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三课翡冷翠在下雨【学习单】

第十三课翡冷翠在下雨【学习单】

第十三课翡冷翠在下雨【学习单】
第十三课翡冷翠在下雨【学习单】

第十三課翡冷翠在下雨【學習單】

一、單選題

()1下列有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敘述,何者有誤?(A)「文藝復興」原義是「再生」的意思,時間大約在西元十

四到十六世紀(B)翡冷翠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搖籃之地

(C)梅第奇、達文西、拉斐爾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D)米開

朗基羅的雕塑十分著名,因此提到大理石就不免聯想到他。

()2關於本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但是,說實在的,我可沒有天天生活在感動之中。人總是要顧及現實的。」

中年導遊說這段話透露出功利市儈的嘴臉(B)「聖十字教

堂可謂『翡冷翠的西敏寺』」意謂兩者皆歷經戰火洗禮,

有滄桑血淚史(C)「肉體會腐爛,印象會模糊,千百年後

誰知道像不像其人,世人寧信我的雕像是真實的。」作者

引米開朗基羅這段話說明藝術是不朽的(D)「究竟私人教

堂格局小,過多的裝飾反而減卻肅穆的宗教氣氛」意謂梅

第奇畢竟家道中落,富貴不再。

()3下列有關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與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之敘述,何者有誤?(A)二者同以翡冷翠為背景,前者記敘

城裡的人文風景,後者抒寫山中自然意趣(B)前者屬於個

人印象式的浪漫情懷;後者則是理性與感性、時間與空間

交錯的懷想與美感(C)前文為作者對讀者誠摯相邀,筆調

奔放而熱情活潑;後文是作者獨白,思路綿密而冷靜優雅

(D)前文自然融用各種修辭技巧,燦逸絕美;後文筆法樸

實,蘊含情致。

()4以下作家與作品的配合,何者完全正確?(A)林文月:翡冷翠的一夜、遙遠、源氏物語(B)陳之藩:旅美小簡、在

春風裡、劍河倒影(C)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巷、

菁姐(D)梁實秋:雅舍小品、秋室雜文、蟲洞書簡。

二、改錯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人教版选修1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达标练] 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公开宣称“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可以解除臣民对邪恶统治者的效忠”。教皇意在宣扬( ) A.“基督是永远的祭司” B.“君权神授” C.“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 D.“教权高于王权” D[材料主要体现了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教皇的宣称体现了在世俗政治关系中教皇居于支配地位,教权高于王权,故D项正确;A项宣扬的是神权,与题意不符;B项宣扬的是君权,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过于绝对。] 3.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力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提出质问的“人”最有可能是 ( )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5世纪的“异端”思想者 D.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 C[基于材料分析,提出质问的“人”不满于教会的强权和控制,渴望从教会的强权和控制下获得一定的解放。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最有可能的“人”是具有一定宗教改革理念的“异端”思想者。] 4.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翡冷翠山居闲话导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 2、理解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真实”的、“纯粹”的、“坚决”的。 教学设计: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讨论式教学 3、课时计划: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补充你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1897年1月15日生。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夜》及散文、翻译等多种。2、解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此城的山中呆过一段时间。 3、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5年7月,“五卅”空前的血案,社会沉重的黑暗,高涨的革命运动,使徐志摩非常沉闷、惊恐从他自身而言,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与之热恋,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使得徐志摩十分痛苦和矛盾所以,1925年他出游欧洲,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住了一段时间,将他的伤悲、感触托付于纸,结集为《翡冷翠的一夜》,其中《翡冷翠山居闲话》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取缔()奔赴()澄净()模样()开拓()静僻()2、纵观全文,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 3、作者向我们展示“闲话”“山居”的妙处时,他最看重哪一点? 4、在文章中哪些部分体现? 探究案 一、通读文章,深入思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再别康桥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送考教学设计 - 上课

