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评朴正熙的功与过

简评朴正熙的功与过

简评朴正熙的功与过
简评朴正熙的功与过

简评朴正熙的功与过

—以权威主义政治和“汉江奇迹”的关系为例

姓名:张磊学号:2104053579

【摘要】朴正熙,从1961年5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到1979年10月26日被枪杀为止,统治韩国长达18年之久的总统。这位韩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因其统治期间,军事独裁和经济高速发展并存。故在史学界饱受争议、毁誉参半,没有定论。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论文和网站信息,拟从朴正熙统治时期的权威主义政治和“汉江奇迹”之间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评论。【关键词】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治;“汉江奇迹”;功与过

一、绪论

关于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历史评价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热议的话题。因语言障碍等因素,故笔者所了解的资料仅限于中文和少数英文方面。就朴正熙的评价,韩国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肯定评价:“发展性国家论”与“政治论导论”;批判性评价:“反民族、反民众论”和“大众独裁论”;折中评价:“开发独裁论”和崔章集、白乐晴。①在国内,关于评价朴正熙的学术论文,主要是以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治为核心,分三个角度。具体看,第一,权威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②第二,权威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③第三,对朴正熙权威政体的反思和总结。④此外,还有一类是对朴正熙和韩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著。⑤这些著述,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朴正熙与韩国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使朴正熙的研究变得饱满而又充满了生机。通过阅读上述文献,笔者认为朴

①朴帝炫:《对韩国学术界关于朴正熙历史评价的再审视》,载《韩国学论文集》,2011年00期,第124页。该文不仅全面总结韩国史学界关于朴正熙的评价,肯定、批判和折中三种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对朴正熙的评价应当注意尽量避免折中式评价,要用“第三人称视角”看待,主张回到历史现场看历史。

②郝宏桂:《朴正熙威权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载《历史教学》,2008年第14期,第85页。

③金世中:《朴正熙权威主义体制和经济发展》,载《当代韩国》,1995年01期,第58页。

④朴东勋、安花善:《论朴正熙时期韩国发展型国家的形成与演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月第1期,第81页。

⑤王臻:《一部韩国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写照—<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一书评介》,载《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2009年。王臻认为,金光熙的《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一书,系统地阐述了韩国经济起飞和重工业化的推进过程,同时提出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

正熙的权威主义政治和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一对矛盾,伴将随着韩国现代化的始终,至今仍然存在于韩国的社会。望笔者的拙见能为朴正熙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二、朴正熙其人

朴正熙(1917-1979),号中树,韩国第3任、第5至第9届总统,先后执政18年,是韩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张勉政权,建立了自己的独裁政权,史称“五一六政变”。然而在1971年之前,因韩国采用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国民的基本政治活动还是允许的。到1972年10月,朴正熙为强化权威统治,不顾在野党的反对,通过“特别宣言”,在全国实行戒严,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党及全体国民的政治活动,对新闻媒体进行审查等。至当年12月,公布“维新宪法”,该宪法赋予了总统凌驾于立法、司法、行政之上的无限权力并提供了永远留任的可能,史称“维新政变”。①自此,朴正熙在政治上全面强化了自己的权威主义独裁统治,成为了不可一世的总统。

与朴正熙在政治方面的极力强化独裁相比,在经济方面,朴正熙却是颇有建树,成绩斐然。首先,设立了“重建国民运动本部”,实行货币改革,开发土地,消除贫困,开始经济发展计划;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新村运动”为主导的社会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再次,促成了京釜高速公路的兴建,使韩国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韩国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朝鲜,正是朴正熙的改革下取得的成效。在此同时,他还积极吸引外资,推行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同时并举的政策。②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普遍受到中东“石油危机”的严重影响低迷时,韩国却在朴正熙的带领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迅速克服经济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到20世纪80年代,重化工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54%。韩国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

在朴正熙统治的18年期间,一方面实施军事独裁统治,采取严厉的手段镇压反对派和人民反抗;另一方面,韩国经济高速发展,使资源贫乏、人口密度极

①魏南杭:《韩国朴正熙推行“维新体制”的原因探析》,载《科教文汇》,2006年2月第4期,第168页。

②匿名:《朴正熙》,载《战略网·历史》,参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0183604.html,/figure/171.html。

高的韩国,一跃跨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汉江奇迹”。韩国实现了权威政权和经济高速发展并行,改变了“政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传统论断,为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模式。①

