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_王志敏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_王志敏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_王志敏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_王志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5):38~44R ev ie w of Ch i na A gr i cultura l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王志敏(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非叶器官光合耐逆机能探索小麦节水超高产途径0(30270780);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专项0

(项目编号:2004BA520A)资助。

【育种与栽培】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王志敏1

, 王 璞1

, 李绪厚2

, 李建民1

, 鲁来清

2

(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2.河北省吴桥实验站,河北吴桥061800)

摘要:同步提高子粒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对于我国华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多年研究在严重缺水的河北省沧州地区建立了/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四统一.技术体系0,使小麦高产和资源高效相结合。本文总结了这一栽培体系的主要原理,并介绍了技术的主要环节。关键词: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体系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64(2006)05-0038-07

Pri nci ple and Technology ofW ater -savi ng ,Fertilizer -savi ng ,

H i gh -yiel di ng and Si m ple Cultivation inW inter W heat

WANG Zh-i m in 1

,WANG Pu 1

,LI Xu-hou 2

,LI Jian-m i n 1

,LU La-i qing

2

(1.Ch i na Agricu l turalUn i versit y ,B eiji ng 100094,Ch i na ;2.W uqiao Experi m en t Stati on ,H ebei 061800,Ch i n a)

Abst ract :Increasing g rain y ield and i m pr ov i n g w ater -fertilizer use e ffi c iency si m ultaneousl y are very

i m portant for 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o fw i n ter w heat produc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tC angzhou Pre -fecture o fH ebei Prov i n ce ,a shortest area ofw ater resource i n N orther n Ch i n a,thr ough researches for m any years ,the cultivati n g syste m ofw ater -saving ,fertilizer -sav ing ,h i g h-yie l d i n g and si m ple m anage -m entw ere developed in w i n ter whea,t wh ic h co m bined high gra i n y i e l d w ith high w ater -fertilizer use eff-i c i e ncy .I n this paper ,w e rev ie w ed m ai n princ i p les and key techn i q ues of the culti v ati n g syste m.K ey w ords :w i n ter whea;t w ater -sav ing ;fertilizer -saving ;h igh -y ielding ;cultivati n g syste m. 华北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小麦商品粮的主要基地,不断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当地小麦产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多种途径的小麦高产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着区域小麦产量的增长。然而,从可持续生产角度审视,传统的一些高产技术存在严重的弊端:注重高产目标;未重视水肥效率目标;或仅把水肥作为高产的手段,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妨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在水分管理上,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通常是以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生理需水为基础的。因此,

生产中常出现在小麦生育期间灌水4~6次,灌水量超过300mm,甚至400mm 的情况。尽管近年

来,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节水技术的发展,麦田灌水量已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在高产麦区通常仍要在播种后浇水3~4次,灌水量200mm 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

在肥料应用上,高产麦田氮肥投入量居高不下。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对部分地区代表性农户化肥施用量调查,北京市平原粮区冬小麦田平均施氮

量为309kg /hm 2

;山东省894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两季平均施氮量为520.5kg /h m 2

;河北省冬小麦一般高产田的化肥施氮量为240~300kg /hm 2

,部分地区为300~330kg /hm 2

。施氮量居高不下,

氮肥的利用率却很低(30%~35%或更低),大量化学氮肥逸出(或损失)到周围环境中,导致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华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农民收入水平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高产不节水、不降低成本也不行。节水、省肥、高产、高效的统一是区域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八五0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吴桥(地属海河平原黑龙港流域中部,土壤为冲积型盐化潮土,耕层有机质0.8% ~1.2%,全氮0.08%~0.1%,速效磷15%~20 m g/kg,速效钾40%~50m g/kg;地下水7~9m,近10年平均小麦生长季降水93mm)研究建立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0[1],形成3种技术模式,即在浇足底墒水基础上,生育期不浇水单产5250~6000kg/hm2模式;生育期浇1水单产6000~6750kg/hm2模式;生育期浇2水单产6750~7500kg/hm2模式,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使高产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节水可以省肥,在节水栽培条件下,小麦氮肥损失可以明显减少,氮肥利用率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小麦的产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因此,/九五0期间我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在节水条件下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主攻节水、高产与省肥、简化的统一,形成了/冬小麦-四统一.技术体系0,在生育期浇2水,投入化肥氮素150kg/hm2的基础上,产量达到7500 kg/h m2以上。/十五0期间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在节水省肥条件下进一步挖掘产量潜力,主攻超高产,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示范田平均产量8880kg/hm2,基本实现了持续超高产目标,水分利用效率1.7~2kg/m3,化肥氮生产率48~52kg/kg(N)。与同类区常规高产田相比,节省灌溉水750~1500m3/h m2,节省化肥氮30%~50%。为华北资源限制型地区粮食可持续高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吴桥模式。

1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基本原理

/四统一0技术体系主要原理是改变了/高投入、高产出0的传统栽培观念,确立了/适度低投入、高效高产出0的栽培新观念,并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产背景下,统筹考虑和优化配置周年光温水肥资源/调整5项结构,发挥5项功能0,实现节水、省肥、高产高效目标。

1.1调整耗水结构

充分发挥2m土体水库功能,高效利用土壤水,减少灌溉水,并创造前期和后期上层土壤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从而减少氮素损失,促进植株物质运转,提高氮素生理效率[1~41]

1.1.1发挥2m土体水库功能,提高土壤水利用率,降低总耗水量2m土体是小麦根系分布带,也是庞大的地下水库,其有效贮水量可达465mm。麦田耗水由降水、灌溉水和土壤水三部分组成,多年的研究表明:小麦消耗灌溉水越多,则消耗土壤水就越少,增加土壤水消耗,可减少灌溉水消耗;小麦总耗水量与灌溉量呈正相关,灌水次数越多,总灌水量越大,总耗水量也越大;小麦总耗水量与土壤水消耗量呈负相关,土壤水消耗越多,总耗水量便越少。

因此,土壤水是高效水,提高土壤水利用率是减少灌溉水,并降低总耗水量的核心。传统高产栽培,春季灌水3~4次,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只有30%,总耗水量大。节水栽培,春浇2水,在不同降水年份,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的比例达45%~50%,总耗水量减少。

由于传统栽培依靠灌溉水,大量土壤贮水不能充分利用,麦收后腾出的土壤水库空库容小,难以容纳汛期多余的降水,造成汛期雨水的损失。节水栽培,依靠土壤水,麦收后腾出的土壤水库空库容大,可有效接纳汛期多余的降水,以免流失。

1.1.2制造上层土壤适度水分亏缺环境,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素效率土壤氮和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存在氨挥发、淋洗和反硝化3种损失途径,这些损失均与土壤水分或灌溉有密切关系。水多则肥损失增多。冬小麦节水栽培,播后生育期内浇2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免浇冻水和灌浆水,且第一水推迟到拔节后期,在一般年份,拔节前0~20c m和灌浆后期0~60c m土层水分亏缺,可以明显减少土壤氮素损失。

