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流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对策剖析_李森

人口流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对策剖析_李森

人口流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对策剖析_李森
人口流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对策剖析_李森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文化生态大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有些种类在世界上较为罕见,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前重中之重的大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艰辛劳动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的文化艺术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社会环境迅速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正在不断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在近十几年来,由陌生逐渐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的热情十分高涨,申报的成绩也是令人鼓舞和激动人心的。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在亚洲,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20世纪40年代就起步了,并且制定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就连韩国也早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相关法律。直到2000年,我国才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开始通过供养传承人的方式来传承‘非遗’。但国家供养的覆盖面有限,而且供养实际上也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方式,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非遗’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探索更为积极、并可推而广之的‘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却面临后继人才匮乏的窘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问题正在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等,传统文化依存的文化生态发生急剧变迁,非遗传承面临巨大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遗正在不断消失。”[2]124通过对安徽省北部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是后继人才匮乏问题。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现代产品的冲击,让传统的文化受到威胁。安徽省北部处于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是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汇处。由于南北方文化在这里逐渐交汇相融,因此这里的文化既有北方文化的浑厚刚键,又有南方文化的柔和与细腻。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反映出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很多清代的剪纸作品现在还收藏在阜阳博物馆里。剪纸种类众多,田间地头的老头老太都能大

人口流动视角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对策剖析

文/李 森

摘 要: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种类丰富,但整体现状令人担忧,普遍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难、后继人才匮乏的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局限

在家族内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作坊式生产,人员文化底蕴薄弱等因素以外,人口的大量流动

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外出打工,其在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

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乏人、人才紧缺、创新不足、与现代艺术品

市场的运作方式脱节等困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亟需做好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人口流动;后继乏人;市场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化部文化科学研究项目“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阜阳剪

纸和界首彩陶为例”(12DG3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淮北地区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研究”

(AHSK 11-12D235)研究成果。

DOI:10.16129/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1676311.html,ki.mysds.2016.08.011

展身手,2008年被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的彩陶工艺闻名中外,历史可追溯到隋代。到唐代时期借鉴了唐三彩的工艺,历经上千年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三彩刻画陶。在清代后期因在界首有十三个村子都能制作生产彩陶故有著名的“十三窑”的称号。界首的彩陶造型生动,S型的线条富有变化,形体饱满,比例匀称,表现技法丰富。2006年,界首彩陶被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后继人才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这一难题,从表1、表2可以看出。很多民间美术都是家族作坊式生产,传统手艺不外传,大部分的作坊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高中文化程度的最少,也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从表2可以看出,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柳编厂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仅占10%,而40-65岁的人员却占90%,实际上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的传承人更是凤毛麟角。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和这里情况大致相同,例如江西景德镇“目前拥有手工制瓷技艺的艺人普遍在70岁左右,而且没有徒弟跟随学艺,是景德镇手工制瓷传承的现状。景德镇手工制瓷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的口传身授,随着掌握手工制瓷技艺的老艺人相继离世,一些难度较大,短时间内不易掌握的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者面临

失传。”

[3]

表1: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柳编人员文化结构比例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现代工艺品的出现,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受现代商品市场不断冲击,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大潮中有点跟不上步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后继人才匮乏的境况。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手工艺一般局限在农村少数家庭中,不利于现代社会产业化发展。加上其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方式脱节,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传承和市场开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匮乏的主要成因

人才匮乏是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具体成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出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不用投入大量的人力就可以轻松应对。因此出于增加

经济收入的考虑,大量的农民工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等地打工,造成了农村大量的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他们在大城市搞城市建设,进工厂当工人,进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机构当服务员,有资金有技术的还在城市做起了生意。改革开发30多年来,这些农村的流动人口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而留守在家里的人口要么是做一些小本生意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这些人文化基础差,也不懂得专业技术,除了在农忙时收割、种植庄稼以外基本上是闲置在家,这种情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不乐观的。

