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即称为疝。疝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内疝则因腹腔脏器或组织不正常的进入原有的或因病变或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生。属中医“疝气”范畴,包括水疝、寒疝、气疝、狐疝、血疝等疝。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腹外疝的发病原因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潜在的腹壁强度降低最常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位置,如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其他像腹白线因发育不良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此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肉萎缩等也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力增高:常见的原因有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

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但如腹壁完整而维持一定的强度,则不会发生疝。

(二)中医病因病机

疝的发生原因较多,凡房劳、愤怒、劳教、寒邪而致阴盛内盛、水湿内停、痰热瘀积、气虚下陷等均可引起。且与任脉、足厥阴肝经有关,综合有下列几种原因:1.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疏泄,筋脉不利而成,亦可因愤怒嚎哭,

气胀流窜,或留于少腹,或注入阴部而成疝气。

2.久坐寒湿之地,或因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聚入阴部所

致,或素有湿热,复受外寒,湿热之邪不得外泄,寒主收引,使筋脉挛急,搏结而成。

3.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或年老气血虚弱,咳嗽、腹泻、便秘、或强

力举重、操劳过度,劳则气耗,以致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摄纳而成疝。

【临床表现】

1.易复性斜疝

此型斜疝用手轻按疝囊,嘱患者咳嗽,可扪及膨胀性冲击感。病人平卧或用手法将包块向腹环处推挤,包块可回纳或消失再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包块消失后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腹环处,让患者咳嗽、站立或鼓腹,包块不再出现,若疝内容物为小肠,则包块柔软光滑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及肠鸣音,回纳时,可听到“咕噜声”,若为大网膜,则包块坚韧,无弹性,叩诊呈浊音,无肠鸣音,回纳不伴“咕噜声”。

2.难复性斜疝

此型斜疝除坠胀感、牵引痛稍重外,其主要表现为包块不能完全回纳,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斜疝也属难复性疝,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右多于左,虽不多见,但滑入疝内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在疝手术时容易误当疝囊切开,应与注意。

3、嵌顿性和绞杂性斜疝

主要表现为包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包块变硬无弹性,触痛明显,不能回纳,如疝内容物为肠管,可出现急性肠梗阻或绞杂性肠梗阻症状,如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若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触痛常较轻。

疝一旦嵌顿则自行回纳的机会很少,临床上嵌顿和绞杂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两个发展阶段。若嵌顿超过24-48小时,则可出现毒血症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有包块皮肤水肿发红等症状,应考虑绞杂性肠梗阻。

【诊断】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中年男性,当患者哭啼或站立腹压增高时,腹股沟上段内侧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突现一圆形或梨性囊性包块,平卧时包块可自行回缩消失。病人仅有局部轻度坠胀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如肿块不断增大进入阴囊或大阴唇,此时除坠胀感外可有明显牵引痛,诊断较容易。

【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其包块仅限于阴囊内,多呈卵圆形,包块从不回纳或消失,透光试验多呈阳性,但婴幼儿斜疝时因其组织薄,透光试验可呈阳性(2)交通性鞘膜积液:其包块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识,但常在起床后或站立一段时间后包块才缓慢的出现并逐渐增大,平卧或挤压包块时,因液体被

挤入腹腔,包块可慢慢缩小或消失。

(3)精索鞘膜积液:其包块一般较小,在腹股沟管内,因此牵拉同侧睾丸时可见包块上下移动。

(4)睾丸下降不全部:其包块较小,挤压是患者有特殊的胀痛感觉,患侧睾丸缺如有助诊断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可伴有急性肠梗阻,易因诊断为肠梗阻而忽略了疝的存在,尤其病人比较胖时而疝块比较小,更易发生漏诊。

【治疗】

腹股沟斜疝常可发生嵌顿绞杂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确诊后应及时处理。1.非手术治疗

1岁以内的婴儿因其腹肌可随身体发育逐渐强壮,疝有消失的可能,故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内环,这样可防止疝块突出,以给发育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老年体弱或因故不适于手术者可用疝带治疗,但长期使用可以刺激致疝颈肥厚硬韧,疝内容物与疝壁粘连,容易造成嵌顿或绞杂发生嵌顿如时间较短(不超过2-4小时),且局部压痛不明显,腹部无压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估计无肠管绞杂坏死时,可以试行手法复位,手法切忌粗暴,复位后观察24-48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出现以及肠梗阻是否解除。

2.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确切,但对合并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等有腹内压增高者,务必先行处理,以免术后复发,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中医治疗】

(1)内治

1.气滞证

证候: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岔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舒筋止痛

方药:导气汤加减

2.寒湿证

证候: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化寒湿,疏肝理气

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减

3.气虚下陷证

证候: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成药验方,不论何种类型,均可单用小茴香15g汤内服,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丸,每次9g,每日2-3次,或口服黄芪片,每次5片,每日2-3次。

