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摘要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徽州民居形成因素建筑特点

引言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婺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

正文

1、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下面我从徽州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大体介绍,并特别介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大门、马头墙以及雕刻装饰,以求较全面地描述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1、1 选址

徽州人将选址规划看作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聚居模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坐北朝南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近水可得自然水系灌溉、洗涤、防火等等;封闭的环境既有利于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在夏日也可以获得穿堂风等等……

1、2 平面布局

徽州地狭人多,在居住条件上上追求实用、舒适、安全,房屋主要以中型住宅居多。房屋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此外有的住宅在正房后加天井,有的在天井后再加楼房,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三合屋与四合屋的变种。

三合院分为两类:大三合和小三合,也称大三间、小三间。大三合屋是由上房三间,两厢房各一间及天井组成。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用高墙封闭起来,墙上开大门。三间上房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楼梯在太师壁后,前檐柱与前金柱间有高而宽的前廊步。大多数人家在一个敞厢设门,通厨房杂房或园等……小三合屋与大三合屋的区别仅在于上房没有廊步,而其他做法基本相同。(下图平面为屏山古建测绘民居平面图)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四合屋即在三合屋的基础上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即四面房屋围合一个天井,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大四合屋的上房三间,明间厅堂称上房,下房三间,明间称下厅,大门开在下厅。上房进深大,做前廊步,下房不做前廊,进深略浅。上房高于下房,前低后高,称”步步高”,以求吉祥,上、下厅两侧次间均为卧室。下厅中设樘门,亦称照壁门,一般在上房前廊某侧设门通别厅、

厨房和杂房等……

1、3 天井

宅院中房屋与房屋(或围墙)围合成的露

天空地即天井,它是由中原四合院收缩而成。

天井是徽州民居的中心,通常住宅内天井横长

约4.2~5.4 m,纵横约1.4 m,明清时,一般都

在天井当中用石板垒砌出一方水池,深浅不一,

有时还用雕花石栏杆把水池围起来,从实用的

角度讲,水池具有下泄雨水的作用。天井还具

有采光通风的作用,因为在徽州民居

中一般不在墙上开窗,即便有也很小,

房屋采光,通风主要靠天井。从风水

上讲,天井是住宅内部风水的归属。

四面屋顶的雨水都流向天井,称为“四

水归堂“,象征四方之财源源不断集中到家里来。甚至天井中的水池下泄雨水也是寓意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中不外泄。

1、4 大门

作为住宅总出入口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大多数住宅全宅仅开一个大门,不设后门,也有的另开一门与大门并列。徽州民居十分讲究门的朝向,一般向东、西、北开门,即使由于客观原因非向南不可,也要向旁偏一些不向正南。据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徽州人经商的传统有关。

比较讲究的门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用水磨砖块斜方形平铺在木板表面,在中

央或四角用圆头铁钉钉住;另一种是用铁皮把整个大门包全,用圆头铁钉布满。门上所用门环多为铁制,有的锤打成花朵样式。一般正门有里、外两层门扇,门扇外侧贴地有门槛。

大门上建有门楼,门楼的样式很多,主

要可分为:垂花门式和字牌门式。垂花门

式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对垂花柱,上下枋之

间也有牌。字牌式没有大垂花柱。正门的

门额上常题写字牌表明宅主身份、文化修

养或题吉祥字。

1、5 马头墙

徽州民居的墙体一般不承重,主

要起围护作用。墙体高于木构架用铁

壁虎和榫头砖固定在木构架上。墙体

升高超过屋脊,做成水平线条状,在

沿两边屋面的趋势层层跌落,跌落几阶与房屋进深有关,一般为三、五阶。墙顶盖小青瓦,铺墙脊,做滴水。墙面均粉白灰,白墙青瓦,青脊墀头,十分素雅。徽州民居马头墙的这种造型是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之一。马头墙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防火,因为徽州民居密度大,宅与宅之间仅有小巷相隔,并且房屋皆为木构架,易燃,高出房顶的马头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火势蔓延。

1、6 雕刻装饰

徽州民居中的雕刻装饰也是一大特点。徽州民居的雕刻材料有砖、石、木三

种,相应形成砖、石、木三雕艺术。徽雕雕刻

手法主要有平雕、浮雕、和透雕三种。雕刻图

案取材丰富,体现着宅主及雕刻艺人对现实生

活的态度和向往的理想境界,主要可分为以下

几类:1、动物题材图案,有狮、虎、牛、羊、马、猪、狗、兔、猴、松鼠等多

种动物;2、花卉树木图案,有梅、兰、竹、

菊“四君子“,松、柏、牡丹荷花、石榴、

桃等图案。松柏是常青植物,象征人生命长

久;石榴因为果实攒聚一团,象征子孙繁盛;

