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系统、完整的开设历史教法课是20世纪的20年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法》专著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亨利?约翰森的著作。

最早确定的是美国式的历史教学论。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1956年,《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把苏联的教学经验概括为:

第一:要使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教师首先要遵循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第二:是要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

第三: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

第四:要布置历史课的家庭作业;

第五:是开展历史课外或校外活动。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变成苏式的了。苏式的教学法对我国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经验促使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即“重视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解放初期的历史教学,“秩序良好”“扎扎实实”

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即《历史教学法概论》。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于友西主编的《历史教学法》。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三:中外教法研究的异同

共同之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差异性: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即是单一的。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要求。

国外有所不同。

其次、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来看,我们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并在全国统一使用。

英美的等国都是实行“多纲”的做法。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欧美国家的要求远没有我们的要求细致和规范。

其四、从研究重点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国家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不同导致各国对教法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一、中学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在古代,中外各国都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16、17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使之基本确定下来。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完善。

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1、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包括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其优点:

它能在一节课内既检查复习旧知识,又讲授

新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抄写笔记等方式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指导学生课下复习,预习等。

综合课适应了教学形式必须多样化的要求。综合课的课堂结构:

第一:组织教学:

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上课开始以前做好思想与物质准备。

第二: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随时发现老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重温有关旧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以便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A:要提问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化,一般提问一些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综合性问题不宜随堂提问。

B:提问要注意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巩固。

C:复习提问要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D: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简单的小结,并将进行鼓励表扬,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综合课的课堂结构

第三:新课引导(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就是在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好新知识创造条件。起到承上启下系统知识的作用。

导入新课的方法

第一,联旧引新法。

第二,解题释意法。

第四: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综合课的基本环节和中心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阶段。

讲授新课时注意的问题:

A:中心明确,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保证历史教材的系统性。

B:遵循历史教学的原则,充分利用启发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讲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

C:充分利用历史挂图、图表、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

D: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

F:要注意双边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回答、练习的机会。

第五:巩固新课

教师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巩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新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A:教师把本课的内容综合起来,用简单的结语进行分析、概括。

B:教师结合对新课的总结进行提问,让学生做必要的回忆和解答。

第六:布置作业

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新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一课

课堂教学中主要用于完成某一特定教学任务、结构比较简单的课型称为单一课。

单一课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导言课:导言课又称为绪论课或叫开场白。它是在新学年或某一阶段历史课开始讲授时所采用的一种课型。导言课是开课之首。

导言课的内容包括:学习本课的目的、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讲授新知识课:是用整节课或几乎整节课的时间讲授新知识的课型。

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

(1)教材的内容和前面所讲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是篇章开头的教材。

(2)为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需要把教材在一个课时内讲完。

(3)教材的分量重或难度大,需要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解释或需要补充大量的史实材料。讲授新知上课的环节同综合课一样,只

是没有巩固复习这一环节。

第三,复习课:是一种巩固、提高的课型。在一个单元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组织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收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其主要环节:

(1)组织教学;(2)归纳总结教学内容;(3)布置习题。

第四,检查课: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驾驭历史知识能力的一种课型。

分随堂检查;作业检查;阶段检查三种形式。第五,讲评课:是对学生的答卷或书面作业进行分析或评价的课。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教师特长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一)讲述法

讲述法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连贯的叙述或描述、概述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等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行想象,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

讲述法有三种类型:叙述、描述、概述。1、叙述法

叙述法,就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得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的,有情节的讲授。

(1)叙述法的特点:

第一,是生动、形象,有情节、有变化。

第二,叙述法是有头有尾的叙事,便于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述法的适用范围

A:重大起义和革命斗争的过程。

B:重大的战争过程。

C:有史实过程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事件。D:典型的人物生平事迹。

叙述事件的过程,大体上是依照时间的顺序,分为开端、情节的发展、事件发展的高潮、低落和结局。(3)运用叙述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有系统性和情节性。

第二:史料的典型性和真实性(科学性)。第三: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要富有感染力

怎样才能做生动形象?

