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读书学习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读书学习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读书学习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读书学习

一、(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1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8.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答案】(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解析】这道题概括分论点,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情况。分论点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般在段首提出,如没有中心句,应抓住中心意思概括。逐段理解,就能找出分论点。如第二段的“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第三段的“因此有必要

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第四段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第五段的“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对这些句子作提炼概括即可。

19.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案】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解析】此题理解和概括论证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照“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作答。此段的第一句引出论题,二、三句提出论点,第四、五句写小时描写鸟的动作就一个“飞”字,后来背得多了,就很难取舍了。既是举例又是对比,证明论点。

20.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示例:如“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解析】此题分析生动的语言,考查对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三段中有几个比较生动的句子,如“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可以选择一处分析。分析时,按照“写法+阐明的观点+表达效果”的格式作答。如:“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一句,比喻,阐述“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观点,生动有趣,形象通俗。

21.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答案】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明白了“为什么要背诵”的问题,还要懂得“如何背诵”。此题就要求回答背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从作者的观点出发”,限制了答案只能从原文中去找。对于如何背诵,作者讲了两点:一是理解,二是创新。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和“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这些句子中,就可以概括要点。

二、(2017·四川南充)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5.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划线的句子写苏轼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对?见?和?望?字的理解,从而证明第④段的首句,事例具体,很明显是举例论证,运用具体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6.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3分)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答案】放在第⑤段,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大胆质疑,与第⑤段?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最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观点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回归到原文的位置哪里最合适,这需要联系给出句子的内容,然后联系文章的段落,找出最契合的地方即可。孟子的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一味相信书,应该多方分析,善于质疑。文章第⑤段?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就是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相信书,这二者意思吻合,所以应该放在文章第⑤段。17.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脱透”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2分)

【答案】①不能完全相信从书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

②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

③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正确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论据的作用,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过程属于事实论据,开始读书一味

相信书中的说法,后来看到青年的变化之后开始质疑,最后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个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第⑤段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以后读书有一个深刻的启示,回答时可以按照鲁迅读书的先后顺序逐一写出提示即可。

三、(2017·江苏连云港)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格、钱钟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2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20.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写作思路的能力。可以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语段中的关键句,分别概括每一段段意,如:第①段——读纸质书的人少了,第②段——只有纸质书才是书、第③段——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不适合手机阅读,第④段—⑦段——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第⑧段——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由此运用“首先”“其次”等词语来概括写作思路。

2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

21.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信息能力。答题时,可以仔细阅读第②—③段的基础上,按照题目所要求的,分别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如“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容量大)、“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方便快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等。同时,注意题目的赋分,要回答完整、全面。2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

22.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为自由自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的能力。“均等”的本意是“相等”。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特殊含义,在这里,“青铜器上的文字”的“精简的”;“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时,它就拥有了同样的权利——“自由自在”,即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3.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里列举手机能下载经典,但下载者不会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的现象,属于举例论证。在分析其作用时,要结合该段内容,从论证了什么观点的角度进行回答。这里主要论证了画线句前“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和“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2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

24.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可以首先扣住第④段所提出的观点,再阅读第⑤—⑦段,抓住关键语句,如“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等,在此基础上依据本题赋分,概括出四点内容。

四、(2017·湖北黄冈)

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

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8. 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乙】处应填。(2分)

A.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答案】【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前后衔接。解答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段落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甲处谈论的是学语文要“苦练”,B句举的是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恰好能论证学语文要“苦练”。乙处谈论的是学语文要“苦改”,A句中“新诗千改才心安”,恰好能论证学语文要“苦改”。

19.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2分)

【答案】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的分析。分析段落作用,要结合段落的位置和内容来分析。前面部分都是举出个人的事例来论证学语文要下苦功夫,这一段谈到“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前面是从“点”上论述,这一段是从“面”上论述。这样无疑就进一步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20.文章结尾引述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据作用的分析。按题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先看引述的这句话“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和论点相关,因此在内容上重申了论点。在结构上和前面的论点相呼应。

