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问诊医院暴力

问诊医院暴力

问诊医院暴力

“在急诊科,你一定要看清楚出口在哪里。病人要打你,就要跑。”这是广州一些医院的一句流行语。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调侃,可很多医生护士坦承这是真的。暴力已成危害医患关系的又一大毒瘤。
近日,兰溪市人民医院四天内两位医生被打,市区某医院也有医生被打肋骨骨折。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启动新一轮医改2年后的今天,医患纠纷为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而在医患之间信任危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制度缺失、机制空缺?
有医生称,穿白大衣不单有自豪感还有恐惧感,因为不知道拳头什么时候袭来。其实,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谁都不希望发生冲突,谁都有自己的委屈与不平;病人对医生苛求,医生对病人冷漠,谁都没好处。 
为此,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医院发现,医院暴力事件频发背后除了医疗行业深层次的机制问题外,还与患者对医生普遍缺乏信任感以及医疗资源紧缺有关。

现状分析:
急诊科是医院暴力重灾区
急诊科医生护士接诊的都是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的病人,病人就诊时间没有规律,亲属、陪护人员及病人求医心切,而急诊科工作量大,常处于被动状态,种种因素累加,让急诊科成为医院暴力的重灾区。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祖军说,虽然该科在2011年比较大的暴力冲突仅有三起,但是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平时遭遇的言语甚至肢体方面的侵犯还是比较常见。去年,他们科已有医生因为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辞职。
此外,碰到节假日,急诊遇到高峰,很多时候医生护士忙不过来,有一些患者或者家属会比较着急,其实,急诊有自己的工作流程,那就是危重病人优先,这个时候发生冲突也比较普遍。
此外,还有病人之间的纠纷,将气撒到医生头上情况。不久前,一起交通事故之中,一方认为对方负全责,就让医生去催促对方付钱,但是医生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利,于是医生就成了出气筒。

输液区护士最易受到侵犯
“因为在为一名胖小子扎针时第一次没有扎到,我被一名激动的妈妈揪住手,勒出了红印,最后只好从输液室一路逃跑到了值班房。”市区某医院一陈姓护士告诉记者。
“这还算轻的,最恨的一次,因为输液后小朋友四处扭动导致输液针脱位,输液处出现肿胀,我前去处理,孩子父亲不由分说拿着玻璃输液瓶向我砸来,幸好没有砸中。”
还有一次在分诊一名过敏症状患儿时,因为去优先处理高烧患儿了,让这名白天得到过留观治疗的患儿等待,家长不由分说就向她抡起了耳光。
前天晚上8时许,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医院的急诊室,出现患儿打头皮针要扎好几针的情况

十分普遍,一名患儿基本都有几名家属陪伴,扎第二针的时候,护士普遍心理压力很大,如果第二针扎不好,一般都会换护士。
杨祖军说:“小孩子生病时,血循环状况不好,打头皮只能凭经验和手感,难免出现一针不见血的情况。但是,在医院里实习护士的经验积累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护士也需要实践。幸好现在有模型可以联系,但和实际情况毕竟有区别。”

原因扫描:
医疗资源紧缺是重要诱因
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普及,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看病,造成城市医疗资源的紧缺,这方面的矛盾也是形成医疗暴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梁亚非说,有一些病人原本可以不住院,但是考虑到只有住院才能报销,所以千方百计要求住院。此外,也有住院之后,符合出院条件也不肯出院的情况。让原本紧缺的医疗资源雪上加霜。
梁副院长举例说,前几天就有一个因中风住院的患者不肯出院,因为中风这样的病要完全痊愈是很困难的,治疗之后,病情稳定了就需要回家休养。但是,家属一定要医院保证出院之后,病情不会反复或者加重才肯出院。其根源还是因为,子女都上班,老人回家之后无人照顾,在医院里有护士精心照料,而且住院的钱又可以报销。
现在,市区各大医院每个科室的床位都十分紧张,一些医院“老赖”的出现不仅给其他患者看病造成了困难,当然有过类似的经历之后,医院会对收治这样的病人很慎重。

