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幼科指南

中医——幼科指南

中医——幼科指南
中医——幼科指南

<篇名>幼科指南

书名:幼科指南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叙

属性:医国者,尝以小人女子为难养,而医人者,亦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医。盖妇孺有病,恒不能自道其所苦,即言之而有

所不能尽。医者所持以诊察之术,曰望闻问切者,四端之中,其一已完全失效,故曰难也。知其难而更端以明之,曲折

以验之,则无难而非易也。衡庐主人逐风尘二十年,涉津梁数千里,亦尝为国宣力,于行政司法各界,有所服务。小试

其医国之手术,为斯民一疗疾苦,而无如际时之艰,值运之屯,牛刀之利,卒不能久奏于割鸡。于是息影衡门,究心医

门,尝就所心得,成妇科幼科指南两编。盖从其难者入手,则易者自迎刃而解,天下事事皆然,不独医之为术然也。是

编出,而儿科妇科,若昏夜中得列炬矣。忆二十年前衡庐主人年少气盛,慷慨论当世事,辄攘臂嗔目,视措天下于磐石,

出斯民于水火,若反掌间事。光阴荏苒,人事变迁,曾几何时,竟入此闭门究愁埋首着书之境,不可概夫。

\x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孟夏月蔬香居士序\x

<目录>

<篇名>四诊

属性:\x总括\x

儿科自古再为难事。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差,遂至千里之愆。而气血尚未充盈,难

只以据脉为准;神识未发,不知言其疾苦也。诊小儿之病,惟凭面色,识其因何而病,再向虎口风、气、命三关,当视

脉纹形色,诊其属热属寒;听其所主之因,审其安烦苦欲饮食二便之病;兼切其脉之浮、沉、迟、数、滑、涩、大、小、

有力、无力,则表里、虚实、寒热随证可参矣。

\x察色\x

欲识小儿百病之原,先从面上五部五色,详细观之。盖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右腮属肺,左腮属肝。青为肝色,

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颜。如面青主惊风,赤主大热,面黄主伤脾伤食,白主虚寒,黑色主痛,多是

恶候。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其证轻;浊晦为久病,其证须作重看。又部色相生者,如脾病色黄,此正色也。若见红

色,乃火能生土,故为顺病,易治。若部色相克,如脾病而见青色,乃木来克土,病多难治,余病仿此。又部色相生,

若气血充实者,纵有外邪助病,易治。又部色相克,若久病,气血虚者,则正气不支,再难

堪治。如天庭青暗,惊风必

至,红主内热,黑则难痊。太阳青,主惊风,青色入耳,死。印堂青色,主惊泻缠绕。风池在眉下,气池在眼下,若二

处青,主惊风,紫多吐逆。两眉青主吉,红色主多烦热。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唇赤主脾热,白主脾寒。左腮赤色,

肝经有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承浆青主惊,黄主呕吐,黑主抽搐,其病缠绵。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之。

\x听声\x

诊小儿之法,必听五声。五声相应乎五脏之情。盖心属火病,则声急多言喜笑;肺属金病,则声悲音浊不清;肝属

木病,则声呼多狂叫;脾属土病,则声歌,其音颤轻,肾属水病,则声呻吟而长且细,此五声昭着,其证分明矣。如有

声无泪,声短而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知主腹痛。如有声有泪,声长曰哭,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作惊也。

煎不安乃心经内热,故烦躁不宁。嘎声声浊,此为外感风寒也。有余之证,其气实,故声雄大而多壮厉。不足之证,

其气虚,故声短怯弱而轻。多言与体热,皆阳也,阳主腑证。懒语与身凉,皆阴也,阴主脏形。狂言焦躁者,邪热盛也。

谵语神昏者,热乘于心,其病凶也。如鸭之声,在喉而哑,气将绝也。直声而无回转而急,又无眼泪,命将顷也。凡小

儿之虚实寒热,皆从声音而别,闻而知之,无遁情矣。

\x审病\x

审问小儿之病,贵乎详细考察,要在起居安烦苦欲之间。先问饮食,能食不食,渴与不渴。次问二便,或调和,或

通,或秘,或干。发热无汗,此邪在表也;内热便,作邪在里看之。若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阳旺于阳分,其病在阳;

若昼安静,而夜烦热,是阳陷阴分,其病在阴,须当详别。如喜暖恶寒,皆属阴病,故为寒。恶暖喜寒,皆属阳病,故

为热也。能食者,胃壮;不食者,胃弱也。口不渴者,胃湿盛也;渴者,胃燥干也。至于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为内

有滞热,从热化。若尿清不赤,乃寒从寒化也。若耳稍及尻骨四肢皆发冷者,知是痘疹欲发之候。如单指稍发冷者,主

惊痫之病。肚腹热闷者,乃内热也。四肢厥冷,是中寒也。小儿无故眉皱曲腰啼叫者,内因腹作痛也。如两耳之热、常

常不已,乃风热外缠也。然腹痛,须按其或软与硬,若不喜按为虚,喜按为实,参此情形方可。故欲医赤子,须诚心辨

问,则对证施方,治不难矣。

\x切脉\x

小儿周岁有疾,亦当切脉。但部位甚少,不能以三指诊之,只用一指以定寸关尺三关。浮脉轻取之,皮肤之上而得。

沉脉重按筋骨之间而见。如一息六至,为平和之脉,则无病。过则七八至为数,减则四五至为迟脉。滑脉如珠走盘,往

来多流利。涩脉带涩,往来艰难。如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脉言之。

中部取之,无力为芤脉。

若微脉,按之,在微细或有或无之间。洪脉者,来时虽盛,去时无力。缓而时止为结脉,数而时止为促脉。紧脉左右如

转索之状,弦脉则端直如张弓弦。以上皆言脉之形象至数也。但浮脉在表,外感风寒之病;沉为在里,内伤饮食之端。

数脉病在六腑,属阳热之证;迟脉病在五脏,乃阴寒证也。滑主痰盛,洪主火热,微主怯弱,弦主痰饮,结主积聚,促

主惊痫,芤主失血,涩主少血,沉紧主腹痛,浮紧主感寒,虚主诸虚不足之病,实主诸实有余。痘疹欲发,脉主洪紧。

大小不匀之脉,中恶来因。一息三至,是虚度足极。又九至十至,乃火热炎甚。以上诸脉所主之病也。若一息一至二至,

或十一十二至皆死脉也。浮散无根及沉伏,取之不应指者,皆难治之脉也。病之表里阴阳虚实,可以诊之,当合望闻问

三者,细为参考焉。

\x虎口三关脉纹形色\x

初生小儿,当视虎口叉手处,男从左手次指内侧,女从右手次指内侧看之。次指三节,分为风、气、命三关。若脉

纹形色,红黄相兼,隐隐不见,则为平安无病;形见色变,知有病矣。若紫属内热,红属伤寒,黄为脾病,黑主中恶,

青主惊风,白是疳证。纹在风关,主病轻,气关主病重,至命关若见,病多难治。又当视其纹形大小曲弯。如曲而紫者,

主伤食内热,曲色青,主人惊及走兽惊起端,赤色者主水火飞禽惊扑,黄色主雷惊,黑色主阴痫,圆长者名曰长珠形,

主伤饮食。如纹形一点红色,名曰流珠纹,主内热。上尖长下微大者,名曰去蛇形,主伤食吐泻。上大下尖长者,名曰

来蛇形,主湿热成疳。形弯如弓返向里者,主感冒寒邪。形弯如弓迫向大指外者,主内有痰热盛。其纹左斜中指者,主

伤风。右斜大指者,主感寒。纹直若悬针微短,又直射如枪形微长,皆主痰热。其纹直射指甲之端,主脾气大败,命难

保全。如纹见乙字形,主惊风抽搐。二曲如钩形,主伤生冷。若三曲如虫,主伤硬物。似水之纹,主咳嗽。若联系如环,

主吐泻成疳。若如鱼骨形,主惊热。如曲虫形,主积滞。又形如乱虫者,主有蛔虫缠扰。当以脉纹形色,相参合察,得

免行医害命之端。

<目录>

<篇名>初生门

属性:\x拭口下毒\x

婴儿初生,拭口之法,须用软绵裹指,拭净口中不洁;继以胭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之间,令其洁净,日后方无口病

所生。将水浓煎甘草汤,以棉裹指蘸汁频儿吮服,免使胎毒蕴于腹中,再有一法,用黄连浓煎汁出,滴口内,毒随脐粪

而下自清。如清热防惊,用朱砂大豆许,研细水飞,蜜调乳汁化服之法。惟禀赋怯弱者不宜行也。怯弱之儿,解毒法者,

用豆豉浓煎汁,汁当乳尝之。

\x断脐\x

婴儿初生,用剪向火烙热,剪切脐带,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男女六寸为止,始相合宜。短则伤脏,长则损肌。断