五、(2017·湖北武汉)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

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作者:杨平,有删改)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并没有论述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因为文章举了陶渊明、孔子是追求的读书之?体?。

6.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述概念的理解能力。?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

7.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涉及概念的区分能力。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和致力于实用知识的差别。

六、(2017·山东菏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4分)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陈众议

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

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谁,读什么书其实是最可究诘,也最为重要的。钱锺书说过,所谓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之人商量培养之事。深长思之,学问乃教人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说穿了还是人生短暂,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这是一层涵义。关乎读书的另一层涵义是塞万提斯一言道破的:“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我辈从小大量阅读中外红色经典,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北宋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之类,也就形成了某些气度和家国情怀。反之,设若从小浏览的尽是些哼哼唧唧和风花雪月,结果可想而知。

②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在一些人看来,《红楼梦》是儿女情长,《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权谋”与“暴力”;《西游记》是神话或童话,与志怪小说几无差别。换个角度看,《红楼梦》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一曲挽歌,是一部宣扬出世的杰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承载了中华文化释道儒之外的另一重要精神:侠义。至于权谋,西方文学没有权谋吗?至于贬斥女性,西方(中世纪)不曾如此吗?况乎二乔、扈三娘等可谓这些作品中最完美的形象。《西游记》则表面简单,实则不然,它对文化和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关键是怎样历史地、理性地、多面地看问题。这就是经典的丰富,也是经典的魅力,是为什么读经典的答案。

③我在不同场合听到的一个大概率的问题:书这么多,孩子们该读什么?是啊,仅我国每年就产出数十万种纸质图书,其中文学作品就有上万种,网络文学几乎不可计数。汪洋大海中取哪一瓢哪一粟至关重要。我的做法是有所读,有所不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上。这又牵涉两个问题,什么叫经典,为什么读经典。首先,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但主要是现实的;其次,经典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但主要是民族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时代社会和个人取舍,这也是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重读。举个例子,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是经典,但也有人说张爱玲、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是经典,但只要将他们置于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也就相对明了。

④关于为什么读经典,还需要补充以下几点: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常读常新,这也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反复强调的。这是由经典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它们不断被时代激活,同时激活我们的心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二、经典对历史和生活作出多重判断,可以成为借镜。三、经典是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载体,同时民族语言成就了经典。它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和丰富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也是我们思想、审美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基础,同时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⑤读书需要选择,需要披沙拣金、取精用弘,即在前人确定的经典谱系基础上筛选、增删和确定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经典。这就需要精读,甚至不断重读经典。当然,有时间泛读杂书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泛读杂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守护经典。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事物”是因为缺乏主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必定是“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

(选自201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9.下面是“取精用弘”的书法作品:

在书法五种基本字体中,该作品字体属于________,其中“弘”的读音是________。(2分)

【答案】楷书 hóng

【解析】本题考查字体及字音。辨别字体,首先要了解“书法五体”,即楷、行、草、隶、篆,以及其各自的特点。楷书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行书笔势不像

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像玉质的筷子。此作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判断属楷书。“弘”读hóng。

20.第①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举例论证好处:列举了“我”小时候读书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什么书,成什么人”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别和作用。在谈到“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时,列举了我小时读书的事例,还假设了情况,可以看出是举例论证。其作用正是论证了“读什么书成什么人”的观点,说服力强。

21.结合④⑤两段内容,谈谈你对“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读经典时要有自己的主见,时常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立场就会常读常新。经典虽然是民族语言的传承,但是它丰富了我们不同时期的生活,被时代激活,所以说“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事物”是针对经典说的,可从经典要常读常新和经典能丰富我们不同时期的生活,具有时代性等方面去谈。

22.“读什么书”和“成什么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下面经典中任选一部,谈谈它

给你的成长曾带来怎样的人生启迪。(4分)

