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脑不老“三字诀”

大脑不老“三字诀”

大脑不老“三字诀”
大脑不老“三字诀”

大脑不老“三字诀”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4年第3期

文/张芳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但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都会抱怨“记忆力越来越不好”,“大脑老得比年龄快”。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延缓大脑衰老,保持活力呢?对此,在综合国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教授,总结出一套保护大脑

不老的“三字诀”。

笑一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本名为《自学练脑》的书中,总结了一套各国专家

共同研究得出的健脑方法。该书作者之一、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商学院教授特里·霍尼建议,

人们要多和有幽默感的人交往。这不仅能传递积极情绪,“笑”本身也是保持大脑活力的好方法,可以使思维变得更敏捷。看到他人的笑容时,同样能激发自己的大脑活力。所以不妨自己

多笑笑,并结交一些爱笑的朋友,多看看别人开心大笑的视频,对大脑都有好处。

做计算。越来越多便捷的设备,让人们渐渐放弃了用大脑做计算题。事实上,处理和记忆

数字是使大脑恢复好状态的最佳途径之一。比如,去超市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多比价,计算自

己一共花了多少钱;出门吃饭,需要大家AA制时,多用脑算而不是掏出手机;为自己每月的花销记账,用心算、笔算代替电脑自动加和。特里·霍尼教授建议,成人每天连续3次大声从1

数到99,能锻炼脑力,倒数的效果更好。

吃核桃。核桃中含有有益大脑的脂肪酸,可以为脑神经补充营养,防止衰老。另外,黑巧

克力也有补脑的作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发现,黑巧克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加供给大

脑的氧气量,提高大脑计算能力,让脑筋转得更快。需要提醒的是,某一种食物的效果毕竟是

有限的,最重要的是保证均衡营养。智力水平受身体状况影响,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的人,脑

子自然就转得快。

常运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从事神经学及运动机能学研究的查尔斯·谢尔曼发现,运

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而事实上,不管年纪多大,适量运动都能帮助大脑放松,并维持大脑

活力。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走路、骑车、做操、打球、游泳等都可以。

改习惯。如果你习惯用右手写字、做事,不妨试着换用左手;如果你习惯了走一条路上班,不妨偶尔换条路回家。偶尔改改自己的习惯,可以使大脑得到更多锻炼。特别是左右手的互换,能使左右脑被充分训练和使用,提高大脑敏捷程度。比如,换用另一只手吃饭、刷牙、梳头、

端杯、用鼠标等。

学新歌。学习本身就是健脑的过程。如果觉得学一门新的语言有些困难,不妨就学习一首

新歌吧。记忆新的旋律,记忆不熟的歌词,都能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大幅增强大脑活力。研究人员之一、神经学专家尼娜·克劳斯认为,多接触音乐可以

加强大脑的功能。

读好书。阅读时,书本上的字转成音,音储存到大脑变成意,整个过程中,每读一个字就

会激发相关的意义,起到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用。建议看书时,不要让目光一行行,甚至

一字字地移动,而要让书离眼睛远一点,双眼一目十行地移动,让大脑尽可能接触大范围的文字。因为大脑的理解速度其实比眼睛看到文字、嘴读出文字的速度要快,读得慢反而会造成大

脑怠工。此外,大声朗读和写读后感对健脑也很有帮助。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脉学口诀

脉学金口诀 这篇口诀来自1987年《光明中医杂志》,是已故吉林老中医李治民编写的,李老享年86,行医61载,此为课徒制作。 学习中医的人,学脉学很多是来自《濒湖脉诀》,但《濒湖脉诀》不是很好记忆,我在附院网上搜到这篇文章,原文是来自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的内部杂志,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学习。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中医术语,大家不懂的话,可以参看中基。 脉学金口诀李治民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识,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任之堂脉学