三、朴正熙政权的千秋功业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继续在李承晚的统治下,极端贫困落后,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终于在1960年的学生运动中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软弱无能的张勉政权,无力控制社会局面,社会持续动荡。1961年5月16日,军人出身的朴正熙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张勉政权,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②在朴正熙上台后,控制民众的结社,打击腐败犯罪,迅速了稳定社会。一方面,这些措施加强了朴正熙个人的权威统治,不利于民众的政治活动展开;另一方面,社会稳定的条件,有利于国家推行大规模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计划。朴东勋、安花善认为,朴正熙统治的18年期间,经济建设可归结为三大特征:第一,把“经济第一主义”发展理念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认为只有提高经济绩效才是政权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第二,建立强有力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如经济企划院等,整合了政府各部门服务于经济建设;第三,政府通过“经济刺激和政府命令结合”的方式执行决策,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起支配作用。③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亦是朴正熙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朴正熙果断启用一批具有经济学头脑的人才,如吴源哲、金正濂等,将经济建设决策权交给这些经济集团;其次,1972年12月,朴正熙自导自演的“维新修宪”,既巩固了自己独裁政权和延长总统任期,更保证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分析,朴正熙政权通过政治上的独裁,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并且注重经济建设,发展外向型工业,后及时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使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朴正熙统治的18年期间,韩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1979年,韩国人均GDP达到了1546美元,是1961年83美元的

①朴东勋、安花善:《论朴正熙时期韩国发展型国家的形成与演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月第1期,第84页。

②尹景哲:《二五?一六军事革命の决行》,第4章“军事革命政府”。‘分断后の韩国政治’木铎社,234页。

③朴东勋、安花善:《论朴正熙时期韩国发展型国家的形成与演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月第1期,第83-84页。

18倍;出口额也达到了150亿美元,是1961年出口额的300多倍;失业率从9.1%(1962年)逐渐控制在3.8%以内。可见,到朴正熙被刺杀时,韩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创造了瞩目的“汉江奇迹”。而这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朴正熙所推行的发展经济和高压政治并行的发展模式。

四、朴正熙执政的恶劣影响

朴正熙建立的独裁统治,一方面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使韩国在短短20年之间,不仅在经济上超越北朝鲜,而且一跃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世界新型工业国家行列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其先后发动“五一六政变”和“维新政变”,给韩国的政治民主带来的恶劣影响。与此同时,他为强化自己的独裁统治,不惜解散国会,大力培植特务机构,打击政敌和在野党,使韩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更为严重的是,其发动军事政变,建立独裁统治的做法被后任总统所继承。在朴正熙被刺后,全斗焕夺权,光州惨案发生。全斗焕担任两届总统后,是卢泰愚执政。由此可见,朴正熙在1972年“维新宪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担任,残酷镇压反对派势力和民主运动。这种军人独裁体制,亦对韩国政治民主化构成阻碍作用。可见,20世纪80年代就是军人独裁体制的历史惯性和世界民主化潮流之间曲折斗争的10年。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朴正熙所建立的军人独裁政体,尽管有利于稳定社会,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然而这种体制在持续了18年后,给80年代的韩国政治民主化带了恶劣的抑制作用。我们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8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运动正是60-70年代朴正熙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政治产物,而阻碍民主化运动的也是朴正熙所建立的军人独裁政治体制。不难看出,朴正熙亲手缔造了韩国的经济现代化,又见解地摧毁了军人独裁体制。但是这种独裁体制,并没有随着80年代政治民主化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隐遁在民主政体之中,并将长期存在于韩国的政治之中。

五、结论

总体上考察,朴正熙是一位功大于过强有力的韩国总统。一方面,结束了韩国社会动荡、极端贫困,各派政治势力焦灼火拼的乱象,迅速稳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在朴正熙身故15年后,全斗焕,卢泰愚执行的基本上仍然是朴正熙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总统的遗愿:韩国经济得以继续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先后加入联合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①另一方面,亲手缔造了韩国的军人独裁体制,又死在刺杀之中。权威政体的“发展性”作用—民主化运动,最终又将这种体制彻底抛弃。然而这种从独裁转向民主化的巨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独裁的政治阴影至今仍然牢固地占据韩国政治的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朴正熙当政的18年期间,是韩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决定了韩国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权威主义政治和经济高速发展是一对辩证关系的矛盾,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不应只看到其对立的一面。

六、参考文献

(1)金世中:《朴正熙权威主义体制和经济发展》,载《当代韩国》,1995年01期;