教师言善于准确的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

要在口头的表述上下功夫。

叙述要有感染力,要表明自己的爱与憎。2、描述法

描述是对于某些典型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行为表现、情景场合的具体细节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故描述法又称为描绘法。

描述和叙述的主要区别:描述着重于具体对象的特点,没有情节,叙述则侧重于过程和情节。

描述法的适用范围:

(1)对人物的描述;(2)地理环境;(3)对生活状况、劳动场景、战争场面的描述;(4)对科学文化成就的描述

运用描述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描述法应用在教材的重点部分,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冲淡重点内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描述对象的典型特征。

第三:要尽量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色彩的材料。

第四:要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

第五:增加一些富有情节性的小插曲。

第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加深感觉印象。

3、概述法:

概述是对教材中的次要部分,扼要地概括讲述,用以勾勒出历史全貌和发展线索。

其特点是:

简明扼要的、具体连贯的、有条理的说明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事件的有关方面。

它不需要像叙述那样有情节有感染力,也不需要像描述那样要求有形象特征。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和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

1、分析与综合法:

分析是把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各种因素做出条理性的说明。

综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各种因素加以归纳,得出整体上的结论。分析与综合法几种方式:

第一:先提出论点,然后对有关的一系列史实进行叙述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先讲述事实,然后依据史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边叙述事实,边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

运用分析与综合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二:要把对史实的阶级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地分析结合起来。

第三:分析要细致、深入,综合要全面。2、比较和对比法:

比较是用于从不同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找出它他们的共同特征,或从本质相同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区别他们各自的特点。

对比则用于从完全相反、根本对立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中找出其本质上的区别。(三)谈话法:

师生运用谈话来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是师生对话,也称为问答法或提问法。1、谈话法的作用

第一:能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巧妙的问题进行发问。

谈话法常常是设疑提问,使学生经常处于急于回答教师提问的紧张的思维之中,大大增强了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

第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词和语言的刺激,必然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动机。谈话法通过教师的提问,促使全班学生都做好随时会被提问的心理准备,使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更好的集中精力听课,从而达到对史实的深入领会和巩固记忆的目的。

第三: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习的源头,而思维正是从疑惑开始的。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提出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维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谈话法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

第四:能运用信息反馈调控教学

谈话法有问有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师生对话是双方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设问,学生要准备随时回答,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督促。

教师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进行改进。

2、谈话法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启发性谈话:

启发性谈话运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联系出新的课题与新知识,帮助学生为领会新教材做好准备。即作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

这种启发性谈话的方法一般用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中,通过回忆思考,联系出新课题。整个谈话浑然一体,逻辑性强

第二:引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概念去分析、论证新的史实,以求新的结论。

第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加深学生对新课重点、难点及教材内在联系的理解。

(2)概括性谈话:

概括性谈话一般是在讲述新知识的过程中,或在讲完某一问题的具体史实之后,运用谈话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概

念或者作出结论。

概括性谈话的作用:

其一,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新知识,为继续学习以后的新知识打下基础。

其二,适当的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可以调节学生大脑皮质的疲劳,刺激学生更好的听课。(3)巩固性谈话

通常是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其一:讲述新知识时,联系有关的旧知识,运用谈话法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

其二:在讲课结束之前,教师围绕本节课所讲的基本知识或基本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谈话,要求学生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使学生及时整理和消化所学知识,并明确的表述出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善于把握谈话的进程,做好周密的准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第二: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得当。

第三:要面向全班学生展开谈话,不能让学生感到仅仅是老师和某个被提问的学生之间的事。

第四:运用谈话法时,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要明确,不能使被提问者感到模棱两可。

(四)图示法

图示法又称为图文示意教学法,是一种以图形或图象为主要方式,揭示历史事物的现象或本质属性,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借鉴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和信息论原理探索出来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

1、图示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采用地图、图表、绘画、信号四种图示,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使学生获得信息后迅速作出反应。

第二:它融图表、图画、信号于一体的新型板书代替了形式简单的传统板书;

第三:每个信号示意表达一个史实或一个历史概念。把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用各种信号组成的图形表示出来

2、图示法的优点及注意的问题:1)优点:

第一:形象、直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过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

第三:能够简洁的像学生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力于学生的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推断的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智能。

