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文档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文档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文档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文档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

一、引言

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一门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的实践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能和智力,逐步发展为身体活动,形成了体育学。并从混沌蒙昧状态中历经了精神上的觉醒,开创了审美心理学。两学科共同处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中,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在新的时期,两学科通过文化之大同,为人们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渗透,人类这种争斗互动涉及到新世纪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体育文化的审美心理特征。为学界提供一个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二、审美心理特征

(一)体育运动审美心理素质

审美心理是以审美心理素质为基础。审美心理素质由美的能力和美的性格所组成,两者之间相互调节,不过一般说来,美的性格较之美的能力在审美心理素质中更居主导地位,运动员的性格决定其技术动作的表现。当运动员的审美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将能动地调节他的审美心理活动。

(二)体育运动审美心理活动

在体育审美心理活动中,审美意向较审美认识更处于主导地

位,而在审美意向中审美需要构成了审美意向的基础。审美需要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与归宿,运动员的审美心理活动由审美需要发展为审美意向,审美意向驱使着运动员提高审美认识,形成审美性格,发展审美能力,以满足审美需要,至此构成了一个逐步上升的圆周式运动。

(三)体育运动审美心理层次

审美心理活动存在着无意识和有意识两大层次。所谓的无意识是未被意识或清楚地意识的高级神经活动,无意识在审美活动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而且无意识与有意识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注意所获得的知识、能力较为模糊和肤浅,但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这种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就会表现得更为清晰、深刻、持久和牢固,特别是当应急情况发生时无意识的潜在本能就会暴露无疑,例如:如今的足球运动,拉美人细腻漂亮的脚法和节奏,欧洲人的速度和力量,非洲人的强悍的体魄加实用的战术等等这些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常常在比赛异常激烈的过程中,做出不平常的表现,他们也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特定的动作,然而离开这种特定的环境是做不出这种特定的动作的,这便是半个世界的人为什么都喜欢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我们说的这种特定的环境所作出的特定的动作,潜在的本能会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脱离这种情形,再也做不出该动作。在我看来,南美人(例如巴西、意大利等国)把足球划到艺术范畴之中,足球与绘画、雕塑、音乐并列

在一起,若用中国人对艺术的看法,似乎还可以加上书法与诗歌。是啊,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该是肉体的行为艺术,长方形的球场该是一块画布,在其浓郁的底色上瞬息万变着一幅幅鲜活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画面(比如夜间有灯光就更美妙)。球场也是可称之为一部交响乐,每位运动员是发声的乐器,双脚是跳动的音符,而黑白相间的球是球场上的指挥家。同时足球场上的运动员的一刀一枪是精妙绝伦的,他们完美形体,相互的碰撞、追逐的一刹那,潇洒的动作以及在该环境下,无数的潜意识的动作表演(只有在该环境下运动员才能无意识表现出的动作)堪与猎豹媲美,称之为最美的活雕塑。

三、审美的要素

(一)健康美

健康美是指身体生理机能正常,无缺陷无疾病,同时由于身体机能的完善,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身体健康状况虽然受制于各种因素,但毫无疑问,体育运动作为有序的、自由的身体活动,是塑造健康体格、体能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体育通过人的身体活动、心理表现和社会交往,形象而富有感染性的表象人的健康美,即人在体态上表现为匀称的体格、挺拔的身材、发达而富有弹性肌肉、红润的肤色;在动作上表现为协调、迅捷、准确和灵敏;在神情上表现为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和

进取精神及在社交礼仪中表现的气质、风度,这种身与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类正向着自由全面的完美方向发展,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健康美包含着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包含着人类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是人类追寻的理想目标,同时又具有一系列感性的规定,构成审美对象,引起人们的审美评价。达到健康美,是体育的最终目标,包括身体的健康美,精神的健康美与行动的健康美,通过锻炼获得健康的身体形态,健康的内脏机能与健康的运动机能。精神的健康美就是,含纯正、开朗、创造丰富的情感;积极忍耐、坚强的意志;观察、思考、追求等高度的理性;爱护、体贴、合作等基本的道德。行动的健康美,是指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的健康美,含爽朗的,正确的,有秩序的这些行动的健康美。

