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王飞(1981-),男,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富

营养化水体修复。

收稿日期

2008!04!07

溶藻细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从而溶解藻细胞的细菌。它作为水华防治的潜在微生物,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热点之一。

溶藻细菌可以通过释放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胞外物质杀死藻细胞,基于溶藻细菌筛选高效、专一、能够生物降解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已经成为开发生物杀藻剂的新思路。目前报道的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主要有蛋白质[1-4]、多肽类物质[5-7]、含氮化合物[8-9]、氨基酸[6]以及抗生素[10-11]等。常见的细菌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交替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等。

国内外已报导了十几种溶藻细菌。国外对溶藻细菌的溶藻机理、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6-7,9,12-20],且已有相关专利的申请[20]。目前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现象的描述[21-24],对其溶藻活性物质有关性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5-31]。大部分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物质尚未被纯化和鉴定,从而限制了对溶藻细菌溶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1国内的研究进展

从国内来看,虽然众多细菌被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溶

藻作用,仅有少数进行了深入的分离研究,大部分细菌的溶藻物质尚未被纯化和鉴定,从而限制了对其溶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李燕等[31]为了探索新分离到的3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特性,选择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淀粉培养基培养溶藻细菌。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等方法对其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藻细菌L7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3.5KDa,溶藻细菌L8、L18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在

3.5~7.0KDa;3株溶藻细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不能用乙

醇沉淀法完全分离;3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较好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极性,且都不能被活性炭吸附。

王修林等[28]经过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的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细菌上清菌液经过酸化、CHCl3!MeOH(1∶1,V/V)萃取、

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等分离纯化操作获得2种较纯的鼠李糖脂,分别为Rha!Rha!C10!C10和Rha!C10!C10。

郭吉等[26-27]对1株分离自太湖的溶藻细菌胞外分泌物进行了研究。先通过氯仿和旋转蒸发获得粗提物,然后利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对胞外溶藻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活性最强的黄色粉末状固体40mg。最后,将该组分

经1H!NMR、13

C!NMR、

红外、高分辨质谱确证结构和分子量。经过鉴定,根据高分辨质谱,[M+H]+峰为175.1204,初步推测分子式为C6H15N4O2,有2个不饱和度。红外图谱在3254

cm-1处有吸收峰,证明结构中有氨基或者羧基;1670cm-1处

有吸收峰,证明有羰基存在,并且结构中可能含有酰胺基或者酯基;在2200cm-1处无吸收峰,证明结构中不含氰基。根据碳谱发现,在171ppm和184ppm处有2个峰,可以推断为2个羰基峰,同时可以初步判断结构中含有酰胺基或者酯基。而在氢谱中发现,在2.9ppm处有甲基单峰,3.17~3.20

ppm处有次甲基峰,在3.66ppm处有亚甲基峰,由于甲基单

峰的化学位移值较一般的甲基要大得多,因此该甲基可能是在酰胺N上连的甲基。

吕伟英[29]对分离出的产气杆菌W5产生的胞外溶藻物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对菌滤液进行萃取,对该溶藻物质的极性进行了判断:乙酸乙酯、氯仿的有机相完全不能萃取到活性物质,但石油醚的有机相能萃取到少量的溶藻活性物质,水相含有大量的溶藻物质,说明该活性物质为强亲水性物质。该菌菌液的酸碱稳定性不如热稳定性强,在强酸条件下,溶藻活性有所降低,中碱性条件下则可以增强其溶藻活性。W5菌株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在121℃下仍能保持较强的溶藻活性。根据其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极性,推测该溶藻活性物质可能为多糖类物质,初步确定其有较强的稳定性,有较强的潜能用于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水华的控制。

史顺玉[30]筛选出4种菌DC10、DC21、DC22、DC!P,这4株细菌分别为门多萨假单胞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以及嗜鳍黄杆菌,其中DC22为直接接触溶藻。为了探查细菌溶藻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将细菌培养液用不同规格的超滤管超滤(5、l0、30kDa),然后用滤膜(0.22μm)过滤。

细菌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王飞,李燕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利用溶藻细菌治理水华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间接方式释放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胞外物质是溶藻细菌溶藻的主要方式。总结了国内外在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方面的最新分离进展,探讨了研究的趋势和应用前景。关键词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分离中图分类号Q9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8)17-07071-03

DevelopmentProgressoftheSeparationofExtracellularAlgae!lysingComponentsfromAlgae!lysingBacteria

WANGFeietal(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640)Abs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waspaidonthealgae!lysingbacteriaforitsfunctiononpreventingeutrophication.Thelatestresearchdevelopmentoftheseparationofextracellularalgae!lysingcomponentsfromalgae!lysingbacteriawasreviewed.Thetrendsandapplicationprospectwerediscussed.

KeywordsAlgae!lysingbacteria;Extracellularactivesubstanceofalgae!lysing;Separation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36(17):7071-7073,7076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马君叶

DC10,DC21的溶藻因子之一是具有热稳定性的胞外分泌物,其溶藻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分别为>30kDa和<5kDa,而细菌DC!P的溶藻成分可能是分子量范围在10~30kDa的一类亲水蛋白质。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C22的溶藻过程,发现细菌DC22首先接触水华束丝藻细胞壁的某些特定部位,降解其细胞壁,藻细胞内含物外溢。0.5~1.0min后,整个细胞崩溃,死亡。除此之外,细菌DC22还引起水华束丝藻细胞的形态异常。

席宇等[22,32]从武汉市1个多次发生蓝藻水华的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筛选了4株溶藻细菌,它们对多种供试蓝藻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用这4株溶藻细菌培养物的无菌滤液进行溶藻试验时发现:无菌滤液对宿主仍然具有强烈的溶解作用,这表明它们是通过分泌细胞外物质的间接方式进行溶藻的。但是溶藻物质的具体生物化学特性和分子结构有待于深入研究。

2国外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溶藻细菌胞外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及其溶藻机制研究得较为深入,已经分离和鉴定出了多种溶藻活性物质,按照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蛋白质KatoJ等[3]从海水样品中分离4株交替假单胞菌(A27,A28,A29,A30)能够裂解骨条藻。其中从A28和A29中分别分离出2种隐蔽型质粒pAS28和pAS29,它们在大小和限制性酶切位点方面是相似的。以pAS28为出发质粒,融合E.coli质粒pCRⅡc构建一个稳定的遗传转化系统——

—嵌合质粒pASS1(16Kb),该质粒能够在A28和E.coli之间自由穿梭表达,转化A28时DNA可获得106个/mg转化子。通过基因缺失分析发现,1个4.7Kb的EcoRⅠ!HindⅢ片段对于pASS1转化A28是必须的,该片段编码一种含70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穿梭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A28的溶藻机制打下了基础。

LeeS等[1]分离的1株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A28,其上清液能杀灭骨条藻。将A28的上清液用10000Mw的滤膜超滤所获得的浓缩上清液显示出杀藻活性,表明A28能产生细胞外大分子杀藻物质。100℃加热15min或68℃加热1h,A28的上清液失去杀藻活性,检测表明,浓缩的上清液有蛋白酶和DNase活性。用诱变剂(亚硝基胍)处理A28获得2株缺失溶藻能力的交替假单胞菌NH1、NH2,通过对蛋白酶检测发现:NH1、NH2的蛋白酶活性比A28低15%。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制备凝胶电泳对A28培养物的上清液分离纯化,获得均一的蛋白酶,分子量为50KDa,N端氨基酸序列为Ala!Thr!Pro!Asn!Asp!Pro,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8.8和30℃。DFP、抗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亮抑酶肽强烈抑制其活性;EDTA、EGTA、邻一氮杂菲、四乙烯五胺等不抑制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A28是通过产生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而溶藻的。