2)运用图示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图示法要和讲述法、谈话法等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第二:在各种图示中,地图图示不是每节课都有的,信号图示使用最多,信号图示的符号格式要前后统一,让学生看的懂,记得牢。第三:图示法要求图示简单,文字简练。信号图示一般只用词组,不用句子。一个概念设计一个图示,让学生便于记录和记忆。

第四:教师运用图示法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而选择。

3、图示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把文字叙述的抽象的历史内容用图表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对于教科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图示的办法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对教科书中内在联系复杂的内容,可用图示的办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

第四:在同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同类现象。头绪多,零散难记,容易混淆,就可以画出图表,做到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掌握。(五)四字三段教学法:

四字:读、讲、议、练。

三段: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练习。

第一段:学生阅读: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阅读的范围和重点,让学生进行阅读。时间约10分钟左右。

第二段:师生讲议:由教师设计好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议论(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就重要的史实和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时间约25分钟左右。

第三段:学生练习:由教师提出各种形式的

作业题,由学生组织答案。约10”

优点:

它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活动,防止了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

整个讲课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问题和表述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程序和问题,补充讲解重点的材料和意见。

(六)四段式教学法:

是杭州教育学院茅蔚然借鉴前苏联维尔果茨基的教育心理学,博采国内外多种学派的优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法。其课堂结构:第一段:规定学生在5—7分钟内各自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科书,用红笔画出人名或重点,用蓝笔画出重要年代或地名。教师检查两个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第二段:教师精讲新课25——28分钟。

第三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听完新课后思考、质疑。约5分钟。

第四段:进行课堂作业,约5分钟。

其优点:

组织形式活泼,灵活多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获得充分发挥,达到了教和学的统一;

在45分钟内,学生动脑、动口所占的时间较多,反复阅读课文三次以上,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七)最优中学教学方式试验法:

由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提出来的,又叫做“黎氏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划分为若干单元,然后各单元按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即:

自习课: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自学新教材;

启发课: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复习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复习;

作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改错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批改作业;小结课:将知识、技能概括化、综合化。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解、答疑辅导、练习和阅读等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可以使一个单元的内容反复出现,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符合巩固性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掌握学习法—形成性目标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思想”。

掌握学习法,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以教学评价为动力的教学活动。

它把课程分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然后制定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知识点。

根据布鲁姆的认识理论,把知识点按照需要达到的能力,分成识记、领会、运用、分析与综合、评价五个层次,传授知识的活动,是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的,这种方法也称为“形成性目标教学”。

其课堂结构:

第一:知识回顾:又称题前矫正。

在讲新课之前,利用5——7分钟的时间来矫正上节课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

第二:达标教学:即讲授新课。

新课的讲解与传统的讲述法不同,它的特点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特别是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用20——25分钟。

第三:强化目标:

也称集体反馈。它在新课讲完后进行,形式多种多样。时间一般是5分钟。

第四:形成性测试:

形成性测试是随着教学进程进行的考试,即讲完一节课后,教师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一套标准化试题,检验目标通过率,为下一节的题前回顾做准备。

课堂教学应变

是指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学生听课的情绪变化以及出现的偶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并巧妙的加以解决,使讲课和听课在思路和情感上始终保持一致的一种策略艺术。

它由事件和反应两部分组成。

一、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类型:

1、外扰型:课堂教学不能完全隔绝外界的干扰。

2、困扰型:教师口齿不清,或内容讲解不清;或板书跟不上而引起的。

3、失误型:教师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或临时发问偏离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引起的。

4、分心型:由于教师讲的时间过长,或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造成的。

5、风头型:个别学生有意为难老师,或和同学打闹,以表现自己。

6、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老师的做法不满或是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泄,或在课堂上故意捣乱造成的。

二、教学应变的基本技巧:

1、停顿法:也叫短暂沉默法。

适应范围较广,当课堂出现窃窃私语、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等情况时,教师突然停止片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学生身边,亲切的摸摸学生的头,或用手轻轻的敲一下他的书或课桌,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3、提问法:临时让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较难的问题,使他答不上来,以此提醒他专心学习。

4:共探法:课堂教学时,教师出错时,可以请同学帮助查找错误。

5、悬挂法: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把问题挂起来,然后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以便学生继续专心学习。

