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第一部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一些与主旋律争夺阵地的杂音噪音,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要求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即“六个为什么”)。

“六个为什么”涵盖了指导思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展方向等重要方面,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密切关注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什么是“六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然而,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这不但是

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是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具备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但是,工人阶级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因此,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让思想冲破牢笼”,提出不同于剥削阶级的阶级要求,就需要接受先进理论的武装。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正是他第一次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理论斗争是和政治、经济斗争相并列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三大任务之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系统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明确,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第一位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同志将此视为党的学风问题,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的就是“有的放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胡锦涛同志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致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但对于人类社会这一发展规律的具体认识,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根据和政治形式,但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把民族命运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的世界眼光,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要靠我们创造性的实践去开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坚持,在成功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侯惠勤)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客观规律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一种理论要成为一个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作用决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门或具体领域,而应对整个党和国家发挥根本指导作用。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只有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客观世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也是多层次的。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这一领域的科学真理,但同时还要受包含这个领域的更高层次的科学真理的指导。科学真理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越广,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越大。在这个多层次科学真理的复杂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对最广泛领域的科学认识,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各个领域,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数仁人志士经过长期探索之后找到的唯一

适合中国的科学理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充分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我们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果我们动摇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只能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民族分裂甚至国家解体。在这方面,苏东剧变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只能有一个,但可以允许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存在和发展。我们所说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全社会的理想信念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但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多样化的思想。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思想成果;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中摩尔根对原始氏族社会的研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向前发展。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看,我们应积极探索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证明,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关系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思想僵化,又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理性的认识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前进的科学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又由实践进行检验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正是由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行了不懈奋斗。然而,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探索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实现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把13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必须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民族解体,回到旧中国一盘散沙、备受屈辱的局面。当然,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田心铭)

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答案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

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第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那时,就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总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

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这一论述的深刻含义。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至今已经90个年头。在这90年当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

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和界限,大体上有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第二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第三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9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旧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第一个3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称为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3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的几次斗争曾试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都失败了。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进步的、保守的、反动的应有尽有。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救中国,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历史选择。有了这个选择,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个30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中,有一些做法是借鉴苏联的,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有一些是独创的,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实践证明,凡是独创的,都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中,既取得了伟大成绩,也发生一些失误,遭受了重大挫折。总起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第三个30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是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锐意进取、奋力开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顾90年历史可以知道,今日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没有30年的理想追求和30年的艰辛探索,就不可能有30年的成功实践。在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继续推进的今天,试图改旗易帜,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这既违背历史,也不符合人心。可以设想,如果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势必导致两极分化、党派林立、思想混乱、天下大乱,这将是一场灾难和大倒退。对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历史已经作出了最好回答。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了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是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本本上照抄来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闯出来的社会主义,是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必然抉择,这是其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他国模式“克隆”出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选择,这是其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客观要求,这是其时代特色。30年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所在、特色所在和规律所在。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只有结合,才能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世界与中国、普遍与特殊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破除各式各样的教条束缚,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只有结合,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有机统一起来,集中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中,创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这在“十个结合”中得到了具体生动的展开、系统全面的深化。“十个结合”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开放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自觉运用。

30年来,我们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经受了艰巨复杂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令人难忘的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征途上也出现过坎坷起伏,但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严峻挑战、新的复杂因素,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逆转违背规律,逆转就要失败。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我们党所确立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

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带来生产力大解放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出现了超越阶段的冒进,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种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难。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农村有2.5亿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城镇有上千万待业人员。而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不少国家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果我国生产力不能加速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持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中期,我们在积极推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1997年,党的十五大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成功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出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共同繁荣的景象,使国民经济进一步活跃,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到2007年,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5万亿元,比1997年高1倍多;销售收入达18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6万亿元,上缴税金超过1.5万亿元。城乡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也迅速发展。同时,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的生力军。2007年,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 7年的75.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随着改革发展而不断完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继续把国有资本集中到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卓元)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立足于实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又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所有制改革的成功道路。一方面,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积极寻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兼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推动众多产业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公有制、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形成完善的所有制形式,是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固有的要求。但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立足于实际,而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30年的改革发展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掘和动员我国庞大的民间生产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土地、技术、知识等,用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拓宽就业门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有效地推动知识创新;有利于调动人民