①氮素淋洗损失得以减免由于冬小麦生长季内降雨稀少,因此导致淋洗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灌水,特别是过量灌水。采用节水灌溉制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小麦生长季肥料氮向深层淋洗,另一方

39

5期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面由于麦收后上层土壤处于干旱状态,腾出的土壤水库空库容大,可以较多地接纳汛期多余的降水,进而可防止下层硝态氮向2m土体以下淋失。

②氨挥发可显著减少由于氮肥播前一次性深施,取消了表面追肥,减少了氮肥滞留于土面的机会,土壤氨挥发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又由于节水栽培植株叶面积明显减小,也有效地减少了叶面的氨释放。

③反硝化作用可减弱影响反硝化速率的因素包括水分状况、温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由于在早春温度上升季节,以及后期高温时段,节水栽培耕层土壤处于干旱状态,硝化、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可减少反硝化损失。

在一般年份生育期浇2水基本可满足小麦高产对水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灌水增产效果甚微或不再增产,但植株氮吸收量则可能增加,这将导致氮素生理效率的下降。在2水灌溉下,小麦生育后期上层土壤水分亏缺,可促进营养器官物质转移,从而减少氮素在营养体的滞留,也提高了氮素的生理有效性。

1.1.3氮素损失量减少,氮肥施用量就可降低,而施氮量的降低,反过来又有利于氮素损失率的减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1.2调整施肥结构

合理配肥,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充分发挥基肥深施和养分互作效应,进一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简化栽培措施[2~4]

施肥结构包括肥料的种类配置和施肥的时、量配置。常规的高产栽培模式,不仅在灌溉制度上存在灌水次数偏多、灌水量偏大的问题,而且在施肥制度上存在着氮肥偏多、用量偏大、施肥偏迟的问题。随着节水灌溉制度的确立,也应相应地改革施肥制度,确立高效施肥结构。根据多年研究,我们提出了/限氮稳磷补钾,有机无机结合,全部肥料基施0的节水省肥高产施肥模式。

1.2.1限氮在吴桥不同地力水平条件下所开展的不同施氮量试验表明,在投入有机肥15~30 m3/hm2的基础上,节水栽培小麦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施用量(纯氮)范围通常在150~225kg/hm2之间,再过多施氮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而且可能导致减产,并明显降低效益。而在高产施氮量范围内,适当降低施氮水平,则氮肥利用率和氮生理效率可以同步提高。由此,确定当地中上等地力产量7500kg/hm2以上农田最适施氮量为150~180kg/ hm2。这一施氮量较黄淮海地区现行高产田施氮量减少30%~50%。

上述施氮量在黄淮海地区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关键在于氮肥利用率和氮生理效率的控制。根据我们在吴桥的多年研究,采用节水栽培综合调控技术,在春浇2水条件下,氮生理效率一般可达40~44kg/kg(N),而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为45% ~50%(差减法)以上。

1.2.2稳磷补钾在节水栽培条件下增施磷肥可起到促根下扎、提高植株吸氮能力和增加产量的作用。但在现行生产实践的施磷水平(一般施P2O5 103.5~138kg/hm2)下,再增施磷肥已无增产意义。试验和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土壤钾含量偏低,在节水灌溉下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因此,确立稳磷补钾的原则。

1.2.3保证有机肥当前高产农户的有机肥施用量一般为22.5~30m3/hm2。在节水条件下,实现7500kg/hm2以上产量目标,必须确保这一有机肥水平。试验表明,不施有机肥处理与施有机肥处理相比较,产量下降10%,化肥氮利用率降低25.4%。

1.2.4全部肥料基施现行的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强调适时早播,易造成冬前生长量大,越冬枯死的生物量也大,养分的无效消耗多。且在充分灌溉下,前期土壤养分损失也多,基肥氮的利用率低,其肥效期往往只能延续到药隔期,为了维持和增加后期群体光合生产,必须增加追肥,特别是拔节期追肥。然而在小麦节水省肥栽培体系中,适当晚播,年前生长量小(2.5~4.5叶),越冬枯叶率低;足墒播种后,至拔节前不进行灌溉,表层暄土覆盖,土壤养分损耗少,且根系深扎,利用土壤养分多,因而基肥氮的肥效期可以延长到灌浆期以后。后期土壤下层养分也成为重要供源。因此,节水栽培下,减少总施氮量,可将有限的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前中期植株长势,有利于增加穗数和穗粒数,同时,可以增加前中期植株吸氮比例,有利于氮素再分配,提高氮素生理效率。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管理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1.3调整根群结构

扩大初生根群,充分发挥初生根(种子根)的持续吸收功能,增加下层土壤水、肥资源的利用,提高周年水、肥利用效率[2,5]。

现行的小麦高产栽培,依靠分蘖成穗,强调植

40中国农业科技导报8卷

图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节水体系玉米季肥料氮

在土体中的运移及再利用模式)))根系泵

F ig .1 R oo t pu m p-N m ov i ng and reutilizi ngm ode l in wheat /ma ize rota ti on w ater-sav i ng sy stem

株应具有强大的次生根群,由于次生根主要分布于土壤上层,难以适应后期上层土壤干旱环境。在节水条件下,灌浆后期0~60c m 土壤水分亏缺,为了维持后期光合生产和子粒库活性必须依靠深层土壤水肥的利用,必须扩大深层根群。组成深层根群的除了一部分伸长下扎的次生根外主要是初生根系,因此,节水省肥高产栽培的根群构成必然不同于高水肥高产栽培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初生根的作用。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养分的利用。夏玉米生长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根系分布浅,最大根深为120c m 左右,95%以上根系分布在0~60c m 土层;土壤氮素释放快,在生长的前中期,土壤有效氮和肥料氮易随雨水(或灌溉水)淋溶至根区以下,而在生长的后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弱,土壤中有大量矿化氮滞留。根据多年测定,玉米收获后1m 以下土层有效氮含量达25~40m g /kg 。下层120~200c m 土体中硝态氮残留量达136~305kg /hm 2

。在小麦生育期充分灌溉条件下,下层滞留氮素将会不断被淋出2m 土体以下;不仅如此,如果小麦生长季大量施氮而未被利用,麦收后腾出的土壤水库空库容小,容纳不下汛期多余降水,又使得滞留在2m 土体的有效氮素在汛期进一步淋失进入地下水,造成养分的巨大浪费。小麦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较多的根系深扎于1m 以下,较多的土壤养分被利用,特别是下层根系起着/养分泵0的作用,能将残留于下层土体中的氮素/抽吸0利用,同时由于减少灌溉,麦收后腾出的土壤水库空库容大,能更多地接纳汛期多余的降水,可更好地截留夏季未被

利用的速效氮素,减少或避免了水肥的渗漏流失。一年两茬,周而复始,伏雨春用,/玉0肥/麦0用,构成了动态的节水省肥时空体系(图1)。

扩大下层根系数量对于节水省肥具有特殊作用。扩大下层根系比例有3条途径,即:一是选用单株初生根数目多的品种;二是增加播种密度提高根群中初生根比例;三是拔节前控制土壤水分,促使根系下扎。