Mitsutani等[2]报道1株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A25以浓度104cells/ml接种到骨条藻培养物中,2d内能溶解全部藻细胞。通过双向电泳对A25及其无溶藻活性的突变株A25W1的细胞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A25的稳定期,有大量的蛋白质产生,但这些蛋白质在其晚对数期检测不到,而且在突变株A25W1的稳定期和晚对数期均检测不到。无细胞提取物中也能检测到溶藻活性,但只能来自A25的稳定期细胞。这表明假交替单胞菌A25的稳定期所产生的

一些蛋白质能够杀死骨条藻。

2.2多肽Banin等[6]报道1株珊瑚褪色弧菌能合成并分泌一种胞外多肽,称之为毒素P,该毒素能够抑制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导致虫黄藻死亡,从而引起珊瑚褪色。对其产生的毒素P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纯化,将菌上清液加硫酸铵至最终浓度达80%饱和度(0℃条件下),在4℃下静置过夜,沉淀物经离心分离后以1∶10的体积比溶解于水中,浓缩后的毒素P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相在30℃真空干燥,过三相萃取柱(RQcolumn,Superdexpeptidecolumn,Hydrophobiccolumn)进行纯化,经过纯化后的毒素P的纯度达到95%,浓度达到浓缩前菌上清液的35倍,其是具有12个残基的多肽:PYPVYAPPPVVP,分子量为1295.54D,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合成毒素P。当有12.5mmol/L的NH

Cl存在时,纯天然或合成的毒素P(浓度为10μmol/L)能在5min内使虫黄藻的光合量子产量减少64%,且抑制

程度与毒素P的浓度成正比。当虫黄藻培养液中有NH

Cl和毒素P时,培养液的pH值从7.8迅速下降到7.2,这表明毒

素P能够促进NH

转入细胞内。而NH

进入细胞内能破坏pH值梯度并阻断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光合量子产量的下降。毒素P的这种作用模式有助于解释珊瑚褪色的机制。

Imamura等[33]从含有微囊藻的湖水中分离出一种细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能够产生1种五肽ArgimicinA,对绿色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有强烈的致死作用,作用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12和100ng/ml。ArgimicinA对E.coliIAM12119、枯草杆菌(BsubtilisIFO3027)和小球藻(CvulgarisIAMC!27)不起作用。由于ArgimicinA是一种多肽,易被细菌降解,在实际的环境条件下降低溶藻效果,通过从野外水环境直接采集样品试验发现:在100ng/ml时对微囊藻仍有溶解作用的蓝藻具有很强的杀藻效果。而Yamamoto[25]曾报道一种海洋放线菌释放的L!赖氨酸,最低浓度为5000ng/ml时,才具有抑制微囊藻生长的作用。因此ArgimicinA是一种高效的、选择性的杀藻物质,有望应用于有害藻类水华的实际防治中。

Seong!YunJeong等[7]从具有强烈杀藻活性的芽孢杆菌的SY!1菌株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溶藻物质Bacillamide,通过二维NMR技术(1H!15NHMBCanalysisandmassanalysis)分析出其结构为一种多肽,紫外光谱分析其在279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它对多环旋沟藻有特异性的杀灭作用,半数致

死量(LC

50

)为3.2μg/ml。对由多环旋沟藻引起的有害水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3氨基酸Yoshikawa等[12]筛选出1株对蓝藻有溶藻效应的细菌C!979,经鉴定为Vibriosp,将其培养在2.4L的海洋肉汤2216培养基中,离心分离去除菌体后,滤液用同体积乙酸乙酯洗2次,亲水层真空干燥浓缩,残余物用水溶解,过活性碳柱(500mlNalalai;Tesque,经HCl处理)后,未被吸收的部分用盐酸酸化,采用截流分子量为100的纤维素酯膜与蒸馏水在室温下透析,脱盐后溶液过离子交换柱,

用5.6%的NH

OH洗脱,有溶藻活性的洗脱液过DEAE!2SWHPLE柱,用20mmol的乙酸氨洗脱,达到纯化该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目的。通过仪器分析(质谱分析、质谱光谱分析、1H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并应用高级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7072

Marfey法,确定了被纯化的强亲水性化合物为B!氰基!L!丙氨酸(L!CNAla)。这是首次报道细菌在没有供应氰离子的培养基中产生了B!氰基!L!丙氨酸。

2.4抗生素Kawano等[11]从柄细菌属的PK654菌株中分离出一种抗生素Thiotropocin,该抗生素对赤潮中的中骨条藻和赤潮异湾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5含氮化合物Berger[8]分离的1株活性硝化细菌——

—节杆菌(Arthrobactersp.)能抑制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该菌是通过氧化铵或其他还原性的氮化合物释放的羟胺起作用。将该菌在平板上培养,可积累5μg/ml的N!羟胺,而小球藻对低于0.24μg/ml的N!羟胺敏感。笔者还检测到10μg/ml的肟对小球藻也有抑制效果。

2.6生物碱Kodani等[9]研究发现,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K44!1能分泌一种有杀藻活性的物质,这种物质能特异性地杀死几种蓝藻,但不对绿藻起作用。经过甲醇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HPLC等操作获得较纯的活性物质,应用紫外(UV)、核磁共振光谱(NMR)、FABMS等技术鉴定,得出该种活性物质为哈尔满碱(Harmane,一种生物碱)。

Rainer!BVolk[34]从Nodulariaharveyana和Nostocinsulare的液体培养基中获得2种对螺旋藻Laxissima具有溶藻作用的物质。使用TLC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同时使用HPLC!MS(HP5989AMSEngineMassSpectrometer),1H!NMR(BrukerARX300,300MHz)和13C!NMR(BrukerARX300,75MHz)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种物质分别属于吲哚类生物碱的一种norharmane:9H!吡啶(3,4!b)吲哚和4,4’!二羟基联苯。

2.7色素DakhamaA等[10]发现1株铜绿假单胞菌能释放低分子、热抗性物质,对供试的绿藻和蓝藻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检测表明,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释放琼脂扩散性吩嗪色素对宿主藻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HaeyoungJeong等[35]发现1株属于Hahellachejuensis的溶藻细菌,通过合成一种色素进行杀藻,使用甲醇/1NHCl混合溶液(体积比为24∶1)从H.chejuensis培养液中萃取红色素,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红色素的提纯。使用1HNMR(CD3OD,300MHz)和13CNMR(CD3OD,75MHz)进行分子结构分析,分析得出该色素属于灵菌红素。

2.8其他杀藻物质Nobuyuki等[13]发现1株对微囊藻具有溶藻效应的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N!14,对其无菌滤液进行热处理、蛋白酶!K处理,透析袋处理,ODS柱吸附,发现该溶藻细菌通过分泌胞外亲水性分子量<2KDa的非蛋白质类物质杀藻,同时用薄层层析法对其溶藻物质与蜡状芽孢杆菌病原体产生的肠毒素和催吐毒素以及杆菌属产生的一种除藻剂的对比发现,N!14产生的胞外物质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杀藻剂。

Baker等[14]发现1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T827/2B能够杀死硅藻(Thalassiosirapseudonana)。研究了细菌和硅藻共生于藻培养基(f/2Medium)时菌和藻的生长情况,透析试验和热稳定性试验表明,T827/2B通过分泌一种高分子量的热不稳定的化合物起作用。

