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坑支护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

变形观测项目

中佳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13日

密级a:编号b: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1、工程概况

合肥依澜雅居项目(二期)基坑支护项目位于合肥市习友路与轩辕路交口,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沿基坑四周布设水平及竖向位移观测点SS1--SS26共计26个、沉降观测点C1--C9共计9个。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

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⑥《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⑦《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⑧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

⑨项目技术设计书。

3、监测实施方案

3.1、监测流程

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3.2、实施方案

3.2.1、监测点位埋设

本工程的基坑监测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观测点详见《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②每层土方开挖后监测一次,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2~5天监测一次,半个月后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15天观测一次。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

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3.2.3、信息反馈

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信息反馈流程图)具体各监测报告按以下要求进行报送。

3.2.4、检查验收

(1)、实行二检一审制度

1)、一级检查包括监测过程中作业组内的自检、互检技术负责人组织的队级质量检查。对于本工程,作业组必须有至少另外一个技术人员的独立数据处理文件并进行比对方可提交二级检查和审定,独立数据处理人员需承担该工程技术负责人技术责任的50%,且在审核意见处理表上需两人共同签名确认。

2)、二级检查是指监测质量审核组审核人员对监测成果的公司级最终检查。

3)、一级审核是指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监测策划能够过最终审核(验收)。

(2)、一级检查

1)、小组自检、互检内容包括:

起算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正确性,计算数据方法、成果及摘录的正确性,对于异常数据应100%外业检查并取值核对;

技术报告文字表达中的错别字,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正确性;

2)、队技术负责人或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人员对监测与检测产品的全面检查内容包括:

起始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验符合计量规定;作业方法、使用的记录程序、数据采集方法的正确性;

使用的计算程序、平差计算方法及公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各项精度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监测(检测)结果是否合理可信;

(3)、二级检查

1)、二级检查是在一级检查的基础上,按有关规范、标准及顾客的要求对监测与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2)、检查内容包括:

起始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作业方法、使用的记录程序、公式、数据采集方法的正确性;

监测成果是否达规范、规程、技术设计书规定的精度指标,是否满足顾客要求;

内业检查基准网测量资料和图件资料的正确性;

外业抽查基准网测量资料和图件原始资料的正确性;

资料的完整性和衔接性,新旧资料之间、几部分资料之间、作业组之间的吻合性、一致性;

在一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已作处理;

3)、检查比例

监测资料内业检查100%;

二级检查结束后,对被检产品的质量提出初评意见,并编写《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内业、外业检查问题卡片;

监测基准网检查原始记录及精度统计;

工程质量评定表。

(4)、一级审定制度

一级审定是在二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复审,最终由公司总工办组织人员作最终审定。审定内容包括:

1)、提交的监测产品是否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2)、在技术上、精度上、数量上是否满足规范、规程和顾客(合同)的要求;

3)、抽查部分资料和图件,对重要成果进行检查或验算;

4)、审定《监测技术报告》和有关图表、图件是否正确与完整;

5)、审定《监测工程质量评定表》及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

6)、审定《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3.3、监测实施细则

3.3.1、监测范围及内容

本工程监测范围包括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

3.3.2、基坑监测

3.3.2.1、基坑水平位移

(1)、平面基准网的建立

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2)、点位埋设

1)、基准点:根据围护结构周围实地情况,在基坑外通视条件好且便于进行观测的位置布设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基准点的埋设数量3个。

2)、工作基点:根据工程实地情况,当基准点离所测区域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需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埋设方法与基准点相同。

3)、平面位移监测点:在基坑顶部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宜布置详见《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观测方法

变形观测点观测采用三级基坑二级变形观测等级要求进行。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小角度法进行监测,在测站上测量测站点至监测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监测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矢量的方法。每次测量夹角的变化,夹角变化量与距离的乘积即位移量。(4)、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技术要求

每期变形监测工作结束后,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平差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利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点;

◆应使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和可靠的软件系统;

◆应确保平差计算所使用的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准确无误;

◆应剔除含有粗差的观测数据;

(5)、成果表格式(形式如下图)

(平面位移成果表)

3.3.2.2、基坑周边沉降监测

(1)、基准网的建立

基坑顶部及建筑主体沉降监测基准网采用独立高程系统。一,二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为:

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

视距差累积

环闭合差

二等天宝DINI03型

电子水准仪

≤50m ≤2.0m ≤3.0m ≤n mm

沉降监测基准网点间精度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二级的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2)、点位布设

