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西门珠说:“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北阙云这一刻,也为西门珠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西门珠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北阙云心都醉了。

北阙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把穿珠子的丝光尼龙线小心地解开,用肥皂水把珠子泡了三天,洗净后,再用切碎的通草把珠子裹起来用手轻轻地揉。因为通草柔软,茎里含大量的白色髓,这样揉既不会伤珠皮,又能使珠子光泽发亮。每揉两个小时后,再歇两个小时,如此轮番下去,一共持续了三天,把北阙云的一双眼睛熬得通红。接下来,是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盖上盖子的笼屉中,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温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北阙云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在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北阙云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西门珠。西门珠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后,头微微昂起。她感到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西门珠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北阙云说:“好。”

北阙云看着西门珠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西门珠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西门珠也没有来。

北阙云向人打听她是住在哪个社区的,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西门珠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

北阙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直播现场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北阙云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聂鑫森卷《大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阙云第一次见西门珠便怦然心动,这一细节很好地表现出他年老孤独,渴望爱情的心理。

B.西门珠主动和北阙云交谈,并说知道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这一情节暗示了西门珠对北阙云有所了解,有主动接触他的嫌疑。

C.北阙云见西门珠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发黄了的细节既表现了他想找话题和西门珠多接近,也体现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

D.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

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分析】(1)D项,“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错误,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北阙云想借此拉近和西门珠的关系,赢得西门珠的好感。自信是次要原因,心地善良与乐于助人有些牵强。故选D。

(2)小说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在读者认为北阙云会和西门珠喜结连理的意料中,作者最后却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有意接触北阙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北阙云帮助自己修复珍珠,这样的故事结局和和前文形成情节上的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情节安排。这是突转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在读者回味小说情节和主旨的时候,作者运用留白的技巧,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为小说“添砖加瓦”,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同时,从小说情节线索的角度来看,北阙云和西门珠分别是整篇小说的明暗线。小说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有意引导北阙云为自己修复珍珠,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不见了。一明一暗的双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3)题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的作用。在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上,这段内容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具有高超的文物修复能力的人物,有利于突出北阙云“自信乐观、用情至深”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上,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向读者展示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揭露了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丑陋面目,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在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上,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详细情节与最后北阙云被骗的结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北阙云修复珍珠过程越繁复、艰

辛、忘我,越显得结局惨痛、悲哀。对读者来说,修复珍珠胎柳的过程是相对陌生、接触较少的内容,叙述得详细,能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故答案为:(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有抑扬、线索、留白、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突转、点题、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地,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么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②张荣搀着李全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受到感召,认识到了民族的仇恨。④李全的话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最后张村长主动与李村长和好。

(3)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而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解析】【分析】(1)A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项,“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根据张村村长的话“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可知,李村也有人去当兵;“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C项,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化解敌对关系的关键。故选D。

(2)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两村关系缓和是因为战争的到来,“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共同的民族仇恨是他们关系可能缓和的契机;接着是张荣搀着李全回来,“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结果是“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张荣搀着李全回来,打破了两村仇恨的壁垒;张荣的话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认识到了民族仇恨;最后是“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张村长拍了拍李村长的肩,主动与他和好。

(3)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小说内容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敌”在文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也指日本人的入侵,使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两个村长的儿子在前线成了顶好的朋友,二是听了张荣和李全的话,两村也化敌为友了。这一标题传达了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共赴国难,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②张荣搀着李全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受到感召,认识到了民族的仇恨。④李全的话让双方

彻底放弃了仇恨,最后张村长主动与李村长和好。

⑶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而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清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住结构特征,尤其要关注发展和高潮部分,有的小说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然后抓住线索,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概括时要把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

⑶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

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让人明白了部分真相。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老汪的形象,目的是说他“像个读书人”,又说他“不适合教书”,主要原因是他肚里有学问,但讲不出来。

B.老汪教学之余的乱走,其实没有规律,虽然有相对稳定的次数、时间,走的方式跟常人却迥然不同,走的地点就是大路、野地里。

C.老汪的老婆银瓶的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打心眼儿里就不愿意劝,他认为他老婆说的是无关自己教学、不该说的闲话,不想劝。