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因为: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竞争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众多主体参与竞争的基础之上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往往会导致垄断,使经济失去活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样性的所有制结构,才能开展和形成市场竞争,进而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具有团队凝聚力强、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等优点,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经营灵活、自我调适快等长处。在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的革新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企业体制不断完善。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在探索国有制实现形式中,通过发展股权多元化的国有经济,寻找到一种由多种所有制成分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使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在企业内部紧密结合和互补互促。由于可以根据产业性质和企业特点,或实行国家控股、参股,或允许社会资本控股,因而股份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拓宽了不同性质经济成分的发展空间,既可以充分发挥非公有资本的潜力,又能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其控制力和影响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是改革完善所有制、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成功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一项重大成果。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实行单一公有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误解。马克思阐明了所有制的变革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强调只有在所有制关系与生产力发生冲突、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革命才能到来。恩格斯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实行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成为可能,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旧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是在物质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制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尽管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了飞跃,但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然较低,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较大,不少内陆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即使在特定社会形态的成熟发展阶段,也仍然会存在先前社会的因素。不纯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事物内在矛盾的表现,

是发展和运动的契机。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也应该全面、辩证、历史地观察事物,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刘诗白)

我国决不能搞私有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可分为私有制与公有制。私有制与公有制又有不同的类型和实现形式。就私有制来说,经历了奴隶制私有制、封建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三大类型。此外,还有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个体私有制。个体私有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性质,只能从属于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不同的私有制类型在发展中又会选择不同的实现形式,比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就经历了由自有自营的业主制发展到合伙制、又发展到股份制、再发展到跨国公司制等过程。同样,公有制也有不同的类型和实现形式,有原始氏族社会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有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具体类型或存在形式。同时,公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如国有国营、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

马克思主义评价所有制的标准有两条,首先是生产力标准,其次是价值标准。奴隶制私有制取代原始氏族社会的公有制是一种历史进步,因为它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封建主义私有制取代奴隶制私有制又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取代,同样都是历史进步。但是,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两方面来判断,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对抗性矛盾,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阶级剥削现象,出现阶级矛盾与斗争。矛盾与斗争的激化,表明原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局限性,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后阶段。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从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经济与政治的诉求中,洞察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与公有制的统一,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种新的历史进步。

旧中国存在多种私有制经济,但并没有因此走向繁荣富强,而是饱经忧患、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才挽救了中国。新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曾经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这是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经济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根源。但历史的和国际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搞私有化,那样只会从另一条途径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如果放弃和否定公有制,搞私有化,必然出现社会主义的异化演变与自我否定。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私有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占其中的百分之十几,大部分的国家都是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如果我国搞私有化,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出现社会动荡。

国际经验也表明,大规模私有化使苏联、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急剧倒退,国家实力削弱,大部分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有资料表明,乌克兰在推行私有化改革的10年中,国民经济倒退60%。我国坚持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经济上来说,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否定了,搞了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丧失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当然,我国不搞私有化,应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和绩效为前提,以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也就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六个为什么”(第二部分)

四、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重大事务,体现着国家生活的全貌,是其他政治制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因而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与我国不同,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保持资本统治的有力工具。虽然从形式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设置体现行政职能、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机关,但作为国家政体,两种制度是有根本区别的。

两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根本不同。“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倡导的分权学说。在封建社会末期,新生的资产阶级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借助中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各种试图打破封建束缚的政治要求。他们主张设议会以限制王权,设法院以维护自由(自由买卖)、公平(等价交换)、人权(财产权)。资产阶级充当人民领袖,通过他们所竭力争取的代议制、选举权等民主形式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法律。所以,最初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是阶级分权,是社会变革的过渡状态,有削弱王权、反对封建的意义。及至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了整个政权,早先那种阶级分权的暂时现象便不再存在了。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独占、不与他人分享的政权制度。资产阶级握有全部国家机器,但仍然需要用“三权分立”来包装,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烽火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特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遵循马克思关于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原理,运用巴黎公社及苏维埃的经验,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创建了各个边区的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展成为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性、真实性,而“三权分立”制度则体现出虚假性、欺骗性。事实上,统治权力在任何国家都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西方国家把分工谎称为分权,设置了由资产阶级统一控制的三个机关来扮演互相制衡的不同角色。然而,他们的议员、行政官、法官,哪个不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主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人士,体现了真正的人民性。我国宪法又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表明:我国各机关的地位并非平列。由于立法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而且法律是全国人民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立法机关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国效率优于“三权分立”制度。西方国家囿于“三权分立”的原则、程序和各种具体制度,其政权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有些国家政党轮替频繁,有些国家议会常常迫使内阁倒台或者弹劾总统,有些国家的行政首脑动辄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甚至解散议会等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效率上则远比“三权分立”优越。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澄清关于“三权分立”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切实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崇德)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

