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彝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分析

彝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分析

彝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分析
彝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分析

彝族史诗“梅葛”的文化学解读

彝族史诗“梅葛”的文化学解读 “梅葛”是楚雄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其内容与特点十分突出。它将楚雄彝族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经验、民族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它最初以神话为主要内容,并与楚雄彝族先民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生态环境相适应,不断交叉、并存、发展,是神话思想的整合、集大成,成为楚雄彝族认同的文化标志。 标签:梅葛史诗彝族文化 在西南地区,几乎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场合中,都出现过用诗的语言记叙本民族关于天地万物形成以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唱片原始性史诗。这种被各民族视为“根谱”的原始性史诗,与民族同生共长,伴随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且主要以神话的形式来表现,千百年来在本民族中口耳相传,并与原始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礼仪民俗同为一体,内容大多具有神圣性或较严格的民俗规定性,随着社会变革、文化变迁而发生某种善变但至今仍活于民间。在彝族众多的史诗中,创世史诗占据重要的地位,《梅葛》《查姆》《阿细先基》《勒饿特依》被民间文学誉为彝族的“四大创世史诗”。其中,楚雄的《梅葛》就是一部熔神话、传说、记事与一炉的活态的原始性史诗。 《梅葛》的第一部分是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的神话;第二部分是造物,包括盖房子、狩猎和畜牧、农事、造工具、盐、蚕丝。第三部分是婚事和恋歌,包括: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第四部分是丧葬,包括死亡、怀亲。 一、神话折射朴素的唯物主义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梅葛史诗使人感到在神话的外壳下,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的气息。万物皆雌雄、万事皆变化的思想在梅葛中表现得极为突出。造天造地的分男女,洪水遗民是男女,山分公母山,鸟分雌雄鸟,树分公母树。彝族先民把世间万物都区分为相互对立有互相联系的雌雄两个方面,把创世的本元物质归结为雌雄的变化,而“二者相互变化,变出阴阳来”,随着而来的阴阳相配,“天要地来配,地要树来配”,“没有不相配的兽”,“没有不相配的鸟”,“没有不相配的人”。正式这种“相配”使人们看到世界是一个仙姑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这些都表明梅葛的创造者们不断地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大量启示,并将这些启示以丰富、直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出来。 在说明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源上,虽然一切都说成是有神创造的,但是不管神的威力多么巨大,神力多么万能,整个造物运动都始终以具体物质形态为基础。由于思维的局限,彝族先民不可能解释天地万物起源的真实动因和过程,然而人民在把自己周围的一切看得神神秘秘的同时,也感觉到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格滋天神撑地的是鱼,撑天的柱是虎骨,用来缩地、咬地、拱地。现实中的物质形体,动物被赋以神体,用于解释某些宇宙起源的问题。梅葛中说,虎的左眼变