1)、基准点

据监测的对象、周期以及周边的环境监测基准点可埋设混凝土标石、墙脚水准点标志。

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施工影响区域以外,也可利用稳固的建(构)筑物设立墙水准点,基准点的埋设应牢固可靠。一般每组至少设立3点。

混凝土标石

混凝土标石埋设时,需特别注意埋设地点地质条件,应了解地下水位的深度,地下

有无空洞和流砂等。要确保标石埋设在土质坚实稳定的地层。

混凝土标石规格为上底30cm ×30cm ,下底40cm ×40cm,高40cm ,水准标石顶面的中央嵌入一个圆球部为铜或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标志须安放正直、镶接牢固,其顶部高出表示面1cm ,埋设规格见下图:

(混凝土埋设标石、标志示意图)

墙脚水准点标志

墙脚水准标志应选择在永久性坚固的建构筑物基础上埋设。考虑到水准尺的长度,埋设时应避让建筑物外的檐廊和凸窗等影响水准尺竖立的障碍物。埋设规格见下图

建筑物墙角标志

2)、工作基点

根据工程实地情况,当基准点离所测区域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需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埋设方法与基准点相同。同时也可以在监测区域附近的水泥路面上采用冲击钻钻孔埋设螺栓的方式布设。观测过程中每次与基准点进行联测,以监测其精度的可靠性和点位的稳定性。

8mm

10cm

60mm

(工作基点)

3)、沉降观测点

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在基坑周边围墙上布设沉降观测点设。

(围墙上沉降监测点)

(3)、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基准网观测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基准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并按二等水准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

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高差或环线闭合

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

差(mm)

二等0.5 0.15 0.30n0.4 基准点、工作点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

2)、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沉降监测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变形监测二级精度要求进行,作业过程严格遵守规范要求,每次观测由固定的测量人员,采用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沉降监测作业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按照下表执行:

沉降监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

3)、观测方法

①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往测:奇数站上:后-前-前-后(BFFB)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FBBF)

返测:奇数站上:前-后-后-前(FBBF)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BFFB)

②在观测前,应将有关参数、限差输入仪器,并将仪器设定为“奇偶站”测站方式。

③水准外业记录由仪器自动完成,仪器自动记录存储,将前后视距差、累计视距差、最低视线高限差输入到水准仪中,观测时若超限,提醒重测。

④在进行观测点的首次观测时,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其整体平差值为初始值。各沉降点的高程通过各测点与工作基点进行水准联测得到。

(沉降观测)

4)、注意事项

①作业开始对i角进行检查,最好在不同的气温下检查,以便查看变化规律;

②每天工作开始前应对铟瓦条形码标尺圆水准气泡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和校正,防止因运输或其他原因致使圆水准气泡的位置发生偏离。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

④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须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⑤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⑥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禁止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壕沟上。

⑦为消除两标尺的零点误差,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只标尺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治仪器。

⑧在高差较大的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偏差较小的水准标尺作业。

⑨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化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小时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

歇时间);

◆标尺分化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气温变化时;

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4)、数据处理

1)、观测成果计算和分析中的数字取位要求如下表:

数字取位要求

等级高程(mm)沉降值(mm)

二级0.01 0.01 2)、平差计算成果、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图表及各种检验、分析资料,应完整、清晰、无误;

3)、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工作基点的高程差ΔH,把第一次观测的测点高程作为起始值,以后每次测得高程与前一次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4)、使用的图式、符号,应统一规格,描绘工整,注记清楚。

5)、收集前期观测成果资料,与本次观测成果资料进行汇总统计,编绘垂直位移过程线图和成果表等。

6)、绘制能表示各观测物理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图,以及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图。

7)、对上述资料进行全面复核、汇编,并附以整编说明后,刊印成册,建档保存。(5)、成果表(形式如下表)

(沉降观测成果表文件)

(沉降变形曲线)

3.4、变形预报警值和监测信息的反馈

3.4.1、变形预报警值

1、按基坑支护规范规定应进行基坑的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基坑水平位移预警值:1:0.7边坡变形预警值25mm,1:0.4边坡变形预警值20mm,4-4边坡变形预警值15mm;沉降预警值:10mm。

2、监测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在每次监测中,要求对基坑周边的情况进行人工巡视,及时发现基坑的变化情况,现场巡查时应检查有无下列现象及其发展情况:

①基坑外地面和道路开裂、沉陷;

②基坑周边建筑物开裂、倾斜;

③挡土构件表面开裂;

④基坑侧壁和截水帷幕渗水、漏水、流砂等;

对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施工方和设计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3.4.2、监测信息的反馈