6、调整法:上课时没能按照原计划的课堂结构进行,可适当调整。

三、教学应变的基本策略

1、有意忽视法

适合于某个学生的破坏性行为中暗藏着想赢取他人注意的愿望,采用此法,实际上就是向该生表明,教师对他的行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使之自讨没趣后改变这种行为。

2、目光注视法

当教师捕捉到有行为不当的学生的眼光时,立即以一种表示不满的、强烈的、连续的目光接触该生的目光,使之意识到教师已经注意到他的不良行为。

3、身体逼近法

是指教师逐渐向行为不当的学生逼近。事实上,教师只要表露出开始向行为不当的学生走进的意向,就会使该生的不当行为迅速改变。

4、变换音量法

教师运用多种音量技巧如声调的变化、语言的高低、强弱,以及速度和停顿来控制、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此法适应个别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旁移的现象。

四、教学应变技巧的特点

1、突发性:即课堂事件出现具有散漫性和随机性强的特点,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因此教师不可能事先造好准备。

2、快速性:当某一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处理。快速性时教学应变的灵魂。

3:准确性:应变不仅要快,还要准,即要对症下葯,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4:巧妙性:既能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分寸,做到适度、适时、适情。

5、晓喻性:应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哑口无言,而在于开通思路,启迪思维,使师生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学生心悦诚服并产生内化反应。

五、教学应变的基本原则:

第一:临变不慌,尽量“冷处理”。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过激情绪,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应变方法与技巧高低的尺度。

第二:出于爱心,不要激化矛盾。

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积极的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的要求和尽可能的尊重结合起来。

第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然后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和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规。

第四: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是学生和外部环境造成的,也有一些是教师讲课失误造成的。当事情发生时,应当实事求是,心胸坦诚,或

从错误中引出教训,或设法巧妙更正,将事故化为故事

六、历史课堂上的意外问题:

(一)“意外问题”的种类

1:史实类的“意外问题”

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的叙述产生质疑,要求了解更多的内容,从而提出的问题。

第一、针对知识的细节提出问题。

第二、问题涉及到历史知识的深度。

第三、问题超出了历史知识的范围。

问题的指向扩展到教材范围之外,突破了中学既定知识的界限,触及原本不属于教学内容的成分。

2、认识类的“意外问题”

是学生在认知发展中运用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加以评判,对教科书和教师的叙述和阐释提出的质疑。

一种是对既定历史知识的质疑。

显示了学生对历史记述的不认可,以至怀疑所学历史知识的真实性。

另一种是在历史评价上的疑问。

这主要表现在对史实的评价上,学生不认同教科书中的写法或教师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引发争论。

这类“意外问题”,是对公认的、权威的、现成的说法提出质疑。问题本身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和的争议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有两类也是“意外”的:一类是属于对历史的假设。

另一类是类似对历史的神入。

两种情况具有发散性、猜测性的特点。(二)历史课堂上意外问题的特点:

(1)问题是临时生成的。

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没有事先的考虑和准备,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即刻想到了的。(2)问题的直觉性和针对性较强。

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直接判断有关,而且直接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

(3)这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兴趣。

尽管其他学生并没有想到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问题提出来后随即引起共鸣,大家都非常想知道答案。

(4)问题是教师想不到的。虽然教师可能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备课时也认真做了准备,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这类质疑,教师完全没有想到。

(5)问题让教师感到困惑。

对于教师来说,这些问题有点古怪、刁钻,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又由于问题具有突发性,使得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只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还不足以应对学生的问题。

(三)学生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

1、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有关:

首先,与学生的直觉思维有直接关系

学生提出疑问与他们的常识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是以经验判断来辨别所学知识的。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发现问题。

其次,与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关

学生在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历史信息活化。如果有限的信息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运作,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出问题来。

再次,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有关。

学生是以他们的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基础,对要认同的新认识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新认识符合他们的思维逻辑,便能够将其同化到认知结构中;若是有不相符之处,就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所要接受的历史评判。

总之,从学习主体的角度而言,学生在认知、思维上的基础、方法、特点、习惯等,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提出问题