任之堂脉学

任之堂主人谈脉象(2) 常见病例与脉象 下面设定一些案例,大家分析脉象,然后下诊断,同时拟定方药。 第一组: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一群感冒患者,诉:最近感冒了,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六脉浮数。 第二个患者:六脉浮紧。 第三个患者:六脉浮濡。 第四个患者:六脉沉紧。 第五个患者:六脉浮细而弱。 第六个患者:左关浮郁,左寸稍弱;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 第一个患者诊断: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 第二个患者诊断: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 第三个患者诊断:暑湿感冒。治法: 清暑驱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第四个患者诊断:阳虚感冒。治法:温阳解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五个患者诊断: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 第六个:肝气不升,胃气不降,邪犯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 第二组: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一群头痛患者,诉:最近头痛,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六脉浮数,右寸独郁。 第二个患者:六脉浮紧,右寸独郁。 第三个患者:六脉浮濡,右寸独郁。 第四个患者:六脉弦硬,左关郁滑。 第五个患者:六脉浮细弱,左右寸口沉细。 第六个患者:左关细数,左右尺部虚细无根。 第七个患者:六脉细涩,寸口独郁。 第一个患者诊断:风热头痛。治法:祛风清热。代表方剂:芎芷石膏汤。 第二个患者诊断:风寒头痛。治法:疏风散寒。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第三个患者诊断:风湿头痛。治法:祛风胜湿。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 第四个患者诊断:肝阳头痛。治法:平肝潜阳。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第五个患者诊断气血两亏,益气养 血,八珍汤更适合 第六个患者诊断:肝肾阴虚头痛。治法:滋补肝肾。代表方剂:大补元 煎。 第七个患者诊断:血瘀头痛。治法:活血化瘀。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第三组病人: 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三个腹泻患者,诉:腹泻月余,服用抗生素无效,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身体胖,舌质暗,苔白偏腻。六脉浮濡略滑。 第二个患者:身体瘦,舌质淡,苔白略滑。六脉浮濡略滑。 第三个患者:体型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浮濡。 第一个患者诊断:脾虚泄泻。治法:健脾,益气,止泻。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第二个患者诊断:肾阳虚衰.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代表方剂:四神丸。第三个患者诊断:肝郁乘脾。治法:益肝扶脾,调中止泻。代表方剂:痛泻要方。 第四组病人: 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三个患者,诉:最近不太舒服,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 第一个患者:身体胖,舌质暗,苔白偏腻。六脉浮濡略滑。 第二个患者:身体瘦,舌质淡,苔白略滑。六脉浮濡略滑。 第三个患者:体型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浮濡。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是山巍巍昆仑山

再劝吴味不要剑指中医 中医是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的活人瑰宝。从神农尝百草,层出历代圣人,发明创造出完整的救死扶伤的活人术。 四大经典著作,掷地金声,代代传承,透骨钻心。其实不讲神,但救民于痛苦,比神更灵。所以说,中医是山巍巍昆仑山。炎黄子孫在山下永远崇拜。 从清朝中叶西医引进我国,逐步西风压倒东风,至今西医咄咄逼人。1840年前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多渠道传入我国。英国人,郭雷枢和李文斯敦,在广州,澳门用西医西药给中国人治病,从此陆续引入我国。最早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第一所医院。中国的医院名词就是从这开始的。陆续西方传敎士进入我国设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翻译西医书籍出版。1861年至1895年我国洋务运动的典型人物,奕、曾国潘、李洪章、左宗棠开始兴办西方模式医疗事业,但进展很慢。西医诊病与中医不同,常用的听诊器,血压计,显微镜,X光……。西医药在民众中哗然沸腾,轰动性从沿海到内陆,大江