监测信息的反馈工作是整个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监测信息能否及时的汇报给工程的参与各方是发挥工程第三方监测工作重要性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现场情况随时都在变化,一旦出现发现了险情但没有及时汇报的情况,极有可能给工程带来很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监测信息的反馈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电话通知和书面报告。在我方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裂缝突变、位移突变等特殊情况,将立即通知现场监理、现

场施工管理人员,采取人员撤离、临时加固等措施,并及时向业主方电话汇报情况。在我方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发现监测数据出现变形量不大,但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时,将立即对该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并发出书面的报警通知单,提请甲方注意。

4、工期计划

根据工程项目基坑工程的施工计划书,基坑监测按合同工期监测进度实施(如果施工进度有变化,则监测工期作相应调整)。

5、项目质量管理组织设置及质量保证措施

5.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说明:平面测量组共4组;高程测量组3组。

(质量检查责任框图)

(1)、公司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公司负责人

副组长:公司技术负责人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

(2)、成立本项目质量审核小组

组长:项目负责人

副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

成员:专业质检员、各专业负责人及作业组长

监测主要工作人员名单

5.2、本项目质量管理成员职责

(1)、作业组长

负责作业组行政、生产进度和质量管理工作,是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质量负责人;接受上级分配的生产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产任务能顺利地完成;妥善安排本组内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作业组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自检工作;组织本组员工进行技术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经常进行安全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教育工作,爱护仪器设备,采取具体措施防止人身、仪器设备、质量等事故的发生。

(2)、质检员(审核人)职责

负责实施细则、质量检查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等测量工作的二级检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监测过程的质量动态,组织不合格品的评审,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致力消除质量通病和隐患;负责检查上交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在技术、数量和质量方面是否满足规范、规程和甲方的要求;检查项目工作量;负责项目质量评定;督促作业人员修改调查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3)、项目技术负责人职责

负责测量设计方案、施测纲要及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制;负责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负责中间成果的审核、审定工作。

(4)、项目负责人职责

是本项目的质量负责人,负责测量设计方案、质量检查报告、工作总结等审定工作;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负责项目部行政、生产进度和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合同要求分配的生产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产任务能顺利地完成;妥善安排项目部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项目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工作;采取具体措施防止人身、仪器设备、质量等事故的发生。

5.3 质量保证的基本原则

1)质量第一原则。质量第一是任何工程质量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数量和进度都失去意义。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质量和数量、质量和进度之间的关系,坚持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

2)预防为主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认真研究影响质量的各种潜在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使各种质量因素预先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各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出现,从而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3)为用户服务原则: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确保本工序的质量,杜绝将有质量问题的工序成果流入下道工序,保证“下道工序这个“用户”感到满意。

4)用数据说话原则:通过对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研究质量波动情况,找出影响质量的主次因素,掌握提高质量的客观规律,制定质量改进的有效措施。

5.4 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对参与项目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质量、安全培训,对质量要求、安全生产进行交底,提高全体作业人员质量意识。

2)认真了解任务的性质、技术要求及质量要求,制定《施测方案》、作业方法、工作计划及质量控制措施。

3)认真做好出测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源准备、仪器检视、岗前培训等。

5.5 外业工作质量控制

1)作业组长及作业人员严格按《施测方案》、《规范》及合同要求作业,确保监测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和清晰。

2)在作业中如发现数据缺失或成果超出限差,应及时返工,设法补救。

3)作业中如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立即停止作业,将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校后再重新作业,若因此影响工期,应及时更换。

4)各类原始记录应由有关人员签署,由检查人员检查无误后签字验收。

5)严格控制工序质量,避免将上道工序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下道工序,对已发生的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品的再发生。

6)质检员开工时应与作业人员同步进场,抓每道工序的首件产品的作业方法和质量,规范作业人员的作业方法,从源头上保障测绘产品质量。

5.6 内业工作质量控制

1)内业数据处理人员严格按照作业要求进行,做到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项目质量负责人对起算数据、内业计算过程、精度指标、文字报告进行100%检查和校核,符合规定要求后绘出图件或打印成果资料提交项目技术负责检查、项目负责人审定签发。

5.7 检查工作质量控制

1)质量检查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检查抽样应符合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载,责令项目组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检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2)过程质检员开工时与作业员同步作业,抓每道工序的首件产品的作业方法和质量,规范作业员的作业方法。

3)项目技术负责人严格按有关规范、标准和本项目合同规定检查验收各项测量成果。

5.8 成果质量评审和审批

1)质量评审由院总工办组织实施。评审时,项目负责人、审核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必须参加。

2)评审内容包括:成果是否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合同要求;测量作业方法是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