2、与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关

第一:中学历史知识的“度”与“层面”所决定的。

中学历史知识所具有的体系、结构、层次,所涉及的范围、广度、深度,是经过教育者的挑选、编排、组织,这种相对系统的历史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对深层知识的需求。

第二:与既定知识对教师学养的影响有关。中学历史知识,使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学养逐渐固化在圈定的知识体系中。教师为完成教学的任务,往往关注于中学知识体系内的内容,对其他相关或表面不相关的内容则有所忽略,学科素养渐渐转为教学的固定套

路。

3、与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有关

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民主作风、课堂上的宽松气氛、班集体的活跃风气等,都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与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四)、“意外问题”的教学意义

第一、学生头脑中历史情境的生成,是建立在具体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的。信息越具体、全面,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史事的过程、脉络、重点、细节等内容及其相关材料的提供,以有助于学生探寻到历史的实际。

第二、学生的认识是以原有的经验判断为基础的,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上讲,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经验判断加以激活、丰富和提升。因此,教师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思维的方法、习惯,主动地设计和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正迁移,从而导致他们的认知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第三、中学历史知识体系是相对成型的,它只是一个搭建起来的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其重视,又要不被其限制。否则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满足,甚至会脱离了历史学习的本意。所以,历史教师要将学科素养看得与教学理念同样重要,注重加强自己的史学功底。

第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必要条件。而当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被重视起来,主动地进行思维,积极地参与教学,这应该是教师乐于见到的。学生的主动探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一、历史知识的特点

所谓历史知识的特点,主要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也是历史知识结构本身所固有的,历史学科比之其他学科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历史教学的原则和要求,决定着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体现为这一学科传授的知识内容和讲述的思想倾向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历史学科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这都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阶级、集团、个人活动的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阶级观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趋势,是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一致地。

无产阶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是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的真实性是高度一致的。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俞是尊重史实,就俞能体现它的真实性。

(二)过去性和现实相的统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过去了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不能重演,”体现了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

历史学科有别于技术学科,也与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不同,前者可以进行实验,后者可以做现实的社会调查,而历史学科既不会自然的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手段人为的使它再现。

历史学科所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这是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与其客观性

有些历史研究者和历史教学工作者认为,历史既然是过去的东西,就不会有什么客观标准,就可以任意扮装、改铸。

胡适说过“历史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孩子,任你涂脂抹粉”。

当代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历史现象真是“支离破碎,凌乱不堪的一团,许多民族、许多文化都是一堆数不清、说不尽的历史事实。”

这些观点的共同特点,都以历史学科的过去性来否定其客观性,最后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现实生活是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透视以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和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分析问题,即,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历史现象作具体分析,通过历史教学,清楚地呈现出历史的时代特征,切忌“以今废古”。

(三)规律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具体是相对于抽象而言,历史学科从内容上讲,要比其它学科更具体。

它通过具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讲述,以达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目的。社会生活本身是具体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具体性。

历史学科具体性的主要表现是个性化。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中始终贯彻这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统一,其基点放在了个性和特殊性上,历史教科书就是以个性和特殊性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个性,进而掌握历史共性。

只强调历史具体性还是很不够的,学生只掌握一些零碎、互不联系的知识点,必须把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矛盾各方面的内在联系、矛盾发展过程等问题搞清楚,才能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因势利导,使他们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积极推动历史的发展,这样学习、研究历史才有科学意义。

(四)广博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历史学科本身的专业性是很强的,有自己系统、专门的研究内容。

但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他学科都是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传授的是某一特殊领域的知识。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广博性,它是综合的、全面地、无所不包的,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五)历史的系统性与时序性的统一

一: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

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具体的说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即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阶段

理解规律性的历史知识阶段

运用历史知识阶段

巩固历史知识阶段

检查历史知识阶段

(一)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阶段

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阶段,即学生感知历史表象,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奠基阶段。

什么是历史表象?