《论语》《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

《孟子》《西游记》《格列佛游记》

【答案】《鲁滨逊漂流记》示例:我们最需要的是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不幸时,都不能被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厄运,挑战自我,就可以出现超出自己想象的奇迹来。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体会和感受。选择所提供的熟悉的经典,结合该经典的主旨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具体谈一谈,言之成理即可。如《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谈出对自己的启迪及教育意义。《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可以抓住其精神和意志对你的启迪来谈。

七、(2017·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

7.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庄重深刻灵秀明智

B.明智灵秀深刻庄重

C.明智庄重灵秀深刻

D.庄重明智深刻灵秀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故选B。

8.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各科的书籍,都能起到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

B.人的思维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

C.身体百病,都可以借助适当的运动加以根除。

D.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思维上的缺陷。

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故选D。

9.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B.本文是一篇随笔,作者见解深刻,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C.文章多处使用排比语句进行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文章着重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包含着对世人的谆谆教导。

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故选A。

10.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语言精辟,说理明确。

C.平易流畅,笔法灵活

D.语言犀利,批判性强。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故选D。

八、(2017·山东烟台)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

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2.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2分)

【答案】举例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通读第③段,发现其中没有其他论据,只列举了网红?搬砖小伟?的励志故事,由此确定本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然后分析该例子的上下文语境,尤其分析其与本段段首句和段末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与本段段首句或叫中心句或点明分论点的句子?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有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由此确定段首句为被论述的观点。

13.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短语的作用。(2分)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答案】加点短语表明后面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使论证更科学、严密,更有说服力。(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先在第④段中定位划线句,然后探究该句的上下文语境,确定其紧承上文的例子而来,属理论提升的句子,而且其与下文的论证有严密关系。再分析加点短语,?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后面的说法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加点词语的运用,使得下面的道理分析,变得更科学、严密,更毋庸置疑。

14.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3分)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愤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答案】不恰当。本文作者是针对当下?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进行论证的,所选论据应是现代事例,而材料是古代的亊例,不符合要求。(判断?不怜当?;理由准确,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应用及辨析能力。要看论据恰当与否,先要确定本文的论点,分析给出的范仲淹寒门励志的例子能否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若不能,就否定弃用。本文属于驳论文,开篇即提出了近几年的错误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树靶子,立起批驳的对象。接着主要列举引用名言、列举事实论据,批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错误观点,最终指出?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与命运无关,与你的奋斗程度有关?的观点。从范仲淹寒门励志的例子看确实能有力论证?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可作为批驳观点的事实论据出现。但是,仔细阅读本文开头,你会发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是近几年的错误观点,也就是说作者在批驳时,要举近几年的例子,不能举古代的名人典例,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因此本题给出的范仲淹的励志例子?不恰当?,然后结合事例要选现代事例的原因分析即可。

15.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3分)

【答案】寒门贵子?指那些白手起家,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的人。(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含义的能力。先通读全文,然后在第①②段定位?寒门贵子?这个词,探究这个词语的含义。第②段对?贵??贵子?的解释特别多。然后探究何江、?搬砖小伟?的例子,进一步印证对?寒门??贵子?的理解,最终确定第②段的?相反,

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责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这段话中,可以提炼出对?寒门贵子?一词的准确的解释来,从中提炼解读即可。

九、(2017·内蒙古包头)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的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

(作者:梁衡本文由改动)20.(2分)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中事例的作用。文章开篇所用的事例,说的是大人们在迎亲的关键时刻因车胎问题束手无策,而孩子为什么能够解决呢?是因为他通过阅读汽车杂志,知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得出了结论:阅读的重要性。这属于议论文中的引论。

21.(3分)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

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根据第③段开头的内容是在“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即可知道,作者是把阅读和吃饭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阅读和吃饭一样重要“这一结论。

22.(2分)本文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2)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然途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④段内容可知,从这一段的开头一直到“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都是介绍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接下来,“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就介绍了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阅读,要从阅读入手。

23.(2分)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有深刻含义的语句的理解。答题时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的内容,由上一段的结尾“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可推断出所指的内容应指的是精神生活。

24.(3分)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之后,有

何收获?