牡丹象征富贵等等。3、山水、人物乃至戏文、说唱故事的情节也被徽州人描绘、镌刻成装饰图案。

2、徽州民居的形成因素

徽州民居的形成与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有密切关系。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土壤和建房所用的优质木材,取之方便,价格便宜,解决了建造砖木结构的住宅的材料问题;从历史渊源看,自汉代以来,大批中原望族迁居此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北方四合院的建造模式,他们将四合院的建造方法与当地古越族的干栏式住宅相融合,不断修改,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既有北方院落特点又与徽州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形式。

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对徽州民居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徽商经商所得钱财,用于购置土地,助修祠堂书院,助饷助赈,兴水利筑道路,抚孤恤贫,投

资产业以及自身的消费。在家乡广建美宅,就是满足个人及其亲属的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由此对徽州民居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上可以看出,在徽州民居的形成过程中,徽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他们用自己的财力克服了种种不利,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建造出优美的徽州民居。

参考文献:

1、赵焰张扬 . 发现徽州建筑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08, 08

2、江世龙 . 中国徽派建筑之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8,11

3、朱永春 . 徽州建筑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05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古村落是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地方人文历史的缩影,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同时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徽州古村落作为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凭借着它独特的历史性、科考性和艺术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研究者。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量正在威胁着徽州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古村落资源的价值,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徽州古村落特点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二十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1)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徽州的历史风貌。 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2) 环境优美,布局巧妙。西递、宏村选址精妙,遵循徽州建筑的风水原理,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尤其是宏村还享有“中国画里

的乡村”之美称。村落的布局十分考究,往往都着意模仿一些有寓意的图案,西递的整个村落呈船形,宏村水系则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加之宏村完备的供水系统,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给村名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堪称“中华一绝”。(3) 建筑至今保存完整。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目前保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 幢,清代民居建筑122 幢,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 幢,其中有137 幢较为完整。 2、徽州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矛盾,难以统一 (1) 自然破坏。岁月无情,自然因素对徽州古村落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损坏日益加重。古村落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抗风雨侵袭及抗灾能力较差,许多古民居的木构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墙体开裂、倾斜,众多祠堂、民宅都面临着倒塌的威胁。(2) 人为破坏。1) 生活性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村落里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现有的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村落内因用电需求,到处可见电线杆和纵横交错、杂乱的电线,这给古村落的防火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居民缺乏保护意识乱搭乱建、毁旧建新,极大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2) 盗窃的破坏。部分古村落建筑缺乏保护和管理,让建筑中的建筑构件,如砖雕、木雕等成为文物贩子的盗窃首选目标,他们把偷窃来的物件转手高价倒卖,谋取利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歙县的青山秀水间,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派系之一,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特点鲜明,富有地域特征。徽派建筑中,门楼作为房主身份地位和财力的象征,是徽派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详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文章从门楼分类、装饰和内涵3个部分,初步探究了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关键词:徽派建筑;门楼;建筑文化 古徽州,主要是指现在安徽省的绩溪县、歙县、黟县、屯溪,江西省的婺源县及其周边等地。徽派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雕镂精湛,风格独特,黛瓦粉墙,结构严谨。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平面上,形状设计灵活,富于变化;空间上,造型多样,讲究韵律;工艺上,材质丰富,技法纯熟。其中,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建筑的大门作为整个民居的重点,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是房屋建设的重中之重。门楼位于家宅宅院门外部,用来装饰大门。门楼设计则是徽派建筑的亮点之一,盛行于民居建筑中。徜徉于徽州古村镇街巷,那些或单体高耸、或沿街成排相连,形制各异的门楼尤为引人注目。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镶有铁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字样。斗框边饰有花卉、蝙蝠等吉祥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美感。 1 门楼的分类 徽派建筑中常见的门楼形式有城门、宫门、殿宇门、府第门、山门、如意门、五脊门楼、牌楼门、垂花门、花门、随墙门、什锦门等。现存徽州古民居多为明清及民国遗构,门多为随墙门,其所处位置境况、造型、色调、材质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富有时代感,主要反映在繁简、工拙、图案选用等方面。明至清初,徽派民居门楼造型常见有八字形、牌楼形、垂花式、字匾式等。一般官吏和商贾居住在胡同的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西北,多用如意门。门楼虽小却十分华丽。门小院大房屋多,属于显贵不漏富之意。无论门楼在街巷中的北部或南部,部足在吉祥的位置,因为门楼位置的选择影响纳福避邪,所以是每家每户特别关心的大事。 在门框两边的上方,各嵌砌一根垂莲柱,柱下端分别雕一朵莲花,两柱之间用两层板连接,之上有嵌饰各种富含寓意的砖雕图案,之下有雀替和伸出垂莲柱外的仿头。门楼的装饰根据官阶和富贵程度来选择,简单的有两柱一间三楼,复杂的有四柱三间五楼。柱仿多用水磨砖砌制,有的用砖、石混合砌成。如婺源理坑的“天官上卿”宅,其大门门楼即为八字型。该门楼采用砖、石两种材质,组成二柱单门三楼。门框、门楣及门槛均用石质材料,采用砖雕工艺。门柱通体用水磨青砖包砌,支撑起主楼屋顶。门楣上方粉砌匾额,上书“天官上卿”。五飞砖承挑出檐,正脊两端饰以鱼龙吻。整座门楼很少雕饰,主次分明,线条简洁,作风淳朴,是典型的明代风格。绩溪湖村一条“中华门楼巷”,至今完整地保存了砖雕门罩7座,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灵活,雕刻之精细,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

