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真迹

中国冯友兰用语。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真际比实际更根本。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

本原:(英 beginning,principle,first principled等,希腊 arche)它的本意是"始基",即最初存在的东西. “本原”是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元素。

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有不同的见解。

由古希腊阿纳克西曼德提出第一个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万物都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本体长存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属性)。他们认为这就是万物的元素,也就是万物的本原。

伊奥尼亚哲学开始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体中寻找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开始形成朴素的唯物论。

阿纳克西曼德鉴于这种观点在解释世界共同基础时存在困难,从而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无定限体”)是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

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

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

阿娜克萨哥拉热内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同类部分”)。

原子唯物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与此相对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则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或思维的派生物中区寻求万物的本原,从而演变成唯心论。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先于现实事物可以独立存在的“数”(构成数的“一”和“不定的二”)是本原,事物是模仿数而产生的。

埃利亚学派的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则分别认为“一”(“神”)和不灭、不动、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本原。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是本原(已明显含有本体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提出具有本质含义的“形式”是本原。

由此逐渐形成在本原或哲学基本问题上两条基本对立的路线。

马克思注意哲学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但是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使用,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而言。对于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叫做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有两种互不依赖的本原,即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叫做二元论。

●先天综合判断

版本一,from 外国哲学大辞典徐孝通主编

先天:德国康德用语。指独立于经验的,从已经存在的观念、定义和已经接受的观念内涵中引出结论。康德认为先天指不来自经验而独立于经验的,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映像的,如时间、空间的感性形式与12范畴的知性形式,都是后天的,与先验有别。

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与“分析判断”相对,宾词概念不包括在主词概念之间的判断。如“物体是有重量的”。因他可使主词概念的意义有所增加,所以又称“扩充的判断”综合判断不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是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通过经验综合而扩充知识的判断。

先天分析判断:德国康德用语。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不能扩充知识的判断。它从判断主词分析出宾词而取得知识,是唯理论所推崇的先天知识的来源。具有必然性但不能扩大知识,也不能作为数学与自然学科成立的依据。

先天判断:德国康德用语。与后天判断相对,独立于经验和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判断。如2+2=4,康德认为有相对的先天判断与绝对的先天判断的区别,如一个人挖掘一栋屋子的及,他先天地就可以知道这个屋子会倒塌,这是相对的先天判断。二绝对的先天判断则是指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其哲学体系中所说的先天判断均指绝对的先天判断。在先天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关系上,康德又认为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因为分析判断无需经验支持,有先天判断的特征,但先天判断并不都是分析判断,因为有些先天判断是综合的,即他所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扩充知识的判断。他认为它需以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为条件,而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满足其需要,故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它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理性

“理性”是一种高级阶段的认识能力。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造成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但是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例如:

康德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把它放在感性和理智之上。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完全脱离经验去思维那些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灵魂”和“上帝”。但康德是个先验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者。他认为理性在思维理念时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即“互相冲突”或“二律背反”。因此,理性也不可能认识事物本来的面貌。康德对理性一词还有一种广义的用法,即泛指包括他的感性、理智、理性在内的全部认识能力。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也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进行辨证的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却颠倒了客观世界同理性的关系,把理性当做造物主,说它是事物的本质和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感性在认识过程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诸事物的内部联系。理性不但不排斥感觉经验,而且是把感觉经验当做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全部认识过程只能科学地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

●智思界

[noumenon,意为“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复数是:noumena,可译为“智思界”] noumenon也译为“本体”,noumena也就是本体的复数。

作为可理解对象或终极实在的事物,相对于现象——即“显现的或可感的事物”。这个区别古已有之,并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充分的讨论。但是此词特别的与康德有关。在他的哲学中,智思体主要用于消极的意义,即某种超越于感性、直观或经验界限的东西、即超越现象世界的东西。因此,智思体是不可知之物,用于表明可能知识的界限。它只是纯粹理性设定以作为一切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康德看来,这样的设定作为人类自由的条件尤为必要。而

