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363948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主要是:第一,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思潮以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二,通过文学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去分析和审视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考试目标和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品格,理解中西文学理论不同的特点,掌握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2)了解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3)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以及文学是“人学”的内涵,理解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现代语言观的内涵、语言艺术的特点,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4)掌握评价艺术真实的标准、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的划分,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有关事项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限:120分钟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20%,中等难度50%,较大难度30%

题型题量和分数分配:

(1)单项选择题:20%

(2)填空题:10%

(3)判断题:10%

(4)名词解释题:20%

(5)简答题:24%

(6)综合思考题:16%

4、教学参考书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导论

1、考核知识点: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中西文学理论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边界和方法;

(2)理解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二)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考核知识点: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文学是“人学”,艺术真实;文学形象的涵义,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艺术分类的原则,现代语言观的内涵,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语言艺术的特点,文学的定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

(2)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文学是“人学”、现代语言观的内涵、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

(3)掌握评价艺术真实的标准、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文学的定义。

(三)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1、考核知识点: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文学文本的结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散文的形式和语言;传统小说理论,现代小说理论;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戏剧语言;绘本,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摄影文学。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以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散文的形式和语言、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戏剧情境和戏剧语言。

(3)掌握文学文本结构层次的划分,传统小说理论与现代小说理论的区别,边缘文学

体裁的现实存在根据及原因。

(四)文学的形态类型

1、考核知识点: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的涵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典型理论、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的涵义、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抒情性与个性化、浪漫主义文学的意义;现代主义的涵义、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颠覆、现代主义文学与异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三种不同的文学类型。

(2)理解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典型理论、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抒情性与个性化、浪漫主义文学的意义。

(3)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手法以及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

(五)文学创作

1、考核知识点: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母题与原型,创作个性;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艺术构思与想象,审美情感与理解;艺术形式及其功能,“陌生化”理论,文学风格。

2、考核要求:

(1)了解艺术构思与想象,审美情感与理解,艺术形式及其功能。

(2)理解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母题与原型、创作个性对创作的影响,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的产生及形成。

(3)掌握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的关系,“陌生化”理论,文学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六)文学接受

1、考核知识点:接受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衍生,接受与创作的互动,接受与文学功能,期待视野;文学欣赏的特点,“召唤结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欣赏的再创造;文学批评的涵义,批评活动的意义,文学批评的尺度和价值判断。

2、考核要求:

(1)了解接受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衍生,文学欣赏的特点,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2)理解接受与创作的互动,接受与文学功能,期待视野;文学欣赏的特点,“召唤结构”,欣赏的再创造,文学批评的涵义,批评活动的意义。

(3)掌握文学批评的尺度和价值判断。

(七)文学活动

1、考核知识点:文学活动与人生、道德、性别、阶级、种族;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交流、传播媒介;文学发展演变与时代生活,雅文学与俗文学,广义的文学和狭义的文学。

2、考核要求:

(1)了解广义的文学和狭义的文学。

(2)理解文学活动与人生、道德、性别、阶级、种族的关系,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交流、传播媒介的关系。

(3)掌握文学发展演变与时代生活的关系,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三、考试试题样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文学是通过()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

A、语言

B、形象

C、意象

D、艺术

2、文学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

A、语言层

B、现象层

C、意蕴层

D、语音层

3、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诗学

B、文体学

C、文艺美学

D、艺术学

4、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意象”一词首见于()

A、《艺概》

B、《人间词话》

C、《诗品》

D、《文心雕龙·神思》

5、下列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理论是()

A、表现说

B、天才说

C、模仿说

D、性升华说

6、()指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A、歌德

B、席勒

C、亚里士多德

D、恩格斯

7、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这指的是文学形象的()特点。

A、概括性

B、心象性

C、间接性

D、符号性

8、情节与故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A、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B、情节叙述的重点在故事性

C、情节叙述的重点在虚构性

D、情节叙述的重点在想象性

9、现代叙事学理论的()关注的是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

A、故事层面

B、叙事层面

C、文本层面

D、情节层面

10、西方关于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是将文学文本分为()

A、诗歌、小说、戏剧

B、韵文、散文、小说

C、散文、戏剧、抒情诗

D、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诗歌创作解释为对生活感受的抒发,由此形成了对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的()的文学观。

2、文学形象的()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捕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感知的审美对象。

3、中国小说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古代神话传说和

(),另一个是《春秋》、《左转》等史传文学。

4、喜剧一般可以分为四类: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

5、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学具有审美属性,也能表现“丑”的对象,是说明“丑”本身可能成为美。()

2、凡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就有意境。()

3、典型人物就是类型化人物。()

4、如果从所指对象上看,“文本”与“作品”是两个可以互相替换的概念。

()

5、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分为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圆型人物

2、文学流派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简要分析语言艺术的特点。

六、综合思考题(16分)

手机文学从一面世就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手机文学以新锐的文化触角,对传统的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有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实时、简约、交互、参与等优势,因此,手机文学必将成为文学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新星。有的人认为,手机文学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没有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也没必要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呈现复制、媚俗等倾向,因此,手机文学是对文学的伤害,它只会是文学发展史上一颗即将陨落的流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执笔人:彭玲

课程所属教研室:文学教研室

修订时间:2012年6月8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