D.小说的情节总体来看一波三折,从介绍老汪到写老汪在老范家办私塾,再到写老汪的乱走,还介绍了老汪的老婆,最后写老汪知道老范的仗义之举后内心很受感动。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汪一出口就是经典文句,如“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意思是作为乡村塾师的他是个吉利之人,谁用他谁就吉星高照。

B.塾师老汪是个认真的人,教孩子时孩子们不听便使他平添了许多烦恼,有时讲着讲着就不讲了,是他发现自己讲的知识太深,只有研究学问的人才懂。

C.银瓶有爱占人便宜的不良习惯,因为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所以老范家的管家请求辞去老汪,以避免今后老汪的老婆这个“贼”越偷越多。

D.小说的语言十分独特,尤其是人物之间通俗易懂的对话,超越了文中其他的叙述性语言,能感染读者,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之深。

(4)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案】(1)A

(2)B

(3)C

(4)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5)性情气质相似: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精神困境根源不同: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解析】【分析】(1)A项,原文中的“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便是以“经典文句”表现人物性格的,所以这一有关技巧的结论正确;但所举例子说明老汪“迂腐无能”错误,原文说他“有学问”,所以老汪并非“无能”,“迂腐”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老汪,你是有学问的

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可见懂得变通并不迂腐。故选A。

(2)B项,互相矛盾,“其实没有规律”的说法错误。结合相关段落可知:“次数、时间”都相对稳定,其实是有规律的;“走的方式跟常人却迥然不同”完全错误,原文只说“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这并不存在“迥然不同”。故选B。

(3)A项,任意推衍,“他是个吉利之人,谁用他谁就吉星高照”分析错误,跟前面“躁人”相对,“吉人”可以理解为不急躁的人。B项,臆测无据,“是他发现自己讲的知识太深,只有研究学问的人才懂”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上文应该是他不擅长讲授,怎么也讲不明白。D项,无中生有,“超越了文中其他的叙述性语言,能感染读者,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之深”鉴赏错误。不能将叙述性语言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优劣对比,因为它们的作用不同。故选C。

(4)题干问的是“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小说1——6节是开端部分,讲塾师老汪进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跟学生急;7——9节是发展部分,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10——19节依然属于发展老汪乱走的癖好以及对老汪的开导;20——31是高潮及结尾部分,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爱好;侧面揭示老注孤独的缘由。从这些情节中即可找出老范的行为,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一个率直,朴卖,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5)题干问的是“老汪这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首先分析老汪的形象特点。如“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老汪是一个温和善良,诚挚率真,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的,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的书呆子。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再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他到酒店喝酒从不拖欠酒钱;没事的时候,诚恳地教小伙计写字;邻居家孩子围住他时,他不是把他们赶走,而是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些都表现了孔乙己本性善良、性情温和的一面。其次,作为知识分子,他却思想迂腐,对别人说的话,甚至随口说的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此外他还沉浸在“回”字的四种写法这种僵化的知识里。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是因为他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综合以上的分析,相同点可从善良、懦弱、落魄、都有些书呆子气等角度分析,不同之处可从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而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孔之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老汪则不是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⑷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⑸性情气质相似: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精神困境根源不同: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⑷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小说文本人物与课文人物比较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应先答出两个人物的相似之处,再答出不同之处。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然,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鞠躬致谢时,双

手笔直下垂,她举起特意买来的望远镜,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还看到和听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她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天,但这无关紧要。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令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按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钢琴,要好几万,她咬咬牙,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间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上厕所,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

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课成绩,尤其是某一课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品选》)(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为了女儿成才,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钢琴演奏会门票,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的钢琴,说明她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一心一意为孩子付出。

B.姥姥的耳朵抗拒岚岚的“爬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姥姥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不准她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毫无原则,是非不分。

C.小说先写她看到了钢琴家在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后写她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可谓孤注一掷,旨在凸显当代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的十指来招生,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的培训是量体裁衣。

