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用药原理

中医用药原理

中医用药原理
中医用药原理

中医用药原理

一:五行相克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孪、)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何非胜复之妙、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甘)辛伤皮毛。(辛能散气、故伤皮毛)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二:五病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心闷)。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三: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

与色也、五味论篇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论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胝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篇曰:肾病禁甘)。四:六淫主治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寒、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以上文热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

也、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议、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注意:其各有所宜。五:临床参考酸味:补肝、养心、除肾病。苦味:补心、养脾、除肝病。甘味:补肺、养脾、除心病。辛味:补肺、养肾、除脾病。咸味:补肺、除肝病。六、一般应先了解其气味,形色。明确其所入何脏腑,何经络。掌握其主治功用。体会其治病原理。(一):五味之用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降、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宣通、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谈者:能利窍、能渗泄。(二):阴阳分类凡寒热温凉,为气也。酸苦甘辛咸淡,为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气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也、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

苦泄、故为吐泻)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一般寒无浮,热无沉。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杆者,内行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丛也。

(三):五行相生,子母相应凡色青、味酸、气燥、(燥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香为土气所化)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腥为金气所化)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腐为水气所化)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

故为甲、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一: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二: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三: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四: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五: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四):五脏补泻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心虚神散、故宜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为燥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软、故以咸软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以甘补之。(脾贵充和温

厚、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急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软坚、故为泻)。

中基(名词解释)

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或加释: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而功能似脏,非脏非腑,故名) 2、精——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⑴泛指人体一切有用的成分;⑵专指肾中所藏之精;⑶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前二义必答) 3、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4、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 5、阳盛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1、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外环境——机体的外界环境指自然与社会环境而言,(1分)主要包括时令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居处与工作环境等。(2分) 4、逆治——又称正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2分)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时的病证。(1分) 5、三焦——其一是指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2分)其二是指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上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1分)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或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中医学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互根。) 2、塞因塞用——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3、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4、离经之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5、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2分)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1分)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能制阳, 故阴胜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 见的精微物质。 4、血虚——指血液虚损不足, 营养功能减退, 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5、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2分)适用于食积腹痛、热结旁流等实性病证。(1分) 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 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望神,是 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 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分为阴脏人, 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 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小儿哭泣 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 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所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 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 蛾。为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 结成痰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 黄,寒湿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所致。 29)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

中医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

2017中医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 好的专业包括四个原则: 第一是兴趣原则,选感兴趣的专业; 第二是优势原则,选最能体现自己的优势的专业; 第三是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做简单重复的劳动; 第四是利益原则,这个专业最好还是能挣钱的。“因兴趣而有动力,因优势而有能力,因创造而有潜力,因利益创造收益”。下面三思教育网为大家介绍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及分析报告! 中医学专业,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下面让三思教育网小编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下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与就业方向吧! 一、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历久弥新。在未来社会,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科和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中医人才,将特别走俏。 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

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据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达到1∶3~1∶4。据了解,中药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知名度、是否能给自己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和薪酬水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普遍不好,他们的就业也日趋理性和务实”。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工作处余处长说,学校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的专业和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基本吻合。学生更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能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的工作。 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中药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 近,医患关系紧张系数不断上升,尤以“浙江温岭杀医案”为代表。此事似导火线一般,大大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双方更显得水火不容。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中医未来就业的前景了。 中医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中医学毕业生就业前景: 1、中医新老医生替换周期过长 在大部分人民医院中的中医科室极少,而在中医院,尽管其中医科室明显要多,但还是以西医为主体,而中医医生主要以名老为主,至于刚毕业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往往都不太受欢迎,因为大部分人认

中医内科学常用治法一

1.2常用治法 1.2/1解表法之 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汗法。 适用范围寒润不因里主 (1)解表 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因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温、辛凉之别。的实到实 (2)透疹 通过发散,可以透发疹毒,故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以汗法,使疹毒随汗出而透发于外,透疹之汗法,宜辛凉,忌辛温。答处水 (3)祛湿 通过发散,可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手高求除所不 (4)消肿 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还可用于水肿实证而兼有表证者。大人,量宜测先 注意事项 (1)凡剧烈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在禁汗之例。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汗出过多,伤阴耗阳。 (3)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可峻。 (4)表证兼有其它病证,汗法又当配用其它治法,兼气滞者,当理气解表;兼痰饮者,当化饮解表;兼气虚者,当益气解表;兼阳虚者当助阳解表;兼血虚者,当养血解表;兼阴虚者,当滋阴解表。 1.2/2清热法 清热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法。