【答案】示例:(1)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2)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3)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高尔基的《童年》理解情况。答题时要回顾《童年》的内容,本题是3分题,所以,答题时最好分点来答,且答出3点内容。由主人公童年的不幸遭遇联系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从而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写出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精神。

十、(2017·湖北黄石)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

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阅读的数量的确要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

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各种冷门、无厘头……我整体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里愉悦,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

“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

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吉吉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意实现,我们的阅读会

呈现出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标题: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B.本文第①段回答了健康阅读“是什么”的问题。

C.本文第③段从显示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健康阅读的问题。

D.本文第⑥段回答了健康阅读如何进行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第一段从“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可以概括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健康阅读的意义。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

16.文中第③段网友的话和余秋雨的话分别是为了说明什么?(4

【答案】(1)网友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和表现。

(2)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首先网友的话“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各种冷门、无厘头……我整体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就是概括了碎片化浅阅读的种种表现;余秋雨的话“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等语句强调了碎片

化浅阅读的危害。

17.对于健康阅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4分)

【答案】建议有:(1)提倡整本书阅读(2)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提出阅读建议的主要在第六段,根据“首先”、“其次”、“最后”等关键词概括就可以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各概括一条阅读建议。(4分)

材料一: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浪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1)

材料二: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2)

【答案】(1)多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籍。(2)多阅读对社会有价值的书籍。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试题,考查信息概括能力。材料一,英国作家罗斯金的话强调要读有价值的书;材料二,王充的话意思是“能被世人利用(运用)的,即使百篇也没有害处;不能被世人利用(运用)的,即使只有一篇(章)也无益处。”强调书的社会价值,实际用途。

十一、(2017·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9分)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答案】《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分析。提炼中心论点,要根据具体的文章,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有时候论点就是题目,也有可能出现在开头一段,还有可能是出现在结尾,要通读全文,仔细分析,本文是围绕题目作深入论证,因此题目即论点。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先要掌握议论文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然后针对具体的段落,分析第6自然段,谈到许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将其内容和受众面和《朗读者》进行比较,因此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对比中探究区别,得出《朗读者》成功的主要原因。

19.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2分)

【答案】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代词的理解。解答的时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这个句子出自第⑦段,一般情况下,“这”所指代的内容,在这句话的前面,根据句子意思要知道,《朗读者》做到了哪一点。即从句子“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提炼出关键词句作答。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然后逐项比对,看哪一项的表述和作者的观点不符合。C项,文中第⑤段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但并没有说,“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十二、(2017·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纬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惑”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

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新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福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要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深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柢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中小学生的,更主要的是讲述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选D。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

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的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

开拓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

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

承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A项,传统文化不是因为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而彰显自身的价值与魅力,而是因为当代传媒借助传统文化,放大了自身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C项,对“高深”的理解有失偏颇,作者倡导的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简单地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D项,原文中作者的表述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本项的表述与之不符。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以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列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感悟。本文重点阐明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所以A项表述不准确。

十三、(2017·浙江温州)做一本越来越薄的错题集严堃(1)做错题集不必错一题抄一题,我们必须变着法子做好它,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做过通常意义上的错题集。我做的是一个?伪错题集?。什么是?伪错题集?呢?

(2)做错一道题,我不会马上抄到错题集上。比如,在练习册上做错了一道题,我会用红笔改过来,然后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做错。

(3)做错题的原因不外乎四种:第一种是特别愚蠢又简单的错误,如1+1=3之类的粗心大意;第二种是面对题目束手无策,毫无思路或者思路错了,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应该能做对,思路也是对的,但由于掉进?陷阱?,不小心搞混了,结果做错了;第四种呢,就是真不懂、真不会。

