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00例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分析与启示

1000例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分析与启示

摘要

本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和分析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现状。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独”.使他们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不同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种家庭环境的变化又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异性。这些人格特异性因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得以稳固和成型。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智力水平高创造力低,亲和需要强交际能力差.自我悦纳程度高悦纳他人程度低,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差,行为好强耐挫力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背离的人格特征,表现出优点和缺点交织并存的人格现状。大学德育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特异性,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德育体系,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

f本文的特点如下:

、1、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理论分析建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使实证调查的资料并不仅仅是事实和数据的罗列,使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从内容上看,全面系统地对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现状进行了辨证、客观的分析,为今后独生子女群体的研究和教育打下了基础。I/t

【关键词】独生芋女人格人格德育

Abstract

Investigationsandanal”isaremadeonthepersonalitiesoftheChinesesingle—

childcollegestudentsofthefirstgeneration.Usingthemethodofintegratingtheoryanalysiswithfieldinvestigation,itisfoundthatbecauseofthecharacteristicsof”single”,theyhavedifferemfamilystructuresandparenthoodfromthenon—single—childcollegestudents,whichresultintheirdifferentialpersonalities.Thesedifferen?tialpersonalitiesgetstableandtakeshapeinfluencedbyschooleducationandsocialenvironments.

Comparingthepersonalitiesofsingle—childandnon—single—child。thepaperdrawsaconclusion:thesingle——childcollegestudentspossessthepersonalityadvan-tagesofhighintelligencelevel,strongself—confidenceandgoodself—image,strongindependentconsciousness.AttheSalTzetime,theyhavesomepersonalitydisadvan—

likelowcreativity,pooradaptability,weakcompressionresistance.gettinga-tages

longbadwithothers,poorabilityofindependenceandweakmoralityete.Accordingtothedifferentialpersonalitiesofthesingle—childcoUegestudents.themoraleduca—tionincollegesshouldadopteffectivemeasures,setupamoraleducationsystemhate—gratingfamily,schoolandsocietytOperfecttheirpersonalities.

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per:

1.Ontheresearchingmethod,thispaperintegratestheoryanalysiswithfieldinvestigation.Ononehand,thetheoryanalysisisbasedonthefieldinvestigation.Ontheotherhand,thematerialsoffieldinvesdgationarenotjusttheenumerationoffactsanddata,whichmakestheresearchconclusionreliable.

2.Onthecontents,thispapermakesexternalanddialecticanalysisoftheper-sonalitysituationoftheChinesesingle—childcollegestudentsofthefirstgeneration,whichlaysabasefortheresearchandeducationforthesingle—‘childgroupinthefu—ture.

Keywords:single—childpersonalitypersonalityeducation

第一章绪论

§1.1国外研究综述

据德国(焦点)周刊一篇文章的描写,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滚滚而来.妈妈们只愿生一个孩子。联合国调查显示,在工业国家每个妇女生育子女的数目平均为1.57个,在48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到2050年。每个妇女生育的数目,将以现在的5.74个降到2.51个。目前意大利平均每个妇女有1.18。个孩子,德国50%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的比例超过30%。总之,家庭人口数目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引发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最早的研究是从特殊儿童的研究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于1898年发表世界第一篇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对象加以研究。博汉农在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固然有温和正直、顺良、宽容等优点,但独生子女也具有缺乏社交性、早熟、娇生惯养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的对象加以研究。

德国的小儿科医师内特尔以临床研究为出发点.从医学角度研究独生子女,1900年他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或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作为一名,.bid科医生,内特尔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到许多与独生子女有关的异常行为的病例。他认为独生子女一系列问题不外乎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溺爱,二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

以上观点,代表了独生子女性格研究的一派观点: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独生子女研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胡克(Hookor.H.F)、武斯特(Worcester.D.A)基尔福特(Guilford.K.B)等人作了一

第一章绪论

§1.1国外研究综述

据德国(焦点)周刊一篇文章的描写,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滚滚而来.妈妈们只愿生一个孩子。联合国调查显示,在工业国家每个妇女生育子女的数目平均为1.57个,在48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到2050年。每个妇女生育的数目,将以现在的5.74个降到2.51个。目前意大利平均每个妇女有1.18。个孩子,德国50%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的比例超过30%。总之,家庭人口数目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引发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最早的研究是从特殊儿童的研究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于1898年发表世界第一篇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对象加以研究。博汉农在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固然有温和正直、顺良、宽容等优点,但独生子女也具有缺乏社交性、早熟、娇生惯养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的对象加以研究。