(2)魏南杭:《韩国朴正熙推行“维新体制”的原因探析》,载《科教文汇》,2006年2月第4期;

(3)郝宏桂:《朴正熙威权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载《历史教学》,2008年第14期;

(4)王臻:《一部韩国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写照—<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一书评介》,载《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2009年;

(5)朴帝炫:《对韩国学术界关于朴正熙历史评价的再审视》,载《韩国学论文集》,2011年00期;

(6)朴东勋、安花善:《论朴正熙时期韩国发展型国家的形成与演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2月第1期。

①丁建华:《盘点20世纪改变历史的刺杀》,载《南通网·国际要闻》,2010年11月01日17:25:59,参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0183604.html,/node/gjxw_gjyw/2010-11-1/101111725598894124935_11.html。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浅析朴正熙政权对韩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析朴正熙政权对韩国现代化的影响 2012级国际政治 张明 2012410758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跨入了“新兴国家”的行列,走出了一条“韩国现代化道路”。1960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为76美元(也有说法是80美元),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到2005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4649美元,一举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韩国的经济奇迹速度之快,是世界仅有的,被誉为“汉江奇迹”,主导这一切变化的关键人物,是至今仍充满争议的前总统朴正熙。但无论争议如何,有一点无人否认,假如没有朴正熙,就不会如此迅速的韩国现代化。本文着重探讨朴正熙政权在韩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由此探讨现代化的成功与政府指导的关系。 【关键词】:朴正熙,现代化,汉江奇迹 【正文】:朴正熙从1961年5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到1979年10 月26日被枪杀为止,统治韩国长达18年之久。这位韩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因其统治期间的军事独裁和经济高速发展并存,故在史学界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但是有一点无人否认,假如没有朴正熙,就不会如此迅速的韩国现代化。 一、朴正熙掌权前韩国的现代化进程 1905年的日俄战争使朝鲜落在日本控制之下。1907年日本废除了朝鲜最高统治者高宗,1910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把朝鲜当成日本的新领土看待。相较于以前仅仅把朝鲜看做殖民地而言,条约签订后日本对朝鲜的经济掠夺和商业渗透有所缓和,“日本在朝鲜建立了各种基础设施,开创了商业化城市,现代船舶、港口、铁路、公路、真正的银行系统、现代内外贸易、统一货币、水利灌溉和森林保护等等”。[1]30这种强制性的现代化为朝鲜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基础。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承晚在美国的扶植下于1948年建立大韩民国。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在有关经济条款中,正式确立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条件,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重要产业归国家经营,同时建立经济企划处咨询机构经济委员会。政府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韩国在日治时是比较落后的轻工业和农业区,缺乏北方矿产、设备、原料、动力的支持,加之朝鲜战争的爆发,使韩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0.7%。从产业结构来看,1953年与1962年相比第一产业从42.3%下降到38.2%,第二产业从12.7%上升到20.5%,第三产业从35%上升到41.3%”。[2]21这说明韩国的现代化进程虽推进缓慢但确实在逐步推进。但李承晚任人唯亲,加重了官场腐败,1960年4月19日,汉城爆发了革命将李承晚赶下了台,随后的张勉政府一直未能控制住混乱局面,存在不到一年即被朴正熙政变推翻。 二、朴正熙政权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 1961年,朴正熙、金忠沁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朴正熙政权。从此韩国进入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军人独裁统治时期。在60和70年代的时间里,朴正熙对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1、制定并实施“五年计划”。 朴正熙一概以往前政府在经济上的消极、被动、依靠美援救济的状况,积极奉行“经济发展第一”的方针,把韩国经济引上有计划自主开发的新时期,朴正熙制定并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以及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前两年部分。“1953-1961年在大量美援的帮助下,韩国

李鸿章评述

李鸿章评述 看过一段视频—晚清军事变革解密,另一面的李鸿章。视频的简介让我很影响深刻。他是这样说的: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并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于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很多人觉得他可杀,康有为也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这些种种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说法不一。 这里我说说我心目中的李鸿章吧!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有名的外交家,军事家,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军事家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出名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斗争的最高潮,洪秀全差点将整个清王朝踏在脚下。在镇压起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二支军队一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二是李鸿章的淮军。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李鸿章进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淮军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显然比曾国藩高处一筹。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然后就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了。 我们知道,朝鲜东学党起义牵涉到了中日二国的利益,自交战以来,清军将领叶志超一退再退,虽然左宝贵等人尽全力奋战,可也是无济于事。海战更不是不容乐观,致远,经运,来运,杨威等,五舰沉没,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将领牺牲,接着在威海卫刘公岛上战斗中,海军丁汝昌自杀,定远管刘步幨自杀,这都是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的命令,成全了日本海军十多年来图夺定远,镇远二舰的梦想。 正如这句诗写得好:“请君暂上凌烟,若个书生万户候”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 摘要 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 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 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 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时至今日 关于他的功过是非 仍有着太多的争议。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 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 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款条约——《辛丑条约》。面对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李鸿章更多的只有无奈与叹息,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耻辱。最终,在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两个月之际,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是悲剧的一生,他生逢于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朴正熙遇刺事件