讫,又用烙脐饼子,安灸脐上,以防风邪外入。随用胡粉散敷脐带,间用软绢新绵封裹,以避尿湿也。

\x浴儿\x

三日浴儿之法,为其解污秽也。须用五枝煎汤。须择无风密室,冬夏寒温,适可而止。如久在水中,冬月恐当受寒,

夏日恐当受热。再加猪胆汁,以去污秽。且能滋润肌肤,免生胎疮也。

\x剃头\x

小儿盈月,必剃胎头。须向密室温和之处,适可求之。恐血未充,寒风易入,后用杏仁、麻油、苏荷、腻粉拌匀揉

头上。凡胎毒疮疖,一切皆休。

\x不啼\x

小儿落地,啼声即发,形生命立矣。有不能啼者,俗语名之为草迷是也。多因临产难于生育,以致气闭不通。或值

隆冬之际,儿气为寒所逼,亦不能啼。因于难产者,用葱轻轻以击其背,通气以醒神,则可回生。因寒逼者,切勿剪断

脐带,急用纸捻,蘸油点火,往来熏其脐带,使暖气入腹即啼。若气绝无声,面青爪甲已黑,形虽存,命已在须臾之间

矣。

\x不乳\x

小儿生下能吮乳,本自天然。若不吮,必有缘故。或因腹中秽恶未下清净,令小儿腹满,气短,呕吐不乳。或在胎

中,因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儿必腹痛多啼,素禀而寒。如秽恶不净,用一捻金治之效。胎寒不乳,以匀气散为先。

若更面青,四肢厥冷,此是虚寒,用理中汤煎服。

\x眼不开\x

小儿初生,眼闭不能开者,因孕妇饮食不节,恣情浓味,热毒熏蒸,以致儿脾蕴热,眼胞属脾,其脉络紧束故也。

此皆受于胎里也。内用地黄汤服之再妙,外用熊胆汤洗目,其效灵哉。

\x吐不止\x

小儿吐不止者,因何而生?有因便闭秽恶不净,停留胃内,令儿腹满而成其吐;或缘禀受胎中寒热而来;或因生时

感冒而成。如秽恶不净而吐,用一捻金散下之。若外感寒邪,入里犯胃,则曲腰而啼,吐沫不止,用香苏饮温散之能愈。

又有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粘者,用黄连合二陈汤治之。若受寒面青白,四肢冷,口吐清沫,用理中

汤主之。

\x不小便\x

小儿初生,小便不通者,乃胎热壅于下也,用导赤散,热盛者八正散,二方攻之,外用豆豉膏贴脐上,须臾小便自

能通矣。

\x不大便\x

小儿初生,或次日即大便,名下脐屎。此肠胃通和,幽门泽润也,若二三日大便不通,名曰锁肚。皆缘辛热之毒,

受于胎中,儿必面赤腹胀,不乳多啼,宜用朱蜜法治之。若不应,用一捻金酌量与之。继令妇人以温水漱口,急咂二手

心及脐下,又二足心,前后背心,共七处,以皮见红色为度,大便自通矣。

\x大小便不通\x

小儿初生,二便俱秘者,最为急候。乃胎中热毒极甚而成也。急用木通散与紫霜丸,行其滞,开其结,真妙之方。

急用口咂之法,悉如前式,庶可望生。若延至七日,谓之一HT ,肚腹硬胀,常作呻吟难治。

\x肛门内合\x

小儿初生,肛门内合有二。有因热毒大甚,肛门内结;或者脂膜遮瞒,无隙可通。如热毒壅结者,服黑白散,外用

苏合香丸,作枣核状,纳入孔中,取其香能开窍,又能润泽,大便导下,庶可望生。如脂膜遮瞒,先以金玉簪刺通脂膜,

再以苏合香丸照前导法,可回生矣。

\x噤口\x

小儿噤口之证,失治多致不救。其候舌上生疮,如黍米状,吮乳不得,啼声渐难。因胎热所致。法当清热疏利,用

龙胆汤主之极妙。若肚腹胀硬,二便闭,用紫霜丸。又有一种,口吐白涎,牙关紧急者,此胎热内结,复有风邪外入。

当以擦牙散先擦其牙关上,次用辰砂全蝎散煎服,至病势稍安即止,勿可过帖。病退,调和脾胃,以匀气散为先也。

\x撮口\x

撮口者,口撮如囊口,吮乳艰难,舌强唇青,口吐沫痰,面色赤黄,乃受自胎中热极而然。如四肢厥冷,其病难全。

如气高痰盛,宜用辰砂僵蚕散,二便闭者,须用紫霜丸主之;身热多惊者,用龙胆汤极妙∶手足抽搐者,撮风散自妥。

\x脐湿脐疮\x

浴儿任意洗濯,或包裹不周,以致尿湿侵脐,遂致肚脐淋漓不干,名曰脐湿。甚则赤,作成疮痍,名曰脐疮。如

脐湿,必用渗脐散敷之,如脐疮,用金黄散敷之最宜。

\x脐突\x

婴儿蕴热在于腹中,无所发泄,故伸引频频,睡卧不宁,努张其气,冲入脐本,所以脐忽肿赤,虚大光浮,乃脐突

之名。内服犀角消毒饮,外敷二豆散,以消肿极灵。最忌寒凉之药敷于脐上,恐冰凝毒热,反成凶也。

\x脐风\x

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关。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由而起。惟不知慎重,

以致风寒水湿,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脐风之病成矣。若将作,用驱风散治之最效。若寒邪深入,已成

脐风者,则其所兼之形证,再要分别明视。如肚腹胀硬,大便秘塞,风兼实也,用黑白散主

之。面白四肢寒冷,二便不

实者,风兼虚也,用理中汤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痰也,僵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

龙胆汤清之。若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治之。唇青撮口,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用撮风散平之。

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为不治。如一腊逢之者(即七日),命必倾也。盖血脉未凝,病已中脏,治之无

益。

\x天钓\x

小儿天钓之证,由邪热积于身胸,以致痰涎壅塞,气不宣通而成此证。发时手足螈壮热,有时惊悸,头目仰视,

爪甲皆青,但证似惊风,此病目多仰视,较惊风稍异。如痰盛搐掣者,用九龙控涎丹治之。如惊盛兼风,牛黄散最灵。

螈多热者,宜钩藤饮减去人参用之。如爪甲皆青,用苏合香丸为精。

\x内钓\x

内钓者,多因肝脏素病,外受寒冷,其候粪青潮搐,作止有时,状似惊痫,伛偻腹痛,口吐涎沫。证与惊痫相类,

但有红丝血点,目中缠扰。如螈甚者,用钩藤饮主之。急啼腹痛者,用木香丸主之。若四肢冷,甲青、唇口黑者,用

养脏散温中,或可保全也。

\x盘肠气痛\x

盘肠气痛,乃寒邪搏结肠中而痛。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不乳,蹙结双眉。内则定痛温中,用白豆蔻散主之。又熨

脐外治之法,亦堪垂于世。

\x目烂\x

儿生两目有病,痛痒难睁,胞边赤烂。因胎中蕴热,生后毒热上攻于目,故有是证。内用地黄汤以清其热,外点真

金散,其目即明。

\x悬痈\x

凡喉里上肿起,如芦箨盛水状者,号曰悬痈。皆因胎中毒热上冲。须以棉缠长针,留锋刺破,泻去青黄赤汁,以

盐汤拭口,或如圣散,或一字散,掺之灵验。

\x重龈\x

重龈者,因小儿在胎,有热胃中蓄脏,故牙根肿胀、如水泡,其痛难禁。治法用针刺破,以盐汤拭净,外用一字散

敷上,内服清胃散,其效如神。

\x鹅口\x

鹅口者,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也。乃心脾二经,热蕴于中,本由胎里受母饮食热毒之原,故生后即发于口舌之

间。治清热泻脾散,外用发蘸井水拭口,搽以保生散。治之稍迟,则口舌糜烂,治难痊也。\x吐舌\x

如舌伸长而收缓者,名为吐舌,皆是心经有热而成。故面红烦躁口渴便溺赤涩,宜泻心导赤汤,服之即灵。

\x弄舌\x

弄舌者,舌时时口内摇动也。因心脾热发,口唇焦干,烦热舌干,大便臭秽。先用泻黄散,次则用泻心导赤散,并

能痊愈也。

\x重舌\x

舌下近舌根处,肿突似舌形,故名重舌。心脾积热,上而攻冲所致。内服宜以清热饮为主,外敷凉心散,其功最灵。

\x木舌\x

木舌之证,皆因心脾积热而成。盖脾之脉络在舌下,又舌为心苗,遇火上冲,令儿舌肿胀木硬,不能转动,其证多

凶。外用川消散,敷在舌上,内服泻心导赤汤,最灵验也。

\x 乳\x

小儿乳之证,非止一端。有宿乳,有停痰,有胃热,有胃寒之分。如面色多赤,二便微闭,手足指热,此为热

也,宜和中清热饮主之。面色青白,粪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也,用温中止吐汤煎服。如口燥唇干,夜卧不宁,