(2)为了能让女儿成为琴童,她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分析。

(3)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在强调数学得100而音乐不及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为了让岚岚最近距接触钢琴家,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门票。②为了岚岚能学好琴,双休日请名师辅导。③为了岚岚有更多时间练琴,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钢琴。④为了支持岚岚练琴,全家总动员。⑤为了让岚岚成名,执意参加少儿钢琴大赛。(3)①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强调是设置悬念,结尾继续强调则是呼应开头。②深化主旨。尽管家长千方百计和小心翼翼地培养琴童,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意在凸显某些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乱象。③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数学才是岚岚的特长,而音乐并不是其特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她为了女儿成才,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钢琴演奏会门票,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的钢琴。不能由此推断她就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选项B,这些细节最多体现她为了女儿不顾家人的感受,还没有到毫无原则,是非不分的地步。选项D,钢琴老师的做法并不是量体裁衣,恰恰是惟利是图的表现。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筛选文本内容,这类试题一定要注意认真理解文本,作答的时候要注意依据文本内容来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为了能让女儿成为琴童,她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分析。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从下面文本内容中去筛选: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

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

(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中写法的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从写作手法,结构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角度去分析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在强调数学得100而音乐不及格?请简要分析。从题干上看开头和结尾都写数学考一百分来看,是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文本中岚岚数学能考一百分,音乐花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却一事无成,这充分的说明教育孩子应该发挥孩子的特长,不能以家长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也揭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可悲。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为了让岚岚最近距接触钢琴家,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门票。②为了岚岚能学好琴,双休日请名师辅导。③为了岚岚有更多时间练琴,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钢琴。④为了支持岚岚练琴,全家总动员。⑤为了让岚岚成名,执意参加少儿钢琴大赛。

⑶①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强调是设置悬念,结尾继续强调则是呼应开头。②深化主旨。尽管家长千方百计和小心翼翼地培养琴童,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意在凸显某些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乱象。③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数学才是岚岚的特长,而音乐并不是其特长。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相关内涵,从而重点体味把握。

5.阅读选文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

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B.文章第⑤段写贝鲁特老太太,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反衬了母亲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C.作者在“艰难的岁月”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又继续讲述了自己家中的情况。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D.本文包含了深沉、丰富的情感,融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于一炉,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等几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C

(2)①虽然生活苦难但是仍然乐观。母亲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哼着一支小曲。②母亲坚强勇敢。村子里有几个女人自杀,但是母亲却对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③母亲勤劳朴实。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苦难对抗。

(3)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地揭示以父亲和爷爷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二者互为补充,丰富了文章主题。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衬托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解析】【分析】(1)A项,“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错误,没有触觉。B项,“反衬了母亲的形象”错误,贝鲁特老太太是对母亲的正衬,而不是反衬。D项,“融叙事、抒情、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于一炉”错误,表达方式中没有说明。故选C。

(2)文中“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表现了母亲勤劳、乐观;“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表现了母亲勇敢、坚韧、朴实。

(3)这道题问法很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写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等等几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我们就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读者这几个方面答题就可以了。在文章的内容上,作用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在人物形象上,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主旨上看,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从读者的角度看,可以使我们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虽然生活苦难但是仍然乐观。母亲一边辛勤劳作,一边哼着一支小曲。②母亲坚强勇敢。村子里有几个女人自杀,但是母亲却对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③母亲勤劳朴实。母亲

靠着自己的双手与苦难对抗。

⑶①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地揭示以父亲和爷爷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二者互为补充,丰富了文章主题。③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衬托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先通读全文,找到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或语句,结合上下文,从人物形象本身特点和对表达主题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联系文本或现实作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瓜树的主人

黎衍俊

节日的晚上,远处天空烟花万重,城里高楼霓虹辉闪,公园里花灯耀眼,游人如织……我走在公园的大道上。

“来散步啦?”环卫阿姨向我打招呼。

“哎,没放假呀?”我说。

“是的,每年这个时候,最忙。凡是大家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最忙。”她笑着说。

“明天再扫吧,你该回去了,今天过节,家人在等着呢。”

