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绿素的功效

叶绿素的功效

叶绿素的功效

叶绿素对人体的功效

叶绿素是一种天然、安全、无毒并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脂溶性天然色素,叶绿素是较早开发的一种绿色天然色素,虽然广泛存在,但稳定性极差,遇光、热、酸和碱等作用瞬间变色,且不溶于水。

据医学研究表明,叶绿素具有显著的保肝护肝、造血、解毒、抗癌、延缓衰老、防止基因突变,促进创伤愈合、脱臭和改善便秘、降解胆固醇等方面的作用,还有止痛功能。还可以提供维生素、维持酶的活性,具有抗病强身的功效。叶绿素中富含微量元素铁,是天然的造血原料;叶绿素在酶的制造、维持其活性上有重要作用,它与酶的结合,就是生命的延续过程;叶绿素是最好的天然解毒剂,能预防感染,防止炎症的扩散,是人体健康的卫士。国内外已将叶绿素铜作为保肝、护胃、抗贫血药物销售。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试卷

生态学练习(一) I.选择填空: 1.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比较高,它们属于()。 【答案】C。 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2.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答案】C。 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 【答案】A。 4.北半球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 A.喜光、耐湿B.喜热、耐旱C.喜湿、耐阴D.喜冷、耐干 【答案】C。 5.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 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答案】C。6.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 【答案】A。 7.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A.小于K / 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答案】C。 8.生态型是()。 A.生物趋同进化的结果 B.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进化出相似适应特征 C.生物趋异进化的结果D.生物适应生态环境的外部形态 【答案】C。 9.以下生态位重叠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生态位之间只发生部分重叠 B.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C.如果两个生态位完全重叠将导致这两个竞争者同归于尽 D.如果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有可能使二者生态位分离 【答案】C。 解析: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种终究要灭亡 10.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答案】B。是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 11.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原物种生存

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3)研钵;4)棕色容量瓶; 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 8)擦境纸;9)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暗中2h,0.5g,25ml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 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 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 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在波长663nm、645nm下或652nm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计算 叶绿素a的含量 = 12.7 ? OD 663 – 2.69 ? OD 645 叶绿素a的含量 = 22.9 ? OD 645 – 4.86 ? OD 663 叶绿素a、b的总含量 = 8.02 ? OD 663 + 20.20 ? OD 645

生物《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1、从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职工让学生观察韭菜和韭黄,并提出以下问题: (1)它们是同一植物吗?(引导学生从根、叶的形态、叶的气味等方面来判断) (2)为什么它们的叶颜色不同?(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讲韭黄的培育方法,即韭黄放在不透光的薄膜或草木灰中) (3)叶色不同与什么有关?(叶片中含有的色素种类、数量有关) (4)绿色植物的叶中主要含有什么色素?(叶绿素) (5)同一植物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即都是叶绿素,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叶色? 由此产生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2、从大胆猜测中提出假设 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猜测与叶绿素形成有关的许多假设:如植物种类、空气、水分、气温、光照等。 3、从设计对照中检验假设 在探究“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时,把每班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学生用绿豆芽。一半学生用水稻秧苗,提前几天,由组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做如下实验:每组各取两份实验材料(同种),

