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

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

面积

10887

平方千米,

与阿尔巴尼亚、

马其顿相邻,

人口

200

余万,

其中

90%

以上是阿尔巴

尼亚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

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

1980

年铁托

逝世后,

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

并得到阿尔

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

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冲突时有发生。

1989

2

27

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

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

由此更激发

了阿族的对抗情绪,

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

塞尔维亚当局对阿

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

90

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

1992

5

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

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

“科索

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

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

,开始了

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

面对阿族人的反抗,

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

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

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

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

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

30

万人

流离失所,

沦为难民。

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

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

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

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

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

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

年底起,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

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

战争过程

1999

3

24

19

50

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

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

6

10

日结束,共持续了

78

天。科索沃战争

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

3

24

日~

3

26

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

打击的重点目标

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

3

27

日~

3

31

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

打击的重点目标

是南联盟指挥中心、

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

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

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

4

1

日~

4

29

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

打击的重点

目标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机场、雷达阵地、导弹阵地等防空设施和指挥控制系统;

二是通信站、

铁路、

公路、

重要桥梁、

油库、

炼油厂、

热电厂等重要基础设施;

三是军营、

特种警察部队、

装甲车辆等目标;

四是包括内务部、国防部、

空军司令部、防空司令部直至总统府在内

的重要政府和军事指挥机构;五是电台、电视台、电视转播塔等宣传设施。

第四阶段:空袭力度激增(

4

30

日~

6

10

日)

从第三十八轮空袭开始,直至战争结束。

4

23

日,在华

盛顿举行了北约首脑会议。

会议发表声明,

强调要把对南联盟的战争

进行到底。

这一阶段空袭的特点是空袭力度空前加大,按照北约的说

法,就是要对南联盟进行一周

7

天、一天

24

小时不停顿的轰炸。

4

30

日开始,每天出动的飞机都超过

600

架次,其中

5

28

日达到

792

架次。南联盟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俄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的斡旋下,

为保存实力,

南联盟表示同意接受八国集

团就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达成的协议框架。

6

9

日,南联盟与北约

军事代表团经过多次谈判终于达成协议,答应在

l1

天内撤出军队,

6

10

日南联盟开始撤军,北约停止轰炸。

三、

分析

1

“五维”战争

,

“五线”攻击

如果说

20

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

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

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

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

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

作战空间既急

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尔向外层空间延伸;

多种打击力、

作战手段、

作战形式、

毁灭方式,

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

间甚至一点上。

2

、高技术战争

,

无“网”不胜

科战是继海湾战争后规模最大、

持续时间最长、

信息化程度最高

的一场局部战争。

战争的特点是战场的网络化,

作战的核心是争夺制

信息权。

今天战场的优势已不在是看谁火力强,

而是看谁先发现对方,

谁比谁反映快和谁比对方打得准。

作战成败不在仅仅取决于钢铁的数

量、

弹药的当量等物能对比,

而是首先取决于谁以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

最多最快最准的去获取和利用战场信息,有效的控制和释

放战场物能。

信息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制信息权是高技

术战场的第一制高点,

智能代替体能、

网络代替阵地将是现在乃至今

后战争的主导,战争无“网”而不胜。

3

、变革防空观

,

树立大人防意识

有矛必有盾,

科战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南军,

由于凭借了良好的素

质、防空设施和复杂的地形,较成功的保存了相当实力。南联盟的军民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在高强空袭面前较好的处理了目标安全、

歼灭来敌和保存防空实力的三者关系,

这对于我们今后加强人民防空

建设、保证战争潜力有着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树立大人防意识,不仅要防空还要防天。所谓防天,就是既要防中、低空袭击又要防中、

高空监视。其次,要加快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建设的步伐。再次,适应高技术发展,组建新型人防专业队伍。第四,做好“人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迎接“知识人防”的到来。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C 。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D 。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D 。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A 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 A 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 A 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A 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 C 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 B 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现代战争剖析——信息化战争