(3)针刺:补气海、三阴交,泻章门、期门、阴陵泉,留针10-15分钟,亦可用灸法或二者兼而用之。

中医临床路径在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临床路径在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对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实行中医临床路径后的效 果进行评价,探索一种能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为中医临床路径在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抽100例患者,分为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组和未进入中医临床路径的对照组,对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三个方面均优于未进入中医临床路径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对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效果,并且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最终有效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 标签: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在保证和改进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医疗费用,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日,节约医疗成本,使治疗获得最佳效果[1]。成人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将成人腹股沟疝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在成人腹股沟疝中,手术后及时介入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2]。而缩短住院天数和降低医疗费用是临床路径的两个显著特征[3]。结合中医治疗的临床路径设计,既能控制治疗效果,规范诊疗操作,又可显著达到临床路径设计初衷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依据病史、症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即站立时出现,平卧后可回纳或消失)和查体确定诊断。当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 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诊断[4]。纳入标准:本研究将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范畴,(1)腹股沟疝患者年龄55~85岁;(2)符合中医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3)患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4)患者的资料都登记齐全。排除标准:本研究将以下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1)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肝等严重性疾病;(2)患者为过敏体质,对药物过敏;(3)患有肾血管病、尿路梗阻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且未能良好控制患者;(4)患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病、绞窄性腹股沟病及双侧腹股沟病患者的患者;(5)患者有精神疾病、或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6)没有按照规定用药,临床资料不全等影响最终疗效判断的患者,不同意进入临床路径及依从性差的患者;(7)出院后无法联系到的患者。将2013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抽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护理效

无需重建疝囊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滑动疝手术方式

无需重建疝囊的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滑动疝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滑动疝新的手术方式,即无需重建疝囊的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滑动疝。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0年腹股沟滑动疝手术6例,其中2例巨大腹股沟滑动疝患者均因较长肠管及其相应肠系膜构成疝囊壁的大部,而难以分离,无法按照腹股沟滑动疝的经典手术方式即剥离滑动脏器、继而重建疝囊后再行疝修补;而是无需剥离滑动脏器,直接经内环还纳疝囊及其内容物后,补片无张力修补。结果 1例术后因大量疝内容物还纳后腹腔高压,膈肌上抬,以致呼吸功能不全,间歇呼吸机辅助呼吸约2个月;2例术后至今均未复发,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无需重建疝囊的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滑动疝,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滑动疝;修补术;无需重建疝囊 the new operation method which mesh tension free repair of sliding hernia without rebuilding hernial sac. li hui departm ent of general surgery, zhangzhou municipal hospital,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new operation method, mesh tension free repair of sliding hernia without rebuilding hernial sa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 patients with sliding hernia were analyzed from 2009 to 2010. two of them with giant hernial sac, comprising of too long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得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得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得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得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得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得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与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得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得青年人疝。 (2)传统得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疝气的用药及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成药就是橘核丸,处方如下: 济生橘核丸 橘核 60g肉桂15g川楝子(炒)60g 桃仁 60g厚朴(制)15g海藻60g 昆布120g关木通15g延胡索15g 枳实(炒) 15g木香15g 茴香橘核丸 拼音名:Huixiang Juhe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15 【处方】小茴香(盐炒) 40g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 40g荔枝核 80g 补骨脂(盐炒) 20g肉桂16g 川楝子 80g延胡索(醋制) 40g 莪术(醋制) 20g木香20g 香附(醋制) 40g青皮(醋炒) 40g 昆布 40g槟榔40g 乳香(制) 20g桃仁 16g 穿山甲(制) 20g 外治自疗法 (1)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有提升中气之功效。 (2)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 [儿科](疝气)(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男性科](疝气)(小肠气)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中药治疗疝气 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疝气一证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医宗金鉴·卷五十四·疝证门》认为“诸疝厥阴任脉病……胎症多因禀赋病”。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失健运,中气虚弱,气虚下陷,提举无力所致。《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论“疝”时谈到:“或小儿亦有此病,俗曰疝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也指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

腹外疝(练习+彩图解析)

第十四单元腹外疝 一、腹股沟区解剖 (一)腹股沟管结构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必经之路,位于腹前下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由两口四壁组成。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 [真题]13.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应为(2004) A.2~3 cm B.4~5 cm C.6~7 cm D.8~9 cm E.10~12 cm 答案:B 解析:腹股沟管不是一个真正的管道,只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间的一个间隙,在成人长约4-5cm。(2004) 【ZL】1.由腹外斜肌腱膜单独形成的结构是E A.腹直肌鞘 B.腹股沟镰 C.弓状线 D.腹股沟韧带 E.腹白线 两口四壁 1.内口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真题]1.腹股沟深环位于 A.腹股沟中点上方1 cm B.腹股沟中点上方2 cm C.腹股沟中点 D.腹股沟中点下方1 cm E.腹股沟中点下方2 cm 答案:B 解析:腹股沟深环也就是腹股沟管的内口,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在体表的解剖位置为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2cm。 [真题]18. A. B. C. D. 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 cm 答案:E 2.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耻骨结节外上一示指。 3.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腹内斜肌。 [真题]21 A