历史表象是一种映像,它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等客观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再现。

简单的说历史表象就是人们对历史活动的映像。

它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历史表象与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表象不同。

历史表象只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和图象示意及历史文物的展现,形成一种综合加工而成的表象。

本质上是一种再造想象,其生命在于想象。历史表象的可塑性比一般的记忆表象要大,它受教师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影响,这样历史表象就呈现出种种差异性。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

第一、要注意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第二、要注意借助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想象思维活动。

第三、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精心组织教材,使历史表象呈现的鲜明、突出。

总之,历史表象的形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学生头脑中的历史表象越丰富、生动、具体、正确,就越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表象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思维材料,它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

1、历史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明确历史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规

律性历史知识的基础。

历史概念在了解历史现象到认识历史规律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历史概念,是学生掌握历史规律的基础。

第二、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要使学生明确的掌握历史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推理性思维,因此,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概念,是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历史课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要求,正是在帮助学生形成和利用历史概念的过程中实现的。

2、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

第一、归纳综合法。

其做法就是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对基本史实边讲边议,夹叙夹议,然后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特征,做出小结式的概括,形成明确的历史概念。

第二、实例论证法

即先提出命题,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多的是用于阐述名词性历史概念的讲述法。

第三、分析比较法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从而揭示历史本质,阐述历史概念的方法。

一方面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点,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性更加突出,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涉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分析巩固历史知识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3、形成历史概念的要求:

历史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含义和自身特点。历史概念它有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内容(或经过),特定的历史空间,特有的历史特征(结果、作用、影响、意义)。

要使学生正确和牢固地掌握历史概念,其要求:

第一:概念要确切。即概念要明确,这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第二、要注意类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弄清种概念的特殊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一般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以类概念的一般意义,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历史概念。

第三、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

计划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计划。

其二、对整个教材中的历史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按照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进行教学。

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实际,阐述历史概念要深浅适度。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会有所不同。历史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注意阐述概念的适度性。(三):巩固历史知识阶段: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与之相连的历史概念等,在讲过一次后,是不会重复出现的,这给牢记历史知识增加了困难。如此,巩固在历史教学中就更加重要。

巩固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一:讲清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教师要讲出高质量的课。

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

历史知识的应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读书能力、自学能力等。

即凡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得到某种能力的提高,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历史知识的运用。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历史知识的运用是指怎样实现历史知识的现实价值的问题,即学以致用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目的:

一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能力。而不是要求他们解决现实社会中提出的问题。

可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五):检查历史知识阶段:

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如何,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对学生学业进行检查和考核,除评定其成绩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

一:学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

准确的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和讲述的内容。

了解教科书对各个问题的处理构思,把握教材结构。

2、了解所教班级学生情况。

学生对历史课的态度、学习基础、存在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3: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课时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吸纳备课信息——钻研教材

怎样钻研教材

第一步、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通读教科书,了解其全部内容,掌握其内在联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第二步、抓住本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本课题的中心思想。

所谓教材的中心思想,就是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本质问题。

如何提炼本课题的中心思想?

第一、在明确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的前提下,研究本课的主要内容、思想教育因素和可能出现的难点。

第二、阅读教学参考书,丰富教学内容,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适当吸收与本课题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翻阅经典作家的论述。第四、查阅必要的原始资料。

2、消化处理备课信息——教学设计

第一、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本课时教学方向。

第二、组织和处理教材。

第三、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选择教学媒体。

3、备课信息的输出——教案的编写

第一、编写教案

第二、熟悉教案

教案分为详细教案和简单教案两种。

首先,牢记教学目的;

其次,熟悉教学过程和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前把教案从头至尾看几遍,然后默记,直到把教案的内容熟练的记下来,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何过渡?再次,检查和练习演示直观教具。熟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最后试讲。

课时教学目的确定的依据

历史课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分类

按照其陈述方式分为两类:

结果性目标方式: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它指向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用于知识技能。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指向无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其一、整体性要求。

具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相结合。

其二、适应性要求。

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遵循可行性和现实性原则。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其三。灵活性要求。

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考虑教学目的的需要。

第二、考虑教材性质的特点。

第三、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第四、考虑教师本身的特点。

第五、考虑教学时间、学校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一)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

第三、提高教学效率。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板书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二、板书布局要合理,充分利用正副板书。第三、板书的文字要精炼概括,用词要准确,科学。

