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

农业》练习题与答案

高考必备【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

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 制皇权的作用。 ⑶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解析]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选A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B)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4.(2019·长沙高一月考)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C)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0课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 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掌握1840~1860年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 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2.初步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 影响。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西方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国衰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鸦片走私: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概况: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英国政府决定借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社会比较 英国中国 政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 上升时期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激化,危 机四伏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思想文化活跃,近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化专制,闭目塞听,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外交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闭关锁国,封建保守 军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战斗力弱 综合国力世界工业强国落后的农业国 概念辨析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出超即贸易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入超即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 判断正误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 )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其资本主义发展而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只是其直接原因即导火线。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辨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最惠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 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中华民国)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通告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体现的是国家对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2017·河南洛阳期末)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

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A 材料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石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这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故A项正确;1935~1937年,国共内战,社会并不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锰矿石等的产量变化,不能说明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3.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解析:C 科技人员的内迁与工厂数量的增加并未有直接联系,故A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模式的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及框架

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________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建立:①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②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③特征:________和独立自主。 (3)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说明】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评价 (1)进步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 就。 (2)局限性: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

一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走出误区】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其民主范围而言,局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民主政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演变历程 2.内容及评价 (1)基本内容:①保护________(核心)。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自然法的原则。 (2)评价:①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对近代________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发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 策() A.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3.斯大林普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 5.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

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6.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8.“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 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 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各国变法改革以及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制度的宣战,最终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首先是皇权至上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2)郡县制的内容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分析 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硝烟 1.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有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的需要。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土地高度集中,闭关锁国 3.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西鸦片 4.白银外流,摧残身心 5.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借端发动侵华战争 二.鸦片战争 1. 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入广东海面,沿海北犯,后南下广东 2.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清对英宣战 3. 1841年初—1842年8月扩大侵华 4. 1842年8 月,抵达南京下关江面,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 从此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英法美提出修约以扩大侵略权益,被清政府拒绝 2. 第一阶段(1856 - 1858) 1856年英法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1858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②赔偿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3. 第二阶段(1858 - 1860) 不满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 攻陷北京、天津,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⑤美俄乘机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俄趁机抢占大量北方大量领土 4. 影响: 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前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获得生产原料,因此不断向海外扩张,1840年之前,已侵占了孟加拉,新加披,缅甸,阿富汗等地,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中国已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 总结: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国家主权独立国家,享有完整主权领土、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对外关系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 革命任务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最全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设计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本单元内容以1 9 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过程,难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 “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 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