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 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口渴,烦,黄,脉洪大或数。 (2)清营凉血 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温毒及火毒内等。 (5)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脏腑的功能偏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脏里热证候。 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和命门火衰的虚阳上越证,均不可用清法 (2)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体质素虚,脏本寒者禁用;因气虚血虚而引起的虚热慎用。 (3)由于热必伤阴,进而耗气,因此尚须注意清法和滋阴、益气等法配合应用,一般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伤阴液,不宜久用。 (4)如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是反治之法。 1.2/3攻下法 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又称下法。 适用范围 下法主要用于里实证。因证侯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1)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发展前景

我们研究的是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中医护理的发展无非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以疗效为中心,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第二点就是必须改变中药汤剂粗、苦、繁、重的服用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说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方面相当的欠缺甚至已经严重的偏离了方向。他们的调查结果如下:全国各中医药大学、中医各院课程表,西医课程占40%、公共课程占10%、选修课程占5%,中医课程占不到一半,有的中医经典被排除考试课程之外,学习好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忙者考研,背英语单词,看政治课程,复习生理学,有的学生为了考研,甚至不参加临床实习,这样的学生根本没法学好中医。 而中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背道而驰,整天忙于西药基础课程、英语六级、论文答辩,这样的人才很难把握中医的精髓, 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根本没有中医发展的条件,学习时间非常有限,甚至有专家说,中医需要从小学起,并且至少实习两年以上,才能说对中医有点了解。他们认为中医的根本精髓便是“辩证论治”,无此一条,发展中医便是虚谈,而甚至有调查显示中医院有百分之六十点二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辩证施护,目前开展临床辩证施护的普遍较低。 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而在中医的药材及使用方面,操作繁琐,道地药材较少,保存较差,煎煮麻烦等等类的观点层出不穷。 这就直接的说明了为什么至今中医的发展仍然是如此的缓慢 虽然发展前景如此堪忧,但也不能全部否认它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形式还是很乐观的。 随着 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激烈的职场竞争的更是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高质量的放松场所 经济的飞跃让人们更注重养生之道 那么保健与美容就将登上重要的社会舞台,然而现在很多的美容机构之所以收益甚微,原因就在于他们大多数打着中医的幌子而没有真正的扎实的中医技术。在此大家可以顺便了解下当前美容业发展的困惑 一是,加盟商没有做好产品和基础知识的培训,还有缺少终端客户服务和指导 二是,人才的竞争和流失,是美容院的服务和品牌价值得不到提升。 三是,经营缺少创新,做法陈旧,服务老套 四是,没有做好客户的贴心管理,忽略了客户的家庭和朋友人脉关系 其实目前美容行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大大的改进,他的管理模式还是相当的不成熟。例如,当前美容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家庭模式,第二

保健常用中药概述

保健常用中药概述 曹颖 广东省劳动厅公共营养师培训讲师、高级考评员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护师 医学学士、MBA e-mail:pheba163@163 2018年3月 要紧内容 ?保健食品中药的功能 ?人参的要紧功用 ?西洋参与人参在功用上的区别 ?绞股蓝的作用 ?党参要紧功用 ?黄芪要紧功用 ?甘草要紧药理作用 ?冬虫夏草要紧功用 ?枸杞子要紧功用 ?灵芝的要紧作用 ?天麻要紧功用 ?菊花要紧功用 ?葛根要紧功用 ?三七要紧药理作用 ?红花要紧功用 ?川芎要紧功用 ?决明子要紧功用 ?薏苡仁要紧功用 ?罗汉果成分 一、人参 ?基源:五加科人参的根《本草经》 ?药品种类: –生境区分:野山参、移山参、园子参 –炮制区分:红参、糖参、生晒参、鲜参 ?成分: –皂甙类:原人参二醇及三醇、齐墩果酸等共30种 –挥发油类:要紧为倍半萜类,近30种 –含氮成分:胆碱、三磷酸腺苷、多肽,19种氨基酸 –其他:多种维生素、酶、黄酮、多糖、微量元素锌、铜、锰、钴、锗等20余种 ?药理: ?1、双向调剂中枢经功神能:抗疲劳,改善学习经历,安全冷静,放松肌肉,抗惊厥,促进

