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11.“重神似不重形似”,这是的主张。

[A] 严复[B]林纾[C]傅雷[D]周煦良

12.郭沫若先生说:“我们对翻译工作决不能采取轻率的态度。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

[A]外语水平[B]责任感[C]政治敏感性[D]汉语功底

13.茅盾先生说过:翻译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

[A]能将它的风格翻译出来[B]能将它的一部分风格翻译出来

[C]译者要有自己的风格[D] 风格是无法翻译的

14.Eugene. A. Nida says,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他的意思是。

[A]每一种语言有其自己的天才

[B]各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创造力

[C]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特点

[D] 凡是语言都具有语言的特征

15.就汉译英而论,。

[A]断句的情况较多,并句的情况较少

[B]断句的情况较多,并句的情况也较多

[C]断句的情况较少,并句的情况较多

[D]断句的情况较少,并句的情况也较少

0307

6.就英汉两种语言对比而言,______这一说法不正确。

A.就句子内部而言,英语重形合,句内各成分联系紧密;汉语重意合,结构松散,更多依赖句内各成分

的顺序。

B.就句子之间的联系而言,英语不太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汉语则比较重视句子之间的联系。

C.英语多用实称,汉语多用代称。

D.英语无主句少,汉语无主句多。

7.就科技文体而言,下面关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哪一个说法不正确?

A.汉语抽象名词远没有英语用得多。

B.汉语中多用多重复合结构表达,英语多用单句表达。

C.汉语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并且固定,而英语词汇含义内涵大,一词多义。

D.汉语中用被动语态表达的句子不多,而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

8.In his book The Art of Translation,______ says “Translation, the surmo unting of the obstacle, is made possible by an equivalent of thought which lies behind the different verbal expressions of a thought.”

A. Theodore Savory

B. Eugene Nida

C. Peter Newmarker

D. Saint Jerome

9.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翻译的新标准______。

A.“神韵”说

B.“化境”说

C.“丰姿”说

D.“信、达、雅”说

10.在翻译过程中______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因此其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A.鸠摩罗什

B.三支

C.玄奘

D.释道安

0404

11. 针对鲁迅先生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主张,瞿秋白提出_________。

A. “宁顺而不信”

B. “信”和“顺”不应对立起来

C. 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D. 要保存原作的丰姿

12. 傅雷认为翻译重在_________。

A. 理论

B. 实践

C. 创新

D. 观察

13. 王佐良认为译者在处理个别的词时,他面对的是_________。

A. 两种语言

B. 两种文体

C. 两大片文化

D. 两套语法体系

14. According to Theodore Savory, a translator must ask himself: _________.

A. (ⅰ)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ⅱ) What does he mean?

(ⅲ) How does he say it?

B. (ⅰ)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ⅱ)What does he say?

(ⅲ)What does he want?

C. (ⅰ)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ⅱ) Where does he say it?

(ⅲ) What does he mean?

D. (ⅰ)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ⅱ) How does he like it?

(ⅲ) What does he say?

15. 代词在英语和汉语里都经常使用,但总的说来,_________。

A. 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

B. 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也用得多

C. 汉语代词用得多,英语代词用得少

D. 汉语代词用得少,英语代词也用得少

0407

6.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师______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A.竺法兰

B.玄奘

C.释道安

D.鸠摩罗什

7.______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其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A.鲁迅

B.严复

C.傅雷

D.郭沫若

8.就英汉语言特点而言,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英语主从结构多,汉语并列结构多

B.英语被动态多,汉语被动式少

C.英语抽象名词多,汉语抽象名词少

D.英语成语多,汉语成语少

9.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______,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______。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代词

10.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但也有些词,特别是______,用法和汉语不同。

A.名词

B.动词

C.副词

D.代词

0504

11.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原文的题目是()

A.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Evolution

B.Study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C.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D.Study of the System of Logic

12.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译音而不译意B.照字面译

C.不妄改原文的字句D.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

13.C icero said,“In doing so,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

A.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B.to preserve the general style

C.to keep the force of the language

D.to change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14.不.符合科技英语特点的是()

A.严肃的书面语体B.词汇含义相对单一并且固定

C.广泛使用被动语态D.趋向于使用多重复合结构

15.一般来说,在用词方面,()

A.汉语喜欢重复,英语也喜欢重复

B.汉语不怕重复,英语也不怕重复

C.英语不喜欢重复,汉语也不喜欢重复

D.英语不喜欢重复,汉语则不怕重复

0507

11. 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作为对自己做翻译的要求的是()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 释道安