小麦初生根出生早,入土深(可达2m 以下),是下层根系的主体,因此,也是主要的/养分泵0。根据观察,小麦不同品种初生根数目存在较大差异,在所观察品种中初生根数相差可达3条以上。同时发现,粒重的高低与初生根数目有密切关系,高粒重品种或大粒种子一般具有较多的初生根数,而具有较多的初生根数目的品种或种子,在田间节水栽培后期高温干旱条件下也能维持相对较高的千粒重。节水省肥超高产品种石家庄8号、76-2、93-9均具有相对较多的初生根数目。选用这样的品种,并与增加密度、拔节前控制灌溉等措施结合,可形成数量多且下扎深的初生根群,充分发挥初生根的/养分泵0作用,是实现节水省肥、高产、超高

41

5期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理想的根群结构,表现为初生根数目多,根群中初生根/次生根比值高、下层根/上层根比值高,根/穗比大及下层根活力强等特征。

1.4调整冠层结构

扩大冠层穗、茎、鞘等非叶器官光合面积,充分发挥非叶器官光合耐逆机能,构建大群体、小个体、高光效、低消耗株群结构,增加后期光合生产,在大库容下实现源库协调[6~9]

作物冠层构型与群体光合效率密切相关,即节水省肥又高产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高光效、低耗水肥的株群结构。构成群体光合结构的器官不仅包括叶片,还包括穗、茎、鞘等非叶绿色器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植株光合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上,把叶片的数量、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作为构成株型的主要因素。关于理想的冠层叶片大小及分布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层叶片小、直立有利于群体受光,改善下层光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上层叶片大有利于增加高效光合叶面积,增加穗重。2种观点均没有从非叶器官光合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现行的高产栽培体系,强调建立/小群体、大个体0结构,在低密度下依靠早播和大量肥水促进植株个体的发育,单株叶面积大,往往上部叶面积也大,虽可依靠大穗高产,但肥水消耗多。且因叶片是对逆境反应较敏感的器官,一旦生育后期遭遇高温干旱,叶片光合功能迅速降低,则穗重潜力难以发挥,群体产量下降。我们认为,在黄淮海地区气候条件下,为实现节水省肥与高产的统一,应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叶片光合维持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传统观念,改变现行栽培中的高水肥运筹模式,在重视叶片质量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冠层中非叶绿色器官的作用,发挥其光合耐逆机能。

小麦的非叶绿色光合器官主要包括穗各部分(颖片、芒、果皮)、叶鞘和节间。这些器官外形近似圆柱体,在冠层中直立分布。尤其是旗叶节以上的穗下节间、旗叶鞘和穗处于冠层最顶端,可充分截获一日中不同时段的太阳辐射,并吸收冠层上方流动的较高浓度的CO

2

,在大群体下其优势更为明显。这些器官不仅具有截获光能和CO2的空间优势,而且具有明显的光合生理优势,它们对产量具有较大的贡献。我们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小麦栽培品种中,旗叶鞘和穗下节间的光合速率与叶片的差异很小,穗芒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结构也与叶片相似,穗器官的光诱导期明显短于叶片。高温干旱胁迫下,非叶器官光合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叶片,适当胁迫可诱导增强非叶器官C4代谢酶活性。小麦节水高产群体单茎叶面积较小,开花后绿色面积中非叶绿色面积大于叶面积,且随着灌水量减少非叶器官面积所占比例增加,特别是在灌浆后期,叶片迅速衰亡,而非叶器官仍能维持较大的绿色面积,持绿时间较长;并且穗光合对子粒重的相对贡献率远大于旗叶叶片,穗下节间和旗叶鞘光合对粒重的贡献率也与旗叶相当,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的贡献率所占比例达70%~80%,并随灌水减少而增大。节水条件下灌浆后期非叶器官成为子粒充实的主要光合供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非叶绿色器官与叶片相比,具有逆境下的高光合潜力和相对节水优势。因此,在小麦节水栽培中通过控水来控制叶片面积并提高叶片质量,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群体中非叶绿色器官的比例,增加穗/叶比,充分发挥非叶绿色器官的抗旱节水作用和光合潜力,有利于维持后期群体光合作用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省肥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控制单茎叶面积,提高叶片质量,发挥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抗逆机能。我们根据多年小麦节水栽培的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冬小麦节水高产群体结构和株型特征,这样的群体中非叶绿色光合器官所占比例较大,冠层构型表现大群体、小个体、上层叶片小,单茎叶面积小、穗/叶比值大等结构特征和高光效、低耗水、强抗逆等功能特点。

节水省肥超高产品种选择指标:小叶型(旗叶长12~16c m),叶片质量好;种子根多(>4条);容穗量大(>750万穗/hm2);小穗紧凑,穗层整齐;子粒灌浆快,千粒重高(>44g)。

节水省肥超高产群体主要指标:上3叶高效叶面积系数3.5~4.0;旗叶节以上非叶光合面积系数4.5~5.0;总穗数750~780万穗/hm2;穗/叶比(穗数/上3叶总面积)200~250(穗/hm2)。

1.5调整产量结构

充分发挥综合技术的协同补偿效应,补偿上层土壤水分亏缺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利影响,并在水肥限制条件下,实施/增加穗数、稳定粒数、提高粒重0的主攻战略,最终实现高产目标[1,2,9~12]节水省肥高效栽培,确保实现7500kg/h m2高产目标,力争突破9000kg/hm2超高产目标,既要

42中国农业科技导报8卷

扩库又要强源,同时要减耗,必须选择正确的主攻战略,发挥综合技术的作用,使扩库强源减耗得到统一。在节水省肥条件下,扩大群体库的可靠途径是增加穗数,增加穗数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基本苗,而在高基本苗条件下,穗粒数难以增长,应力求稳定,充分发挥群体结构性增产潜力和器官功能性增产潜力,增强群体源性能(强源)是高产的保证,特别是实现超高产目标,粒重的作用更加突出。强源的重点在后期,但由于后期高温、干旱胁迫,充分利用起身-开花期有利的光温条件,增加花前物质生产与贮藏,对于补偿后期光合生产之不足十分重要;又由于叶片对逆境敏感,充分利用非叶器官光合耐逆机能,对于补偿后期叶片功能之不足尤为重要。而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冬前生长量、减小单株叶面积、促进贮藏物运转是减少群体物质无效消耗的有效途径。

小麦产量的每个构成因素,都存在一个积极增长阶段和防止减少阶段。从播种到拔节为穗数积极增长阶段,拔节到孕穗为防止穗数减少的阶段;拔节到孕穗为积极增加穗粒数阶段,孕穗到子粒建成为防止穗粒数减少阶段;开花到子粒建成为千粒重积极增长阶段;子粒建成到成熟为防止千粒重减少阶段。不同阶段土壤水分亏缺均会相应影响该阶段产量因素的形成。研究表明,对0~40c m土壤水分亏缺反应最敏感的是穗粒数,其次是千粒重,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由于采取了加大基本苗数等措施,穗数对其反应不敏感。对穗数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拔节-孕穗期,对穗粒数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拔节-孕穗期,对千粒重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开花-子粒形成期。春浇2水谋求最大产量,最适灌水时期应在拔节和开花期。在此基础上,拔节前和灌浆后期土壤水分亏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物自身调节能力和技术措施加以补偿。

