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2.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礼仪由两部分组成:二是礼制;二为礼俗。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演变成为四个时期:

(1)起源时期——夏期(公元前21世纪)以前

——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礼仪开始出现、原始的政治礼仪、祭祀礼仪、婚姻礼仪等已经开始成形了,已经开始萌芽。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提出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奴隶社会的礼仪旨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古代修的书:周朝《礼仪》、《周礼》、《礼记》等,后世称道“三礼”或“礼学三著作”

(3)变革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这一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阐述了礼的起源,也是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简洁明白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各位,各安本分,社会自然就安定下来了。

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处于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群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历史:秦朝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后,秦王自认德高三皇,功盖五帝,通过种种措施,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表现称谓“朕”、“玺”等皇帝专用词汇。

西汉汉武帝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被演绎为“君权神授说”的完整体系,即“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具体化为“三纲五常”。——儒家学派说法,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合成,“阳”应当处于主导地位,“阴”则总是处于服从地位。

“阳”:君、父、夫;

“阴”:臣、子、妻。

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家礼”当中强调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心,俗说“三从四德”为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这是宋代礼仪当中最为兴盛的。

小知识:提问:什么叫“三从四德”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四德”:也就是指“妇德”,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妇方”,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妇功”,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吉”、“嘉”、“宾”、“军”、

“凶”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君末民本”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君”视步“天子”。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宋代时期的“三从四德”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师:在人际交往当中,遵守规定或约定时间,不得违时,更不可失约。(3)真诚友善

师:交往的原则就是做到:真诚坦荡、友善待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4)谦虚随和

师:虚心、不摆架子、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容易被对方所接受。3.“适度“原则

师:说到礼仪就要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沟通一定要把握好适度性,不同场合或不同对象都要表现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分寸。4.“自律”原则

师:交流时要求“尊重”自己,首先就要检查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的规范要求。

1.2.4 现代礼仪的功能

最重要的功能集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教育功能

师:因为礼仪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体现着社会的要求时代精神,因此让人民接受礼仪教育是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举例:新加坡的国民素质赢得世界的公认,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总理李光耀提出新加坡建成一个“富而有礼你的国家”。他在抓国民经济的同时,又将“礼仪”教育设为国民素质教育,更甚将“忠、孝、仁、爱、礼、义、廉、取”八种美德都列入政府的“治国之纲”里。使新加坡的国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神话般的现代“礼仪之邦”,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

2、沟通功能

师: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各种关系,主要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

关系的作用:在人际交往当中,不论体现在是何种关系,维系人之间沟通与交往的礼仪,起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的作用。

行为热情的问候

友善的目光

亲切的微笑

文雅的谈吐

得体的举止

小结:只要符合“礼仪”的要求才能得到进行和延续,这是沟能双方之间的感情,也是建立彼止之间的好感和信任,这有助于我们所从事各种事业的发展。

3、协调功能

师: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以及个性职业、年龄、性别等存在着差异,导致人们在交往当中的不同角色的取向。同时,人们为了本身的利益,往往带了“利己排他”的倾向,就必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

作用:礼仪是人际关系和友善发展的调节器,也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可缓或避免不必要的情感障碍,同时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常见的情况:

家庭生活中的尊老爱幼,夫妻恩爱

兄弟姐妹之间情同手足人事关系

朋友中的赤城相见借助礼仪有效于调节同事间的无私帮助社会关系

例如:宴会、聚会、联谊活动等都借助礼仪开展调节和谐的关系。

4、服务功能

师:“客人就是上帝”现代社会旅游与服务行业,都需要优质服务来满足客人的精神需求。

以“尊重”为第一位;

宗旨

以“退让,敬人”为原则。

优质服务的主要内容:

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

规范得体的礼貌用语和标准的服务程序;

亲切的笑脸;

耐心的态度;

细致而周到的体贴与关怀。

5、塑造功能

师:礼仪不但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准则,而且还美化人的心灵,让人从行为美这方面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提问:为什么要接受礼仪的训练呢

回答:因为社仪让人们的谈吐变得文雅,服饰与装扮变得有个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仪态也变得适合规范,这样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也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更注意自身的良好形象,能展示自我风采。

6、维护功能

师:礼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反映和标志,也仅作用于社会,对精神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邻居,同事都依赖于共用遵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也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起不到作用。

总结:通过学识希望各位同学能了解到我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盛名是从何而来,了解礼仪的发展史。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无礼是无知的私生 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二、新 授: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

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 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丁祭。”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 “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 “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从这些思

古代礼仪的起源

古代礼仪的起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礼仪的起源》的内容,具体内容: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 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着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

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着。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 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

礼仪的历史起源

礼仪的历史起源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 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 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 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 更重视“礼”,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 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 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 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 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 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

文明礼仪起源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20092312310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 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 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 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 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 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 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 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 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 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 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 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 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 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 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

礼仪的起源

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 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6)衰落期(1796年——1911年) (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西礼仪的异同 1、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 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 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 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 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概念 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

(完整版)4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四德?:也就是指?妇德?,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妇方?,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妇功?,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吉?、?嘉?、?宾?、?军?、? 凶?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君末民本?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君?视步?天子?。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宋代时期的?三从四德?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浅谈礼仪的起源及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

郑州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商务礼仪》课程论文 姓名:苗建梁 年级:2010级 专业:工企管理 学号:10087173005

浅谈礼仪的起源及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

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前5万年-公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前1万年-公前22世纪) 公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

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前21世纪-公前771年) 约公前21世纪至公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前21世纪至公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以殷墟为中心活动的殷人在公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 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 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 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 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礼仪的历史起源_文明礼仪

礼仪的历史起源_文明礼仪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

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 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 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庄子·天下》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辩,……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

社交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社交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 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讲课讲稿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 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

“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 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