3结语

随着对溶藻细菌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具有溶藻作用的细菌被发现,对于间接溶藻的溶藻细菌,其所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和结构鉴定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并可能通过人工合成大规模生产具有溶藻活性的杀藻剂。但是,在把杀藻剂作为一种成熟的控藻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之前,还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开展。

首先,由于细菌分泌的溶藻物质的种类很多,且特性各不相同,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分离方法,所以细菌溶藻物质的纯化和鉴定难度较大,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物质纯化和鉴定的方法,并积极利用一些创新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在对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出对于各个种属的细菌可能产生何种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以及其适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手段,加快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度;其次,从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菌藻关系,研究它们相互调控的机制,揭示溶藻机理,探明溶藻机制,使得控藻技术更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律,实现生态友好型控藻;再次,对已经分离出来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解决溶藻物质实践应用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同时,研究溶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最终实现利用溶藻物质制备高效、绿色的杀藻物质,为解决有害藻水华问题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LEES,KATOJ,TAKIGUCHIN,etal.InvolvementofanextracellularproteaseinalgicidalactivityofthemarineBacteriumPseudoalteromonasspStrainA28[J].ApplEnvironMicrobiol,2000,66(10):4334-4339.

[2]MITSUTANIA,TAKESUEK,KIRITAM.LysisofSkeletonemacostatumbyCytophagasp,isolatedfromthecoastalwateroftheAriakesea[J].NipponSuisanGakkaishi,1992,58(2):2158-2167.[3]KATOJ,AMIEJ,MURATAY.DevelopmentofagenetictransformationsystemforanAlga-lysingbacterium[J].ApplEnvironMicrobiol,1998,64(6):2061-2064.

[4]TAKENAKAS,WATANABEMF.MicrocystinLRdegradationbyPseudomonasaeruginosaalkalineprotease[J].Chemosphere,1997,34(4):749-757.

[5]IMAMURAN,MOTOIKEI,NODAMARGIMICINA.Anovelanti!

cyanobacterialcompoundproducedbyanalgae!lysingbacterium[J].JAntibiotics,2000,53(11):1317-1319.

[6]BANINE,KHARESK,NAIDERF,etal.Proline!richpeptidefromthecoralpathogenvibrioshiloithatinhibitsphotosynthesisofzooxanthellae[J].ApplEnvironMicrobiol,2001,67(4):1536-1541.[7]JEONGSY,ISHIDAK,ITOY.Bacillamide,anovelalgicidefromthemarinebacterium,Bacillussp.SY!1,againsttheharmfuldinoflagellate,Cochlodiniumpalykrikoides[J].TetrahedronLetters,2003(4):8005-8007.

[8]BERGERPS,RHOJ,GUNNERHB.BacterialsuppressionofChlorellabyhydroxylamineproduction[J].WaterRes,1979,13(1):267-273.

[9]KODANIS,IMOTOA,MITSUTANIA.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antialgalcompound,harmane(1!methyl!β!carboline),producedbythealgicidalbacterium,Pseudomonassp.K44!1[J].JApplPhycol,2002,14(2):109-114.

[10]DAKHAMAA,NOUEJ,LAVOIEMC.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antialgalsubstancesproducedbyPseudomonasaeruginosa[J].JApplPhycol,1993,5(9):297-306.

[11]KAWANOY,NAGAWAY,NAKANISHIH.Productionofthiotropocinbyamarinebacterium,Caulobactersp.anditsantimicroalgalactivities[J].JMarBiotechnol.,1997,34(5):225-229.

[12]YOSHIKAWAK,ADACHIK,NISHIJIMAM,etal.Beta!cyanoalanineproductionbymarinebacteriaoncyanide!freemediumanditsspecificinhibitoryactivitytowardcyanobacteria[J].ApplEnvironMicrobiol,2000,66(2):718-722.

[13]NOBUYUKIN,KAZUNORIN.Anovelcyanobacteriolyticbacterium,

(下转第7076页)

王飞等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36卷17期7073

!!!!!!!!!!!!!!!!!!!!!!!!!!!!!!!!!!!!!!!!!!!!!!!

(上接第7073页)

bacillusisolatedfromaeutrophiclakecereus[J].Jounalof

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2003,95

(2):179-184.[14]BAKERK,HERSONSH.Interactionsbetweenthediatomthallas

iosirapseudonanaandanassociatedpseudomonadinamariculturalsystem[J].AppliedEnvironMicrobiol,1978,35(6):791-796.

[15]NAKASHIMAT,MIYAZAKIY,MATSUYAMAY,etal.Producing

mechanismofanalgicidalcompoundagainstredtidephytoplanktoninamarinebacteriumγ"proteobacterium[J].

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06,73

(3):684-690.[16]KANGYH,KIMJD,KIMBH,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

ofabio"agentantagonistictodiatom,Stephanodiscushantzschii[J].

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2005,98

(5):1030-1038.[17]IMAII,FUJIMARUD,NISHIGAKITEA.Algicidalbacteria

isolatedfromthesurfaceofseaweedsfromthecoastofOsakaBayintheSetoInlandSea,Japan[J].AfriJMarSci,2006,28(2):319-323.

[18]KIMJD,KIMB,LEECG.Alga-lyticactivityofPseudomonas

fluorescensagainsttheredtidecausingmarinealgaHeterosigma

akashiwo

(Raphidophyceae)[J].BiologicalControl,2007,41(3):296-303.

[19]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

报,2004,31(1):127-131.

[20]NOVELJK.Peptidehavingalgicidalactivitywithrespecttored

tidealgae,derivedfromPseudolteromonasspecies,usefulforinhibitingalgicidalactivity:Japan,JP2006296318-A[P].2006.

[21]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等.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

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6):796-802.

[22]彭超,吴刚,席宇,等.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

环境科学研究,2003,16(1):37-40.

[23]吕伟英,赵以军,周瑞,等.一种快速检测分离溶藻细菌方法的初探

[J].2007,34

(1):119-122.[24]刘晶,潘伟斌,秦玉洁.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2):17-23.

[25]龚良玉.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4):494-498.[26]郭吉,浦跃朴,尹立红,等.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293-297.

[27]郭吉.太湖溶藻芽孢杆菌的溶藻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8]

WANGXL,GONGLY,LIANGSK.AlgicidalactivityofrhamnolipidbiosurfactantsproducedbyPseudomonasaeruginosa

[J].HarmfulAlgae,2005,4

(2):433-443.[29]吕伟英.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W5菌株溶藻特性的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30]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6.

[31]李燕,潘玮斌,杨丽丽.三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若干分离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7,35(2):171-177.