徽州古民居木雕牛腿的图案题材解析

徽州装饰木雕牛腿的图案题材解析1 张军魏洁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 235000,江南大学,无锡 224122) 摘要:通过对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造型种类的分析,指出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题材贴近生活、造型引人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徽州;木雕牛腿:图案;题材解析 徽州明、清两代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多种多样,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形式为主。其中,木雕的运用最为广泛,存量巨大。因为古民居的主体构架和内部墙壁等结构主要是靠木材来建构和围合的。穿木、牛腿、垂花柱、斗拱、雀替、栏杆、挂落、护板、等木构架的主附部件,其上面的雕刻装饰使徽州的古民居光彩夺目,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一份不可多得的灿烂文化珍品。 在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木雕构件中,艺术效果最为诱人的应当是厅堂立柱上的牛腿。牛腿高居在檐柱外向的上端,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牛腿转移到檐柱上,牛腿保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牛腿还支撑着挑檐的椽木,使屋面的出檐增加,使廊檐的面积扩大,保护了立柱、木质墙面和门窗。同时,屋檐与檐柱之间的牛腿正处于人的最佳视域位置,形成了视觉欣赏的焦点,引人注目,对建筑起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 视觉效果诱人、对徽州古民居具有画龙点睛般装饰作用的牛腿受到了民居主人和雕刻工匠们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雕琢。其装饰造型展现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装饰内容题材显示了明清两代徽州人的精神追求。牛腿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着当时徽州人的人生理想与生命态度。对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题材的解析可以体味传统文化在教化人上的作用,并获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形式与方法上的启示。 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题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军,安徽灵璧县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1级在职工程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美系讲师。魏洁,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传统造物设计研究。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徽州文化 --浅谈徽州人的贫与富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本土的徽州文化。她的内容广博,深邃,包括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研究徽文化的学者以及沉醉于徽州美景的游客对徽文化的璀璨总是赞叹不绝。然而,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徽州大地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里,可利用的生活资源极其贫乏。徽州处于丘陵地带,在徽杭高速歙县段路两旁,透过车窗,你总能看到在高高的深山上几至山顶,是被人们开垦的大片大片的耕作地。地里的植作并不茂盛,即便隔着那样宽的山沟依然可见泛黄的土地。而你也总能时不时见到一个老妇,肩上扛着一把锄头,一个五,六岁的孩童跟在身后田间地头转悠。而生活在“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人,则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如黄山松一般艰难生存,千百年来孕育出勤劳,踏实,敢于开拓和坚韧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给她的子子孙孙。 当走进他们的住宅,和贫瘠的土地资源相契合的是白墙灰瓦,矮窄门楼的古朴建筑风格。然而,不同的是,随处可见的是充满智慧和情趣的应景。且不说那些达官贵族与经商致富的大户人家,即便是只有两间厢房的小门小户,院子里也一定会用花花草草和几个雕刻着花纹的石凳布置一个简单的园林小景,供主人闲暇时玩赏。央视的一个纪录片曾就徽州人的园艺做过一个专访。在歙县,即便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观赏的花草。一个几近倒闭的盆景小店,哪怕已无人问顾,老板依然坚持,不为挣钱,只为自己喜爱。 人们为徽州文化的璀璨而倾倒,我也同样为之倾倒,但不仅仅是因其璀璨,而是为其不易。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古时难有与外界通达的山区,古徽州人不是为满足于裹足口腹之饥而蝇营狗苟,而是在这样艰苦,贫乏的环境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那份超然和豁达,赋予这里的一山一水于之世外桃源之恬淡。而他们自己,比之陶公而无愧。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徽州古民居核心理念的折射