现代战争剖析 从冷兵器时代战争、热兵器时代战争,到现代战争所包括的机械化战争、高技术 战争,每一步的发展与演变都体现着科技的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军事信息化引起战争信息化,信息战成为信息时代崭新的作战样式。因此,现代战争主要是打信息战。但是,由战争及其他军事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种类在增多,杀伤破坏性能在提高,核生化武器在扩散,新的环境战的危险在增加。 “现代战争”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核武器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于战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技术武器几乎包括陆海空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夜视器材、隐型飞机、电子战武器、C3I系统等。这些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为多国部队提供了约70%的战略情报,其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竟高达90%军事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战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战争是指像以前那样的

真实且充满血腥味的战争,而无形的战争则是指高科技之间的竞争。侦察与监视技术和反侦察与监视技术共同构成了无形战争。 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而产生的。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导致一系列战术技术性能优越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问世并用于作战,使现代战争建立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对现代作战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装备将广泛地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上。信息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以至于高科技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信息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命脉。 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信息战是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信息战要与网络空间结合以发挥威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信息战中,计算机既是攻击敌人的武器,也是战争中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考点: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概况、影响 时间:1999年3~6月 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的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的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认识: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例题1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利用苏联解体之机,企图实现由其主宰国际秩序的称霸战争。这场战争() A.促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B.是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C.使中东和平受到威胁 D.强化了联合国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答案B。 例题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能够表明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科索沃战争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表明多极化趋势会曲折发展,答案D。

1. 1999年5月8日,北约的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了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使馆建筑的破坏。这一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大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中() A.第五次中东战争 B.海湾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伊拉克战争 2.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在全世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如海湾战争(1991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阿富汗战争等,这充分说明() A.战争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当今世界不安宁的唯一原因是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3.小明是个军事迷,他正在研究二战后的世界某项军事行动,他认为该行动挑战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尤其是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受到严重挑战。小明所研究的是() A.科索沃战争 B.朝鲜战争 C.苏军占领阿富汗 D.美国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4.1999年,在俄罗斯等国的斡旋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停止轰炸科索沃。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恐怖主义日趋泛滥 B.全球一体化持续加强 C.单极世界逐渐形成 D.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

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推荐:7部关于科索沃战争的电影 之前还整理过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100部经典二战的纪录片,以及30部越战电影、20部关于特种部队的电影、20部好看的狙击手电影、42部经典的一战电影和25部经典二战电视剧以及30部经典的冷兵器战争电影等,喜欢的朋友可以查看收藏!自古评论出大神,有好的电影也可推荐一下,大家共赏!谢谢1、《触摸和平》《触摸和平》是Rudolf Schweiger导演的一部剧情战争电影。德国战争电影,反 映的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两名德国驻科部队的士兵Tom与charly,以及一个年轻的塞尔维亚人,当地年轻美丽的母亲,愤怒的狙击手,他们这些人的故事。战争中终究有多少丑恶的面孔,原本善良的人性在战争和仇恨中的面目却扭曲的显示……2、《非常战场区域》(西班 牙2002)影片讲述科索沃停火期间,两队西班牙和法国维和部队士兵乘坐装甲车前往一个被塞族军队占领的小镇帮助维修电力系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静的任务竟成了地狱般的不归之路!维和部队先是莫名其妙和阿尔巴尼亚军队交火而伤亡惨重、幸存者丢了所有重装备后又误打误撞闯入雷区、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后竟陷入残忍的塞族军队包围、遭遇非人的折磨时又适逢阿尔巴尼亚军队用缴获的装甲车辆对塞族 小镇发起攻城战……3、《最后56小时》作为意大利派往科索沃的国 际联军,参加了维和活动,并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可是军官克罗内罗手下的士兵,在返回国土后纷纷染上了白血病死去,克罗内罗由此发现了战场的黑恶────那些以“和平”的名义扔下的贫铀弹 污染了生态环境,给军人们带来了死亡灾难和难以想象的后遗症。他