彝族首饰研究

彝族银器使用的广泛程度仅次于漆器,凡漆器有的种类,几乎都有同类的银器。因而银器的种类与漆器差不多,有餐具、酒器、马具等,有的则是将漆器包上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以增加漆器的美观和价值。银器胜于漆器的则是大量的佩饰,如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等。银器的餐具、酒器基本同于漆器,只是餐具除了小巧的银碗外,大的银盘、银盆之器甚少。银酒器较多,除了仿漆器的“莫耶”酒壶等外,相当数量的是乌型、鱼型酒壶,造型生动,形态各一。鸟形酒壶翅尾平展,嘴喙大小不一,有宽有窄,有的平直,有的向下,即形成雀鸟的不同神态。雀鸟的双足为管颈圈足所代替,构造奇特:足底一孔是人酒处,吸口或在雀头顶一孔是入酒处,或是腹侧一管,半掩于翅下。有的银雀酒壶头顶饰有红毛布条盘花,形似凤头。啄尖垂挂银链系筒穗,移动酒壶摇曳作响,意趣妙生。五嘴酒壶是银酒器中的精品之一。造型独具风格,五个壶嘴是昂首平视的鸟头颈,壶的三分之一处有一因火镰二方连续带纹,壶面有彝人头像和飞鸟图,形象生动。五嘴中只有一嘴可吸酒,其它皆为装饰。吸者必须准确地选择吸嘴饮酒,才表示其聪敏,如换嘴吸则被人耻笑为愚。众人轮番换饮,测验智力,妙趣无穷。 银器的的纹饰早期纹样与漆器相同,手 刻画,稚拙朴实。纹样是太阳、月亮、羊角、 飞鸟、虫蛀、叶片等。后期银器虽也保留了 少许动植物的模拟,但绘图趋于动植物的全 貌。更多的图案是用点、线所组成的几何纹 样装饰器皿,且雕刻细腻,明暗效果强烈。 花纹繁简据不同器型而定,如“莫耶”酒壶, 中心以细碎的米字格图案和小圆圈组成,疏 密有度,浓淡相宜,工整秀丽。腹部中间留 一空白,更显出两边花纹的紧凑缤密。弧、直线并用,达到了变化统一的效果。其纹饰手法有阴刻、镂空、镶嵌,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 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部分。彝族喜打扮,以戴金佩银为贵。《雷波县志》载:“夷妇首戴网罩,金银器满头,耳轮悬珊瑚玛雕珠粒,累累然,以多为贵。”银亮闪光的银头饰、领牌、戒指、手路等,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青年女子华美俊俏,中、老年妇女典雅庄重,男子佩银饰则威武富贵。银饰品中有缀泡红带的头饰,有做工精巧、式样美观的各式耳环,有形状各异的饰花领牌、领饰和额扣,有嵌红绿宝石、镂空托珠的银戒指,有精雕细腻、华贵别致的银手镯。这些小件饰品,极富装饰美感,尤其是坠穗耳环,长垂肩际,摆动摇曳,美不胜收。凉山彝族佩饰中最贵重的是女子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了。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八件或六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结成环状。胸饰下正中有“半月形主体,上件挂于颈上,其它六件左右对称,形状相同,纹样异同皆有。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半月形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采,但构成图案的基本纹样却大致相同,由太阳、月亮、星星、蛇蛙、鸟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但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首饰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其上镶以饰花银片,银片外形是日、月,上面压制圆点纹和楼切其它纹样,村现红底。红白辉映,艳美富丽。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彝族有很多迷信而又奇怪的禁忌,如果发现了那些异兆,就以为不吉,先行占卜,卜之为凶,即请毕摩或苏妮断口嘴作禳拔。他们的禁忌除掉人事的以外,多数包括野的禽兽,虫类,以及植物等等。 (一)伦理道德类禁忌 人事最复杂,关于彝族对人事上的禁忌也是最多。据我们所知,大致有下列各种:洗脸者心不善;洗脚者荞子不好;放屁有声为失敬;吹口哨者招鬼;脚踏锅庄者为失敬;热油油煎物者招鬼;摸人天菩萨;于厩房中大小便;客前禁放屁;群众前禁放屁;在女子前禁放屁;男子禁揭女子长裙;群居时禁狂欢怪叫;妇女在人前禁上楼;有鞍之马牵而入室;马在室内备鞍;拴马于梁柱之上;在霪雨时,人触电而死;汉人辱骂其为蛮杂种;夜晚睡觉做噩梦;人无故而痛苦;正在念经时有人来;客人在楼上小便;客人夫妇宿在一起;居房禁外人在内结婚,或生小孩;病人禁止入境;走过病人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做白时,打鸡头向内;吃血酒时,背人将酒吐出;过年时,所悬挂的猪膀胱,被人手触,移动或无故缩小;煮饭久煮不熟——有鬼;火塘内之火突然熄灭——有鬼;媳妇禁接近翁伯;在妇女前禁说“克突”。 (二)牲畜家禽类禁忌 老母猪自食猪儿,或咬死羊儿;老母猪怀孕不育;牛羊产怪胎;老母鸡生蛋自食;雄鸡生蛋;雏鸡吊死在母鸡翅膀上。半夜鸡飞或是鸡啼;母鸡啼鸣;猎狗入林,尾盘结在树上;打冤家时,马叫而不前进;狗衔野兽肉而入室;狗嚎哭;狗抓地——要死人;狗上房——怕

