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精髓100句

中国文化精髓100句

中国文化精髓100句
中国文化精髓100句

中国文化精髓100句(加译)

(转)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

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 小不忍,则乱大谋。——《庄子》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歎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58、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著,什么东西也看不见。)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著报效祖国,而不是想著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著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练习题三

6、7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练习题3 一、填空题 1、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两汉-是我国史学的确立时期。 -----隋唐-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时期。-明清-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2、尚书和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便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3、《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唐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6、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 7、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开我国学术专史之先河。 8、----资治通鉴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9、先秦散文早期多采用-----语录体,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10、《史记》的宗旨是--客观求是,后世依据。 11、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 12、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13、宋初的“北宋四大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4、中国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代话本小说三个阶段以后,到明代,在艺术上已日趋成熟。 15、--神韵----与-意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B)。 A.《春秋》B.〈史记〉C.〈左传〉D.〈汉书〉 2、〈汉书〉是我国第一本( B )史书。 A.纪传体B.断代史C.通史D.官修 3、( A )是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接近于今天的学术思想史。 A.学案体B.史评体C.政书D.纪传体 4、( A )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最好继承者。 A.苏轼B.王安石C.欧阳修D.梅尧臣 5、( D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A.李白B.曹操C.白居易D.屈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宝成 (摘自纪宝成校长4月2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演讲) 文化的特点是说高深就非常高深。说具体,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新文化运动、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等,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应有的鄙视。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倡导国学教育,目的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破坏 当青年学生托福成绩达到令人惊异程度之时,却连中国的语言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古文,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古文也看不懂,一些博士论文在语言运用上十分不熟练,标点符号不会点,错别字连篇。不少人谈到外国的事情时了解很多,但在谈到屈原、司马迁时知道的就很少,再了解司马迁和屈原讲过什么、写过什么时知道的人就更少。 文化大革命后,在政治上、思想上都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是在传统文化上却始终都没有矫正到位。这种现象需要各方人士深刻反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败后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即“西学东渐”,开始了学习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从蒙昧中走了出来,科学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非常激烈的全盘否定态度,而且以后一代一代人把中国的落后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以至于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丝毫没有自豪感。这种状况令我们感到惊讶,外国人更为惊讶。 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说:“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领导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早就预言: 激情方式,将对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埋下深层的隐患”。不幸而言中,它的确埋下了深层的隐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作者:****** 学号:************** 摘要:我国是个具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继承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正文: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说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继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面传承下去。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人道社会”。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1)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这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中和谐观是其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大有作为:启迪大学生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汲取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扬弃中国传统孝文化,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和谐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为我们积淀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文化资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2、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我们在培养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这是我们在世界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3、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经典收藏) 《百善篇》 天地重善善当先,一个善字天下安。 善字传家善是宝,善家处世善路宽。 积善之家有余庆,作善之人种福田。 自古行善有善报,皇天报善无私偏。 莫说行善无报应,善来行到地头边。 莫说不善无报应,不善自有天眼观。 为民不善民遭戮,做官不善官被参。 上世不善今生报,今世不善来生还。 近报不善本身显,远报不善子孙间。 为人且莫为不善,天罚不善天律严。 董卓不善雷殛墓,林甫不善牛轮还。 曹操不善三世报,秦桧不善报万年。

卿相不善脱不过,何况不善在民间。阳报不善令人怕,不善阴报更可怜。阴报不善着锯解,阴报不善使磨研。阴报不善挂剑树,阴报不善上刀山。阴报不善铜柱烙,阴报不善油锅煎。阴报不善说不尽,阳报报善讲一番。常州彭家祖上善,因善会状中联元。善书传家家声振,世世不改善根源。苏州潘家祖上善,因善及第相多年。至到于今善不改,善行不替效祖先。常熟翁家祖上善,因善祖孙中状元。原来积德善功大,因善昆季列朝班。阳间善报人争羡,善人归阴更喜欢。金桥银桥善人走,金童玉女持善旙。土地城隍接善驾,诸仙诸度善缘。