在水肥限制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超高产的主攻战略应是/增加穗数、稳定粒数、提高粒重0。据此,提出了技术补偿策略,包括:通过晚播增加基本苗增加穗数;通过全部肥料基施增加植株前期长势,并通过关键期(拔节、开花)补充灌溉稳定粒数;通过增苗增穗,增加地下部初生根数目和地上部非叶光合面积,同时通过拔节前控水减少单茎叶面积并促根下扎,构建大群体、小个体、高穗/叶比、高根/穗比的高效低耗株群结构,从而增加后期深层水肥利用和群体物质生产,提高粒重;通过选择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快粒重高、水肥高效型品种与上述技术相配合,全面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和库源关系。春浇2水产量8250~9000kg/h m2的超高产田产量结构为:穗数750~780万个/hm2,穗粒数28~32粒,千粒重44g以上。

2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关键技术

2.1/种0:依/法0选种,种法配套

根据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宜品种。应选择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早而快的品种。品种的形态特征是:株高中等、上2叶较小而保绿性好、穗型紧凑、穗层整齐、粒重较高等,如石家庄8号、12号等。不要用成熟晚、灌浆慢、叶片大而披散的品种。

2.2/土0:看好地力,选好土壤

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土壤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地力中等或中等以上。沙土地和重粘土地不适宜。

2.3/墒0:浇足底墒,切忌抢墒

通过播前灌足底墒水,使2m土体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一般年份浇底墒水750m3/h m2,切忌抢墒播种。要破除/只有多灌溉才能多打粮0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利用土壤水为主的新观念。播前贮足土壤水,小麦一生可减少灌溉水750~1500m3/h m2,由于多利用土壤水,麦收后土壤空库容大,可以较多地接纳夏季降水,减少汛期雨水损失。

2.4/肥0:合理配肥,全部基施

按照/限氮稳磷补钾,有机无机结合,全部肥料基施0的原则,合理配肥,全部肥料基施,充分发挥基肥深施和养分互作效应,促进前期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补偿因晚播和前中期上层土壤水分亏缺对穗粒数的不利影响,并为后期多利用下层土壤水分创造条件。同时,可以简化田间作业,减少氮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实现7500~9000kg/hm2产量目标,每公顷需施用有机肥22.5~30m3、磷二铵225~300kg、尿素150~225kg、硫酸钾225kg、硫酸锌15kg,全部作底肥一次性均匀施下,一般不再追肥。实践中,因地力不匀等原因,拔节期若出现点片叶色明显褪淡,则点片补施适量尿素(每公顷不超过75kg);

43

5期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若无明显褪绿现象,则不追施氮肥。

2.5/密0:晚播增密,以苗增穗

适当晚播,冬前苗龄小,可以减少前期肥水消耗,防止冬季寒害,也为免浇冻水创造条件。本地区10月5日前偏早播,气温高,蒸发大,冬前无效耗水多,且夏玉米要早收,不能充分成熟,有弊无利;10月25日以后则过晚播,虽冬前无效耗水少,但根系难以深扎,抽穗期推迟,弊大于利。因此节水栽培应以越冬苗龄2.5~4叶为宜,河北大部分地区最适宜播期在10月10)20日。晚播应增加播种量,以基本苗保证穗数。苗多,种子根数目也多;穗多,后期非叶器官光合面积也大。在上述最适播期内,基本苗525~750万/hm2(即10月10日播525万/hm2,每晚播一天增苗22.5万/hm2,直至750万/hm2为限)。

2.6/质0:精耕匀播,严求质量

由于基本苗多,苗间分布均匀度格外重要。为了减少萎缩苗、降低弱株率、提高穗整齐度,必须做到:①精细整地。在适耕期耕翻土壤,耕深20c m 以上,翻埋根茬、秸秆,耕前均匀施肥并撒施毒饵,耕后及时耙地、耱压、耢地;若不能耕翻,采用旋耕,耕后务必耙压。整地标准应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耕耙作业,时间服从质量。②精选种子。使子粒大小均匀,严格淘汰碎瘪粒。③精匀播种。做到播深一致(3~5c m),落子均匀。机播,行距13~15c m,严格调好机械、调好播量,避免下子堵塞、漏播、跳播。地头边是死角,受机压易造成播种质量差、缺苗,应先横播地头,再播大田中间。旋耕地播后待表土现干时,镇压一遍,镇压后表面轻靶土,形成暄土覆盖。用三行畜力耧播,行距20c m,提倡行内重播。

在生产示范中发现,凡是达不到预期产量目标者多因为穗数偏少,穗数不够的原因是基本苗数少,播种质量低。确保播种质量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成败的关键。因此,要确保播种量,严格把握播种质量。

2.7/保0:暄土保墒,防害保苗

耧播后垄内镇压,垄背不镇压,在漫长的冬前、冬季和早春保持表层暄土覆盖,可起到良好的保墒效果。抓好药剂拌种和土壤消毒,严控土壤害虫,确保苗全苗壮。

2.8/水0:春浇2水,适期适量

免浇冻水,春水晚浇,促根控叶,保障孕穗到灌浆前期水分供给。浇水时期:春浇2水,最适灌水组合为拔节水+开花水。在足墒足苗晚播基础上,拔节水时期范围为春4叶到春5叶期,尽可能晚浇,即使冬季和早春雨水偏少也不应提倡早浇水;开花水时期范围为开花到开花后5d。若只能春浇1水,灌水时间为拔节~孕穗。浇水量:50m3/次#667m2。

上述措施虽简单,但却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部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兰林旺,周殿玺,等.小麦节水高产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1995

[2]李建民、周殿玺、王璞,等.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

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李世娟,周殿玺,兰林旺.不同水分和氮肥对冬小麦吸收肥料

氮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2(165):315~319

[4]李世娟,周殿玺,李建民,等.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氮肥利

用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5):17~22

[5]吴永成,周顺利,王志敏.节水栽培冬小麦对下层土壤残留氮

素的利用[J].生态学报,2005,25(8):1869~1873

[6]张永平,王志敏,王璞.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光合特征

[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43~1149

[7]Xu X i ao-lin,W ang Zh-im i n.E ffect ofH eat S tress on Photos yn-

thetic Characteri sti cs of D iff eren tG reen Organ s ofW h eat Duri ng Gra i n-filli ng S t age[J].A cta Botan i ca S inca,2001,43(6):571

~577

[8]魏爱丽,王志敏,翟志席,等.开花后水分胁迫对小麦不同器

官C4光合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

508~512

[9]吴永成,周顺利,张永平,等.节水高产小麦理想全株型探讨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26~128

[10]薛绪掌,王志敏.全量基肥不同灌溉制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

耗水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142~146 [11]张永平,王志敏,吴永成.限水条件下小麦不同品种光合性状