第四、板书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具有条理性。

第五、板书要与口述相结合。

第六、板书要有计划性,字迹要工整、清晰。正版书:是在课题统帅下,由大小标题和简要内容组成的一个整体,体现着教材的系统和教学重点。

大小标题之间要有紧密联系,重点部分要有具体内容。一般在黑板中央偏左一点。正版书不要随写随擦,尽可能把整节课的板书完整的保留下来。

副板书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其一,有些正版书的内容需要加以说明和补充。

其二,放在正板书不合适,但又必须板书的内容。

板书与口述相结合的形式

其一、先板书提纲,后分析教材。

要求教师事先将板书写在黑板或小黑板上,上课后展示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提问。

其二、边讲边写,讲写结合。

其三、先讲后写。把全部内容讲完后再板书,让学生抄笔记。

板书要根据教材内容做高度的概括,语句精炼、准确,要点要明确。

板书要紧扣教材,挑选关键内容,做到精炼恰当;板书的用词要准确,概念清晰。

板书要避免两种倾向:

其一是板书过于简单,只有大小标题而没有实际内容,这样的板书使学生无法掌握学习内容的要领,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二是板书过于详细,不分主次大段大段的写,课堂上教师写的多,学生抄,影响了课堂气氛,也不利于教师讲授新课。(三):历史课板书设计的类型

1、纲目式板书

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顺序将各条目及所包含的知识要点详细编拟而成的板书。

适用范围:教材史实众多而实质又有较大差别的章节。

注意的问题:相同序列的序号表示并列关系,不同序列的序号反映着从属关系。

作用:它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按照板书纲目分析内容和记忆史实。

2、表格式板书

它是一种将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分类,纳入列出的表格项目内的板书。

适用范围:教材内容是同类史实的章节。方法:按照知识要素和内容要点拟定项目,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把教材内容填入表格。

作用:将教材内容表格化,能化繁为简,是繁杂的历史知识条例化,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掌握知识。

3、表解式板书

它是用大小括号的形式,将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要点按史实发展过程或逻辑关系组成的、能显示出历史发展线索或结构框架的图表。

适用范围:适用于课文内容是记述某一史实的教材。

特点:是能把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各种关系条理的展现出来。

4、地理方位板书

利用历史空间性特征,依照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按不同的地理方位板书史实。

关于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1、说课的起源

2、说课的概念:

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评委,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某一具体课程的理解、对这一具体课程所做的教学

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大家进行讨论评说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3、说课的分类

备课型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形式,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说课。

观摩型说课:为培训和辅导教师进行的一种示范型说课。

竞赛型说课:教学竞赛和教学评比的一种形式。

评价型说课:为考核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而进行的说课。

研究型说课:为把某一试验课题或课堂教学的某一专题的探索引向深入而进行的说课。反思型说课:为反思和解决备课和上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讲完课之后进行的说课。二:说课的特点:

1、说课从内涵来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从其内涵来看,说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四个:

一教什么?二怎么教?三为什么要教这些?四为什么要这样教?

教育教学理论在说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

二:说课的特点:

2、从说课的表达形式上来看,具有阐发性它更加突出地表达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指导关系。

说课要以备课为前提,以教案为素材,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去阐发案中之理、理中之案。

说课的表述方式中既需要有说明,也需要有证明,更需要有阐述。

3、从说课的技能上来看,具有鲜明的演讲性

它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为主,来面对同行或评委发表自己的施教演说。

它是动态的,它需要教师把内在的思维成果实现外化的功夫,需要教师心口相应的协调能力和演说的技巧。

要尽可能说的精彩,通过说让听者心悦诚服。因此,说课是一种演讲活动。

4、从说课的水准上来看,具有高层次性

说课理论性,促使教学研究才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说课的阐发性,要求教师做到理论与实践向结合,使教师向着教育理论家靠近。

说课的演讲性,对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等教育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课是一种高层次的教研活动。

5、从说课的实践上来看,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说课的内容即要求非常明确、具体和科学,具有规范性。

第二:说课不受时间、地点和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灵活性。

第三:说课的演讲效能,具有激励性。

第四:说课具有极强的组织力度,具有约束性。

三、说课的内容(说课说什么?)

(一)说教材

1、说课题和内容提要。

2、说该课题在教材中的作用、地位及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知识结构体系和教材编排意图)

3、说教学目标。(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一说教学目标是什么?

