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__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__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__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__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

期末论文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班级:应化四班

姓名:孟龙生

学号:12206030415

指导教师:吴敏

2014年5月25日

————————————目录————————————

【摘要】 ..................................................................................................................................... - 2 - 【关键词】.................................................................................................................................. - 2 - 【Abstract】. ............................................................................................................................. - 2 - 【key words】............................................................................................................................. - 2 - 1. 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差异的取色融入等级的悬殊中......................................... - 3 - 1.1宫廷建筑色彩浓烈................................................................................................................ - 3 - 1.2王府官衙建筑色彩艳丽........................................................................................................ - 3 -

1.3普通居民建筑色彩单一........................................................................................................ - 4 -

2、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统一的色调融入多样的着色中........................................ - 4 - 2.1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 - 4 - 2.2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 - 5 -

2.3民居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 5 -

3、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强烈的对比融入整体的和谐中........................................ - 5 - 3.1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 6 - 3.2与气候条件的和谐................................................................................................................ - 6 -

3.3与整体基调的和谐................................................................................................................ - 6 -

4.结语 .......................................................................................................................................... - 7 - 参考文献...................................................................................................................................... - 8 - 致谢 ............................................................................................................................................. - 9 -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外观上对色彩的运用,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其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工匠对色彩艺术独特的审美眼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施色技术;和谐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our cultural heritage of a bright pearl,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ystem, reflect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and tradition, and spiritual style and value orien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ppearance in the use of colors, free flexible, infinite change, have originality, having a unique style, its exquisi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unique color was visual art, art form and aesthetic pursuit, showed the Chinese artisans of color art unique aesthetic taste, reveal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world building in art histo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key words】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Color art; color technology; harmonious

1. 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差异的取色融入等级的悬殊中

将色彩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由中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最初的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到后来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在增加美观的同时,达到与实用、坚固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广泛运用,色彩的选取也被赋予了多种内涵,渐次成为了等级制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1.1宫廷建筑色彩浓烈

中国建筑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当时的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仅在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颜色涂在建筑上,但后来,统治者把依附于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礼记中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所以,宫殿与官署建筑多采用黄、红色调。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墙为白色,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1.2王府官衙建筑色彩艳丽

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王府官衙的地位次之,王府官衙的建筑,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组,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多为较艳丽的红、青、蓝三色。在等级森严的时代,王府官衙必须严格按照府制的规定建造,不得逾制。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王府官衙建筑都是红

色,屋项则呈现绿色。即使号称建筑可与故宫媲美的恭王府在和坤时期,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游客看到的恭王府,在殿顶铺设绿色琉璃瓦,飞檐之下彩绘金龙气派非凡。但据专家介绍,这种绿色琉璃瓦的尊贵程度仅次于故宫所用的金色琉璃瓦,当时的和珅还不敢大胆地用在外面,直到咸丰初年,恭亲王奕成为王府的主人,王府始称恭王府,奕在此居住时期才使用这种绿色琉璃瓦。

1.3普通居民建筑色彩单一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民居最普通,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如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穿斗式的构架,露出杉木木料本色,柱间都是白灰墙,顶上盖着黑瓦,有的柱下还有砖石的墙座,在黑、白、灰中加上赭石色的木柱,配上起翘的屋顶,弯弯的曲线,虽颜色单一,但也朴素秀丽,别有韵味。

2、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统一的色调融入多样的着色中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论其复杂华丽程度,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

2.1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色彩格调富丽堂皇、美仑美焕,白色台基,红墙黄瓦,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加之蓝天绿树交相辉映,显得五光十色、色彩缤纷,但多样的着色融入统一的色调。如紫禁城的色彩运用效果尤为鲜明和强烈。紫禁城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

檐以下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白色的石料台基,台基下深灰色的铺砖地面,形成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和红柱红门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染。但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在宫殿建筑上仍把黄色与红色作为主要色彩。

2.2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

园林建筑景观的色彩艺术着重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的视觉美。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没有大红大绿,没有彩画。但中国园林建筑景观也和宫殿建筑一样,在色彩艺术的运用上也是既有整体的设计又有局部的处理。白墙、黑柱、灰地面,一色深褐色的家具,连墙上的字画、案上的画屏、磁瓶都是素冷色的。但在几案之上却摆着色彩各异的盆花,在冷色调的梁枋下挂着红木宫灯,灯下垂着穗带,红色的穗带上还带有小小的金箍。这些盆花、宫灯、穗带形体虽小,但丰富多彩的颜色在素色环境中却显得鲜明突出,使个整个园林顿时鲜活生动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3民居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中国古代乡土民居建筑景观简单朴素为主,色彩艺术的运用相对较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民居建筑景观本身的色彩处理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如安徽徽派建筑祠堂、民舍景观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和灰色的砖、石墙脚,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色调。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景观本身虽色彩朴实,但它们白墙、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往往与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植物的色彩相互辉映,在周围青山绿树和翠竹的衬托下,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营造了丰富的色彩环境。中国古代民居自然环境这种对比中更显出中民居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

