有这样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发展成功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和坚定态度,我们党才真正牢固树立起了这个认识。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并没有忽视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就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0047526.html,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者:杨再旭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提出了:人才靠不靠得住、内容科不科学、方法适不适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思想。培养合格人才,高校政治课教学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中,着力推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于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4-01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的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就是要求我们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介的日益发达,使大学生随时面对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国内市场经济催生的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面对新的复杂形势,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极强的统领和指导意义。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部门应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的改革与调整,较好地保持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优势。然而,由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惯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出了一些问题。如在人才评价问题上,因过多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而导致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地位的实际轻视;在价值目标的评价上,过于严肃的理论面孔往往与生活世界相疏离,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等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通用版)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07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2、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无从谈及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3、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已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形势政策报告会教育教学模式,从长效机制建设、主题实践、推介手段、规划选题这四个环节着手,努力做到从形式上吸引学生、从内容上引导学生、从知识上丰富学生、从实践上震撼学生,从而全面实现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形势政策报告会 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大学生认知国际国内形势,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认清形势发展的趋势与大局,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清醒头脑、开阔视野,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广西根据这一文件精神,自2006年始,在全区高校推广实施“广西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思想教育百场报告会”,着力打造一个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全新平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春季学期以来,举办各类形势政策报告会150余场,经过近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建立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相匹配的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综合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规范制度化建设,为报告会提供有力支持 形势政策报告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截然不同。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是课程教学班级管理模式,而形势政策报告会由于参与学生人数众多、流动性大、不定期举办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班级管理模式显然不合适。在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过程中,能否做到既覆盖全体学生,又不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命令模式,是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报告会的各项工作,就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学校在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整套以听课卡为抓手、以学分制为根本、以奖励为促进的长效机制。(1)听课卡考核。学校专门设计制作了“形势政策报告会学生听课卡”。听课卡人手一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颉天合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甘肃省庆阳市 745115) [内容摘要] 本文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中国石油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并阐述了具体实施要点,以期抛砖引玉,履行三个责任,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安全清洁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07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2、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无从谈及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3、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已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从全球的情况来看,能源已经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经济竞争实质就是资源竞争,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4、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