烧房;走过害牛羊瘟疫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害牛羊瘟疫地方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境;生有拖尸、天穿、地漏、滴泪漩的马匹,禁止入室;老母鸡生小蛋;老母狗衔小狗儿要搬家;牛胎不下——家有内鬼;羊胎不下——家有内鬼。 (三)鸟兽类禁忌 野鸟入室;野鸟飞停屋上;乌鸦在屋前或屋上鸣叫;老鼠跌入水缸中;蛙跃入室;蛇现于屋前,或入室;蜘蛛入室结网;途见双蛇盘结;途见蛇吞蛙;老鼠搬家——怕受水火灾,地震兵灾或全家饿死;豹子豺狼夜啼——要吃人;猫头鹰在住宅附近叫——要死人;老鼠咬衣服,或咬人——言其将病,或死亡甚而遭兵灾;老鼠咬鸡——言其菩萨不安,将降罪于人,要害病。 (四)异象禁忌 途见竹枝生双杈;途见枯木圆顶;树木被电触死;水缸漏空;长虹将水缸汲干。【黄万民:《罗罗的禁忌》,《康导月刊》第6卷1期,1944年】 1、纳苏、腊罗等支彝族的禁忌 (1)在自己家中唱调子、吹口哨。 (2)乱砍、乱爬象征“山神”、“祖宗”的神树。 (3)牛、羊进堂屋。狗上树,爬房。 (4)带着棍棒绳索刀枪闯进家中堂屋和厨房。 (5)妇女把衣服晒在路上。 (6)看见竹子开花。

彝族史诗《梅葛调》的艺术价值及传承策略

彝族史诗《梅葛调》的艺术价值及传承策略 彝族史诗《梅葛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仅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曾激励一代代彝族人民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它是彝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的精神纽带;《梅葛调》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而且是宣传楚雄,促进楚雄与外界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一道窗口。《梅葛调》的传承与保护是紧迫的、必需的。 标签:梅葛调;特征;功能;传承 姚安县,坐落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牟定县,南枕南华县,北接大姚县,西与祥云县隔一江相望。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聚居着汉、傣、哈尼、回等民族,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拥有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城市。彝族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能歌善舞,勤劳勇敢,他们创造的彝族史诗《梅葛调》,不仅丰富了彝族人的生活,更集成了彝族人的民族文化精髓。《梅葛调》是一部丰富灵动的彝族人的文化画册,是盛开在西南沃土上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一、《梅葛调》概述 《梅葛调》诞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姚安县马游村,流传于姚安、大姚、牟定、永仁等讲彝语中部方言罗罗土语的罗罗颇和俚颇的彝族之中。《梅葛调》一词是对姚安县彝语的音译借词,其中的“梅”意为“嘴、唱、说”,其中的“葛”意为“过去、历史、回转”,意思就是“唱过去的事情,是当地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在姚安、大姚、永仁等彝区,把唱述过去历史的一种民歌曲调称之为“梅葛调”。 《梅葛调》是一种民间曲调,它的调式众多,内容宽泛,可以唱人们生活世界里的所有内容,天地万物起源、人世悲欢离合、婚丧嫁娶、日常生活、教育孩子等等都可以由不同的曲调进行表达,它是构成流传带彝族口承文化整体的重要部分,也是流传带彝族传承其文化的重要方式和载体。狭义的《梅葛调》就是讲述过去的故事,即以神话稳住的史诗部分。在《梅葛调》的演唱中,“毕摩梅葛调”是毕摩在一些具有神圣性的仪式上独自吟唱。特别是在葬礼上的唱誦,只能由毕摩来完成,伴以锣声和铃声,是较为庄重肃穆的。 二、《梅葛调》饱满多重价值 “历史史诗是民众创造的文化功能,其中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赞颂真善美的情感,在信仰风俗中,以史诗祭祀神灵、驱鬼,期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还通过史诗相后代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梅葛调》是彝族人集民众智慧而创造的,无论从起源、表现形式上,它都体现了彝族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功能价值。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 考号:292706100004 指导教师:余玫 论文定稿时间: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卜瑜仙 [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

