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以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典型课例

兴隆中心小学马凤兰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的一种语言模式。在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大量阅读和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培养良好的语感。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

通过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能说出体会,表达感受,并能在头脑中想象或重现画面。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有所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课例: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

研读对话: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5自然段。带着这样的问题——少年和阿姨见了几次面?他们谈了些什么?

生默读,拿起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可以动手画一画。师:两次见面就有两次交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

(1)自由读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怎么把对话读好呢?老师送你们四大法宝——关注提示语;标点藏感情;表情会说话;用心去感受。

指导读少年的话:把老师当成是作者,眼睛看着眼睛,引导学生注意“诚恳”“猜测”两个提示语,并体会这种语气和情感。

师:除了这两个提示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和“?”“……”

生:运用朗读四大法宝揣摩读第一次对话并交流汇报朗读成果

出示句子:“买一个吧!”和“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这两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师:是的,这样语气就更加()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

生:诚恳。

师:谁来诚恳地说说。

师:刚才我们读少年的话时抓住了提示语——诚恳。读对话时,就要用这种方法,关注提示语。

出示:1.“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师:那这一句呢,读出什么语气——

生:猜测。

师:谁来猜测一下?

生:读。

师:猜测的话可以读得稍微轻一些!再来试试!

生:读。

出示句子:“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师:那这一句呢?

生:马上回答:语无伦次

师:语无伦次是说话没有条理。这句自己试着读一读!

分角色读。

师:表演作者所说的“语无伦次”的话,示意学生对话表演。

生1:您是中国人吧?(声间很响亮)

师:怎样问更合适?(提醒注意后面的提示语——猜测)生2:您是中国人吧?(语气较好)

生3:您是中国人吧?(读得很生动,充分读出了“猜测”的味道)

师:谁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再读

师:告诉我: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生: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师:可能为自己少做了一笔生意遗憾。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作者不能把木雕带回国,少年因作者遗憾也跟着遗憾。

师:应抓住提示语()来读好这些句子?

生:遗憾

师:带着遗憾读读吧。

生:读

师:能不能用上朗读的法宝?表情会说话读读这些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对话。

师:谁遗憾了?为什么?

第二次对话

(出示: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

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1)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喜欢上面这句话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你有什么体会?

(2)知道少年为什么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吗?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里有这么一个词组:不太标准的中国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所以,少年一定要送给中国阿姨一个精致的木雕。少年笑了,我们感觉到这个少年怎么样?刚才老师说了,表情会说话,想象他的笑,你觉得他在说什么?

(4)朋友是想帮你达成心愿的那个人,朋友是为你无私奉献的那双手。朋友的真诚,全在这个笑里。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瀑布那么壮观,非洲那么美丽,作者都不写,为什么要写这不知姓名的少年?因为少年有一颗——美好心

这种友好,更为了表达我们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

师 ;让我们一起带着朗读的法宝——用心去感受再读一读第二次对话吧。

评析:本次课,我们主要以朗读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读得生动,要读得有感情。”其实有些学生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读得生动。因此,这15分钟,我们就以朗读对话中的“提示语”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在

找提示语,理解提示语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习一些朗读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

《卖木雕的少年》一共有两次对话。为了让学生学习掌握抓“提示语”的这种方法,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先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准确、流畅,再通过指导第一个句子的朗读,抓住“诚恳”这一提示语,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而后找到“语无伦次”、“猜测”这两个提示语,形成一种初步印象。

而后设置梯度,提高难度,出示文章的第二次对话,放手让学生找提示语,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好句子,读好文章,这是一个由学习到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得以悄悄地渗透。

长此以往得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我想学生一定不再需要像今天这一节课一样,特意地去寻找“提示语”,再来朗读课文。而是拿到一段话、一篇文章,能够迅速敏锐地捕捉文本中提示语给它的暗示,进行有滋有味地朗读,这样学生就真正地掌握了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了培养语感的最终目的。

