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

第一章:绪论

1、文学史一般可以按照__通史__、__断代史__、_国别史__、__专题史_等进行分类。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有_宇宙__、__作家__、__作品___、_读者__。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文学的观念__、_文学的构成__、__文学的创造_、_文学的接受_、__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__等内容。

4、在文学的诸种规律中,__审美__规律是核心规律。

5、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曾将文学研究区分为_内部研究__和__外部研究__两种。

6、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将哲学研究的方法区分为_自下而上__和__自上而下__两种。

7、广义的文艺学一般包括_文学史_、_文学批评_、_文学理论_、_文学批评史_、__文学理论史__等分支学科。

8、何谓狭义的文艺学?

答: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何为文学批评?

答: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试论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答: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

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观念

1、文学理论史上的几种重要的文学观念有__摹仿说_、_表现说_、_实用说__、_客观说_、__体验说_。

2、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文论开山纲领的是__诗言志__。

3、被朱自清称之为西方文论开山纲领的是__摹仿说__。

4、“寓教于乐”说的提出者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_贺拉斯__。

5、“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的提出者是__梁启超__。

6、文学观念中“客观说”的代表性流派有_俄国形式主义_、_法国结构主义__、_德国文本主义_、__英美新批评_。

7、文学观念中“体验说”的代表性理论家有__英加登__和_姚斯_。

8、恩格斯曾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都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_意识形态领域__”。

9、认为“文学的主题始终是处在世界之中的人”的文论家是_萨特__。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__情感符号__的创造。

1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出自__《礼记·乐记》__。

12、一般来说,艺术可以区分为__表演艺术__、_造型艺术__、_综合艺术__和语言艺术四种。

13、_形象性__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感性标志。

14、为什么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文学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为什么具有特殊性?

答: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16、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1、文学的形象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意识。作家通过观察用一定的手段将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形象的用文学作品展示出来。

2、文学的情感性,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

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含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

3、文学的想象性、虚拟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虽然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

17、试论语言艺术的特征。

答:语言艺术是指文学这一艺术样式。文学艺术具有艺术的特殊性,它是“惟一的仅仅运用语言符号来创造艺术意象体系、形成艺术作品的艺术。”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语言艺术的形象上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意象性和模糊性特征;文学运用语言来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二、在突破时空限制广泛自由地反映社会生活;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能够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

三、更富有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上;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四、其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18、举例说明文学观念中的实用说以及你的理解。

答:8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几近得到公认。80年代的文学实验主要是新文学观念的实验,出现了文学观念的大爆炸,影响至今。文学创作缺乏新观念的突破,难以前进,80年代文学实验在总体上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大繁荣,它的成就至今体现在不同类别的创作中。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向来有经典式的创作和实验性的创作两类,都是不可或缺的。将实验观念与经典观念对立起来,不加梳理,臧此非彼,则容易冒失去读者的风险。文学整体上应寻求经典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的适当比例,以保持创作的合理布局和基本的读者群。目前,受读者因素影响,创作基本上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上,但我们发现,现实主义的一些经典理念并没有得到发挥。譬如,关于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和具有现实的批判意识、关于思想价值、关于典型塑造、关于人物刻画、关于情节和细节的

要求,等等。不是说所有作品都必须坚持这一套,但起码应该有一大部分作品以此取胜,否则就会脱离读者普遍的阅读兴趣。我们相信,传统文学观念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流艺术观念,其生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对它们到底继承了多少,坚持了多少。背离传统文学观念的,有时恰恰是传统文学自己。这个时期,传统文学的前途在于观念的再造。传统文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生机,意味着反思后的清醒和更重大的飞跃。

19、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学观念,阐述你的认识。

答:目前类型化的文学观念。其主要指是部分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创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区别于纯文学原则的一种方式。纯文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类型化,因为类型化与原创性和独特的文学表达相对立。但多数读者不反对甚至欢迎类型化,这使类型化创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某个角度看,纯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发展性情感,通俗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而基本性情感的表达需要是远远超过发展性情感的。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表达可以分为若干主要类型,它们可以无限重复、模仿、复制,只需加以部分改动和部分创造,就可以满足一类读者要求不高的需求,特别是消遣性、消费性的需求。这一类读者往往对一类作品乐此不疲,而且通过网络上的分类标题和题介迅速找到适合的读物。因此,类型化阅读也是人类的一大阅读乐趣,只不过文学性和创造性较弱。

类型化尤其适应文学的商业化、产业化,进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从一本书的畅销开始,到一类书的“次畅销”,迅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以上情况说明,青春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网络文学的实用性、幻想性、消遣性三大动机,以及两者共同推动的类型化生产,构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对传统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的挑战,获取了比传统文学多得多的读者。

20、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新世纪10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评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害的观点是,认为纯文学的现实处境是合理的,意味着它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文学格局并非是理想化的,不是要固定下来,纯文学需要更主动地生存。我是赞同后者的,我同时认为,还要将研究引向深入,探讨形势变化的深层原因,这原因主要来自现时代文学观念的变迁,不认识这一点,就会陷于悲观的进化论或盲目的持守论,无益于改变现状。面临今天的形势,获得方向感是重要的,而方向感来自具体的分析。

说到底,传统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文学观念方面,因为无论是来自生活方式、商业资本还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都要通过对于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以实现。这里所说的文学观念包括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创作观念、阅读观念、批评观念等复杂的观念因素。