德国的小儿科医师内特尔以临床研究为出发点.从医学角度研究独生子女,1900年他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或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作为一名,.bid科医生,内特尔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到许多与独生子女有关的异常行为的病例。他认为独生子女一系列问题不外乎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溺爱,二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

以上观点,代表了独生子女性格研究的一派观点: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独生子女研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胡克(Hookor.H.F)、武斯特(Worcester.D.A)基尔福特(Guilford.K.B)等人作了一

惯上几乎没有什么太差别,在许多方面,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心理学家托妮?法尔博在其所著(独生子女家庭)一书中也指出,“从整体上看,他们(独生子女)同别的孩子没有差别,在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略显优势。”①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并列出了许多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则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于非独生子女。

西方独生子女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西方独生子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中国有所不同。西方独生子女数量激增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仃丁追求舒适的生活享受,自愿减少子女生育数量,独生子女生活在双亲的关爱之中;第二次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使家庭无力生养更多的子女,独生子女得不到双亲的照顾;第三次是60~70年代,急剧增长的婚姻不稳定状态造成大量单亲家庭,同时造成新的独生子女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必须生活自理,甚至扮演配偶的角色。同样的独生子女现象,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人格必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将独生子女放在中国的广阔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

§1.2中国独生子女研究

在中国。由于生育政策的限制,独生子女增多的趋势以更快的速度到来。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城市居民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居民至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这个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到1995年,中国有3.2亿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②。到今天,除特殊情况外,城市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农村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伴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我国的独生子女的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纵观

?2-

惯上几乎没有什么太差别,在许多方面,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心理学家托妮?法尔博在其所著(独生子女家庭)一书中也指出,“从整体上看,他们(独生子女)同别的孩子没有差别,在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略显优势。”①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形成了两派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并列出了许多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则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于非独生子女。

西方独生子女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西方独生子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中国有所不同。西方独生子女数量激增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仃丁追求舒适的生活享受,自愿减少子女生育数量,独生子女生活在双亲的关爱之中;第二次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使家庭无力生养更多的子女,独生子女得不到双亲的照顾;第三次是60~70年代,急剧增长的婚姻不稳定状态造成大量单亲家庭,同时造成新的独生子女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必须生活自理,甚至扮演配偶的角色。同样的独生子女现象,由于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人格必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将独生子女放在中国的广阔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

§1.2中国独生子女研究

在中国。由于生育政策的限制,独生子女增多的趋势以更快的速度到来。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城市居民一对夫妇只准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居民至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这个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到1995年,中国有3.2亿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②。到今天,除特殊情况外,城市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农村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伴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我国的独生子女的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纵观

?2-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较多的研究认为,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与上述观点不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个性和行为上并不存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体差异不多。

§1.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何差异的研究

一种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而在品德个性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另外一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则与上述观点不大一致。他们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道德品质方面差别不大,在性格习惯和身体素质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差,学习成绩方面比非独生子女好。

§1.2.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最多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直到一些更为专门的方面,比如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不良行为的防止,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都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独生子女之所以在心理、智力、身体、性格、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如此,面是由于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的结果。认为独生子女的优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恰恰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较多研究集中探讨了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1.3国内独生子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多年来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较多的研究认为,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与上述观点不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个性和行为上并不存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体差异不多。

§1.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何差异的研究

一种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而在品德个性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另外一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则与上述观点不大一致。他们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道德品质方面差别不大,在性格习惯和身体素质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差,学习成绩方面比非独生子女好。

§1.2.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最多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直到一些更为专门的方面,比如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不良行为的防止,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都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独生子女之所以在心理、智力、身体、性格、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如此,面是由于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的结果。认为独生子女的优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恰恰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较多研究集中探讨了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1.3国内独生子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多年来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较多的研究认为,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结论与上述观点不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个性和行为上并不存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体差异不多。

§1.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何差异的研究

一种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而在品德个性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另外一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则与上述观点不大一致。他们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道德品质方面差别不大,在性格习惯和身体素质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差,学习成绩方面比非独生子女好。

§1.2.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最多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直到一些更为专门的方面,比如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智力开发,不良行为的防止,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都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独生子女之所以在心理、智力、身体、性格、行为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如此,面是由于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的结果。认为独生子女的优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恰恰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较多研究集中探讨了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1.3国内独生子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多年来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