(二)形体美

人是运动的主体,在体育活动中人们首先展示自己的身体外形。身材匀称,肌肉丰满坚实,身体的外在表现预示着自身的运动特长和项目特点,这种由身体外部形态显现出的比例、曲线、气质、性格,我们称之为形体美。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个部分的协同配合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动作造型,从静态或动态的角度表现身体的形态、肌体的力量、动作的速度、人体的耐力、身体的灵敏与柔韧等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人体内脏器官系统旺盛的代谢功能和人的心智活动能力交融隐含在动作造型之中,补

充着人形体美的内涵。

(三)动作美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准确、协调、连贯、富有节奏的表现,塑造出优雅、细腻、柔韧、精巧、刚健、雄劲、敏捷的动作及动作组合,体现了刚与柔、动与静、身与心、健与美的和谐,如艺术体操运动员手持彩带的鹿跳。运动员轻轻跑动,腾然跃起,前腿提屈,后退伸举,两腿在空中的分展,形如流水;与此同时上体后仰,下颌上扬,手中舞动的彩带化为人体腾空的延伸线。一种爆发向上的青春活力脱颖而出,仿佛运动员进入了一个理想的自由空间,女性的优柔、细腻、青春与活力尽在表现之中。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这种动作美是运动技术的合理运用。技术界定着动作方法和动作规格,并通过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精确度和节奏来表现美。如柔道运动员常用背摔技术动作时,突然钻入对手腹下,顺势转身拉臂,一幅快速、灵活、准确的画面映入眼帘,表现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完美地结合呈现出坚定、果敢、敏捷、机智的心理品质;当运动员奋然背起对手,快速有力地俯身前摔,获得技术效果时,运动员的刚健、雄劲及高超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四)意志品质美(又称心理美)

心理学者们指出,意志在没有外化到实际活动中的时候,实质是一种内部过程,可称之为动机。人在行动前,首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目的,制定行动计划,然后付诸实践。只有动机外化到

外部活动,也就是在人的实践行动中,才能表现出人的意志品质美。在现代体育运动激烈竞争中,运动员仅靠技术、战术、体能的较量是不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参与是很重要的,这样的例子在体育运动中比比皆是。如:滑冰运动员叶乔波在膝关节受伤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参加比赛,最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不同的实践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不同,克服困难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迥然不同。意志品质美是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充分显现出来的。

许多体育比赛是以直接对抗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比赛项目有很大的难度,不仅靠拼体力、技术战术,同时也是意志品质的较量。如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拼搏,志在夺冠,因此邓亚萍受到国际乒联认可,甚至得到奥委会主席萨纳兰其的赞许,这就是意志品质蕴含着高度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自觉、果断、勇敢、顽强、有控制能力等方面。意志品质美,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在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等训练和运动竞赛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体育运动实践表现出来。

四、审美心理过程

(一)感知――体育审美的基础

感知,是体育审美的心理要素。它包括人们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心理过程,同时它又是形成复杂心理过程的基

础。知觉是在审美过程中,人们用已有的知识,把感觉到的东西加以综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感性映象。因此,感知这一心理过程,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而是审美对象的完整感性映象。特别是审美感知,由于它渗透了理解、想象和情感,对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也构造出特定的审美视野。这种选择性,显示了体育审美所具有的能动性,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感觉和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感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将无法构成审美的内在联系。比如,一个不懂围棋的人,在观看聂卫平与马晓春比赛时,无法构成审美的内在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体育运动中,审美对象是具体可感的,如优美的体操动作,激烈的足球比赛等,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在体育审美欣赏中,感知总是带有特定的选择性。它往往以事物的某些方面作为感知的对象。通常,感知特别注意选择对象的感性特征,从而使审美对象丰富的感性特征被感官所充分接受。

(二)理解――体育审美的关健

理解,是一种认识的心理过程。理解,在体育审美过程中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审美的态度。它是在审美准备和实现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处在非实用状态,在需要时作出行动性的反应。二是对审美对象内容的认识,构成体育审美的必要条件。如对篮球比赛规则的理解,可以使你更美的欣赏篮球比赛。三是领悟的方式去深刻认识体育审