南北,平原到高山,人人信服,把西药认为神药,把西方医务人员,认作神医。西医药引进我国迄今170多年,一直是压制中医趋势,更有是二战青霉素的发明,陆续抗生素大量出现,更甚是开颅术,打开心脏术,内脏移殖术,清宫术,癌细胞切除术……。这些都是中医不可能的。 西医的优点是,依物质为凭,药物是化学合成,量小而力大,疗效快、但不稳,不及中医认证方面也多得很,治疗方面缺点也多得很。 查病靠仪器,化验室……。 但是大众化人群依赖性公认是真理。确实是真理。 但缺点是,把复杂的综合征,就无用武之地了,如流行性感冒,化血发现病毒感染,处方用抗病毒药,特效。若患者又患有平素胃寒症,大量抗病毒药完全是清热解毒,凉血药,这些药物入体更杀伤脾胃阳气,(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这一连锁反应,人体营养吸收不良,营养供细胞不足,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复返又治胃病,又引发流感病毒活力死灰复燃,最终无可奈何,所以全世界每年死于流感大有人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学习讲座讲稿 肖海源 一九七六年九月再重印

前言 中医诊脉理论,以内经、难经为主,伤寒论平脉很详,金匮要略言脉,散见于各章节中字字精切,它的发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研究,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来充实它的内容、说明它的本质。直到毛主席领导,才指出要提高水平。而中医工作者,过去不免受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技术经验的影响,认识上是各有出入的。现在要整理脉学文献,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有一定困难的,领导要我谈谈中医脉真的体会,只就前贤要旨和时贤资料,举其大要。在诊断中是结合望、闻、问等诊法来掌握客观症状,以诊脉来测知体内的活动情况,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致病因素、病理机转及安危吉凶等,深知要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从理论上去不断钻研,从临床上去细心体认。我把脉诊的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概论 1、含义:中医重视脉诊,前贤著述,理论很多,历代积累的经验尤富。所谓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指出脉是储藏血液的。灵枢决气论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是行气血的,肯定了脉的意义。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如果能正确掌握这个脉法,对于视生

死、别吉凶,临床上的切诊,必起到很大的作用。切诊是很精巧的技术,素问说:“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说明病状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脉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与素问说:“心之合脉也······”的理论结合,而知脉象的变异,就是五脏六腑的反映。从而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依凭它来诊断错综复杂的疾病,就必须从经验证实的理论去钻研,再到临床上去体会理论,自有可靠的成就。 2、源流:内经取气口作脉,以侯人迎的动气,难经推明十变,脉经演成十卷,脉学灿然明世。南齐褚登论脉,倒置五脏,已经谬妄,赵继宗以脾胃剧中,为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气口,未见其奥,未考亭锥内经求遍身,未达其专,濒湖、世材就前人流传演成诗句,叔和而后,幸有传人,发明了内、难、脉经的意义,而有议其未得平脉诀,失内经平人顶脉之旨的,清代迄今,逐渐深入,比较系统,值得研究。 3、部位:今世通行的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诊脉方法,最为切要,其理源于内经,(共31篇、素21、灵枢10),其说具于难经的(见首篇),郭长杨取丁国用密排三指的切法

脉学总结

脉学总结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七、大脉:形大势强,应指满溢。 〔主病诗〕 大脉有力主邪盛,阳热有余病下利, 阴气不足阳有余,虚劳脉大必无力。 八、小脉:形小如线,应指显然。(又名细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九、长脉:首尾端直,超过三部,如循长竿。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长主有余之病) 十、短脉:形状短缩,不能满部。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十一、滑脉:往来流利,入盘走珠,举按皆得,应指圆滑。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十二、涩脉:往来艰涩,如雨沾沙,细迟而短,指下迟钝。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十三、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挺然带急。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芤(kōu)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 间有空虚感得脉搏。中医学脉象之一。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得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得感觉。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就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得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 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单脉】 《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关上脉芤,大便去血、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 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寸关吐衄肠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濒湖脉学 原文和白话文

濒湖脉学 简介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着《脉经》后,五代高阳生着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着作。 史料记载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着而成。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你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濒湖脉学》 有序云: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着,所以合订在一起,以便阅读。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着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论《脉经》对脉学的贡献