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2)从微观角度研究独生子女的较多,研究独生子女现在所涉及的领域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多,而从宏观角度,研究独生子女性格特点形成的原因,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独生子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少。对独生子女心理和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表面现象多,而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少的情况。‘

§1.4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

从理论上看,纵观中国20年的独生子女研究,集中探讨的是幼儿期、少年期的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研究却不够。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独生子女大学生显然不同于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因而不能用目前对中小学独生子女人格研究的结论代替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研究。

从实践上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巳相继进入高等学校。调查资料显示.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已达80%,非独生子女仅占20%。这批独生子女大学生全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父母对他们期望值高,社会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寻求有效的独生子女教育对策,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研究不足.常常导致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有关人员把中小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强加到大学生独生子女身上,造成教育的失误。因而研究作为未来社会重要促进力量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既有利于寻求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瞻性对策,又有利于当前中小学的人格教育。

此外,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探讨,也有利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与执行。现在在校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是中国生育革命的产物。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人格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是否因为

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2)从微观角度研究独生子女的较多,研究独生子女现在所涉及的领域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多,而从宏观角度,研究独生子女性格特点形成的原因,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独生子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少。对独生子女心理和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表面现象多,而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少的情况。‘

§1.4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

从理论上看,纵观中国20年的独生子女研究,集中探讨的是幼儿期、少年期的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研究却不够。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独生子女大学生显然不同于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因而不能用目前对中小学独生子女人格研究的结论代替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研究。

从实践上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巳相继进入高等学校。调查资料显示.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已达80%,非独生子女仅占20%。这批独生子女大学生全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父母对他们期望值高,社会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寻求有效的独生子女教育对策,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研究不足.常常导致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有关人员把中小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强加到大学生独生子女身上,造成教育的失误。因而研究作为未来社会重要促进力量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既有利于寻求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瞻性对策,又有利于当前中小学的人格教育。

此外,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探讨,也有利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与执行。现在在校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是中国生育革命的产物。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人格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是否因为

于人们理解和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1.5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

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要回答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用复杂的方法去认识,仅有理论的推演,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仅有实证调查,数据和资料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来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

§1.5.1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首先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本文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理论基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就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既有人格优点,也有人格缺点。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结论,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提供了理论指导。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格及行为方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我们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就必须考察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

(3)社会心理学关于人格及其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认为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由动力系统、活动系统和调控系统三部分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精神面貌。需要、理想和信念是人格的动力系统,它是一个人的积极性的直接来源.决定一个

于人们理解和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1.5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

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要回答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用复杂的方法去认识,仅有理论的推演,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仅有实证调查,数据和资料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来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

§1.5.1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首先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本文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理论基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就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既有人格优点,也有人格缺点。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结论,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提供了理论指导。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格及行为方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我们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就必须考察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

(3)社会心理学关于人格及其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认为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由动力系统、活动系统和调控系统三部分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精神面貌。需要、理想和信念是人格的动力系统,它是一个人的积极性的直接来源.决定一个

于人们理解和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1.5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

怎样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要回答的是研究方法的问题。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用复杂的方法去认识,仅有理论的推演,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仅有实证调查,数据和资料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来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

§1.5.1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首先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本文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理论基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就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既有人格优点,也有人格缺点。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结论,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提供了理论指导。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格及行为方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我们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就必须考察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

(3)社会心理学关于人格及其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认为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由动力系统、活动系统和调控系统三部分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精神面貌。需要、理想和信念是人格的动力系统,它是一个人的积极性的直接来源.决定一个

心。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结合在一起就称为自我意识。它使一个人的各种人格特点统一成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人格。人们通常所讲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制、自律等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与这些特征对立的自卑、自愧、自轻、自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高自大等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总司令部,人格的其它要素服从自我意识的“一元化”领导和指挥。人格的构成如图所示:③

人格构成理论是本文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理论依据。本文根据人格结构的理论,分别从智力、创造力、自信心、人际交往、耐挫力、独立性及由理想和信念所决定的道德水平等方面考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1.5.2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格测量和访谈法是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具体方法。

(1)人格测量

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行为观察,自陈量表,投射技术。本文选择的是自陈量表方法。心理学测量人格的自陈量表多达几十种,如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社会成熟量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等。本文采用的是16种个性因素测量法。16种个性因素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编制的。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征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

,6?