一份放在有光照的实验室*窗,另一份放在不透光的纸盒内,上面用不透光的纸糊起来。到上实验课时。打开纸盒,与实验室的样本一起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4、从分析实验中得出结论 有的组由于实验操作失误,纸盒没有盖严而透光,结果造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失败,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排除这些因素后重新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 [课后反思]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而要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 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3、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力的形成、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 叶绿素是植物中含的绿色色素,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源,从水和空气中CO2合成糖等有机物。叶绿素结构类似动物血液中的红色素,为维持生命不可缺的重要物质。 叶绿素存在许多类似体,高等绿色植物和绿藻等含叶绿素a和b,褐藻、硅藻等含叶绿素a。为提高稳定性,食品和医药品中用叶绿素诱导体为多。 叶绿素有多种药理效果引起食品界的注目。铜叶绿素、铜叶绿素钠、铁叶绿素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被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口香糖、蔬菜等加工品的着色。日本研究表明,叶绿素的诱导体可作胃肠药、口臭防止药、洗口液等成分。 具体说,叶绿素有下列重要药理功能: 创伤治愈作用 叶绿素能促进切伤、火伤、溃疡等伤口的肉芽新生、加快治愈作用。对创伤、溃疡局部涂布能使创伤面干燥,加快肉芽及上皮细胞的产生,明显促进创伤治愈。 脱臭作用。叶绿素能除去饮食、香烟及新陈代谢产生的口臭、脚臭、腋下恶臭、饮酒后酒气臭。铜叶绿酸钠有显著抑制口臭的挥发性硫化物的效果。 抗过敏作用。铜叶绿酸钠对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顽固性慢性湿疹、支气管哮喘及冻疮均有明显效果。叶绿素的抗过敏作用强。 抗溃疡作用。据国外对鼠试验,对幽门结扎溃疡的鼠同时投服叶绿酸作制酸剂和抗胆碱药有明显抗溃疡效果。 肠蠕动功能亢进作用。叶绿素能使肠道蠕动轻度亢进,解消便秘。 抗变异原性。叶绿酸、叶绿素能和发癌物质Trp-p-2的活性体形成复合体,使其不活化,还能抑制黄曲霉素、苯并芘等变异原物质。 制癌作用。叶绿酸钠能使肝癌细胞的增殖消失。叶绿素提取物有抗肿瘤功能及大大提高肿瘤的光导疗法效果。 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叶绿素的分解物脱镁叶绿素及叶绿酸均有降低胆固醇效果。 叶绿素来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作为绿色的叶绿素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食品中作健康与功能食品添加剂。 ■叶绿素的制造及性质 叶绿素制造,以小球藻等为原料,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得到叶绿素a、b的混合物。但这种天然的叶绿素受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和热分解、易褪色。对酸非常不稳定,其中金属镁容易脱离生成脱镁叶绿素,呈褐色。 将叶绿素中的镁用铜、铁等置换,能使稳定化。以酯结合的叶绿醇用碱加水分解得到叶绿酸,叶绿酸的钠或钾盐溶于水。市售的叶绿素,是将叶绿素的镁置换为铜的铜叶绿素,铜叶绿素被钠、铁置换成水溶性的铁叶绿酸钠。 叶绿素为黑绿~浓绿色的油或膏状,易溶于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和油脂类,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因此因乳化剂呈分散性制剂。铜叶绿素外观、溶解性和叶绿素相同,色调呈强绿色。 铜叶绿素酸钠及铁叶绿酸钠是青黑色~暗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或稀酒精溶液中,不溶于油脂类中,但在酸性溶液中钠游离而使不溶于水,在钙镁离子等存在下,生成不溶性的盐,因此用水须非常注意。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mol/L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水势及细胞体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在纯水中,各项指标都增大;在蔗糖中,各项指标都降低。 2.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答:水,孕育了生命。陆生植物是由水生植物进化而来的,水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很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细胞质的含水量一般在70~90%,使细胞质呈溶胶状态,保证了旺盛的代谢作用正常进行,如根尖、茎尖。如果含水量减少,细胞质便变成凝胶状态,生命活动就大大减弱,如休眠种子。 ●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质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有水分子参与。 ●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一般来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固态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同样,各种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 ●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由于细胞含有大量水分,维持细胞的紧张度(即膨胀),使植物枝叶挺立,便于充分接受光照和交换气体。同时,也使花朵张开,有利于传粉。 3.水分是如何跨膜运输到细胞内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的? ●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进入细胞。 ●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水通道,造成植物细胞的水分集流。植物的水孔蛋白有三种类型:质膜上的质膜内在蛋白、液泡膜上的液泡膜内在蛋白和根瘤共生膜上的内在蛋白,其中液泡膜的水孔蛋白在植物体中分布最丰富、水分透过性最大。 4.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答:进入根部导管有三种途径: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这三条途径共同作用,使根部吸收水分。 根系吸水的动力是根压和蒸腾拉力。 运输到叶片的方式:蒸腾拉力是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使水分在茎内上升到达叶片,导管的水分必须形成连续的水柱。造成的原因是:水分子的内聚力很大,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从而使水分不断上升。 5.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保卫细胞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 ●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 ●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 ●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物质吸收,这一种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许多条件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①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除了680nm以上波长以外,可见光中各波长的光照都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绿叶无光下变黄,黄叶再置于光下变绿实验验证该因素。但离体叶绿素在强光下易分解。 ②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来说,叶绿素合成的最低温度2℃~4℃,最适温度30℃,最高温度40℃。 ③矿质元素对叶绿素的合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N、Mg”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当然不可缺少;Fe、Mn、Cu、Zn等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中起间接作用。 ④叶绿素形成和水有密切的关系。叶子缺乏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且促进已合成叶绿素加速分解,造成叶子发黄。 1. 光: 除波长大于6800埃外,若其能量值够, 对叶绿素之形成都具效果,此可由在黑暗之下幼苗呈黄色得证明。 2. 氧: 缺氧时幼苗不会产生叶绿素. 因叶绿素的生产过程是有氧呼吸作用(aerobic respiration)。 3. 醣类:缺醣之叶不发肓为绿色,若浮于糖液中,糖被吸收, 叶绿素迅速合成。 4. 氮: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故为必要. 若缺水草会产生黄化现象。 5. 镁: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一缺时会有些老叶会形成特有之黄化斑点。 6. 铁: 缺乏有效性铁时,叶色苍白黄化。铁虽非叶绿素分子之成分,但为其合成上所必需之催化剂。 7. 其它矿物元素: 缺乏锰, 铜, 锌时, 水草中多少会形成特有黄化现象, 故这些成分至少在叶绿素之合成中具有间接功能。 8. 水温: 通常叶绿素之合成,可在相当广之温度范围内进行。惟叶绿素合成之温度范围, 以及合成最快之温度, 均因水草种类而异。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二、选题背景或文献综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植物生理学》(第六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补偿点,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区别:关于光的饱和点和补偿点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在其它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数值后,光照强度再提高而光合速率不再加快,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减弱,光合速率减慢,当减弱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和消耗有机物量相等,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和