“不急,今天活多,要晚一点,家人都习惯了。”

我几乎每晚都和她相遇。是啊,都习惯了,连逢年过节都习惯了。

都习惯了,天天一个样,土黄色的工作服,头戴帽子,脸庞围着纱巾,戴着口罩,身后一辆垃圾车“陪伴”着,不离不弃,手上扫帚有节奏地舞蹈,地上的树叶沙沙地响。她带着黄昏走向深处,街灯又把她从街角中拉出来,身影亮亮长长……

一天,台风将来,我参与检查街道安全工作。在一大树底下,我又遇见她,捧着一盅白粥,美美地喝着。她向我打招呼,我感到愕然,以为她认错人。看到她身边的那把扫帚和垃圾车时,我才醒悟:“是你呀,认不出来啊,刚吃午饭?”

“是的。”她笑得很甜,吃得很香。也许是习惯了,一点不矜持。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真容。此时的地已脱下工作服,摘下帽子、纱巾和口罩,露出盘着的黑发,贴着汗水的刘海下,是一张端庄的脸庞。

我笑着说:“原来你还这么年轻,好漂亮!”

“哄我开心哆! 还年轻,快五十了,成老太婆啰!”她哈哈笑起来。

“这个时候吃的算哪餐?”

“是午餐。早餐五点,午餐一点,晚餐八点。”

“现在几点,知道吗?快三点啦。

“前段路垃圾多,刚扫到这里。”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棵树龄已长,绿叶婆安,树上鸟儿翻飞,叽叽喳喳地间,树下一群阿姨在聊天……

几天后,我胃不舒服,老中医说野木瓜花对肠胃好,城边村有。吩咐我去找。我在村里转来转去,天色迷蒙时才在村边偏僻的一座平房前找到。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之前的台风对它影响不大。

我走到屋前,正想敲门,村路上一位阿姨拉着垃圾车,乒乒乓乓地向屋前走来。阿姨开口:“你好,你找谁呀?”

“想找木瓜树的主人。”我笑着回答。

“找这树主人干吗?我就是。”她回到门前,安放好车,解下头上的帽子、纱巾,走近我:“哇,是你啊,什么风把你吹到这里来?”

“哎呀,阿姨,你家在这?”

“租的房子。进去坐坐吧,我爱人在。”

她随手推开门,打亮厅里的灯。我难挡她的热情,也跟了进去。

此时,厨房传出声音:“回来了,菜马上好,准备吃饭。”

她笑着回答:“有客人呢。”

“好,客人来了,快坐,一起吃饭。”

我说明来意,并告诉她,晚饭早就吃过了。阿姨说:“你坐下吧!”她爱人也很好客。盛情难却,我坐下来打量这房子。这是三间红砖瓦房,旁边厨房另建,瓦面陈旧,但墙壁亮白,地板光洁;家具简单,整齐大方,房间的布置给人宽敞明亮的感觉。“房子偏僻点,但每月租金三百元,便宜。”她指指厅里分出的一个小间又说道:“这是儿子的房间,他到省城读大学了。”

此时,她爱人开始上菜,三菜一汤:肉片汤,一青菜,一煎蛋,一盘炒花生。阿姨从房间端出两杯酒,笑着说:“这是药酒,我爱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你也尝尝。”

“对,好酒、好酒,我们一起喝。”她爱人勤劳,敦厚热情,耿直语快,看出来他是家里的“主厨”。

席间,阿姨边吃边说。夫妻俩年近五十,原先家在乡下。和爱人一起来做环卫工人是为了陪上高中的儿子读书。儿子懂事,勤奋,成绩好,中考考上城里一中。夫妻俩担心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决定放弃农耕,进城来打工陪读。还好孩子很争气。前年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夫妻俩陪读工夫没白费。

我问工作状况,她说:“每天早晨六点早饭后开工,晚上七点多收工,习惯了,不觉得累。比起大老板大演员那上百上千万是低了,但我们本事到这儿了,工资够生活就行了,不求太多。”她爱人负责清扫另外一个单元,力气大点,完成工作早些,做饭和家务活他全包了。她摸摸爱人的肩膀加上一句:“老公比我辛苦,他还是家里的‘火头军’,里里外外他管着。”说完又哈哈笑起来,笑声穿过瓦缝,在夜空飘荡。

屋外静悄悄,偶尔传来野鹤声音;屋里暖融融,酒香、菜香和笑声交织着,我心也醉了。

她爱人夹一个荷包蛋放在我的碗里:“专讲不喝不行,来,我们干杯!”