美对象的内容和本质。在体育审美欣赏中,理解具有对认识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同时,理解又是体育审美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因人而异,并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审美理解需要有两个前提:其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采取自觉的观赏态度;其二,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具有相关的必要知识和经验储备。因此,理解作为体育审美的一个心理过程,它是体育审美的关键,它与感知、想象、情感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阶段。

(三)想象――体育审美的载体

想象,是人在已知的基础上,在人的头脑中构思出来的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形象。如体操运动员编制自由体操的动作组成套路过程,其本身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审美意象,是形成审美感受的重要心理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依赖于记忆。也就是说,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想象。想象是沟通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桥梁,也是体育审美过程中的一个广阔的心理范畴。在现实生活中,想象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有简单的联想,也有复杂的联想。想象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创造想象,它能在体育审美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感――体育审美的动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映,也是体育审美心理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体育审美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要素,是把握和协调形象的比例、线条、解剖、透视、块面、节奏、明暗

以及表情等诸种绘画因素的能力。但是体育绘画的创作特点比较突出,表现的题材是体育与运动。如果只有绘画的能力,而没有对体育运动场景、人体运动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对所选题材中运动项目技术的深入研究与理解,是无法在画面中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和气韵的。大师埃尔尼为什么能准确地抓住运动员的特点,甚至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就能够把他丰富的创作内涵和思想用画面充分地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与他对体育运动的酷爱和亲身的运动体验分不开的。在体育运动中发现鲜活的创作素材,要有一定的体育生活积累和认识,要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抓住人体运动中的典型动作,研究体育运动技术的动作结构,这些都需要靠日积月累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只有在体育运动的人和事中去发现新的有别于其他人感觉的和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创作出至真至诚、体现时代美学精神律动的体育绘画艺术作品。

第四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四章审美的心理要素 我们说,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美过程不可避免地总要遵循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这里,我们对审美中比较突出的诸如感知、想象、情感、领悟等心理要素做一番探讨。 一、感知 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官去接触对象、感知对象,即用眼睛去观赏它的形状和色彩,用耳朵去倾听它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说,凭着自己的感知,去获得关于这个对象的比较完整的第一印象。如果把人对美的整个欣赏过程,看作是一次长途旅行的话,那么,感觉和知觉(通称感知)就是这次旅行中所达到的第一个站点。第一个站点固然不能看作旅行的全过程,但它却是全程的一个开端,对以后的行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人的审美感知尽管对于美的感受还具有某些直觉的性质,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也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阶段上,但是,它对后面即将产生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领悟活动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可见,研究审美感知的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乃至于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审美感知具有哪些特点呢?审美感知首先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一)感知的选择性 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也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每一个人,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去把握所有的对象。当许多事物朝你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把其中的少数事物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其余部分则统统作为对象的背景而弃置一旁。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一条“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则。“图形”就是主体所感知的对象,“背景”就是与“图形”同时存在的其它事物。人要感知某一对象就必须把它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才行。因此,所谓感知的选择性,就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于“烟花三月”的季节,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去扬州。按理说,这是春游活动的大好时光,但此时此刻的李白,他所注意的只是渐渐远去的孤帆,孤帆消失后,他所看到的也还只是向天际滚滚东流的长江,而至于烂漫的春色,雄伟的黄鹤楼,以及长江两岸的辽阔原野和头顶的蓝天白云,都被他忽视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说,在众多的事物面前,究竟把什么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又把什么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这完全取决于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首先是主体的需要,其次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双方一致,这个对象就可以选定了。比如,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多处写到众人游西湖的场面。游客们所注意的当然是西子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所注意的是坐落在湖畔的大殿古庙;饥肠辘辘的马二先生注意的却是饭馆里“滚热的蹄子”和“极大的馒头”。可见,由于西湖本身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把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把其它的方面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即使作为一个游客,也不可能把整个西湖的大小美景,一下子统统收入眼底,他只能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一处一处地去观赏它。 感知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原因当然还是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比如,曾在神像面前顶礼膜拜的信徒,当他们了却了祭神的心愿之后,也会一出庙门兴致勃勃地去观赏一下美丽的西湖景色。 审美活动中,感知具有选择性,这就给美的创造特别是给艺术美的创造提出了具体的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 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 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 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 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 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 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 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 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 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 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 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 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 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4.欢愉:在《小红帽》里,我觉得让人欢愉的场面有三个。第一,就是小红帽 在森林里摘花的场面,会让我想到森林里遍地开满各种野花,小鸟在叽叽喳 喳唱歌的情景,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第二,就是大灰狼把奶奶和小红帽吃 进肚子里的时候,我会很担忧小红。,但是后来猎人的出现以及他把小红帽 和奶奶就出来并且把大灰狼的皮剥掉时,读者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因为 小红帽脱离了险境;第三,就是又有一只大灰狼想吃掉小红帽的时候,小红 帽的奶奶叫小红帽在水槽里灌满香肠味的水,最后大灰狼因为闻到香味就从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 主讲教师:孙景曾 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 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 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 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摘要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教育文学特征