(4)对第一种错题,想想之前自己有没有犯过这个错误,有的话用红笔做个标记,如果是?初犯?,告诫自己下次别再犯就行了。

(5)对第二种错题,一定要在题目前用红笔做记号,想想它代表哪种类型的题目,想想答案中巧妙的解法可以在哪类题目上运用,把一些想法简单地记在练习册上。

(6)对第三种错题,也用红笔做记号,并且把题目当中的?陷阱?、做错的步骤、搞混的知识点记在旁边。

(7)对于第四种错题,要深究一下,到底是题目超纲了,还是自己有知识漏洞。

如果是后者,就想想这是哪部分的知识,自己为什么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简单地记在练习册的空白处,在题目前面做个记号,然后好好看看对应的知识点,或者好好琢磨一下答案中的解题方法。

(8)简单地分析、总结、标记,不会耗费你太多时间,却能让做题的效果有很大提升。有空的时候,经常看看册子上的总结,你会觉得受益良多。周末或者需要集中复习的时候,把这阵子做的练习一页页翻过去,有标记的题目想想是否已经掌握了。如果需要,就把题目(题干)抄在错题集上,把这个题目代表的一类题型写下来,翻看时从中吸取教训。

(9)经过在练习册上的筛选,最后需要抄在错题集上的题,比一开始做错的题精炼深刻了许多。练习册上的错题,你看的次数越多,最后需要抄的就越少。

(10)错题集要经常翻看。把每次看的体会记在空白处;在题目前面做标记,区分重要程度。

(11)为了让错题集发挥更大作用,与同学交换错题集是个不错的选择。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做的题目不同,收获也会不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简直是?买一送一?的好事。

(12)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抽查提问,看对方对抄下来的题目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如果可以的话,把题目进行适当的改编,会让相互抽查的效果更好。

(13)再分享一下我同学的方法。他整理错题集的时候,第一遍只抄错题题干,不抄答案,标注错题出处,如在哪一本习题集第几页。第二次翻阅的时候,自己先做一遍,然后核对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弄懂这个题目。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大家也可以试试。

7.下列属于作者所说的“越来越薄的错题集”的一项是(▲)(3分)

A.抄有所有错题的本子B.做上各种记号和想法的练习册

C.抄有经过筛选的错题的本子D.只抄错题题干的错题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理解、筛选。四个选项中逐项与选文内容对照即可。其中A 项,开篇即否定了?做错题集不必错一题抄一题?;B项,把错题集仅局限于练习册,而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最新-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议论文专题精品

2018中考各地语文模拟试卷议论文专题 1.河北省11--11年度中考模拟试卷 (二)习惯成自然(12分)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再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 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 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 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 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 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 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 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 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 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 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 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 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 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 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福建省九地市2018届中考语文质检试卷分类汇编:_议论文阅读专题有答案

议论文阅读 (2018.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阅读旅程中拥有“心力量” 朱永新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智慧。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好的书会让我们更年轻、更有活力。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花”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引导我们去攀登思想与智慧的高峰。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于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在古代,连有字的纸张也不能随便乱扔。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补于身体。 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贵,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不去读书。把阅读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要与日常习惯,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案