聚类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4,19(3):47~54

[12]王志敏,兰林旺,周殿玺.吴桥模式)))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

简化/四统一0技术体系[J].中国农资,2004(8):56~59

(责任编辑王燕华)

44中国农业科技导报8卷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农艺学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张燕 (河北省鹿泉市城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鹿泉050200) 摘要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 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冬小麦;生理生态基础;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512.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3—0108一Ol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统冬小麦栽培产量要超过 6000kg/hm,一般至少要灌水4次,灌水量在3000m3/hm2 以上,该栽培模式有以下弊端:一是小麦灌溉多是超采地 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达 1m以上,已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是灌水次数多,灌水量 大,小麦利用土壤贮水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土壤水得不 到充分利用,土壤的库容小,不能容纳夏季较多的降水,雨 水大部分通过渗漏和径流流失,浪费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的 硝态氮淋失易污染地下水和环境;三是多次进行水肥的 施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 济收益;四是大量灌水并不一定提高小麦的品质,且可能不 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i】.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 素田.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而北方 小麦用水量又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一80%,可谓用水 大户中的大户.为了利用有限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 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目前,在设施和工程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增长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效解决“结构、品 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 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对于农作 物栽培管理的研究,要继续围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作 物高产潜力等技术进行攻关和技术集成,同时还要注意在农 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如果在农作 物栽培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将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 出巨大效益。 关键词: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且又改善了 形式 1.清种。河滩地和非河滩地均可种植,冬麦平作、开沟 、播前准备 新冬 22 号等优良品种;播前每 100 公斤种子用 200-300 克的多菌灵或 15%的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病害。 2. 选择地块:选择地势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 面粉的品质,是一种替代春小麦栽培的好作物。 、种植 播种。灌水地块种植水浇冬麦,产量高、效益好。 2.间种。 实行米麦间种,大垄双行, 2.2 种植。玉米垄距 80 厘 1.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好的。 新冬 20 号,

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最好集中连片种植,便于统一机 械作业和栽培管理。 3. 灌足底水;要求灌匀灌透,不冲不漏,每亩灌水量不 少于 80-100 立方米。 4. 施足基肥:按照此土配方结果,降低成本,提高肥料 利用率。一般底肥每亩施优质有机肥 1000-2000 公斤,尿素 10 公斤,三料磷肥 20-30 公斤翻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结合翻 地施入。 5.播前整地:灌底水后,适耕状态耕后耙磨,做到地边 整齐,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虚下实,田间清洁,度适合。 二、播种 1. 适期播种: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象预报确定。适期 生长时间大于零度积温 500-600 度,当地平均气温 15-17 度, 2. 抓好播种质量: 采用 15 厘米等行距条播, 要求做到播 行端直,下粒均匀,接茬准确,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 确实,同时带肥下种,种肥以每亩 5 公斤左右的氮磷复合肥 为宜。亩播种量 20-25 公斤,早播易少,晚播可以适当增加 播种量。 播种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冬小麦自播种到越冬前有 50-60 天 易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小麦生长适中 ,易获得高产。 按正常年份我县适宜播种期 9月 25日-10月 25日。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_彭世彰

第24卷第4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年8月 基金项目:“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题资助项目(2002AA2Z 4331) 作者简介:彭世彰(1959— ),男,上海人,教授,博士,从事节水灌溉研究.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 彭世彰,丁加丽 (河海大学节水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从喷灌、微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衬砌、劣质水灌溉、节水灌溉管理、水稻节水灌溉等七个方 面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节水灌溉技术,认为我国在输配灌水技术方面整体水平不高,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发展明显落后.指出发展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重视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喷、微灌技术;需要着眼于世界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开发自动化、现代化的节水灌溉系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高效优质农业的转化;需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慎重对待污水灌溉技术,重视灌溉不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农业和生态协调发展.关键词:节水灌溉;喷灌;微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劣质水灌溉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Ο7647(2004)04Ο0049Ο04 水资源危机被公认为未来10年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灌溉又占用了农业总用水量中的绝大部分,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我国水资源也十分短缺,不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极不匹配.目前,全国每年缺水400亿m 3,农业缺水300亿m 3,而每年农业生产中浪 费水量高达1000亿m 3[1].2030年,我国灌溉水利用率 要达到016~017,水分生产率提高到115~118kg/m 3,实现灌区节水600~800亿m 3,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3].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节水灌溉技术成果,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1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1.1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在喷灌机械中,平移(包括中心支轴)式全自动喷灌机、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是世界上应用的三种主要机型.在美国,喷灌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很高,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喷灌设备,喷灌类型中69174%为中心支轴式系统,干旱地区人工移动式系统约占10105%,东部湿润地区自走式系统达20133%[4].在西班牙LQD 灌区应用的固定式、中心支轴式和平移式喷灌机,其 均匀度分别达到68%,7515%和80%[5].目前发达国家的喷灌技术均朝着低压、节能型方向发展,并借鉴微灌技术的特点,积极发展喷灌的多目标利用功能[6],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采用的大型自走喷灌机中具有低压精准灌溉功能的占使用面积的25%,应用化学制剂的占50%.北部(内布拉斯加州)采用圆形和平移的大型喷灌机占全州灌溉面积的63119%,对当地灌溉和种植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激光、红外线、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喷灌中应用也日益广泛,主要有应用于喷灌系统上的激光准直技术和激光测量雨滴直径技术,用于检测喷灌效果的遥感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喷灌质量. 我国的喷灌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喷灌参数、喷灌灌溉制度、喷灌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研制生产了手抬式、手推式、人工移管式喷灌机以及大型电动圆形喷灌机和电动平移式喷灌机,并在全国示范、推广和应用.我国喷灌技术主要应用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作物为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目前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喷灌形式有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组移动式三种.1.2 微灌技术 根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 D )2000年的调 查[7],世界微灌面积增长迅速.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间微灌面积增加了73%,达105万hm 2,占世界总 ? 94?