补偿点是不同的,阳性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一般都高于阴性植物。 结构和特性的区别:阴生植物的叶片的疏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以叶绿体来说,阳生植物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的多,叶绿素含量也高,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的吸收光线,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小,能够强烈的利用蓝紫光,阳性植物叶片小而厚,表面具蜡质或绒毛,叶脉密,单位面积内气孔多,叶绿素含量高,体内含盐分多,渗透压高,可以抗高温干旱,阳生植物的气孔一般在叶片下表皮分布的数量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晒而减少水分散失,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高于阴生植物。 区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主要是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阴生植物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之所以能适应不同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不同有关,以光饱和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合点是全光照(即全部太阳光照)的100%,而阴生植物是全光照的10%~50%。因为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的稀疏,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给不足,阴生植物便不再增加光合速率,以叶绿体来说,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前者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此外,由于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多,易于吸收遮阴处的光(如

实验一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天平;3)研钵;4)棕色容量瓶;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8)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

光对叶绿素的影响

探究光对叶绿素的影响 作者:史青见 上个星期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其中光与叶绿素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便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究: 一.提出问题 光对叶绿素有没有影响?如果有,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根据现象提出假设 植物中有叶绿素的部位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找到成绿色的叶绿体,而且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可以生成大量能量供植株生长。所以假设光对叶绿素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三.设计并进行实验 用大蒜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大蒜本身只有一种颜色,而且颜色比较浅,容易观察实验结果。 把实验材料大蒜若干均分为两组,分别记录为甲乙两个组别。利用控制变量法,将甲组大蒜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乙组是放在没有阳光照射的阴暗处,两组的土壤条件,水分,温度等其他影响植株生长的条件都一样。 实验过程中每次分别记录好两组的各个植株的生长状况,记录好数据。 将所有记录好的两组的数据取平均值后进行分析和对比。 最后得出的实验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甲组的植株株高比乙组高,甲组的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甲组的植株长势比乙组好。 2.乙组的植株株高比甲组高,甲组的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甲组的植株长势比乙组好。 3.甲组的植株株高比乙组高,甲组的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的植株长势比甲组好。 4.乙组的植株株高比甲组高,甲组的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的植株长势比甲组好。 四.观察并记录现象 甲组的植株株高比乙组高,甲组的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乙组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甲组的植株长势比乙组好。 五.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光会促进叶绿素的产生。 六.得出的实验结论: 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绿色,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可以生成大量能量供植株生长。 七.总结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光与叶绿素之间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叶绿素及其影响条件复习过程

叶绿素及其影响条件

精品文档 同一植物不同年龄叶绿素a、b含量比较 一、文献综述 (一)叶绿素 叶绿素(chlorophyll):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光合作用中捕获光的主要成分。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chlorophyll ,chl)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在颜色上,叶绿素a 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巴”。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叶绿素不参与氢的传递或氢的氧化还原,而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 (二)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素又会受光氧化而破坏。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黄白色,遮光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色。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etiolation)。也有例外情况,例如藻类、苔藓、蕨类和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中可以合成叶绿素,其数量当然不如在光下形成的多;柑橘种子的子叶及莲子的胚芽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形成叶绿素,推测这些植物中存在可代替可见光促进叶绿素合成的生物物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植物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原理] 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A=Kbc 式中: 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 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叶绿素a 和b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a、Cb 、C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A663=82.04Ca+9.27Cb (1) A645=16.76Ca+45.60Cb (2) 解方程(1)和(2)得: Ca=12.7 A663—2.59 A645 (3) Cb=22.9 A645—4.67 A663 (4) Ca十b=20.3 A645—8.04 A663 (5) 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只要测得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就可计算出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b浓度和叶绿素总浓度(a+b)。 [材料、仪器、药品]

