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答案

【篇一: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class=txt>一、2013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

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

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

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

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

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

皇帝的恩赐!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

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4.(8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

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

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三、2013年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6.( 6分)(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

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

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

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2013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

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

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

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五、2013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0.(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

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

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

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

的内心世界。(4分)六、2013年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

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

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

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3.(8分)(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

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

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

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

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七、2013年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

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

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

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4.(8分)(1)(3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

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2)(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

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八、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参考答案】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

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

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

【篇二: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

案)】

p class=txt>第一部分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

1.b c。 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明月”

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

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

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

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园乐

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

结合,情景结合。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3.主要特点是

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

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

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

的作用。

3.山居即事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

表现来访者少,两

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

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

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4.夏日南亭怀辛大

1.五言古诗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1)表现

了诗人夏夜

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1)从嗅觉、听

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

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2)竹露

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

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

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6.城东早春

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

“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3.以虚衬实。前两句是

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

林苑浓丽的景色。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思,

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

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

处可见。 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临发又开封”这个细

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

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

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

之情。‘

8.竹枝词(其九)

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

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

1.霜阳乡押的都是平声韵。 2.(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

者客居时间之长;

(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

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

抑。 3.(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

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

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

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宫

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

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

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

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 3.意

思一: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

悴;意思三: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意思五: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

1.七绝闺怨诗2.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

“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3.一个可怜,一

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第三句实写战

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

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

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

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

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

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

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4.(1)客

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

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

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

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

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答出两点即可]

13.登崖州城作‘‘

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 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

飞半年,人要走多久?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 3.用的是

拟人、象征手法。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

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

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 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

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3.前两句淮河

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

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

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

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

悲愤之情。

16.白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 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乡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

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或答: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篇三:高中诗歌鉴赏答案】

009年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答案】香山居士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一般要求按高考考纲规定的范围来积累,既不遗漏,也不大而无当。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语言风格的理解与辨析。此题沿承了08年高考,即对四个选项进行逐联赏析,考点也相似。b项错在“兴旺之景”,颔联之意是:可能由于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此联通过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所以和“兴旺”相差甚远。解答此题时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用心体会诗人着笔的用意所在。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答案】 (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和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清题干,关键有“细微处”,“生活情趣”,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写明有哪些细微处以及由此表现的生活情趣。切忌只描写“新脱冬衣”,“体乍轻”不加分析,或者只泛泛而谈生活情趣。此题考察的角度比较新颖,但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考察情景关系基本一致,首先分析诗句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细节,然后结合全篇内容,体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的只是本诗不是通过写景传情,而是通过细微的生活变化来传情。

2010年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

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

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点拨】该题考查学生再现及描写能力。首先依旧读清题干,把握

描写村民活动的诗句,明确是“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然后想象画面进行描写,另注意“简要描述”,故不应有议论抒情。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和08

年09年的非常相似。但如果不太了解社祭,要选出b项还是有一定

难度。“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把酒观多稼”则暗示了季节。解答本题时,容易误认为d项中

的“清新高雅”与“通俗朴茂”的语言风格的判断是矛盾的。但只要认

真分析,曲中因使用了若干典故(如“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仍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解答此类题目时,容易受认知习惯的影响而犯主观臆断的错误,要

多加注意。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

【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点拨】此题考察联系课内相关课文的比照赏析和把握诗歌情感的

能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的是诗人厌倦黑暗官场、不

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写隐居之乐。这是教材之中,又

是背诵篇目,学生自然应该熟悉的。这类和课文直接联系的题目在

考察中经常出现。理解本曲关键是要找到诗人透露情感的词语,“日

夕佳”之前用了“不羡”二字,表明作者的生活志趣恰恰与陶渊明的隐

居不同,再和前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相联系,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整曲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2011年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答案】古体

【点拨】本体考察对诗词曲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本题意在考察对古体诗与近体诗在形式特点上的分辨,看似有严格的限字要求,也提示了解答的方向。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赏析能力。要选择出a项,关键要明确何谓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明月何皎皎”一句中并没用到“比兴”手法,只是写抒情主人公望月而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谓触景生情。“比兴”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如所学过的《采薇》《蒹葭》等篇中都有,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好古诗中常见的各类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点拨】本题考察诗歌中对形象刻画的赏析能力和情感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题干提到的两关键词“动作”和“感情”,关键

要分析出诗中用了哪些动作描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怎样丰富的感情,尤其要深入分析为什么能这样传达。不能只是列举几个动作之后简

单地贴上表达了思乡怀人之情的标签。本题的参考答案中对答题的

语言做了细化:区分了“动作”与“状态”,“情绪”与“情感”。解答这

类题目和解答考察情景关系的题一样,重点在于分析出描写与传情

之间的密切联系。

2012年

春江晚景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

【答案】津亭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点拨】本题考察对诗歌艺术手法、结构章法和语言风格等鉴赏辨

析能力。本题的错误项都比较明显,a项错在本诗没有明显的用典,

b项错在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项错在对仗并不工整。本

题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比较多,需要近进行比较全面过的掌握。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

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点拨】本题考察结合指定诗句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古诗的能力。

题干规定了鉴赏的角度“情景关系”,所以答题的思路也很好明确。

描绘了怎样的景?通过这个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情和景之间是怎样

的关系?但此题还要注意两联之间的差异。对“景”的表述要注意对

景象特点的概括。对情感的揣摩可以通过作者选择的物象,使用的

修饰词语等去还原作者的情感体验,如此诗中的将“江林”喻为“秀风”,云日用“相鲜”来形容,尤其是颔联中的“那”,喜悦之情情不自禁。

2013年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考查点】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