冬小麦节水实施方案

冬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实施方案(2013年) 我县水资源比较短缺,许多乡镇主要靠开采地下水来维持冬小麦灌溉,甚至超采地下水,这不仅加剧水资源紧张,而且在充分灌溉下,麦收后腾出的土壤库容小,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对地下水的污染。为贯彻落实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河北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提高我县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增收,抓好我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项目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冬小麦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和推广各具特色的冬小麦节水节肥技术,提高降水、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原则 1、坚持提高冬小麦综合能力与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相结合。提高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涉及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共处的复杂工程,在依靠科技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同时,通过实施播前造墒、播后保墒、基肥足施、密播保苗等综合技术措施,努力实现冬小麦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坚持提高冬小麦单产与改善品质相结合。既注重推广现有优质高产品种和节水省肥增效技术,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同时注重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控制,通过化肥农药调减等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优质品种创造优良生产条件。 3、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统筹兼顾冬小麦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项目实施区域及目标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实施区域,为我校的七个分校所在的乡镇为重点,总面积为7万亩。 项目区重点推广测墒灌溉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和抑制蒸腾制剂技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小畦灌溉技术、深松耕和免耕轮换耕作技术、移动软管输水灌溉技术、缩行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每乡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亩增产小麦20公斤左右,亩节省化肥投入15元,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减少一次灌水,亩节水40方,农田灌水、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实施内容 针对我县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在冬小麦主产区,通过技术的引进、研发、教育与培训,示范推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主产区冬小麦生产能力,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以优化冬小麦品种结构为核心,以蓄水保墒、水肥协调为重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以科技为依托,加大冬小麦节水节肥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品质,增加总产。 (一)重点推广技术 1、科学耕作。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推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或免耕覆盖。对于耕层较浅、犁底层较厚或存在夹粘层等障碍层次的农田实行深松耕,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结构。 2、测墒造墒。小麦播种前,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根据土壤墒情状况,确定造墒灌水定额。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1千克小麦约1000-1200千克水,30-40%由地面蒸发掉了。在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溉,以及采用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耗水情况: 1、播种后至拔节前。占35-40%,日耗水0.4方/亩。 2、拔节至抽穗。占20-25%,日耗水2.2-3.4方/亩。 3、抽穗至成熟。26-42%,日耗水4方/亩。 二、冬小麦不同时期适应的土壤含水量: 1、出苗期:80% 2、越冬期:55-80% 3、返青至拔节期:70-80% 4、孕穗至开花期:80% 5、灌浆期:60% 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 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一般畦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力。 节水灌溉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经济效益。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2、灌溉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不同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有效地节水措施。 3、硬化水渠: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水渗漏。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利用喷灌、微灌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5、灌溉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麦田灌溉后,采用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也可以起到节水目的。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整地和播种方法 将土壤耕后整成1.5~1.8米宽度的畦(包沟),排水沟深25厘米以上。 若沟播则开播种沟,播种沟距20 CM,撒播则不需开播种沟。 小麦基本苗控制在12~16万左右(根据千粒重计算实际用种量)。 2 施肥方案 在中等肥力的田地中,总施肥量为:N:P2O5 :K2O为10kg:5kg:5kg 2.1基肥施用 氮肥的50%以及全部的磷肥和钾肥作基肥,即: N:P2O5 :K2O约为5:5:5,可用15:15:15的复合肥33公斤做基肥。 2.2追肥 早熟种在4叶期,中、晚熟种在拔节期分别追施氮肥总量的50%,即纯氮5 kg/亩(46%的尿素约为10 kg/亩)。 2.3抽穗开花期叶面追肥 当抽穗开花期出现缺肥状况,如叶片发黄,用0.2%磷酸二氢钾,2%的尿素,每亩喷施75~100公斤。每喷雾器(15公斤装)加入磷酸二氢钾30克、尿素300克和洗洁净(白猫或巧手)20克。 3水分管理 小麦播种后一般立即灌溉一次,促齐苗、全苗。南方小麦生育期的自然降雨一般可满足其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若遇自然降雨不足时可实施人工灌溉。可采用跑马水,或在排水沟中灌水保持一晚第二天排干的方法供给小麦生育期所需水分。遇雨水多时注意排水。 4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覆土、灌溉后后喷施丁草胺用于防除单子叶杂草,对于防除双子叶杂草,苗后推荐使用使它隆(商品名又称“塔隆”)或二甲四氯。 抽穗开花期若发生白粉病,可用粉锈宁或多菌灵防治,发生赤霉病可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可结合喷施叶面肥进行。 5 收获 小麦黄熟期(穗和茎杆变黄,籽粒变硬)时收获。 6 水旱轮作冬种小麦轻简化栽培方案简介 在水稻收割后(最好是稻田尚潮湿时),每隔2米开排水沟,然后撒播小麦干种子,播种后将开排水沟掘出的土壤进行覆种。其他栽培措施参照以上“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当今世界,水资源已成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田灌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北方小麦用水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生长在一年中的干旱季节,产量高低与灌溉密切相关。然而,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增地减的现实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只能是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在华北地区,持续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不足。现行灌溉制度,实现亩(666.7m2)产400kg以上目标,至少需灌4次水,总灌水量在200m3 以上。大部分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现状,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不节水不行,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关于农业节水,在工程和设施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喷灌、滴灌等设备投资强度较大,在没有开发资金支持的地区很难采用,也很难适合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农田生产的实情。在华北平原浅层水灌溉区,软管输水,行之有效,现已广泛应用,使输水中的损失变得非常有限。因此节水的潜力在于农田节水,关键是建立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系统化栽培技术。 针对水资源不足和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河北省吴桥县进行了6年试验研究,形成“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节水、高产、高资源效益三者的统一。河北省将这套节水

技术体系定为“吴桥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1.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与效益 河北省吴桥县地处北纬37°29′-37°47′,东经116°19′-116°42′之间,属黑龙港流域中部,沧州地区最南端,海拔14-22.6m,地下水位6-9m。全年降水562mm,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季节性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分布在7-8月份。小麦生长期间降水124.8mm,占全年降水量的22.2%。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积温4862.9℃,无霜期192天。土壤为壤质底粘潮土,土层深厚,耕层有机质含量0.8-1.4%,全氮0.04-0.1%,碱解氮35-70mg/kg,速效磷(P2O5)10.8-30mg/kg,速效钾90-110mg/kg。 试验研究在吴桥实验站进行。以节水和高产的统一为目标,以转变耗水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核心,以作物为水分亏缺的响应和适应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株群结构、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特质分配和再分配、根群的时空分布、耗水的时空分布、周年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单期灌水和组合灌水的效应;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的差异及其机制;播期与密度问题;节水灌溉条件下氮、磷、钾肥上下茬周年运筹和施肥技术;短期水分胁迫对源库平衡的影响等问题,以谋求减少灌溉次数对作物不利影响的补偿技术和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通过非紧缺要素对紧缺要素水的部分替代来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研究形成的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包括三种模式:(均采用塑料软管灌溉) ① 浇底墒水,生育期不浇水,亩(666.7m2)产量350-400kg模

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我国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仍还很低,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水分生产效率不足1 ㎏∕m3,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灌溉管理自动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主要局限于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推广和应用,而高效农业和精细农业要求必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输配水、灌水技术和降雨、蒸发、土壤墒情、作物需水规律等方面统一考虑,做到降水、灌溉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联合调用,实现按需、按时、按量自动供水。因此,必须采用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对灌溉用水进行动态监测预报,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自动化、节约化、动态管理。而本文就是对不同土壤的湿度进行监控,并按照作物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水,所设计系统的核心是单片机和PC机构成的控制部分,主要对土壤湿度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灌溉控制技术及设备系统的硬件、软件编程各个部分进行实现。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的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单片机和PC机整合在系统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的文献期刊。