且,我们如果把客观性归于它,我们就从一个没有内容的逻辑形式进展到一个必然的自在存在的对象,一个实证知识的对象。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辩证的谬误,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根源。智思体有时可与“物自体”交替使用,尽管他们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智思体之概念——它关涉于不应被思考作是感性对象,而是指通过纯理智认作是物自身的东西——是绝无矛盾的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10

智思体包含着物自体、还有灵魂、自由、上帝等等无条件事物的理念。

●生存(existenz)

德国雅斯贝斯用于。是作为自我存在的大全的第四种形式,是真正的自我存在。认为生存与自我存在的前三种形式,即普遍意识、实存、精神均有所不同,前三者是世界的存在,是某种状况中的存在,而生存则是人的可能存在。认为生存的基本范畴是自由、历史性、交往;生存本身是不能表述的,只有通过这三个范畴表现出来。从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的生存是一种超越,从精神中的自我存在达到可能中的自我存在。自我达到生存就发现前三者对世界的把握已经失败,达到一个界限,它说明生存是内心生活的活动,与理智的认识是对立的。理智可以认识世界,但不能认识生存这个分理性的存在体。生存的自由、理性和交往表现出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不服从与任何必然性。它是本源的存在,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能动性的源泉。认为生存又通过交往而与超越存在发生关系,超越存在是生存的基础,生存出于超越存在之中。因此,生存是作为主题的自我存在的大权本身,而客观的大权则是主体的大全的对应物,一切存在是生存的现实化和客观化。雅斯贝斯认为生存是他的哲学的中心,是他的哲学的主要对象,理性是其认识客体,并称自己的哲学为生存哲学。

语录解释

●“能被思维者与能被存在者是统一的”(巴门尼德)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东西,或者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也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说明存在是有限的,因为它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再次存在是不动的,被“巨大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存在是“同一的、永远在一个地方,居留在同一个地方,拘留在自身之内”。只有具备这些规定性的东西才是思想和理性的对象,换言之,思想和理性的对象只能是超感性的、永恒的、不动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认识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走上了真理之路,意见的对象是充满阴与阳、左与右、冷与热、光明与黑暗、轻与重、稀薄与稠密、雌与雄等等多=多种对立的现象界。这个世界由于充满了对立与矛盾,因此必然是一个运动生灭、多样可分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是意见或感性认识的对象,而非理性思想的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把存在与不存在、本体与现象、思想与意见区别对立起来,于此相关的,还区分了一般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一与多、连续与间断、分与不可分。因此即确立存在于不存在两个世界的对立。另外,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和主题相关的东西,或者说,只有主体能够认识的东西,进入主体思想范围内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客体的存在与否与主体的认识程度相关联。离开主体,超越主体思想以外的东西都是非存在,即使存在,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巴门尼德的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甚远,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笛卡

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相统一命题的建立,无不可追溯到巴门尼德。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谈方法》中提出的认识论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全部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恰好证明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即使是我在做梦,也是在思想。既然我思想,那么这个思想的“我”就不能不存在。“我在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就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根据笛卡尔本人的解释“我思故我在”中“自我”的全部本质只是思想,它可以不依赖人的肉体和大脑而单独存在,所以“自我”只是一个精神性的实体,是思想或心灵,而不是指人的感性存在。必须指出这一命题是认识论的,它明确肯定了自我这一认识主体,而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前提条件。而不是说没有我的存在就没有世界的存在,更不是说世界上只有我的存在而别热都不存在,或者他们的存在依赖于我的存在。因为笛卡尔所说的“我”并不仅仅是指笛卡尔本人,而是指一般的我、心灵,或所有思维着的我。只有在逻辑上首先确立了这个“我”的存在,人的一切认识才是可能的。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出发,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首先他推出了上帝的存在。他说,我在怀疑,说明我是一个不完满的东西,但是我思想中明明有一个完满性的观念,这个观念不可能由我本身产生们因为我是不完满的,不能作为产生完满性东西的原因。所以完满性的观念必然是从一种事实上更加完满的本性而来,这种本性只能是上帝。上帝是最完满的,它自然包含了一切属性,包括“存在“这一属性,所以上帝必然存在。其次笛卡尔推出外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感觉和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清楚明白的,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各种观念只能来自上帝,上帝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清楚地感知到外在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笛卡尔由我思故我在推出了三种实体的存在,即自我、上帝和物体。他认为这三种实体确立后,他的哲学的建立和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基。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体和心灵属于两种不同的实体,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有广延性的不能思维,能思维的无广延性。物体和新林毛哥,存在于思维谁也不依赖谁,二者各自独立存在,泾渭分明。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是显而易见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者”,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阴阳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本。“道”也就是“变”是宇宙万物运变的过程,《系辞》上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进退指旧物的消失和新物的产生过程,而“道”的意思正是表示进退的轨迹。《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就是万物变化的过程。《系辞上》又说“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周易正言》说“体质成器,是谓器物”。由是可以说“形而下者”是指示物存在状态。《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外”,“往来不穷谓之通”“恒久不已”等都指过程的无限性。“器”则都是暂时的,无穷的过程没有具体的形态,所以用“形而上”来表示。暂时的有形的器物用“形而下”来表示。关于形而上形而下、道器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思想家对此进行过不同解释。自汉唐来,人们多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理解为规律或法则与具体物质、本原与派生物的关系,这与《易传》的字意还是有区别的。(《中西著名思想命题要览》王吉胜主编)