B C D. E 答案:E 4.后壁:为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联合腱)。 5.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6.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大家看手画的示意图:D、E是腹股沟韧带PQC的3等分点,F是腹股沟韧带的2等分点,是腹内斜肌(铅笔线处)的起始。OD是腹壁下动脉,AB是腹直肌外缘,OC是腹外斜肌腱膜的起始。读图: Hesselbach三角构成 又称直疝三角。由三边组成: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它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直疝在此形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腹股沟疝分型

腹股沟疝分型 Gilbert分型: □I: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斜疝,内环口一指至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III: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IV: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V: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4cm),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Rutkow分型(改良Gilbert分型): □I: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斜疝,内环口一指至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III: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IV: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V: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Ⅵ:骑跨疝 □Ⅶ:股疝 Nyhus分型: □Ⅰ型:斜疝,内环正常,疝囊可至腹股沟管中部,后壁完好。 □Ⅱ型:斜疝,内环扩大,但未影响后壁,疝囊可及整个腹股沟管。 □Ⅲ型:分为三个亚型,均呈后壁缺损。 □ⅢA:为直疝。 □ⅢB:为斜疝,内环扩大,影响后壁完整,疝囊常达阴囊,有时可伴滑动性疝。 □ⅢC:股疝。 □Ⅳ型:复发疝 □ⅣA直疝 □ⅣB斜疝 □ⅣC股疝 □ⅣD混合疝 Zollinger 分型: □Ⅰ型:有着完整内环的腹股沟小斜疝 □Ⅱ型:内环功能丧失的大的斜疝 □Ⅲ型:在功能正常的直疝区域有一个完整的环的小的直疝 □Ⅳ型:整个直疝区域的完整性均丧失的大的直疝 □Ⅴ型:复合疝 □ⅤA型:内环功能丧失 □ⅤC型:直疝区域完整性丧失 □ⅤB型:两者都丧失 □Ⅵ型:股疝 □O型:其他类型 中华分型: □I:疝环缺损≤1.5cm (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II: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III:疝环缺损≥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IV:复发疝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的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 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 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压力腹压和瞬间的腹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 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 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 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咳嗽冲击试验阳性。 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2)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腹股沟斜病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们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病或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手术指征】 1.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 专业指南 (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 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 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7-25T13:59:46.6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王岐[导读] 在临床中腹股沟疝属于一种典型的高发病和常见病,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要】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笔者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此得出了详细的腹股沟疝的发病情况、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其实腹股沟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当腹股沟区出现包块时就应考虑有病的存在,但在诊断后鉴别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和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症状类似,所以在鉴别诊断时应特别认真。由于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不高,任何一种手术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腹股沟疝属于一种典型的高发病和常见病,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该病症产生后,成人病是不可能自愈的,择期手术是治愈成人腹股沟病的惟一方法,而且患者如不及时诊治,轻者影响劳动力,重者可因病嵌顿和绞窄威胁生命。早期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案效果不明显,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过随着目前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腹股沟庙的诊断以及治疗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被人们所接受。 1.发病情况1.1发病区域 腹股沟区是发生腹股沟病的主要区域,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骼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1.2发病原因 腹壁肌肉强度降低,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键膜胶原代谢紊乱或腹直肌鞘成分的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是腹股沟疝发病的根本原因,腹内压力瞬间或持续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另外个人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等,自身身体素质如肥胖,还有遗传因素等等,都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1.3发病类型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1],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2.诊断方法2.1诊断 诊断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确立诊断。对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可辅助B超、H型超声、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明确诊断。影像学中的病囊重建技术常可使腹股沟病获得明确诊断[2]。 2.2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推荐在作出腹股沟病诊断时,还应常规进行鉴别诊断,全面考虑,防止发生对非疝病人进行疝的手术。对腹股沟区存在的包块需要与局部肿大的淋巴结、软组织肿瘤、脓肿、动(静)脉瘤、异位睾丸、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鉴别。对局部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与内收肌肌键炎、髂耻滑囊炎、耻骨骨膜炎、骸关节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鉴别。 3.治疗方法3.1传统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手术有疝囊高位结扎术、修补和加强腹股沟管管壁和Ferguson法。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病囊颈,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病囊,这样就能堵住腹内器官进入病囊的通道。婴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病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须施行修补术。有些绞窄性斜病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病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病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单纯病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腹股沟疝的复发,只有在薄弱或缺损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得到加强或修补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疗[3]。Ferguson法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键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借以消灭腹内斜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仅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病例。但这三种传统病修补术均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且术后恢复的时间长,愈合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2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由于传统的病修补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等缺点,目前临床上开始提出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主要包括平片修补术和病环充填式修补术两种。这种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手术适应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所用的修补材料是合成纤维,这种材料最大的优点是易于获得,并且手术创伤小、疼痛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3.3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其技术比较复杂,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进入腹膜腔更易发现双侧疝、复合疝和隐匿疝,对嵌顿性疝及疝内容物不易还纳的病例也便于观察与处理。不过在修补腹股沟疝时,因补片容易移位,需做一定的改良,而且补片价格比较贵,还有操作技术特别复杂,所以综上所述,虽然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对治疗效果最完美,但是目前并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治疗方案。 4.结语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2014 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 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 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 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进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腹股沟疝的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①准确地描述病情;②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2020年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课件)