[32]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

2002,15

(5):43-47.[33]

IMAMURAN,MOTOIKEISN.Anefficientscreeningapproachforanti-MicrocystisCompoundsbasedonknowledgeofaquatic

microbialecosystem[J].JAntibiotics,2001,54

(6):582-587.[34]

VOLKRB.Screeningofmicroalgalculturemediaforthepresenceofalgicidalcompoundsand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wobioactivemetabolites,excretedbythecyanobacteriaNostocinsulareandNodulariaharveyana[J].JournalofAppliedPhycology,

2005,17

(4):339-347.[35]

HAEYOUNGJ,JOUNGH,YIMCL.GenomicblueprintofHahellachejuensis,amarinemicrobeproducinganalgicidalagent

[J].NucleicAcidsResearch,2005,33

(22):7066-7073.2030

101000

15002000250030003500051525图9

荧光照射时间与延迟发光的关系

Fig.9Relationshipbetweenfluorescenceradiation

timeanddelayedluminescence

102030203010

40

4050图8

荧光照射30s后三叶草的延迟发光

Fig.8Delayedluminescenceofcloverunder

fluorescenceradiationfor30s

4结论与讨论

(1)荧光照射和X射线照射三叶草叶片,对其延迟发光

都有明显的影响。荧光照射对三叶草叶片的延迟发光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虽然不是线性关系,但总光子数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这是由于荧光激发了三叶草叶片细胞中的单线态氧1O2,同时将其他形式的活性氧转化为单线态氧1O2,并且激发到高能态,这种激发和转化作用的持续时间较短。荧光对DNA的超弱发光几乎没有影响。

(2)X射线通过将单线态氧1O2的内层电子激发到高能态,破坏了1O2与其他分子结合的稳定性,抑制了1O2的超弱发光。X射线与DNA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DNA结构,如形成嘧啶光水合物、促使嘧啶的二聚化,还会促使蛋白质与

DNA交联。X射线对蛋白质的作用导致蛋白质产生光解,抑

制DNA与蛋白质的结合等,从而抑制DNA和蛋白质的自身发光。参考文献

[1]顾樵.生物系统的超弱光子辐射[J].量子电子学报,1998,5

(2):97-108.

[2]林克椿,吴本玠.医学生物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58-172.

[3]程极济.光生物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30-332,370-

371.

[4]GURWITSCHAA.Ahistoricalreviewoftheproblemof

mitogeneticradiation[J].Experientia,1998,44:645-550

[5]程海鹏,薛建华.生物中的超微弱发光[J].生物学通报,1999,34

(11):15-17.

[6]甘子钊,韩汝珊,张学群.生命科学中的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6:3-5.

光子数Photonnumber∥个

时间Time∥s

光子数Photonnumber∥个

时间Time∥s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076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纤维素降解菌类的分离与鉴定系列实验 一、实验背景 纤维素就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属于多糖类物质,就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如能利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由于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产纤维素酶的细菌与真菌,因而纤维素的生物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作用。从20世纪 40-50年代起,针对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就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逐 步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分离筛选方法。迄今为止有关纤维素降解菌分离筛选的研究报导已有很多,如细菌中的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及纤维单胞菌属等;放线菌由于能形成芽孢,与真菌相比较耐高温与各种酸碱度,故在高温阶段放线菌对分解木质素与纤维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小单胞菌属等;真菌中研究较多的就是青霉属、根霉属、曲霉属等,其中以木霉属的菌株纤维素酶活较高。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添加少量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纤维素酶产生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经刚果红染色与稀碱液固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水解圈,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快速定性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酶活大小。与传统纤维素酶活检测方法比较,本方法菌丝生长快,两天后菌落经染色,透明圈边缘清晰,直观性强,与酶活力成一定线性关系。纤维素就是世界上所有植物的组成部分,就是地球上最为丰富且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世界能源形势趋于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利用纤维素生产有高附加值资源的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逐步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利用微生物将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因此分离与筛选高酶活性的菌株就是有效利用纤维素物质的关键。 二、实验目的 从目标试样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 三、实验材料: 1、样品的采集 1)风干土样E4-1、E2-6、 E2-6试样。 2)潮湿土样E4-1、E2-6、 E2-6试样。 3)牛粪样品2份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题目: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地衣孢杆菌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地衣类产生的物质被总称为地衣成分(德Fle-chtenstoff),但其中多为地衣所特有的有机酸类的成分特称为地衣酸。大致分为高级脂肪酸和芳香族酸。前者属于在冰岛衣中发现的原地衣甾酸(d-protolichesteric acid),约有数十种,后者是在石茸属(Gyrophora)、蓝藻衣属(CyanoPhila)等中的石茸酸,已知约有30种缩酚酸类,在睫毛苔中发现了水杨嗪酸(salazinic acid)并记载了包括水杨嗪酸在内共有12—13种缩酚酸环醚类(depsidones)。除扁枝衣属外,还广泛分布在如粉衣科(Calliciaceae)、粉果衣科(Crpheliaceae)、茶渍科(Lecanoraceae)、猿麻桛科等中已知有数种枕酸类。其他各种石蕊属(Cladonia)的红色子器的色素红石蕊酸(rhodocladonic acid)属于蒽醌类的约有10种。地衣是藻类和菌的共生体。一般认为是以藻类的同化产物为原料由菌类制造出地衣成分。在地衣的分类中,非常重视地衣成分,通过提取出来的成分即地衣酸对各种试剂的呈色反应的有无

来鉴定其类属。 种类: 地衣酸有多种类型。从1944年开始研究地衣抗菌物质,迄今已知的地衣酸有300多种。据估计50%以上地衣种类都具这类抗菌物质。如松萝酸(usnic acid)、地衣硬酸(liches terinic acid)、去甲环萝酸(evernic acid)、袋衣酸(physodic acid)、小红石蕊酸(didymicacid)、绵腹衣酸(anziaicacid)、柔扁枝衣酸(divaicatic acid)、石花酸(sekikaic acid)等。这些抗菌物质对革兰阳性细菌多具抗菌活性,对于抗结核杆菌有高度活性。地衣抗菌素在德国以“EV osin I”(包括松萝酸及去甲环萝酸),“Evosin II”〔包括松萝酸、袋衣酸及袋衣甾酸(physodalic acid)]两种产品在医疗使用;在瑞士、奥地利、芬兰、前苏联等国则以松萝酸的多种剂型作为治疗新鲜创伤以及表面化脓性伤口的有效外用抗菌素。 实验目的: 1. 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设计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课我们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纯化为例,巩固加深对这方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 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肠胃中的共生物生物。 1.2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 〖思考1〗实验分析:P27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 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尽管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量不同,但都能维持相同的pH。 〖思考2〗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 25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1 min内转化 1mmol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 1.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2.4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设计 活动3:完成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

分子生物学鉴定细菌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6S rDNA鉴定细菌的方法 细菌16S rDNA鉴定主要分为7个部分: 1.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2.设计/选择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纯度与大小。 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4.胶回收目的片段 5.目的片段测序。 6.BLAST比对获取相似片段。 7.构建系统进化树 试剂: 1、培养基:通常选择组分简单且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培养基组分过于复杂会影响DNA 的提取效果,也可以在裂解细菌前用TE缓冲液对菌体进行洗涤。)。 2、1M Tris-HCl (pH7.4, 7.6, 8.0)(1L):121.1g Tris,加浓盐酸约(70ml, 60ml, 42ml),高温高盐灭菌后,室温保存。冷却到室温后调pH,每升高1℃,pH大约下降0.03个单位。 3、0.5M EDTA(pH8.0)(1L):186.1g Na2EDTA?2H2O,用NaOH调pH至8.0(约20g),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 4、10×TE Buffer(pH7.4,7.6,8.0)(1L):组分:100 mM Tris-HCl,10 mM EDTA。1M Tris-HCl (pH7.4,7.6,8.0)取100ml,0.5M EDTA(pH8.0)取20ml。高温高压灭菌,室温保存。1×TE Buffer用10×TE Buffer稀释10倍即可。 5、10%SDS(W/V):称10g,68℃加热溶解,用浓盐酸调pH至7.2。室温保存。用之前在65℃溶解。配置时要戴口罩。 6、5M NaCl:称292.2gNaCl,高温高压灭菌,4℃保存。 7、CTAB/NaCl(10%CTAB,0.7M NaCl):溶解4.1g NaCl,加10g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热搅拌。用之前在65℃溶解。 8、氯仿/异戊醇:按氯仿:异戊醇=24:1(V/V)的比例加入异戊醇。 9、酚/氯仿/异戊醇(25:24:1):按苯酚与氯仿/异戊醇=1:1的比例混合Tris-HCl平衡苯酚与氯仿/异戊醇。 10、TAE缓冲液:使用液1×:0.04 mol/L Tris-乙酸,0.001 mol/L EDTA。浓储存液50×:242g Tris,57.1 ml 冰醋酸,100 ml 0.5 mol/L EDTA (pH8.0)。 11、6×上样缓冲液(100 ml):0.25%溴酚蓝(BPB),40%蔗糖,10 mmol/L EDTA (pH8.0)(0.2 ml),4℃保存。 12、0.6%琼脂糖凝胶:称取0.3g琼脂糖用TAE溶液配置50 ml。