浅谈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浅谈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和语感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与积累可为以后的语文知识掌握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写作、说话风格。然而小学生知识面窄,甚少接触语法常识与历史典故等。加之,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仅干巴巴地介绍文章的体裁、结构、段落层次,给学生罗列几条无血无肉的筋骨。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课文中语感的分析和感受,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最终将一篇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讲得沉闷无味。因此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直觉感知 具有较好语感的人在面对语言材料时可透过字面意义了解深层含义并产生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在写作时,展开丰富联想可以顺畅地表情达意,并形成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基调。学生平时应注意词语的积累,进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明锐感知能力。 (二)实现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文章中的描述性语言会使学生在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及心理学上所谓的形象思维方式,经过整理加工,对言语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就会产生理性认识,及逻辑思维方式。语感正是逻辑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因此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强预感的培养,旨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观。语感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

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

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研究》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2013年5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那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现代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轻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重阅读中浅层次的朗读训练,轻阅读中深层次的语感培养。另一方面,重视课内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将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

的研究”一课题,意在积极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小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对于语感,早就被一些语言学家所关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曾经指出:“语言的实践不需要深思熟虑,说话者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语言的规律。”由此可见,掌握语言规律与使用语言是两码事,人们使用语言并不是凭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而是依凭对语言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美国语言学家萨佩尔、乔姆斯基对语感的研究也有独特而明确的见解。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他把语感定位为对于文字的灵敏感觉。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培养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途径也多样不一。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依托科学理论,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不同环境的小学生,探索语感培养策略和途径,对小学生语感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言语的准确而灵敏的感受能力,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的本质就是

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途径 发表时间:2010-10-12T16:38:28.3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周志红 [导读]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周志红 摘要: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应用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体会,从五个方面谈了提高学生英语语感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英语;语感;途径 作者简介:周志红,任教于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自我感受、自我领悟的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就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也流畅得体、反应迅速。培养英语语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积极性。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改革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语感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失为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好途径: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习外语同样也适用。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对于英语学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之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当学生能注意到句子的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消化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把好语音关。理解单词的正确发音,句子的正确朗读,只有单词的发音正确了,句子的轻重音读正确了,才谈得上有语感。(2)听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教学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最好是教师范读,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榜样。范读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范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3)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不仅训练了语感,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4)举行朗诵比赛。比赛的形式可以很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致,提高他们对读英语的兴趣。 二、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写。学好英语,培养语感需多写英文。而知识的积累和模仿运用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英语写作中显得极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一直建议学生在日记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英文写下来,哪怕只写两三句,一直坚持,不要间断,到高三这一年,他们都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个无价之宝:那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不再是通过汉语来拼凑英语句子。英语语感的成熟和成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用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 三、创设听说环境,增强语感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语言环境。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并借助一定的身体语以及教学媒体,加强英语的信息输入量,以尽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促进学生良好口语语感的有效形成。还有,教师尽量利用英语释义,而不用母语作为中介的翻译,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并尽量在大量呈现后再鼓励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反而易产生语义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歧义。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中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获取信息或语言知识,这样,会妨碍良好英语口语语感的生成,而要鼓励学生从英文→英文的直接英语思维中提取语言信息,并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强化、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等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借助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听说欲望。上课时还可通过英语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提高口语能力。还可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通过集体交流,会有效地增强语感。 再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学好一门外语,光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平时,鼓励学生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多看英语电视节目;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多参加英语角活动,内容可以是自由会话、趣味游戏、英语讲座、听力比赛或小品表演等;每学期还可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等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增强语感。 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语篇理解能力。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建筑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受都是通过主题句表达出来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升华。通过对每一段主题句的分析和比较,学生便对作者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既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加强了语感的培养。 2.鼓励学生多读英语原著、多查英文词典。人脑就像一个用来容纳知识的容器,输入的语言信息越多,经过更新、巩固、积累,输出的语言会越来越顺,水平也会越来越高。选择趣味性、故事性强的英文名著简写本作泛读辅助材料,如《雾都孤儿》、《爱丽丝温游奇境记》、《双城记》、《金银岛》以及英文报刊杂志等不仅能增加词汇量,增进语感,提高语言水平,而且可以增长英文国家文化风俗及社会、历史、政治见识,开拓视野。有的学生之所以语感差,就是阅读面狭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少的缘故。 另外,英语词典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是学习过程中无声的教师。学生学外语都应该要求他们准备一本英汉词典在手,以便随时翻查,这样可以使他们受益无穷。通过使用词典,可以得知单词的准确读音、拼写和词性词义,所构成的词组、固定搭配特别是典型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一、引言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较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并与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联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开拓出一当代语文教学的“语感”新热点。 二、语感的概念 “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夏丏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些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综合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一、人格塑造策略。 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①]语言语感能力培养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其根本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光耀之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语锋毕现,“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能人为地割裂“心”、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②]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③],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④]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 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三、能动参与策略。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自觉投入,之主动参与、. 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 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⑤]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