大脑蛋白合成、脑内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加,神经纤维生成 ?2、改善心血管功能:强心,调整心律,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 ?3、造血系统:爱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加RBC、Hb、PLT,抗血小板集合 ?4、增强适应性,抗应激:爱护各种休克损害,提高耐缺氧、耐寒、耐高温、抗辐射、保肝、抗突变等功能 ?5、内分泌系统: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提高甲状腺功能,抗利尿作用 ?6、增强免疫功能,对抗免疫抑制剂,有抗过敏作用 ?7、阻碍代谢:双向调剂血糖,促进蛋白合成,降血脂 ?8、抗衰老: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褐素、皮肤色素沉着,改善雌二醇/睾丸酮比值 ?9、抗肿瘤:促进杀伤细胞杀瘤功能,诱生干扰素、白介素2,促进肝癌细胞分化,逆转、扶助正气,减少抗瘤药物毒性 ?10、缓解吗啡戒断症状 ?11、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临床应用: ?1、抗衰老:减少老年斑、色素沉着,改善脱发,使皮肤白润。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经历力减退,疲劳综合症,性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 ?2、心血管疾病: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心肌炎 ?3、急慢性肝炎:能降酶、护肝,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白球比例,改善食欲 ?4、代谢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5、支气管哮喘 ?6、恶性肿瘤 ?7、贫血 ?性味功能: –甘微苦平。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于 –元气虚哀,津液不足,疲劳倦力,食少无力,虚脱休克,虚劳喘咳,气血不足,小儿惊厥。 ?用法用量: –1、保健用——1.5 ~3g,参糖或参片含嚼服,每周休息1~2天,连服数月或数十日–2、治病用——常隔水炖,3~6g,每日1剂 –3、救急用——10 ~12g,加五味子9g,麦冬15g,水煎服(或亡阳虚脱:人参15 ~20g,或加熟附子;休克:人参9 ~12g,水煎服) –4、药膳——红参须3 ~6g,熬瘦肉汤,或加枸杞子,白木耳 ?注意:实热病、躯体壮实,夏季不用。 ?量过大可见鼻血、便血、烦躁、兴奋。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认清形势放眼未来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笔者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70%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

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2.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3.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西北常用中医药

西北常用中医药 制作人:吴向明

西北中医药得天独厚 ?中医学起源于西部。“医之始,本岐黄。”这是清代著 名医家陈修园关于中医起源的概括。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岐伯是黄帝的医学顾问,医学是他们在西部创业的丰功伟绩之一。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氏是人类始祖之一。他所发明的阴阳八卦后来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医之始,本伏羲”之说。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曾经建都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都的位置,使长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医学的中心。一代又一代名医,在这时诞生;一部又一部医学典籍,使中医药学日臻丰富和完善。从秦国的医和、医缓,到唐代的孙思邈、王焘,明代的武之望,乃至近现代的黄竹斋、蒲辅周、米伯让等等,西部医家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当丰富的中药资源 ?。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多达12800余种,其中50%以上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中医向来讲究“道地药材”,中药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黄连、厚朴、大黄、秦艽、 柴胡、甘草、附子、乌头等,历来以西部所产者为上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开列凡133州所产道地药材519种,其中属于西部的关内道、 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陇右道、河西道、剑南道计46州共列道地药材232种,几占当时全国道地药材的1/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众所周知,天然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西部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于此也可略见一斑。