张金波、胡钢、张学武、李致金、柯小干(2003)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介绍了以组态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继电器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模块等设备开发了农田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农田节水灌溉实际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孙威、毛罕平、左志宇、伍德林(2007)在《基于单片机的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的设计》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研制了一种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单片机系统主机电路、数据采集处理电路、I/O口的扩展电路、通信接口等以及软件的设计. 王晓健(2010)在《单片机模糊控制节水灌溉系统设计》中介绍了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了一套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并对其决策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 张兵、袁寿其、成立、杨春明(2004)在《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中论述了一种自动化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外部连线及其使用功能.系统控制器以与8051完全兼容的GMS90L51单片机为核心,采用计算机分布式管理;系统有传感器自动闭环控制、手动/半手动控制、微机超控等多种工作方式;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灌溉,具有排水警示、实时时钟、历史数据查询、数据上传及双向通信等功能. 张兵、袁寿其、成立(2003)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中论述了自动化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自动化技术在灌溉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一些新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在节水灌溉控制中的应用,并对节水灌溉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朱张青、曹成茂(2001)在《多用途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研制》中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控制为核心,能适用于多种农作物的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苏崇峰、陈进昌、刘祥金、王永兰(2002)在《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及管理系统研究》从节水灌溉控制与水费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本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控制过程;对节水灌溉的控制以及计算机、PLC、数字水表、数据采集都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弊端. 吴维雄(2004)在《试论计算机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中介绍了随着精确农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节水灌溉中增加了精确灌溉的内容.通过计算机控制实施相

小麦节水技术

青岛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小麦节水高产技术 姓名: 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农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 年12 月 1 日

摘要:小麦的节水灌溉对于小麦的优质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对于小麦的生产也意义非凡。下面详细具体介绍该项技术。 关键词:小麦;灌溉;节水灌溉 内容: 小麦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选用节水抗旱品种、适当晚播、增加基本苗、足墒播种、增施磷肥、重施底肥等技术的应用,以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山东与河北大部,山西、陕西和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等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麦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灌水条件,小麦高产才有保障。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效应及全球性干旱已成定势,我市水资源更为贫乏,而且日趋干旱,大部分麦田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现状,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不节水不行,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为此要通过改变栽培技术找出一条小麦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最佳途径。 一、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与效益分析 针对水资源不足和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进行了试验:适当推迟春一水,减少春季浇水次数1―2次,通过节约用水,降低消耗,达到小麦节水、高产的目的。成功的实现了节水、高产、高资源效益的三者统一,具有明显的缓解水资源不足的作用。 去年我市安排节水小麦示范田5万亩。根据我市的地力基础和产量水平,节水小麦安排在地力水平较好的地块,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统计,节水示范区小麦平均亩穗数45.5万,穗粒数31.6个,千粒重34.5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 摘要:我团有效积温2600-3000℃,适宜冬小麦的生长,近几年单产较往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挖掘出最大潜力,还有提升空间。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 1、精细整地 小麦的根系比较发达,其中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厘米的耕层内,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于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氮、磷配合,三肥坐底 据研究表明小麦施肥实行粗、细结合,氮、磷配合,采用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手段。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广辟肥源,为麦田备足底肥。一般重施底化肥的麦田,要比在年后追施同等肥量的麦田苗期生长快、长势壮,越冬死苗少、成穗率高、增产显著。一般保肥能力强的粘质土壤,可将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坐底施用;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适当少些,约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坐底为宜。根据大量试验证明,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左右。 2.1、适墒播种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水分不足,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我团近几处秋季雨量逐渐减少,且前茬作物灌水较少,待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所以浇足底墒水,不仅能满足小麦出苗和苗期的生长需要,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沙土地含水量若小于15%一16%;二性土含水量小于17%一18%;粘土地含水量小于20%,都应在浇足底墒水后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秀芳书店---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在我国冬春小麦兼种,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豫麦70-36、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周麦16、新麦18、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等品种。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一)秸秆还田:实现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二)科学施肥 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 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三)土壤药剂处理 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带答案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课程考试题 一、试述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20分) 答:1.19世纪初至19世纪80年代,是充分灌溉理论及技术的起萌阶段。 2.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充分灌溉理论与技术模式形成与逐步完善的时期。 3.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充分灌溉理论及其技术模式快速发展时期。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 三方面: 一是以作物需水量为主的灌溉理论基础试验研究,包括有效降雨量和地下水利用量的测定和开始用水量平衡的理论进行灌区用水的分析。二是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三是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灌溉设备的试验和研制。 此时期的灌溉技术模式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灌溉制度大量采用田间开沟进行大水漫灌和少量的以充分满足作物需要、充分湿润田间土壤为条件的喷灌。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三阶段) 该期作物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已经形成,充分灌溉理论发展到了最高峰,并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以大水漫灌为特征的技术模式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同时以作物

充分灌溉为前提的喷灌也得到了较大面积发展。 二、简述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概念,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 答: 节水灌溉:就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非充分灌溉:就是在灌溉水源不能充分满足限定范围内作物需水要求时,制约作物正常发育,达不到最大单产的条件下,可通过抑制作物非关键生育期的需水量,允许水分亏损和降低单产,以一定量的水补灌限定面积内种植作物的需水,使群体统存并长,获得总体产量较大的一种灌水技术。 调亏灌溉: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通道受到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目的地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缺水),即可影响作物的光合产物向不同的组织器官分配的倾斜,从而提高所需收获的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有机合成物质的总量。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doc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 教学课时:2课时 主讲人:赵甲平 九月份以来,我市小麦主产区降雨偏少,多数种麦地出现旱情,给今秋种麦造成较大困难。近几年由于气候及栽培因素,小麦群体出现偏大趋势,后期倒伏增加。因此,今秋小麦生产应以节水抗旱、合理播期播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抗逆品种,注重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一、选用优质、高产、抗逆品种 近两年,我市引进示范了一批小麦新品种,部分品种显现出优势,但有些新品种的抗寒性还需经过生产进一步考验。今秋种麦各区县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品种,主要选择冬性和抗逆性强、丰产性和早熟性好的优良品种。可选择推广应用京9428、农大3432、津引159、轮选987、农大优93和北农66等品种。同时,要引导农民逐步淘汰产量、品质性能差的品种。 二、提倡深耕,提高整地质量 经多年浅旋耕播种,使土壤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因此,建议有条件地区今秋种麦开展深耕,疏松土壤;

旋耕播种地块以旋二遍为宜,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加深耕层,增强土壤纳雨蓄墒能力,保证土地平整,无坷垃,秸秆细碎。对玉米成熟较晚、播种时间较紧的麦田,可推广免耕覆盖技术,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三、足墒足肥,打好播种基础 目前,种麦地块旱情较重,若后期无有效降雨,难以实现足墒播种。因此,有条件地区要造墒播种,可于玉米收获前带青浇地灌足底墒水,亩灌水50方,达到足墒播种目的。也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灌溉条件,砂壤土可等玉米收获后抢时浇地和播种,粘重土壤地块可播后浇蒙头水。 播种时要重视底肥投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各主产区县可根据目标产量的要求,结合品种和测土结果,制定具体施肥方案,特别要重视有机肥与钾肥的施用。一般情况下,每亩底施优质粗肥1-2方,磷酸二铵20-22.5公斤,尿素5公斤(秸秆还田麦田亩施尿素7.5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随耕地将肥料施于耕层10厘米以下。全生育期N:P:K 施用比例为1:0.6:0.3-0.4。 四、严格掌握播期与播量,提高群体质量 近二年,小麦群体偏大,后期出现倒伏。今秋,要根据播期确定合理基本苗,全市适宜播期9月28日至10月8日,不宜过早播种。要控制好基本苗数,一般掌握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亩基本苗18-23万苗为宜。10月4日至10月