韩国语基础 第一次课程作业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2013级3班学号:1366115314 姓名:张东明 日期:2015年11月25日

朴正熙遇刺事件 “暗杀朴正熙事件”,又称 “10·26事件”。指在1979年10 月26日,时任韩国中央情报部部 长的金载圭在首尔宫井洞暗杀时 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及其亲信车智 澈等人的突发事变。 事件背景 当事人 1979年10月26日晚,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带领他的卫队长车智澈到情报部长金载圭那里去吃晚饭。他想借此机会,排解一下金载圭和车智澈这两个心腹之间的芥蒂。 金载圭同车智澈的矛盾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金载圭任过军长和保安司令等职,曾领中将衔,既是朴正熙的同乡,又是陆军士官学校1946年同届毕业生,是朴正熙“多年来的同事和政治上的密友”。但车智澈却常常利用职权,阻挡他和朴正熙的接触,并一个劲儿地在朴正熙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使他感到有丢官之虞,金载圭也埋怨朴正熙听信车智澈的谗言,不接纳他的意见,因而怀恨在心。 国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韩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反对朴正熙政府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日益高涨。中央情报部长官金载圭曾是极受朴正熙宠爱的亲信,他与朴正熙是庆尚北道善山郡的同乡,又是陆

军士官学校第二期的同班同学,一生追随朴正熙,是朴正熙的心腹干将。金载圭1968年至1971年间出任陆军保安司令,1973年以陆军中将军衔退役,1974年入阁担任建设部长,1976年担任中央情报部部长。但这时他多次受到对学生运动“镇压不力、无能”的指责,逐渐失宠,同时逐渐得宠的总统府警卫室室长车智澈飞扬跋扈,企图借助朴总统的宠爱取代政府内的元老,引起了金载圭的忌恨。金载圭暗中计划杀死他们。 国际 197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油价暴涨,韩国经济不景气,物价飞涨,同时出口增长遭到障碍,经济滑坡,很多以出口为主导的大型企业,由于运转不灵,经营状况恶化,工人失业严重。马山、釜山等地多次发生工人学生示威事件。10月16日夜,釜山示威者袭击了庆尚南道政府大厦、釜山市政厅和执政党釜山党部,捣毁警察所,烧毁警车,用自制枪支、燃烧瓶袭击军警,并冲击了媒体和税务部门、美国文化中心等。18日,韩国政府宣布了对釜山的戒严令,戒严部队开进釜山,开始镇压示威学生和市民。总统府警卫室室长车智澈指责金载圭等官员镇压不力,调来他的嫡系部队加入戒严军的行列。虽然被打伤和被投进监狱的学生不计其数,但釜山示威并没有被镇压下去,相反扩展到附近的马山。马山是1960年“4.19”革命的发源地,因此马山示威行动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政府派军队到马山镇压,出现了市民和学生伤亡情况。釜山、马山的反政府斗争又很快波及到全国各地。10月下旬,首尔的学生们也行动起来,走上街头示威,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伊藤博文笑而不答。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所谓的万事逃不出一个“名”字,呵呵,可笑可叹、可憎可恨!有时候,我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位置和李鸿章调换一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去想事情办事情,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不在其位者,不知其难。两千多年前,老子那一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依然是振聋发聩。由此可见,骂李鸿章为卖国贼是一种群体暴政,理性被感性扭曲,全是一腔热血。爱国主义是一切恶棍的最终避难所,一直都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的背着汉奸、卖国贼罪名的人还少吗?很多人拿李鸿章和同时代的日本人伊藤博文比较,一个是大清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走线共和》里面伊藤博文这样说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也。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这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之国,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举国之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李中堂若读德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冥目?变栋梁为朽木,岂非国之不幸;变忠臣为汉奸,岂非人之不幸。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李鸿章是十足的卖国贼,希望这些人能去多多了解这位大臣的事迹,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按照19 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