《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1、从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职工让学生观察韭菜和韭黄,并提出以下问题: (1)它们是同一植物吗?(引导学生从根、叶的形态、叶的气味等方面来判断) (2)为什么它们的叶颜色不同?(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讲韭黄的培育方法,即韭黄放在不透光的薄膜或草木灰中) (3)叶色不同与什么有关?(叶片中含有的色素种类、数量有关) (4)绿色植物的叶中主要含有什么色素?(叶绿素) (5)同一植物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即都是叶绿素,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叶色? 由此产生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2、从大胆猜测中提出假设 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猜测与叶绿素形成有关的许多假设:如植物种类、空气、水分、气温、光照等。 3、从设计对照中检验假设 在探究“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时,把每班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学生用绿豆芽。一半学生用水稻秧苗,提前几天,由组长利用中

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做如下实验:每组各取两份实验材料(同种),一份放在有光照的实验室*窗,另一份放在不透光的纸盒内,上面用不透光的纸糊起来。到上实验课时。打开纸盒,与实验室的样本一起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4、从分析实验中得出结论 有的组由于实验操作失误,纸盒没有盖严而透光,结果造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失败,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排除这些因素后重新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 [课后反思]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而要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叶绿素

叶绿素 叶绿素属于吡咯的衍生物。由四个吡咯环中间经过四个次甲基(—CH=)交替连接可构成一个巨杂环——口卜 吩(parphin),它是一个含有18 个π电子的大环芳香体系,环内的四个氮原子很容易与金属 离子络合,形成各种重要的口卜啉(口卜吩的衍生物)类化合 物,叶绿素即是其中的一类。 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茎、叶中的绿色色素,它与蛋白质结合存在于叶绿体中,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的催化剂。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以CO2和H2O 合成糖类。 植物中的叶绿素不是一个单一的化合物,而是由叶绿 素a 和叶绿素b 混合组成,二者的差别仅存在于环上 的R 不同。在叶绿素a 中,R=CH3;在叶绿素b 中, R=—CHO ,二者在植物中的比例是3:1 。 叶绿素a 是蓝黑色固体,熔点117~120℃,它与乙醇 溶液呈蓝绿色,并有深红色荧光;叶绿素b 是深绿色固体,其乙醇溶液呈黄绿色,并有红棕色荧光。二者都易溶于乙醚、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叶绿素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元素吸收,这一种绿色元素就是叶绿素。 N N N N R O COOCH 3 Mg a R=CH 3b R=CHO COOC 20H 39NH N H N H NH

叶绿素(chlorophyll):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光合作用中捕获光的主要成分。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chlorophyll ,chl)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在颜色上,叶绿素a 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巴”。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叶绿素不参与氢的传递或氢的氧化还原,而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 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 卟啉环中的镁原子可被H+、Cu2+、 Zn2+所臵换。用酸处理叶片,H+易进入 叶绿体,臵换镁原子形成去镁叶绿素,使 叶片呈褐色。去镁叶绿素易再与铜离子结 合,形成铜代叶绿素,颜色比原来更稳定。 人们常根据这一原理用醋酸铜处理来保 存绿色植物标本。 共有a、b、c和d4种。凡进行光合作 用时释放氧气的植物均含有叶绿素a;叶 绿素b存在于高等植物、绿藻和眼虫藻中;叶绿素c存在于硅藻、鞭毛藻和褐藻中,叶绿素d存在于红藻。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由4个吡咯环通过4个甲烯基(=CH—)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称为卟啉(环

实验二、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二、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原理] 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A=Kbc 式中: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 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叶绿素a和b 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 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 a、C 、C 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b A663=82.04C a+9.27C b (1) A645=16.76C a+45.60C b(2) 解方程(1)和(2)得: C a=12.7 A663—2.59 A645 (3) C b=22.9 A645—4.67 A663(4) C a十b=20.3 A645—8.04 A663(5) 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只要测得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就可计算出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b浓度和叶绿素总浓度(a+b)。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的反思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叶绿素形成与光 照的关系》教学的反思 [课例名称]: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1、从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职工让学生观察韭菜和韭黄,并提出以下问题: 它们是同一植物吗? 为什么它们的叶颜色不同? 叶色不同与什么有关? 绿色植物的叶中主要含有什么色素? 同一植物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即都是叶绿素,为什么 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叶色? 由此产生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2、从大胆猜测中提出假设 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猜测与叶绿素形成有关的许多假设:如植物种类、空气、水分、气温、光照等。 3、从设计对照中检验假设 在探究“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时,把每班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学生用绿豆芽。一半学生用水稻秧苗,提前几天,由组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做如下实验:每组各取两份实验材料,一份放在有光照的实验室*窗,另一份放

