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藏象学说——肺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呼则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吸则入而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发挥主气的作用。肺司呼吸的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宣降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而且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体气道通畅,呼吸自如。若不能保持清肃,则可影响肺司呼吸的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若肺司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除,体内外之气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随之而告终。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脏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无汗、喷嚏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的生理作用,亦有三个方面:一是使肺能充分吸收自然界之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有节律地一宣一肃,以维持呼吸均匀和调、气机调畅,实现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促进全身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若二者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

(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的水液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之,并将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

出体外。由于肺位于上焦,所以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正常布散,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胸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临床上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运行中的具体体现,说明全身的血和脉虽统属于心,但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环运行尚须肺的协助。因此肺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是以临床上治疗血行不畅之疾,除活血、行血之外,常配以行气、益气之品。

治节: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肺司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通畅均匀的呼吸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得重要作用;二是调节气机,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使气机协调通畅;三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调节水液代谢,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是指悲忧这类情志活动与肺的功能相关。悲和忧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因而悲和忧同属肺志。二者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们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耗伤肺气。如悲忧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在肺虚或肺宣降运动失调时,机体对外来的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容易产生悲忧情绪变化。

(2)肺在液为涕:涕,是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的功能正常,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体表,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第一屏障。由于肺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行等生理功能,故《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相互为用的关系,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抗外邪侵袭能力低下,可出现多汗和易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4)肺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的溴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肺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于鼻、喉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所以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藏象

精心整理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三章藏象 【重点难点】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征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考察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以了解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人体内脏根据其生理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即肝、心、脾、肺、肾,合称为五脏,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1 (1作用。 (2 2(1(2(3(4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五行属金,与大肠、皮、鼻等构成肺系统。肺有“华盖”、“娇脏”之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和朝百脉。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宣、降两种形式。 (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其他交换的作用。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具有主持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3)肺通调水道:是指肺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浊吸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宣降运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再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非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等作用,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 (3 (4 1 本”、 (1 (2 (3 2 (1 (2 (3 (4 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有助于男子排精和女子行经。(2)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2.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三章 藏象学说——脾

第三章藏象学说——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表里。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于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而水谷精微,又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送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之而失常,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功能。 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满闷,便溏、泄泻等症。 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的位置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若脾气虚弱、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重、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症。(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如沈自南在《金匮要略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生无源,致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铜陵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系统连属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四肢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所以人体肌肉的健壮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若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四肢肌肉失其滋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是: A、脾 B、胃 C、肠 D、胆 E、三焦 2、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那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A.精与气 B.气与血 C.血与津液 D.精与血 E.津与气 3、“泻而不藏”,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肾 E、肝 4、记载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1:36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5、化生和贮藏精气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六腑 B、五脏 C、奇恒之腑 D、脑 E、髓 6、肺的宣发作用可体现于: A、呼出浊气 B、向下布散精微 C、布散卫气 D、清理呼吸道异物 E、使血液会聚于肺 7、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主宣发和肃降 C、肺主治节 D、肺主敛藏 E、肺主津液 8、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的生理功能所主: A、呼吸运动 B、宗气的生成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E、宣发卫气

9、肺开窍于: A、口 B、舌 C、鼻 D、目 E、耳 10、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1、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13、()其华在爪: A、肝 B、肺 C、肾 D、心 E、脾 14、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纳气 C、调气 D、载气 E、行气 15、肾不纳气主要是由于: A、肾阳不足 B、肾阴不足 C、心气不足 D、肾的精气不足 E、膀胱气化不利 16、与脑髓充盈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18、主司二便的脏是: A、肾 B、脾 C、小肠 D、大肠 E、肺 19、最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忧 D、恐 E、悲 20、“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21、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液 B、运化水湿 C、运化水谷 D、运化水谷和水液 E、化生血液 22、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3、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2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

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肝

第三章藏象学说——肝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中属木,胆附于肝,肝与胆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肝与胆互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是以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是气机疏通、畅达、升发的重要基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泄功能减退,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致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等症状,甚则刺痛或为徵积;二是肝的升发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或气升太过,血随气逆,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导致吐血、咯血、甚则可致猝然昏厥,不知人事。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间的协调以及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肝能生成胆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质上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胆汗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痛,在下则为便秘;若肝气郁结,影响胆汗的分泌与,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症。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 调达情志:情志,是属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反之,情志异常又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故肝调畅情志的作用是以调畅气机功能为基础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舒畅;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结,则心情易于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悲忧善虑;肝的疏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急躁、发怒,这是肝主疏泄功能对情志影响的结果;若持久的情志异常,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疏泄不足的病理变化。 调节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失常。女子月经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节,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 (2)肝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部分回流到肝脏并贮藏起来;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内的血液又被动员出来,运送到全身,供给各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充分说明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肝有使血液收摄于脉管之中,不让溢出脉外的作用,即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肝为经血之源,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盈,月经按时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第三章 藏象学说——心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概述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即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且是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所以说,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脏腑功能总的概括。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理论——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它们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 人体各组成部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这就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 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三章藏象