3、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强烈的对比融入整体的和谐中

由于建筑装饰色彩基调的高度统一,中国古建筑不论色彩多么的大胆、明快、强烈,尽管许多的互补色、对比色会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时出现,而且对比十分强烈,但这种丰富的建筑施色法由于与周围环境、气候、整体基调和谐,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使其和谐的基调更加赏心悦目,耐人寻味。

3.1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运用上也得到了体现。中国古建筑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喜欢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建筑色彩与阳光的温暖、阴影的阴凉的和谐,形成悦目的对比。同样古代中国也强调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如地处浙江天台县城以北七里的天台山麓的国清寺,主体建筑为黄墙灰瓦,暗红门窗,寺后有五峰环峙,建筑群卧于峰底,寺前有双涧环绕流过,寺内外满植苍松与巨樟,入山门有竹林夹道,整个环境色彩浓绿,清幽而秀丽。

3.2与气候条件的和谐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谐一致的地域色彩风格。如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气候条件下,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如安徽徽派建筑及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多是如此。

3.3与整体基调的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但中国古建筑的用色更讲究在多彩的基础上整体基调的和谐。如紫禁城宁寿宫的皇极殿它的檐下各钻斗栱之间的栱垫板是红色的,两条额枋之间的垫板也是红色的,在下面内外红色柱子上又挂着四条蓝色的楹联,在蓝绿色调的檐下彩画中间有红色的色带和色块,在红色的柱子门窗部分也有蓝色的色条,两种对比的主要颜色都向对方渗透,起到了中和、平衡的作用。这种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的方法,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不显得突兀,反而整体得到中和与平衡,与周围的色调和谐一致。

4.结语

“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载自《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古建筑的色彩不仅仅是一种唯美的装饰,更是地位的象征。其浓重悦目、细致华丽使艺术、文化、宗教美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璀璨的色彩文化。虽然时间漂白了一切,古建筑及其色彩艺术也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不会消失,其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理念还在流传。建筑全球化似乎势不可挡,外来建筑文化的洗礼也愈演愈厉,而我们依然可以重拾中国建筑传统色彩装饰元素,让日渐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彩装重现。

参考文献

1.黄艺农.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

2.贾佳,秦潇璇.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N]. 武汉科技学院学

报,2007.06.

3.庄雪芳,刘虹.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J].大众科技,2005.07.

4.王丽君,宋魁彦.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色彩的演变[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6.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期刊论文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及象征性刍议- 美术观察- 2006(10)

7.期刊论文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类比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28(1)

8.会议论文浅谈建筑色彩中的民族文化2006中国科协年会- 2006

9.期刊论文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中外建筑- 2007(11)

10.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文化内涵及现代认识研究– 2007

致谢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摘要】: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草原住宅 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建筑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创建了家园。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俯视山庄全貌。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

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学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学校与众不同,学生入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期间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赖特认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进行,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劳动、吃饭、娱乐、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步扩建的,塔里埃森的建筑每年都要进行修改、扩建,不断完善,学员参加建校劳动,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赖特夫妇曾于1927年1月访问过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Phoenix),当地的阳光和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威斯康星州春绿县的冬季则是既阴冷又潮湿,医生劝告赖特夫人,若每年冬季迁居菲尼克斯,避开北方的阴冷,赖特至少会延长生命20年。1936年赖特患了一次肺炎,促使赖特夫妇决定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内建立自己的塔里埃森分校。他们在靠近菲尼克斯的史考茨代尔(Scottsdale)买了800英亩(约324hm2)的荒地,背靠麦克道尔山(McDowell)、遥望天堂谷(ParadiseValley),当时四周几乎荒无人烟,设计图纸是赖特在现场的帐篷中绘制的,沙漠中的阳光强烈,白色绘图纸反射的眩光刺目,不得不改用深色的纸,赖特亲自绘制了设计图,1938年分校建成,命名西塔里埃森,时年赖特已70岁。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建筑艺术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筑艺术鉴赏这门课程,转眼,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所学所知并不多,却也对建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个人的体会感受。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比如, 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及欣赏》论文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00000000 姓名:000 学号:000000000 日期:000000000000000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建筑学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其中的涵义,懂得如何欣赏建筑艺术。因此,必须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使大家能够懂得建筑的本性,然后才能谈到欣赏。 为何要在艺术欣赏的教学中强调对建筑艺术的领悟呢?首先,从大家相对熟悉的艺术性来说,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通常与壁画、雕塑等作品一起构成美妙的艺术氛围。此外,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对此有全面的论述。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西方常常被列于各种艺术的首位。它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第二,建筑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在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今天,建筑学无疑是一个范例,它带给我们许多能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在打开思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这说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历史,并且对历史有着特殊的热爱与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古建筑遗存或遗址。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建筑艺术欣赏这门课,我有了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