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 摘要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关键字权威主义韩国政治政党体系 2009年5月23日上午9点半,身陷亲人贪腐丑闻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与一名秘书在其住宅后山上散步时,趁身边的守卫人员不备,跳崖自杀。这件事令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任韩国总统无法善终的结局:1960年韩国学生举行“四.一九”民主大示威时伤亡甚众,群众忍无可忍,纷纷要求李承晚下野,李承晚遂于同年四月发表下野声明,从而流亡美国,结束自己十二年的独裁统治;朴正熙之妻和他本人最后分别于1971和1979年遭到暗杀;至于全斗焕,甚至一度被汉城地方法院以主动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罪、谋杀上司未遂罪及受贿罪,判处死刑;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皆因为自身或家人的贪腐行径遭到审讯或监禁。像韩国这样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历史中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受到指控或死于非命,分析个中原因实在不能单单只去指摘这些政治家的个人操守。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韩国政治的“清算”传统: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一、权威主义价值的形成与存在 (一)儒家文化传统。韩国政治源于一个悠久的直接的政治传统,类似于“威权主义”。历史上的朝鲜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具有极其悠久的专制传统。李朝时代的政治秩序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1.官本位的主要价值倾向助长了“官尊民卑”的思想;2.儒家把封建的主从关系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美德,阻碍了国民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萌发.3.儒教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家长式权威主义政治秩序制度化,阻碍了自由平等意识的萌发。4.儒教的人格主义阻碍了团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 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积极主张采用西方

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新式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然而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李鸿章为官40年,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40年。中国失败的标志,是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4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0年与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中方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他自然也确曾怯敌、避战,客观上助纣为虐。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加到李鸿章身上,未免偏颇。终李鸿章一生,他虽误国有罪,却从未卖国。在这点上,他与前世的秦桧、后世的汪精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效劳的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不是任人不疑的蜀主阿斗,而是一个心狠手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他为了迎奉慈禧太后屡屡误国,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我感到如今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比过去客观多了。虽然人们仍会提及他当年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已不是一味地辱骂和批判。而对他的知识、胆略和才干也不乏赞许之辞。专家学者们对李鸿章其人,不是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区分,而是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依据翔

朴正熙总统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朴正熙总统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吴昊201500600081 我们都知道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自然是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 朴正熙政权上台面临的经济困难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张勉政权建立“权威统治”。这时韩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第一,示威游行不断,社会缺乏基本秩序。第二,政府改组频繁,无力料理国事。第三,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比如,人口迅速增长,失业加剧,饥饿和贫穷,消费品与住房短缺等等问题的解决成为韩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朴喜范是内涵型经济开发论的倡导者,他主张的内涵工业化战略的重点放在为钢铁厂、火车、造船、机床以及基础化学工业等打基础。朴正熙政权在民族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选择了内涵型经济发展路线,试图通过动员国内资本为发展提供基础资源。1962年6月,朴正熙政权曾试图通过“紧急货币措施”来为投资计划融资。为内资动员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以高利率增加储蓄,但此计划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失败。接着为了动员民间资本,朴正熙政权控制了保险公司并开启了证券市场,但却因此爆发了所谓的“证券波动”,很多中、小股主蒙受欺骗和破产。此外,朴正熙政权还实行了货币改革,采取了一种以通货膨胀为其投资计划融资的办法,由于遭到美国的反对和对客观经济状况的不了解,结果,动员内资政策失败。 货币改革失败与外资引进的低迷、通货膨胀、外汇紧缺等问题使政策转换在所难免。以货币改革的失败为转折点,朴正熙政权走上了转换发展模式的道路。 从出口替代政策到出口导向政策的转型 1961年8月,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工商部长丁来赫和副部长朴忠勋竭力主张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朴正熙确定了以出口导向政策为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方向。为了扩大出口,朴正熙政权制定了各种支援政策。比如1964年的汇率、出口税率的调整、1965年开始的青瓦台出口振兴会议、1967年实施的增加进口品目的政策等。朴正熙政权时期,出口实现了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1970年年底,出口量达到了10.8亿美元。出口的迅速增长为韩国人对出口政策树立了信心。 引导国营企业 朴正熙政府贯彻“指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略。控制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又一重要手段是由政府出资,主办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骨干工程。朴正熙政府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向各主要产业部门投资,建立起一批国营的国民经济骨干企业。这些由政府主办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既起了启动带头作用,又起了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上对劳力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出口导向轻工业的边际效益下滑,韩国经济转入不景气局面。朴正熙政权还继续推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重化学工业政策几乎就是唯一的政策选择。于是,70年代韩国产业政策中心转变为重化学工业化。 1973年1月,朴正熙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正式大力推进重化学工业化。朴正熙政权选择六个部门集中扶持,即综合机器(昌原)、造船、(巨济岛)、电子(龟尾)、第二钢铁(光阳)、有色金属(温山)、石油化工(丽川)等。在重化学工业建设期间,对被选上的部门实施投资风险社会化、分散个别企业家的风险等都是促使企业家参与项目的方法。推行重化学工业化政策的结果是,7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比60年代还要快。朴正熙在70年代推行的重化学工业发展计划,不仅当时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且也为80年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造船业对韩国有特殊的吸引力,朴正熙政府十分注重造船业的发展。70年代初,政府提出韩国要成为“造船王国”的方针。在朴正熙的授意下,政府半强迫性地要求现代财团董事长郑周永开办造船厂。