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识记与理解格律诗对仗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检测考生对古诗词中“对仗知识”的理解和

辨析能力。这道题的设计较过去简单的“知识性”填空来说,应该说

是有进步的。因为辨析、确定“律诗”有几联对仗,既涉及到“对仗”

的有关知识,又涉及近体诗——律诗的有关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必须要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和句式互为对仗两个方面——词语同类、句式相似。根据律诗的特点,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因此选项a可以

不看诗直接排除。再聚焦到诗本身,首联属于对仗:句式相似,词

语一一对应。尾联第一组词“自怜”、“一倍”就不对应,故选c。

【参考答案】c。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考查点】作为选择题,考查点涉及2项。

a、c、d项涉及的考查点: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

语言风格。三个选项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鉴赏。

b项涉及的考查点: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

意图。本项主要考查内容理解。

【解题思路】先要审题,此题要选“不正确”的一项。只要确定其中

一个选项分析理解错误或缺乏事实依据,即可直接确定答案。

“松菊荒三径”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一句,表达了一种隐士的追求,

这一点与诗人王维的追求完全一致,所以说a项的分析完全正确。

首联的用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颔联虽提到“贫家”,但并没有哪个

词语表现出“待客不周的歉意”,故b不正确。首联、颈联侧重写景,颔联侧重叙事,尾联侧重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故c正确。d是对该诗语言风格正确的表述。

【参考答案】(3分)b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考查点】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侧重考查炼字赏析能力。“赏析”指欣赏与分析,单个字的赏析要发现这个字运用的好处。换句话说,就本题而言,考生必须感受并分析出“过”字的表现力。

关于“炼字”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维度思考:这个字在句中描摹的

景物情状是什么?流露出的情感是什么?这个字有没有运用什么表现

手法?对上下句有没有结构上的作用?鉴赏时要指出手法、手法的

作用以及描摹的情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指出这样

用词形成的效果。在本题中,“莺啼过落花”可以理解为黄莺啼叫着

飞过落花,也可以理解为黄莺的啼叫穿过落花等。“过”有多重意义

的理解,因此用了双关的手法。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景物本身的

特点以及下一联的抒情,“自怜”、“惜”是一种感慨、悲伤的情绪,“黄发暮”、“年华”点明了抒情的对象,进而确定了情感的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

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

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

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 [ ] (C 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 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用简 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中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来源 课件w .5 Y  K J.O M 4 “高中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优美的语言呈现、丰厚的文化内涵,萦绕在生活中,浸润在骨子里,不断地熏陶、渐染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古诗词赏析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古典诗歌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基于此,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既有唐诗宋词的精彩,也有远古先民的吟唱;既有课内精读篇目,也有课外推荐篇章:不同体裁,不同要求,不同时代,基本彰显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概貌。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古典诗词部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可以说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纷繁的现实社会中,历史被影视随意演绎,文学被人们有意无意冷落,精神与心灵的家园在日复一日强烈的娱乐追求中

日益荒芜,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文学骄子的诗歌,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中,因曲高而和寡,被许多人冷落甚至遗忘,生存空间被无限挤压,而主动地、有意识、有理性的审美更是无从谈起。具体到教学评价,也即考试,尤其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竟意外地成为学生最难以把握的题型,也是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学生这方面能力薄弱,积累不足,阅读背诵的诗词作品少,对诗歌的形象、诗歌常用的意象、诗人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都缺乏了解,缺乏直接的感触,致使高考失分率高。 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我以为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是关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决定选择“高中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引导学生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诗词的精髓。期待以文献资料为借鉴,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的方法技巧,探讨如何在诗歌赏析学习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另外,古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其中表达的情感,运用的写作技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加强古诗词学习必然会对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古典诗词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最精炼、简洁的方式内蕴着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其目的就是通过诗词教育,拓宽人的知识面,积累实用语词;增强人的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促进文

高中诗歌鉴赏知识和技巧大全

高中诗歌鉴赏知识与技巧大全 作者:不详 编审:赵怀兵 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语文高考诗歌 按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等几类。 主要语言风格包括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明快简洁、雄浑豪放、旷达俊朗、婉约沉郁等。 诗歌表达的形象包括豪放洒脱乐观,忧国忧民、青衫泪沾,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爱惜人才,儿女情长等形象。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 艺术手法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反衬、用典、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等。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内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 题。(9 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 (2) 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9 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 (2)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 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松

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 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②-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八大模式 满分答题公式 在平时的考试中,古诗词鉴赏有以下几种模式,每种模式相应的答题规则都是不一样的。在此放出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的满分答题公式,希望可以对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古诗词鉴赏及阅读答案:破阵子

【高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古诗词鉴赏及阅读答案:破阵子《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上句是看,此句是闻。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沙场

秋点兵,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中考预测】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 学霸满分答题万能模版 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汇集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汇集 一、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篇一: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 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 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 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 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 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 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 请看下边一首诗: 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 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 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 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为支持范仲淹 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个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此诗根据注释一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而被贬的原因是 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因此其感情基调可以初步理解为仕途失意以及 无奈的思乡之情。注释二可以看出诗的第三句运用了一个典故。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因此在诗词赏析的过程中要结合给定的注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们鉴赏 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 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 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例如1998年全国考题诗歌 题李凝幽居贾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