数字化阅读和市场化运作,的确造成大规模阅读分化,但一切阅读,只要是文学阅读,都大致建立在文学观念、阅读观念的基础上,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强迫读者的意志。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终端去寻找文学嬗变的深层原因,而不应该只看到外部的变化。与传统文学创作不同的创作,建立在流行的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观念需要辨析和理喻。

第三章:文本的构成

1、文学中的语言可以区分为__人物语言_和_叙述人语言_两种。

2、三分法一般将文学区分为__叙事类文学__、__抒情类文学__和戏剧类文学三类。

3、戏剧类文学的主要体裁有_悲剧__、_喜剧__和正剧三类。

4、情节一般由序幕、开端、__发展__、__高潮__、__结局__和尾声构成。

5、题材的两个主要来源是__直接经验材料__和_间接经验材料_。

6、表现手法主要包括_叙述和描写__、__抒情和议论__和_对话和独白__等三种类型。

7、叙事诗主要包括__史诗__和__故事诗__。

8、鲁迅认为,悲剧是将__有价值的东西__毁灭给人看。

9、恩格斯认为,悲剧矛盾冲突的本质是_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__之间的冲突。

10、何为题材?

答: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何谓主题?

答: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2、何谓情节?

答: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答: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答: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答: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答: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答: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

答: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19、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答:首先,人物性格是情节开展的原动力,作家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只有深入把握了他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才能塑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

其次,人物性格只有在具体的情节中才能得到显现,合理的故事情节有助于表现并且进一步强化人物性格,好的故事情节能让人对故事中的任务感同身受;

总之,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有没有生动丰富的情节是一出戏能否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关键。历来的戏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戏剧的情节。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古希腊著名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诗学》中,最早提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的论点,强调情节是戏剧艺术的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他对戏剧情节的重视,对后来戏剧艺术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0、举例说明小说的特点。

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第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第二、小说大多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第三、小说可以描写具体可感的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1、一般而言,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一般而言,文学文本的结构分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现象层,文学意蕴层。语言层作为传达作品审美意识的媒介,构成文学作品诉诸读者审美感知的物质外观,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还有符合自身的审美价值。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文学文本的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景物等构成的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是否具有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所在。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意蕴层主要体现为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文本意蕴的质量直接影响文本的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学形象的灵魂所在。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层,文学现象层,文学意蕴层组成的结构系统,相对于语言层,现象层是内容,语言层是形式;相对于意蕴层,现象层是形式,意蕴层是内容,这三个

层面无论是作为形式还是作为内容都不是绝对的。

22、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

答: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首先在情境性,文学语言往往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文学世界,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能够真实传达作家的审美感悟即可。如“寂寞嫦娥舒广袖”“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尽情地展现出了诗人心中真实的体验。因此,文学语言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是内在地自足,具有内指性。

其次在创造性及非语义因素的语义性,作家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现实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诗人的表达可以不合事理而合情理,它指向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它把作家对现实的审美感悟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它具有一般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音乐性、流畅性、整体性,还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有的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和新奇性的特点。

再次,文学语言提升了一般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读者具体带入到感受世界中。“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夜、路”更多的是作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对革命斗争的长期性的体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人融为一体,共宣感时伤逝的忧国情怀。意在言外的文学语言,传达和表现了作家内心情绪,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具有心理蕴涵性。

23、叙事类文学的文体特征。

答:第一、注重通过叙事主人公对外在的人物、事件、场景进行客观的描绘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叙事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并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

第二、作家反映生活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就一般意义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也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但这种讲述不同于一般的闲聊或对事实的客观报道。“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过去发生的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客观世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和行动那样随机地、仍然地存在的东西,而是被讲述者已经组织成完整有序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

24、戏剧类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从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戏剧文学比小说发展成熟得更早,与小说一样在叙事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基本特征:

第一,戏剧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必然具备了文学的共性与自身的特点。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有一个鲜明的区别,那就是戏剧文学不能算是一种纯文学而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既以文学性为基础,又与表演、演唱、舞蹈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这决定了戏剧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性表现在戏剧为了与表演紧密结合而在语言、动作和形象上有了综合。

第二,语言富有高度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个性、(二)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戏剧必须与表演相结合,而又有舞剧、歌剧等多种门类。这就要求在创作上不能够仅仅给人们提供阅读上的需要,而应当尽量适应于舞台表演。这个特征决定了语言的鲜明。

第三,具有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戏剧文学应与舞台紧密结合,在供人们案头阅读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其舞台表演性。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在看戏之前阅读过剧本,这就要求戏剧文学必须具备形象性。而形象性首先表现在剧本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上,又要求戏剧文学

必须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较其他文学样式更能够集中地反映生活。因为戏剧文学与表演相结合,因而须要绝大多数没有看过剧本的人能看得懂,进而引起共鸣。除了形象性之外,戏剧文学还应当适应具备情节的冲突性。戏剧是用来表演的,因而在剧情上应当有足够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

总而言之,综合性、形象性和冲突性是戏剧文学的三大基本特征。

第四章:文学的创造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_《礼记·乐记》_。

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__钟嵘__的__《诗品序》__。

3、“集体无意识”的提出者是_荣格__。

4、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可以区分为__素材积累__、__艺术构思__和__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5、艺术构思可以区分为__萌发阶段__、_孕育阶段__和_成形阶段__三个阶段。

6、何谓艺术想象?

答:艺术想象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何谓艺术构思?

答: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8、何谓艺术直觉?