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纤维素分解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低温环境下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采用低温培养的方法从秸秆堆肥中筛选出3株分解纤维素的细茵。 3.通过PCR克隆这3株茵的16s rDNA并与相似菌株做比对.进一步构建分子进 化树.来研究其分类情况。 4.综合其个体形态、茵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发育树构建结果等分 类依据。 二.实验原理: 细菌进行化能异养、短杆状、无出芽分裂、好氧、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无丝状菌体、有细胞壁且能独立生存。应为其第二部分滑动细菌或第七部分的假单胞菌类。由于滑动细菌能在“固体表面和汽一水交界面缓慢滑动”,故其固体菌落边缘应不整齐,且其一般形成亮色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将灭菌的滤纸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后贴在已凝固的平板上,用接种环蘸取土样,点样在平板滤纸上,15℃下培养10 d。用接种环从有滤纸水解透明圈的单菌落处刮取细菌,在贴有滤纸的初筛平板上划线,计数并且观察。 三、实验仪器: 1、材料试验材料为背阴处长时间堆放的秸秆堆肥表层; 2、培养基:初筛培养基。浓缩10倍的赫奇逊固体无机盐培养基”。:啦嘞1.00 g,MgS04·7H20 0.30 g,NaCl 0.10 g,F'eCl3O.0l g,NaN03 2.50 g,CaCi2 0.10 g,琼脂18.00 g,蒸馏水l000lnl,pH值7.0~7.2.121℃灭菌20min。无淀粉滤纸(浙江富阳纸厂)用浓度l%的醋酸浸泡一夜后用浓度2%的Na-2C03水溶液洗至中性,晾干备用。把上述处理过的滤纸剪成直径约为8 ca的圆形滤纸片.放在干净的平皿中,用报纸包好.采用湿热的方法灭菌; 3、复筛培养基。浓缩10倍的赫奇逊固体无机盐培养基:啦P04 1.009,m.庐04‘7H200.309。NaO 0.109.FeCl30.01g,NaN03 2.50 g.CaCl20.10g,羧甲基纤维素钠lO.00 g,琼脂18.00g,蒸馏水10130ml,pH值7.0—7.2,121℃灭菌20 min。 4、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5、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培养基。 四、实验步骤: 1、菌种分离 菌种初筛。将灭菌的滤纸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后贴在已凝固的平板上,用接种环蘸取土样,点样在平板滤纸上,15℃下培养10 d。用接种环从有滤纸水解透明圈的单菌落处刮取细菌,在 贴有滤纸的初筛平板上划线,15℃下培养10 d。重复此操作至菌种初步纯化。 2、菌种复筛。 用接种环从已初步纯化的初筛平板上滤纸水解透明圈的菌落处,刮取菌种在复筛平板上划线,15℃下培养7 d,得到单菌落。将分离纯化的单菌落回接到初筛培养基上,观察其对滤纸的分解。将分离到的单菌落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15℃下培养7 d,4℃保留菌种或用作各种鉴定。

实验一 藻类、菌类和地衣的观察

实验一、藻类、菌类和地衣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藻类、菌类和地衣类一些代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了解和掌握藻类、菌类和地衣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它们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显微镜,擦镜纸,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纱布,吸水纸。 2.材料:地木耳(浸泡材料),水绵接合生殖永久制片,团藻永久制片,海带、紫菜的盒装标本,紫菜孢子体(示精子囊和果孢子)横切永久制片,细菌三型永久制片,放线菌永久制片,黑根霉(生活或永久制片),青霉菌永久制片,蘑菇、猴头、灵芝、多孔菌的盒装标本,地衣三种类型的盒装标本,异层地衣横切永久制片。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1、蓝藻门原核藻类地木耳 2、绿藻门观察水绵接合生殖制片,水绵为不分枝的丝状体,由一列圆柱形细胞连接而成。每个细胞中有1条或几条带状叶绿体螺旋状悬浮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上有多个发亮的小颗粒蛋白核,细胞中央有一个大液泡和细胞核。两条并列的藻丝之间发生接合生殖,相邻细胞侧壁产生突起,并接触,相接处横壁解体形成一接合管。两条丝状体之间可形成多个横列的接合管,称为梯形接合。发生梯形接合的细胞,其原生质体逐渐浓缩形成配子,一条丝状体中的配子以变形虫式运动通过接合管移入到另一条丝状体的细胞中,并与细胞中的配子接合形成合子。这样原来的一条藻丝的细胞仅留下空壁,为雄性藻体;另一条藻丝的细胞形成合子,为雌性藻体。 3、红藻门 观察紫菜盒装标本,观察其外形和颜色。紫菜多为紫红色,藻体多为一层细胞形成的叶状体,基部有一个小圆盘形的固着器。 另取紫菜精子囊装片和紫菜果孢子装片观察,可看到一些营养细胞经过分裂产生64个精子囊,规则地排列成4层,每层16个;另一些营养细胞转化为果胞,内有一卵,精子释放出来后与果胞中的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经休眠进行有丝分裂,产生8个果孢子,并规则地排列成2层,每层4个。 4、褐藻门观察海带标本,可见其褐色的孢子体由假根、带柄及带片组成。仔细观察带片,注意没有孢子囊形成的区域和有孢子囊的区域的区别。带片两面深褐色的斑块,就是具有孢子囊的区域。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教学提纲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和鉴定

纤维素降解菌类的分离与鉴定系列实验 一、实验背景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属于多糖类物质,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如能利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由于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和真菌,因而纤维素的生物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作用。从20世纪40-50年代起,针对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就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分离筛选方法。迄今为止有关纤维素降解菌分离筛选的研究报导已有很多,如细菌中的生抱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及纤维单胞菌属等;放线菌由于能形成芽抱,与真菌相比较耐高温和各种酸碱度,故在高温阶段放线菌对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芽抱杆菌属及小单胞菌属等;真菌中研究较多的是青霉属、根霉属、曲霉属等,其中以木霉属的菌株纤维素酶活较高。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添加少量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纤维素酶产生菌株,培养一定时间后,经刚果红染色和稀碱液固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水解圈,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快速定性鉴定纤维素酶产生菌酶活大小。与传统纤维素酶活检测方法比较,本方法菌丝生长快,两天后菌落经染色,透明圈边缘清晰,直观性强,与酶活力成一定线性关系。纤维素是世界上所有植物的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最为丰富且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世界能源形势趋于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利用纤维素生产有高附加值资源的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逐步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利用微生物将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生物产品或生物能源即可缓 解能源短缺、解决环境污染,又能形成新的产业。因此分离和筛选高酶活性的 菌株是有效利用纤维素物质的关键。