送考教学设计(上课) 教学目标:探究文章主题,领会作家创作意图 导入:他是画家,书法家,又在文学音乐领域造诣不凡,中年以后皈依佛教,虽未正式出家,却深得佛教奥义,取法名为“婴行”,这个人就是丰子恺。 (学生说说“婴行”的意思) (展示“婴行”的含义,丰子恺对孩子的向往) 婴儿行:为涅盘经列举菩萨所修五种行法之一,多为天台宗所用。据大乘义章卷十二载,婴儿行有自利、利他二义。就自利而释,菩萨之所行,为远离分别之大行,犹如婴儿之所作,故称婴儿行;就利他而释,则人、天、声闻、缘觉等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度彼等,起大悲心而化度之,故称婴儿行。 “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我带了这虚空而寂寥的心,彷徨在十字街头,观看他们所转入的社会,我想象这里面的人,个个是从那天真烂漫、广大自由的儿童世界里转出来的”。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孩子考试的文章《送考》(展示课题,作家简介) 主题解读 教参对本文主题的概括是:“文章记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分解题目,合作探究 (一)孩子是否纯真烂漫? (二)作者对所送考的儿童有哪些情感? (一)纯真 1、第9段考前考生拿古怪的题目考“我”,孩子好为人师,难倒别人后沾沾自喜。“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不顾尊敬长者的礼节。(不拘礼节) 2、第14段学生对看榜学生久待不来的咒骂。虽然不善意,却是焦急心情的真情流露。彭英在《丰子恺散文与漫画作品分析》中提到:“丰子恺始终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的文化自觉,在价值观照上坚持以‘真’为标准,肯定儿童人格构成的天然复杂性,从不刻意刈除儿童天性中夹杂的恶的野草”。(真情流露) 3、发榜后,考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率性自然。“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孩子易于哄骗。(率性自然) 4、16段“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但这些“我们”之中,其亲切的程度有差别。大概考取省立学校的人所说的“我们”是亲切的,而且带些骄傲的。考不取省立学校而只得进他们所谓不好的学校的人的“我们”,大概说得不大亲切些。”考生谈论考取的学校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或失落。 展示名言 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 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 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 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 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丰子恺《儿女》

宗教改革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挑战教皇的权威:应掌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人文主义的含义。 【考试大纲】 宗教改革 【知识梳理】 一、宗教改革运动 (一)兴起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科学产生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5、16世纪,天主教会成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二)运动的性质(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三)重要代表: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导火线是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在德意志兜售。 2、马丁·路德的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_________》,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思想(主张):强调______的学说,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张使人获得和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色彩。 (3)影响:在__________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1、原因: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2、加尔文的主张观点: (1)内容:①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____________,以此反对____________,否定_______________。 ②主张先定论。认为否定先定论就是否定上帝。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2)影响: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________提供了______方面的依据。 3.意义: (1)为作了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和的必要性、合理性。 (2)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方面的依据。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意义:①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积累优美语句及修辞,学会在平常的作文中加以应用。 2、诵读课文,抓住结构层次上的关键句加以解读。 3、扣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层次。 4、学会对自然报有热爱审美之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曾使多少人折腰!在这里不仅能洗涤人们心灵上的尘垢,还能放飞人们的心情。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书。”徐志摩说:“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徐志摩的步伐到意大利的翡冷翠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吧! 二、介绍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 恣意()温驯()摩挲()踌躇()摇曳()苔藓()模样()取缔()脉搏()婆娑()妩媚()山罅()疮瘢()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死水》《再别康桥》 本课话题——离别 一、从课本中积累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轻轻地迈动脚步,缓缓地离去,他与康桥那份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难以言表,只有离别时无限的感伤与无奈,永留心中。 二、从生活中积累 面对离别,我们吝惜于剩余的时光,希望再多在一起坐一会儿。记住相处的感觉,亲切的言语,熟悉的容颜。面对离别,我们会有诸多的回忆:欢乐时的笑脸,悲伤时的眉头;一起做过的事,一同走过的路。面对离别,我们不要有过多的留恋。面对离别,千万别忘了曾经和你走在一起的朋友。离别,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情节。 三、从历史中积累 汨罗江,那条流淌着悲伤的河流,成为屈原离别时唯一的陪葬。他消瘦的肩膀,风中飞舞的缕缕青丝,在历史的瞬间定格,世界在那一刻按下静音,唯有轰轰的江水为他奏响离别的乐章。于是,他怀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纵身一跃,用他的离开来惊醒那个没落的王朝,用他的离开来铸造生命最绚丽的绽放……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6.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杜牧《赠别》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一、作者简介 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之前身清华学校,曾任学生会书记。从清华学校毕业后,1922年赴美留学,先研究外国文学,随后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艺术上,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作品:诗集《红烛》《死水》,诗论《诗的格律》等。 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年仅35岁。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品:《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偶然》《再别康桥》等。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二、背景回放 1.《死水》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2.《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3 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