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自由、民主和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就自由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由与其他“一切人”的自由有关系,每个人都要

面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如何获取自由的问题。自由与责任如影随形,不可分离。而自由与责任又分别同一系列的概念相联系。与自由相联系的概念有:个性、欲望、自主、民主、独立、个人权利、自我选择等。与责任相联系的概念有:共性、集体、抑制过度欲望、共识、集中、相互认同和理解等。一方面,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人有享受各种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人又有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则的义务,以使整个社会形成稳定秩序。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满足以自由与民主、责任与集中为代表的两方面的需求和功能,离开了哪一方面,社会都会不健康、不正常。没有自由和民主,社会就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责任和集中,社会就会动荡无序。前一方面反映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后一方面则反映整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制度,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公民和人大代表的自由又有公民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它既吸取了苏维埃政权的有益成果,又有我国的创造。这种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它有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真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选举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政权机构。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产生的政府和法院、检察院,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检察权,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性,国家政权的运作由人民代表大会一体实行。这就能够避免“三权分立”制度议行脱节、分而不立、互相掣肘的种种弊端。邓小平同志在接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曾说:“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独特的政权运作方式。这种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掌控能力,有利于集聚国家力量、人民意愿办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二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使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更为有效率、有秩序。三是国家政权机关在党的领导下,立法、行政、司法既有各自运作机制又有监督,提高了政权运行的效率,从而最大限度保持国家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周锦尉)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在近现代以来人类政治发展史上,“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是配置国家权力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突出三权独立、三权制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所谓“议行合一”,是指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坚持议行合一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搞“三权分立”。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就曾经根据“三权分立”原则,起草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废除了临时约法,搞了一个所谓新的约法,实质上是实行封建军阀的独裁制。此后又有曹锟宪法和国民党政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权力结构大体上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权力结构,是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司法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权力结构,它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广泛采用的一种权力结构形式;第二种权力结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平行制衡,其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第三种权力结构,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形成民主集中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这种权力结构。上述三种权力结构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一种权力结构取代另一种权力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文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即由政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由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结构代表了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更高阶段。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任何国家都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体,要求有体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政体同它相适应。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了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的人士。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大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形式,能够集中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共同利益,也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从而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和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的政体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是最能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因而具有很高的决策效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推进发展和保持稳定,就必须有高效的国家机关以及国家各机关的密切合作,以便迅速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迅速讨论研究和作出决议,并切实贯彻执行。近年来,我国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来统一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样,一是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发展党内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二是有助于实现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转变,使党的正确主张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变为法律、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江西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教授李江源)

五、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

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践行

2015-2016年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考核卷 年级:13级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13物联网工程 姓名:莫品连任课老师:黄震 在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在我们古老的祖先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永不腐朽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却仿佛也有棱角的让人们自觉的去对待和赞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古代对爱国主义的诠释。而今我们爱国常常是分很多方面的,像在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努力争取奖杯;科技研究人员奋发自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口腔141 羊玉婷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复杂多样的价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简明概括,内涵丰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冲击,非核心价值观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才能赢得青年一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是停留在它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完美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情感认同。只有将其理论的真正价值内核入情入理地深刻分析,并从全方位所带来的效应能给多维度合理的揭示,情感认同自然就能发挥作用,并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富则民兴、民诚则和谐。国家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立在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若只谈个人的私利要求,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另辟蹊径要想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认同是接受的前提和付诸行动的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其理论也就被真正掌握,并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虚幻的空话。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中国一直在追求共同富裕,让我们不再有巨大的贫富差。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总结起来,总共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个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的夙愿。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我们追求的民主的人民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文明”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性,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利是图,无一不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审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状,可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应当从总体规划、制度完善、引领示范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提出,表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认识的深化。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价值共识诸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崇高与信仰”等在新时期被加以“解构”,而一些全新的价值观如“市场、契约、效率”得到了型构[1]。 第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关于思想道德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笼统,加之“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梳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不好确定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三个层面、三个方面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这就为实际思想宣传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路径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个要求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或工作举措一个补充说明。因此,在当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24字,这24字又可分为三个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它们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们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墙壁上,那写的画的,有的同学为应付考试,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答案就往上抄,黑漆漆的一片,不堪入目。想想自己要是脸上、衣服上哪脏了,都知道不好意思出去见人,这怎么还下得了手啊,难道就欺负它们不是人吗。 2.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3.我们要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 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及其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及其基本含义 一、24字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24字详介 1,富强 富,指经济;强,指军事政治。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所以强还包括科技教育等。 富足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 2,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 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3,文明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4,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5,自由 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十八大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24个字就是希望用贴近老百姓的精炼语言,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正朝气蓬勃,我们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如何才能牢固树立、不断培养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践行个人价值准则。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反映了我国社会成员长期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并作为新时期公民行为准则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作