……

我告辞。阿姨说:“台风刚过,路面垃圾多,还要加班,我们一块送你出去。”

到街上有几里路,我捧着美丽的木瓜花,跟着他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岔路口处,我向他们轻轻地招手,他们也向我招招手告别。我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走往街灯的深处。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简笔描写晚上城市的欢乐情景,交代了下文“我”与“阿姨”相遇的背景。

B.小说连用四个“都习惯了”,表明“我”与“阿姨”“两人生活上都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C.小说画线处屋内的热闹与屋外的寂静形成对比,突出“阿姨”一家知足常乐,珍惜眼前生活。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对“阿姨”的丈夫进行刻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小说中的“阿姨”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木瓜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认真负责、勤劳。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把工作任务完成后才休息。②知足、随遇而安。对因工作而打乱了正常作息时间,没有埋怨,而是逐渐“习惯”。③待人热情、真诚。与“我”多次主动打招呼,邀请“我”到她家做客。④关爱、体贴家人。进城陪儿子读书,体贴丈夫。

(3)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老中医吩咐“我”去找木瓜花,使“我”有机会在阿姨家做客,进一步了解她及其家人。②衬托人物形象。衬托“阿姨”和她的丈夫平凡而美好的形象,小说写“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是象征“阿姨”及其丈夫虽不惹人注意,但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而且心灵美好的形象。③升华小说主题。借以表达“我”对如“阿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敬佩、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B项,四个“都习惯了”是写“阿姨”对打扫卫生工作的特点了解和对这份工作形成的生活规律变化的适应,最后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这是对“阿姨”工作认真负责的一种肯定,但并不包括“我”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这一点。

(2)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阿姨’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善于从有关“她”的具体情节去归纳,同时要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具体来说:从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把工作任务完成后才休息可看出她认真负责、勤劳的特点。从对因工作而打乱了正常作息时间,没有埋怨,而是逐渐“习惯”可提炼出:知足、随遇而安的特点。从她对“我”多次主动打招呼,并邀请“我”到她家做客可归纳出:待人热情、真诚的特点。从进城陪儿子读书和体贴丈夫等情节可看出她关爱、体贴家人的特点。

(3)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老中医吩咐“我”去找“木瓜花”,使“我”有机会在“阿姨”家做客,从而进一步了解她及其家人。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通过写“木瓜花”塑造了“阿姨”和她的丈夫平凡而美好的形象,小说写“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是象征“阿姨”及其丈夫虽不惹人注意,但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而且心灵美好的形象。从升华小说主题的看,通过写“木瓜花”能表达“我”对像“阿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敬佩、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认真负责、勤劳。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把工作任务完成后才休息。②知足、随遇而安。对因工作而打乱了正常作息时间,没有埋怨,而是逐渐“习惯”。③待人热情、真诚。与“我”多次主动打招呼,邀请“我”到她家做客。④关爱、体贴家人。进城陪儿子读书,体贴丈夫。

⑶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老中医吩咐“我”去找木瓜花,使“我”有机会在阿姨家做客,进一步了解她及其家人。②衬托人物形象。衬托“阿姨”和她的丈夫平凡而美好的形象,小说写“木瓜树生机勃勃,花很美,躲在深处”是象征“阿姨”及其丈夫虽不惹人注意,但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而且心灵美好的形象。③升华小说主题。借以表达“我”对如“阿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敬佩、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括。作答时,注意先概括性格,再举例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选取物象的解析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它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渲染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