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 "1.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 爱因斯坦 ; 康德 ; 哈勃 ; 伽莫夫" "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阿拉伯语 ; 俄语 ; 汉语 ; 英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文化上的不适应 ; 瘟疫流行 ;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 政治动荡" "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 廉价性、实用性 ;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 再生性、广泛性" "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森林资源 ; 土地资源

; 人力资源 ; 矿产资源" "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京都议定书》 ;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我们共同的未来》" "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 法国巴黎 ; 日本东京 ; 巴西里约热内卢 ; 英国伦敦"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社会组织。 : 第一个 ; 第三个 ; 第二个 ; 第四个" "12.婚姻是基于()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一种合法形式。 : 性爱基础 ; 法律法规 ; 经济地位 ; 社会风俗习惯" "13.国家的本质是()。 : 保护国民的安全 ; 阶级统治 ; 调和阶级关系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具体阐述实践何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辨别实践、劳动、生产三个范畴。这是前提,否则在往后的论述中就会遇到困难。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是把实践、劳动、生产看做同等序列的、同义的范畴。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这即是说,实践活动即劳动。由于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所以,实践就是劳动。马克思又指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可见,劳动与生产也是同义的。当然,这三个范畴又是有一定区别的。 劳动、生产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广义的用法是指一切劳动和生产,狭义的用法是指物质劳动、物质生产。比如,当劳动、生产与实践相连用时,劳动实践、生产实践指的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再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生产”一般指的就是物质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存在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它制约着人类其他活动,如政治、艺术及宗教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由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没有人类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自然规律是各种自然力盲目作用下形成的,社会规律是人在自觉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生作用的,是无数人在自觉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为最终决定人们行为的力量。

2018春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pdf

最新2017秋《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道试题,共25 分。)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 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 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A.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京都议定书》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发表时间:2020-01-13T13:36:29.8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作者:刘晨旭 [导读]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在论述“社会生活”和“实践”二者内在逻辑相互的同时,得出这一命题在当代我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逻辑关系;现实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字面意思解读来看,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是生产劳动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由社会实践所决定【1】。这句话表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超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体现。 一、马克思语境下“社会生活”与“实践”概述 (一)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概述 在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以及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其中,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涵盖了一些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层面,包括信仰、理想、哲学等精神领域。物质条件下的生活和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互相渗透的,比如人类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但二者的综合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如社会制度体系就在二者之外。社会制度体系与二者独立,又介于二者之间:社会制度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等社会意识进行执行,同时又借助物质设施和操作工具等社会物质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就其构成来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归并到二者之中的任一范畴,社会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划分还包括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概述 实践,简言之就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实践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探索,将客体改造的过程中又是把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体现出马克思思想中“实践就是人类主观能动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这一命题。 二、“社会生活”与“实践”内在逻辑关系 要理解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要对“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考究。 首先,物质要素的内在联系体现出物质要素的“本质”。上文指出,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因此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回顾社会生活的组成要素: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人类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全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则是人类在创造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的规范体系。三种社会生活领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从实践中得出,又在实践中相互作用,他们的内在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得证。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与自身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等关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得出的必然结果,是实践之后的必然性现实【2】。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也表现出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而不同于其他动物。因此,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应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体现出作为“人”的社会价值。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具有的现代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深刻地体现出“实践”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优先性,在新的时代依然值得人类探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而人是推动进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物质承担着和主力大军。我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国家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的践行和升华【3】。这些改革方案需要通过人的社会生活得以实践,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落实回人们生活之中。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大力强化人才兴国战略,不断提升对人的综合教育,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用“实践”的方式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社会生活”。 结语 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实践观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才素质,进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邹诗鹏.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基础性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9(07):4-26+204. [2]任国腾.“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内涵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3]黄坤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0(00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实践应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超验维度、自由维度和终极关怀意义的综合统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水平、深度、广度、发展过程,都收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实践的意义。实践也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是社会地进行的,人在实践中则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打破各种思想的困扰,紧紧把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结构,它是人的生存结构的核心和本质。这就需要实践哲学始终应该关注人的理想发展即人的终极性关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这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只能够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4.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5.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6.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精选4篇)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精 选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

正文: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一.实践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由 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