目录 总论 (4)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5) (一)仁爱的“人性美” (5) (二)荒诞的“趣味美” (6) (三)想象的“自由美” (6)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7)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7)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9) (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10) 参考文献 (12)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总论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或过程。” 审美教育作为基础,不能取代,就在于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阶段性直观性“自我中心”想象感情 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1】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殊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 一、接受的阶段性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到15岁这一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6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11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15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

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模板

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内容摘要}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其主要由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三部分构成。本文主要围绕语文教学这一特殊审美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审美心理、态度、能力三方面的表现来阐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个性、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 个性通常被理解为“决定个人的区别性与独特性的总和”、“人格的特质”、“有别于他人的其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亦即作为其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个别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基础是个体内的生理机制,靠遗传得来的这种生理机制由于出生后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个性”。简单说来,个性包括态度兴趣驱动、欲望等心理特征。各人的感觉、认知、情感、价值、信仰、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倾向等因素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我们把它称作审美个性,也叫审美人格。它使主体对现实具有独特的感受力,经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能够敏锐地捕捉那打动了自己的某一种特殊的美,选择符合自己人格特征及审美感受的对象和角度,简洁地说,审美个性就是个体对对象稳定的审美心理和外在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三部分构成。 客观世界的丰富性造就了审美主体的多样性,使差异得以形成。而由于人与人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的反映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强烈与否,往往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不仅因为人们的审美活动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且还依赖于审美主体本身的心理内容和个性特点,并受到个人后天的社会实践、文化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因为客观存在的美,只有经过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通过主体的思想和感情的体系,才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审美感受。而语文学习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个性化行动,更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通过研究语文教学这一特殊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学生及教师在审美心理、态度、能力上的不同表现来讨论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差异。

18美学作业4

18美学作业4 )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A )。 A. 是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 B. 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 C. 概念性符号形式 D. 一种信号形式 (A)是人类的符号活动向人类的生存投下的第一道灿烂光芒。 A. 神话 B. 音乐 C. 审美 D. 劳动 3.(4分)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在1750年提出了“美学”这门研究“感性”的学科,并认为“美”就是(A )。 A. 完善的感性 B. 诗性智慧 C. 和谐 D. 自然的合目的性 4.(4分)《奥赛罗》、《马克白斯》、《李尔王》属于B A. 命运悲剧 B. 性格悲剧 C. 存在悲剧 5.(4分)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 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6.(4分)时间样式的经典表现,就是(C) A. 绘画的形式 B. 劳动的形式 C. 音乐的形式 D. 创作的形式 7.(4分)笑是对严肃的解除,是(D)的胜利。 A. 感受力 B. 理解力 C. 亲和力 D. 生命力 8.(4分)汉语“美学”一词来自(C) A. 德国 B. 法国 C. 日本 D. 美国

