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12-04T16:01:23.48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作者:崔浩轩[导读] 本文从“笔”字的形变出发,介绍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书写工具与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文登新一中264200

摘要:在当前“提笔忘字”、“汉字书写危机”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本文从“笔”字的形变出发,介绍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书写工具与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书写工具对书写能力的变化有何影响,最后提出应该正视书写工具的“机化”,同时不忽视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书写工具书写能力机化

一、引言

笔,作为最重要的书写工具、记录工具,早在文字诞生以前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笔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书写时代,纸笔渐渐被键盘和屏幕所取代,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几下便可以写出自己想要记录的内容,还能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字体,十分方便快捷。但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书写大国,汉字作为最难也最美的字体之一,正慢慢陷入一种被遗忘的境地。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更加直观地让人们认识到书写能力的退化,汉字书写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从“笔”字的演变过程分析书写工具的进步与人们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网络时代背景下看待人们书写能力退化的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内容

(一)“笔”字演变

笔最初由“一只手”和“一根笔”组成,表示“手持笔的书写行为”。简化字由‘ ’与‘毛’组成,‘ ’既表示“笔由竹制”也表示“竹节般的手指骨”,还表示“书写时聚精会神的眉目表情”;“毛”又可细分为‘乚’与‘撇横横’,“乚”的‘竖线’表示“直长的笔杆”,‘底部的横线’表示“笔头”和“拖拉的痕迹”。

“聿”是“筆”的本字。聿,甲骨文字形像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又”(抓)和“竹”(笔)连写。当“聿”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竹”另造“筆”代替,强调“笔”的竹子材质。籀文(竹,小竹管)(毛,兽毛)强调毛笔以竹管和兽毛为材料制成。笔字造字的本义就是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

从笔字不同阶段的书写形式可以看出其与书写工具紧密相关但变化不大,简化以后笔字表示的含义更加多样,此时已不再是对书写行为、书写工具的表达,更表现了书写时人的一种精神面貌、书写姿态。

(二)书写工具的发展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记录就成为人类见证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据考古发现,一些洞穴中记载人和动物的图画至少已有2.5万年的历史,然而笔作为记载工具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时间却要短得多。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的不断发展见证了人类书写能力的变化。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就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几百年后外国人也开始发明了不同形式的笔,埃及人用细芦苇作笔,罗马人的羽毛笔成为此后长达一千年的主要书写工具,直到一百多年以前才渐渐创造出备受欢迎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中国的毛笔在这时间长河中不断改进、发展,从千年以前主要书写工具的舞台上谢幕,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练字修心的工具。

据考证,书写工具的发展经历了聿、隶、筆、笔四个阶段,与之相应地相应地,书写也分为用刀刻画、墨迹涂写、无锋筆书写、有锋笔书写四个阶段。但在当今网络时代,书写工具应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输入法成为一支新笔,RGB(红绿蓝色彩模式)就是墨,doc、txt则成为新型纸张。在这样一种电子化的环境下,人们的书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书写能力分析

本文谈到的书写能力主要包括字体和内容两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书写是否规范美观、书写内容水准如何。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使用毛笔书写的年代,有文化会写字的人只占社会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书写规范程度都较高;在圆珠笔、钢笔等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时期,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书写规范美观程度参差不齐,但仍涌现出一批佼佼者,他们的字体成为人们争相临摹提高书写水平的范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后,需要人们手写的任务渐渐减少,电子文档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占据了文字记录的重要地位,这种电子化、无纸化的环境减少了人们写字的机会,人们也逐渐不重视字的好与坏,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单从书写字迹美观规范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书写工具的演变与进化对人们的书写能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促进了人们书写能力的提升,因为书写工具的进步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书写体验,然而在信息化席卷全球后,这样一种进步起到了负面作用,使得人们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了。

三、研究结论

电子化的书写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节约纸张,对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作用,是书写工具进化的必然选择。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放任“汉字危机”的持续存在,任其继续恶化。汉字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字,它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延续。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字的书写,从小抓起,使人们培养成一种写好汉字的意识,呼吁人们将写字练字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将汉字的魅力融入人的生命之中,让汉字能够永远光彩熠熠。

参考文献

[1].张丹宁. 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J/OL]. 现代交际,:1(2017-07-04).

[2].姜雅琦. 浅谈汉字发展与中国文化[J/OL]. 现代交际,:(2017-06-15).

[3].白淑然. 从汉字结构演变透视汉字的发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5):145-146.