答: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涵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9、何谓艺术灵感?

答: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0、何谓艺术传达?

答: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把头脑中构思的审美意象加以物化的过程。

11、何谓艺术情感?

答:艺术情感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产生的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2、何谓艺术理解?

答: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13、何谓创作个性?

答:创作个性又称艺术个性,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

14、何谓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15、何谓文学的时代风格?

答: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6、何谓文学的流派风格?

答:文学的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7、什么是感悟说?

答:这种观点源自中国传统诗学,核心主张是文学创作乃作家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此种论点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在解释文学创作时依据的是“物→心→文”这样一条路径,先有外物激荡人心,然后由人心因物而感动,最后将这种内在之感动外化为文。这实际上就是“乐由中出”思想。这种思想至于魏晋六朝,几乎成为古人解释文学创作之通则。如钟嵘《诗品序》亦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等,它们都与《乐记》之论一脉相承。此后历朝历代诗论家中坚持感物说的不乏其人。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当然,作家受外物刺激而激起创作欲望,这个“外物”不能仅限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因为社会生活也同样可能成为激起创作欲望的契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都讲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对作家创作欲望的激起作用。“感物说”仅止于外在自然,当然是其所短。

18、试述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答:1、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生命个体通过全身心的努力使自己的主体能力体现于某一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在儿童时期即已表现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黑格尔在《美学》中所举的那个小男孩向平静的水面投掷小石子,并看着被自己激起的波纹微笑的著名例子就恰好说明这一点。成年人就更是如此。司马迁之所以以病残之躯,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夜以继日地赶写《史记》正是为了使在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通过这部史书实现出来。古人们常常埋头著书数十年,主要目的是使之传之于后世,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使然。其次,促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还有个体情感舒泄的需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即是讲人的内在情感有舒泄的需求,而诗歌创作就是情感舒泄的一种方式。前面已经提及的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悦,也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2、文学创作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我们指出了文学创作与个体性精神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决定文学创作的唯一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由许多关系维度所构成的整体性结构。特定社会结构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功能。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活动;又是社会性精神活动,在作为个体的作家后面往往隐含着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与利益关怀。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生产活动,又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

3、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文学创作虽然是高层次的精神生产活动,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却并非时时处处都受着意识的支配有时是无意识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创作冲动的产生就常常是难以说清的心理过程。作家如何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的那种浮想联翩的艺术想象力是从何处而来的,等等问题,都与无意识心理有着密切关系。作家们自己也经常谈到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问题,也是指这种无意识心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9、试述作家的独特素质。

答: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与技能,也有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这是作家不同于他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一般人也经常为生活中的事物所感动,但他们却很少想到要将这些事物写下来。作家则经常处在写的冲动与亢奋之中。

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当然也是一种自觉训练的结果,但这里也的确具有某些天赋的因素在内。

再有,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他们善于捕捉语言中细微的变化,善于将一件旁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善于发现并掌握生活中那些有特色的、富于表现力的言语。

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一种个性气质以及其它方面的天赋因素。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20、试述作家的主体特征。

答:创作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般而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也就是说,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依据创作规律而思考。这并不是说他对于现实事物不作价值判断,没有是非之心,而是说他能够将现实事物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予以观照,而不是仅仅从一己之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要遵循审美规律。

(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浮想联翩,常常是全身心投入到假想的世界之中。想象力常常带着他上天入地、遨游世界,而且他会觉得这一虚拟世界就像真的存在一样。只有在想象力的牵引下,作家才能将一幅幅画面、一组组人物串连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处于创作过程的作家一方面创造着假想的世界,一方面又深深为这个世界所吸引,并将全部情感投入其中。他会为他笔下的人物、事件而时喜时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再恰当不过地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21、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

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22、作家对生活观察、感悟和体验的主要特点。

答:其一,要有不同的新鲜、独特的感觉;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基本的技能。那种缺乏起码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而能成为作家的情况只能是极个别的特例。

其二,要有深入和细致的体验;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其三,要伴随着新鲜活泼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不能设想一个学识广博、人品高尚,但不喜欢文学的人能够成为好的作家。一般来说,作家较之一般人应该更加喜爱文学艺术,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修养。由于对文学艺术有特殊的爱好,作家经常处于对艺术世界的遐想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诗性人格”,他们看待世上的事物经常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视角,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洋溢着诗意,都可以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23、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

答: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在于1、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在科学想象中,主体的意向是指向客观世界的某种内在规律的,目的仅仅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艺术想象则指向某种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所以科学想象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艺术想象则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

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科学想象最初也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但随着主体越来越接近发现客观的规律,这种主观性也就逐渐削弱直至完全同化于客观性;艺术想象则不然,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的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

24、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答: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离开了感性形象就不可能展开艺术想象和艺术直觉的心理活动。

其次,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

第三,二者都具有创造性,是由记忆表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机能。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这表现在:首先,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其次,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人手,却终结于对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5、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自然情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是主体对于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的明显特征是私人性,即它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一般不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与自然情感相比,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的特点。所谓共通性是指这种情感不是纯粹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相联系,它能够为人们普遍理解,在人们心理上引起共鸣。

艺术情感的这种共通性使艺术具备了既能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又能令人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特魅力。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曾提出“共通感”的概念,就是因为他发现了审美活动所引起的人们的情感的这种独特魅力之故。自然情感既有愉快的积极情感,又有痛苦的消极情感,艺术情感则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例如在创作或欣赏悲剧故事对文学活动的主体常常会泪流满面,☆但他内心真正体验到的却是愉快之感而非痛苦之感。这也正是由于艺术情感使人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之故。