心。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结合在一起就称为自我意识。它使一个人的各种人格特点统一成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人格。人们通常所讲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主、自制、自律等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与这些特征对立的自卑、自愧、自轻、自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高自大等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总司令部,人格的其它要素服从自我意识的“一元化”领导和指挥。人格的构成如图所示:③

人格构成理论是本文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理论依据。本文根据人格结构的理论,分别从智力、创造力、自信心、人际交往、耐挫力、独立性及由理想和信念所决定的道德水平等方面考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1.5.2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格测量和访谈法是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的具体方法。

(1)人格测量

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行为观察,自陈量表,投射技术。本文选择的是自陈量表方法。心理学测量人格的自陈量表多达几十种,如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社会成熟量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等。本文采用的是16种个性因素测量法。16种个性因素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编制的。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征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

,6?

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征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然后他又据此编制了专门的量表来测量。16种特质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从16种个性因素的得分上。又可测出一个人心理健康因素、创造能力因素。问卷调查中,我们以武汉理工大学2001级的部分班级作为调查样本,共1400人回答了问卷.符合要求的答卷'1200份,其中独生子女占80%,非独生子女占20%。我们的许多结论如智力、创造力、心理承受力(耐挫力)、亲和需要等都源于16PF的调查结果。

(2)访谈法

在问卷的样本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独生子女30人进行了个案调查,并选择了若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进行座谈,更全面了解他们的人格、心理行为、家庭关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道德状态、自我悦纳和悦纳他人等结论都源于个案访谈和大量的座谈。

将理论和实证调查相结合,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独生子女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人格和非独生子女相比具有特异性;

●独生子女人格并不是由“独”本身所造成,而是由“独”所引起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变化及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因素、自我悦纳、亲和需要、行为好强、独立意识等方面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着创造力低、耐挫力、不能悦纳他人、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背离的人格缺点;

●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优点和缺点交织并存。

§1.6研究特点

(1)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理论分析建立在

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着表面特征的潜在基础。卡特尔从许多表面的行为中抽取了16种根源特质,称为16种个性因素,然后他又据此编制了专门的量表来测量。16种特质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从16种个性因素的得分上。又可测出一个人心理健康因素、创造能力因素。问卷调查中,我们以武汉理工大学2001级的部分班级作为调查样本,共1400人回答了问卷.符合要求的答卷'1200份,其中独生子女占80%,非独生子女占20%。我们的许多结论如智力、创造力、心理承受力(耐挫力)、亲和需要等都源于16PF的调查结果。

(2)访谈法

在问卷的样本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独生子女30人进行了个案调查,并选择了若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进行座谈,更全面了解他们的人格、心理行为、家庭关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道德状态、自我悦纳和悦纳他人等结论都源于个案访谈和大量的座谈。

将理论和实证调查相结合,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独生子女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人格和非独生子女相比具有特异性;

●独生子女人格并不是由“独”本身所造成,而是由“独”所引起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变化及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因素、自我悦纳、亲和需要、行为好强、独立意识等方面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着创造力低、耐挫力、不能悦纳他人、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背离的人格缺点;

●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优点和缺点交织并存。

§1.6研究特点

(1)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理论分析建立在

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实证调查的资料并不仅仅是事实和数据的罗列,使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考察了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宏观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避免.了国内对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只重家庭等微观因素的分析,不重视宏观研究的缺陷。

(3)在问卷调查的回收答卷中,剔除了父母离异的独生子女答卷,父母不健在的独生子女的答案,只抽取健全家庭独生子女群体来考察,有理由说他们的人格不是由于“独生”之外的其他原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健在等原因所造成。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8?

第二章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

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较,独生子女大学生既具有一定的人格优势,也存在不少人格缺陷,并且他们的每一种人格优点都有相应的人格缺点相伴随,这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呈现矛盾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2.1智力水平较高和创造力低并存

能力是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力可以表现在多方面。表现在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称为智能。人的各种能力发展中,智能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从16PF的调查结果来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性因紊聪慧性上的得分都处于6~lO分的高分区,这表明经过高考筛选的大学生,不管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智力水平都较高。但比较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聪慧性的平均得分,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聪慧性平均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0.75分。这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智力因素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一结论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家的结论相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对独生子女智商和非独生子女智商进行比较性测查,测得结果,独生子女智商为108,非独生子女智商为100。我国(心理卫生>杂志在1989年<独生子女教育>一文中.对862名非独生子女学生和294名独生子女学生的抽样调查,也表明独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15,非独生子女为110。这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智力因素上呈现一定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智力因素高于非独生子女。人们通常会认为,智力水平高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创造能力一定也会高,这种看法是否正确。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可以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新的设计或新方法或是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等。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有

?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