中药鉴定学,第九单元,藻菌地衣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第九单元藻菌地衣类中药 植物界的分类 种: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 一、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 1.藻类 2.菌类——真菌 真菌的变态菌丝组织体 ①子实体:灵芝、马勃 高等真菌有性生殖时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并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②子座 冬虫夏草——子座与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由菌丝形成菌丝褥座,子实体褥座上产生孢子 ③菌核:茯苓、猪苓、雷丸 是一种坚硬的核,是渡过不良环境的菌丝休眠体,如茯苓 3.地衣——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 菌类的菌丝包裹着藻细胞形成的,共生体由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供给全体,菌类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如:松萝、雪茶、石耳、石蕊 二、常用菌藻地衣类中药 1.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产地】四川、青海、西藏 【性状】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头部红棕色,有足八对,中部4对最明显。气微腥,味微苦。 2.灵芝*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3.茯苓* VS猪苓 三、藻菌地衣类中药其他重点总结 主要成分 1.冬虫夏草:腺苷、虫草酸 2.灵芝:灵芝多糖 下列关于冬虫夏草的性状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虫体与子座相连,头部红棕色 B.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有环纹20~30个 C.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 D.子座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 E.气微腥,味微苦 『正确答案』D 赤芝的性状鉴别特征不包括 A.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 B.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 C.菌肉白色至淡棕色

D.菌柄圆柱形,红褐色至紫褐色,光亮 E.气微香,味苦涩 『正确答案』B 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气微,味淡,嚼之黏牙的药材是 A.白术 B.茯苓 C.猪苓 D.川芎 E.灵芝 『正确答案』B A.马尾藻科 B.多孔菌科 C.麦角菌科 D.松萝科 E.白蘑科 以下原植物的科属分别是 1.海藻 2.茯苓 3.冬虫夏草 4.灵芝 5.松萝 『正确答案』ABCBD A.海藻 B.冬虫夏草 C.松萝 D.马勃 E.雷丸 上述药材的药用部位分别是 1.藻体 2.菌核 3.子实体 4.地衣体 5.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正确答案』AEDCB

剖析地衣体的共生

地衣是一类很特殊的植物,它们是由一种藻类和一种真菌共生(少数种类为两种藻类和一种真菌共生)的复合有机体。构成地衣体的藻、菌之间紧密地结合,长期地共同生活,无论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独立的固定有机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藻类,也不同于一般的真菌,而是一个特殊的植物新类型,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进化的结果。 构成地衣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还有极少数为半知菌和藻状菌;而地衣体中的藻类有原核的蓝藻和真核的绿藻。一般认为地衣体中这两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互惠共生”(mutualism)的关系,其中真菌的菌丝缠绕着藻细胞,并从外面包围藻细胞,控制着藻类,并决定着地衣体的形态,它们靠菌丝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供给藻类;而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养料除供自身生长发育外,大部分供给共生的真菌。在这种共生体中,它们彼此的生存都是以对方的生存为前提,互相依赖,互惠互利。 但也有实验证明,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地衣体中的真菌和藻类分离,分别进行培养,则藻类能正常生长发育,而真菌则会死亡,这说明地衣体中两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不均衡的,真菌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藻类,使藻类成为它营养的来源,也就是说真菌的生存必须依赖于藻类;而失去“自由”的藻类要生活也不得不依赖于相应的真菌。对于这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奈尔把它比喻为“主奴共生”(helotism),即真菌为“主”,藻类为“奴”。 关于藻、菌共生的本质,确实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迄今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全面回答这个难题。但是,根据研究进展,地衣体的共生菌是依赖于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提供碳源而生活。如果共生藻为念珠藻或称念珠蓝细菌,它还能从大气中固定氮素。在地衣体内共生菌伸出吸器从共生藻的生活细胞中获得有机营养(寄生现象)。有的进入吸器将部分藻细胞致死后继续吸收残余养分(腐生现象)。藻细胞膜的透性也被共生菌所改变,从而加强了藻细胞内养分的外渗,有利于共生菌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藻细胞由于被交织的菌丝组织所包围而免遭外界的损伤;同时使光照强度适当减弱,这也有利于共生藻在弱光照下的生命活动;通过菌丝组织的吸水与失水过程,有利于矿物盐的积累供藻细胞光合作用之需。实验证明,参与地衣藻、菌共生的藻类在光合作用下所释放的碳化物类型因共生藻的类群不同而各异。通常念珠藻和伪枝藻释放葡萄糖,橘色藻释放赤藓醇,明球藻则释放山梨糖醇,而胶球藻及共球藻却释放核糖醇。至于氮素营养,地衣除了从其周围生境中吸收利用之外,其共生蓝藻还可直接从大气中固定。因此,长期以来,关于地衣中的藻、菌共生被理解为“互惠共生”。但是,也有人认为是“寄生”(parasitism)或“内腐生”(endosaprophytism)。美国学者阿玛简以一种红头石蕊的实验结果为例,将地衣中的菌、藻共生解释为“有控寄生”(controlledpara-sitism),就像人类饲养家禽以提高人类营养水平。这一观点,实际上正是施文德奈尔“主奴共生”的现代解释,而“有控寄生”则为其科学术语。 由此看来,地衣实际上是一群专化性很强的真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基于此,有些学者主张地衣就是真菌门的一个类群。但是,它们在自然界必须要和藻类共生形成共生体才能生存,因此,地衣应为独立的一门植物,和真菌并归入真菌界。(BF) 剖析地衣体的共生 张晓丽武宇红(邢台学院生物系河北邢台054001) 膜电位复极化的机制有别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 徐兆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234)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对于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产生一般都叙述得比较详细而准确,对于动作电位的产生虽然也作了叙述,但是重点只讲了膜两侧电荷分布的去极化和反极化的原因,而对于复极化和超极化则往往一笔带过。但是在许多练习资料中,常常出现有关这方面的习题,如果按照中学课本的内容就无法解答,或得出错误解答。 试举一例: 当动作电位刚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 A.K+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B.Na+经主动转运出膜外 C.K+经主动转运入膜内 D.Na+经主动转运入膜内 24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40卷第6期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程标准】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 1.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 3。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 4。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 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6.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可以鉴别出 出现的现象是。 7.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 。 8.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 。 9.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 10.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要选择样品进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该样品的特点是、。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 11.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原因是。 1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流程有何区别? 13.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这两种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跟踪练习】 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 (1)人(2)兔(3)牛(4)蘑菇(5)纤维杆菌 A(1)(2)(3)(4)(5)B(2)(3)(5) C (2)(3)(4)(5)D(3)(5) 2.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胶木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1)碳源(2)氮源(3)生长因子(4)无机盐 A(3)B(1)(2)C(1)(2)(3)D(1)(2)(3)(4) 3.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所用培养基为() A加富培养基 B 选择培养基 C 基础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 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1)稀释倒平板法(2)涂布平板法(3)单细胞挑取法(4)选择培养分离A(1)(2)B(2)(3)(4)C(2)(3)D(1)(3)(4) 5.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碳源为() A CMC-Na B 木聚糖 C 纤维素 D 裂解酶 6.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中分解纤维素占优势的菌为() A真菌 B 细菌 C 兼性厌氧细菌和真菌 D 放线菌 7.CX 酶能水解() A纤维素和CMC-Na B纤维素和果胶 C纤维二糖和微晶纤维D麦芽糖和蔗糖 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 消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 9.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酵母膏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碳源 B 提供氮源 C 提供微生素 D 凝固剂 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素的培养基上 1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原因在于() A 硝酸钠 B 氯化钾 C 酵母膏 D 纤维素粉 12.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 清澈 B 浑浊 C 红色 D 产生透明圈 13.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 可获得大量菌体 B 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 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D 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中药鉴定学 答案