手足心热,此为伤乳而也,宜平胃散最妙。如胸膈胀满,呕吐停痰,此因停痰而也,宜枳桔二陈汤可痊。若是吃乳

过多,满而自溢者,不必服药,常须节乳,自能安也。

\x夜啼\x

小儿初生夜啼,其因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皆因胎中所受。当观其形色,便分明矣。如寒属脾经,则面色青

白,手足俱冷,曲腰不伸而疼也。如面赤唇红,身腹内俱热,溺闭不利,烦躁多啼者,乃属心热也。如热,用导赤散;

寒,用钩藤饮。若无寒热表里之证,但多啼者,根据古法,用蝉花散最精。

\x胎黄\x

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黄,乃孕妇湿热熏蒸,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深极而生。法当渗湿而兼清热,须分轻重治

之。色微黄者,用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二方如神。

\x胎赤\x

胎赤者,因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毒热凝结,蕴于胞中。儿受毒深,遂令生下头面遍体,赤若丹涂,当以清热解

毒汤极妙。如热盛便秘者,蒋氏化毒丹,功效最殊。

\x赤游风\x

小儿赤游风证,多因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以致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

遍身而行。若发在头面四肢之间,犹可治。若内归心腹,则命难生矣,当内服犀角解毒饮。如若不愈,继以蓝叶散,外

再用砭法,刺出毒血则痊。毒盛者,再敷以神功散。毒轻者,不用敷药。在百日之内者,小儿忌砭血,以其肌肉难任也。

须用猪肉贴法,或以赤小豆末,及鸡子清调涂之,二法皆可安宁也。

\x初生无皮\x

小儿生下无皮,其证有二端焉。或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遗染而传,或上半身赤烂,或下半身赤烂,甚至无皮而色

带紫黑,或因未足月而生,遍体浸渍红嫩而光,其痛难堪,二者均属恶候,如杨梅结毒者,

内服换肌消毒饮,外敷清凉

膏,或鹅黄粉,则痊。如胎元不足者,内服当归饮,外用稻米粉扑之,其皮自渐渐生完而坚实矣。

\x变蒸\x

天地化生万物,必以春温夏热而长。儿之初生,亦同此理,变生形神。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为一变,至六十四日

曰一蒸。变则长其百骸,生其脏腑;蒸则增其智能,发其聪明。十变五蒸之外,又有三六十八大蒸,合计七十六日也。

变蒸既异,形神已成,此后则不复变蒸矣。然每变蒸之状,乃阴阳氤氲蒸之气而然,故身微热耳。尻骨属阴,以阳不伤

阴,而与阴和之象,故冷而不热。盖阴阳和变,化生形神,故无他病情也。

<目录>

<篇名>惊风门

属性:\x总括\x

心藏神,心病主惊,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受风,则风火相搏,必作急惊之证。若素禀

既虚,或因急惊用药过峻,暴伤元气,每变成慢惊之症。更有因吐泻既久,中气大虚,脾土衰弱,肝木乘虚,而内生惊

风者,名曰慢脾风。三者致病之因不同,而所见之证亦各异。急惊属阳证,必有阳热有余等实象;慢脾属阴证,必有阴

冷不足虚形也。至于慢惊初得之时,阴阳尚未过损,或因急惊传变而成,其中尚有夹痰夹热等证,故属半阴半阳之证,

不比慢脾纯阴之病也。治者当分寒热虚实,要详明也。

\x惊风八侯\x

惊风八候者,乃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之名是也。如肘臂伸缩,名之为搐。十指开合,搦状已成。势若

肩头相扑,谓之掣。颤则头首四肢动摇如铃,反则身仰头向后,引者两手若开弓,窜候则目直常似怒形,视则睹物不转,

睛露。其搐以男子左手,女右手,女大指在内,男大指在外,为顺,反是为逆。须识急惊慢惊之证,所见皆同,此候虚

实,无所异焉。

\x通关急救法\x

惊风搐搦,必神气昏愦,皆由痰壅气塞在胸中所致,急用通关散吹入鼻内,无嚏则死,有嚏者则生也。审其表里虚

实治之。

\x急惊风\x

急惊一证,因目触异物,耳闻异声,心惊有热,神散气乱而生者。或由心肝火盛,外为风寒郁闭,不得宣通,而火

生风者。有因痰盛热极,而内动风者。然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赤唇红,痰壅气促,牙关噤急不开,二便秘涩,脉数

而洪,皆主阳热也。触异致惊者,用清热镇惊汤、安神镇惊丸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痰盛生惊者,牛黄丸攻

下之。热极生风者,凉膈散清解之。病不甚者,则用平治之法。风热者,羌活散主之。肝热

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

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共凉惊丸主之。

\x急惊后调理法\x

急惊多用寒凉,亦急则治标之法。但痰火稍退,即当调理脾胃。若过用寒凉,必致转成慢惊等证。故惊邪一退之后,

尚有痰热未清,当用琥珀抱龙丸最灵。若神气虚弱,痰兼热者,用清心涤痰汤,大有功效也。\x慢惊风\x

慢惊一证,多缘禀赋虚弱,土虚木盛者有之;或因急惊过用峻利之药,以致损而成此证者有之。发时缓缓搐搦,时

作时止,面色淡黄,或清白相兼,身则温和,昏睡眼合,睛则或露,脉来迟缓,神气惨惨,大便青色。此乃脾胃虚弱,

治宜培补元气为主。气虚夹痰者,用醒脾汤最效。脾虚肝旺者,用缓肝理脾汤最灵。

\x慢惊夹热夹痰\x

慢惊之证,本无热可言。但脾虚,虚热内生,热生痰,故有夹热或夹痰。其证身热心烦,口溢痰涎,咽喉气粗。如

痰热相兼者,宜用清心涤痰汤治之。如脾虚肝旺痰盛者,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子汤煎服。\x慢脾风\x

慢脾一证,多因吐泻既久,以致脾虚不能生金,金必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以克脾土,故曰脾风。其症摇头闭

目,面唇青暗,额汗昏眼,四肢身体如冰,声哑舌短,频呕清水也。此乃纯阴无阳之证,惟宜大补脾土为真,生胃回阳

为主。如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为主治。大病后成者,固真汤。四肢厥冷者,理中汤从用。

<目录>

<篇名>痫证门

属性:\x总括\x

小儿痫证,类乎痉风惊风者。谓发时昏倒抽搐,痰涎壅盛,气促作声,与痉惊二证相似。但四肢柔软,一食之顷即

醒,依然如无病之状。非若痉风一身强硬,终日不醒也。有阴痫见脏阴证,有阳痫见腑阳证,有惊痫因惊热,痰痫因痰,

食痫因食,风痫因风,其证不一,治亦不同,宜详辨之。

\x阴痫\x

阴痫属阴,藏寒之病也,多因慢惊风之后,疾入心包而得。发时四肢厥冷,偃卧拘急,面色白青,口吐涎沫,声音

微少,脉来沉细。轻者醒脾汤,甚者固真汤,病退调理,用定痫丹最灵。

\x阳痫\x

阳痫属阳,腑热之病也。多因急惊去风下痰不净,久而致成此症。发时身热自汗,仰卧面赤,脉象数洪,牙关噤急,

啼叫不已,口吐涎沫。如风兼热者,用龙胆汤。肝经热者,用泻青丸。痰涎壅盛者,与四制抱龙丸主之。

\x惊痫\x

小儿惊痫之证,乃心肝热盛,偶被惊邪所触,因而神气溃乱,遂成痫证。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白乍红,悚惕不安,

如人将捕之状。宜安神为主,先服大青膏,次服镇惊丸,其效再灵。

\x痰痫\x

痰痫者,因小儿平素自己多痰,或偶因惊热,遂致成痫。发时痰涎壅盛,在喉间气促昏倒,口吐痰沫。宜先服一捻

金,以急下其痰,次与朱衣滚痰丸,则气顺痰清,而痫自止矣。

\x食痫\x

食痫者,其病在脾。因小儿乳食过度,停积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乃使之而然。面黄腹满,吐利酸臭,后变时时

发搐,宜用妙圣丹主之。痰盛者,朱衣滚痰丸主之。后用清热和胃丸,则积滞清而惊痫安矣。\x风痫\x

风痫因汗出脱衣,腠理开张,其风乘隙而入经中。发时二目青黯,面色淡红,十指屈伸,如数物状。治法宜先疏风

解表,轻则化风丹主之,重则羌活桂枝汤主之。风兼痰者,牛黄丸则宁也。

<目录>

<篇名>疳证门

属性:\x总括\x

十五岁以上,大人病,则为劳;十五岁以下,小儿病,则为疳。缘所禀之气血虚弱,脏腑娇嫩,易于受伤,或因乳

食过饱,伤其脾胃。是病之原,或因肥甘失节,停滞中脘,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热盛成疳,则气血消耗,