2020年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课件)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咳嗽冲击试验阳性。 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2)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腹股沟斜病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们及实质感的睾丸。......感谢聆听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病或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手术指征】 1。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一般患者需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手术; 3.合并嵌顿者应行急症手术; 【手术方式】 依据患者年龄及病情,手术方式: 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2.腹腔镜疝修补术除术 3。疝囊高位结扎术 4.剖腹探查术 【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 中医辨证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 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 肠内腑气不通,舌脉多为气虚、气滞、寒湿等征象。故术后 总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理气散寒。患者未排气排便时可使 用保留灌肠,排气后可常规口服中药. 1。前其他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 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2.术后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辩证给予中药口服 (1)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Gilbert分级 1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2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介于一指和二指之间,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3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4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整; 5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6型:马鞍疝(同时合并直疝和斜疝) 7型:股疝 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 Ⅰ型:疝环缺损小于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 3.0cm (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 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 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 沟管后壁缺损; Ⅳ型:复发疝。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的分型 疝的分型的目的是为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和更为有效的评估治疗的疗效。为了这一目的,Casten、Halverson和McVay、Gilbert和Harkins、Bendavid、Nyhus等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疝分类方案。但由于分类系统过于繁琐,目前尚无一种分类方法被广泛接受。这里分别介绍Bendavid和Nyhus的分类方法。 一、Bendavid的T.S.D.分型 Shoudice医院的Bendavid提出T.S.D.分类方案(类型、分期、范围)来描述五 种类型的腹股沟疝。 Ⅰ型或前外侧疝(以前称之为斜疝);Ⅱ型或前中侧疝(以前称之为直疝);Ⅲ型或后中侧疝(以前称之为股疝);Ⅳ型或后外侧疝(以前称之为血管前疝);Ⅴ型或前后侧疝(以前称之为腹股沟股部疝)。每一类型分为三期,代表在解剖 上疝突出的程度。 Ⅰ型: 第一期:疝块从深环延伸到浅环。

2020年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腹股沟疝诊疗指南(课 件)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的腹

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感谢聆听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感谢聆听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疝气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分,称为疝。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中医病名:疝气;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症状:是由腹腔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区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腹股沟区可扪及包块,偶尔有些胀痛,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呈梨状或半球形。次要症状:用手按住包块并嘱病人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病人平卧时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即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中医辨证分型】 1.肝气郁滞证 症状:站立或咳嗽后小腹或阴囊肿胀,结滞不舒,或有隐痛,胁肋胀满,多因忿怒忧郁而发,舌淡红,苔薄,脉弦。病机分析:忧思忿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肝经郁结,而肝经循少腹,络阴器,故筋脉不利,气窜于少腹或结于阴部而发病。苔薄,脉弦均为肝气不舒之征。 2.寒湿内盛证 症状:肿物突出少腹或阴囊,牵引作痛,阴囊肿硬而冷,得暖则舒,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病机分析: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盖寒主收引,凝滞经络而不行;或内有水湿,外受寒邪,寒湿相搏,筋脉挛急而发病。苔白,脉弦紧,均为阴寒内盛之象。 3.气虚下陷证 症状:站立、劳动或咳嗽时肿物易于突出小腹或阴囊,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动则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分析: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疝气的最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类: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和部分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感染者。 (2)疝修补术,加强前壁的佛格逊氏法,适用于腹横筋膜物显著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健全的斜疝和一般直疝。加强后壁法适用于腹横筋膜已移开,松弛,腹股沟管后壁较为薄弱者。 (3)疝成形术,适用于巨大的斜疝和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周围组织纤弱而难以修复的病人。 2.中医治辨证施治 疝气病,病在气分,因此治疝必须先治气,为治疗疝气的主要原则。 (1)肝气郁滞证 治法:舒肝理气通络;推荐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减:乌药,木香,小茴香,柴胡,川楝子,青皮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温经散寒,益气散结;推荐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