中药鉴定学 1.来源于子囊菌纲菌类植物的中药材是(C冬虫夏草) 2.冬虫夏草主产于(C四川、青海等地) 3.取不同的入药部位加工成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的植物是(B菘蓝) 4.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的中药材为(D海金沙) 5.冬虫夏草有足八对,其中(B中部四对较明显) 6.树脂多为植物体内哪一类成分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D挥发油类) 7.含有松根的茯苓饮片称为(D茯神) 8.叶对生,茎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有特殊清凉香气的药材是(B薄荷) 9.青香薷的原植物是(A石香薷) 10.下列关于没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主要含酯树脂) 11.为深蓝色粉末,微有草腥气,味淡的中药材是(E青黛) 12.下列为酯树脂类中药材的是(B血竭) 13.《中国药典》规定,天然冰片的来源是(D樟科植物樟的新鲜枝、叶中提取的右旋龙脑) 14.下列不是猪苓的性状特征的是(C体重质坚实,入水下沉) 15.来源于地衣类植物的中药材是(B松萝) 16.下列对儿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主产于四川、重庆等地) 17.下列对灵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入药部位为菌核) 18.按化学组成分类,乳香属于(C油胶树脂类) 19.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雾的中药材为(B青黛) 20.采收加工时必须经“发汗”处理的药材为(C茯苓)

21.金钱草的性状鉴别特征有(B茎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无毛或被疏柔毛C叶对生,多皱缩,展开后呈宽卵形或心彤D有的带花,花黄色,单生叶腋,具长梗E叶片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22.茵陈的特点为(B一至三回羽状分裂C全株密被灰白色茸毛,细软如绒D茎呈圆柱形,多分枝E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的称“花茵陈”) 23.香薷的原植物有(A石香薷B江香薷) 24.下列与药用关系密切的藻类是(A褐藻门B绿藻门C红藻门) 25.茯苓的饮片包括以下哪些(A白茯苓B赤茯苓D茯神) 26.肉苁蓉的性状特征为(A扁圆柱形B表面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C体重,质硬,不易折断D断面棕褐色,有点状维管柬排列成波状环纹) 27.药用部位为菌核的中药材为(A茯苓E猪苓) 28.赤芝的性状特征有(A菌盖半圆形或肾形B皮壳红褐色,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E 菌柄侧生) 29.下列哪些特征是茯苓和猪苓的共同点(A来源于多孔菌科B菌核入药) 30.来源于担子菌纲植物的中药材为(B茯苓D猪苓E灵芝) 31.来源于菊科植物的药材有(B青蒿C茵陈D蒲公英) 32.肉苁蓉饮片的性状鉴别特征有(B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肉质鳞叶D切面有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不规则的波状环纹或成条状而散列E气微,味甜、微苦) 33.下列关于树脂的通性描述,正确的是(A通常为无定形固体B燃烧时有浓烟或明亮的火焰,并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C加热容易变软,最后熔融D易溶于乙醇、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E不溶于水)

主管中药师题-藻、菌、地衣类中药

主管中药师题-藻、菌、地衣类中药 1、非猪苓药材特征的选项是 A.呈不规则条形,块状或者扁块状 B.体重质坚实,入水下沉 C.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瘤状突起 D.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中菌丝团,大多无色 E.草酸钙结晶多呈双锥八面体或正方八面体 2、下列哪项不是猪苓的特征 A.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瘤状突起 B.体重质坚实,入水下沉 C.呈不规则条形,块状或者扁块状 D.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中菌丝团,大多无色 E.草酸钙结晶多呈双锥八面体或正方八面体 3、下列哪项不是灵芝(赤芝)的性状特征 A.菌盖与菌柄表面紫黑色,有光泽,菌肉锈褐色 B.皮壳边缘薄,常向内卷曲 C.菌盖半圆形,肾形,具环状棱纹和放射状皱纹 D.气微香,味微苦涩 E.菌柄扁圆柱形,红褐色至紫褐色,有漆样光泽

4、下列哪项不是茯苓的性状特征 A.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 B.体轻,能浮于水面 C.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 D.断面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E.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5、镜检可见不规则的菌丝团;菌丝细长,有分枝,无色或带棕色,可见八面形结晶体的药材是 A.灵芝 B.松萝 C.马勃 D.茯苓 E.猪苓 6、非冬虫夏草药材的性状特征是 A.虫体黄色 B.虫体环纹有20余条 C.子座侧生,多分枝 D.虫体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 E.腹面有足8对

7、地衣类药材是 A.灵芝 B.松萝 C.银耳 D.冬虫夏草 E.马勃 8、非茯苓性状特征的是 A.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 B.体轻,能浮于水面 C.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 D.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E.断面内部自色,少数淡红色 9、以菌核入药的药材是 A.灵芝 B.银耳 C.猪苓 D.冬虫夏草 E.马勃

第十三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三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学习要点: 1.概述中的内容。 2.各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部分药材的主产地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3.部分药材的成分类别及主要成分。 4.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结果。 5.部分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被测定成分。 6.冬虫夏草伪品及混淆品的来源及鉴定要点。 复习题 【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藻类、菌类和地衣类属于D A.高等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低等植物 E.蕨类植物 2.褐藻所含的无机元素主要是D A.钙 B.铁 C.钠钾 D.碘 E.镁 3.海带中含碘量高达A A.0.34% B.0.35% C.0.33% D.0.4% E.0.3% 4.真菌菌丝呈长形细胞,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称为B A.栅栏组织 B.疏丝组织 C.拟薄壁组织 D.海绵组织 E. 子实体 5.地衣中最特殊的成分是A A.地衣酸 B.地衣色素 C.地衣多糖 D.蒽醌类 E.地衣淀粉 6.海藻的原植物是C A.鹧鸪菜 B.海人草 C.海蒿子或羊栖菜 D.海蒿子或海人草 E.以上都不对 7.大叶海藻的性状鉴别特征之一是A A.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 B.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膨大、中空 C.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 D.次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宽

E.质硬,受潮不变软 8.小叶海藻的性状鉴别特征之一是B A.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 B. 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膨大、中空 C.侧枝有刺状突起 D.次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宽 E.质脆,受潮变软 9.大叶海藻和小叶海藻最主要的区别是D A.颜色不同 B.大小不同 C.叶形不同 D.质地不同 E.气味不同 10.以身干、色黑褐、盐霜少、枝嫩、无杂质者为佳的药材是A A.海藻 B.冬虫夏草 C.松萝 D.猪苓 E.以上都不对 11.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及马尾藻多糖等成分的药材是D A.灵芝 B.松萝 C.茯苓 D.海藻 E.冬虫夏草 12.冬虫夏草的入药部位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干燥D A.子实体 B.菌核 C.子座 D.子座和幼虫尸体 E.幼虫尸体 13.冬虫夏草的药材拉丁名是E A.sargassum B.Lichenes C.Ganoderma D.Poria E.Cordyceps 14.冬虫夏草的最佳采收期是D A.春天未出土时 B.冬天 C.秋天长成后 D.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 E.夏天孢子成熟后 15.冬虫夏草的鉴别特征是A A.形如蚕,长3~5㎝,粗约3~8㎜;外表深黄色至黄棕色,头部黄红色至红棕色 B.长3~5㎝,粗约3~8㎜;外表淡黄色,头部黑色 C.长5~8㎝,外表土黄色至黄棕色,头部黄绿色 D.长5~8㎝,外表淡黄色,头部暗黄色 E.长3~5㎝,粗约3~8㎜;外表深棕色至棕红色,头部暗棕色