精液被其熬煎。凡初患疳证,尿如米泔,午后潮热,即久失治,致令青筋暴露,壮大坚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

憔悴,眼睛发HT ,则疳证成矣。

\x脾疳\x

脾属土,色黄,主肌肉。故脾疳,则见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常喜睡眠,心下痞硬,懒进乳食,腹满

肿胀,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腹痛坚硬,头大颈粗,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之证也。宜先攻其积,用消疳理脾

汤、肥儿丸治之。积退,然后补其脾气,以参苓白术散为先。

\x疳泻\x

疳泻之疾,多因积热伤脾,因致水谷不分而作泻也。法当先用清热渗湿,后补其脾,则为妙诀。初宜清热和中汤主

之。若久泻不愈,用参苓白术散最捷。

\x疳肿胀\x

疳疾肿胀,面色浮光者,多因传化失宜,以致脾肺两伤。现证气逆喘咳,胸膈痞闷,肚腹肿胀也。宜用御苑匀气散,

服之最良。

\x疳痢\x

疳疾日久,频频下痢者,多缘肠胃热结凝滞所致。故痢时或赤或白,腹中窘痛,急用香连导滞汤为妙剂也。

\x肝疳\x

肝属木,色青主筋,故肝疳则见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隐涩难睁,摇头揉目,合面睡卧,耳流脓水,而湿疮生,

腹大青筋,身体羸瘦,燥渴烦急,粪如苔青也。治宜先清其热,用柴胡清肝散,同芦荟肥儿

丸主之。若病势稍退,则当

调养,用逍遥散,抑肝扶脾汤最灵。

\x心疳\x

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心疳,则见面红,脉络赤,壮热有汗,时时烦惊,切牙弄舌,口舌干燥,渴饮,口舌生

疮,小便红赤,胸膈满闷,睡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频也。热盛者,泻心导赤汤主之。热盛兼惊者,用珍珠散治之。

病久心虚者,茯神汤调理之,始可收功也。

\x疳渴\x

疳渴者,多因肥甘积热,煎耗脾胃,以致损伤津液。故不时大渴引饮,心神烦热,速用清热甘露饮最宜。则热减津

生,其渴自歇。

\x肺疳\x

肺属金,色白,主皮毛。故肺疳,则见面白气逆,有时咳嗽,毛发焦枯,皮上生粟,肌肤干燥,发热憎寒,常流清

涕,鼻颊生疮,号曰肺疳也。先当疏散,用生地清肺饮;继则清热,以甘露饮为先。日久肺虚者,用补肺散最效。随证

加减,莫迟延也。

\x肾疳\x

肾属水,色黑,主骨。患此疳者,初必有解颅鹤膝,齿迟行迟,乃肾气不足之证。更因肥甘失节,久则渐成肾疳。

故骨瘦如柴,面色黑黧,齿龈出血,口中臭气,足冷如冰,腹痛泄泻,哭啼不已,乃肾疳也。先用金蝉丸治其疳,继以

九味地黄丸调补之相宜。若逢禀赋肾气虚弱,用调元散进之,莫迟延也。

\x疳热\x

小儿疳疾之证,身多发热,治其轻重虚实,当分别也。若病初起多实者,用青蒿鳖甲饮最宜;日久多虚者,鳖甲散

最捷验也。

\x脑疳\x

脑疳者,多缘小儿素受风热,又兼乳哺失于调节,以致变生此证。头皮光急,脑生饼疮,头热毛焦,发如穗结,鼻

干心烦,腮囟肿硬,困倦睛暗,自汗,肢体热也。脑热生疮者,龙胆丸主之。烦热羸瘦者,龙脑丸最良。外用吹鼻龙脑

散,其效甚捷。

\x眼疳\x

疳热上攻于眼,而成眼疳之证。故发时痒涩赤烂,眼胞肿疼,白睛生翳,渐渐遮满,不时流泪羞明,目不睁开。先

要疏散,用泻肝散最妙;再用消其翳,以清热退翳汤极灵,目久不瘥,法当调补,逍遥散与羊肝散从治。

\x鼻疳\x

疳热上攻于肺,而成鼻疳。盖鼻为肺窍,故发时鼻塞赤痒,疼痛难堪,浸淫溃烂,下连唇际成疮,咳嗽气促,毛发

干枯也。如热盛者,用清金散、蒋氏化毒丹治之。疳虫蚀鼻者,用化虫丸。其外调敷,须用鼻疳散,或以吹鼻蝉壳散,

吹入鼻中,其效如神。

\x牙疳\x

牙疳者,因毒热内攻于胃而成。故毒热上发,龈血赤烂疼痛,口鼻血出,牙枯脱落,穿腮蚀唇也。此证命多倾败。

治宜急消其毒,用消疳芜荑散最效;继以芦荟肥儿丸,清除其热,最灵。外用牙疳散,时时敷上,自愈。总之此证必胃

强能食,堪胜峻药,始能有生机也。

\x脊疳\x

小儿积热生虫,上蚀脊膂,以手击其背,必空若鼓鸣,脊骨羸瘦,如锯齿状,始为脊疳。外证亦身体发热,下利烦

渴加增,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此名脊疳,其病甚凶。须先以芦荟丸杀其虫,再合金蝉散消其疳,则急急调治,莫从容

也。

\x蛔疳\x

蛔疳者,因过食油腻生冷,并肥甘之物,以致湿热生蛔,腹内缠扰,故有时烦躁多啼,有时肚腹搅痛,口唇色变,

或红或白,口溢清涎,腹胀青筋,肛门湿痒也。急用使君子散治之,莫迟延也。如不愈,用下虫丸极效。若蛔退,又当

调补其脾,以肥儿丸主之。

\x无辜疳\x

无辜疳者,其病原有二焉。或因浣衣夜露,被无辜鸟落羽所污,衣着儿身,致成此证。或缘乳母有病,传染小儿,

以有此疾。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中有虫,如米粉,不速破之,使虫蚀脏腑,便利

脓血,身体羸瘦,面黄发热,致疳病生也。治宜先清其热,宜用柴胡饮;再消其疳,以芦荟肥儿丸继之,其效如神。

\x丁奚疳\x

遍身骨露,其状似丁,故号丁奚也。其证肌肉干涩,昼夜啼哭不止,手足枯细,面色黧黑,项细腹大,突出肚脐,

尻削身软,精神倦怠,骨蒸潮热,燥渴烦急也。先化其滞,用五疳消积丸治之;继用理脾补养,以人参启脾丸最宜。

\x哺露疳\x

哺露者,因乳食有不节,大伤脾胃也。羸瘦如薪,吐食吐虫,心烦口渴,头骨开张,日脯热蒸也。先用集圣丸消其

积滞,继用肥儿丸清理其脾,极灵。若哺露日久,还腹大青筋现者,又宜清补兼施,以人参丸服之,莫从容也。

<目录>

<篇名>呕吐门

属性:\x总括\x

盖诸逆上冲,皆成呕吐。夫诸逆之因,或以乳食过多,停滞中脘,胃气不能健运而上逆也。或于食时触惊,停积不

化而上逆也。或因痰饮壅盛,阻隔气道,或蛔虫扰乱,懊不安而上逆也。总之,上逆之因,虽不同,而皆能成呕吐也。

但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治者要分明也。

\x辨呕吐哕证\x

吐证有三。古人谓有物有声谓之呕,属阳明,气血俱病也;有物无声,吐证之名,属太阳,血病也;无物有声,为

哕证,属少阳,气病也。独李杲谓呕吐哕俱属脾胃虚弱,洁古老人又从三焦以分气积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诸逆上冲也。

治者能分虚实,别寒热,医治之,自无不曲中病情矣。

\x伤乳吐\x

小儿乳食过饱,停蓄胃中,以致运化不极,吐多片乳,犹如物盛满而上溢也。其证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宜消乳

丸、保和丸,化其宿食,安胃和中,兼节其乳食,自然吐止也。

\x伤食吐\x

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以致壅塞中脘,损伤胃气,而成其证。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粘,眼胞