“和”:徽州古民居核心理念的折射 王锦坤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和”是徽州古民居核心理念的折射,主要表现在民居与周围环境、民居与公共建筑、民居的结构、室内的装饰、多样性的统一、色彩选用等多方面的和谐。从成因上分析,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温柔敦厚、道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徽商和气生财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和;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11) -01-0063-03 63

民的生活空间。 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一起。祠堂是徽州宗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是宗族制度、宗法戒律的制定和执行的场所。位于村庄的核心部位,其它的民居坐落于祠堂周围。 徽州历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书院,是徽州传播传统文化的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徽州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在绩溪创立。 徽州的牌坊多,相传极盛时超过千座,有旌表牌坊、恩荣牌坊、科第牌坊等,它是儒家伦理世俗化的标志,同时又具有纪念性和观赏性。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牌坊是“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是徽州文化缩影和特质的显示。”[5]水口,是村庄空间的起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村庄与村庄的交界点,为全村人所共有,具有公园的性质,是村民议事、休闲的场所。 (三)房屋结构上的“和”。 北方中原建筑与山越人干栏式建筑的结合,实现了原著居民与移民的和谐。徽州先民为山越人,房屋的建筑结构为干栏式的木构为主,山越人生活的区域山多地少,宅基地显得狭小。中原地区土地平整,地域宽广,宅基地受土地的制约性不大。经过东晋、唐末、宋三次北民南迁,中原的士族向风水宝地徽州移民。“他们在移民徽州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士族固有的宗族制度以及生产和生活习惯,又根据徽州山区的实际形成了符合中原士族需要的居住与生活的环境。”[6]具体到徽州古民居结构上,借鉴北方宫殿庙宇“叠梁式”木结构体系,与山越人“穿斗式”相结合。厅堂的主体建筑用插梁和叠梁,从而获得宽敞的空间。“中原建筑是以单体为基本单位,而单体建筑可以分为下分‘台基’、中分‘屋身’和上分‘屋顶’。上分屋顶在单体形象塑造中居关键作用。一般用大屋顶,突出屋顶装饰性。台基次之,建筑地位决定台基之高低。徽州建筑采用马头墙,单体形态基本上融入整体形态构成之中,屋顶退居次要地位。唯景观建筑中亭、阁、楼和礼制建筑祠社,仍突出屋顶。”[7] (四)马头墙、天井在邻里关系上的和谐。 防火墙,又称封火墙,它是户户之间的分界,使邻居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各自为生,互不干扰。徽州古民居,木结构材料居多,干燥的木料着火点低。加之徽州土地紧张,民居与民居之间大都相连,若无防范手段,一户发生火灾,就会祸及邻里,马头墙可以起到隔离作用,防止火灾蔓延。 天井的设计,也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在中国风水学中,天井是气口,作用在聚财、养气。水被认为是财富之气,下雨是流金,下雪是流银,财源滚滚来,留住水就留住了财气,体现了徽州人的节俭聚财心理。天井四面屋顶坡面向天井,雨雪之时,可以汇集四方之水而称为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房屋自身有良好的排水功能,屋面滴水不会殃及邻里,避免邻里纠纷的发生,充分体现徽州人对邻里关系的珍重和自身求和静养的心态。崇尚邻里和谐、和气生财,对心理和精神的关怀如同关爱自身,是儒家‘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充分体现。”[8] (五)民居室内的装饰体现的和谐。 徽州的客厅是日常起居、休息和会客的场所,家家户户都有着相同的陈设。客厅正座后面的条案上男主人座位后面放置花瓶,女主人座位后面放置镜子,钟放在中间,寓意为终(钟)生(声)平(瓶)静(镜),这是徽州几百年来约定俗成的陈设符号。 徽州木雕,为“徽州三雕”之一,技艺精湛。徽州民居室内的窗楹、栏柱、屏风,以及日常生活使用的床、桌、椅、案等用具上皆可目睹木雕的神韵。木雕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有山水,有花卉,还有虫鱼鸟兽等。兴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宏村“承志堂”,厅堂的梁上雕刻有“唐肃宗宴请图”、“百子闹元宵”。宴请百官的场面及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元宵节快乐喜庆的氛围呈现得生动逼真、神态可掬。还有屏山“有庆堂”雕刻有“福、禄、寿”的图案,卢村“思成堂”雕有雄狮的图案。在隔扇上雕出了众多的人物,可见当时徽州雕刻艺人的手艺精湛的程度,也显示出徽州人和谐的生活情趣。 (六)民居建筑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 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的总体外部特征。具体来说,外墙平面方整,讲求中轴对称;外墙封闭,空间紧凑;结构精巧,造型典雅,装修精湛。这些共性特征家家如此,但趋同不雷同。民居的各部分的组合和建筑造型的精细变化以及组合搭配上的变化,体现了徽州建筑文化群体和谐下的个性发挥。每户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审美观,把自己的想法借助工匠物化出来,从而“和而不同”。孔子在《论语?子路》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先秦时代,“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七)色彩选用上的朴实之美:黑白灰三色的协调。 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墙壁,是徽州居民自然选择 第13卷第1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2月 64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