联系: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就毫无关联了。实际上,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情感。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说:“我们完全可以说明,艺术是中枢情绪或主要在大脑皮层得到缓解的情绪。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能的情绪。它并不表现在紧握拳头和颤抖上,它主要是在幻想的映象中得到缓解。狄德罗说得对,他说,演员流的是真眼泪,但他的眼泪是从大脑中流出来的,这就道出了一般艺术反应的实质。”维戈茨基所讲的就是艺术情感的特征。说这种情感是“智能的情绪”是指它不像自然情感那样使人全身心沉浸其中,而是能够与引发情感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也是指这种情感具有某种空灵的特点,不像自然情感那样与主体的个人利害得失直接相关。

26、艺术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二者常常被搅在一起。中国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就经常将道德情感当作艺术情感来看。古希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它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原则。只是由于这种理性原则长期深入人的心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就是固有的自我,是良心。道德情感的产生乃是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此也就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即使在今天它也是与艺术情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情感。作家们常常依靠道德情感来增强艺术效果,但这两种情感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情感指向美,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的心理效应是美感,道德情感的心理效应是好恶;艺术情感能够消解人的心理紧张,使人各种心理机能和谐一致,引导人进人心灵自由的境界;道德情感则对人的心理具有强制性,它驱使意识去限制人的某部分心理机能,给人以压迫感、紧张感。

27、艺术情感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意义。

答:第一、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推动力;首先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种信息涌向人的感官,但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予以注意,情感在这里起着很大作用。一个人心情愉快时许多平时不注意的事物也会引起兴趣,相反对于一个心情抑郁者来说,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也会熟视无睹。其次,情感还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力。在科

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中,人们往往是在某种激情的驱使下去废寝忘食地工作的。第三,情感还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实际上乃是一种弥漫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的东西,它参与着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也正是由于情感的这种无所不在的独特性,才使得它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表现对象。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创作主体对于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其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的。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作家自己的童年经验、人生的坎坷经历、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作为情感记忆储存在他的心灵深处,它们躁动不安,时刻寻求表现与宣泄的机会。作家一旦进入创作过程,这些情感记忆就会争先恐后地涌现于他的意识层面,迫使作家对它们进行再度体验。创作过程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所依据的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省”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反观,也就是说,主体意识借助于“内省”能力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进行观照与体验。在这种观照与体验中,作家一方面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方面又会积极地为这种再度体验的情感寻求表现形式。

第三、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一般说来,无论是在抒情性作品中,还是在叙事性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都必然是三种因素的组合过程:一是感性形式,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二是情感,即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而不是自然情感。三是理性因素,即作家的政治伦理观念及其它知识系统。

28、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无数科学研究的实践都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了认知直觉的存在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一般研究者都认为,认知直觉具有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艺术直觉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心理机制上有诸多相近之处。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所谓不同的对象,并不是说二者所面对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而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是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出来的。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趣味”、“神韵”、“格调”之类难以言说的东西。

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认知直觉的任务是揭示对象的固有属性和普遍的本质与规律,无论什么人在凭借认知直觉来认识这些属性、本质和规律时,其过程与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在这里任何主观性都会破坏主体对于对象的正确把握。艺术直觉则不同了。它面对的是事物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说,审美价值只是有大致的规定性,而不像事物的自然属性那样可以十分精确地把握。

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艺术直觉主要是对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这是一种在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之下的心理活动。

29、艺术灵感的特征。

答:艺术灵感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许多诗人、作家甚至常常是在非创作的状态中突然得到灵感,然后才开始进行创作的。艺术灵感是在长期思考、积累的基础上,大量被储存到无意识心理层面的情感、认识内容经

过一定时期的酝酿突然呈现于意识的层面,以至于连诗人和作家自己都不知道它们从何处而来。

第二,直觉性或迷狂性,当作家处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这时他处于“迷狂”之中。柏拉图之所以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正是由于他十分准确地了解到诗人创作时的那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他对灵感产生原因的解释当然是神秘主义的,但他对灵感状态的描述却是十分真实的。在灵感状态中,作家已然完全沉浸于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其所思所想都是按照艺术世界的逻辑进行的,这样,在别人用正常的眼光看来,自然是匪夷所思了。因此可以说,灵感状态意味着作家进入了自我封闭的独特的幻象世界。惟其如此他才能够获得超凡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创新性或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很长时间的思路阻塞也在一时之间豁然贯通。

30、创作个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答:第一、有助于作家开辟自己独特的反映领域;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第二、有助于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第三、有助于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出现是人类和文明民族成熟的产物和标志。对作家个人来说,创作个性的形成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从而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31、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风格的特征,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这样,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

1.独创性。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诗经》的质朴醇厚与《离骚》的奇情壮采是各不相同的,“诗仙”李白与“诗史”杜甫和“诗佛”王维也各有千秋。

2.稳定性。这是说作家的风格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鲁迅的小说创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经历了一些变化,但“白描”风格是其中相对稳定的特色。

3.多样性。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如庾信(512-580)在梁朝时是追逐“绮艳”风格的“宫体诗”的代表,而后来流寓北方时的诗作却一变而为刚健雄奇,从而博得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誉。

第五章:文学的接受和批评

1、阅读期待的类型包括_文学的期待__、__生活的期待__和_价值的期待__三种。

2、预备情绪有审美性__、_朦胧性__和_期望性__三个特征。

3、文学传播可以区分为__口头传播__、__书写印刷传播__和__电子传播__三种类型。

4、文学批评的方式包括__审美体验__、__理性分析__和__价值判断__。

5、“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的提出者是__孟子__。

6、何谓文学消费?