虚浮,身体潮热,治宜清胃和中为主。须先服三棱丸止其吐,再用和胃汤煎服化其滞,而病愈矣。

\x夹惊吐\x

小儿多因饮食之时,忽被惊邪所触而成吐。其证频吐清涎,身体发热,心神烦躁,睡卧不安。宜先截其风,用全蝎

观音散极妙;次止其吐,用定吐丸而病可痊矣。

\x痰饮吐\x

小儿饮水过多,以致痰饮壅盛,留在胸中,变而为痰。痰因气逆,呕吐成矣。其候头目眩晕,面青,呕吐涎水痰沫。

宜用香砂二陈汤,虚者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可安宁矣。

\x虫吐\x

虫吐之证有二,有以胃经热蒸而成,有以胃经寒迫者,皆能令虫不安,扰乱胃中而作吐也。其证唇色必变青色,或

红或白,胃口时疼时止,频呕青涎。属寒属热,当以阴阳之证辨之。热者化虫丸主之,寒者加减理中汤主之,定可痊也。

\x虚吐\x

虚吐之证,多因胃气虚弱,不能消纳乳食,致成此证也。其精神倦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自利不渴,频频呕吐。

以丁香沉香加四君子汤治之,最灵也。

\x实吐\x

小儿平素壮实,偶而停滞,胸腹胀满,二便秘涩不利,痞硬疼痛,口中发渴,思饮寒凉吐多酸臭。宜用三一承气汤

下之,二便利而吐止,可收功矣。

\x寒吐\x

此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冷吐。其候朝食而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

不臭不酸,四肢厥冷,面唇色白。治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煎服。

\x热吐\x

小儿过食煎爆之物,或乳母过浓味,以致热积胃中,遂成热吐。其候食入而即吐,口渴饮冷,

呕吐酸涎,身热唇红,

小便赤色。治宜清热为主,用加味温胆汤可痊也。

<目录>

<篇名>泻证门

属性:\x总括\x

小儿泄泻一证,多因脾被湿侵,土不胜水而成。然致病之原各异,医者认之须清。或伤乳停食不化,或感受寒冷暑

热之气,或惊邪外触,或脏受寒冷,或脾虚作泻,更有飧泻水泻之证。致疾之因不同,而调治之法亦异,或分消,或温

补,治宜精细辨之。

\x伤乳食泻\x

小儿因乳食过饱,损伤脾胃,乳食不化,故频泻酸胀,噫臭,腹热胀满疼痛,口渴恶食,小便赤涩。须用保安丸消

其滞,次用平胃散和其脾,庶积消而泻止,奏神功矣。

\x中寒泻\x

小儿中寒泻者,因过食生冷油腻。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泄皆澄彻清冷,面色淡白,四肢逆冷,懒进饮食。温中

理中汤主之,止泻诃子散堪行也。

\x火泻\x

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泻多黄水,小便赤色。先用玉露散

清其热,再用四苓散利其水,庶可收功矣。

\x惊泻\x

惊泻者,因气弱受惊,致成泄泻。其候夜卧不安,昼则惕惊,粪稠若胶,并带青色如苔也。治宜镇心抑肝,先以镇

惊散定其惊,次以养脾丸服之理其脾,则通灵可望也。

\x脏寒泻\x

小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色清白,腹痛肠鸣。先散其寒,用和气饮极效;后用

温补,以调中汤再灵也。

\x脾虚泻\x

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短少精神,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治

之,必奏奇效也。

\x飧泻\x

小儿或因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者,乃飧泻之名也。治者须补养脾土,先用补中益气汤,

升其中气。若泄泻日久,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x水泻\x

小儿脾胃湿盛,致成水泻。懒食溏泻,便色多黄,清浊不分,溺来短涩。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

阳除湿汤治之自愈。

<目录>

<篇名>感冒风寒门

属性:\x总括\x

小儿气血未充,肌肤最是柔脆。偶触风寒,则邪气入于腠理,其病在荣卫。轻者为感冒,而病易痊。重者为伤寒,

而证难退。或有夹食夹热,或夹惊之辨,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之时,宜体会焉。

\x伤风\x

卫主皮毛,内合于肺,肺感受邪风,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疼痛,有汗嚏涕,其脉浮缓,鼻塞身重,咳嗽频频。

宜杏苏饮解散外邪,同金沸草散开通逆气,此疏风解表,若从容也。

\x伤寒\x

小儿伤寒,乃荣分表感寒邪也。其证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疼身痛,其脉浮紧,呕逆烦渴,此病邪盛欲传经也。初用

九味羌活汤,如热盛者,以双解通圣汤治之。服此药后,已汗下不解,而邪传经者,用柴葛解肌汤;兼里证者,用大柴

胡汤,以解表通里煎服。

\x感冒夹食\x

小儿平日饮食不节,内伤停滞,外复感受寒风。其证发热憎寒,头痛疼,恶食嗳臭,吐出酸物,便闭尿涩,腹热膨

胀。热盛者,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内无热者,用藿香正气饮和解之。表邪已解,然后调理其脾,用平胃散斟酌而行。

\x感冒夹热\x

小儿脏腑,平日素禀有热,今复感伤风寒,风热相搏,则火邪愈盛。故见证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壮热,口渴

饮冷,心神烦躁,谵语狂妄,二便多艰。治宜散其风寒,更宜兼泻其热,先宜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服药后汗出便利,

病须少减,热犹不退者,治宜清热为主,用凉膈散合天水散煎服,则表里清而病愈矣。

\x感冒夹惊\x

小儿感冒风邪未解,复为惊异所触。故见心惊胆怯,睡卧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之证。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复

与凉惊丸清镇之。如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再以柴胡温胆汤之剂和解之,则宁神定志,其效如仙矣。

<目录>

<篇名>瘟疫门

属性:\x总括\x

瘟疫之病,与伤寒之病,传变相同。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乃伤寒之名。有冬受寒邪,而未即发,藏于肌肤之内,

伏于荣卫之间,因至春复感春风而发,温病成焉。至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合门逐户,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

害更烈。或春夏应暖而反寒,秋冬应寒而反暖,此为四时不正之气,名为时气相感为病,与伤寒同治也。其间或发痧

发疹发瘟,要当详明治之。

\x温病\x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寒而发,名为温病。现证同于伤寒。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加生姜半

夏均入。

\x风温\x

风温者,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其证发热自汗,身重鼾眠。如汗少者,用荆防败毒散治之;汗多者,以桂

枝白虎汤,煎服清解之。

\x热病\x

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热病。见证与温病相类,但身不恶寒,而口多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温

病相同也。

\x瘟疫\x

天地流行厉气,而成瘟疫之病,不论老小强弱,沿门合境皆同。盖由邪气自口鼻而入,故此传染之速,迅如风火,

当分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毒。其或发,或清,或攻,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审人虚实重轻以施

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再攻以二圣救苦丹,

则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有功矣。

\x瘟疹痧\x

伤寒发疹、发、发痧,皆因失于汗下,乃时气感染,即其然也。缘表邪覆郁荣卫之分,外泛出皮脉,而成痧疹

之证。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发于荣分,则为疹,营主血,故色红,皆如肤

粟。深重为,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多死证。以色辨热之浅深,验生死也。若其

色淡红稀暗者,皆邪在三阳,已成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寒凉之药所致,是为阴。阴痧阴疹,法当从阴

寒治也。出未透,表热轻者,用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盛者,用三黄石膏汤煎服。已透者,用消青黛

饮加减清之。瘀疹初起,或表里不清,用双解通圣汤为先。

<目录>

<篇名>暑证门

属性:\x总括\x

小儿暑病,有四证焉。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

肝,则抽搐。如攻心,则厥冒不知人事也。

\x中暑\x

中暑之证,汗出,身体壮热,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大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两足寒冷,须以加味人参

白虎汤极灵。

\x伤暑\x

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寒风也。其证无汗发热,口渴,面色赤红,干呕恶中,腹中绞痛,嗜

卧懒食,四肢重疼也。

当用内清外散之法,以二香饮极效。若正气虚弱,当补正除邪,以六君子汤奏功。若伤暑夹食,必恶食多吐泻,以加味

香薷饮治之最灵也。

\x暑风\x

暑风者,手足抽搐,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伤风病。其证烦渴有汗,身热,二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疏

其风,继用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宁矣。切不可作惊痫治之。

\x暑厥\x

暑厥之证,昏眩不知人事者。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夹痰,上冲于心,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若

夹痰者,以辰砂益元散、抱龙丸均可治也。

<目录>

<篇名>霍乱门

属性:\x总括\x

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而成。卒然挥霍变乱,吐泻交作,腹心疼痛也。其能吐能泻者,乃饮暑盛,谓之湿

霍乱。夫饮暑虽盛,若已经吐泻,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欲泻不能,乃寒胜则凝也,为干霍乱。盖既不吐

泻,则邪无去路,故症不轻也。

\x湿霍乱\x

如暑饮合邪,其证吐泻不已,肚腹频痛,口渴引饮,胸膈闷膨。饮盛者,主以二香饮治之;暑盛者,以辰砂益元散

治之,则暑饮之邪清,而霍乱之证愈,其功最灵也。

\x干霍乱\x

如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乃寒暑凝结,腹中绞痛,不能堪当,俗名绞肠痧病也。治者当分寒暑,如烦渴大饮者为热,