描述:文章详细阐述了胰腺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读片思路、良恶性胰腺肿块的鉴别,如何结合临床进行影像学诊断等,为社区医生正确读片提供思路。 描述:《脉经》是魏晋名医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自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脉经》是魏晋名医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自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医脉学、诊法、辨证、治疗及古医学文献保存上均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叔和,魏晋时期着名医学家,着有《脉经》十卷,97篇。北宋林亿《校定脉经序》言:“臣等观其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侯,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王叔和?以平生之力,撰成《脉经》,不仅总结了前

人的理论成果,且结合自己平生的临证经验,从而构建了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中?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为中医脉学的构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因此使他获得了“脉学鼻祖”之誉。? 1?《脉经》的渊源? 《脉经》全书共十卷,97篇,“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着,是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正如王叔和在?《脉经·自序》言:“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侯,糜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沈炎南《脉经校注》云:“《脉经》学术主要本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择取魏晋以前历代名医的脉学精华而成。”?由此可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魏晋以前的历代名医,为中医脉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王叔和将魏晋以前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自己毕?生的临床体验,总结并完成了脉学巨着《脉经》。? 2?《脉经》的学术价值? 在《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中都有关于脉学的论述。魏晋以前历史也记载了从战国时的医和、医缓、扁鹊至汉代的仓公、郭玉、张仲景、?华佗等许多名医都精于脉诊,但却未进行系统整理,更无着述传世。《脉经》一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把脉学理论系统化、完整化。由此具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五脏平脉歌: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 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二、沉脉: 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 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 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经典必读书籍》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 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

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脉学金口诀

脉学金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br/>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徐文兵老师浅释《濒湖脉学》中的浮脉 先讲一个就师父反复强调的《濒湖脉学》。我刚才讲了,你一定要手上有气,手上有气的标准就是你的手是热的,然后你再去号病人的脉。号病人脉的时候你要知道躲,因为你在号脉的时候,你要用心,其实你就向他打开你的心了,那个病人邪气重的时候,你是打开的,它就要进去。 所以当你号脉的时候,有时候你要弹一下指头,离开他。你如果不离开,那个东西就沿着这个手上来了,所以,你要有感有觉,你才能去做医生,这是我说我自己的体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说,李时珍老先生他是怎么给我们讲脉的。最简单的一个脉叫浮脉。他的歌诀是这么背的:“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是他对脉的描写,我们看起来很简单,这些字儿大家都认得,但是你要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它的感觉的话呢,确实需要有号过脉的人或者懂的人给讲一下。这个浮脉呢,“唯从肉上行”,什么叫肉?我们看一下我们身体的层次,最表的是毛,毛底下是皮,皮底下是什么呢? 是肤,啊。皮底下是肤,肤底下是肉,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肉底下是脉,脉底下是筋,筋底下才是骨,骨里面是髓。我们就不说了。所以他说是“肉上行”,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你手一搭脉,你能感觉到他这个层次在中部以上,中部以上,所以我们号脉讲轻轻一搭的感觉和稍微按一下,和摁到骨头上那个感觉,所以跟浮脉相对的是什么呀?是沉脉。比沉脉还厉害的叫伏脉,是那个“伏”,是这个“伏”,我们讲住骨,就是摸到骨头上才能摸到的感觉。那么浮脉的第一感觉是,它在肉的层次上跳动。 这个肌肉,大家都说肌肉,请问肌和肉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修炼的时候,“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如果你不理解气和神的话,你光从唯物主义角度上讲,你理解不了“肌”“肉”的区别。可是道家重视气,也就是说肌和肉是同一块组织,但是当它发力绷紧的状态,凸起的叫肌,而当它泄了气放松的状态,就叫肉,区别在于它有没有气,是吧。 为什么叫“肌肉若一”呢?它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绷起来发力,在放松的时候它能松得很软,我们经常说人,说你这人很肉,开车这么肉,做事儿这么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