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设计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它代表了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对自然亲近而敬畏的态度,蕴含着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经验,沉淀了丰厚的本土文化和乡土精神。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化中,在一代代居民的生活里和一代代建造者的手中,本土的建筑逐步被人们优化结构,改善材料,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审美,甚至寄托信仰,从最初的庇护所发展成为能够合理有效应对环境,具有明确地域性的成熟的乡土建筑,并成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言者。 在众多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气候。在原始时期,当人们开始建造“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时,气候就成为了决定建筑材料、形式、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的重要依据。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形成适宜的微气候,是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建筑针对气候而生。从古至今,人们拥有了改造地形、水文、植被的能力,但却没有能力改变气候。在建造没有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没有十分有效的人工照明的传统乡土建筑时,气候便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气候的时空特征,即长时间尺度统计的稳定性和地理空间变化的地域性,与乡土建筑世代传承和具有明确地域性的特点相吻合,因而可以说气候的时空特征与乡土建筑稳定而独特的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乡土建筑的形态受到各方面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气候。无论是雨量、阳光、温度和湿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都不会变化,或是只有微小的改变。因此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滚雪球式的经验积累,不断根据先前传承的建筑形式进行优化,找到最适宜的形式,有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成熟。也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有较大的形式上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生长的系统。 由于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影响,气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温度、光照、降雨量等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相互组合,形成千百种不同的气候特征。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在适应不同特点的气候时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和细部。 下面以徽派建筑为例,从温度、光照、降雨量三个方面浅议气候的时空特征对乡土建筑形态的影响。 一、温度 徽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平均日温在10℃以上的为236天,暖季长且无严寒。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徽派建筑主要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为目的进行建造。堂屋、厨房等建筑基本都为开敞形式,利于通风。房屋进深大,并有高耸的外墙,使得室内空间和院落常年处在阴凉中。再加上院落和天井使得室内外空间相连,利于空气对流。而屋顶的灰色青瓦在冬天可以吸收阳光的热量,并辐射到房间内部以保温。 天井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元素,也是最好的空间组织结构。天气炎热时,走进徽派建筑内部却能感觉到特别的凉爽,那是因为天井具有“拔风效应”,即和天井相连的热空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从而离开天井的空间,同时地面冷空气因密度大而下沉。天井与院落结合使得南北向的空气流动,促进了自然通风。 与徽派建筑的天井空间相似的是北京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一些学者认为,徽派建筑的四合院形制是南迁的北方人因习惯或怀念故土而带入徽州地区,由于人数众多而成为风俗。但二者因为气候的地域性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北京气候相对寒冷,冬天需要充足的光照来保温,因而院落较宽敞,院墙较矮,使得院落和室内能够获得尽量多的阳光。 二、光照