以桂苓甘露饮主之;若四肢厥逆,口不渴,理中汤煎服。

<目录>

<篇名>痢疾门

属性:\x总括\x

痢疾之证,多因外受暑湿,内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伤于血者,色多红,以心与

小肠相表里也。其证后重下坠,里急而腹窘痛。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名,医者辨之。

\x寒痢\x

寒冷伤胃,久痢不已,或脏气本虚,复为风寒所乘,伤于肠胃,故痢时肠鸣切痛,实难堪当,面唇青白,口呈渴而

喜饮热,此里寒虚之证也。初宜理中汤,久则真人养脏汤主之,其效通仙也。

\x热痢\x

热痢者,皆因湿热结于肠胃,致腹窘痛,下痢无度,尿短色红,舌赤唇焦,喜饮冷水,此里热之证也。重则当归芍

药汤主之,轻则白头翁汤主之,或香连丸治之亦灵。

\x时痢\x

时痢者,乃痢疾时复感时气也。身体发热无汗,遍身疼痛,热为邪束,因作呕逆。须以仓凛汤散之,而痢自止,有

奇功也。

\x噤口痢\x

如火毒冲冒而成噤口,其证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惟喜饮冷,急宜参连开噤散救之,其功奇矣。

<目录>

<篇名>疟疾门

属性:\x总括\x

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含入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病始成。发时阴阳相并,故或寒或热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

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将退者,亦由夜而昼,由间日而至每日。此去阴就阳,由深而浅,

病将已矣。治者,须详细分明别之也。

\x寒疟风疟\x

凡疟疾,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身体无汗,此为寒疟,不须细详。如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后

寒,身体有汗,此为风疟,亦已详明。如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之剂为主;如风疟,惟桂枝羌活汤斟酌用之。

\x食疟\x

食疟者,因小儿饮食无节,复感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面黄恶食,痞闷不通也。但食有轻重,轻者

须用柴平汤之剂主之;如重而便者,用加味大柴胡汤攻之,则积滞清,而疟渐退矣。

\x疟痰疟饮\x

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胀也。若疟疾已经汗下之后,表里无证,宜用清

脾饮以和之。如痰盛者,用清脾饮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气已虚弱,加人参以扶其正。

<目录>

<篇名>咳嗽门

属性:\x总括\x

《病机式要》云∶肺病则咳嗽,谓有痰有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若只有声而无痰,是咳之名,肺气伤

而不清也。有痰而无声,谓之嗽,脾湿动而为痰也。二者虽俱属肺之为病。然又有肺寒肺热之分,食积风寒之别,医者

宜详辨之。

\x肺寒咳嗽\x

寒嗽者,因平素肺虚喜饮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其证面色白,痰多鼻涕清稀。

初宜圣惠橘皮散为主之

药;若日久而嗽不愈者,须用补肺阿胶散治之,则顺气化痰而嗽宁矣。

\x肺热咳嗽\x

火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金,遂致频频咳嗽,面赤,咽喉干燥,痰黄气秽,多带稠粘也。便软者加味泻白散主

之,便硬,加味凉膈散煎服,则热退气清,而嗽自止矣。

\x食积咳嗽\x

食积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咳嗽频频也。如便溏者,以曲麦二陈汤治之。便燥者,以苏

亭滚痰丸攻下之。

\x风寒咳嗽\x

小儿脱衣,偶为风寒所乘,肺先受邪,使气上逆,冲塞咽喉,发为咳嗽。如常嚏喷流涕,鼻塞声重,多唾痰涎,先

宣疏解风邪,以参苏饮主之,后清其痰嗽,用金沸汤主之。若寒邪壅当散其寒,以加味华盖散治之,则风邪解,而气道

通,气道通而咳嗽痊矣。

<目录>

<篇名>喘证门

属性:\x总括\x

喘证者,则呼吸气出急促,外候抬肩欠肚也;哮则喉中有声音也。然致病之原不一,如实热者,则有气粗胸满,痰

稠便而喘,如虚寒者,则有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其中有风寒壅闭而喘,又有痰饮壅逆而喘,更有马脾风一证,

最为急候,医者须分别详明而治之。

\x火热喘急\x

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干舌燥,作渴,面赤唇红也。因于肺热者,以凉膈散主之。因于胃热者,以白虎汤清之。心

火刑金者,宜用导赤散主之。肾虚火来烁金者,宜用知柏地黄汤治之最灵也。

\x肺虚作喘\x

虚喘之证,气乏声音短涩,以洁古黄汤治之最捷。若虚而夹痰喘促者,百合固金汤治之。若虚而夹热者,以本事

黄汤之剂煎服。

\x风寒喘急\x

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伤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喘急,表热无汗,宜以华盖散之方,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

复被风邪所伤者,宜紫苏饮补而散之。若肺虚外无风邪所伤,内无痰涎壅塞,惟气逆喘急者,以加减苏子降气汤降其逆

气,其喘自愈。

\x痰饮喘急\x

小儿痰饮壅盛,气逆因作喘者,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须急攻痰饮,宜苏葶滚痰丸从而治之。若停饮喘急,不得

卧者,又当泻饮降逆,用苏葶丸治之。

\x马脾风\x

小儿暴喘,俗传其名马脾风。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

坑,鼻窍扇动,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效最灵。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

多不救。

<目录>

<篇名>痰证门

属性:\x总括\x

痰者,因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饮食无节,或乳食过食浓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

若阴气素盛,则化而为饮;阳气素盛,则化而为痰。如稠粘黄色,涩滞难出,为之燥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乃湿寒

也。二者或宜清润,或宜通利,治各不同。

\x燥痰\x

燥痰者,乃肺燥滞涩难出,痰因火动也。火盛则痰多燥粘,故气逆喘咳,夜卧不宁,面红口干,小便黄赤。轻者,

用清气化痰丸清之;重者,用苏葶滚痰丸平之。

\x湿痰\x

湿痰者,因小儿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成湿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懒

饮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如痰多者,用枳桔二陈之剂加苍术、白术除湿化痰。饮盛者,用

桂苓甘术汤扶阳散饮。调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目录>

<篇名>疝证门

属性:\x总括\x

厥阴之脉环阴器,入小腹。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诸疝莫不属之厥阴任脉为病也。小

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寒,内食生冷,以致寒邪积聚凝结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为

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其见证,皆牵引睾丸,小腹绞痛也。又有胎疝

一证,多因孕妇啼泣过伤,动于阴气,结聚不散,令儿生下,即成此证者,乃禀赋为病也。总审大抵热则多纵,寒则痛

临。血分者,在左不移,气分者,在右多动,湿肿坠则重,虚肿坠则轻也。因证而治,自中病情矣。

\x寒疝\x

小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寒湿内蓄,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已久深,复为风冷所束,水气所侵。故

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小腹作痛,而成寒疝。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金茱丸治之如神也。

\x湿热感寒疝\x

中医科病历书写

入 院 记 录 姓名:xxx 职业:农 性别:女 住址:xx 县xx 镇XXX 村 年龄:XX 岁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民族:XX 族 可靠程度:可靠 婚姻:已婚 入院时间:2014-12-28 12:10 籍贯: xx 记录时间: 2014-12-28 14:03 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感疲倦,无晕厥、昏迷等症状。以上症状出现以来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测量血压180mmHg ,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患者求治于XX 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 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之后患者又求治于XX 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 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伴头顶部胀痛。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明显喷射性呕吐。今为求系统治疗故特求治于我院,于门诊测量血压为:“170/100mmHg ”,以“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患脑梗塞3年。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未到外地久居,无近期疫区涉足史,平素生活规律,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其他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非近亲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月经史:13岁天 -天-29275349岁(无明显阴道流血)。 家族史:否认家族内类似疾病及遗传病病史。 望闻切诊: 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 格 检 查

中医望诊

中医望诊 面诊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人体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人体全身有十二条正经,其中面部就经过了九条。 一.学习面诊的第一步,要学会查颜观色,观色看的则是整体面色。面部的颜色在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五种: 1.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是脾胃功能失调,易消化不良,肚胀,一般患有胃病,或浅表性胃炎。性情易思虑。 2.白: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或肤色过白),是肺功能偏弱,面部皮肤毛孔易粗大,说话声音轻微,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易乏力,性情易忧伤。 3.红:面色偏红(或肤色易泛潮红色),是心脏功能偏弱,心火偏旺,性格易急躁,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黑:面色晦暗没有光泽,肾虚,睡眠质量不高,易牙疼,记忆力减退,易腰疼,而且容易受到惊吓。 5.青:面色泛青色,肝血功能失调,注意肝胆方面的疾病。性情易郁闷,脾气易急躁。 二.区域性的个案诊断。 1.痘:长痘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而红的痘,是实火。调理方法为:泻火。一种是小而淡的痘,是虚火。调理方法