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

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不灭的凝固美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 …… ……” 对苏州园林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从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苏州园林》得到的。那时候还在上初中,对“园林”这一概念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只是让我记住,我国有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叫园林,而散落民间的苏州园林为园林之最。然而,江南苏州园林至今尚无机会一游,可以堪称中国园林典范的园林也仅仅到过颐和园一处。不过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对苏州园林也有了大概印象。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类似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更增添了人文气息,更贴近常人生活。设计者和匠师们匠心独运,自出心裁,使园林在每一点上都各具特色,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园林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虽然无法体会一下“荡舟其间,薄荷而饮”的幽闭意境,但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虚实交错,还是可以称得上“漫步林园上,如在画中游”呀! “ 提高美的民族,就是提高人类灵魂和生命的民族”。 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无所谓。因为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把自己的建筑绘制的如此的美,恐怕不仅仅限于江南的苏州吧。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的黄土高原;绚丽多彩,迤逦多姿的云贵高原,应该也有着像苏州园林一样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民朴民风的民间建筑形式吧。即使我没有上过建筑赏析课,但如果见到如此富有特色的建筑,应该也会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建筑所带来的美感吧!那些有的格外引人注目,而且是无与伦比的。比如北京四合院;广东的“围龙屋”,还有我至今尚未游览过的云南“一颗印”。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一部热播的《乔家大院》,落日、高墙、秋千……镜头里弥漫着浓浓的黄土气息,回味了那个时代的商海传奇。山西的四大院落在外人眼中也可以算作一个三晋的奇迹,然而奇迹的缔造者并非仅仅这四个家族,三晋的大地上盛开的庄园大院就是个很好的见证,乔家大院只是作为一个代表。作为一名地道的山西人,我很骄傲我从那里走来,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一处有着相同气魄的常家大院,向来访者倾诉着她无尽的沧桑。 明末清初,腰缠万贯、发达富裕的商人们发家后荣归故里,为光宗耀祖,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修建宅院。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的抱负,逐利四海的气概,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200余年,成为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的第一世家。此时的九世常万殆、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宅第修建的浪潮之中。此时的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建筑装饰上,在居民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功能复杂,要容纳家族所有人员及仆人的一切日常起居活动,且组合单元均以四合院落为主,所以习惯上称为“大院居民建筑”。常家大院就是基于此基础而建立的,“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就足以证实它的规模之宏大了。整个常家大院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东西两条街旁,占地二百余亩,房屋1500余间,仅楼房就达40余幢。可惜的是目前仅剩余九个院落、六百余间房屋还基本完好,其余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从残垣断壁中依旧可想像它当初的恢弘。 凡是到过常家大院的观赏者,都会从那鳞次栉比的屋舍,相映成趣的楼厅台阁和天井花园之中感受到当年晋商的雄厚经济实力;都可从主题建筑中感到那种雄浑方正,而附属建筑又是那么的灵秀绮丽,还配有南国的园林,简直给这个北方庭院增色不少;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和梁、栋、栏上的彩绘,又向人们展示出清代建筑艺术的精美。然而这只是表象,常家大院的建筑群里蕴含着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 那个时期山西的多数大院,都是外出的人们经商赚了钱陆续兴建起来的。然而常家大院却与众不同,它注重了一个“儒”字,号称中国儒商第一家。儒商结合,儒商相长,是常家大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常家大院的主要特色所在。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渗透在这大院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常家大院处处洋溢着方正的儒学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建筑物中轴线的固定不移上。宅第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贵和堂”。正院呈三进式,皆以方正的四合院为主体,在使用上充分展现了儒家礼仪中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原则。就连室内陈设,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衡观念。总之,舒展的建筑、敞阔的街道院落与园林中楼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楹联匾额碑帖字画比比皆是,处处体现着儒商是假的儒雅之气。 从整体的布局来看,常家大院讲究方位端庄,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传统中“辨方正位”的思想,以雄浑方正的主体建筑为主,每个正院均分为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篇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但其附属建筑却充分显示了南园建筑的“灵动”,使这座庄园在“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欣赏常家大院,首先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就给人以富丽华贵、宏大磅礴之美,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屋舍还是牌楼,甚至亭阁都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之感,让人感受着那种传统的对称之美;虽然常家大院浩大,建筑数量众多,但是这众多建筑却有着整体的统一之美,而建筑整体于自然和人又有着一种和谐之美。再看建筑中的艺术性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画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 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缛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18~19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楣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1]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的

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史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姓名付子航 专业建筑学 2013 部别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 日期 2015 年 11 月 11 日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统一性多样性 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

建筑艺术欣赏教案

邢台学院教案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会京 院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 课程性质与类型: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冶情操,重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认识和分析当前建筑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翟芸《建筑艺术赏析》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考核式及成绩计算法: 要求:能够独立、系统完成设计案 评分标准: 1、课堂情况:(30分)出勤率、迟到、早退状况 2、作业情况:(70分) 1)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能够掌握和熟悉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建筑创作的艺术与理论,掌握建筑代表作品的容和形式、艺术构思、总体布局、构图的形式美特点、使用等容。

2)考试小论文形式,综合谈谈对熟悉建筑的认识和感受,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授课学期: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 期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第一章建筑艺术赏析 学时分配:共2课时 第一节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第二节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第三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其它: 采用的式授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大量图片、图例的分析与观摩来讲授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建筑艺术赏析,共2课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先逵 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为“殿”或“堂”。据《释名》则有:“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