为青年群体,应将这一价值准则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尺度。当前,我们很多年轻人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相对弱化,甚至出现价值迷失、道德失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家庭、学校和个人思想培养中,自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多些踏实,少些浮躁,多读经典,让“黄香温席”、“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成为我们日常生和学习的典范。 二要理解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既是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应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崇高而令人振奋的,也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行动提供了价值规范的指引。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给我们高中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认同带来消极影响,使得我们其中部分人,不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言论。如“学习不如拼爹”、“土匪式拆迁”、“我爸是李刚”、“路见人倒不能扶”、“当官的就是贪官”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公平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 三要认同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今后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坚强保障,并为个人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实现个人理想目标提供了土壤,也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2.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2.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3.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磁源”,是其成就伟大“中国梦”梦想的挽手同心牵引力,也是中华民族阔步迈进社会文明进步高度的新标识。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作为一名人民法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学习领会,笔者认为:法院干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牢十二个思想认识根基做到三个践行引领,才能坚持引领正能量、提升精神源泉,才能做到理想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价值取向健康,道德操守清洁。 “十二个思想认识根基”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聚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统一,是每一个公民应自觉遵从的道德准则,是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是国家价值层面的价值目标。 “三个践行引领”即:第一,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德、做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理想和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但是,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迷失了政治方向,不信马列信鬼神,责任意识淡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党员干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因此党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当前,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是培育崇高道德品格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中国精神”、做“最美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提出了“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把群众冷暖、群众需求记在心上,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做为人民群众拉车服务的“老黄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到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因此在亲力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生活中,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政绩观,加强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践行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 践行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2015-2016年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考核卷 年级:13级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13物联网工程 姓名:莫品连任课老师:黄震 在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在我们古老的祖先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永不腐朽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却仿佛也有棱角的让人们自觉的去对待和赞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古代对爱国主义的诠释。而今我们爱国常常是分很多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具体内容

12日,中央各报都在报眼处显着位置,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只有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虽然仅有短短24字,但稍微品味一下,就觉得看似简单明了的12个词汇,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深奥的内涵,看似垂手可得,又似乎遥不可及,人人似乎都能做到,但却很难始终如一,笔者大致分类了一下,认为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其一是国家社会方面,国家和社会自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富民强国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位居首位,既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从政者指出了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前8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各级政府同时又是公民个人应当保持和恪守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国为执政理念,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新的现代文明,政府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城市文明发展、文明进步,公民做文明人、行文明事,进而实现社会文明和谐。而在“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中,更是包罗万象,不只是对于具体事务的价值判断,更包括发展观念,执政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增长,同样属于文明发展的范畴。 其二是法律保障方面,其实,自由、平等、公平最终都需要由健全完善的法治来实现,既要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各方面充分的“自由”,又不能超越法律范畴,以牺牲他人利益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所谓“自由”,将“自由”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依法保障和维护公民合法自由权利的同时,公民个人也应当将遵纪守法作为自己充分享受自由的核心价值。而公平、正义,则更体现在每一司法案件之中,习总书记曾说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今年1月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律保障方面“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八字”核心价值观,既“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依法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把平等、公平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必然也能促进真正的法治实现,而实现真正的法治也必然能够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和公平,以“法治”来“兜底”,也正体现出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深刻内涵。 其三是道德品质方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充分显示出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度都是在这个国家和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发展形成,并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但某些够不上法律制约的行为仍需要人们以最基本的道德价值来进行衡量,尤其是这其中的“爱国”,抵御外来侵略,金戈铁马战死沙场是英雄史诗般的爱国,但在和平时期,有爱国的情感和理念支撑,爱国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在消费选择中,性价比一致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民族品牌是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同样也是爱国,将“爱国”放在道德核心价值之首,足以显示在爱国理念的支撑下,所形成的凝聚力,足以让每个人更敬业、更诚信,与人更友善,现实中所出现的某些敬业指数下降,诚信缺失,人与人彼此“戒备”,其实与爱国无关,而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是市场经济成长阶段的“烦恼”.但在涉及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国人所表现的爱国热情,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国人所拥有的万众一心更是“兴邦”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字面简明,内容却异常厚重,从三个方面,十二个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