为:滋阴。 2.斑:长斑是虚症,凡是长斑的人心脏收缩功能低,中医上讲:心气不足。额头区: 额头长大痘:心肺火旺,易咽干,嗓子干,精神压力过大,心情容易急躁。(或妇科有炎症。)额头长小痘:肺气虚,体质弱,体弱的连痘都长不出来了。 额头长斑:气血不足,记忆力减退,易失眠多梦,头昏脑胀。额头过早的出现皱纹:阳气不足,怕冷,手脚易冰凉,懒言少语,体质偏弱。 眼周区:眼袋: 1.豉胀,大而饱满的眼袋:长这种眼袋的人一般红光满面,食欲很好,易患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2.松弛的眼袋:脾虚,肾虚,易乏力,四肢无力,皮肤颜色黄没有光泽,思虑过多。 黑眼圈: 1.发青色的眼圈:肝血不足,眼易干涩,迎风流泪,腿易抽筋。 2.发黑色的眼圈:肾虚,记忆力减退,易腰膝酸软, 3.内眼角发黑:肾虚,易腰酸,腰疼。 眼周皱纹: 1.上眼角皱纹:胆经,三焦经不通,睡眠质量差。 2.下眼角皱纹:思虑过多,胆小,胆怯,体质虚弱。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心香一瓣_新浪博客 摘自《望诊遵经》清朝汪宏著 相气十法提纲 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 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 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 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

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 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 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 色以润泽为本 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

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 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 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 夫润泽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 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 初诊记录 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 1210血常规:RBC4.5×10/L WBC2.98×10/L 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胃不和 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 2、胃溃疡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 复诊记录 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 问诊 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教育资料. . 物生姜。 诊断: 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 二、疾病名称:口臭 初诊记录 姓名:马某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口渴口臭、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现病史:食道炎、浅表性胃炎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既往史:无 望闻切诊 望诊:舌苔黄腻,腐苔,爪甲有棱 闻诊:口臭 切诊:脉细滑 辩证分析:既往有嗜食辛辣食物习惯,口内气味浊臭,他人不敢靠近。此次因饮食不加节制,辛辣食物化热伤阴。 诊断: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标准(资料整理)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要求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第八条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九条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第十条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十一条对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中医院住院病历规范与范例完全版

XXX中医院 住院病历书写规范 说明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院书写中医病历的要求,提高住院病历书写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与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住院病历管理,经院委会研究决定,特制订本规定。本规定自即日起新入院患者均应按照此规定书写,并与3月份开始按新标准检查运行病历,及抽查住院归档病历,并按奖惩办法进行奖惩,对于不能按本办法书写病历者第一次予以通报批评,仍不能按本办法执行者停职学习本法并考核后方可重新上岗,停职期间无工资奖金。 本办法参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 2、XXX中医院《住院病历书写考评标准表》2012年版 3、《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02)19号 4、河南省卫生厅《医疗文书规范管理补充规定》 5、中医学院一附院《病历书写规范和评价管理手册》 目录 1、住院病历 2、首次病程记录 3、上级医师查房及病历修改要求 4、24小时出入院记录样式 5、转科记录 6、转入记录 7、术前小结 8、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9、抢救记录 10、出院记录 11、阶段小结 12、死亡记录 13、医嘱书写要求及规范 附录1.XXX中医院住院病历质量考评细则 附录2.运行病历质量考评标准(试行) 附录3.住院病历考评奖惩办法初稿 住院病历

要求:可分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时间、记录时间、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1.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因。 2.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 3.伴随症状:记录伴随症状,描述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记录患者发病后到入院前,在院内、外接受检查与治疗的详细经过及效果。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以示区别。 5.发病以来一般情况:简要记录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体重等情况。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1.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 2.婚育史、月经史:婚姻状况、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女性患者记录初潮年龄、行经期天数、间隔天数、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痛经及生育等情况。 3.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六)中医望、闻、切诊应当记录神色、形态、语声、气息、舌象、脉象等。 (七)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肛门,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八)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九)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分类按检查时间顺序记录检查结果,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作检查,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及检查号。 (十)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综合分析所作出的诊断。如初步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应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十一)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样式: XXX中医院住院病历 第次住院记录门诊号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新版中医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要求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 第八条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九条病历书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日期和时间,采用24小时制记录。 第十条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第十一条对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第二章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第十二条门(急)诊病历内容包括门(急)诊病历首页[门(急)诊手册封面]、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第十三条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第十四条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记录和复诊病历记录。

中医望诊疾病秘诀

中医望诊疾病秘诀 看相以为是迷信的,其实,有些内容确实有些道理,夹杂了中医望诊内容。今日偶然见到,摘录如下: 面相疾病生死秘诀

1、何知此人病在心 两眉锁皱山根细,气色青黑暗三阳,心痛心忧愁郁际。 2、何知此人病在肝 两眼睛红颈筋粗,气色干燥金伤木,定然束怒气嘈嘈。 3、何知此人病在脾 满面青黄瘦不支,神衰唇白难运食,成湿成痰定必宜。 4、何知此人病在肺 颧红肺火颧黑寒,血咳吐血殊哮喘,寒热两关颧上看。 5、何知此人病在肾 耳黑额黑面乌暗,补水制火节欲心,眼睛昏暗房劳禁。 6、何知此人盅胀亡 山根低小面黑黄,纵有病人面略白,眼深鼻断象孤寒。 7、何知此人手足伤 山根一断气难扬,肾亏筋弱殊火烁,跌扑伤病鼻骨殃。 8、何知此人夹色病

两眼昏暗神不清,两眉粗压目蒙昧,夹色伤寒阳缩惊。 9、何知此人主长寒 面有垢神色暗黄,黑是寒兼黄是热,有痰宜辨眼睛黄。 10、何知此人主狂痰 眼突睛黄下白现,杀重性刚主狂颠,痰生肺火胸中战。 11、何知此人遗精症 皮色青黄色木荣,有时红艳如脂抹,相火虚痰亦泄精。 12、何知此人痛心病 头低眉皱山根青,兼印多纹抑郁重,精舍暗黑痛难胜。 13、何知此人火烁金 颧红血壮发须少,露筋露骨齿牙颓,定知火盛筋骨烧。 14、何知此人主长寒 须浓困口不分清,黑更须防餐饭少,老来噎食定优惊。 15、何知此人必吐血 山粗露骨瘦且小,面青骨赤血必防,纵然不吐疮衄照。

16、何知此人必痨症 面皮网鼓眼神急,人瘦气短性操兼,鼻剑背薄颐尖龈。 17、何知此人失血来 面皮背黄色不荣,须红须赤发早脱,此时失血乃成形。 18、何知此人热呕血 额黑耳暗面皮焦,唇裂紫黑验如此,面上无光定不调。 19、何知此人粪后红 年寿之间有暗乌,定然食燥则生血,痔血便血作常遭。 20、何知此人肾水亏 眼下阴阳有暗乌,必是少年多纵欲,眼深暗黑又干枯。 21、何知此人发哮喘 两颧暗黑多乌点,此是肺寒实无疑,唇黑兼之检自宜。 22、何知此人多衄血

中医望诊:在脸上可以看出的疾病

中医望诊:在脸上可以看出的疾病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是:水木金火土 按大自然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

肾是先天之本: 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于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 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 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 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 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 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 肝功能弱的人,喜酸; 心功能弱的人,喜苦; 脾功能弱的人,喜甜; 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 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 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 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 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 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这是相克,也是恶性循环。

中医骨科常见骨折病历书写模板

骨科常见骨折病历书写模板 入院记录 主诉:**致***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天。 现病史:自述**天前在****因****不慎跌倒,***最先着地,致伤***部,伤后觉***部**(疼痛类型)痛难忍,***部逐渐肿胀,并出现畸形,活动时疼 痛加重,***关节活动受限,伤后***(处理情况)。为求进一步治疗, 于今(入院方式)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收住我科进一步诊 疗。伤后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促、腹胀腹痛、二便失禁或血 尿血便。入院证见:**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肝炎、肺结核、心脏病、糖尿病及肾炎等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未发现药物过敏史。其他系统 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出生及生长于原籍,否认曾到过其他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地区及其接触情况,无烟酒、食鱼生及其他特殊嗜好,生活及居住条件一般。否认有 冶游史。 婚育史:**岁结婚,有*儿*女,子女及配偶均健康。 月经史:**岁*-*/**-**,既往月经量中等,颜色暗红,无血块,否认痛经、白带异常及闭经史等。 家族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特殊的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P**次/分,R**次/分,BP***/**mmHg,体重:**Kg,身高:***cm。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面容;面色红润、含蓄;音语清晰,语声如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皮肤粘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水肿、皮疹、瘀斑、紫癜、皮下结节、肿块、焦痂、溃疡、瘢痕、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毛发生长、分布正常。淋巴结:全身或局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及压痛。 头部及其器官:头颅五官大小正常,无肿块、压痛、瘢痕,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巩膜无黄染,双眼睑无浮肿,乳突区 无压痛,外耳道及鼻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各鼻窦区无压痛,口唇 无紫绀,口腔粘膜无出血点及溃疡,咽无红肿充血,双侧扁桃体 无肿大。 颈部:颈部软,两侧对称,颈静脉无曲张,无抵抗及压痛,双侧甲状腺不大,未触及肿块及结节。 胸部: 胸廓: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未见有静脉曲张、皮下气肿,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胸骨无压痛。 肺脏:两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平稳,节律整齐;两侧语颤无明显增强或减弱,无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感等;双肺叩诊清音,无实音或浊音;听诊两 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脏: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漫,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和摩擦感,心界叩诊无增大,心率**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 音。