翡翠冷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活动导学案 编写:王伟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 2.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概括语段;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5分钟)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善于概括) 1、解释“翡冷翠” 即意大利著名城市佛罗伦萨 2、通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段意 第一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 第二节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色。 第三节作客山中,无须约伴。

翡冷翠山居闲话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设计 执教者:姜堰市娄庄中学蒋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全面了解徐志摩,鉴赏诗化语言,把握考纲要求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把握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理思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在逻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徐志摩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提高审美情趣,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鉴赏诗化的语言,把握常考的修辞,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爱的信仰,对自然纯粹的情感,体会抒情散文的纯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印发学案,确保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放眼自然,你们觉得雨后的天空什么是最美的?(生不难得出答大体一致答案:彩虹) 的确,七色的彩虹充满了无数美丽的传说,那么同学们有观赏彩虹的经历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大部分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欲望,那么有人想过在滂沱大雨中等待彩虹出现吗?这样的人也许太少了,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位浪漫的诗人、散文家,他深深地被自然之美,被彩虹之美感动,他在英国剑桥留学的时候,某天正下着滂沱大雨,根据林徽因的回忆,那场雨特别大,是英伦小岛上特有的暴雨,他曾经在淋得浑身湿透的情况下,拉着同学温源宁教授一起

去雨中等待彩虹的出现,友人拒绝了他,并劝他换下湿透的衣服,穿上雨衣,他没等友人说完就径自跑走了,他回忆他自己都记不清等了多久,居然等到了彩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去了解的——徐志摩。(激发兴趣) 三、推进新课: (一)、走进作者: 1、请学生根据学案材料,以及自己的搜集了解,介绍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活跃课堂) 生:…… 师:很好,就像同学们所说的: 他是北大毕业生,先赴美,后入剑桥大学留学,将他那隽永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镌刻在了剑桥大学的石头上; 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诗人的影响,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并将他的这一理想凝结成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结合; 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是梁启超的学生、胡适的朋友,也曾陪泰戈尔访华,像拜伦,又似雪莱,创立新月诗社,在文学史册中留下无数优美的文字、很多灵动的作品, 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等、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等; 但是他却英年早逝,35岁时为了他生活中那个触不可及的美丽身影,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如王勃溺水、如李白魂牵新月一样,给文学史留下了深深的叹息,给世人留下了一抹遗憾……(【ppt】呈现,诗意的语言,以便营造意境,创设美的情境,更好地进入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志摩的美丽回忆,一起品味他的传世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去感受他对自由与美的精神追求,去感受他的文字之美。 (二)、整体感知: 把握考点:(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并结合预习作业,理清文章思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 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 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 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 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培养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兴趣。 2、学会概括语段和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诗集,陪同泰戈尔访问中国,并一同去欧洲漫游; 他,与胡适是朋友,胡适评价他: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 他,是梁启超的学生; 他,才情横溢的诗人、作家,却英年早逝,35岁时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近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经典语录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简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人和作家,《巴黎的鳞爪》是他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翡冷翠山居闲话》等有名的散文作品。以下是摘录自这本散文集的徐志摩经典语录,从这些语录中,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自我反省,关心民族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感情细腻,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经典语录: 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 《翡冷翠山居闲话》,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翡冷翠山居闲话》,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算清亏欠,在还算得清的时候,总比窝着混着强。我不能不自剖。冒着说出衰颓懊丧的语气的危险,我不能不利用这反省的锋刃,劈去纠着我心身的累赘、淤积,或许这来倒有自我真得解放的希望? 《再剖》,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你许到极迟才觉悟(有人一辈子不得机会),但你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动作、思想,没有一丝一屑不同时在你那跟着长成的性灵生活中留着对号的存根,正如你的影子不放过你的一举一动,虽则你不注意到或看不见。 《再剖》,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我们都是在生活的蜘网中胶住了的细虫,有的还在勉强挣扎,大多数是早已没了生气,只当着风来吹动网丝的时候顶可怜相的晃动着,多经历一天人事,做人不自由的感觉也跟着真似一天。 《求医》,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想飞》,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生命这十字架,有几个人扛得起来?但生命还不是顶重的担负,比生命更重实更压得死人的是思想那十字架。人类心灵的历史里能有几个天成的孟贲乌育? 《迎上前去》,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冒险痛苦失败失望,是跟着来的,存心冒险的人就得打算他最后的失望;但失望却不是绝望,这分别很大。 《迎上前去》,出自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我决不是那童呆性的乐观主义者;我决不来指着黑影说这是阳光,指着云雾说这是青天,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1 语文版必修1

