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阁老善举留余韵

阁老善举留余韵

每一座都市都在繁华下

留存了一丝丝一缕缕历史的

痕迹。一些已经消失或即将

消失的记忆,也许并不为大众

所知或留意,但总会被一些人

或镜头有意或无意地留存。

在某座美丽都市中,你也

许是主人,也许是过客,但都

那么近地接触她。你可曾用

心去触摸她的神经脉络,聆听

她的历史呼唤,感受她的有力

呼吸,阅读她的无穷魅力?其

实,读城,

乐在其中。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主编/韦常智编辑/李宗文版式/佑佳校对/周虹组版/

向美英副刊·文化38

北府庙位于柳沙园艺场滕村东侧,因供奉北府诸神而得名。寻访北府庙时作者问了好多人才找到,柳沙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附近好多居民并不知道这是一座庙,而且是文物古迹……南宁夏季的太阳是火辣辣的,曾几次都想要放弃探寻。沿着新建的河堤一直行走着,在堤坝旁零星地散布着几幢老房子,多年的直觉告诉我,北府庙应该就在附近。进村一打听,果然没错。滕村的村民很友善,进村口右拐100米,千辛万苦寻找的北府庙终于出现在眼前。庙不大,庙前的青砖在阳光下透出丝丝古意。据庙内现存碑刻的有关记载推算,该庙始建于清代顺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该庙为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青砖青瓦,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两侧配有耳房,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前进门前为两条石柱,上刻对联“北府扬威芘乡闾于康泰,南邦颂德佑水陆以平安”。整座建筑前为红砂岩砌筑、青砖铺地的半圆形平台,现庙内尚存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碑刻数块及多处壁画。老南宁28庙之一的古庙北府庙,是滕屋村的标志性建筑,就建在村东头石块砌成的一米多高的台地上,灰瓦白墙,好像新粉刷过,但仍然掩饰不住它的残旧。据记载,该庙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普通的庙宇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1944年12月3日,一小股侵略南宁的日寇乘着夜色从水路骚扰城东郊柳沙一带,滕屋村民发现后,组织全村村民凭几十条杂牌枪支,8门土炮,依丈这一古庙和村边的有利地势奋力狙击日寇,不知是否神仙显灵,击退了日军的进犯,并毙敌一人,伤敌数十人,村民无一伤亡。滕屋村人全都姓滕。其先人从山东迁来,定居以后人丁兴旺,又分

了两支人马到邕江对岸安家落户,至今已繁衍了22代。北府庙始终

是滕屋村民的精神家园。几百年来,每逢元宵、十月十三(北府诞)、初一十五,村民都在此聚会祈福。做人的规矩——诚实、本分、与人为善,通过这种社区活动一代一代传下来。江边的空气凉爽而干净;偶尔路过的机帆船吧嗒吧嗒的声响转眼间消失在开阔的河谷;庙前的老龙眼年年挂果,肥沃的河滩地稀疏种着香蕉,但不知若干年后还能有眼前的宁静否?北府庙:

记载着一段抗日传奇

屹立于邕江之滨的邕州古城,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自隋唐年间在古城兴建第一座佛教禅寺龙兴寺(旧址在今解放路中段旁,明洪武年间改称天宁寺)后,古城的佛教逐年兴盛,寺庵遍布古城的街巷村屯,至清末民初历史记载就有九庵十八寺,可谓是洋洋大观。这其中的九庵是水月庵、地藏庵、九莲庵、白衣庵、准堤庵、西竺庵、紫竹庵、地灵庵、树灵庵。广大僧尼在各寺庵济济一堂弘扬佛法,对荡涤古城尘嚣浮躁的社会风气起到良好作用。城乡芸芸众生艰苦劳作之余,诚心礼佛向善,社会祥和安宁。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宁掀起深挖古城历史文化底蕴的浪潮,笔者做田野调查时,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参与郊区历史文化调查队的亭子人李建智说,其实邕州古城史上有10座尼庵,现缺失了其中的一座“七莲庵”,究其原因,地方耆老说,这就与南宁大乡贤萧阁老的善举有关了。萧云举,字允升,号玄圃,万历十四年(1586年)赴京会试,魁星高照登科三甲第九名,在录取的350名进士中名列前茅。与同科进士湖广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袁宗道关系密切,情同手足。袁宗道文笔绝伦,策论超群,才华惊世,廷试钦点二甲第一,是同列进士中的佼佼者。自然,才华横溢的袁宗道便成为萧云举等一群风华正茂、春风得意、思想开拓的天之骄子的领军人物。他们朝事之余都门结社,吟诗作对,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出了“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清国子监事纪晓岚赞语)的诗词、散文新风,成为声势浩大,振聋发聩晚明文坛的公安学派。是时,晚明士大夫阶层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禅风兴盛,公安学派也深涉其中,在结社研究学问,潜心著述的同时向禅、谈禅、悟禅,常与龙华寺高僧憨山大师谈禅作文。由是,在翰林院任职游刃有余的萧云举,又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影响他的终生,在朝枢侍君处事受益匪浅。明末礼部尚书,萧云举的门生钱谦益在他所撰的《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兼翰林院学士萧公神道碑》中就有载,萧云举“在史馆,深思下视,刊华落实,专勤学问”,在国史馆修订校刊经史典籍时不事浮华,认真思索考证,潜心做学问。在被提为皇长子,后来的光宗帝朱常洛的讲读官(老师)时,“斋心祓虑,敷陈善败”,清心寡欲,无思想杂念地把历朝执政的成败得失如实地向太子分析陈述,输送明君执政理念。在撰写奏章评议国是时“篝灯整衣,肃如对御。不以人主静摄。少自假易”,在灯下正襟危坐,就像面对皇帝一样严肃恭谨,行文就偏不弄虚作假。为臣一生在朝中行走处事“笃诚祥顺,行安节和”“不以容悦持禄,不以击排植党,不以年至堕节,不以时危易行”……萧云举这些品格,如果没有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对人生的得失悲欢已经淡然的心态,是很难达到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二月,已63岁高龄的萧云举获假探亲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南宁。在复职前的这几年闲暇时光里,遍游青山秀水,探访乡情民意,就在这时,要为家乡有所作为的冲动,便在他的脑海中翻腾开来。七莲庵,位于州城江西岸(老南宁对平西、淡村沿江一带的称谓)的平西村(具体旧址在今滨江公园)。庵堂周围竹木葱茏,古榕虬曲,环境幽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地。众尼在庵中吃素修炼,依靠施主的香火佛事和耕种庵前菜畦维持佛门费用与清贫生活,庵堂自是破旧。年事已高并已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萧云举,欲以修身种德教化民众,净化家乡社会风气的禅心萌动,在与众尼和村上耆老商议后,出资把七莲庵改建为面向邕江,两进两廊,殿堂高旷宽大的弘仁寺,内供金碧辉煌的佛祖如来、普世观音等塑像。寺院落成之日,效仿桂平西山禅地,崇贞、崇忠、崇仁、崇义、崇信、崇元、崇法、崇祥众僧与妙明、妙净等“阿哥”(尼姑之间的称呼)在寺中分坛设龛,磬鼓梵音礼佛念经,香火鼎盛,又为古城增添了一大禅林。每逢诞期,邕江河面上满载前往江西岸弘仁寺烧香拜佛,布施行善的善男信女的渡船,犹如过江之鲫穿梭往来,络绎不绝。有一虔敬佛门的珠宝商人为弘仁寺捐铸了一口高5尺,口径2尺的大铜钟悬于寺中。每当撞响铜钟后自江北岸返回一声回响,且余韵悠悠,很有特色。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弘仁寺的碑记就有这样的描述:“每当夕阳西下,皓月方升,江船夜泊,余响悠悠令人悠然遐想不尽云云。”故民间有“弘仁晚钟一打两响”和“弘仁晚钟应声拖”的说法。清代和尚释如芝更作《弘仁晚钟》七律一首:锵锵声出一方门,隔水劳人净耳根。听到断时还有韵,悟从空里绝无痕。乌凄古树惊凉月,鲸吼西风度远村。为报尘途多碌碌,敲残百八已黄昏。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州城艰辛劳作后的劳苦大众,每当黄昏后听到从隔江的弘仁寺传来这禅意浓浓,余韵悠悠的钟声,烦躁或厌世的心灵就会得到极大的平复。为了告诫芸芸众生人生苦短,前程会有很多艰难险阻,风刀霜剑,弘仁寺每天黄昏都不厌其烦地把铜钟撞响。这荡涤魂魄的钟声,不由得又使人联想起唐朝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1964年为了国家建设建造邕江大桥,位于滨江公园的弘仁寺已经拆除。虽然寺中的磬鼓梵音已经远去,但萧云举的善举,已给古城邕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印记——南宁老八景中的2景——“青山古塔秀峨峨”和“弘仁晚钟应声拖”,其功德就像弘仁晚钟的余韵,400年后依然缭绕在邕江两岸,荡涤在每个古城人民的心中。莫龙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