D. 慧远

12. Tales from Shakespeare (1807)一书的书名,林纾的译文是()

A. 《吟边燕语》

B. 《海外轩渠录》

C. 《贼史》

D. 《块肉余生述》

13.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针对当时“宁顺而不信”的翻译观提出来的;“宁顺而不信”的提出者为()

A. 胡适

B. 周作人

C. 瞿秋白

D. 赵景深

14. 郭沫若认为文学翻译上所谓的“雅”,就是()

A. 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B. 讲修饰

C. 高深

D. 采用汉以前的语言风格

15. Cicero’s translating of ancient Greek speech es is characterized by()

A. literal translation

B. counting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C. translating as an orator

D. translating as a poet

0604

11. Gulliver’s Travels一书,林纾译作_.

A.《海外轩渠录》

B.《吟边燕语》

C.《块肉余生述》

D.《鲁滨逊漂流记》

12.王佐良说: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_,不断地深人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A.总结规律B.深入观察

C.探讨理论D.交流心得

13. _said, “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A.F. Tytler

D. Theodore Savory

14.施觉怀在“翻译法律文献的几个特点”体现以下三个特点:_。

A.条理清、文字美、格式规范。B.条理清,文字美,意思全。

C. 条理清,文字明,意思全。

D. 条理清,文字美,格式规范。

15.翻译较长的句子,_。

A.英语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 B. 汉语主要考虑如何避免重复

C.英语主要考虑时间顺序 D. 汉语主要考虑多用主从结构

0607

11. 对初学者来说,翻译的标准是

A.忠实

B.文雅

C.传神

D.忠实和通顺

12._______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_______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

A. 汉语,名词

B. 英语,副词

C. 英语,代词

D. 汉语,代词

13. 在“翻译三论”一文中提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的是

A. 钱钟书

B. 周煦良

C. 傅雷

D. 王佐良

14. 费道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________。

A.确切翻译的原则 B. 自由翻译的原则

C. 逐字翻译的原则

D.神似翻译原则

15. “Chinglis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translation” is expressed by

A. George Steiner

B. Sol Adler

C. Eugene A. Nida

D. Charles R. Taber

0704

11.我国翻译事业最初是从________ 开始的。

A.隋朝B.唐朝

C.翻译诗经D.翻译佛经

12.________ 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A.郭沫若B.茅盾

C.傅雷D.王佐良

13.In his book entitled Better English G. H. Vallins says that ________

A.“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

B.“Words cannot be treated in isolation. ”

C.“The meaning of the part is determined by that of the whole. ”

D.“Even with words denoting concrete things much depends on the context a nd on their use in the sentence. ”

14.原文:An acquaintance of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urrent affairs.

译文:熟悉历史有助于研究时事。

本句中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是:

A.增词B.省略

C.词性转换D.具体变抽象

15.________ is a strategy in which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original. This method is “an ethno-deviant pressure on target-language culture values to 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 sending the reader abr oad” to have alien reading experience.

A.Foreignization B.Domestication

C.Literal translation D.Free translation

0707

11. 玄奘翻译佛经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

A. 信、达、雅

B. 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C. 忠实、通顺

D. 宁信而不顺

12. 讲到译诗体会时,提出译诗须像诗的是

A.鲁迅

B.王佐良

C.林纾

D.钱钟书

13. The most famous speeches of the two most eloquent Attic orators are translated by ______, who tried to preserve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A. Cicero

B. Saint Jerome

C. Eugene A.Nida

D. A.F. Tytler

14. In After Babel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through paraphrase” is pointed out by

A. George Steiner

B. Saint Jerome

C. A.F. Tytler

D. Theodore Savory

15. 以下句子陈述正确的是

A. 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用得比汉语少。

B. 对某事发表评论时,英语是先评论,然后再说有关的事情或情况。

C. 英语句子叙事多靠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D. 英语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0804

B.Directions: This part consists of five unfinished statements, each followed by four choices marked A,B,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s each statement and write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1._______倾向于直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A.摄摩腾

B.释道安

C.鸠摩罗什

D.玄奘

12.《国外翻译界》在介绍西奥多·萨沃里的_______一书时,称之为“论翻译技巧的最好的著作”。

A.《论最优秀的翻译》

B.《翻译的艺术》

C.《论翻译的原则》

D.《翻译理论与实践》

13.According to George Steiner, the true road for the translator lies through_______.

A.metaphrase

B.imitation

C.paraphrase

D.transliteration

14.傅雷是一位勤奋的翻译家,他研究法国文学,翻译的作品达三十余种,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罗曼·罗兰的_______。

A.《悲惨世界》

B.《老实人》

C.《高老头》

D.《约翰·克利斯朵夫》

15.原文:我应该说一地同志这本回忆童年和旅游的散文集子,不但是青少年最好的读物,大人们也应当拿来看看。因为这是一本写情真挚、写景鲜明;流畅、健康、引人向上的散文作品。

译文:I must say that Yidi’s book about his childhood and his travels is a best choice for young people and should be read by adults as well, because it is sincere in feeling and lucid in description. It is a very readable, healthy and inspiring book.

