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 【历史】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精品

最新 【历史】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精品

白鹭洲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谢磊审题:钟秀萍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答题纸上。)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早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确立。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以此推算,五月份的“中气”应该是()

A.芒种B.夏至C.立秋D.处暑

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是

A.增加赋税 B.控制农民 C.重农抑商 D.发展小农私有制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唐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5.在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中,反复出现“悲观”、“割爱”、“浩劫”、“慧眼”、“解脱”、“觉悟”、“无缘”、“庄严”、“宗旨”等词语。这本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6.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兴修水利工程和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7.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重农抑商的政策

8.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9.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

B.隋唐时期南方发展程度不如魏晋南北朝

C.东部沿海地区是各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

D.唐宋以后农民起义主要发生于南方地区

1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12.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13.某电影有这样一段对白:“大学士桂良和英国定了五十六款,偿英商二百万两,英军二百万两,一共是四百万两,还有‘传教自由’”“那么法国呢?”……该段对白讨论的是下列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黄埔条约》C.《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

14.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对近代经济制度开始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够反映这一状况

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C.“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1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6.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17.“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银行,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外国有禁买子为奴之例……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上述主张出自()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应诏统筹全局折》

18.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A.发展近代工业

B.创办新式学校

C.实行民主政治

D.编练新式军队

19.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耶?既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②章太炎不反对使用“革命”手段③康有为认为立宪可经改良实现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需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④

20.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著名诗篇,强烈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愿望。诗中“七子”,除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九龙外,还包括

①天津②香港③宁波④台湾⑤上海⑥澳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⑥D.②④⑥

2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一致

22.1902年的一天,北京的一个戏院里有一伙人在侃大山,赵仁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钱义说:“我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呢。”孙礼说:“我当时就住在东交民巷里。”李信说:“那儿离我的学校不远,我在京师大学堂里读书。”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当中谁的话最有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赵仁B.钱义C.孙礼D.李信

23.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载:“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取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

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变化有

①破除缠足陋习②提倡女子学文化③摒弃旧式结婚礼俗④提倡婚姻自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4.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2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厉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

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

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分)

28、货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币制的演变反映着不同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观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今天下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而银遂踞其极重之势,一切中外公私咸收给焉。”——《春明梦余录》

集市“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小至斗粟尺布”

——《五谷俎》卷三

材料三清代采取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稳定(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前夕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升到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重的银荒(银贵钱贱)。

材料四太平天国的货币“圣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代社会经济的什么特点?(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及产生的社会影响。(4分)

(4)材料四是太平天国1853年发行的货币“圣宝”。同年,太平天国在社会经济方面有何重大举措?(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右图是19世纪末一位

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

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

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1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1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3分)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5 BDABB 6—10 DADDA11—15 BDDDB 16—20 CBCAD 21—25 BCAB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 2 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27、(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4)略。

28、(1)秦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白银使用日益广泛,商业繁荣。

(3)原因: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战后赔款。影响: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圣库制度。

29、(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4)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5)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将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