●“如何从存在中推出义务?”(“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休谟)

这句话我认为可以要用到休谟的“自由和必然”与“反理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修默休谟认为

1.人类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齐一性,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大致一样。动机和有意的行动之间的连结像在自然任何部分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一样,有规则和齐一性。人们认为在自然中知觉到有如必然联系的东西,在思考自己的活动时,在冬季和行动间没有感觉到这种必然而已。其实,必然不是行动的强制性,而是行动的齐一性,是动机和结果之间恒常的联系。自由是根据已知的决定而行动或不行动的能力。这样解释自由和必然就同道德一致了。如果行动不是出自采取行动的人的品格和气质中的某种原因,他就不能对那种行动负责。如果没有自由,人类行动没有任何道德性质,也无需褒贬。被称为有道德性质的行为,一定导源于人的内在性格、情绪和爱好,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由的;如果完全由外在的事物而来,就不能加以谴责或赞扬,他们是不自由的。

2.休谟倾向于有机的宇宙观,他认为信仰上帝不是思想推论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人们的情感和冲动的本性上。宗教植根于意志中,而不是被创造的,是长成的。有神论由多神论发展而来。没有明确构成契约或协约使人一致服从,这种观点远远不是野蛮人所能理解的。酋长运用权威,原来一定是个别情况。由于从中尝到了好处,便一天天频繁起来,在群众中也取得了习惯上的自由或不自由的默认。如果追溯政府的最初起源到森林和沙漠里去,那么一切权力和司法都来自于人民;人民为了和平和秩序而放弃他们固有的自由,承认他们同辈和同伴的法律。在这里历史的或发生的观点取代了唯理主义思想。

(《西方哲学史》梯利著,伍德增补)

F1202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目代码:F1202 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是否较为深刻地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否能够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哲学本身的发展进程与趋势。 二、考试内容 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前沿与趋势。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及牛顿体系的意义,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 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自然观。理解自然发展的辩证图景如何说明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生态危机的本质与表现。科学技术与当代全球问题。 4.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观察;实验方法的特点;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5.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过程与特点。科学技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防范科学技术的负价值的对策。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6.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等。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现象学技术哲学代表性人物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主要理论。 三、题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写作题占30%。 四、参考教材 《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易显飞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版次不限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中南大学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小贴士