患者对现代医学期望太高
“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也是医院暴力的主要出发点。因此,医患之间“脆弱的信任”,与其说是信任,倒不如理解为不得不信任、半信半疑。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然而,很多患者家属对生命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医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发生死亡或意外,即便是医疗过程中没有失误,也往往迁怒于医生。
17日中午,梁副院长主持了一台心脏冠动脉介入术,手术比较简单,就是从手臂的血管伸进一根钢丝到心脏冠动脉,对冠动脉狭窄处扩展后安装支架。但是即便是再简单的手术也可能发生并发症。“对于医生来说,比例可能是1%,但是对于家属来说,这个比例就是100%。没有一个医生不希望病人能够痊愈出院,但是医学也别是医学内科,其最大特点是不可预见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梁副院长说。
梁副院长认为,医学技术是有限的,而患者的期望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医学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太

高,一旦出现意外,很容易导致医患冲突。医生没有彻底解决病痛的能力。医生能做的通常只有三件事: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极端案例: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听医护人员说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引起纠纷的案例,虽然比较极端,却发人深省,医护人员很多时候也是弱者:

案例1:
市人民医院接到过这样一个患者,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月,花掉好几万医疗费,但因为没有妻子儿女,被送回金东区赤松镇村中之后,虽然有兄弟姐妹,但是他们都不愿为其负担医疗费。因为不在村中生活多年,自然也没有交过保险。
更过分的是,在住院期间,这个患者不仅要求和指定品牌的冰啤酒,如果护士替他买的不是该品牌,他就会发火。他对医院提供的伙食也不满意,即便是有红烧肉之类的菜,也会要求到外面再买海鲜来吃。

案例2: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市区某医院急诊室收治了一名酒精中毒的年轻女患者,当时陪患者一起来的还有三男三女,他们年龄都在20多岁。
医生在下完用药的医嘱后,医嘱单很快就转到了值班护士小陈手里,当时,小陈一边查看医生的医嘱,一边核对药品,可这时,患者的一位同伴就抱怨说:你能不能快点!就在小陈配药的过程中,一位小姑娘突然从座位上冲了过来,对她面部、脖子、双手就是一阵抓挠,后来,医院的保安来了,“110”的值班巡警也来了,抓挠才算停止。无奈之下,小陈只好将工作转给其他护士,自己暂时躲开。

案例3:
去年,市区某医院收治两名打架的两姐妹。她们一同来到医院急诊室处置,结果两人一边治疗,一边还推推搡搡,当时值班的医护人员紧忙给姐妹俩处置,结果一旁的一位男的就威胁说:“你们不给我快点处置,我就把急诊室给平了。”
听到这样的威胁,医护人员都在小心翼翼地处置着,生怕得罪了眼前的这几个人,可没想到,姐妹俩的打架竟然在急诊室里升级了,姐妹俩竟分别打电话召来了一群手持刀棍的人,并准备在医院急诊室动起手来,来此看病的患者连急诊室的门都不敢进。幸好110处警民警及时赶到。


解决之道 

要多为病人着想 
杨祖军的观点是:作为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体制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多为病人着想。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有的时候难免心情不好,但不良情绪不应该带到工作之中。此外,作为医院,应该尽量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也应该安排放假、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为医护人员疏导不良心理情绪。


有纠纷走合法途径
梁亚非认为:没有一个医生能保证药

到病除,病人和家属的痛苦很多时候,医生也感同身受。作为医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勇敢担当,不去推卸责任。作为纠纷的另一方,也应该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进行沟通与协商。如果,试图以医闹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后不仅自己吃亏,也会影响其他患者的利益。

提高意识沟通能力
我国大医院的医生超负荷工作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医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沟通。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而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尚没有把沟通能力作为医生晋升考核的内容。医生本来有“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是,很多医生只会用后两件,不会用第一件。很多人当了一辈子医生,却不会和患者说话。因此,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记者感言
不久前,在国内一家知名网站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据说这个帖子是北京一位骨科医生发的,这个帖子刚在网络上出现,就引发了一阵轩然大波。
帖子的大意是,以往,对于车祸后有截肢手术指征的患者而言,医生会尽可能保住患者的腿,而现在,对于类似的患者,许多骨科医生更乐意建议患者截肢。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这位医生的解释是,以前,医生在全力保腿的时候,会得到患者的理解,即使保不住腿,患者也会认为是腿确实保不住了,但现在,如果保腿的话,腿如果最后保不住了,患者会认为是医生治疗上存在问题,就会闹,就会赖……如果一个生命遭受到威胁时,医生不愿承担风险,不敢承担风险,患者面对的又是怎么样的治疗环境呢?


一名网友写道:“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