议论文阅读 【教学目标】 一、能归纳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中心论点。 二、能辨析四种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四、能筛选议论文的重要信息,完成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题。 五、能赏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直击中考】 议论文为中考必考内容,从近三年的题型来看,题型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以选择题和主观题兼而有之的形式来考查信息筛选,内容理解和概括,观点分析和论证方法。考查的形式与高考有所接近,但不过分拔高,文段较为浅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和点评能力。 【明师指津】 针对中考对议论文的考查内容及侧重,我将主要从五个题型入手,让同学掌握解题方法。 题型一:观点分析(概括中心论点,评价作者观点) 论点定义:一个陈述观点的句子。(简略定义) 论点位置: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有的文章开头提出论点,有的文章末尾得出论点, 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论点,也有的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需要汇集概括。 注意: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评价观点: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仔细读题,表述流畅。 题型二: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常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了……事例来证明……观点,生动具体,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话谚语)来证明……观点,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增 强说服力。 3、比喻论证:把……(观点)比作……,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把……和……从正反两方面作对比,更为突出地论证了……观点,增强说服力。 【例题解析】 相貌和心灵 周国平 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在乎。年轻人入世还浅,不免看重人际关系较浅的层面,留意别人对于自己的表面印象,所以在容貌上也比较敏感。与关心名声相比,关心容貌更是一种虚荣,因为与名声相比,容貌离一个人的真实价值更远。 现代整容术已经能够把一张脸变成另一张脸,但在新脸皮下面的仍是那个旧人。如果不通过镜子,人是看不见自己的容貌的,常常也是想不起自己的容貌的,而这并不妨碍他做一切事情。镜子代表着别人的眼光,人一照镜子,就是在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了,因此,其实他所关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虚荣是难免的,怎奈人生易老,红颜难久,这是谁也摆脱不掉的规律。好在绝大多数人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克服在相貌方面的虚荣心。事实上,在不同的年龄段,相貌的内容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相貌的感觉和评价也在随之改变。 譬如说,天下的娃娃都一样可爱,那是一种近似小动物的美,表现为稚气的表情、娇嫩的皮肤、憨态可掬的动作。少男少女的美洋溢着相同的青春朝气,但我们已能友现,其中有些人因为正在形成的优秀个性而显得更具魅力。对于一个成年人的外貌,我们一般不会对其物理性方面例如五官的构造、皮肤的质地给予高度评价,而是更看重其所显现的精神和内涵,叔本华说:“人的外表走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至少就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初中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人们常说,人要有主见,才会办好事。唐代韩愈初次考举人时,文章并未受到主考官的赏识。结果落第了。三年后,他再次去考,主考官还是此人,连文章题目也未变,韩愈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将上次所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写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主考官对他的文章大为欣赏,结果当然中了举。初看这则故事,觉得韩愈有点“狂妄”,可仔细一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信”。如果他惶惶惑惑,另外重写一篇,也许又是名落孙山。 自信,是坚持正确的意见,面对困难不灰心,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工作,但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他当时认为“我不行”,就自暴自弃,那么他还会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吗?周总理也对共青团干部说过,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要善于吸取好的建议,坚持正确的,也就是要有自信的精神。 但是,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西楚霸王项羽在秦末时势力最强,由于刚愎自用,即过分自信,听不进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并非靠自信就能成功,成功必须靠汗水和勤奋才能换来,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正说明了这点。所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惟一的秘诀。 1、自信的作用是______。(用第1段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2.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中心论点B.提出中心论点的论据 C.论证中心论点D.提出本文论述的问题 3.西楚霸王的事例说明了() A.不自信就不能成功B.盲目自信也不能成功 C.只有自信才能成功D.只要有自信就能成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事实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使用了___和___的论证方法。 《张扬》 张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意气风发的生存方式。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汇编

2018中考议论文汇编 (湖南益阳)(四)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9分)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

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8年第1辑《时文选粹》) 18.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分) 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20.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 答案:(四)18.(2分)“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均可。(答对一个即给分)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教案

议论文阅读 一、复习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 三、议论文阅读要求 1.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2.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四、能力要求 1.判断、归纳中心论点。 2.认识、区分论据类型。 3.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揣摩、体会词句含义。 5.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 6.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五、备考指导 (一)考点解析 考点一:明确文章的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首先,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其次,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需要用归纳段意、层意,概括等方法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而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即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和事例。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其实,如果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要注意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简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概述。再次,分析论据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附答案及解析)