中南大学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小贴士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南大学选修课小贴士 新生到了第九周,自然要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根据历年的经验,选修课的高分率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一些具体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管理类 1-01 现代管理基础 石英老师的课比较麻烦,交手写论文,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她的课上能有挺大的收获。 1-02 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课比较水,老师讲诸子百家,最后考试百度一篇相关文章交上去就过了老师讲得很好而且从不点名只是画勾签到,不下课提前很早就放学。上过的同学说考试架势很足,分2个教室考,三个老师监考,不过考的内容文科生很好答,与传统文化相关,都是上课讲的东西,比如“中庸”是什么之类的,分数不定.1-03 西方经济学概论考试就是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挺简单的,带一本经济学的书或者偷着用手机就搞定了。但是上课要查人、写作业、签到。内容相当丰富(12周),微观宏观都有,偶尔点名,就是钟美瑞老师口音过重,很难听懂,非本地人建议不选。成绩89 1-04 宏观经济学据说考题十年没变过了。1-05 微观经济学老师上课有激情,考试交论文。1-06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交论文,其他的不清楚了。1-07 基础经济学上课满满四节课,每次点名。考试的内容,我当时的老师在考试前一节课有提及。最后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数。

1-08 技术经济学每次课都要交作业,会点名,期末考试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考试时要检查学生卡,分两教室排座位。不建议选,点名,交作业,最后考试,分数普遍不高 1-09 金融学 老师很认真,考试很严。 老师好认真,每次都点名。不过最后考试很水,都要带电脑过去的。题目都是上课ppt里有的 1-10 市场营销 至少要来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观察行情,倒数第二节课听取考试要求,最后一节课考试。老师讲的很好。有课堂作业,分给得高。 1-11 经贸谈判 【缺】 1-12 创业学 平时不点名,不用考试的,老师讲课不怎么样。 1-13 人力资源管理 老师对最后交上去的论文要求比较高,为了学分不是一心向学的话选了绝对后悔。老师讲的很好。

大一英语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大一英语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又到一个学期的期末了,大家复习好大学英语了吗?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份大学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供大家复习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一年级英语试卷 Part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30 %) Directions: There are four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Passage One Science is not a set of unquestionable results but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round us. Its real work is slow. The scientific method , as many of us learned in school, is a gradual process that begins with a purpose or problem or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It includes a list of materials, a procedure to follow, a set of observations to make and, finally, conclusions to reach. In medicine, when a new drug is proposed that might cure or control a disease, it is first tested on a large random group of people, and their reaction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nother random group not given the drug. All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are carefully recorded and compared, and the drug is evaluated. All of this takes time and patience. It’s the result of course, that makes the best news—not the years of quiet work that characterize the bulk of scientific inquiry. After an experiment is concluded or an observation is made, the result continues to be examined critically. When it is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it goes to a group of the scientist’s colleagues, w ho review the work. Einstein was right when he said: “No amount of experimentation can ever prove me right, a single experiment can at any time prove me wrong.”

中南大学选修课选课篇

中南大学选修课小贴士 新生到了第九周,自然要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根据历年的经验,选修课的高分率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下面的一些具体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管理类 1-01 现代管理基础 石英老师的课比较麻烦,交手写论文,老师还是挺不错的,她的课上能有挺大的收获。 1-02 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 课比较水,老师讲诸子百家,最后考试百度一篇相关文章交上去就过了老师讲得很好而且从不点名只是画勾签到,不下课提前很早就放学。上过的同学说考试架势很足,分2个教室考,三个老师监考,不过考的内容文科生很好答,与传统文化相关,都是上课讲的东西,比如“中庸”是什么之类的,分数不定. 1-03 西方经济学概论 考试就是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挺简单的,带一本经济学的书或者偷着用手机就搞定了。但是上课要查人、写作业、签到。 内容相当丰富(12周),微观宏观都有,偶尔点名,就是钟美瑞老师口音过重,很难听懂,非本地人建议不选。成绩89 1-04 宏观经济学 据说考题十年没变过了。 1-05 微观经济学 老师上课有激情,考试交论文。

1-06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交论文,其他的不清楚了。 1-07 基础经济学 上课满满四节课,每次点名。考试的内容,我当时的老师在考试前一节课有提及。最后是一个很客观的分数。 1-08 技术经济学 每次课都要交作业,会点名,期末考试都是平时讲过的内容,考试时要检查学生卡,分两教室排座位。 不建议选,点名,交作业,最后考试,分数普遍不高 1-09 金融学 老师很认真,考试很严。 老师好认真,每次都点名。不过最后考试很水,都要带电脑过去的。题目都是上课ppt里有的 1-10 市场营销 至少要来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观察行情,倒数第二节课听取考试要求,最后一节课考试。老师讲的很好。有课堂作业,分给得高。 1-11 经贸谈判 【缺】 1-12 创业学 平时不点名,不用考试的,老师讲课不怎么样。 1-13 人力资源管理