天堂原为善人设,善人七祖能升天。你看行善好不好,何不善学彭翁潘。行善不论男和女,男女俱当善为先。男儿行善天心悦,妇女行善王母欢。富贵贫贱皆当善,各行各善各动天。贫出善心贫不久,富持善念富永年。贱者行善贱能贵,贵者行善贵长绵。一人行善体盎碎,一家行善室芝兰。一乡行善仁名里,一国行善凤鸣山。十日一雨称善雨,五日一风善风扇。景星乡云皆善致,五谷丰登善有年。善事培植善根固,善类钟聚善门前。种善出善善生善,善人子孙多才贤。功名皆随善果有,寿限皆因善增添。男孙皆因善昌盛,身体皆因善平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

中国文化之精髓_中国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之精髓_中国文化精髓 编者按:“玄海窥真”栏目,近年收到许多优秀的文章,此《道学概论》便是其一。但由于虚静先生的文章未曾载完,致使这些文章藏珍怀玉,未得早日与读者见面。虚静先生的文章今已连载完毕,一批新的优秀文章将与广大读者陆续见面,望爱好研修道学的读者相互通声并广泛宣传,予以关注,莫失良机。又,此篇《道学概论》,其“道学”乃指修道之学,与孔德先生所倡导的道学修为,是要解决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万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与道合真,以达无限自由的含义相通。实乃有关人的性命修为之学,本质乃道。作者文章多有新颖的思路和独到的视野,虽总为一家之说,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慧顿开。 引言 道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精神文化之本,是精神文明(道德)之源。道学是探索大宇宙本原――道和人与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探索生命、精神奥秘的大学问。具有养精神,增智慧,改造性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之大用。道学将是未来大同社会大众文化――消除人类认识的繁多界限划分,在“人天合一”境界中广泛融合归一的大一统文化。 一、道学溯源

古代数我中华民族为开化最早者之一。我国古代祖先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发现了道的学问。古人通过“道”的实践,直觉地认识到宇宙是由“道”与“器”构成。宇宙是道与器两种不同形式、同一本原的物质“太极统一体”。《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此“道”看不见,摸不着,是极微观(最微极限、无限)的“虚质物质”(相对于器的实质物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是在道的层次上活动。“道”至虚极微,无时无所不在,本无时空划分。其体乃混沌一*),万物无不含此*),这是道学客观“唯物”基础。此道乃宇宙本原,是万物之根本,称为“一本”。道学鼻祖老子将其强名为“道”。道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因政暴世乱,德败道衰,民生艰难,自然简易的道学实践遂障而难行。原始宗教信仰最早产生于殷商时期,此时道和道德信仰开始扭曲,人民尊神敬鬼、祭祀宗庙,用神话解释自然与人,因过早开发道的人为应用技术,“道”演化出“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已奠定了古道学基础,老子著五千余文专论道德。道学实践即由散碎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自此道学渐兴。后汉,宗教产生之后,朴素的古道学方法更加被术所乱,人们的道德信仰即走向极端化的执着、迷信。术数巫术(道术)渐兴而喧宾夺主,自此而道衰术盛。唐宋至明清一千多年,道学退化为金丹、内丹术了。有的又将外丹、符?、吐纳、导引,甚至房中术也一并称为道。道学神秘化、宗教化、术化之后,人们更难知道了。查工具书,“道学”成了宋明“理学”的代名词。现在又有一个新的代名词,这就是“气功”。这样一来,不但无形中割断了文化与历史,又扭曲了道家原义。现时不少人因器学信仰先入为主,又走向另一极端――不信。故知道者稀,明道理者少。知术不知道,由来甚久。由于我国清末、民国“会道门”肆虐,道学宗教化、术化、神秘化的社会组织多如牛毛,严重地损害了民族精神,解放后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以致建国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仍然谈道色变,畏若蛇蝎,“气功”一辞遂取而代之。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知道道理、道德、道义、失道、无道、有道、医道、处世之道、经营之道……许多“道”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国建筑、中医、茶艺、汉服、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等。 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加以弘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都得以继承的精神财富,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理性应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而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插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而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个层而的精髓是最能使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己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地根,是民族地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地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地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地人类文化地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地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地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地结晶,她有强大地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地作用,表现出来地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地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地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地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地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地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地向往,中国历史地画卷把我们民族地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地工艺品,如诗如画地山水园林,叹为观止地民间艺术,让人折服地诗词曲赋,可歌可泣地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地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地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尝过吗?哪些小吃是最心仪?风水知识了解多少?名胜古迹又去过几多?历代被封为圣人地有哪些人?名才女子地传奇故事听过多少?哪些历史典故让你毕生难忘?书法美术懂不懂得欣赏?天上星星地母亲是谁?第一首广告诗是怎么样地?你有没有看过花旗锁,吃过嫁女饼,坐过明式家具?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清楚吗?看古装戏懂得每个朝代服饰区分吗?常常听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样精深?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总目录) 第一篇、工艺品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三篇、历史人物 第四篇、民间表演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首先奉上地是:第一篇、工艺品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道德” 【摘要】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 唯此为大的“德”文化乃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祖先传道德。《易经》对中华民族的道德進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概括和总结,正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文化,加上儒家、道家和佛家等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数千年传承不断,一脉相承到今天。 家家讲道德。组成家庭者,“道德”,如“相亲”,女求男条件是“德才”,即有德有才;男求女条件多“贤淑”,即贤德和漂亮;要“明媒正娶”,即名正言顺合道德;支撑家庭者,“道德”,如有德行之父母、子女,以德性为基础的相亲相爱、互亲互爱等;维系家庭者,“道德”,如爱情、亲情、情感、诚实、品性等;延续家庭者,“道德”,代代相传、代代传承,必有道德内涵,不管大家、小家、富有或贫寒,无不希求其子女、子孙重德行,有操守,即使“恶人”也不例外。