议论文阅读训练10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一】 1.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互联网比作窗户,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网络对寒门青年的意义,便于读者理解。(共4分。意思对即可) 2.首先提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接着从高考题目、寒门获得的信息、寒门学子的社会关系三个角度分析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最后强调寒门学子想要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所有的”指“全部的”,在材料中表示出身寒门只是失败的一种可能原因,并不是全部、确定的原因。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共4分。意思对即可) 4.当今社会,寒门依然可以出贵子。(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18分)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1.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共3分。意思对即可) 2.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论点的论述。内容上:指出劳动是儿童阶段的成长离不开的淬炼,引发读者的思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首先引用《朱子家训》中的语句指出古人许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接着指出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会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最后提出“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本性活动”“的中心论点。(共3分。意思对即可) 4.①让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和照料他人,体验到满足自我需要的快乐,实现基础的自我价值的肯定;②让儿重了解劳动对社会的意义,体验人生的社会价值;③让儿童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与途径,体验人生的创造性价值;④让儿童懂得合作的意义,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价值;⑤真实地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 共5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今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义务劳动。在植树劳动中我不仅学到了生物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沟通与合作。这次活动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共3分。意思对即可) 【三】 1.C 2.一些城市出现“网红书店”,每天有很多人前去排队、“打卡”。(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让实体书店成为高校标配。(共4分。意思时即可) 4.比喻进行纸质阅读的人数急剧减少的现象。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共4分。比喻现象2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需创新形式,如网络推广、电子阅读等方式;②注重书籍质量,让内容成为实体书店的硬实力;③搞好书店的软实力,如书店内的装修、布置等,打造出舒适的阅读环境,以此吸引读者。(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2016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7分) 1.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共2分) 2.“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3.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共4分。作用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4. 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摘自《搜狐教育》)(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几则材料,哪一项不能作为本文论点的论据?()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B.毛泽东长沙读书期间经常到闹市去读书,能做到学习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C.管宁读书,目不斜视,因朋友华歆读书不专,他割席分座,与之绝交。 D.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1 一、(2017赤峰)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1~5题。(16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考点1→考向2】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 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考点3】 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2分),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2分) 3. 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考点4→考向2】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所写道理论据契合“读书有益”即可) 4. 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考点5】 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简述论证过程时,做到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即可得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山东省德州市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议论文阅读测试(附答案)

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都无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处。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遗憾之中的聪明。 1.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 一是; 二是。(2分) 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3.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 4.根据文意,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的“忍” ①“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说过这句话。 ②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③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争胜而败走麦城的也不乏其人。唐代高宗时,张

2016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有着其它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现在国际通用的文字主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等六种,联合国的文件一般都要翻译成这六种文字。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文件往往厚厚一大本,而用中文写的文件则要薄得多。这说明,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来表述最简洁。 汉字总共六万多个,英文字母只有26个,为何汉字比英文还简洁呢?这是因为,汉字虽多,数量不再增加,并且真正常用的汉字并不多。按照《信息交换用字汉字编码字符集》的统计,现在通用的汉字只有6763个。据测算,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的90%的阅读。 英文字母虽然只有26个,但英语的单词量一直在增长,它要是不增加就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汉语则不同,不管科技时代的社会生活怎样飞速发展,随便从《康熙字典》中找几个汉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衍生出新的词汇,用来表述科技方面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名词。 汉字形体俊美,魅力无限。汉字之所以被称作方块字,是因为它方方正正,四平八稳,横竖撇捺,结构匀称。汉字书法艺术更是世界一绝,无与伦比。其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此外,汉字一个音节一个字,阴阳上(shǎng)去,平平仄仄,由此形成的“对对子”堪称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鸿是江边鸟,蚕乃天下虫”、“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扔;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这种汉语言特有的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和韵律美,确实令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鼓舞。 新加坡有关专家对7000多名6至12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儿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现要比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儿童突出。专家们认为学习汉字是其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汉字的象形特性对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大有帮助。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都属于“单脑文字”,即这种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这一刺激只对人的左脑发生作用。相比而言,汉字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复脑文字”,具有音码、形码(平面排列)、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 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家米奥拉女士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她通过研究亚裔学生的母语,肯定了汉语学习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 15.从全文看,汉字有哪些优越性?(3分) 16.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7.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据测算 ...,一个中国人如果掌握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950个汉字,就能覆盖一般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使用汉字量的90%。 18.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汉字”热,请就此事发表你的看法。(60字以内)(3分)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熬”的境界阅读答案(2018湖南长沙中考试题)“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 ,境界迥弄。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 的心态和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 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 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 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

要辩证地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 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 .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 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熬过了“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