李鸿章的功绩与过失

3、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曾进行过怎样的探索与尝试? 1,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 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2,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进行的一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他们有全国性的同一政党,有纲领,有民主共和的口号,他们武装反清,先 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结束。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以孙中华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等等,都失败了 4,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为领导,以科学,民主为两大旗帜,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市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掀 起了影响很大很深的思想解放潮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 的准备。 4、有哪些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主张是什么?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 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 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晚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韩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朝鲜在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大明朝戚继光或戚家军的特种部队鸳鸯阵型已经名垂青史,而北朝鲜特种兵的斩首行动似乎没有太多人知晓,他们的行动好像比欧美国家更早。冷战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经典的特种部队斩首的刺杀行动:朝鲜特种部队刺杀韩国总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球的“1.21青瓦台事件!” 1968年1月5日,朝鲜沙里院某军事基地。 一支小小的分遣队的31名军人的进驻给这个基地带来了一些不平凡的色彩,因为这些人并非普通的军人,而是隶属于民族保卫省侦查局下属的“124部队”的特战队员,该部队是朝鲜特种部队中最精锐的一支。他们将在这里完成为期八天的军事训练,然后去执行一项不久之后震天动地的大任务。 1月13日夜,这31名特战队员在基地集结完毕,随后他们接到了命令:“你们的任务,就是潜入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刺杀韩国军政府领导人朴正熙!”此命令来自金日成。随后,这支分遣队神不知鬼不觉的出发了,来到了DMZ前20公里的位置,随即准备潜入。 1月17日,执行刺杀朴正熙任务的“124部队”特战队员们选择了军事分界线上的紫霞山门岭作为渗透方向,这里是美国陆军第二机械化步兵师的防区,负责指挥行动的分遣队队长认为,韩国军队虽然装备低劣,但是士气高昂,警惕性很高,所以反而很容易被惊动。美军正处于休假状态,戒备十分松懈,突袭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于是,特战队员们换上了韩国军队的军装,随即利用暗夜的掩护,用随身携带的液压钳剪断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溜进了韩国境内。果不出所料,在穿越美军防区的时候,这支部队一路上畅通无阻。很轻松的就完成了穿越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临津江封冻的江面上发现了他们的鞋印,可是这些鞋印居然是反方向的,让韩国调查人员感到十分困惑,直到后来研究了渗透路线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是反穿鞋子进来的。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我们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总体评价: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摘自百度百科对其总体评价) 1,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2,主要过失: (1)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这无疑是李鸿章一生所犯下的最重要的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李鸿章主张讲和,“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由于他“保船制敌”的方针,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还有《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众多条约签订,是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说李鸿章“卖国”并不是因为代笔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而是他的懦弱的思想构成了错误的形势判断,以至于他受到爱国士的痛骂。再来说“外须和戎,内需变法”这一思想,在中外交涉中,他主张议和,试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东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反而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挑起战争。李鸿章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谋求和平,其艰难窘况可想而知。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协助镇压,日本便乘机出兵侵占朝鲜。7月下旬,日本军舰公然击沉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迫在8月1日向日本宣战,日本也在同一天向中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上述资料摘自: 1、《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2《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走出晚清》李扬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晚清七十年》,[美]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 3,其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 (1)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表示“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也让西方人知道了中国有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甚至洋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朝廷。 (2)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3)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4)毛泽东的评价是:舟大水浅 4,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