答: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7、文学消费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

答:第一、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和目的得以最终实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产品都是指向消费,为了消费,并以消费为中心与终极目标。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生产变得毫无意义,文学传播失去了对象,文学产品也不成其为真正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二、文学消费活动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不仅对生产起调节作用,而且它本身即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消费产生了生产的动机与需要,从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方式。

第三、文学消费活动的主体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文学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消费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在于它不仅是对产品单纯的享用同时也是对产品价值与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消费者在文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文学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对作品的理解并不与作家完全一致,他完全可以在创造性的阅读与欣赏中使作品增值与丰富。于是,消费者就在某种意义上转化为生产者,成为文学生产的参与者与作家的合作者。

8、文学消费的特点。

答:第一、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

第二、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如书籍、vcd、dvd、电影拷贝等),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

第三、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

第四、既要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如等价交换原则、市场供需原则等),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9、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答: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文学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文学消费不仅要求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一般享用,而且更需要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一般商品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文学消费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消费而减损,甚至还会增加,而一般商品消费则都会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其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文学消费既是对产品本身的消费,同时又是对产品本身的创造性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文学消费的最终实现,总是意味着对作品形象及其意义或多或少的丰富与补充,甚至于“创造性的背叛”与“有意识的误读”。一般商品消费则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消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

总之,文学消费既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性质,又体现了文化审美产品消费与特殊精神活动的特点。其二重性对于我们理解与处理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商品性与意识形态性、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矛盾是有益的。

10、何谓文学接受?

答:文学接受是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

11、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区别。

答:首先,从过程的持续上看,文学消费既指非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指阅读、欣赏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专指阅读、欣赏文学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

其次,从隶属范畴上看,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它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则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它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再次,从相互关系上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它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则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它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12、何谓阅读期待?

答:阅读期待又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接受主体已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于文学文本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行为中的表现。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

13、何谓预备情绪?

答:预备情绪是指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阅读者受文学文本的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它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预备情绪是文学接受者从日常生活的实际态度与研究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变,是审美经验的初始阶段与准备状态。由于它的出现,文学作品才成为审美对象,接受过程才开始运行。

14、何谓审美心理结构?

答:审美心理结构,又称审美心理图式,是指由接受主体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文学文本等所积淀形成的存在于接受主体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结构”最大的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即结构内各要素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也就是说,接受者面对作品时,他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阅读经验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协调一致地以整合的功能对作品作出审美反应。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

15、何谓召唤结构?

答:召唤结构(Appellstruktur)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作品的召唤结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

文学作品本身。作品的“空白点”主要指内容上的某些空缺。作品的内容通常具有现实的实体特征,读者也总是把它当作真正的、实在的个别事物来解读的,然而无论作家的描写如何具体、丰富、细腻,与生活中的实际人物、事件相比它又总是不完整、不全面和留有许多空白、空缺的。这种空白存在于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景物、情感等各个层面。

16、何谓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

答: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审美体验的直接效果包括审美、娱乐、情感方面的获取与升华,间接效果是指知识、思想方面的拓展与提高。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首先,审美效果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其次,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认识空间的拓展;人格境界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

17、何谓心灵共鸣?

答:心灵共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与作家或文本中的人物所产生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感感应,或者是不同的接受主体在阅读同一部文学文本时所产生的大致趋同的审美心理体验、其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主体在阅读同一部文学文本时所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

18、何谓文学传播?

答:文学传播是指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平常所理解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传播手段与方式的改变,可以极大地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消费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甚至引发一场文学革命。

19、何谓口头传播?

答:口头传播也称有声语言传播或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通过口腔发声与受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方式。文学的口传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其次,口传方式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进行,因此它是视、听结合的复合符号的传播,比文字传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再次,口传方式使传播内容不能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相反,它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中处于不断的变动、修改、丰富、补充状态。除了人的身体、语言能力与声音之外,口传不需要其他物质媒介。

20、何谓书写印刷传播?

答:书写印刷传播指通过纸张和印刷术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首先是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其次是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文字符号的非直观性让人意识到符号的存在和符号是一种意义,较利于表现抽象化的经验和逻辑的因果关系。

21、何谓电子传播?

答:电子传播指20世纪兴起的以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传播方式的又一大飞跃。广播、电影、电视的发明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

既视听文学。

22、文学批评的意义。

答:文学批评有别于一般文学接受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具体地说,文学批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文本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家是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觉能力。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一定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深入理解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对接受主体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文学批评通过文学文本、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的影响;文学批评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时,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在其背后则有一定的学说依据与理论支撑。这些观点、理论既有艺术的、审美范畴的,也有文化价值观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通过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揭示和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理论背景的分析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作用。

23、何谓文学批评的标准?

答: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或准绳。它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或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根据对文学的认识和要求,在反复比较各种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审美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和制定出来的,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文学批评的标准都是相对的。

24、试述文学批评的维度。

答:首先,思想维度,它是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性的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尺度。

其次,艺术维度,它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文学批评的两个维度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而且,绝不能把这两种标准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性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性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学作品的形式。

25、何谓道德批评?