多次向上级报告必须停止和清理这一战争罪恶,可是杳无音讯,他只能开始了铤而走险。 克罗内罗率领着他手下的十二名“信徒”(后来我们知道他们亦染上了战争后遗症:白血病),组成了一支命名为“信徒行动”的特别部队,袭击并包围一家民用医院,将医院中的所有病人与医护人士挟为人质,并向政府提出要求,结果被拒绝。警方开始进攻,但被克罗内罗发现,粉碎了进攻的企图,为此,他“枪杀”了一名人质,随后又释放了所有的在押人质,将“信徒们”集合在一起,军容整洁,仪态庄严,就像是要参加一次隆重的仪仗。警方这时开始了另一次计划周密的偷袭,克罗内罗对他的“信徒”们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为与你们在一起进行最后一次战斗而感到荣幸,而他的信徒亦作出同样的誓言。4、《自行车》(2015英国 / 科索沃 / 阿尔巴尼亚)电影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在科索沃战争中受到严重的考验,最终为生存而战。 5、《再见仍是朋友》(2015塞尔维亚 / 德国)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6、《爸爸》电影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十岁的诺尼和父亲靠倒卖走私香烟为生。父亲决心独自去德国,留下的诺尼决定展开一段漫长又危险的旅程,去德国找到父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管理学案例分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造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指派和劳动方法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组织和管理不协调;生产设备、销售方法与市场不协调等原因。 采取的措施:工作定额,科学地确定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大批量培训工人;挑选,培训“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管理方法,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实行“例外管理”;改变生产模式、更新生产设备、改善销售方法,从而提高效益。 (2)行为管理认为造成生产量下降,缺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注重经济效益,强调工人是单纯的“经济人”,致使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采取的措施:强调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纪人”,通过改变人们对管理的方法的思考,视人为法宝;注重从工人的需求、动机、环境等方面对管理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处理上下级人员关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避免缺勤等不良现象,从而提高厂内效益。 (3)定量管理思想 (4)权变管理思想 案例一、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 1944年6月4日,盟军集中45个师、一万多架飞机、几千艘战舰,即将开始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发来令人困扰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气候恶劣的海峡一筹莫展。盟军司令部的司令官们都知道,登陆战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和潮汐等自然因素条件都有要求。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了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好转的天气。当时,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能满足登陆的起码条件。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做出最后决定:“好,我们行动吧!”后来虽因天气不好,使盟军空降兵损失了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一些登陆舰沉没,轰炸投弹效果差,但诺曼底登陆战一举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 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哪种类型?这一决策有何特点? 2、你如何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决策? 要点: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来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满意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就管理领域来看,由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2、这个事例说明艾森豪威尔在选择登陆日即“D”日时,并没有追求十全十美,他们选择的“D”日—6月6日并不理想,强风、低云,诺曼底海滩上的海雾,这对登陆是不利的,但6月6日的天气状况能满足登陆的起码要求,所以选择6月6日为“D”日,符合“满意准则”。反之,如艾森豪威尔为找一个适合登陆的十全十美的好天气而延期登陆,后果将不堪设想,诺曼底登陆很可能化为泡影,这将给战争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结束时间将推迟,盟军将会付出更多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祭

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祭 前言: 在纪念中国改革35周年的辉煌时刻,不能忘记曾经有22万中国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利益,从广西、云南突进越南境内,付出了不亚于朝鲜战场的惨烈牺牲,攻克越南重镇谅山、老街。 通过这场“自卫还击战”,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以自己殷红的鲜血为墨,改写了国际政治版图。改革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纪元。。。

1979年二三月间的中越战争,完全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奠基之战。我们不能忘记,多少美好的身躯,多少纯净的青春,消逝在近35年财富涌流、物质繁华的前夜。。。。 改革30年,也是个人和家庭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演绎了多少商场暴发、仕途跃迁、学业精进的传奇;可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风华正茂,却仆倒在人生的起跑线…… 历史的伤痛不能遗忘,纯净的灵魂不能遗忘。 在今天对越自卫还击战35周年纪念之际。。 让我们向我伟大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并且。。。深切的怀念。。。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1979年2月17日,新华社发布声明: “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还击。” 顿时,中国人民把揪心的目光投向南疆,多少军属家庭更是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为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夜半惊魂、虔诚祈祷。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前线讯,关于战事只有短短一句话:“战斗在我国广西的龙州、靖西和云南河口、金平地区展开。”对参战人数、主攻方向、战役进展、伤亡情况,均只字未提。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练)(解析版)