隶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

行。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笔的演变教案

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笔的演变》教学设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赵爱芳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笔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口语交际我将笔的演变分为“笔的变迁”、“笔的自述”、“笔的诉说”、“笔的未来”四部分,引导学生大胆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一切听说交际活动,而且与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笔的资料,了解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排练有关笔的自述和诉说的小品。教师制作有关笔的演变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和笔打交道,你都见过哪些笔?(有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水彩笔……)同学们用过的笔可真不少呢!那么,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说说手里的笔是怎样演变的吧!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笔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笔的了解和大家分享,好不好?首先请第一组同学给我们介绍笔的变迁,掌声欢迎! 二、笔的变迁 1.组长:同学们,我们组将以变魔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笔的变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笔的演变过程

千年来,人类一直都在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些洞穴中有关人和动物的图画至少有2.5万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用笔记载历史的时间却短得多。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 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墨水用煤烟、灯油和凝胶混合制成。 公远前1200年:埃及人从浆果、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天然染料和色彩制成黑水。“笔”是细芦苇。600年后,埃及人发明了纸草纸。 公元400年:许多文明社会都发明了更加稳定的墨水。它是用铁盐、橡树树瘿和阿拉伯树胶混合而成。这一基本配方使用了几个世纪。 公元700年:罗马人发明羽毛笔(鹅毛笔),用的是一种大鸟翅膀上的羽毛。羽毛笔在后来的1000年中成为(西方)主要的书写工具。 1548年:西班牙书法家胡安·德·伊西亚尔在他的书法手册中最早提及青铜笔。 1700年:尼古拉斯·比翁(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乐器制作大师)最早为自来水笔留下画图。他有5枝笔流传下来。 1803年:英国工程师布赖恩·唐金获得第一个钢制笔尖的专利权。 1809年:佩雷格林·威廉森在美国第一次获得制笔方面的专利权,这是一种笔管中有墨水的自来水笔。不过他的设计有许多缺陷。 1830年:英国的钢铁工人威廉·约瑟夫·吉洛特、威廉·米切尔和詹姆斯·斯蒂芬佩里发明了大量生产钢笔尖的方法。由于随后20年钢质量的提高,使用羽毛笔的人越来越少。 1884年:纽约的保险推销员刘易斯·埃德森·沃特曼在因为钢笔坏了而失去一位重要客户之后发明了第一枝实用的自来水笔。 188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韦茅斯的约翰·劳德获得第一枝圆珠笔的专利权,但直到专利权期满,它也没被批量生产过。 20世纪头十年:4家自来水笔厂家主宰着市场,它们是派克、犀飞利、威尔一永锋和活特曼。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导读: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呢?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吧! 篇【1】: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

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汉字的演变与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樱“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

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 黄夏荻 14122403 纵观人类历史,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书写工具的。若没有用于记录的纸和笔,我们的文化、技术的传承只能靠口口相传,那今天的一切可能也无法存在了。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会使用石头在石头上刻画图案,或者使用燃烧取暖后的木材变成的炭棒在石壁上涂写,也可能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要不了多久就会消失的信息。再往后,人类开始学会利用液体状的墨水书写,也慢慢演变成了现代的书写工具。 如果要给书写工具分类的话,按照其使用原理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由于第一种方式记录速度慢,费时费力,多见于古代石刻、甲骨等;能快速使用时是在易形变材质上留下痕迹,如在沙地上写字,不容易保持原样。上述算不上现在意义上的书写,而应该被归为雕刻一类,故不加以赘述。 <从炭棒到铅笔 不会搞脏手的设计> 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 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 ——石墨。很快,当地的一些牧羊人 发现,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 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块切成小条拿 来写字和绘画。但石墨条很容易弄脏 手,而且容易折断。 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解决了这个 问题:他先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洗 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接着,他又在石 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后再将 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形状,这 是铅笔最早的雏形。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德发明的“铅笔” 实际上还只是铅笔芯。给铅笔芯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1812年,美国一名叫威廉·门 罗的木匠完成的。门罗发明的机械可以切割出长5至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能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紧、粘合,这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直到今天,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准流程。 在固体材料的使用中,现在依旧沿用的还有学校所使用的粉笔,绘画上使用的色粉笔、石墨碳棒 现代铅笔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 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

中国汉字得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得变化,其演变过程就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得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就是任何一种语言得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得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得"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得"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得"声音",这就就是语音得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就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就是一个十分复杂得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得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得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与家畜可能就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得。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就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得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就是语言得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就是必要得。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得就是生存与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与猛兽毒蛇等得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得足迹,以辨别出野兽得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得崇拜或对美得事物得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