徽派建筑之浅析

徽派建筑之浅析 ——从安徽歙县民居建筑风格到现代建筑的继承发展摘要:徽派建筑是古徽州人创造的灿烂的建筑文化的结晶,徽派是中国古建筑最有名的流派之一。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徽派建筑尊重自然,重视和谐人居的精神,汇集山川灵气,融通俗文化精华,风格独树一帜,建筑结构严谨,雕镂技艺精湛,至今已经流传数百年。安徽歙县作为徽派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为研究建筑的历史和古人的建筑设计风格、技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也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促进了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徽派建筑;歙县;现代建筑;融合 引言: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北倚美丽的黄山,南临景色绮丽的千岛湖。歙县在徽州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歙县是一座山庄式的古城,四周山水环绕,风景非常秀美。 歙县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数量非常之多。世间罕见的许国牌坊与棠褪碑坊群,气势恢宏古雅壮观。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祠堂等,数量繁多,历经时间的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构思之巧妙,三雕之精美,堪称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有名的安徽民俗的旅游胜地。 一、安徽歙县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唐代以来歙县文风昌盛,宋代以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这里的徽派建筑构思非常奇巧,集徽三雕于一体,在古建筑中占重要一席之位。这里的古代徽派建筑保存的较为完好。在歙县从小桥流水,到粉墙黛瓦,从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到长满青苔的旧瓦,都像在诉说着歙县昨天的繁华。古民居渗透着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无穷。 歙县的古建筑多依山而建,古宅前水流通畅,场地宽平,视野开阔。水口之处白石阑干、月牙桥等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再加上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和沿河两岸的红花绿树,宛如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歙县的古徽派建筑十分丰富,棠樾牌坊群和许国牌坊,气势恢宏,壮观典雅。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和祠堂,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古貌尚存。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论文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 目录 摘要 (1) 英文摘要 (2) 1绪论 (3)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4) 2.1自然地理因素 (4) 2.1.1自然资源 (4) 2.1.2气候环境 (4) 2.2人文地理因素 (4) 2.2.1经济发展水平 (5) 2.2.2历史文化因素 (5) 2.2.3政治因素 (5) 3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 (6) 3.1淮北平原 (6) 3.2江淮地区 (7) 3.3大别山区 (7) 3.4皖江地区 (8) 3.5皖南山区 (8) 4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开发 (9) 4.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9) 4.2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11) 4.3跨界融合,共同发展 (11) 4.4宣传策划,推广营销 (11) 5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饮食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多的因素,地理因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他们所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的,人类饮食文化差别就是适应这种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安徽菜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独树一帜,尤其是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安徽菜不断创新,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相关文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安徽省这一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分布特点,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继承创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安徽省餐饮业的发展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赋予安徽省饮食文化新的市场生命力。 关键词:安徽;饮食文化;徽菜;分布特征;成因

以徽州文化中某一现象为例,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

以徽州文化中某一现象为例,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 社会的传承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敦煌文化、徽派文化、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政治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州宗族。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徽州宗族的来源、徽州宗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以及徽州宗族制度给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累了深刻的影响。 徽州宗族制度是是一种世袭的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管理制度,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永嘉之乱”,来徽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九族。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来徽的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等24族。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靖康之乱”,来徽的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族。当然,入“徽”为官不归和文人学士慕恋新安大好山水栖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朝代上看,明代以前可考的大族有57个,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洪、余、鲍、戴、曹、江、孙、毕、朱、巴等姓次之。外地大姓迁徙徽州主要在汉、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迁徙最多是在唐代,共有24个姓氏家族;其次为宋代,有15个氏族。这与上述中原氏族三次入徽大迁徙是相一致的。迁徽大族原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等省。可见,中原地区是徽州氏族的主籍地。 徽州宗族主要通过制定宗族社会行为规范来加强管理,这就是族规。 徽州地区族规家法,多从表彰善行、杜绝恶习、明确职守、重视名教四个方面,形成一个控制族人的法规体系,保障宗族社会稳定运行、发展。其基本内容体现封建阶级本质的纲常伦理和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济贫救灾、抚孤恤寡、遵守法纪、和睦邻里、禁止闲游、禁止迷信、禁止赌博、尊敬耆老、戒溺女婴、禁止偷盗、保护林木等传统精神文明的精华。主要内容是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体现在忠义、孝顺、友悌、勤劳、节俭、礼貌等条规中,以维持家庭和睦相处以及家族生存发展。族规明文禁止一些不良行为,规定族人对家族公共事物的义务和权利,以加强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确定有关祠堂、祖坟、祭祀、族田、修谱等与家族成员有关的各项事物,并告诫子孙要处理好家族与外族、地方、国家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