1.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 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等信息,可知为库尔斯克战役。B项正确。 2.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英美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次会议在图中何处召开()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位置是苏联的雅尔塔,图中②位置是埃及的开罗,图中③位置是伊朗的德黑兰,图中④位置是德国的波茨坦。据所学可知,1943年开罗会议结束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故C项正确。 3.以下二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基础篇

【答案】D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是美、苏、英、中等26国;《开罗宣言》是美、英、中三国;《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三国。故选D项。 4.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我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这一现象说明() A.苏联的实力最为强大B.罗斯福称霸野心最大C.三国的争霸意图显现D.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答案】C 【解析】美、英、苏三国在“世界主宰”和“宇宙主宰”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C项正确。 5.加速下图所反映事件到来的因素有() 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④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未涉及日本问题,③错误;①②④均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故选C项。 6.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科索沃战争伤亡

美刊披露科索沃战争被掩盖的惊人内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0405076.html, 2000年05月12日10:09 解放日报网站 提前出版的5月15日的美国《新闻周刊》中,有一颗重磅炸弹:题为《科索沃被掩盖的内幕》。这篇报道光是引文部分,就足以让美国的读者感到触目惊心了:北约声称其在科索沃战争中大获全胜,但那场战争实际上根本没有伤及南联盟的元气。这篇报道传递的另一个信息是: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行动不仅在道义上(侵略他国主权)和政治上(科索沃问题更加复杂化)上失败了,军事上同样是一场难以启齿的失败。空袭战果报告原是“注水肉” 1999年6月,当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最终同意将其军队撤出科索沃的时候,北约声称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空战。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上下充斥着一股近乎狂热的胜利气氛。美国著名军史学家约翰-基甘写道:“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唯一一场只靠空中力量就大获全胜的战争!”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重创了驻科索沃的南联盟军队,摧毁了其50%的火炮和1/3的装甲运兵车。”美国参联会主席谢尔顿上将指着彩色图标向人们介绍说:“北约空军一共摧毁了南联盟的120辆坦克、220辆装甲运兵车和超过450门火炮、迫击炮。”对于这一异常乐观的战果,当时就有人表示怀疑,但苦于没有过硬的证据,所以只有少数军事专家没有被北约和美国国防部的声明所迷惑。直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一周年后的今天,美国《新闻周刊》通过非常渠道获得了一份美国空军的绝密军事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揭开了北约袭击南联盟“战果”的真相---北约对南联盟的空战,实际上远没有它公开吹嘘的那么神,绝大多数的北约炸弹都炸在了荒郊野地,或者炸中了成百上千辆平民轿车、卡车或者假目标,极少打中南联盟军事目标。 那么北约真正打中的军事目标有多少呢?是14辆坦克,而不是120辆;是18辆装甲运兵车,而不是220辆;是20门火炮,而非450门!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战争期间,北约飞行员声称一共摧毁了744个目标,但美国空军调查人员战后悄悄到科索沃通过飞机和地面调查后发现,确有证据证明打中的目标仅仅58个!更重要的是,美国《核科学家通报》杂志获得的美国国防部另一份秘密报告显示,美国空军在对南空袭中一共动用了5285枚精确制导炸弹,这些“精确制造炸弹”却无法精确命中目标,许多却炸中了平民。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不敢正视的真相让人震惊的不光是战果真相,还有北约和美国政府在战间和战束后拼命掩盖真相、欺骗民众的做法。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一再指示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一定要提交“积极的战果报告”,决不能公布任何“真正的战果”!而北约空军将领却向克拉克抱怨说,在15000英尺高空用飞机打坦克“根本不可能”,声称打中坦克的飞行员“90%是说假话”。权衡了利害关系之后,克拉克上将决定屈从于华盛顿的压力,选择了扩大战果的做法。然而,克拉克上将打心眼里对每天上报到他办公桌上,然后由他亲口向外发布的战果感到怀疑。他曾私下向华盛顿最高决策层提出他的疑虑。然而,正是这种怀疑断送了克拉克的前程,战争一结束,华盛顿就宣布克拉克将提前退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 秦思 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 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 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

