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6、《供应商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第一版)

26、《供应商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第一版)

26、《供应商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第一版)
26、《供应商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第一版)

供应商管理流程页脚

一、供应商管理流程图

页脚

二、目的

为优化供应商管理、,搭建质量稳定可靠的供应商网络、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特制定本流程。

三、适用围

对新建项目、改造项目中因材料清单涉及的供应商,售后服务项目因材料清单涉及的供应商进行的评价。

四、职责分工

1、采购部:采购员负责每次采购后,根据实际采购周期和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质量情况进行供应商评价;采购

部主管负责针对每个项目的材料设备清单编制供应商评价表,并进行年度评价,出具供应商管理分析报告;

2、工艺设备部/电气部:负责在每次生产装配后,根据测试报告,对设备和材料清单中所列供应商进行质量评

价;

3、项目部:根据施工现场测试和试运行情况,对设备清单和材料清单中所列供应商进行评价;

4、客服部:在部验收和售后服务中,对发现有问题的设备及材料清单中的供应商进行评价;

五、流程节点、节点性质说明

页脚

页脚

六、流程附表单

《供应商评价表》

《供应商分析评价报告》

《供应商管理台账》

页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使用表格归纳近代文艺成就,从而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通过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 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过程。 2.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新式报刊和出版企业? 3.从文学、绘画、歌曲、电影等方面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新课导入】 (情境式导入)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大家都知道国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那么在近代还产生了哪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结合教材P125第一、二段,思考: (1)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作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

答案提示: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教师点拨: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活动《申报》和《新青年》是近代的著名报刊, 思考: (1)当时还有哪些颇具影响新式报刊? (2)它们的出现在当时有什么重大的作用? 答案提示:(1)还有《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东方杂志》《生活》周刊等。(2)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阅读教材P126最后一段内容,思考:这些兴起的出版企业对社会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结合教材P127的第一、二段,列表总结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答案提示: 答案提示:吃人的封建礼教无处不在。表现了鲁迅对这种封建礼教的讨伐。 3.阅读教材P127、P128有关绘画、歌曲、电影等艺术成就,思考:这些艺术成就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净胜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主题——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教师点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本课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兴起与发展;了解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 2.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对此知道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④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你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时间、特色和地位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3)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901年,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老师小结: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意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持的传统旧式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中国近代教育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 我国古代从什么 时候开始实行科 举制度的吗?旧 式学堂和科举制 度是否有利于人 才的培养?你知 道新式学堂在中 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6850.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 时期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 。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的时间及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 5.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 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 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 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1)背景 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拓展思维】 东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二、课堂复习导入 1、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2、教师示范自主提问的方法。 例:1、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解决问题:1948年9月—1949年4月。 例:2、为什么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从战争形势(敌我力量)、决策等思考. 解决问题: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策。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所以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 三、合作探究: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由小组讨论解答采用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 四、达标检测: (一)夯实基础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二)、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2.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再结合地图讲述,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对三大战役时机成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出结论。 4.对三大战役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三、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 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2.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5.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18课《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其中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从此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队伍中,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说学情 本课内容,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所以适当的选取典型的史料,图片资料,视频音频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形成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西安事变》感受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的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说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说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根据课程改革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为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2..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3.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4..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5.自主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认定目标 (播放一段纪念九一八的新闻视频,设疑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

2017届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试卷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 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 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 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 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 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提示: 《中国土地 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