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其中,服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最具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众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在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彝族后代的我,在这里,主要想从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入手,力图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种类 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坝的四周和河谷、高山地区。聪慧的女性为适应所居环境的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衣装风格的特色服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由此论证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魅力意境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我们对一个画种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就是作画时画笔所经过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 我们从初次接触西方绘画,进行素描、速写的时候,就常常用到了线条的概念。但是西画中的线只是比较单纯的线而已,只是一种构成提及的重要元素,用诸多的线条经过叠加或紧密联系来形成面从而构成空间。而中国画就有所不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成过程、生长过程,同时中国画又将事物的状态概括到最精炼,只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状态,致使中国画的线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了。 中国画中的线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古画,或虚或实、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让我们恍然大悟,中国画中简练的线茶已将明暗转折巧妙地表现出来了,同时又比西画多了一些意境和趣味。 中国画中又有书法用笔和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意在一个写字,要力透纸背,我觉得中国画也很在意一个写字,写比画似乎更深刻而且有韵律、节奏。且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无穷的魅力。 二、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国画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西画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丰富的色彩,而且画中的色彩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同时西画中的色彩多是经过复杂混合的,因而可以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元素,也是首推的颜色,然后才谈得上其他的颜色。说到中国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笔墨,而笔墨落于纸上的直观表现实际上就是黑白,由此也可看到纸上的空白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虚无之处的奥妙,由于通常在概念上把色彩当成是一种画底子上的覆盖物,所以并不把画面所留出的空白当作是色彩,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纸的白作为一种色彩来关照,就会发现这白色所用之多及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正如黑白木刻的主版黑。版画与中国画的巨大区别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除此,在世界上任何别的画种都不像中国画那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以其他颜色之上,并且在意境和情趣上把黑白两色发挥到极致的程度,也只有中国画在色彩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黑白体系。 黑白本身就给人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认知,而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就在这黑白分明的笔墨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画中的黑白是互不可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挥毫,当一张纸全被墨色浸透时,那么中国画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空白是何等重要,而这也就是画家们常说的透气留白。中国画的韵味便溢于这一纸一墨、一黑一白当中了。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史诗《勒俄特衣》“非对象化”的原始审美意识

彝族史诗《勒俄特衣》“非对象化”的原始审美意识 1 《勒俄特衣》产生的地域环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史诗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人是 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人,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环境对人与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可以说表现的是一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地理学的角度上说一般概括为人地关系理论。 人们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在很早就有了,这种认识最早始于神话与史诗,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就包含了大量的人地关系的记载。先看西方关于人地关系的记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 384 年—前 325 年) 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 和技术; 亚洲人聪明,但缺乏勇敢精神;居住在两者之间的希腊人则具有两者的优点,所以 能自立,能统治其他民族。他还认为希腊民族之所以兼有两者的优点,明显的是由于希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希腊是一个半岛,碧蓝的爱琴海,星罗棋布的美丽岛屿,每隔20 年才结一次冰,居民从五月中旬到九月都过着露天的生活,“在这样的气候中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一种审美范畴———优美,温克尔曼称它为“高贵的单纯与静默的伟大”。到了近代,法国的哲学家孟德斯鸠 ( C. Montesquieu,1698—1755) 在他的《论法的精神》这本书中对地理要素与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性质及其演变以及民族生理、心理和宗教信仰是受其环境与气候条件决定的,不同的地域决定着不同的审美情趣。“气候王国 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德国康德受到孟德斯鸠的影响,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说道,地理环境决定着所产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德国拉采尔( F.Ratzel,1844—1904) 认为“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用 达尔文生物学的观点研究人类学,他把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归结为四个方面: 直接的生理 影响,心理的影响,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人类迁徙和分布的影响。 《勒俄特衣》作为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勒俄特依也称“勒俄”,意为“通过口耳相传下来的辞章”“精髓”,是用古彝语传承下 来的一部长篇创世史诗。勒俄是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战胜自然和自我认识的产物,以叙述宇宙演变、万物起源、英雄神话、祖先迁徙、部落战争、人类支系的繁衍等为主要内容。《勒俄特衣》广泛流传在四川彝族地区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主要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南至金沙江,北至大渡河,凉山州的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这部史诗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史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产生于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凉山地区的人们以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使史诗得以保存,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凉山州地处云贵高原,四面山川绮丽、河流湍急,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封闭的,以前的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但是这种封闭的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彝族银首饰造型艺术论文

