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几点思考

中学综合

对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以血缘为基础,从爱亲敬长到报国安民,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邦入侵的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人逐步确立了现代家国理念,尤其是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现代家国理念。因此,将以传统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文化与现代的理性主义及科学发展观相融合,同时引导中国特色的国家认同,成为培养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模式。

关键词:家国情怀传统融合国家认同

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家族范围内生活是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国情怀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认同、维护、热爱共同体并自觉维护共同体的责任。它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依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这个结构产生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的价值体系。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大家庭社会结构在解决权益、纷争等方面问题而生成的

智慧结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外邦入侵的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民主、法制、科学发展等现代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而成了新家国天下主义。因此,将以传统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文化与现代的理性主义及科学发展观相融合,同时引导中国特色的国家认同,成为培养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模式。

一、亲孝是源:建立“爱幼”也“尊老”的自然、真挚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会应从建设和谐家庭开始。每个细胞都健康了,整个肌体自然就会健康。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行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基础。“孝”是实践“仁”的重要方面,《论语﹒学而》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种社会心理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家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有赖于上一代的恩赐。不孝,就有可能被剥夺继承权,从而失去生存的根基。而当今社会,青年一代开始变“为父母活着”为“为自己活着”。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采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原有经验、方法的指导作用明显减弱,对创造这些经验、方法的尊重自然逐渐淡化。而知识、

能力恐慌又使人们意识到生存发展之难。这一切无不激发着人们精心培育后代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家庭重心转移到幼者身上,人们的心理又转变为“为孩子活着”,故此尊老和爱幼的天平出现了失衡,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甚至不尊老、只爱幼。

因此,对于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第一个视角应放在亲孝上。行孝道,知感恩。真正的孝,必须包含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结合,道德行为也必须由礼节制约而趋于合理,坚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涵养才能真正实现。例如:理解父母,关心父母,给父母真诚体贴的问候,陪父母耐心聊聊天,在家做做家务劳动,给父母搓搓背、揉揉肩等都是最好的行孝,有时候这些点滴小事、举手之事都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满足,都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使父母获得好的安养,是基本的目标,使父母获得最大的尊重和荣耀,则是行为的动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故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从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升华到对国家的情感认同,亲孝是源。

二、价值为重: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化,践行核心价值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家国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对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抓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上发生了重要的时空转换。传统的“三纲五常”价值系统逐渐失去了现实的依存,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瓦解使得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和批判,而近代外邦入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成为了常态。就国内来说,我们已实现社会和体制的双重转型,即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转型预示着传统家国情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故此对传统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进行自我更新、自我丰富和发展就成为了必然,对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就要强化现代公民教育。但我们要认识到,立足于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教育绝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和现代理念。我们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文化

和经验,更需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而这种标准在于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集体主义的道德准则,符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

三、认同奠基:坚持中国道路,塑造中国特色,树立道路自信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的。西方主流的国家理论是自由主义的国家论,强调国家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之上,自立自足的个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任务就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我国,国家是作为一个共同体来抵御外来的侵略或侵害的,任何个人都在这一共同体中生存,个体依附于共同体,并通过为共同体服务来实现个人的价值。我国近代思想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国家的主权、独立、振兴和富强看作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将国家主权和国家认同看作民族认同的中心问题。基于这种特殊性,在培养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就需要强化国家认同,而在强化国家认同时就需要正视、认可其中的中国特色,积极地从传统的家国情怀中汲取有益资源,有效转化为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提升显著,社会开放,人

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爱国主义的主题也转向为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道路也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就要力图对中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注重彰显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表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进而塑造出一种现实力量。这种力量最终会反映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

参考文献:

[1]易连云,毋改霞.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J].中国德育,2014,(13).

[2]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 (7).

[3]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5):53-60.

[4]苏守波;李涛.国家认同与当代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5(8):103-106.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JK016BZXX001)。此论文系研究成果。

本论文非抄袭

姓名:史新丰

单位:常德市第二中学

地址:常德市望江路650号

邮编:415001 联系电话:188********

电子邮箱:7193812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1273297.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