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得史官仓颉瞧见鸟兽得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得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得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得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得进化过程。拼音文字就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得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得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得意思。 ⑶"象"就是创造汉字与《易》说理预事得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就是造字得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得"象",创造出更多得字。基本部件与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得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得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得"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得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得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与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得"取象生理"得模糊思维与"阴阳互动"得二分原理。 ⑷"数"概念就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得。人类首先掌握得概念可能就是"无"与"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得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得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与偶数(二、四、六、八、十)就是两组不同性质得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与《洛书》中以"黑、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

从古至今笔的演变 1、笔由何人发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余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2、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 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则尚未知。 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xxx班xxx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班,下面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汉字演变的知识。 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下面我就这些不同时期的文字进行简单介绍: 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 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 特点。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 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 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在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由于发展的需要,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简体字一般是指中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繁体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这是用小篆书写的汉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是吉星高照的意思!希望我们的交流使你对汉字的发展有个简单的了解,谢谢大家!

钱字的起源与演变汇总

钱字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钱是实

物。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充当,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来充当。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钱的作用。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钱是“贝”。因为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钱。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钱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我的文具盒 大家好,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物品吧!

我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那是我七岁生日时姐姐送我的。 这个文具盒是用塑料做的。盒盖上面画着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还有一棵古老的树,树下,白雪公主和蝴蝶公主正在笑眯眯的望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也是美丽的小公主,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哟!” 打开文具盒,可以看到文具盒里 自动铅面分上下两层。在它的上层,铅笔的旁边是它笔工作后正在休息,

仿佛在随的好朋友——尺子和橡皮,文时准备帮助铅笔更好的 完成工作。具盒的下层,彩笔十六兄弟整装待“小主人,我们随时发,仿佛在说:听候您的命令!”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可 喜欢工作了:当我当我写要写作业的时候,铅笔就会立刻跳到我手中帮助我写字;当我要画直橡皮就很愉快的过来帮我改正错误;错了字的时候,线的时候,尺子就会挺身而出,大显身手;要是我想画画了,那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一排彩笔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到我面前,要不是文具盒,这都是文具盒的功劳,它们相处的可好了。当然,它们怎么能成为好朋友呢?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 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 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 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 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 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 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 「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 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 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 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 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 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 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 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 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 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 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4、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 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 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 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 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 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5、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 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 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 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

笔的演变作文(8篇)

笔的演变作文(8篇) 笔的演变作文第1篇: 从古到今,很多事物都经过了很多变化,下头,让我介绍一下笔的变迁吧。 早在远古时代迫于记录的需要,了第一代笔,可是那只可是是一些树枝石片。之后为了方便一点在奴隶社会中出现了新的一种笔:刀笔,这种笔要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我国历史上的甲骨文,就是这样得名的。 很快进入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了第三代笔――毛笔、羽毛笔。毛笔是人们用毛做成的。好事好,但他不便戴在身上。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毛笔创造了灿烂绝伦的书法,即便在今日,毛笔也没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我国的对联仅用毛笔书写才其神韵。而羽毛笔是西欧人用鹅毛做的,但不能用力,一用力就不能再用,也不太好。 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一位法国工人不经意间造出了第四代笔之一,铅笔。由于铅笔造价低廉。所以受很多人青睐。之后,又出现了便宜实惠又耐用的钢笔,很快钢笔就风靡全球。再之后随着电脑的出现,钢笔一时下滑,又出现了耐用的铁笔。在20世纪末的1988年,在日本出现了写字清晰的中性笔据说侦探用的录音笔。在电视上,故事中很多坏人的底都让它记录了下来。在《我们爱科学》报中介绍了一种笔,只要人眼距桌子少过或超过一尺,它就发音警告,结果使广大朋友不遭近视迫害。 同学们,到如今笔的变化真的翻天覆地,伙伴们发挥你