彝族银首饰造型艺术论文 花瑞卿楚雄师范学院 一、体量适中,外形别致 云南彝族喜爱在头、颈、肩、胸、背、腰、手部及配饰件上作银制件装饰,并且体量不大不小,既能体现当地彝族人的精神需求,也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银首饰普遍都颇具内涵,构思巧妙,加之精致的加工和小巧的形态,甚有别致之感。头部:主要是帽上缀镶的饰件,形象多是虫鱼鸟兽、花草、吉祥文字、神仙、银泡、银铃等。外形饱满,或加扭花银链吊穗,整体连片,单个大者6厘米—7厘米,小的4厘米—5厘米。耳饰:有耳坠、耳环、耳钉,大者5厘米—6厘米,小的如耳钉不到1厘米。颈部银饰:项圈,围合直径20厘米左右,一般坠把3厘米—8厘米,云头锁或长命锁或平安锁。项链:链状,一般链粗0.3厘米左右。领牌:北部方言区彝族多见,饰于领口,多为方形片状,大小5厘米—8厘米。肩:花披银缀饰,花披上的饰件类帽上饰件,个体不大,外形饱满,花披外围饰整齐银链吊穗,长约15厘米,细小精致。整件看,绣花布底上银光璀璨、虚实相间,甚是精美。沿脖挂饰围腰银挂链,一般数条一组,有两组以上,背部亦有从后颈吊坠的银链。围腰扣:分“头”和“套”,分别连在围腰和银挂链上。“头”:有龙头、花卉、几何造型,一般以高浮雕的形式锤碟而成。“套”形制简单,头套相配,大小3厘米—8厘米,并缀银链吊穗于围腰连接处。围腰周边缀指头大小银饰件,饰件整齐,富有韵味。云南北部方言区彝族少女出嫁的盛装,胸、背、腰部银首饰饰件长1米多,由12至124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每个饰件用银链连结成环状、披覆状,井然有序地覆盖在整个躯干部分,多数饰件垂吊筒穗、银铃,饰件外形有太阳、月亮、火轮、几何形等。饰件大者20厘米—30厘米,小的3厘米左右,图形夸张,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手:戒指,环状饰花草、几何纹样,戒面精致饰立体吉祥图案或花边图案,大小2厘米—3厘米,有镶嵌宝石的,有坠饰银链吊穗的,小巧精致。手镯:云南彝族银手镯最有特色,截面直径0.4厘米—2厘米,有实心的、有中空的、有多层镂雕的;镯身有扭丝的、有刻花纹的、有锤碟图案的、有贴花的、有镶嵌的;镯身多数开口,开口处或雕刻或锤碟、或焊接云、龙、虎、豹头形。云南武定民族银饰厂解放初期以武定、禄劝黑彝妇女手镯为参照,生产的花丝面空心响镯,镯身截面直径1.7厘米,中空内置铜珠数粒,镯面锤碟几何图案,并焊接与之相适的银花丝,做工及其精细,此款手镯外形大方,曾一度走红滇川黔广大彝区。手箍:多见于滇南彝区,有光面裸银的,有蛇缠状,上刻吉祥花卉纹样,手箍一般有四到八圈。滇东北、滇西北宁蒗县北部方言区的部分彝族盛装中,银首饰体量不小,头饰层层叠高,胸背坠饰琳琅厚重有序,不论全部银饰的组合还是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的景物,不重视、也不描绘物体上的光及色彩变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韵,即不重视形似而重视神似,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中,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中国画同西方绘画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两棵参天大树,任何一方都无法抑制另一方生长。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变化、有奇意。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境、神韵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劲,有的雄厚,有的清逸……这些都是先立意后落笔而形成的。至于墨色的浓、淡、焦、润均可运用自如,表现出画家的神思妙想和笔情墨趣。“立意”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 美术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其中“点”可以突出视知觉,仅凭点,构成中疏密、间隔、层次、深度等变化活动便无法展开。但它在画面上会因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引起视觉的不同感觉。“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千古不易的道理。由于线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方法,并形成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故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和崇尚用线。中国画的线不仅有其较强的表现力,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画中,表现“面”的手法有很多。比如,山水画中的渲染和潮染,工笔画中的分染、统染、罩染、平涂,还有写意画中的泼墨、破墨、积墨等手法,都可以在画面上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面”来。 而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线描大多用于人物画、双勾花鸟画和勾勒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房屋、车船等。后来又逐渐发展了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但仍以线描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线描在中国画中,不仅利用它来塑造形象,表现形体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不同的时代、环境、身世,不同的艺术修养,即使表现同一事物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形象、情趣、效果也不尽相同。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线造型的手法,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条对画家来说,既是画家的笔法,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为特定的立意而创造的,它不仅能表现动感和静感、力度和韵律感、节奏感,还能达意传神,因此线的本身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而且是从生活中来,既反映客观生活,也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生活给予笔墨以创造的依据,画家运用线的