大一期末英语试题-精选

东南大学期末试卷 Part I Writing (30 minutes) (15%)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1.友谊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2.友谊到底意味着什么 3.友谊的重要性。 Part II Fast Reading (15 minutes) (10%) Directions In this part, you will have 15 minutes to go over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For questions 1~7,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an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For questions S1-S3,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Answer Sheet 1. One of the best parts of university life is living away from home. You get freedom and the chance to meet new people. You are living away from home, planning your own routine and even cooking your own meals——and that means looking after your own money. At university, it’s all about the cash. Fees, student loans, rent, bills, overdraft (银行透支款)——you name it, you might have to pay for i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being at university is managing your own time. It’s up to you to decide when you’ll study, when you’ll go shopping and when you’ll have a night out. Sounds fantastic, doesn’t it? Of course, it is a good idea to organize your time with a weekly or monthly schedule. Remember, you can be as flexible with your time as you like, but you’ll always need to make sure you get out of bed for lectures, meet essay and project deadlines, and schedule in plenty of revision days before exams. After a hard day’s study, going out and having fun is what student life is all about. You can get involved in voluntary work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on activities and you could contribute and learn new skills with student magazine and radio station. It’s the perfect way to make friends and add a bit of sparkle to you CV(个人简历). University life is about learning. You’ll be expected to go to all your lectures and classes. Most courses are assessed through exams, essays, practical work an d projects. You’ll have anything from one to five hours of lectures, in a day. But on top of that, you are expected to do a number of hours of self-study. Every student has a personal tutor to help with any problems you might have or you can speak to your lecturers and other tutors if you have questions. If you plan you time and your workload, you’ll have plenty of free time to enjoy student life at university. Plus, getting a degree makes sense in the long run——graduates earn more and are more likely to get a job than people without a degree. 1.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ich is not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way from home? A. Freedom B. Being rich. C. The chance to meet new friends. D. Plan your own routine. 2. Being college students, you can____________. A. plan your time freely. B. borrow a lot of money from the bank. C. cook in your friends’ houses. D. spend money at your will. 3. The word flexible in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means ________. A. can be bent easily. B. feel very happy. C. can be changed easily to suit any new situation. D. can be easily obtained. 4. In order to pass the exams, you are expected to do a lot expect_____________. A. surfing the net for information. B. going for lectures. C. reviewing what you have learnt. D. writing papers. 5. You can make effort to do many things in order to enrich your blank CV.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 You can involve in voluntary work. B. You can contribute to magazines. C. You can take part in representation activities. D. You can undertake part-time jobs. 6. If___________, you can enjoy your life at university. A. you work day and night. B. you can balance your study with play time. C. you bury yourself in a lot of exercises. D. you hang out with friends every day.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Living away from home i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of university life B. The mo st exciting aspect of university life is that it’s up to

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科学导论作业(二) 200921060101陈馨琳 一、你所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定义: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与教育技术定义比较,该定义强调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研究学习过程,还要研究教学过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基本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新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设备而抛弃常规的音像技术,要避免出现高级设备低级使用的现象。(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1)从教学规律(技术理论与规范)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第一,从建造和形成认知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是基于奎林(M.R.Quilian)的语义网络理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第二,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符合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揭示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2)从教学模式(技场)看

大一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each

C) He will go when he feels better. D) He won’t go as he hasn’t finished his work. 4. A) Check the timetable.B)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earlier. C) Travel on a later train.D) Cancel the trip earlier. 5. A) In New York.B) In Boston. C) In Newport.D) In Washington. 6. A) A clerk at the airport information desk. B) A clerk at the railway station information desk. C) A policeman. D) A taxi-driver. 7. A) A guest and a receptionist. B) A passenger and an air hostess. C) A customer and a shop assistant. D) A guest and a waitress. 8. A) He’s better.B) He’s feeling worse. C) He’s sick in bed.D) He has recovered. 9. A) The man didn’t want the woman to have her hair cut. B) The woman followed the man’s advice. C) The woman is wearing long hair now. D) The man didn’t care if the woman had her hair cut or not.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北大西方哲学笔记修改稿

