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考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考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考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考试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考试题

(2013·昭通市)1.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2013·娄底市)1.如果你要实地考察我国已知最早远古人类的遗址,你应该去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云南元谋 D.山东大汶口(2013·普洱市)1.小华要实地考察我国境内最早远古人类的遗址,他应该去( )

A.陕西半坡人遗址

B.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云南元谋人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半坡人D.元谋人

(2013·四川内江)17. 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半坡遗址②元谋人③北京人④河姆渡遗址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2013·玉溪市)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你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吗?(D)

A.陕西西安B.浙江河姆渡C.北京周口店D.云南元谋(2013·云南德宏州)1.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我们应该去A.陕西西安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D.浙江余姚

(2013·东营市尔)1.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3·衡阳市)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3·湖南邵阳)1.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处应填写的标题是()C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题13图司母戊鼎

(2013·黔东南州)1、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2013·苏州市)1.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2013·广东省)1. 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题1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题1图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2013·常州市)1. 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013·福州市)1.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租”的神话传说入物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013·连云港市)1.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A.禹 B.舜 C.尧 D.黄帝

(2013·泰州市)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它的建立者是

A.炎帝

B.黄帝

C.禹

D.启

(2013·常德市)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指南车,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2013·大理、楚雄、文山、保山、丽江、怒江、迪庆、临沧)1.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当地发大水,你会派谁去治水( D )

A.黄帝B.尧 C.舜 D.禹

(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1.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其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影响深远。 传说古时,炎帝与黄帝联合大败蚩尤,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经历三皇五帝而至禹,其间实行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禹传位于其子启,从此由“公天下”时代进入到“家天下”时代。但实际上,尧舜禹之前的“三皇五帝”是否存在还是个谜。既然多部古代典籍都曾记录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尽管不同的典籍记载有出入),那么这段历史就有存在的可能,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考证。这个历史难题则留给今后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得到发展,青铜器被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有所解放,这一时期,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考古发现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同期还有金文、陶文与玉石铭文等类型。继之而起的则是周代的青铜铭文,即金文。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向前演变,形成了文字的早期形态。在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方面,宗法制与封建制基本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段时期的礼乐制初步形成,同样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东周时,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礼乐制度也逐渐衰落。清人顾炎武有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足可见此时期文化社会变革之剧烈。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王国维所作《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这句话对战国诸子竞起的原因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在我看来,思想的变革与社会的动荡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社会发生变革时,以前的思想体系可能会逐渐崩塌,统治阶级或者下层都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来维持社会的稳定,由此出现思想的繁荣。儒家倡导恢复尧舜禹及三代时的礼制,以及实现“仁”,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后孟子与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与礼学,对后世产生不小的影响;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其思想体系重逻辑与实证,开中国逻辑史的先河;道家推崇“无为”与“自然”,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以柔胜刚;法家讲究“变法”与“专制”,以历史进化论反对儒墨道所崇奉的先王观;名家辩论“名”与“实”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诸子并起,发其言,扬其志,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秦统一六国,建成强大的秦帝国,也实行了文化的大一统: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创制小篆,颁行全国,程邈创制隶书;统一全国车轨轨距;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这些措施虽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为目的,但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虽然实现了统一,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而会阻碍文化的自由发展。为了维护统治,秦焚书坑儒,也由此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汉文化与秦朝文化一脉相承,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本沿用秦朝的体制。但汉文化的主体又是楚文化。受楚文化影响,汉文化里多了一份幻想与瑰丽。考古发掘表明,汉代墓葬中画像极为丰富,画像石所出地以故楚范围内的徐、鲁地区和南阳地区最为集中,其所表现的求仙与辟邪两大主题,正是楚人迷信习俗的遗风。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世事变幻莫测,士人转向疏离国家与社会,而注重个体生命的存在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和。 2、新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处产生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1)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代表:(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3、经济: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以集体耕作为主的,后出现松土工具耒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各部落首领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继承,这种方式被称为“”。 2、国家:夏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世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巩固训练】 1.右面是某书中一个章的目录,该章最合适的标题是() A.从“大同”到“小康” B.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中华帝国的初步建立 D.跨入信史时代的门槛 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禅让制形成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4() 材料结论 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5. 记载,那对它的研究主要依托于()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口述史料 D.宗教典籍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论文