的想象吧! 笔的演变作文第2篇: 说到笔,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品,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上,都不可能缺少的。 笔的演变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古代的劳动人民倾注了很多心血。 在古代,人们用小刀在竹板上刻字,之后又用动物的毛制作了毛笔,在锦缎上写字,再之后,人们发明了蘸水笔,钢笔,一向到此刻,笔的种类太多了,圆珠笔,水性笔,橡皮可擦笔……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软件、手机,都能够代替笔写字,可是,不管什么东西,都比不了笔的方便和快捷,由于笔方便快捷,加上书写时十分的流畅,所以使得人们很喜欢它。 可是,现代笔也它的缺点,如水性笔漏油,圆珠笔掉珠,钢笔还很容易把笔尖给摔歪了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相信这些都不会是问题。在未来,伴随这高科技的不断深入研究,笔的演变会更快,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一只智慧的笔,心想事成的笔...... 笔的演变作文第3篇: 我发明了一种笔。你猜猜,这种笔是怎样的呢你看了必须会大吃一惊的。 我发明的这种笔,晶莹剔透,小巧玲珑。表面的图案多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中国汉字的演变顺序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金文 - 殷周青铜器铭文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笔”字形变看书写工具演变与人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12-04T16:01:23.48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作者:崔浩轩[导读] 本文从“笔”字的形变出发,介绍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书写工具与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 文登新一中264200 摘要:在当前“提笔忘字”、“汉字书写危机”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本文从“笔”字的形变出发,介绍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分析书写工具与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书写工具对书写能力的变化有何影响,最后提出应该正视书写工具的“机化”,同时不忽视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书写工具书写能力机化 一、引言 笔,作为最重要的书写工具、记录工具,早在文字诞生以前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笔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书写时代,纸笔渐渐被键盘和屏幕所取代,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几下便可以写出自己想要记录的内容,还能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字体,十分方便快捷。但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书写大国,汉字作为最难也最美的字体之一,正慢慢陷入一种被遗忘的境地。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更加直观地让人们认识到书写能力的退化,汉字书写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从“笔”字的演变过程分析书写工具的进步与人们书写能力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网络时代背景下看待人们书写能力退化的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内容 (一)“笔”字演变 笔最初由“一只手”和“一根笔”组成,表示“手持笔的书写行为”。简化字由‘ ’与‘毛’组成,‘ ’既表示“笔由竹制”也表示“竹节般的手指骨”,还表示“书写时聚精会神的眉目表情”;“毛”又可细分为‘乚’与‘撇横横’,“乚”的‘竖线’表示“直长的笔杆”,‘底部的横线’表示“笔头”和“拖拉的痕迹”。 “聿”是“筆”的本字。聿,甲骨文字形像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又”(抓)和“竹”(笔)连写。当“聿”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竹”另造“筆”代替,强调“笔”的竹子材质。籀文(竹,小竹管)(毛,兽毛)强调毛笔以竹管和兽毛为材料制成。笔字造字的本义就是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 从笔字不同阶段的书写形式可以看出其与书写工具紧密相关但变化不大,简化以后笔字表示的含义更加多样,此时已不再是对书写行为、书写工具的表达,更表现了书写时人的一种精神面貌、书写姿态。 (二)书写工具的发展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记录就成为人类见证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据考古发现,一些洞穴中记载人和动物的图画至少已有2.5万年的历史,然而笔作为记载工具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时间却要短得多。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的不断发展见证了人类书写能力的变化。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就用老鼠毛制成的毛笔写字。几百年后外国人也开始发明了不同形式的笔,埃及人用细芦苇作笔,罗马人的羽毛笔成为此后长达一千年的主要书写工具,直到一百多年以前才渐渐创造出备受欢迎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中国的毛笔在这时间长河中不断改进、发展,从千年以前主要书写工具的舞台上谢幕,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练字修心的工具。 据考证,书写工具的发展经历了聿、隶、筆、笔四个阶段,与之相应地相应地,书写也分为用刀刻画、墨迹涂写、无锋筆书写、有锋笔书写四个阶段。但在当今网络时代,书写工具应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输入法成为一支新笔,RGB(红绿蓝色彩模式)就是墨,doc、txt则成为新型纸张。在这样一种电子化的环境下,人们的书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书写能力分析 本文谈到的书写能力主要包括字体和内容两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书写是否规范美观、书写内容水准如何。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使用毛笔书写的年代,有文化会写字的人只占社会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书写规范程度都较高;在圆珠笔、钢笔等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时期,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书写规范美观程度参差不齐,但仍涌现出一批佼佼者,他们的字体成为人们争相临摹提高书写水平的范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后,需要人们手写的任务渐渐减少,电子文档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占据了文字记录的重要地位,这种电子化、无纸化的环境减少了人们写字的机会,人们也逐渐不重视字的好与坏,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单从书写字迹美观规范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书写工具的演变与进化对人们的书写能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促进了人们书写能力的提升,因为书写工具的进步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书写体验,然而在信息化席卷全球后,这样一种进步起到了负面作用,使得人们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了。 三、研究结论 电子化的书写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节约纸张,对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作用,是书写工具进化的必然选择。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放任“汉字危机”的持续存在,任其继续恶化。汉字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字,它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延续。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汉字的书写,从小抓起,使人们培养成一种写好汉字的意识,呼吁人们将写字练字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将汉字的魅力融入人的生命之中,让汉字能够永远光彩熠熠。 参考文献 [1].张丹宁. 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调查报告[J/OL]. 现代交际,:1(2017-07-04). [2].姜雅琦. 浅谈汉字发展与中国文化[J/OL]. 现代交际,:(2017-06-15). [3].白淑然. 从汉字结构演变透视汉字的发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5):145-14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