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除夕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除夕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除夕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除夕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除夕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九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写下的这句话,在今天仍不过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除夕才是真正的年底,真正的过年!这些除夕的文化内涵,你都了解多少?

除夕守岁的文化意义及由来

在我们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的时候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迟到深夜。关于守岁的文化意义咱们其实并不是特

别了解。

守岁的由来: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

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

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

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

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

岁的积极意义。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

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

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

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

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

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

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

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

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

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

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

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

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

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

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

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

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意义: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

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

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

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

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

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

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

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我们应该怎样过?

除夕,见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无论今岁,还是明年,我们当然都难免于各种劳碌、奔波,不得不以各种这样那

样的社会身份角色,去应对眼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但在这新旧

交替的除夕夜,或许不妨彻底卸下所有这些沉重的外在标签,以更

本真、洗尽铅华的守岁人身份,来面对品味此夜此夕的相思一刻。“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

那得梦魂来”,此时此际,你我相互惦念守望的,都是绵绵醇厚的

亲情、爱情、乡情、友情,都是对“中国梦”“新湖南”的寄望、

期盼。

一夜之间、一夕之隔,自觉流光易抛、韶华难留。“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检点省思

一年的行止悲欢、成败得失,此夜此夕的相思情,或许总难免让人

感伤、恻然。

但除夕不只是“岁除”,亦是“除旧布新”之“除”。那么,在除夕守岁相思中所寄寓传递的,便不应只是低回婉转的叹惋,更有

酣畅淋漓的欢乐、意气昂扬的祝福——为亲友的团聚重逢、为辞旧

迎新的继往开来而欢乐,为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成长,为自己不虚

掷光阴的新年新征途而祝福。有道是,“今我不乐,岁月其除”,“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或许,与孕育了除夕文化的传统农耕时代相比,身处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互联时代,无论是人们过年情感的表达传递方式,还

是体验感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无论具体的过年方式如何

变化更新,除夕守岁过年过程中,所寄寓承载的吾国吾民最浓厚最

核心的家国情感、伦理观念、生命意识,又是不可能也不应被根本

改变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夕之夜,我们共同相思守护的不单是对某个具体家庭、家乡的相思依恋,也是对整个家国民族、中华文化文明

最独特精神价值的浓炽相思、深沉眷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