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发展到2万余人,一度控制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策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止南进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威胁逼其接受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证实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七大队二队十一班陈辉扬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使得盟军成功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纳粹德国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谋略方面的出色运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析其成功的谋略运用对策,对于谋划未来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任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过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

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河后结束。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取胜的关键 佯动造势,上演“空城计”。运用佯动造势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用谋的一大特色,可谓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打造声势,把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强大的集团军,在北欧唱起了“空城计”:一是让该营不断拍发虚构无线电报,经常让“军”跟“师”讲话,“旅”跟“师”联系,“师”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电台和报纸也有意无意的报道一些该“集团军”官兵的各种消息,这些“合乎情理”的虚假信息令德国人不得不相信盟军将要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盟军有效达成了牵制对手兵力的目的。 假戏真唱,暗度陈仓。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为了是德军对盟军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情报深信不疑,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唱,在加来对岸的英格兰的东南部,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由巴顿将军领衔主演的假戏—指挥一支虚构的拥有百万人的集团军进行欺骗,以造成盟军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为此,那里一时间出现了越来越密集的无线电信号,而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用帆布制造的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和用橡胶制作的充气假坦克,都令人注目地在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各种管道、污物处理场和不少登陆艇。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双重间谍也纷纷向德国报告这个集团军的各种情报。盟军飞机对德军占领

美国究竟为何而战 解读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一场典型的商业化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大背景是欧洲一体化,前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之间的咽喉要道,所以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形式,但凡打算统一欧洲,巴尔干半岛都必须拿下,所以这里就有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呼,谁都惦记这里。 战后的欧洲一体化,本质上是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德成了欧洲硕果仅存的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于是乎这两个国家试图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通过让度经济利益换取部分主权的方式,相对和缓地逐步实现欧洲的统一。从煤铁协定到欧共体,再到后来的欧盟,如此一路走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大大加速了这 一进程,一方面苏联解体使得大量东欧国家脱离了华约组织被收入西方阵营另一方面本土军事压力的骤减也使得西欧 各国无需再过多地去看美国的脸色。 到1993年,欧洲一体化进入了关键阶段,即统一货币。在法德两国的主导下欧元最终在1999年1月1日正式 发行了。就当是而言这等于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市场内部不再需要美元了,。一直到现在为止,美元依旧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意味着发行它的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其实起了前面所说的银行的作用,通过美元美国事实上可以掌握他国的部分主权,所以欧元的诞生肯定不符合美元的利益。再往远看一点,欧元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有取代美元世界

货币地位的潜在可能,事实上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当时的萨达姆政权企图在石油贸易中,将支付货币由美元改成欧元。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欧洲国家(准确地说,当时主要的推手是德国)就开始了对前南地区的分化瓦解。1996年起,科索沃独立势力就开始成了气候,在西方国家的资助下迅速壮大。从这里开始,西欧国家就几次三番要求美国出兵,以北约的名义动武,彻底解决掉南联盟。 当时,俄罗斯依旧在前南地区拥有者深厚的影响力,而俄罗斯本身虽然被国内的动荡折腾得七荤八素,但终归还是握着上万枚核弹的大块头。单凭西欧的武装力量,是无法对阵俄国人的,所以必须把美国也拉进来。这就好比一个公司为了收购一大块超过自身实力的优质资产,拉了一个原本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大公司来一起玩,这其中的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而更要命的是,这个联合收购的主导权还不在自己手里。美国当时显得非常沉得住气,整整等了两年多,直到欧元诞生。 从钱的问题上说,1998年下半年开始科索沃的局势开始迅速恶化,此时欧元正呼之欲出。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开始正式发行,同年3月27日科索沃战争爆发。随着巴尔干战火的燃起,西欧在太平了七八年后再次被推倒了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当时人们对冷战的恐怖记忆还没有忘却。

