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充分预习

自读三遍。集体朗读,正音正字。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

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孟子"离娄上》)

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窃以为欠妥。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李泽厚辨之甚明。《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前所学《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亦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李泽厚讲(2.1)章亦误,钭东星先生认为:北辰居其所是喻君以崇高道德居位凝聚四方,非至尊不动,可以无为。)

示例:(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门下掾自刭。

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

恩信周遍二十四县,莫敢以辞讼自言者。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资治通鉴》卷二十六)师:夫子二千五百年前的教言“为政以德”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为政以德”。

比较“政”、“刑”、“德”、“礼”,明确其区别。

政,政令,是由政府发布的君令,君令即政令,国法;刑,刑罚;礼,泛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德,德者得也,自得于身,人行之总名,外在之道我得之而凝于身,是人身所具有的诸多善性美行,简译为道德。作个比喻:一个老师觉得应该准时上下班,是德;学校规定教师要准时上下班,是政;对不准时上下班的老师罚款十元,是刑。礼是法的补充,和法有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强制性,礼则属于道德范畴。............

第二课时

可分为两方面:安人,正己。

(一)安人。(以“庶、富、教”为纲讨论)

朗读第三章,翻译。讲解: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治国三步曲,反映着孔子的治国理念。

学生阅读“安人”部分的章节,联系现实讨论:为什么要“庶”?为什么要“富老百姓”?怎样“富老百姓”?为什么要“教”?

1.为什么要“庶”?

要点:人是劳力和兵力,可以增加财富和土地,可以保家卫国(可穿插讲16.1章。反对征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用武力征伐的是法家。)老子“小国寡民”。毛泽东“人多力量大”,鼓励生产,但当代为什么又计划生育?――――都是为了“富民”。

2.为什么要“富民”? ........ 示例:......

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3.怎么样让老百姓富足起来?A.不聚敛,减轻赋税。B。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朗读相关章节,翻译)

要点:2006年我国废止农业税。温家宝构建节约型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学生真正理解此处有难度,可从网上搜索“中国农民的负担”“公款浪费”的数据)示例: .............

4.为什么要“教”? .............

朗读后四章,翻译。补充以下几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贪财),虽赏之(赏他们去盗),不窃。”(12.18)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有何难)?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

四.总结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就是“德政”。正己安人是其两大方面。正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教化人民。安人,是使人民生活安定,安居乐业。

思考讨论:孔子的德政思想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明确:表面是为人民服务,实则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因为即使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统治者的仍然是少数,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仍是人民仍是农民老百姓。关怀弱势群体。孔子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孔子提出“正己”,以约束统治者,防止刑政虐民;提出“安人”,严责统治者爱民恤民。所以孔子的德政思想就是“仁政”(人政)思想。

到了孟子,更提出“保民而王”(《粱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是孔孟思想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自《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周易》、周公而至孔孟的“仁政”,是人类政治思想最可宝贵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是孔孟所提出的各种具体行政措施背后的“意”。窃以为二千五百年后学《论语》重要的是学“意”,“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19.22)。由“意”而生发的“小者”――行政措施等可随时代而变化,比如孔子在本课没讲到贪污腐败,没讲到官商勾结,而提到的“使民以时”征发徭役已不用于当今,但夫子德政思想的“意”却历二千五百年而弥新,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正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为政以德。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又来讲这个“为政以德”呢?很显然,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来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发展正到了进则可定鼎天下,退则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力量都到了关键时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着德治的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控制方式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如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换的法则一旦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势必也已经一定程度地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经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利益调整以及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难免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波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是我们国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并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大力弘扬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来填补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要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现在社会实行的是法治与市场调节机制,人们期望法治能让人过上好理想的生活。然而,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法律制度,都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信用的危机。市场上假货依然泛滥,欺诈现象愈来愈普遍,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也不遵守对市民的承诺,甚至国家的一些法律也是越改越频繁。这个社会到底缺少些什么?人心不古当然是缺乏道德的引道与约束,社会缺少的也是道德。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遵守承诺应该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但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这种利己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助精神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法治对市场的制约作用。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以德治国,我们要为政以德,我们要靠中华民族的美德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的现代道德,是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这种作用,要求官员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只有在为政以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让东方的雄狮傲立世间并统领世界。 谢谢。

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 ..()()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南宫适.()羿.()奡.()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如杀无道 .. ..6、以杀有道 7、君子之德风.8、小人之德草. 9、举善.而教不能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为 2、政 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3、足 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4、必 5、相 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6、是 7、过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既来之,则安之: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为政以德:,译: 2、道之以政:,译: 3、齐之以刑:,译: 4、使民以时:,译: 5、临之以庄:,译: 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 8、无乃尔是过与:,译: 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1、无乃 ..尔是过与.? 2、何以 ..伐为.?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齐.之以刑 2、有耻且格. 3、子适.卫 4、冉有仆. 5、敬.事而信 6、节用.而爱人 7、使.民以时8、是社稷 ..之臣也 9、陈.力就列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1、非吾徒.也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年.饥,用不足14、草上.之风,必偃. 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九、背诵自测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3、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为政以德练习(精选、)