9.(4分)对喜剧的解释中,持“乖讹说”的人物是叔本华和(C) A. 歌德 B. 席勒 C. 斯宾塞 D. 黑格尔 10.(4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就是(D),又被称做阴柔美、秀美或典雅美。A. 崇高 B. 喜悦 C. 愉悦 D. 优 二、多选题 1.(4分)喜剧的特点包括:ABC A. 感受上让人笑 B. 具有可笑性 C. 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2.(4分)美感经验是一种自由的经验,其基本含义包括:ABC A. 美感经验是一种人的感性和理性、肉体和精神、形与神处于和谐融通的经验 B.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验 C. 是人与自己和谐统一的经验 D. 理性与感性处于分裂状态 3.(4分)手艺与“艺”的关系包括:ABD A. “艺”本源于“手艺” B. “手艺”为“艺”奠定本源性根基 C. 艺高于手艺 D. 手艺的核心是“艺 4.(4分)原始乐舞的特征是(AC)。 A. 诗乐舞“三位一体” B. 音乐单调 C. 扮演者要戴假面具 D. 节奏欢快 5.(4分)审美活动的核心包括:ABC A. 诗性直观 B. “艺”及其自由 C. 自由的形式 D. 理性思维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儿童文学特征及其心理1

儿童文学特征及其心理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透析儿童文学的特征。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心理 主要概念: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有那些 1.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母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自身又有独特之处。儿童文学区别于成年人文学,要根据儿童的视野,社会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特征等多方面为儿童创作。适合于儿童年龄特征,阅读水平,欣赏水平,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应具有以下的特点:(1)。必须切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喜读易懂。儿童文学应该是反映儿童生活,但是并不局限与儿童生活。(2)。必须要有儿童情感和趣味。以纯正明朗充满快乐与爱的情感色调为特征。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为作品笔调和作品任务言行的幽默,风趣,滑稽,能引起儿童心灵的体验与阅读的兴趣,不能只看作者的主观意愿。(3)。必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文学有教育与审美的功能。但它不属于教育学的范畴。而是寓教育于艺术形象之中,使少年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4)。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儿童文学必须采用典型化的方法,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形式,活泼的语言来教育儿童,感染儿童。 2.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就是指处于儿童时期而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各种心理表现。如活泼好动。富于幻想,自制力差,喜欢问为什么,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岁新事物的接受里,模仿力强等等。儿童文学就是根据儿童的种种心理特征而创作的文学。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教育工作。 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有趣。这两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儿童的审美要求和内心世界对事物的看法。无论是写幸福的生活,还是苦难的经历,还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承认文学中见不到的奇妙的想象力。我们的儿童和世界的儿童的需要一样,基本面貌是有趣,在这一前提下,幸福的苦难的都行,内容的选择和有趣这一前提并不矛盾。 今天的儿童文学,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前进。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必须有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才能产生巨大的深远的教育。而也是因为这样,儿童的事业在扩大,接受的事物就越来越多。视野扩大就是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21世纪的儿童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因为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思想观念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喜欢从实际出发,不空谈理想,注重现实,有鲜明的个性,对老师,家长或观点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各种开放的意识,进取心强,这些种种都有区别与过去的儿童。 多元化的作品是儿童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事情都是零距离的接触,使儿童可以从多方面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扩大他们认识社会,理解事物,了解生活的视野,并形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趋向。所以现代儿童文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凡是有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创造力和自信开朗性格,有利于儿童欢快幸福成长的,都可以在儿童文学中体现。这不只是从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观察和创造,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和指导。 儿童文学是儿童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粮食,儿童文学创作家应该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儿童视角,要拥有富有感情的心灵去探索儿童的世界,怀着一颗永不枯竭的童心去创作。因此儿童文学有着和别的文学无法代替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揭示童心,展现童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必须从实际出发。懂得他们在每个时候的心理特征,就能很好地对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着手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由于儿童脑的生理机能尚不成熟。反映机能没有定型。生活见识少。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偏于表现和直观。年龄越少,越需要借助事物的形体,色彩,声音去认识。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想象极其丰富,天真,活泼,率真以及爱做无边无际的幻想便是他们的天性。而事实证明,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儿童心理去思考生活,以儿童的语言去表现生活。 所以文学写作要选取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画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儿童天真烂漫,充满稚气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在儿童感到有趣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教育。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进一步教导儿童正确客观地分析这些现象的好坏,把知识形象化。没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没有纯真的童心,就不能做到这一点,爱心,童心是从孩子中来的。压迫懂得孩子的心理,交接他们的成长环境,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就是儿童文学的根本所要,也是揭示童心,展现童趣的最关键点。 二.生动紧凑,引人入胜 儿童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注意里不容易集中,持久。喜欢活动和变化的事物,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

