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生命与自杀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命与自杀问题的思考

1000018405

外院英语系

汪欣宇

关于自杀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卡缪在他的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一个人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活下去,比起其它任何哲学问题都要来得迫切而重要。

在洛克的《政府论》中曾反复强调生命权对于所有人都是“unalienable right”, 许多革命者都曾多次引用此观点作为反侵略,限制政府,制定法律,保障人权的武器,但他们同时也常常忽视了洛克对此想表达的另一个观点——一个人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可以剥夺,同样包括你自己。“unalienable”意思是“unchangeable”,意味着不可远离,无法转让,这是与私有财产相区别开来的提法,因为私有财产的可以转让的,但生命不行,你没有权利与自由去决定自己的生命。洛克对此有两点解释:一方面他们相信人是上帝的创造,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这个权利除了上帝没有人可以剥夺(只有自然的死亡“final destination”才被认为是上帝收回了生命的权利),当然也包括你自己;另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由的限制”的反思(reason),人拥有自由的权利,但却不是漫无边际的绝对自由,这种限制就包括对自己的生命的不可剥夺。

许多哲学家,尤其是像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古希腊先哲,以及在许多宗教的教义中都认为死亡是是灵魂的最终解脱,只有摆脱肉体的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至善,但矛盾的是,他们同样强调生命权利的不可剥夺,自杀被认为是一种罪(moral sin),是对上帝创造物的亵渎,死后是要下地狱的,是不能得到祝福的。他们强调只有自然的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说不论是从哲学还是宗教的角度来说,人都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鲁迅说:死也是需要勇气的。我认为人是否选择自杀在于他是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现实,还是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死亡。人会去选择死亡,或者是因为现实太过沉重,这种沉重压过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渴望;又或者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勇气不够,不足以来面对生活,只能做一个卑微的逃避者。简单来说就是自身原因与环境因素,而我认为不论是自身还是环境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们是处于一个天平上的。

被称为“悲观哲学家”的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用哲学的概念分析方法,驳斥了自杀的意义与价值。他发现想自杀的人心中浮现一个想法,那便是“生不如死”。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走上绝路。这个想法其实蕴涵着一种比较状态,也就是死后会比活着好受些。问题是人的死亡会把这份比较一扫而空。如果自杀连“生不如死”这种先前的认定也保不住,所冒的风险无疑太高,还是慎重其事的好。所以说人是一种矛盾体,一方面我想大家都曾经想过自杀这个问题,曾想过以死亡作为现实困境的解脱,甚至有时是出于对死亡背后的好奇,比如我们常常恐怖片里的情节感到恐惧,却依然止不住好奇地想看,但另一方面既然今天大家还在这,那就说明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选择自杀,因为未知的往往比已知的更恐惧,哪怕生活并不如意,除非是真正生无可恋或是对这现实极端憎恶,很少有人会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所以选择自杀往往只是一个在某种情境之下一瞬间的决定,是天平在一瞬间的倾斜,瞬间的迷茫与困倦让他们一念之间选择自杀。这是草率的冲动的,也怯懦的卑微的,这只是证明了自己命运的失败与对世间的无情。美国小说家费滋杰罗说:“活得痛快就是最好的报复。”选择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对命运服输的表现。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如此多的过不去的坎,即使有也不值得以生命为代价。看看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看的《悲惨世界》,看看《鲁宾逊漂流记》,看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看残奥会,看看贫民窟的孩子们,看看医院里那些正与死神拔河的人,那么多人为了活着苦苦挣扎,你又有什么资格去浪费自己的生命。先不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重要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人活一次不容易,即使有辛酸苦痛,这些都是考验,一颗勇敢的心是不畏惧任何考验的,一个人的未来也是靠自己把握的,任何热爱着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至少他们成功了一件事,那便是用力地活着。

很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给人以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不自觉感觉生命的厚重与坚强。印象很深的场景是大卫·科波菲尔在各种不理解逃学后心灰意懒走在离开的路上,他路过采石场,路过鸡圈,路过水果摊,路过成衣店,看着街上匆匆忙忙的人,时不时有人向他打招呼,于是在走过23里路后,突然间他顿悟了,觉得我为什么要死呢?说不出原因,走了短短一段路后,他说:“我决定继续走下去”(The sequel of my resolution)。以前一直不理解这个转折是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其实这些困境和难题与其说是环

境给的,更多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而当我们真正从这些困扰中跳脱出来,那过去那些轻生的念头自然抛开了,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大卫看到了身边的温情与活着的美好;比如说保尔在病愈后也是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触发了自己活下去的决心,写下了那著名的为人类解放斗争的话;在刚看完的一部电影中,男主人公很狗血的病死了,于是女主人公便想着自杀殉情,后来在看到男主人公留给她的录音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地活着,并把他们共同的事业继续下去。录音里男主人公说:“当你难过的时候,便看看天空,它是那么蓝那么广博,你就会发现,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属于你的世界。”看这段的时候很感动,不是因为死亡所带来的悲剧情结,而是对活着、生命、梦想的感动。

所以自杀的原因我认为更多地偏向于个人。首先在这个天平上,在他们心中现实的重量还不够,他们把自己身上的责任看的太轻了,才如此草率地不顾后果地选择自杀。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喜欢昆德拉的大部分作品,往往展现一种冲动自然难以解说的爱,调侃生命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细枝末节中展现生命极强的存在感。巴门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认为宇宙是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两元:明与暗,热与冷,在(being)与非(not being),其中一极为正,一极为负。在重与轻的问题上,他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对此我和昆德拉一样不敢苟同,首先,这简单的对立区分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重”的意义于生命来说是如此重要,只有感受着身肩所负的责任,我们的一行一举才会深思熟虑。不说什么上帝赋予我们生命,但至少生命是父母给的,同时那些爱也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好好活着,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爱,是我们的责任,即使父母已逝,又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怀,还有对朋友的责任,对老师的责任,对所有曾经给予你爱的人的责任,退一万步说,你的吃穿住行,你所享有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给予你的,你有着对社会的责任。我不认为一个人是没有人爱的,就算真是如此,或许可以从自身找一下原因,改变自己是

改变人生的第一步,而不是随意选择逃避轻生。

而除了肩上的责任不够重以外,或许选择自杀的人,缺少的更多的是一种广博的胸怀,他们总把某一样东西或是事情看得太重,以至于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我一直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我们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去看待我们生命的意义或者说存在的价值。这让我想起华罗庚在某校演讲时讲过,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和“后人生命的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生命就不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生命,它的存在或许有更重要的理由,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再去看那些人生之不如意,也不过如沧海一粟如此不值一提,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要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所以不要这么急着想要怎么死,多想想自己活着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多读读书多听听这大千世界的神奇,但也不要陷入一些哲学上反复纠结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苦恼着,世界本就是矛盾的,放开心胸去活着,豁达些坦然些,看看山听听水,感受一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潮涨潮汐,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平等,但阳光总是公平地照耀着每一个人,雨水也是平等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地。

原谅我的胡思乱语,只是我觉得,不管从什么意义上来说,人都不能轻易地选择自杀,一切苦难都比不上一个生命来得重要:什么都失去了,但你至少还拥有生命;所有人都不爱你,但至少你要爱你自己。活着是因为有责任,活着是因为有希望。愿大家都能珍爱生命,勇敢而努力地活着。

2011/5/2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