答:道德批评是指以道德标准为基本尺度来进行的文学评价活动,又称伦理批评。文学欣赏与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他以个人主观感受的结果为依据。即使含蕴着理性认

识,也带着个人体验与情感的印记。因此欣赏与体验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文学批评虽然也必须首先感知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把握,但他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认知活动。批评的目的是要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就需要他从偏于感性的欣赏与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要考虑和关注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与社会反应,要限制个人偏爱与情感倾向在批评中的干扰或支配作用。

26、何谓社会学批评?

答:社会学批评,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比照系统,以描绘社会生活的逼真程度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尺度的文学批评。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看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它发现作家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但实际上并非任意创造,其或明或暗地要受制于一种更为本源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方法。

27、何谓英美新批评?

答:英美新批评也称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盛行,代表人物为休姆、理查兹、兰色姆等,该派主张文学文本中心论,认为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倡导“细读原则”,注意文本词语的搭配、选择、句型、语气、上下文、语境,强调文本的暗示、象征、联想、言外之意、意象结构等。

28、何谓精神分析批评?

答:精神分析批评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开创,并波及至欧美批评界,形成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特点为:强调泛性主义,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掘潜意识的象征,他们往往把作品中所有的凹面圆形的东西如池塘、花朵、杯瓶、洞穴等都视为女性子宫的象征,把一切长柱形状的东西如塔楼、山岭、龙蛇等都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并把骑马、跳跃、飞翔等动作都解释为性快感的象征。

29、何谓神话原型批评?

答: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仪式批评,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兴盛于北美,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弗雷泽和加拿大学者弗莱。他们认为,神话不只是指原始神话,而且还包括现代用神话思维的方式(按:超现实想象方式)创作的一切文本。至于原型,他们认为它既指原始意象、原始模式、原始题旨,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性交际单位,即人物、情节或意象。而神话、原型的背后则是人类经验与集体潜意识的显现。因此,他们在分析具体文本时,提倡把文本放在某个文学的原型系统中去考察,提倡一种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世界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的文学研究的人类学方法。

30、何谓结构主义批评?

答:结构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影响较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主要批评观点为:文本是一个“大句子”,一个符号系统,一个自足的实体,一个语言结构,文学批评的目的就是寻找主宰着文本的抽象结构。结构主义的显著成果在叙事学领域。

31、何谓接受美学批评?

答:接受美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为姚斯、伊瑟尔。该派提出文学批评应以读者为中心,反对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重视读者在文学阅读行为中的主体创造性。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反对作者中心、

作品中心,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影响、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家的再创作、作品价值的实现等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

32、何谓女性主义批评?

答:女性主义批评也称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的肖沃尔特、米莱特、法国的克利斯蒂娃。其主要观点为:批判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反对性别歧视;是对传统价值观与文学批评传统某种程度的颠覆与质疑;研究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认为其与男性中心模式有区别;重新评价文学史、理论史和批评史,认为已经形成的文学史、理论史和批评史是男权话语的产物;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提倡一种具有女性自觉性的文学阅读。

33、何谓后现代主义批评?

答:后现代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德里达、罗兰·巴特,美国的德·曼和希利斯·米勒等。其首要特征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没有终极的意义,是一种变化不断的语言游戏。后结构主义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因而是一种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读者的阅读则应持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后结构主义从根本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潮。

34、何谓马克思主义批评?

答: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提倡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批评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中,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既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又是文学的、审美的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建立在对文学的本质特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体现了批评标准和批评对象性质的契合一致。

35、试述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答: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结构”最大的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即结构内各要素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也就是说,接受者面对作品时,他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阅读经验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协调一致地以整合的功能对作品作出审美反应。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文学作品采取两种主要的应对方式,即同化与顺应。

(1)、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企图把具体的文学文本整合到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文本的信息与其审美心理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巩固与确认。同化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扩展不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只起到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强化、巩固和确证的作用。同化是接受者首先采取的本能性的心理行为,他总是从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出发,去领会、解释与评价作品。当文学作品在整体上或某个主要方面与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一致时,结构的同化方式就会严重受挫而无法进行下去。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读者放弃阅读、排斥作品,接受活动有始无终;二是读者的结构由同化方式改换为顺应方式,接受活动继续进行。

(2)、顺应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文本中的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4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4答案 第十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虚无假设(或零假设), 2. α错误, 3.小概率事件, 4. 正态分布, 5. t 分布,6. F 检验和z 检验,7. 卡方检验(χ2 ),8. 符号法、符号秩次法 ,9. 秩次检验法、中数检验法,10. t 检验,11. 非正态分布,12. 卡方检验、百分数检验等,13. ()∑ -= e e f f f 2 2 χ ,14. 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15. 四分相关 二、名词解释: 1. 虚无假设 H o ,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这一假设是不存在的,故称之为虚无假设。 2. 研究假设 H 1,研究中所欲证明的假设,又称为科学假设、对立假设。一般为假设两个总体参数之间有差异。即μ1≠μ2或μ1<μ2或μ1>μ2。 3.α错误又称为显著性水平,Ⅰ型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是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 4.β错误是指在接受H 0为真时所犯的错,在接受H 0为真,而拒绝H 1时,势必有一部分属于H 1总体的部分样本,被视为H 0的部分,而被否定在H 1之外。 5. 6. 样本分布指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情况和形态,例如正态分布等。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题: 1. 建立假设、选择单测或双测检验方式;计算标准误、计算临界比率CR ;查表进行推论等。 2. 概率统计的小概率事件的理论,小概率事件的出现被认为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不是系统误差造成的,可以忽略。 3. 使用的样本标准误由两个总体或样本的标准差经过数学变换组成;两总体都为正态分布;存在相关问题等。 4. 可以用来同时检验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测数据与某理论次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还可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有多项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 5. 非参数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相比其特点:(1)非参数检验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2)非参数检验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3)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并且计算简单;(4)非参数检验法最大的不足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资料的全部信息;(5)非参数检验法目前还不能用于处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6. 小样本,虽然总体标准差未知,但知道样本标准差,总体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的总体标准差被认为相等(21σσ=)等。 7. 单侧检验指按分布的一侧计算显著性水平概率的检验。用于检验大于、小于、高于、低于、优于、劣于等有确定性大小关系的假设检验问题。这类问题