王志军: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 青春无悔1979 狼牙山后代 献给步兵163师的战友活着的和牺牲了的 前言 27年来一直提不起勇气。每当夜深人静,很多时候会想起那好像遥远但又好像不太遥远的烈士陵园。每当雷电交叉,很多时候会想起那27年前2月17日早上那轰隆隆的炮声。 战争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它夺去了我们的单純,它夺去了我们的天真,它更夺去了我们的战友。 可我不后悔!我想,我们163师的全体将士都永不后悔!因为我们是一个士兵。走上战场虽然不是我们的决定,但我们已经尽了一个士兵对国家的责任。 虽然现今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我不愿让国人忘记我们的烈士。 感謝我的妻子和儿女对我的支持!是他们过去一直的鼓励才令我决心把这段历史记下来。做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士兵的妻子其实很不容易。 感谢我们一位牺牲了的战友的妹妹,是她那执着的找寻

感动了我。 请不要忘记他们—— 我们的烈士!我们那些还活着的伤残军人! 2006年7月 (1) 下阵地了——我们终于下山了,而且还活着 战前中间的小山脚并沒有路,这些都是开战时临时筑建的紧急野战道路。79年2月15日起,163师的487团和488团就是在此山窝里集结进入进攻阵地。487团(红一团)在此图的中央突破,向同登方向发起进攻;488团在此图的左方向同登的东南方向迂回穿插;489团在此图右上角金鸡山另一面的弄怀向同登西南方迂回穿插。 那是1979年炎热而潮湿的夏天。在广西中越边界上,还继续是那可恨的雨季。每天从早到晚下个不停的雨,把我们友谊关左侧,19号界碑上的阵地都变成了水国。坑道里沒有一处是干的,战壕里都快可以养鱼了;防炮洞里我们的被服都发霉得像一堆堆霉干菜,不烂裆的不是人。 我们班,另再加上团里给我们加强的重机枪班和82无后座力炮班,共30人,以及炮一师的观察指挥所,在这个阵地上已经三个多月了。 如果从战前进入阵地到如今,满打满算已经在这鬼地方是足