(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了人们的经济意识虽然加强了,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减弱了。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成为先进、高级的代名词,凌驾于传统文化之上,成为被膜拜、被追逐、被馅媚的对象。传统文化则被打上“落后”、“保守”的标签,成为被批判、被改造甚至被丑化的对象,年青人对非遗视而不见,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且缺乏探索的兴趣,痴迷于现代文化营造的消费主义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对本民族文化丧失起码的敬

畏和珍爱,文化认同危机频现。”[2]126

除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以

外,农村参与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商业意识较简单,认为没有外出务工赚钱来得快而且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而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内行人才能了解,在没有形成经济市场时,是没有经济效益的。而经商的渠道很多,可以轻松赚到钱,没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搞不一定有经济回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局限在家族内部,由于家族人员的文化底蕴的薄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极力供养上大学,不让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没有前途。这样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手工艺作坊大量消失,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在逐渐消失。

表2:作坊人员的情况结构

(三)经济回报少,人才教育培训不足

除了经济回报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家族传承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教育培训不足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目前社会上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技艺,高校、社会上的工艺美术教育资源不足,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经济市场较小,经济回馈较少。本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需求不多,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的产品现在最主要的销售途径还是以政府采购后将其作为礼品形式

阜南柳编厂 36 61% 35% 4%

企业名称 人员总数 小学 初中 高中阜阳剪纸有限公司 12 56% 36%

8%

界首彩陶厂 18 52% 39% 9%20-50岁 9% 设计、销售

年龄 人数比例(性别) 从事工作60-70岁 65% 体力劳动50-60岁 26% 技术性体力劳动

送给外国友人,这是政府在掏腰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跟建立强大的经济市场是不相适应的。

除上述原因外,现代科技产品的冲击也是原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每天有大量的以前没见到的新工艺产品出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对传统的民间美术都会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认为传统的东西过时了,这样也会导致人们对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缺乏兴趣。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技艺的传承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很多年轻人认为,这和现代化的企业、事业单位相比没有前途,当代青年人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职业的。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匮乏的对策

针对上述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匮乏的成因,笔者经过大量走访调研,总结出以下对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的。它区别于其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需要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者特定区域、特定空间而存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因此,要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即世代相传。假如传承人消失,原本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4]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要传承好,培育大量的后继人才,使之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一)变谋生手段为提高经济效益,统筹兼顾吸引人才

在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人们不愿从事民间美术的最根本的原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困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人们去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句空话。有了经济保障才能使他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国的情况和外国相比是不一样的。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专门的人员,要么是一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拉一些赞助基金或者他们本身就很有钱,不用考虑生计问题。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才30年,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农村,地里的庄稼收入基本上够全家人的一年的口粮,出去打工一年少说也能赚个几万元,可以贴补一家的基本开支。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需要懂得这些专业知识,要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不少的资金,综合衡量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实惠。另一方面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士并不都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主要的目的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这些谋生的手段一旦不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其它手段。因此,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种情况。首先就是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经济市场,形成经济效益去带动、吸引大量人才,而不仅仅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现象去单独看待。“采取一些惠民政策以提高原住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参与度、鼓励他们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例如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开放居民的部分商业活动(家庭旅馆、店铺生意等);通过补贴政策吸引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导游解说,文化馆经营等);提倡居民多多举办传统的节日礼仪、民俗活动,还原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节令习俗、百姓长街宴等),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奖励;从事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可享有终生福利保障。”[5]

(二)以资金换技艺,政府和社会资金并举培训后继人才

由于过去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大都秘不外传,而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家族的技艺传承的途径由于多种原因有中断的可能。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于没有传承人而又愿意把技艺外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申请为国家所有,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回报。即像现在的申请发明专利一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作为专利卖给国家或有资质的个人及部门。然后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号召并动用地方财政以及社会资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而且还能为国家为社会保留并传承这些即将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除了利用地方财政手段以外,也可以利用社会资金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培训。毕竟地方财政手段是有限的,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三)优势互补,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和学校联姻培养后继人才