1、【多选】A.以通为用 B.藏而不泻 C.以降为和 D.形多中空 奇恒之腑的特点有:B.藏而不泻、D.形多中空(按:藏精气似脏,形中空似腑) 2、★【单选】A.心者,生之本 B.心主身之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藏脉,脉舍神 E.心者,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C.心主神志 (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3、【多选】A.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B.心血荣于舌 C.心气通于舌 D.舌为心之外候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是:A.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B.心血荣于舌、C.心气通于舌4、★★★【单选】A.心气 B.宗气 C.心阴 D.心神 E.心阳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的是:D.心神 改变题目:与《灵枢·本神》所说“实则笑不休”、“虚则悲”相关的是?A.心气(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5、★【选择】A.脾 B.肾 C.心 D.肺 被称为“生之本”的是:C.心 被称为“胃之关”的是:B.肾 6、【单选】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 E.肺输津于皮毛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依赖于:C.肺主宣发肃降 7、★【单选】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和制约调节作用的是:B.肺 8、【单选】A.脑为髓海 B.肺为气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诸海”中错误的是:B.肺为气海 9、★【多选】A.肝主疏泄 B.肾主气化 C.脾主运化 D.腠理开合 对肺通调水道具有调节作用的生理功能是:A、B、C、D(按:A肝疏泄有利肺肃降) 10、★【单选】A.调节呼吸运动 B.调节全身气机 C.调节血液运行 D.调节津液输布 E.调节脾胃升降 功能与肺主治节无关的是:E.调节脾胃升降 11、【单选】A.主一身之气 B.输精于皮毛 C.主宣发肃降 D.朝百脉主治节 助心推动和调控血行的肺功能是:D.朝百脉主治节 12、★【多选】A.胃气之和降 B.肾气之蒸化 C.脾气之运化 D.三焦之气化 协助肺通调水道的是:B.肾气之蒸化、C.脾气之运化、D.三焦之气化 (按:胃气之和降是传导水谷及糟粕,与通调水道无关) 13、【单选】A.推动气血运行 B.呼出体内浊气 C.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D.宣发卫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含义是:C.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14、【单选】A.脾之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脾主升清主要是指: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15、★【单选】A.腐熟水谷 B.游溢精气 C.输布精微 D.升清降浊 E.喜燥恶润 属于脾的运化功能的有:C.输布精微 16、★【多选】A.肝的疏泄功能 B.肺的宣发功能 C.肾的蒸化功能 D.脾的升清功能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B.肺的宣发功能、D.脾的升清功能 17、【多选】 A.脾的阳气上升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维持脏器位置的恒定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肺

第三章藏象学说——肺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呼则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吸则入而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发挥主气的作用。肺司呼吸的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宣降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而且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体气道通畅,呼吸自如。若不能保持清肃,则可影响肺司呼吸的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若肺司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除,体内外之气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随之而告终。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脏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无汗、喷嚏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的生理作用,亦有三个方面:一是使肺能充分吸收自然界之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有节律地一宣一肃,以维持呼吸均匀和调、气机调畅,实现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促进全身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若二者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 (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的水液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之,并将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藏象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一、A1 1、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2、舌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中,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的是 A、肝系 B、心系 C、肾系 D、肺系 E、脾系 3、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C、腑病多虚,六腑宜泻 D、腑病多实,六腑宜补 E、脏病多实,五脏宜补 4、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功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功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是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藏象”二字,首见于《难经》 6、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7、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8、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二、B 1、A.肝 B.肺 C.肾 D.脾 E.胃 <1> 、水之上源为 A B C D E <2> 、主水之脏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该题针对“藏象学说”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71414】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 —、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 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 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指出肾居腰部。《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现代解剖发现,成人两肾共重271.4克,古今比较两者称重接近。 由此证实,中医之肾,绝非并无形态基础的、仅是功能系统的代称,而首先是起始于解剖观察的实体。其余脏腑亦多如此。 (二)哲学思辨推演脏腑形质居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深刻影响着藏象学说的构建。依据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先贤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演出五脏的部分形质之象。 如《黄帝内经》所述脏腑的色泽,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归类程式推演而来,并非指解剖之色。就解剖而言,肺色淡红,而《黄帝内经》却将其记作白色。《素问·五藏生成》云:“白当肺”;《难经正义·三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 藏象学说部分 1、有“藏血”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有“藏精”功能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有“藏神”功能的脏是 A、心 B、肾 C、脾 D肝 E、肺 4、心在液为 A、血 B、津 C、汗 D、涎 E、唾 5、脾在液为 A、涎 B、唾 C、尿 D、泪 E、涕 6、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心主血脉功能 B、肺主气功能 C、脾主运化功能 D、肝主筋功能 E、肾主水功能 7、“气之主”是指 A、肺 B、心 C、脾 D、肾 E、肝 8、肾阳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化气 B、成形 C、滋润 D、宁静 E、制约阳热 9、病人呼多吸少,动则气短,是由于 A、肺失宣肃 B、肝失疏泄 C、脾失运化 D、肾不纳气 E、心气虚 10、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点是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统摄血液 D、防止出血 E、化生血液 11、肝的生理特性为 A、喜燥恶湿 B、喜湿恶燥 C、喜调达而恶抑郁 D、不耐寒热 E、以降为顺

12、肝者,其华在 A、毛 B、唇 C、发 D、面 E、爪 48、肺者,在液为 A、汗 B、泪 C、涎 D、唾 E、涕 13、心开窍于 A、口 B、舌 C、鼻 D、目 E、耳 14、肾者,在体合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5、脾在志为 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16、与呼吸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两个脏是 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 E、心与肾 17、被称为“生痰之源”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8、在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方面的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