在“马工程”中学习成长

在“马工程”中学习成长——《比较文学概论》培训心得 ——兰亭绪 “马工程”重点教材是国家教育部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为达到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标而组织国内各学科的首席专家编写的系列新教材。 “马工程”重点教材为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文学概论》教材编写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比较文学学科的百年发展史及其理论为基础,在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体系与新话语。 “马工程”重点教材避免机械地将比较文学看作一个静态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将其视为“涟漪”式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注重吸取当前学科的前沿观点、结合学科发展新动态的基础上,本教材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将学生引向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与现有教材相比,“马工程”重点教材的逻辑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例如,第二部分“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强调了影响的国际关系,强调了影响研究的相互性和多向性、对话性和变异性特征,既肯定了法国学派的实证性国际文学关系影响研究,又打破了以往教材单一的实证性影响研究,论证了文学影响中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增加了文学影响研究中的变异性研究,提出实证性、审美性和变异性同时构成文学关系研究的创新观点等。这样,弥补了以往教材只论述影响研究的同源性而忽略了文化过滤、文化误读、文化信息失落等变异性的缺憾,将以往实证性、单向性的“影响研究”,推进到实证性、非实证性和审美性共存,影响的同源性与变异性同在的新高度。 “马工程”重点教材以“文学的类型研究与比较诗学”为板块,囊括了“主题学”“文类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打破了以往教材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严格区分的结构,解决了比较文学教材以往的结构难题。此外,鉴于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已经阻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一现状,本教材还设立专章“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指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文明总体文学研究的结合是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世界性发展的必然态势。 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需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既要认识到不同学派的学科理论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特点,又要把握不同学派学科理论蕴含的普遍意义。对于教材提出的新锐观点,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注意结合案例分析讲解。要采用开放性的视野,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导,引领、协助学生以跨国、跨学科、跨文化的眼光理解世界文化与文学,更好地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为培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好储备。 “马工程”重点教材尤其重视比较诗学中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和运用以及接受国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外来概念和术语的梳理和消化,不能望文生义,浅尝辄止。例如“净化”,这是西方古代阐释文艺功能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这个词的解释不尽相同。“净化”一词最早来自古希腊医术,指使肉体摆脱某种有害的物质,使灵魂摆脱某种遮蔽心灵的污垢或致病的激情。 后来,该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了某种宗教和审美的含义:“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学《教育研究方法》有感

学《教育研究方法》有感 我们这个学期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是由钱老师给我们讲课的。一开始的时候,以为这门课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内容有比较枯燥,就想着后面可能要经常逃课了。可是听了一会钱老师的讲课,发现这教育研究方法也是很有趣的一门课。老师讲的很有新意,颇具特色。让我对于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方法、研究结果分析和总结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这门课一下理解与心得。 首先,老师跟我们分享了研究课题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遵循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可行性原则。选择研究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因此,掌握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就要学会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需要性原则;是指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在我们对教育的研究是,研究课题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学生思想方面的研究。根据此原则选择研究课题时,应注意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创造性原则;做教育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创新是做研究的灵魂,我们做研究必须要在本质上创新,做到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这样做出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结论不能违背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有关科学理论。 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

条件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所选课题保质保量的完成。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为研究课题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客观条件是指完成某项课题所必须具备人力、物力、财力、设备等等。

西南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论述题 1、化学教育研究的含义是什么? 答:化学教育研究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化学教育中的问题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和人在教育方面的需要,即十分关心教育价值观的研究。 2、简要说明自选研究课题的来源。 答:1、从化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课题。2、从教育改革遇到的问题中发现课题。3、从理论研究中发现课题。4、从文献资料中发现课题。5、从成功的教学经验中发现课题。 3、化学教育研究为什么必须以实证方法为基础? 答:任何理论都来源与实践,并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和用于指导实践,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化学教育研究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特殊认识过程,它必须以实证方法为基础。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直接可以获得事实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逻辑分析,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以形成规律或理论;又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再修正、完善和发展。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必须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因此,实证的方法是化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4、简要回答在化学教育研究中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 答:1、查阅文献。2、调查。3、实验。4、观察。5、测量。 5、简要说明定性研究中的三种思维方法。 答:1、分析: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分析是研究者把研究材料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并逐一剖析,以认识其各自的特征的过程。 2、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的认识统一为整体的认识,从而把握对象整体的本质或内部规律性。 3、比较: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人只要有思维活动,就有比较存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实质是指对不同事物的异同的辨别。 6、简述化学教育研究中的调查法及其作用。 答:化学教育调查是化学教育科研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化学教育教学现象的事实资料,并通过对事实材料的理性分析,科学地解释化学教育教学中某些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能保证研究课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 7、请简要回答封闭型问卷的特点。 答:1、作答方式是结构性的(标准化),因而可以用于比较研究。2、调查材料的利用率较高。3、便于统计分析。4、比较省时、省力。 8、简述实验控制的意义与方法。 答:化学教育实验是研究者根据某种研究假设,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研究来探索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研究的精髓在于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它包括对自变量的操纵、对因变量的测量以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与一般的观察、调查是不同的。观察和调查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而实验不能等待自然条件的产生,否则会对变量产生干扰。实验研究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子从复杂的条件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人为控制,这样不仅可以查明各实验因子所起的作用,还可以查明其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实验变量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有: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和统计法。