考试序列号_10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伏羲与其传承文化 课程名称: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周密 2013年4月22日

论伏羲与其传承文化 有关伏羲的论述主要分两种,一为传说,二位史说。在这里,我就先作简略介绍。 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天下仍然十分荒凉,人们愚昧无知。玉皇大帝便派圣母带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之地(今陕西蓝田)。有一年雷公神发怒,河水泛滥,人们遭遇巨大的灾难。圣母就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姑娘,世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甘肃境内)说服雷公不要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一路上,圣母娘娘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雷泽国附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巨人脚印,因此心动。哪知这一凡心感动了天上的彩虹,便飞下来绕住了圣母。恰巧雷公在此,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与虹交怀孕,在成纪生下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后人为纪念华胥姑娘踩巨人脚印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 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后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便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了。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很多,这里仅摘取其中之一。 在历史上,《中国姓氏大全》中载文称:伏羲氏、女娲皆风姓。伏羲移都于宛丘,实际是大风国氏族部落与宛丘国氏族部落合并之国。国力强盛时,其势力沿着淮河的北岸向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据史料推测,女娲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而伏羲则是父系氏族部落的盟主。伏羲与女娲的结合,乃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神话传说二人以兄妹相称,事实上应是二个氏族部落地位平等地结合的反映。伏羲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建立了许多方国,并将有功之臣封于各地建立氏族方国,按赐其姓氏计有30多个方国。 据史载,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陈,旧也指伏羲旧都,后神农氏仍将伏羲旧都宛丘立为国都。伏羲氏“都宛丘,创八卦,立礼教……制嫁娶之礼”,史称“百王之先”,并创造了“龙”为华夏族图腾。龙,其形含数种动物特征,正说明当时多个民族部落的融合,因此淮阳旧有“龙都”之说。 伏羲自称风姓,并分封氏族赐姓,开创了中华历史上取名立姓的先河,使姓氏在后世不断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地淮阳作为姓氏的发源地,有许多当今大姓来源于此,如陈、李、袁等姓。而从这些大姓中又分别演变出几十个姓氏。因此,如今的周口成为众多华人寻根问祖的热土。 有关伏羲的传说,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接下来,就开始说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他对中国一些文化的贡献。 在建筑上,建设名城,天水,可谓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居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之间,东连关中,西通青新,南控巴蜀,北接宁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及陇东南商贸中心,还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天水市总面积1.4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多于兰州),其中城镇人口94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27%。 伏羲诞生在天水,古籍中多有记载。从实物遗迹来看,天水市内现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元明建筑伏羲庙,有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的卦台山以及与传说中伏羲活动有关的其它诸多遗迹。从古至今,天水就有举办庙会隆重祭祀伏羲的风俗,1989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伏羲公祭大典,每年一届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在天水连续举办了十五届,这一活动已成为甘肃三大节会之一。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1995年天水市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从而确立了天水在全国伏羲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截止目前天水市已成功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伏羲文化研讨会,出版了“伏羲文化论文集”(羲皇颂、伏羲古籍录、伏羲氏、伏羲庙志、伏羲文化概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书籍)。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中华文明礼仪论文

古代礼仪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意义 “仁”为礼的本心,“敬”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意义 中国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我国礼仪的发萌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会时期。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是:这个时期的部落人群不仅发明了后人称为礼器的礼仪用品和礼仪饰品,而且先民们在处理天、地、人关系中开始出现了神灵膜拜、图腾崇拜的礼仪需求和自觉或不自觉的礼仪行为。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说:“礼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历经增删,到后世已成为一种学问。”此言是有根据的。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认识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更低,人类关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还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 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自幼成长在鲁国的孔子自然受“礼” 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给“礼”注入了新的阐释。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说了半天“礼”,那么“礼”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便可认为是人的“本心”而“礼”则是“本心”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礼”反过来让我们保持“本心”。人在孩童的时候并没产生“本心”,因为小孩子饿了就会哭喊,有食物便会去吃并不在意家里余粮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即使是孔圣人在婴儿时期也会哭会闹,丝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亲是否疲倦。所以“本心”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礼”则是教会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比如我们在向老师行礼时会记起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的教诲;在向父母行礼时会想到他们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孝敬父母;在对君主行礼时会感受到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君主产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乱。所以“礼”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礼”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说得便是为人处世之道,对待他人时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言语要忠厚诚恳这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子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已矣”意思是,在举行乡人饮酒礼后,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体现了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与礼让。在此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祥和融洽的仪节秩序。有子曰: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 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中华文明论文