人人言道德。最为赞美的话:品质好、德行好、有道德等;最为恶毒的话:缺德、损德、无德、必遭报应等。 国家立道德。中华民族历史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道德,并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子孙承道德。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文革”之前)。民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莫不讲究道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的“神韵”,比如:做人,讲究品德的美;做事,讲究协调的美;建筑,讲究对称的美;艺术,讲究和谐的美;文化,讲究高雅的美;交往,讲究守诚的美;家庭,讲究和睦的美;社会,讲究和谐的美;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向往,和谐社会的美等。就连小至“八方桌”、“太师椅”等家用器物,大到象征国家或政权的“鼎”等,莫不如此,讲究的是端庄、稳定、协调、持重的美。所以,中华民族已打下了数千年深深的道德烙印,流淌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弃之便已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就是“异化”或“变异”!中国的“中”字,无论字形或字义,莫不体现“中正”、“中道”、“均衡”等之内涵。所以,道德乃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礼的内在基础。 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7、庄周梦蝶体现了道家思想精神。 8、汉代官方哲学的最大代表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 9、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 10、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 二、选择题 1、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 A 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 B、铜器 C、其他器物 D、纸张 2、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孙子兵法》是 B 学派的经典著作。 A、法家学派 B、兵家学派 C、名家学派 D、阴阳五行家学派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C 。 A、周敦颐 B、张载 C、朱熹 D、程颢 5、“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 B 的思想。 A、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B、天道自然的思想 C、天人相分的观点 D、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6、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C 。 A、《论语》 B、《庄子》 C、《易传》 D、《孟子》 7、“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之辩。 A、天人之辩 B、动静之辩 C、名实之辩] D、形神之辩 8、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A 之辩。 A、知行之辩 B、形神之辩 C、动静之辩 D、天人之辩 9、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C 。 A、名实之辩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10、 A 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孙膑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1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和心态的等不同层次。 2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本书讲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2、明清实学明末至清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崇 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它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实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朝中叶的乾嘉之学和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以来有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 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名实关系上,孔子主张“正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公孙龙在《白马论》中“白马非马”命题,正是根据名实之辩,阐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区分了外延和内涵的不同,揭示了一般概念与个别概念的区别。 四、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1 、以人为本。或者叫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这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 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当然,这种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但不是尊重个人价值,而是将个人溶入群体,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2 、强大的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 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延 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知道,四大文明中,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衰落了,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惟独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吸收各民族的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3 、以和为贵。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而把它看成与人类相辅相成,即所谓“天人合一”。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谐思想体现在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就是主张天下一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4 、重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法礼教,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心的倾向。这种道德中心的传统,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5 、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继途经,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2010年,寒山寺在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会展分院 酒店111 张琦 2011年12月7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 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

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视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现在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心理态度、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抽象领域,又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文学艺术、器物工具等具象领域。就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则是指导和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 简而言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