北大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西方哲学导论 古希腊—中世纪 赵敦华主讲 第一讲前言 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 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 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 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 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 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 Physis = nature =自然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 Arche =beginning =本原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 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①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②则看来较为荒诞,原因何在? 3,Cosmos =cosmos=宇宙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 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 5,schale = spare = 闲暇由于希腊思辩要求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征是高尚,而贵族的高尚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 第二讲早期自然哲学家 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 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不变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 元素派:变化的多 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早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早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 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微观结构学:元素派 逻辑学:爱利亚派 二、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1.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承认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 泰勒斯以水为本原,主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 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 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当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①word ;②reason理性③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因为这种logos使事物处于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爱利亚派 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根本的原则,与宗教崇拜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 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 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①不生不来;②静止不动;③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一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 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 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可能性、应然与实然的关 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 性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 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 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主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 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 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现实性 与可能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 是代表了一切不可能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 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可能,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 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 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 being作为本原的特征。这样就容易造成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 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 3,芝诺悖论: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 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 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到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二):运动的 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 (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动者非静→动者实静(四):1→1/2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 2,几何与数字的对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 象与数学的数字相对应,可以归结为数字。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 问)有关,而这种和谐主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 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 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 五、元素派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 1,“根”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 2,“种”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 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 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 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 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 3,原子论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 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 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 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①形状不同;②位置不同;③顺序不同。以原子 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然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 第三讲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的兴趣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 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 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 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 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 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 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 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教 授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 教授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 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①一切事 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 学术特点:①怀疑主义;②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 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 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 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 《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①热爱智慧;②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 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确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 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倡导一种知 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 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有意做恶”。 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而且苏格拉底一 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 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 苏格拉底把之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 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 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 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 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 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 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真理 (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 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 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 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第四讲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 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确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 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 苏格拉底摆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 理会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 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对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 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 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认识相 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认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 (sensation)认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承认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 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 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 理性是确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 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意见的价值,在传统 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 即产生了“三分法”。 洞穴的比喻 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能够生效的 原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 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 敢、欲望,以三种德行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 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包括第一哲学、数 学、物理学。实践体系包括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主要是语言艺术,包括 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 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 一、物理学 “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 缺乏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缺乏) 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 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 原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 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乏”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 本质上的特征,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 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限),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 “空间”特征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本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 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有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而 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原来的位置。同时又以 “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征,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 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 顺序,二是按照深浅程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 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 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 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本身,这是万物本身 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 的表达方法:①S是P(属性)②S is S。 There is S.③S是df(定义) df是S。这不同于“S是P”,因为不可 以将P与S互换位置。P(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 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 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 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级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致分为: ①运动的可朽的;②运动的不朽的(天界);③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 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 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①纯形式;②思想的思想;③第一推动者), 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 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 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 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 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 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 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对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有意 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 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 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①判断之联词;②指称主词自身;③定义的联 系与对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概念属性,特别是“是” 的第②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③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 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 (be)之有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对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 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 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 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 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造成了本质探究 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对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 三、灵魂学说 该学说包括了两大分支:①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②作 为认识论。 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 与。。。。。。(少一页) 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 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主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到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 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 而中道观,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主动的恶,以“不及” 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 标准。 五、政治学 “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体当中实现, 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 伸。 第六讲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 一,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人生的三大障碍:①命运;②对神的畏惧;③对死亡的恐惧。 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 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 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 二、斯多亚派, 强化了命运观,以“LOGOS”解释命定论。 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义务。 不动心。 三、怀疑派 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 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 四、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流溢)→理智→(流溢)→灵魂→(流溢)→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上升)←理智←(上升)←自我←(上升)←肉体(恶) 五、总结 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 伪之说教。 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 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 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需要,基督 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 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 第七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 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