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是值得提倡的。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增加了学科内涵,特别是根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编排的校本教材课程,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离实习基地距离较近,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地对民间美术形式的继承方式进行改革,及时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新培养孩子对民间美术形式的了解,对民族宝贵文化的了解和保护继承民间美术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把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现场献艺,从事民间美术创作、表演、宣传和弘扬工作,以其艺术魅力‘寻找’传承人。民间美术进校园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广泛而必要的现实意义。”[6]许多大学已经这样做了,而且课程开得很丰富,教学效果也不错。大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新思路。在高校可以尝试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正规的培养渠道。例如阜阳师范学

院美术学院就根据阜阳地方剪纸在美术学和设计两个专业开设了地方剪纸课程,每周开设两节课,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任教,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专家定期为学生做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太和第二职业高中除了阜阳剪纸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太和清音课程,聘请当地有名的阜阳剪纸和太和清音的传承人做技术指导,每周开设两节课,每学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和太和清音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在高校服务地方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高校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服务社会。利用地方高校的课堂、师资力量去培训后继人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路子,既培养了大批民间美术后继人才,又帮大学生找到了就业的渠道。例如阜阳开源剪纸有限公司走市场化的模式,与地方院校联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吸引很多大学生的参与,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变被动为主动,因人而异地做好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情况,可以把大批留守的农村妇女、老人组织起来,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就能掌握技术,并且能够作为一项经济来源,他们肯定是乐于接受的,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较容易做到的。比如阜南柳编艺术工艺厂就是通过把周边的留守的农村妇女、老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培训,在熟练掌握柳编艺术工艺的基础上,让他们编造柳编艺术工艺品,工艺厂对这些柳编艺术工艺品进行收购外销,每年阜南柳编艺术工艺厂的销售额达到上千万。阜南柳编艺术工艺厂按工艺品的质量和数量发给工人工资,让他们切实得到实惠,工人也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编织,做好后交给厂里,这样既可以照顾家里,又不影响做工,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柳编艺术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这种措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技术要求高的情况,比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萧县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一些有技术基础的、年龄稍轻的、有些文化基础的人员,经过技术培训后就能够进行操作生产,这样他们的培训难度会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也回减少。他们的工资水平也会比技术要求低的工种要高许多,相比外出打工,在家挣的钱还多些,这样就会有一些有技术有文化的年轻人回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就会改变目前的现状。

(五)政府搭建宣传平台,营造产业氛围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的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好社会安定的大事。目前大

学生的就业的大方向仍是大中城市,职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的国企和外企,然而每年的社会就业岗位是十分有限的,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也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既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思路可以广泛深入探讨,有条件的可以试点实施。利用电视、广播、商贸会等渠道广为宣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大的文化产业制造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经济市场打造机遇平台,广泛吸引社会人才。目前这样的大企业在我国还较少,国家要鼓励和资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也可以在相关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机构,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促进了就业,一举几得,造福人民。

四、结 语

目前,在人口流动的视角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培养工作。任何艺术形式要想传承和发展,必须具备大量的后继人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特殊的以家庭手工业为单位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市场化为主的经济模式不相适应,或者远远跟不上发展步伐时,充分利用农村大量留守人口,因人而异地培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验研究[J].民俗研究,2014(05):13-25.

[2]刘爱华.工具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J].民族艺术,2014(5):123-127.

[3]安玉欣,王健.景德镇手工制技艺瓷传承人生存困境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6):107,109.

[4]刘俊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学理论,2014(13):167-168.

[5]张益嘉,宋俊华.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化遗产,2014(6):151-156.

[6]刘伟.安徽淮北地区庙会中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J].美与时代(中),2010(9):54-56.