古代礼仪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仁”为礼的本心,“敬”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意义 中国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我国礼仪的发萌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会时期。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是:这个时期的部落人群不仅发明了后人称为礼器的礼仪用品和礼仪饰品,而且先民们在处理天、地、人关系中开始出现了神灵膜拜、图腾崇拜的礼仪需求和自觉或不自觉的礼仪行为。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说:“礼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历经增删,到后世已成为一种学问。”此言是有根据的。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认识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更低,人类关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还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 动力与机制 学号:PB08001069 提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且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不仅对于复原我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世界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关键词: 中华文明,考古,起源,发展,动力,机制,城市,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正文: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梁小斌[2]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她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古代文明之林。从来没有一种文明如中华文明一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如中华民族一般带有深刻的历史痕迹。 试问,由于怎样的契机,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简述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历史巨著《史记》中构建了?三皇五帝?的中国上古史系统。50年代初,梁思永先生便发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点明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苏秉琦先生也曾提出:?关于古国时代,可以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提出谈起。?[3] 按照目前考古界公认观点看来,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郭大顺先生在其著作《追寻五帝》中指出五帝时期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

是中华文明史上确实存在的一个时代,五帝时代。山西襄汾陶寺尧舜古城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国家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 文明是同文字的使用分不开的,文明起源同文字的发明也是有密切关系的[4]。人类进化到文字的产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5]。目前考古学界关于中国人的文字的起源却是清楚的,这就是甲骨文的出现。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指出:?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 上个世纪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等人对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对该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至7800年的少量陶器刻划符号进行分析时,张居中等人确信,这些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能就在贾湖。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八千年前的辉煌,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6]。 约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夏朝,与其后的商和西周,共同创造了中国早期古典文明的繁荣。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晨曦时光一样,文字得以使用,城市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形成,阶级与国家建立,青铜器出现并渐普及,文明时代正式来临。[7]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对人类第一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人类对这种?挑战?的?应战?,起到了文明发生的决定性的原动力作用,从而启动了各种互相作用的整体复杂机制,结果导致了文明的发生。 ——汤因比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时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它如何形成的?从?文明以前?到文明阶段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问题便是这发展的动力。 提到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不能不提的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在这部著作中,汤因比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并提出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在汤因比看来,每种文明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勃兴起来,然后,在不断的挑战与应战中生成、发展、衰亡、解体。正是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文明史谅是一部生死搏斗的神秘剧[8]。 他在《历史研究》指出?真正促使各文明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源泉,则是宗教信仰?;具体来说,?对人类第一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对第二、三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人为环境?。他深入辨析宗教传统与文明社会起源发展的精神关联,并用大量事实表明,人之所以创造文明,就是有了宗教精神(天神)的统一,面对一个个困境的挑战,而经过联盟统一进行一系列成功的应战。他认为?人类对这种‘挑战’的‘应战’起到了文明发生的决定性的原动力作用,从而启动了各种互相作用的因素的整体复杂机制,结果导致了文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学校12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2.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成就的崇敬之情。“大米和小米”与下列哪两个原始居民有关系(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种植粟 D.会制造陶器 4.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5.热播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说道:“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你知道南方人能吃上米饭与下列哪一远古居民有关吗?(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6.下图是根据资料绘制的一幅北京人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想象图,看图描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这些观点正确的有( ) ○1北京人体型还带有猿的特征 ○2能用石器挖掘植物的根,表明已会使用磨制石器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与文明,资源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现如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渐突出。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21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经济时代。 1.文明之源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1.1海洋----商业的起源各地 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这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上。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这就致使海洋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1.2 海洋------文化的交汇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