在不透光的纸盒内,上面用不透光的纸糊起来。到上实验课 时。打开纸盒,与实验室的样本一起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4、从分析实验中得出结论 有的组由于实验操作失误,纸盒没有盖严而透光,结果造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失败,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排除这些因素后重新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 [课后反思]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 结果事先完全是未知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要把探究结论水平高低作为唯一目标,而要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的深化,要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中科学的精彩与丰富,生命的领悟与感动。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无水乙醇提取法 摘要:本文是主要是用无水乙醇提取法提取叶绿素以及用比色法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实验的综述。 关键词:叶绿素的提取、含量测定、无水乙醇、比色法 前言: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正文: 一、原理 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

乘积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式中: 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叶绿素a 和b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a、Cb 、C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A663=82.04Ca+9.27Cb (1) A645=16.76Ca+45.60Cb (2) 解方程(1)和(2)得: Ca=12.7 A663—2.59 A645 (3) Cb=22.9 A645—4.67 A663 (4) Ca十b=20.3 A645—8.04 A663 (5) 二、实验的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植物绿色叶片。 2.仪器:分光光度计、比色皿、天平、研钵、滤纸、漏斗、滴管、剪刀、50ml容量瓶。 三、实验步骤 1.叶绿素的提取:用洗衣粉先将叶片表面的油迹和灰尘清洗干净,晾干后,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1.0g九里香叶子(0.5g紫背草叶子),

生物《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生物《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教学反思 职工让学生观察韭菜和韭黄,并提出以下问题: (1)它们是同一植物吗?(引导学生从根、叶的形态、叶的气味等方面来判断) (2)为什么它们的叶颜色不同?(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讲韭黄的培育方法,即韭黄放在不透光的薄膜或草木灰中) (3)叶色不同与什么有关?(叶片中含有的色素种类、数量有关) (4)绿色植物的叶中主要含有什么色素?(叶绿素) (5)同一植物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即都是叶绿素,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叶色? 由此产生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猜测与叶绿素形成有关的许多假设:如植物种类、空气、水分、气温、光照等。

在探究“叶绿素形成与光照的关系”时,把每班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学生用绿豆芽。一半学生用水稻秧苗,提前几天,由组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做如下实验:每组各取两份实验材料(同种),一份放在有光照的实验室*窗,另一份放在不透光的纸盒内,上面用不透光的纸糊起来。到上实验课时。打开纸盒,与实验室的样本一起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有的组由于实验操作失误,纸盒没有盖严而透光,结果造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失败,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排除这些因素后重新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 1、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本课例中,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何做实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事先完全是数,主要*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发现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象或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2、在课题探究中,学生从自己承担责任,到对整个小组的素质,增加了责任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真实的过程体验,这种体验也转化成无穷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

四川省自贡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自贡市普高2018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生命活动不能发生在动物细胞中的是 A.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将血糖转化成非必需氨基酸 C. 线粒体中NAD+转化成NADH D. 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和糖原 【答案】D 【解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正确;动物细胞中,可以将血糖转化成非必需氨基酸和脂肪,B正确;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可乙将NAD+转化成NADH,C正确;植物细胞可以合成淀粉,而动物细胞不能合成淀粉,D错误。 2.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的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有关 B. 通过核孔实现的物质交换具有选择性 C. 某些小分子物质能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运出 D. .呼吸抑制剂会影响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答案】D 3. 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内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B. 细胞内存在的囊泡,可实现从内质网膜向细胞膜的转移 C. 细胞在发生分化和癌变后,其细胞膜的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D. 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是细胞成为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且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因此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磷脂分子,A正确;内质网通过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再以出

芽的形式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因此通过囊泡能实现内质网膜的成分向细胞膜转移,B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C错误;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紧密联系,是细胞成为有机整体的必要条件,D正确。 4. 如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若饮入的是清水或0.9%NaCl溶液,则体内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C.b B. 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将会减少 C. 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 D. 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B 【解析】正常人在快速饮入500m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当快速饮入500mL等渗盐水(0.9%NaCl)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b代表饮入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A正确;当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a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所以当饮入0.9%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C正确;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此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正确。 5. 肺炎双球菌有R型和S型两类。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二者都对青霉素敏感,研究者在S型菌中发现一种抗青霉素突变菌株(PenrS型),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