编辑:李光远作者简介:李森,硕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1676311.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郑锋 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 摘要:伴随着世界文化传播广度、进度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重要性也在随之提高。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且普遍。对此,为了更好的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本文以河南的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案例,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美术;现状;问题;对策 河南有着传统文化发扬地的称号,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重要地区。河南拥有的传统文化非常多,其中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品种也相当丰富,所涉及的承载体有泥塑、石雕、绢艺、年画、宫灯、语调以及钧瓷,这一些承载体充分展现着农工时代的手工藝术,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途径,拥有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属于民族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永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特征。对此,基于河南民间工艺美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国黄河文明孕育了相当丰富的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有着中国历史四大明砚的澄泥砚,有着13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低温釉陶唐三彩,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等等。可以说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类型丰富[1]。因为河南的浓郁民间工艺特色,其形成了与农耕时代生活方 式、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的文虎遗产,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促使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原本文化土壤以及传播空间遭受了严重的制约,其中一些具备代表性的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类型也在不断的消失或者是发生改变。按照传统相关的考证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来看,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行业现状喜忧参半,其中“喜”在于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可以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方向,但是“忧”在于门类正在不断的衰退。具体而言,相当部分的河南民间工艺美术门类在时代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减少。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 在民间工艺美术的门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环境之下,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整体发展问题仍然严峻,其主要问题在于下面几点:1)行业人数不断减少。目前因为传承方式的影响,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其中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社会传承属于主要的传承方式,其中以家族传承为主,传承过程中涉及的轨距非常多,导致传承团队人数不断减少,部分门类的传承规则还涉及“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这一促使许多文化不断走向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

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参考内容)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所谓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认定,能熟练掌握某种非遗项目技法,且具有权威代表性或社会大众公认影响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法律赋予的更多义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

准,具体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传承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与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延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传习所进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担负起以下功能:在传习所场馆内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工作,建立传承机制、大力培训传承人,做到后继有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例如保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 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 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 《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课题报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脉。 关注非遗保护,就是关注民族文化的本真。 第一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已经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成功的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和丰富多彩。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数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还是省市区等地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门类、代表性,都居世界各国首位,一方面展示了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大国发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体系。 2、构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的组织体系。 依照《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规定,我国已经构筑起由国家文化部牵头、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分级负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的体系,也初步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认定、审核、评估、评审的一套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过数年的起草、修改、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及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部法律,在此基础上,各地先后出台了一些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性文件,初步构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4、初步建立起多元信息整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注意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考虑到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有效地予以充实和补充,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考虑到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忆及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宣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本公约。 I. 总则 第1条: 本公约的宗旨 本公约的宗旨如下: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导言 21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深刻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下作出的重要的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文化安全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反映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可以发现在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为了充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笔者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泰蓝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观数据撰写报告。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动态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该领域专业性的知识并确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总体是我国居民,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居民。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评估样本质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后期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后,采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交叉式统计。研究分析整理阶段,以文字、图表等多种行式展现成果。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县三地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其中年龄在19岁~3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69.4%,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22.4%,年龄在41岁~5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8.2%。在受访者的职业信息中,学生占40.8%,专业技术人员占10.2%,农民工占14.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2%,军人占8.2%,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10.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6.1%。在受访者目前所在地区中,农村占16.3%,新型城镇占46.9%,文化城镇占36.7%。 三、研究结果 (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流失。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者、保护者,增强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文化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在对“文化安全了解”一题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这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但是政府主导意味着主要靠政府投入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文化的特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凝固、静态的文物。实际上,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当前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对于需要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其运作需要一个从作品创作到市场销售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构建“非遗”项目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平台。要建设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基地,选择“非遗”项目聚集能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具有良好营销环境的地区,作为“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是在法律框架内定位“非遗”产业化。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各有特色,对其实施产业化经营需要法律调整的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而言,应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所谓公法为主,具体就是无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还是特别法,主要体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制保护,规范国家履行管理职能和义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所谓私法为辅,具体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产业化时,应在法律体系中明确传承人权益,明确传承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主动传承的措施与机制,使他们在“非遗”产业化中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体现他们的法定诉求,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在产业化过程中能够有所回报。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大量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失传的境地。保存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独特的文化技能,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投入,建立完善的鼓励和激励机制,比如,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准决定。特别是2011 年2 月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近10 多年来,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近年来,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是当前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颁布了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宁夏、江苏也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1997年5 月20日,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确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国家制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评定机构,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妥善保护已处于濒危失传状态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8 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工作,并于2003 年11 月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