彝族

建筑学赏析 彝族 小组成员及分工: 胡克春:150121210002(建筑特色) 董文莹:201301210117(建筑出现的时代特色) 罗印虎:20130121112(民居优点) 黄斌:201301210105(归纳八人资料,制作word) 杨旭:201301210114(介绍建筑名称) 杨敬:201301210113(民居特色) 张菊:150121210040(居民特色,少数名族习惯) 蒋传信:150121210005(简直出现的原因) 赵泽娇:150121210046(该居民的地域特点)

彝族的简介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民居名称

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的火崇拜

神话提纲 题目:《彝族火神话与信仰习俗》 中心论题:彝族火神话对彝族信仰习俗形成的影响 写作意图: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葫芦苼、唢呐,乃至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彝族人的乐器,他们也用舞蹈开庆祝丰收、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比如说跳锅庄、跳“都火”等舞蹈。他们有形式多样的服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彝族历史的悠久的,文化是深邃的,写这篇文章,是想给大家呈现彝族文化的多样化和独特性,让大家对彝族多一层了解。 一.彝族关于火的神话 火,光灿闪烁,灼灼发光。远古时期,人们还没能利用火,都是生吃食物,后面慢慢学会用火,彝族先民从实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关于火的神话。在四川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到:“天上坠下一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在这个神话中,彝族先民认为是火创造了人类了,是大火的燃烧诞生了祖先。云南红河彝族的史诗《小细的先基》中关于火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从山上掉下来,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看过。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了,折了一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活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会把生的东西,烤成熟的了。”在云南楚雄的彝族神话中,有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用石撞击取火的神话,其中说到:“有一个人王,有两只眼睛,世界上没有火,他造出火来。他吃不动果子,用室友打,打出火来啦”。还有一个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与仙女婚后生下三十六哥小哑巴的关于火的神话,用火帮助他的孩子开口说话,“涅浓撒萨歇,帮阿普独摩想了一个办法,山中坎颗竹,烧在火塘中轰的一声竹爆炸,火星四散烫着下哑巴,你叫一声“阿子子”,我叫一声“阿抖抖”,……一群哑巴说了话。” 彝族《勒俄特依》神话中的火创造了人类,火“为了创造人类燃”,也诞生了祖先,“为了诞生祖先烧”,在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的神话中,是火让人类开口说话。火对彝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二.彝族的信仰习俗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在他们心中,火已从具体的实物上升到抽象的至上神,火即神,神既火。火能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在节日里,人们燃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平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的时候他们以火会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在彝族人的观念中,人是火创造的,没有火就没有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的一生都有火的陪伴,火对于彝族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彝族人对火的发明、应用。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火文化。而其中火塘是彝族火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足以看出彝族人对火的感情之浓厚,所以彝族人在火方面有很多禁忌和信仰习俗。 (一)火塘。彝族人把火塘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在他们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每一户 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彝族人把它视为家庭的象征,把它与佳人的命运祸福紧 密相联,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因为这种信仰,所 以火塘不允许被跨越,也不能在火塘边做一些污秽的事,甚至不允许产妇和孕 妇坐在火塘边。 (二)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几日,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