《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莫烦恼 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狄更斯《德鲁德疑案》)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远大前程》 要是人家骗了你,他也不必生气,因为人人都想活,生活的门路却到处都很狭窄,所以就不能不擦碰别人。——高尔基《苦命的巴维尔》 要走的东西会走的;不管你是否坐在那里保卫它,它仍然要走,肯定要走。——泰戈尔《家庭中的泰戈尔》 用不着操心去装门面,不必苦心焦虑去勾心斗角,也不必为了妒忌别人和患得患失而烦恼。——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保持健康的秘密就是适当地节制食物、饮料、睡眠和爱情。(雨果《巴黎圣母院》) 专心于健康的事越少,变为不健康的倾向的危险就越大。——狄更斯《双城记》 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风雅的生活,就其广义而言,是使休息活泼的艺术。——《巴尔扎克论文选》 西班牙斗牛之类的畸形的运动是野蛮表征。但是专门的运动却是文明的表征。——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清新、健康的笑,犹如夏天的一阵大雨,荡涤了人们心灵上的污泥、灰尘及所有的污垢,显露出善良与光明。——高尔基《老板》 能生点病是有福的,可以使你摆脱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不包括死亡,因为死亡虽说可以使你永远摆脱人间一切烦恼,可是你却又要到地狱去受折磨。——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多和朋友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泰戈尔《沉船》 【抚摸经典】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二首》导学案1 语文版必修1 【作者】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有《韩君平集》。 【品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兴化市第一中学 王丽萍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课前在黑板上写好) 泥泞..( ) 大毡靴..( ) 腋.下( ) 鬈. 发( )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指明答) 我想先找一位同学来跟我交流一下自读感受,(……)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交流:感觉很温暖。)那读完全文后,你还感觉到温暖吗?(交流:凄凉)是什么让你感觉到凄凉的?(交流:底层人)除了写到这些不幸的人以外,作者还写到哪类人?这两类人之间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非常好,可见这篇文章的大意是看懂了。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学案上的题目,回到原文中去,细品这篇文章。 学案上有5个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一下各自的答案。如哪条题目讨论以后还有疑问,把题号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如果哪位同学有学案上没有涉及到的其他问题,也写到小纸条上交给老师。开始。 二、问题探讨: 1.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请划出原句。 明确: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 暖风如轻纱,草绿了。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春意渐渐挂上了树梢。 2.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分别选取了三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 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 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 瞎人拉手风琴在乞讨 院内:汪林吸烟、换衣服,为情书忙乎着 晚上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 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 大家讨论以后还有疑问的是3、4、5这三题,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三个场景中的人们可以归为哪两类?在这两类人活动的描写中运用何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些富人中实际上也包含了两种人:外国人和少数衣食无忧的中国人。 他们在干什么? 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谈情说爱,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批判讽刺) 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同情悲悯) 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 4、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我们先找一找文章中写汪林的句子) 明确: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是迟钝的、麻木的。 汪林的快乐是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作者借此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5、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的含义? 自然界的春意的确挂上了树梢,而人间的春意呢? 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却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可见题目中的“春意”是有其象征性的,不仅指自然界的春意,而且指社会的温暖。 (板书)春意:自然春意人间春意(象征) (ppt)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唤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除了3、4、5三道题目以外,还有位同学在小纸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觉这篇文章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当中。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联系写作背景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看ppt) 三、品味语言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有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