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

第六章

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特定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基本理论:

1.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他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十七大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过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两个基本点)

“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我们党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前提。

6.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第三个阶段性目标内容。

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果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七章

基本概念:“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基本理论: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的国内、国际背景(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国内“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损失。国外蓬勃兴起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科技与国际差距拉大。

2.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它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际竞争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实施对外开放的意义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第八章

长、保稳定、保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以扩大内需为集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基本理论: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确定这一制度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实现了那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突破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5.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内容。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6.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跟好的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饮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分配形式,内容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8.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基本指导原则。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9.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

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10.“三农”问题的基本内容;“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自主。

第九章

基本概念: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政治体制

基本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正当制度的显著特征。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制相互依赖。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第十章

基本概念: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基本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的问题。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各自的内涵和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途径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基本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面部署。

2.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人物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必然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保证;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物质基础提供了物质保证;地位平等、根本利益一致为化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证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和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性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基本概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

重要意义: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说。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液体见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武力造成不良后果;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2.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明确坚持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提出文武兼备方略;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阐述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辩证关系,强调解决的关键在于综合国力。

第十三章

主要内容: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十五章

基本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领导力量

基本理论:

1.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特点

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中介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说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实际情况与党的光荣使命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