节水灌溉原理

近年来,节水灌溉开始走进我国的灌溉领域中,不断出现的节水灌溉其实就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节水灌溉的基础是渠道防渗和平整土地是节约用水。 通过各种渠道将灌溉水引入田间,是实现地面灌溉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渠道输水过程中,通过渠侧、渠底的各种漏洞、裂隙所渗漏而损失掉的水量极为严重。通过测量大概有50%~80%的灌溉水在引入田间之前就因为渗漏而损失掉了。 渠道防渗技术就是防止灌溉水在渠道渗漏损失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采用砌石、混凝土、沥青、塑料薄膜等防渗材料,修建渠道防渗层及其保护层等,是防止渠道渗漏最根本的技术措施。按其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在渠床上加做防渗层(衬砌护面),改变渠系土壤的渗漏性能和新酌防渗渠槽结构形式。 平整土地是保证灌水质量,提高灌水劳动生产率,节约灌溉用水的一项重要措施。平整土地涉及到山、水、田、林、路、渠、井、村等各个方面的安排,必须适应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要求。畦灌要求的地面坡度以0.001~0.00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0.01;沟灌要求地面坡度以0.003~0.008为宜,最大不宜超过0.02。田块内的横方向,一般要水平没有坡度。平整土地时应尽量保留表土,通常挖方处应保留表土厚度20~30厘米。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经验,节水灌溉制度的关键是,需要抓作物需水临界期灌水,减少灌水次数;适当降低土壤适宜含水量的下限,减少灌溉定额。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和关中地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作,茬口衔接很紧,为兼顾前后茬,节水节能,在小麦收割前10天左右浇一次麦黄水,定额为每公顷600立方米,既可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又有利于夏玉米及时播种,促进快长、早发,一水两用。 以上是对节水灌溉的相关介绍,下面介绍一家生产节水灌溉系统的公司。南京淋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LD future),是中国科技团队联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并与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成立的物联网高科技企业。公司专注于通过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实现全球水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园区灌溉、智慧小区灌溉物联网智能技术产业化。

冬小麦高产栽关键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在我国冬春小麦兼种,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豫麦70-36、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周麦16、新麦18、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等品种。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一)秸秆还田:实现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二)科学施肥 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 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三)土壤药剂处理 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3%辛硫磷或甲基异硫磷的颗粒剂每亩2-3公斤效果更好。

《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教学大

《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教学大 纲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ique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课程代码ZRX053407学时:36学分:2 理论学时:36实验或讨论学时:0 适用专业:涉农专业课程性质:选修 执笔人:xx审定人: 一、大纲说明部分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世界性的缺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但是各行各业在用水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而水的利用率仅在50%左右。设施栽培因生态环境条件发生了大的变化,沿用传统露地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设施节水灌溉势在必行。《设施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主要研究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节水方法,并同时介绍各种节水灌溉方法的原理与技术的学科。该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管理能力和节水技术的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掌握设施节水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施设施灌溉时的节水灌溉方法设计及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工作能力。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是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用水量随着社会经济进步急剧增长、农业用水量巨大和浪费严重的现状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综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大纲内容(36学时) 第一章节水灌溉概论(3学时) 第一节节水灌溉内涵及研究内容 节水灌溉的定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体系。第二节节水灌溉主要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的农艺措施、管理措施及常用节水灌溉技术。 第三节节水灌溉发展动态及意义 全球水资源概况;中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水问题及粮食安全问题。 第四节学习方法与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意义及要求。 重点难点:节水灌溉的定义及主要技术措施。 建议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录象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 思考题: 1.简述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2.试述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意义。 第二章设施条件下园艺作物水分生理学基础(6学时) 第一节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植物细胞结构;园艺作物体内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水分在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园艺作物细胞对水分吸收 细胞渗透吸水;细胞吸涨作用;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概念,即围绕小麦高产,确定适宜的群体起点,采取一系列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使群体动态向着高产方向发展。实施群体质量栽培,是一项由中产向高产发展并立足高产水平的栽培技术,改传统的数量型栽培向质量型栽培转变,肥料运筹由偏重前期向中后期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该项技术适宜我市中高等肥力和中高等产量水平地区推广应用,尤其是由中高产向高产水平发展的小麦田块应用效果更好,一般每亩可增产小麦30-50公斤。 一、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分为三种类型,即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我市种植的扬麦系统均为春性小麦,主茎叶片11-12张。 小麦的一生经历着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小麦的根、茎、叶、蘖、穗和籽粒等器官就在各生育过程中有序地分化形成和发育,完成一个完整的生育世代。 小麦从种子萌发至新种子成熟,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穗数、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小麦从播种出苗至分蘖越冬):时间从10月下旬到2月上旬。这一时期主要生长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称为营养生长阶段。我市春性品种适期播种,约经7天左右出苗,幼苗进入3叶期麦苗开始分蘖和发生次生根。在冬前,主茎出生5-6片叶,发生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以下,麦苗地上部生长缓慢或停止,进入越冬期。 营养生长阶段是小麦生产中争早苗、全苗、匀苗、壮苗,促进冬前分

蘖和发根,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壮秆大穗打基础的时期。 2、营养生殖生长阶段(从返青拔节至孕穗阶段):时间从2月上旬到4月中旬。这一时期是小麦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穗的分化和发育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完成。春性品种小麦通常在4叶期、半冬性品种在5叶期开始幼穗分化。当日平均温度降至3℃以下进入越冬期。到翌年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3℃以上,麦苗明显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温度上升,麦苗同化作用加强,根、茎、叶、蘖的生长量不断增加,幼穗继续分化发育,至拔节期植株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生长中心明显转向麦穗和茎杆;分蘖达高峰值(拔节前15天)并开始向两极分化后,冬前早生低节位分蘖迅速生长向成穗方向发展,春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渐次死亡,幼穗由拔节前的小穗分化为主转向拔节后的小花分化为主。至孕穗期小花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可孕小花数已基本决定。 因此,营养生殖生长阶段是培养合理群体,巩固穗数,形成壮秆,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也是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 3、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至灌浆成熟):时间从4月中旬到6月上旬。小麦抽穗后,麦株开花受精形成籽粒和灌浆成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趋于停止,为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决定结实粒数、籽粒重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是籽粒产量的最终决定期。养根保叶、延长后期绿色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效率,是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 二、小麦的产量形成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其产量计算公式为:亩产量(公斤)=每亩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克)/1000×1000。 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组合数值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当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 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形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