小学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带答案

小学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比例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 2.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3.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文献查阅,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时间表等7部分。 4.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5.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 6.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7.随机化和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8.研究日志一般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和深度反思四种。 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之大小。 10.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合计10分) 1.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a )。 A.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分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顺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等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置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等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3.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d )。 A.问题、目的对象的确定 B.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筹备观察资金 4.“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c )。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5.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区分度指标等于o.2时,题目评价为优良 B.难度在o.5时,区分度最大 C.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内在效度的分析D.一般讲,区分度越接近l时,难度越大。 6.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等引起的变化,难以进行良好的控制,但不会降低结果解释的效度 B.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样数量,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C. 区组设计的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然后随机让其中的一个,接受实验处理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 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 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 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 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 学时。

二、教材 1. 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一体式。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电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字教材包括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学习目标和标注配有录音带教材的说明符号。文字教材中,对概念的叙述要直观 无误、阐述清楚,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提出明确要求,要适合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便于自学。 2. 录音带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

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学时。 教学内容离职 进修 业余 进修 函授进 修 面自

授学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确定研究课 题的方法 第三章教育科研的 设计 第四章文献法与内 容分析法 第五章调查法 第六章观察法 第七章实验法 第八章研究结果的 定量描述 第九章研究假设的 统计推断 第十章研究结果的 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十一章研究的评 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D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A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B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A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13.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A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14.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A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不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D )。 A.Z检验 B.T检验 C.F检验 D.X2检验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精编WORD版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1教育研究对象的特点(1)复杂性 (2)两难性 (3)开放性 2什么是教育两难问题,怎么解决? 理论中实践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举一个例子分析 策略(宏观具体) 3掌握对策研究的范式 教育对策研究:问题表现--危害性--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对策研究》 ①查清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实际情况与问题表现; ②阐述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负面影响; ③分析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 ④提出控制福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 4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有哪些主要要求?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5设计问卷 问卷设计包括问题设计、答案设计、问卷编排三项内容 (一)问题设计 问题的提出有三种方式: 1.直接提问 2.间接提问 3.假设性提问 问卷设计要注意若干问题 1.项目应充分准确反映主题

电大作业《教育研究方法》答案

名词解释 分析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假设:是对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矩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法。 价值原则:是确定与假设科研问题时应考虑的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教育研究设计:广义的设计是指为解决研究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狭义的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欲研究的问题而说明对研究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验证,具有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个领域中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必然联系或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 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室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为了预定的认识目的,在严密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 科学观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 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创造过程,而科学方法论论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 科学原则:是指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 人类智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作有价值的创造服务的能力。 四会能力:是指学会主动求知能力、学会身体力行能力、学会待人接物能力、学会自我发展能力。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完全均等。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定稿版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 考试复习重点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 1)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 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2)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3) a.客观性—对象、过程和结果 4) b.系统性—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 c.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内容 3)教育研究: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想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4)研究的特殊性(特征): 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5)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a.教育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 b.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c.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研究的动力 d.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 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计划(主要工作) 选题: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注意点) 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总结(主要工作) 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基础研究(着重于形成创造性构想的)、应用研究(着重于实际应用的)、开发研究 (着重于成果推广的)----《大概了解定义》 基础研究: 涵义:学术研究,就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以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 基础研究分为: a.纯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活动的内在本质的规律,而对于具体 的教育实践而言,往往只有抽象的经典的指导意义。 b.定向基础理论研究:对教育科学的基础原理加以推论或引申,提出适合具体教 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与原理,为解决教育内部某些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理论依 据。 应用研究: 涵义: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其具有具体化、实用化两个特点。 应用研究可分为: 开拓性研究:在前人没有工作过的研究领域从事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意义、种类、功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研究的设计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对象与特性 一、科学研究 (一)科学 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 其一,将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就是尖端技术;其二,将科学定义为“一切系统的、有组织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其三,认为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现有的学科。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二)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其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所谓教育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存在,一是实践形态的存在,一是理论形态的存在; 其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者所意识到或预见到了的教育问题。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于教育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教育存在”具有三种形态:教育活动型存在、教育观念型存在、教育反思型存在。 (二)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叶澜在她的《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点: 1、教育系统的人为性; 2、教育系统的实践性; 3、教育系统中主客体的复合性; 4、教育系统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它控性; 6、教育系统效果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杨小微主编的《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 1、教育问题的复杂性;2、教育问题的整合性; 3、教育问题的二难性;4、教育问题的开放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性 1、复杂性 2、实践性 3、准控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与功能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1、宏观研究(macroscopic research)2、中观研究3、微观研究(microcosmic research) (二)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 (三)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1、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2、现状研究3、预测研究(Prediction Research) (四)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1)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 (2)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