在改变句子结构方面,此句的译者采用的主要翻译技巧是_______。

A.拆句与断句

B.断句

C.并句

D.断句和并句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答案

2002年4月11-15 ABBCC

2002年7月6-10 ABCAA

2003年4月11-15 CBACA

2003年7月6-10 CBABA

2004年4月11-15 BBCAA

2004年7月6-10 BBDDC

2005年4月11-15 CCABD

2005年7月11-15 BADAC

2006年4月11-15 ABBCA

2006年7月11-15 DCBAB

2007年4月11-15 DABCA

2007年7月11-15 BBAAB

2008年4月11-15CBCDD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法语 B. 拉丁语 C. 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雅”字?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翻译理论

Eugene Nida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 Eugene A、Nida (1914 )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His work on translatoi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and he is regare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 Nida’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oncept is first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1959) (《从圣经翻译瞧翻译原则》) as he attempts to define translating、In his influential work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原则科学探索》), he postulates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such a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 However, he does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untill 1969、In his 1969 textbook The Thoe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1969:24) The expression “dynamic equivalence”is superse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v”in his work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with De Waard)(《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However, there is essentially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The substitu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is just to stres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rm “dynamic”, which is mistaken by some persons for something in the sense of impact ( Nida 1993:124)、I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1993)(《语言与文化:翻译中得语境》,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on two levels: 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The minimal level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The maximal level is stat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rreciate it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部分 测试题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 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浅析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状况 摘要:本文先简述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本体因素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等影响翻译发展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 寂的原因。认为要结束沉寂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合中西译论、翻译本体研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而且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字:翻译理论沉寂期内因外因 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熟悉的字眼“信”、“达”、“雅”、“神似”,还有“化境”等。 “信”“达”“雅” 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要文言化。如今“信”“达”“雅”三个字已经被我们说滥了,近代翻译理论近百年,长久被当做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当然,内容也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适当的做了延伸、关联和改变。如:“信”即产生了后来的“忠实”,“达”对应着“通顺”,而“雅”一词被赋予了新的翻译内涵,不是起初所指的译文要文言化,而指在选用词语时要得体,简明优雅。 “神似”

“ 神似”,亦即“传神”,“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 其外”,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文学翻译尤其如此。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 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化境”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开篇即引许慎《说文解字》有关翻译的训诂:《说文解字》卷十二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讹’。”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 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

尤金·奈达EugeneNida翻译理论

E u g e n e N i d a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 Eugene A. Nida (1914-- )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 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is work on translatoi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and he is regare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 Nida’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s his major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oncept is first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1959)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as he attempts to define translating. In his influential work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翻译原则科学探索》), he postulates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as follows: In such a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 However, he does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untill 1969. In his 1969 textbook The Thoe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1969:24) The expression “dynamic equivalence” is superse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v” in his work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with De Waard)(《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However, there is essentially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The substitu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just to stres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term “dynamic”, which is mistaken by some persons for something in the sense of impact ( Nida 1993:124).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1993)(《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on two levels: the minimal level and the maximal level. The minimal level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defin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中国翻译家

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年)是我国近代一位享有盛名的翻译家,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挪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270多册,计1200万字,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草婴 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

翻译理论(最新整理)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 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 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 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 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 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 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 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中国著名女翻译家-杨绛

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 我相信大家已经猜出来,配得上钱钟书先生这么高评价的女人是谁,没错,她就是中国著名女作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 我们都知道杨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可是,她还有另外一种身份-翻译家。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她的翻译代表作为《堂吉诃德》,于1961年开始翻译。当时,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并通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西班牙文学史以及《堂吉诃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她开始翻译这本著作。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译的《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由于自身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而且,她认为,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他们更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不要太大。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细节。 她曾经举出了《堂吉诃德》中一句话的三种译法。 第一种译法: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最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 第二种译法: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

第三种译法:杜尔西内娅有您的称赞,就会增添了幸福和名望;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 杨绛认为,第一种翻译按原文直译,语序和标点都严格遵循原文,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二种译法虽然将长句断开,并且颠倒次序,但并没有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只有第三种译法,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虽然也不是完全忠于原文顺序,但最忠实原义,且通顺畅达。可见,借鉴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杨绛的翻译更游刃有余,译文充满了人文色彩。从这三种译法中,我们不难看出杨绛女士对翻译的态度:“信”,“达”,“雅”。 知行翻译小编认为这应该是所有翻译者的态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