美学作业

一、名词术语(带*的作为平时的书面作业) (1)、鲍姆嘉通——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 (2)、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3)、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4)、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在诗画戏曲以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意境体现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意境常被作为衡量一个艺术美的标准。(5)、美是生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 (6)、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7)、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对应的。艺术丑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8)、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

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9)、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10)、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1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里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又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1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13)、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4)、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15)、多样统一——(1)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艺术家对待物质材料的态度与一个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注重的不是物质的功能方面,而是它的审美方面,他认识的研究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目的是从中提取适合作审美表现或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其“具象”的艺术作品中,构成其作品的物质材料性质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美学原理第六章 审美心里复习题

第六章审美心里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二.移情说与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 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证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

美学与艺术鉴赏

美学与艺术鉴赏作业-“自然”美 1501034145 钟健 这是我在早晨五点时拍下的学校景色,天空刚泛白,散漫的云朵下是刚醒而睡眼朦胧的中北大学,点点灯光见证着人们通宵达旦的年华。 刚看到此景时,我的心中不免被震撼到,早起学习而睡眼惺忪,不由得驻足记录下这一美景,又一天的紧张学习,仿佛压力却不觉得那么沉重。在这广阔的天空,仿佛世界正在苏醒,天空中金光、鱼肚白、夜蓝渐变着,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昨天已经过去,这场景不由得给努力学习的学子们一丝慰藉。同时,有云彩妆点的天空,又以它的广阔包容着我们,也许在天空下感受自身的渺小,便会觉得过往云烟也不算什么,却更加坚定了我们简单而平凡的生命之旅。 而当若干天后学习了老师的《美学与艺术鉴赏》后,便更加有所感悟。 美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也许在忙碌中内心偶然的片刻宁静,我们就会注意到周边的美,这是便会有了如同心沐浴着的享受。这又不同于如《蒙娜丽莎》那样的巧夺天工之画,不同于《掷铁饼者》那般文明象征的雕塑,它是大自然在我们眼前的主观体现,即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分为原始自然美和人工改造美,它们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学校是学习之地,但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校园中那些规划者用心过的美景。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从中得到心灵的休憩,另一方面也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的应当的崇敬与保护意识。 又想起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所说,“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如野花香’。……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何妨不是在告诉我们美的客观

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心理特征 1、,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维,以往的认知经验在幼儿的直觉判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由于视知觉发展的不全面性或缺乏整体性,幼儿往往只注意局部而不注意整体。总的来说,幼儿对美的事物具有审美偏爱,但这是非艺术性的,它决定了幼儿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意识地认识和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法等艺术特征。 ?2、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幼儿喜欢游戏,但小班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幼儿不但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中班幼儿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在思维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来做支柱。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颗糖吃了3颗,还剩3颗。但是他还不能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等于几” 的抽象含义。

审美心理过程

第六章审美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依次展开的各个阶段。次展开的各个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段、深入阶段和升腾阶段。在这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不同,各阶段的整体状态与特征也不同。与特征也不同。准备阶段:第一节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审美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的态度”,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康德和布洛都明确提出过审美态度的非功利性。1.审美态度的作用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对对象的态度摆脱个人的功利需要和目的,即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心理距离时,就能感受到对象的美。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注意是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或集中,使这一定的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对象脱离其他客体分离独立出来,以保证获得特别清晰的反映。晰的反映。3.审美注意的特点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感上的渴求。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当审美注意产生时,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的事物都退居为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背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的的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的对象。的对象。初始阶段:第二节初始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的。当人们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是对对象的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性,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审美感觉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所谓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觉的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温度、形象、重量、锋芒)(颜色温度、声音形象、冷暖重量、气味锋芒)艺术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琵琶行……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茫的歌声似的。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审美知觉与错觉、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