最新2017秋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7秋《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 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D)政策。 D. 重商主义 2. 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 A)。A. 地理大发现 3. 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B)的突破性变革。 B. 动力系统 4.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A )。 A.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5.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 A. 独立的产权 6. 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A. 崇拜自然 7. 世界三大宗教是(D)。 D.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8. 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 C)。C. 伊斯兰教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C)。 C.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10.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 的标志是( A)。 A.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1. 1955年召开的(C ),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C. 万隆会议 12. 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 A ),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A. 捷克斯洛伐克 13.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C)年10月。 C. 1990 14. 早在1953年12月,(C)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 C. 周恩来 15. 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A)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A. 恐怖主义 16.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 C. 欧洲联盟 17.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 A) A. 洋务运动 18 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 D)出现的。 D. 英国 19. (B)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2001 20. 1996年,(D)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D.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21.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C)的发展 C. 科技和教育 22. 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B)B. 人的劳动

郑大远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的答案

1、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经济社会形态( )。 A、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3、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4、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是()。 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它的主要内容有(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意识形态 D、上层建筑 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A、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 B、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C、对社会文明的承载传递功能 D、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 E、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 A、艺术 B、道德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E、哲学 5、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功能在于()。 A、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功能 B、知识传承和文明传递的功能 C、认知功能 D、教化功能 E、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从用兽皮保暖到布衣棉被,从野人到识字有道德知廉耻的文明人,这些的根本原因和奥秘所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物质生产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等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实践,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6页)与动物不同,人类具有理性的思维,人类自觉地、能动的改造世界。动物的生产仅仅是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按照不同动物的特定的方式来“生产”,而只有人才具有无限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 本次练习有26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6.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9.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临界点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社会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是通过社会主体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历史存在,人类实践的过程创造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但动物的生存活动没有使它们产生“历史”的概念。因为动物的活动不具备实践的特性,只是对当下外部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它既不能接受先前活动的成果,也不会考虑和预测未来。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的能力和生存方式都是后天的,是在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是历史的。没有历史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这正是社会过程基于实践的独特本质。 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在生产实践中,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围绕这一关系,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生产实践的发展,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化向政治、思想和其他社会关系传递,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部社会关系的转型。可见,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

(2020年更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任务1-3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任务1-3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人类与社会》形考共有3个任务,任务1、任务2是客观题,任务3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 B. 再生性、广泛性 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森林资源 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 电大资料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得分/总分 A. 政治法律思想 2.00/2.00 B. 宗教 C. 艺术 D. 科学 2单选(2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得分/总分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0/2.00 C.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选(2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得分/总分 A. 社会制度 B. 生产工具 2.00/2.00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关系 4单选(2分)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0/2.00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 D. 生产力

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B.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2.00/2.00 C.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D. 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6单选(2分)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得分/总分 A. 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00/2.00 D.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得分/总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00/2.00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单选(2分) 上层建筑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意识形态 B.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00/2.00 C. 政治法律制度 D. 国家政权 9单选(2分)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 正文: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由

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因此,重新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考察,并把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实践概念内涵的历史追溯 关于实践的思想在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从词源上考察,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来源于希腊文,具有活动的、积极的意思。在中国古汉语 中,实践由实际和践履两个词组成,意思是实际的践履。然而,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内涵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古希腊时代,许多哲学家就非常关注实践这一社会现象,如古希腊哲人毕达戈拉斯就曾有“实践哲学”的说法,苏格拉底也说过“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但真正赋予实践概念以明确内涵的,可以说始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广义的实践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狭义的实践是指人的实践或行为。他的实践概念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和政治领域。他认为实践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最高尚和神圣的就是理智的思辨活动。他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实践和创制两种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和创制虽然都是受思考支配的,但两者接受的思考不一样。他把实践的思考称为明智,创制的思考称为理智。明智指行为思考,是对行为的一种策划,策划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明智的最高范畴是善———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有实现其自身环节的那种理念。理智则是一种技术化的思考,包括与目的手段相一致的思考。创制达到的是一种外在目的,是一种功利活动;而实践自身就是一个目的, 是一种自由活动。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和创制的理解已经揭示出实践概念所蕴涵的人们对自由追求的价值取向,并且为人们实现这种追求提出了现实的途径,他认为与道德活动相联系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