诺曼底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2) 战役准备 为隐蔽战役企图,美、英对登陆地域的选择进行了周密分析比较,认为加来地区距英海岸仅20海里,便于航渡和支援,但德军防御很强;诺曼底地区距英海岸64.8海里,缺少良港,科唐坦半岛东部又有河网沼泽地和遍布灌木树篱的田块,不利于部队行动,但距英国的上船港口和战斗机基地较近,且德军防御薄弱,海滩和内陆条件较好。因此,最后选定奥恩河口至科唐坦半岛南端为登陆地域,由西向东分为5个登陆地段,代号依次为"犹他"(美军)、"奥马哈"(美军)、"哥尔德"(英军)、"朱诺"(加军)和"斯沃德"(英军)。 登陆部队编成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1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海军编成西部和东部两个特混舰队:西部特混舰队分为"U"和"O"登陆编队,输送美第1集团军2个师上陆,由美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东部特混舰队分为"G"、"J"和"S"登陆编队,输送英第2集团军3个师(含加拿大1个师)上陆,由英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每个登陆编队各有一个舰炮火力支援队担任炮火准备和炮火支援。两个特混舰队还各有一个后续登陆编队("B"和"L"编队),输送第二梯队上陆。另外,在登陆之前,计划在美、英登陆地段分别空降2个师和1个师。为实施登陆战役和发展陆上进攻,要求在英国集中近300万人的部队、5000余艘舰船(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1万余架飞机,以保证登陆后增加兵力的速度超过德军调动预备队的速度。 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周密而充分。盟军以飞机和舰艇进行长时间侦察,查明了登陆地域内德军的防御配系,掌握了较完整的情报资料。在登陆前几个月内,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铁路枢纽、桥梁、公路及其他重要目标进行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塞纳河上24座桥梁被炸毁18座,使德军运输系统瘫痪,部队机动受到极大限制。登陆前三周,对诺曼底周围机场进行轰炸,使其85%遭破坏。登陆前一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并使其大部受损,因此盟军登陆时基本未遇到德空军的抵抗。盟军还采取一系列战役伪装措施:在英格兰东部虚设一个由G.S.巴顿中将任司令的"美第1集团军群",原驻该处的部队调走后,营地仍伪装得和往常一样;在德机能侦察到的地方设置许多假登陆舰艇、坦克和滑翔机;飞机对加来地区的投弹量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登陆日(D日)前夜,小型舰只和飞机进行佯动,利用电子干扰器材模拟庞大登陆编队和机群。此外,还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上述措施旨在使德军在D日前后都一直认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并将大量预备队部署在该地区,从而为登陆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证大量后续部队登陆,盟军还设计、制造了在登陆海滩由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人工港,并制定了铺设海底输油管计划。同时,在英国本土储备大量作战物资,部队反复进行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和陆海空三军模拟登陆联合演习。 战役实施 6月1日,登陆部队开始分别在英国南部15个港口上船。原定登陆日为6月5日,由于天气恶劣推迟24小时。各登陆编队从上船港驶抵怀特岛东南会合区后,沿五条航线航渡,由扫雷舰作先导,火力支援舰和飞机担任掩护。通过海峡中心线后,各登陆编队的航道由一条变为二条,分别供快速和慢速舰船使用。 6月6日凌晨,美第82、第101空降师和英第6空降师第一梯队共1.7万人,乘1200架运输机分别在科唐坦半岛南端和奥恩河口附近伞降着陆,任务是夺取海滩堤道和主要桥梁,占领主要登陆地段翼侧要点,阻止德军增援和保障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空降兵后续梯队使用滑翔机机降。伞降按计划完成,机降损失较大。5日午夜至6日5时,由25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投弹约1万吨,轰炸登陆地域及其附近地区。登陆舰艇抢滩前,由大量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5时30分,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公里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在登陆后的纵深战斗中,舰炮继续实施有效的火力支援。登陆部队按各自的登陆时间(H时,6时30分~7时45分)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击上陆,至9时基本突破德军阵地。除"奥马哈"登陆地段外,各登陆部队都已夺取较稳固的立足点。美军在"奥马哈"地段遭德军顽强抗击(隆美尔在盟军登陆前下令加固该地段防御工事并调去第352师),至日终前仅前进1.6~2.4公里。德军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卡朗唐和卡昂。6~7日,盟军陆军部队达17.6万人,车辆2万台。两个人工港构件已拖过海峡,于16日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19日遭风暴袭击,损坏严重)。 至6月12日,各登陆地段连成正面80公里、纵深13~19公里的登陆场。17日,希特勒飞赴西线,命令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从巴约向海岸发起反击,分割盟军部队,并不惜代价守住瑟堡。18日,美登陆部队切断科唐坦半岛,21日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向瑟堡发起总攻,迫使德国守军于29日投降。但由于在遍布灌木树篱的地形上作战,进展缓慢。英军预定D日夺取卡昂,因遭德军装甲师顽抗,至7月9日才攻克该城奥恩河北岸部分,19日占领全城,吸引德军大量预备队,有利于卡昂以西地区美军作战。 德军损兵折将,处境危急。6月10日,德西线装甲集群司令G.von施韦彭堡被盟军空军炸伤;28日,德第7集团军司令F.多尔曼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前线;7月3日,伦德施泰特被免去西线总司令职务,由H.G.von克卢格接替;7月17日,隆美尔被英国飞机炸伤,返回德国,其职务由克卢格兼任。 至7月初,美、英、加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余辆,补给品近60万吨。因登陆场过小,盟军展开扩大登陆场的作战。7月18日,美军攻占交通枢纽圣洛,分割德军"B"集团军群。美、英、加军抵达卡昂、科蒙、莱赛一线后,形成正面150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登陆场。至7月24日,地面总攻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攻占法国的第一阶段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苏军在苏德战场胜利反攻,战争形势有利;战役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成功地进行伪装与欺骗;正确选择登陆方向和时间;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及严密组织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有力配合。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和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盟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部队攻击力不强,建立登陆场的速度较慢,加之受风暴影响,使战役计划的完成推迟了43天。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五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双方兵力: 盟军:2,876,000 (7月25日) 德军:1,380,000(7月23日) 伤亡 美国: 29,000 人阵亡,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 11,000人阵亡,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 5,000人阵亡,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