实验五 细菌的分离、接种和培养

实验五:细菌的分离、接种和培养 一、实验目的: 熟悉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掌握以下几种细菌纯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技能: (1)倒平板; (2)细菌纯种分离: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 (3)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4)无菌操作技术。 并了解不同的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试管、三角烧瓶、培养皿; 3.接种环,土样,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每组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00 mL,放在三角瓶中,加热溶解后取5 mL加至试管中, 每人做一支试管。其配方如下: 牛肉膏3 g、蛋白胨l0g、NaCl 5 g、琼脂15—20 g、水1000 mL、pH 7.4—7.6 2.每组包10个培养皿,待灭菌。 3.将试管、空的培养皿、剩余的培养基以及10 mL蒸馏水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于121 o C 下20 min。 4.倒平板:在无菌操作台上,将加热融化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并标明培养基的

地衣

地衣 地衣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绿藻或蓝细菌)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其形态及后代的繁殖均依靠真菌。也就是说地衣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传统定义曾把地衣看作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结论。在这以前,地衣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类特殊而单一的绿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 主要分类 在地衣中,光合生物分布在内部,形成光合生物层或均匀分布在疏松的髓层中,菌丝缠绕并包围藻类。在共生关系中,光合生物层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生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而菌类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光合生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并围裹光合生物细胞,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湿度。真菌和光合生物的共生不是对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将它们分开培养,光合生物能生长繁殖,但菌类则“饿”死。故有人提出了地衣是寄生在光合生物上的特殊真菌。 ◆壳状地衣:植物体扁平成壳状,植物体紧附树皮、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底面和基质紧密相连,难以分离,例如茶渍属、文字衣属。

异层地衣的内部分化为四个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由垂直菌丝组成的,这些菌丝之间没有间隙或者充满着胶质物,叫做上皮层,在它的上面有的种类有一层由菌丝组成的表皮组织状的外皮;在上皮层的下方,由稍疏松交织的菌丝组成;其中混杂有藻细胞,叫做藻胞层;藻胞层下方是由紧密的菌丝组成,叫做髓层;髓层以下由紧密的菌丝组成,叫做下皮层。同层细胞没有藻胞层与髓层的分化藻细胞均匀分布在髓中。地衣下皮层的菌丝垂直或平行于基质表面,其中一部分菌丝成束或单一的深入基质内,起吸收和故着作用。 枝状地衣则不分上下皮层,整个皮层围着一层皮层,皮层内为一圈藻层,中央部分是髓层,也属异层地衣。 地衣的繁殖 地衣最常见的是营养繁殖。如地衣体的断裂,每个裂片都可发育为新个体。有的地衣表面由几根菌丝缠绕数个光合生物细胞所组成的粉芽,也可进行繁殖。 有性生殖是参与共生的真菌独立进行的,在担子衣中为子实层体,包括担子和担孢子;在子囊衣中为子囊果,包括子囊腔、子囊壳和子囊盘。在囊腔类子囊杂乱地堆积于囊腔中;在囊层类子囊整齐地排列在子囊壳或子囊盘内。这些特征与非地衣型真菌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一种叫孢子囊果的繁殖体为某些地衣所独有。这种繁殖体最初是生抱子器,随后到生出子囊及侧丝,变为子囊果。 地衣型子囊盘包括以下4种类型。 ①茶渍型:有果托,果托是子囊盘周围的地衣体向上升起所形成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后习题(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后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课时演练·促提升 A.C1酶和C X酶 B.C1酶和葡萄糖苷酶 C.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D.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解析:纤维素酶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的是C1酶和C X酶。 答案:A 2.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划分,分别属于( ) A.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C.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没有加入凝固剂琼脂,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培养基含琼脂,属于固体培养基。 答案:D 3.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不能大量产生所用酶的有( )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 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 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 解析:橘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将其分解要用纤维素酶,麦麸、棉籽壳、木屑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生长在这三种成分上的黑曲霉、平菇、木霉肯定能产生纤维素酶,所以可以利用。而乳酸菌的培养基为牛奶,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含纤维素,所以乳酸菌不能产生纤维素酶。 答案:B 4.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 ①土壤取样②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③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④选择培养⑤梯度稀释 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②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①③⑤④② 解析:为了增加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浓度,在土壤取样后,要进行选择培养,然后再通过梯度稀释并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即可。 答案:A 5.“筛选”是分离和培养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中不能筛选成功的是( ) A.在全营养的普通培养基中,筛选大肠杆菌 B.在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C.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D.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植物 解析:全营养的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多种细菌,筛选不到纯的大肠杆菌。 答案:A 6.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中,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 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 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 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天左右,再选取已烂的滤纸作为样品 解析:深层土壤中纤维素含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也少。 答案:A 7.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离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含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细菌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说课稿

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你们好! 我是保靖县职业中专学校白绪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课题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朱俊平主编的《畜禽疫病防治》教材。 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本次说课的内容,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畜禽疫病防治》是养殖类专业学习畜禽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是《畜禽疫病防治》中技能训练7的内容,是针对讲授的“畜禽疫病防治常用药理”而设计的一次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药物对细菌抑制、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步骤,为研究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为临床上选择有效药物打下良好基础。技能训练7共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1201及1301养殖班的学生,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学习比较勤奋,特别是对临床实验课感兴趣。在学习中他们既喜欢表现自己,又缺乏准确的表达能力;既喜欢独立操作,

又缺乏对操作方法步骤的准确掌握。学习中缺乏理性,容易情绪化,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养殖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规范的实践技能,还需要强烈的责任心。 所以,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我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和步骤。 2.能力目标:掌握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基本操作步骤。 3.情感目标:认真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规范操作 三、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准确掌握操作要领是教学的关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摄取信息的渠道出现了多元化。为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取演示法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微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情景,再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对操作方法及步骤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自我成就感,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物选修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探讨微生物的利用。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标解读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教学地位 本课题在学习前面两个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富集培养及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这两个步骤,对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培养技术都有应用,因此学习本课题除了复习前面两个课题的相关内容外,还需重点学习鉴别培养基等知识。 ●教法指导 1.有关纤维素的内容,可联系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多糖的知识,该部分内容较简单,可安排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利用图解的方式,给出Cx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的不同功能,帮助学生记忆。 2.对于富集培养,其原理和上一课题中的选择培养类似,教师可将两个课题中的选择培养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分离微生物的基本思想。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对于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新课导入建议

利用课题背景进行导入,在全球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为丰富的多糖,将其水解为葡萄糖之后,便可发酵生产酒精。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离不开纤维素酶,获得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就能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 ●教学流程设计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7-30,填写【自主学习(预习案)】了解本课题的基础知识。 活动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课题。学生通过组内探究找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展示学习预习部分的答案。 活动2:(知识点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通过探究P27设计验证纤维素酶功能的实验。实验分析该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 在一支试管中添加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不添加纤维素酶;尽管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量不同,但都能维持相同的pH。 活动3:(知识点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 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原理是:(让学生组内设计筛选原理过程图并展示)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