中医望诊

中医望诊 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 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症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三、望形态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四、舌诊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外邪入侵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10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 一、住院记录书写要求: 1.入院记录是住院病历的缩影,要求原则上与住院病历要求相同,能反应疾病的全貌,但内容要重点突出,简名扼要。 2.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3.对住院病历中与本病无关的资料可适当简化,但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及阴性资料必须具备。 二、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要求: 1.因旧病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病人,由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书写再次入院病历,住院医师书写再次入院记录。 2.因新发疾病而再次入院,不能写再次入院病历和记录,应按住院病历及入院记录的要求几格式书写,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既往史中。 3.书写再次入院记录时,应将过去病历摘要以及上次出院后至本次入院前的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等可从略,有新情况应加以补充。 4.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内容及格式同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 三、表格式病历书写要求: 1.表格式病历必须包含有住院病历要求的全部内容。 2.表格式病历由住院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填写。 3.表格式病历入院记录内容同住院病历记录的内容。 四、康复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住院病历是为有功能障碍,需要全面康复的住院者而设计的具有专科特点的病历,原则上与住院病历相同,但康复住院病历书写应突出以下特点和要求: 1.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病历上应反映出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患者对功能障碍的适应情况,确定需解决的问题,明确康复目标,拟订康复计划。 2.侧重功能评估,要对运动、感觉、言语、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功能作出详细的评估,重视残存的功能,估计康复的潜力,拟定功能康复的重点。 3.康复住院病历可分为综合性康复病历和分科性康复病历。 4.综合性康复病历由康复医师书写,内容有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综合功能评估、病历小结、诊断、诊疗计划等。医师签全名。 5.分科性康复病历由专科治疗师书写,内容有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康复目标、治疗计划、治疗小结及治疗记录,治疗师签全明。 五、病历中其他记录的书写要求: 1.病程记录:入院后的首次病程记录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初步诊疗计划、观察重危病人病情变化要注意的事项。病程记录应包括病情变化(症状、体征),上级医师和科室内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特殊治疗的效果和反应,重要医嘱的更改和理由,各种会诊意见,对原诊断的修改和新诊断确立的依据,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记录。一般病人每1~2天记录一次,慢性病人可3天记录一次,康复病人一般可每周记录一次,重危病人或病情突然恶化者应随时记录。 2.治疗记录:入院后的首次治疗记录在病人入院首次治疗后24小时内由评价治疗师完成,首次治疗记录包括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治疗计划。治疗记录应包括治疗效果的观察,疗程的进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会诊、交接班、评价会、转科均应记录。治疗记录由经治疗是记录,一般病人可每周记录一次,会诊、交接班、评价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姓名:性别:年龄: 科别:_年_月_日(一般信息按门诊通用病历要求填写) 主诉:病人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诊治经过。 既往史:必要的、特殊的既往史、药物食物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望、闻、切诊内容) 与诊断有关的望、闻、切诊的阳性所见,必要的体格检查等。 舌象(舌体、舌质、舌苔、舌底脉络)。 脉象(两周岁以下小儿需察食指络脉)。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辨证分析:归纳四诊所得的主症、阳性体征、舌象、脉象等,扼要分析病位、病因、证候属性、病机转化。 诊断:含中医病(症)名,证名及西医病名诊断。可写疑似诊断,但门诊三次,仍未确诊者,应请上级医师会诊,协助诊断。 治法:根据辨证写出指导用药的理法。 中医治疗:1、方:运用成方可写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写自拟方名或标示“自拟方”字样。 药:每行写四味药,药物名称右上角写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g”可写“克”。药方下面写剂数、用法、用量频次、特殊注意

事项等。 2、中成药 3、非药物疗法 医嘱:进一步诊治建议、护理、饮食宜忌、不适随诊、复诊建议等。 医师签名(盖章):×××初诊记录

中医门诊复诊病历规范 复诊日期: 主观症状的变化情况描述: 客观体征的变化情况记录:包含望、闻、切诊内容。 检查结果:必要的检查结果,没有可不填 辩证分析:对病情变化的简要病机分析: 诊断或更正诊断:含中医病(症)名,证名及西医病名诊断。治法:根据辨证写出指导用药的理法。 中医治疗:1、方:运用成方可写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写自拟方名或标示“自拟方”字样。 药:每行写四味药,药物名称右上角写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g”可写“克”。药方下面写剂数、用法、用量频次、特殊注意事项等。 2、中成药 3、非药物疗法 医嘱: 医师签名(盖章):×××复诊记录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心病

面赤而枯槁晦暗,如衃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中医科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科病历 1.一般项目 同西医住院病历,另加发病节气。 2.主诉 描写病人自觉主要痛苦(症状)和发生时间。 3.现病史 详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原因、演变经过,主症的性质、程度及有关兼证,疹治过程和效果反应。 4.既往史 简述过去曾患过何主要疾病,时间和治疗情况,反映与本病有关的一些资料。 5.其他史 包括个人史、家族史。如系妇女,要记述月经、生育史小儿要记述喂养、生长史。 6.四诊检查 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叙述四诊所得的客观资料。主要内容如下: (1)望诊:神色、体态、舌(质、苔色、湿润度、形状),其他异常现象(如口腔、耳、鼻、眼、爪甲、斑疹、白等),有关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数量,儿科三关指纹等。 (2)闻诊:声音(语音、气息及有关异常情况,如咳声、痰鸣声、呕呃声等),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泌物的气味)。 (3)问诊:现在主要症状及其他兼症。 (4)切诊:切脉(三部九候),按腹部及有关头颈、胸部、四肢、脊柱、关节等。 7.辨证分析 (1)辨清病因、病机、病位。 (2)分析和确定中医病名、证型,提出类证鉴别的依据。 (3)估计病情的发展、预后。 8.体检摘要 T、P、R、BP,阳性体征及有关的阴性体征。 9.理化检查

列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时间。 10.初步诊断 写在右下方。先中后西,双重诊断(确无对应西医诊断例外)。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和分期,并病者可填一个以上的诊断[例如:①肺痨(阴虚型);②肺痈(溃脓期)]。西医:按主要疾病、伴发疾病顺序填写[例如:①肺结核;②肺脓疡]。 11.签名 必须按级审查负责,签署全名于右下方。

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中医望诊面相与疾病 第一节内脏与人体 望诊为四诊之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必反映到体表。《灵枢》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内脏的功能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诸方面的变化。察皮肤之滑涩,可知津液之盈亏;腠理之疏密,可测营卫之强弱;肌肉之松紧,可辨胃气之虚实;筋膜的粗细,可别肝血之盈亏;骨骼的坚脆,可析肾气 之盛衰。 《黄帝内经》曰:“夫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就人体而言,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骨,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五脏之官:目者肝之官,鼻者肺之官,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故心出为舌,肝出为目,肺出为鼻,脾出为唇,肾出为耳。从舌、目、鼻、耳、唇可察五脏之变化。五脏所主:心主脉,其荣色;肺主皮,其荣毛;肝主筋,其荣爪;脾主肉,其荣唇;肾主骨,其荣髮。从皮肤、毛、髮、筋、爪、唇可察五脏之强弱。五脏所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 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人的情感、意志也与五脏相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二节色泽与健康 一、常色与病色 医经将人体面色分常色与病色。常色乃健康人皮肤的色泽,其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常色又分正色与客色。人所属种族的皮肤之正常颜色称为正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荣润光泽。然由个体差异,正常面色亦稍有变化,人有老少之分,老人不宜色嫩,少年不宜色枯。随外界、情绪、气候等因素的变化所显现出的色称为客色。邪气入侵,皮肤所显之色泽,称为病色。 《望诊避经》指出,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色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气血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渐汗出而面赤。思则气聚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噍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紧锁,色深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 变中之变,可诊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二、察色十法 由于内脏精气的华彩外现于颜面,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通过观察面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