为政以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4.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4分) 23.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 24.施行“彻”制,减轻赋税。(1分) 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这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薄

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34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 《商君书》) [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法家: 24.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23儒家:富民;法家:贫民 24、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奖赏,就能为国而死。相较之下,法家更看重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个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较多人民性,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2分)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在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

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论语教案设计(全一册)

标准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

(完整版)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 三待贾而沽(略)……………………………………………………………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 七求诸己(略)……………………………………………………………… 八周而不比…………………………………………………………………… 九出辞气远鄙倍……………………………………………………………… 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学习建议: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 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论语为政篇之问孝教案

《论语为政篇》第五章《问孝》教学设计 肇庆市百花园小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论语》中“孝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孝道,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论语》中的孝道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传世经典《论语》这本书。我知道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对于孔子的言论都会背诵,今天,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背诵。 第一个方面:关于学习的。 第二个方面:有关“交朋友”的部分言论。 第三个方面:有关“君子”的部分言论。

二、情境激趣: 在黑板上写(孝)的繁体字(金文),从字形上理解含义。那么古时候的人们又是怎样理解“孝”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去读读,去听听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是如何论孝的。 三、配乐诵读、品读解意(古筝出水莲) 1、师配乐范读、领读(出示学习内容) (1)A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难读难认的字,并注意老师朗读文段时在哪些地方停顿了,听后在笔记本里划分一下节奏。 (1.写出懿、樊、馔2.断句的方法3.展示一个同学断句4.老师出示屏幕) B。看视频,可以边听边模仿怎样读古文的。(听后总结:语速缓慢,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读出感情。) C同桌互读,要求:读的时候及时正音,读通顺,读流利,注意停顿、节奏 D指读,随时点拨(生评---师评)。 E表演读。 F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质疑释义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语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在汇报中质疑,体会原文的含义。(板书)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考题一、阅读①2.3(第二章)和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 ②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1、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是什么? “政”“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2、从①②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3、请你对孔子和韩非子的两种不同的为政观进行简要评价。 答: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4、你觉得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以“法”为重是建立在人性恶地基础上。我觉得治国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二、阅读材料①13.9(第三章)②12.7(第四章),然后回答。 1、语段①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主张?答: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 2、在“足食”“足兵”“民信之”三个选择中,孔子为什么先选了“兵”?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为政方面的什么主张? 一问答:因为军备只能用于战争,和“足食”“民信之”比起来,重要性要小些。 二问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反对战争的思想。 3、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矛盾吗? 答:不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认为统治者先要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百姓进行教化;孔子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把“信”“仁”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去食”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4、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道德不高,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三、阅读16.1(第六章),然后回答。 1、孔子在文中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答:孔子以“相”的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如果不能制止季氏攻打颛臾是严重失职。用“虎兕”“龟玉”的比喻说明如果季氏攻打颛臾酿成灾祸,也是由于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2、文中的“均无贫”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意思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农民起义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一、孔子简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 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一、教材内容归纳 教材共选了十二章有关孔子德政思想的语录,其中一章没有提到孔子,只提到孔子弟子有若。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并指出其中的好处是你即使不动,大家也都会紧密团结在以你为中心的周围。 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观点很鲜明。 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 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 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 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正身 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 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忠且劝 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作则来统治 二、问题探讨 前两节课,我们对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今天学习《论语》,不能仅停留在对它思想的简单了解上,必须结合现实,加深对它的理解。 以德为政思想,是孔子对统治者而言的。在孔子看来,统治得成功的标志是:百姓信任、众望所归、百姓规范且有羞耻心、百姓富足,远人来服。如何做到?孔子认为法律、杀伐只能让人表面遵守规矩,而不能打心眼里服从,只有靠“德”才能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从上面对每一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德政”的手段包括富民、教民、举善、正身等,具体说来,“富民”(第三、四、八章)、“教民”(第二、三、十、十一章)、“举贤”(第十一章)、“正己”(第四、五、六、八、九、十一、十二)等。 为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个话题: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要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方面的内容)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者,的人。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危,危险。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颠,跌倒。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言,话。过,错误。

《为政以德》练习题(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通“导”,读dǎo,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4.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义: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今义:道德水平低下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1)忙,不闲;(2)有工作干;(3)忧愁或顾虑(4)惹事,出现变故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4.既来之,则安之 古义:既然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形容词作名词,“无道”指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指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形容词作名词,“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词作动词,“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4.草上之风(名词作动词,“上”,施加。) 5.于斯三者何先(名词作动词,“先”,把……放在前面。) 6.齐之以刑(形容词作动词,齐”,整治、整顿。)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使动用法,“富”,使……富足。) 8.足食,足兵(使动用法,“足”,使……充足。) 9.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来”,“安”,使……来,使……安定)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一)主谓倒置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二)宾语前置 3.既富矣,又何加焉?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充分预习 自读三遍。集体朗读,正音正字。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 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孟子"离娄上》) 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窃以为欠妥。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李泽厚辨之甚明。《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前所学《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亦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李泽厚讲(2.1)章亦误,钭东星先生认为:北辰居其所是喻君以崇高道德居位凝聚四方,非至尊不动,可以无为。) 示例:(韩)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门下掾自刭。 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延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