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需要日积月累的课程,只有长期训练与练习才能厚积更多人文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而语文语感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日常的训练对语感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整体感悟语感 这类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多读,要用心读,读出声音来,一般默读所取得的成效会不怎么明显。带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不仅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增强自身语感。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文章时,教师可训练学生把董存瑞决定要炸碉堡的心理感受、炸碉堡的过程以及舍身保国的结果有感情地朗诵出来,要将文章读活,再现革命烈士舍身卫国的壮举,体会那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勇猛。另外,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情节,教师还可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被声音、画面、音乐等场景所渲染,增强其感情融入,再进行自我朗诵时节奏就能把握得更好。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感知中深入品味语言 如果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少了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那么语感培养过程就像是无本之木,难以取得较好成效。因此在语感训练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感知语言,深入体会语言,品味文章的节奏与韵律,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时不是一字一句依照课本读出来,是要根据文中意思,把握文章节奏有代入、有深浅的朗读。

要能用自己的感情与文章语言发生共鸣,体会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为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导学生揣摩文章大意,斟酌文章字词,以此强化自身语感。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过程比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语感需要长期积累才会形成,只有多锻炼自身听说读写,规范各个方面的语言应用,培养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增强自身的语感意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听是要学生听文章韵律,捕捉文章语言信息,理解文章大意,抓住文章中心。教师可多选用一些优秀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锻炼,多听多学。说是要让学生在自身学到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在恰当的场合,围绕一定的中心主题进行情感表达,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比较灵活,而临场发挥也是体现学生语感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说的语句通顺、情感处理恰当,那么语感的形成是正确且有效的。最后写是最终成果的验收与测试,学生将心里的感受以书面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处理字句之间的关系,恰当的排列与感情的融入,形成一篇优美动人的文章。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个性化语感 学生的主动性关乎到实际的语感培训效果,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看法存在差异,在进行语感培训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感,使其形成独特的语感认知,而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要形成其个性化语感前提首先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感训练项目中,通过相应的语感培训活动,让学生找到自身的

语感的培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1141061.html, 语感的培养策略 作者:张敏从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5年第02期 先讲一个真实的事情:2014年4月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有了新的进展,网上发布的消息讲 的非常透彻,我们几个人一块读那篇大约有5000字的新闻报道。一个在读的中文系女大学生看了不到5分钟。两小时以后,给别人谈话,不经意间又说道那个话题,她把刚才读过的新闻几乎给复述了一遍,其中涉及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困境,方案,参考的东京模式,涉及到物流、金融、产业链配套、竞合关系、生态环境、溢出效应、津滨双核等政治、经济、外交许多术语——回家我又看了遍,他讲的内容几乎一条不差——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自叹不如,又心生敬意,引起我好长时间去深思一个问题:语感! 一、语感及其重要性 5000字的文章,一般人得读15分钟,这个大学生只读了5分钟,用过目不忘形容并不夸张,后来问她,是省重点高中的语文尖子生,高中古文看三遍就能背下来,小学背完了唐三百,初中读完了红楼梦。 再问,人家爸爸是那所重点高中的语文特级教师。 从以上例子分析她的语文素养,至少在语感上是经过长期规范化训练的,对文章的速读能力、对核心内容的记忆能力、对语言文字信息(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的捕捉能力以及储存、消化、吸收、反馈能力都是极强的——而这些又来自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语感产生的惊人效果。可见,语感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一词,最早是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出来,后来有叶圣陶和吕叔湘等前辈语文大师的大力倡导、推广、拓展成为语文界一个重要课题。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感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夏教授说:强烈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更直接:“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干脆把语感的培养看做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语文教学的误区 可是,实际的语文教学却偏离了语感培养的轨道,既没有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又没有在教学中重视预感的培养,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语文课文的分析,字词的讲解,书写,小学生错写一个字要罚写一篇,一个生词要默写十遍。完整的课文被肢解的支离破碎,优美的文字消磨在一字一词的功夫上——一切只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应试教育的毒瘤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