黄连 别名:王连,支连 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 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 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 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 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 汤火烫伤。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2.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导引:是一种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与后来的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5.龋: 甲骨文的记载。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6.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7.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8.六气致病说: 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疾时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9.疡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外、伤科医生,主治疮疡、金疮、骨折。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1.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12.鬯其酒: 甲骨文中的记载。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祭祀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13.卜辞: 即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故称卜辞。 1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5.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16.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7.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1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 19.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20.食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负责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 21.《治百病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一批木质简牍,是东汉早期的临床医学专书。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保存了较完整的医方30余首,方中涉及药物约100味。所论涉及内、外、妇、五官各科。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其二,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名《武威汉代医简》,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22.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2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24.蛊: 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25.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就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 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就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望神,就是指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与光泽,重点就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与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与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就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分为阴脏人, 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 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小儿哭泣时囟 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与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六 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等 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 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 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蛾。为 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 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 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黄,寒湿 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 致。 29)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可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疹: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一、中药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万物皆分阴阳,药有中西之分,中西药之间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①中西医药相比之下中药有以下不足之处 1.中药疗效慢,西药立竿见影 西药有饮片,(缓释)胶囊,(粉)针剂等,尤其以其退热药见效快。而且注射用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跳过了胃肠吸收这一环节。西药饮片虽然有崩解时限,但西药吸收后其作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中药(包括成药)普遍疗效慢。在中药各种制剂当中吸收最快的还属汤药,然而汤药除那些发汗药可以很快地退热以外,其他像理气、祛风、化湿、温补、润燥等这一类的中药还要坚持服药才会有疗效。 2.中药的熬制过程过于繁琐 中药的熬制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要先煎,有些要后下,有些要包煎。还有煎煮中药时要放多少水,火候多大,煎煮多长时间,剩多少药汤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复杂的煎煮方法,比如煎煮后兑白酒,一些胶状药如阿胶,鹿角胶需要洋化等等。大多数病人不清楚这些问题,言传口授也不如西药吃几个是几个来的方便。 3.中药质的问题。 从中药的种植开始就伴随着中药的质量问题。以前的天然药材无污染,疗效好。现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迫使人们想方设法使产量增大。药还是那些药,但是药“胖”了,称量时还按照分量称,其有效成分必然减少,这只是其一。其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三,加工工艺,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率,中药炮制方法由人工化走向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毕竟是单一的,没有人工的灵活多变,北京同仁堂口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注重的就是中药饮片的质量。其四,储藏问题中虫蛀,发霉状况常见,由此很多药材需要冷藏保存。 4.中药量的问题。 某些中药饮片容易失水导致分量减轻,如生地,熟地,黄精,当归,瓜蒌,麦冬等。还有一些中药容易吸水而导致分量增加,如枸杞,吴茱萸。更有些饮片容易虫蛀;另外,中药是以两(克、钱)为单位的,称量方面有一定的误差,西药以粒、毫升为单位,所以中药分量的把握没有西药精准。 5.好的中药有,好的中医难求。 中医诊断都是靠望闻问切,而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何有名的中医都是老中医,就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正确地辩证,合理地开方。但是老中医实在不多,大多是年轻的医生,中医发展任重道远。 6.部分中药相对来说很贵。 常用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就几百来种,大多中草药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但有些很贵,如人参,西洋参等。动物药也相对来说价格不菲,如冬虫夏草,穿山甲,鹿茸,羚羊角粉等。有些中药难求,如牛黄多靠人工合成,但效果没有天然牛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未来医学发展趋势

未来医学发展趋势营养医学 营养治病,这对我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认为疾病只有用药物去治疗,营养怎么可能被用来治病呢? 营养是生命的源泉 那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健康的人7—10天不吃任何食物,你说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容置疑,这个人肯定会死掉。人用来维持生命的主要东西除了空气和水以外就是食物,也就是食物里面的营养给予了人的生命。营养是生命的源泉,从人的胚胎形成的一瞬间到人的生命结束,营养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人的生命,这就是“营养与生命”的关系。 谁最健康 下面我们来看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假设有甲、乙、丙三个身体状况一样并非常健康的人,将他们处于三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甲的生活环境是每餐饮食营养均衡,乙的生活环境是每餐大鱼大肉,而丙的生活环境是每餐吃馒头喝稀饭吃咸菜。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看看他们的身体状况,谁还是健康的?显而易见,甲身体是健康的,乙、丙两人分别因为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而失去健康。人体一分钟内死50万个细胞 我们人体每分钟有近50万个细胞死亡,对于成年人来讲,产生的新细胞与死亡的老细胞应该是相等的即为健康。如果每天所需的营养没有及时补充,那么每天死亡的细胞照样会死亡,而每天新生的细胞数量则会减少,久而久之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少,器官的功能衰减了,人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的寿命缩短了。药物控制疾病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身患疾病的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乙肝、脂肪肝、甲亢、关节炎、胃炎、严重失眠、癌症等,面对这一大堆常见慢性病,通过药物可以将疾病治愈?其实药物顶多就是将慢性病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算不错了。 营养修复细胞 而真正能让自己康复的绝对不是药物,因为药物的成分不是细胞修复所需要的成分。而一旦给足时间,给足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这些人体构成所需要的材料,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修复的过程。所有的动物与人类都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完善的自愈系统,可以面对自然界的各种严酷环境的伤害,而得以生存并繁衍至今。 手割破了,皮肤是靠什么愈合的呢?经过亿万年来形成的人体结构是非常复杂和完美的,是无比精确和紧密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各系统之间是那样准确而有序地互相协调的工作,保持一种高度的平衡和同步。强大的自愈能力在营养的支持下,它尽最大的努力维持着人体的生命状态。 我们的手割破了,皮肤是靠什么愈合的呢? 首先身体自动地先做局部消毒,局部凝血,然后筑起疤痕组织以防止细菌及有害物质入侵,再接着进行新的皮肤的制造,等新的皮肤做好,疤痕会自动脱落,接着补充色素,恢复与周围同样的肤质与颜色。这一切修复步骤几乎就是在受伤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了,所用的材料就是我们食物中的营养素,这一切都是人体自己来完成的。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