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一是课程标准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规定;三是课时教学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

4、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关键。

5、说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二)说学法,即学生的学习方法

(1)针对本节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学生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在课堂上如何操作?它是怎样影响和规定着教师的教法的?

(2)在本节教材中,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实现会学?

(三)说教法,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要做到“四要”:

(1)、要说出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

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2)、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和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3)、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取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4)、要重点说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突破关键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应该是说课的精华和高潮所在,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这一过程反映出说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说出教学程序的总体设计思路,即全程安排了几个主要环节。

(2)、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法、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的具体安排,以及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3)、说出每个环节所需具体时间。

(4)、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即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调整对策。

(五)说板书设计及教学辅助手段的选择。学生说课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首先,区分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两者的评价标准不同。

其次,充分展示突出自己的优势。说课时可以选择能够表现个人特长的部分予以突出,发挥和展示自己的长处,“说”出新意。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说课,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说课的各个环节中,说出自己的创造性和独到之处。

最后,注意课堂体态语的运用。

四、怎样把课说好?

1、充分熟悉教材:

①、反复阅读教材,找出基础知识要点。

②、理清知识脉络。

③、做完例题、练习、习题并提炼基本题型。

④、整理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充分了解教情、学情:①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学要求。

②了解学情,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

③了解高考动向。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和教学目标。

4、考虑教法、学法,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后设计出教学程序。

5、挖掘有关处理的理论依据,理性思考调整每一个教学环节,形成说案。

(二)说案的基本形式

说课稿要按照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来撰写,基本格式起码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年月日年级学科章(节)说课稿】;

2)教材分析:包括本课地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教学流程

写说课稿要特别注意;

1)注意区别教案和说案的不同特点,突出理论性。

教案是为适应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书写具体详细;

说案是为满足听说教师的需要,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要挖掘教学行为所蕴含的教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加以阐述。

2)简明扼要。说课讲稿切忌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说课稿中各个环节及其理论依据要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言简意赅,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用语。

五、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2、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而备课上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

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

(4)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还要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二)说课与上课的不同

六、说课的评价

1、看教材把握水平。

深不深、准不准、透不透、熟不熟。2、看理论水平。

一要看你的理论宽度,即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二要看理论深度;三要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

3、看说课效率水平。

即说课者时间与内容;听者接收信息量的多少,难易程度。

4、看教学基本功水平:①思维能力②诊断能力③语言水平④板书水平⑤教态状况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模式?

是英文model 的汉译名词。

模式一般是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轮廓。是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了的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把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1979年,美国的埃金、考切克和哈德三位学者合著《课堂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中六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具体论述。

1981年,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发表《现代的课》,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教学过程,把现代课堂教学划分为四大类模式。

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在总结广大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力图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乔伊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

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

乔伊斯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即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步骤。”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第四种观点认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个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

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活动的特征及构成:

静态结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

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

动态结构则是教学流程中的组织方式与程序安排。

一个教学活动的静态和动态结构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构建的。

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

1、理论依据(指导思想)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3.操作程序,即达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它规定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

4、实现条件,即策略

主要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

5、教学评价

是指某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指向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二: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

第三: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第四:稳定性

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照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五:灵活性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

第一:古代个别教学的典型模式是教授制。其结构:讲—听—读—记—练。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

从17世纪夸美纽斯开始,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模式。

第三:杜威的实用主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其结构:创设情景—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第四: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

夸美纽斯:

观察(感知)─记忆─理解─练习(判断)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

从“统觉论”出发,设计了四阶段教学模式的程序,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学派将这一模式的程序发展五阶段,即:

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想(结合新旧观念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从新旧观念的联系中得出结论,形成原理、法则与规则)─应用(把已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

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从心理学、生理学出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受,形成概念,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并使概念系统化。

第二阶段:学生进行作业巩固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在20世纪初提出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培养目标影响

的。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目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的需要,是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体系。

由于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单一的结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持了200 年,到20世纪初开始受到挑战。

现代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

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方法论研究的横断科学,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人工智能和电子计算机等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模式

依据的理论和目标的不同,分为四大类:依据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理论构建的,着眼于信息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

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构建,着眼于行为控制和操作反应的行为修正模式;

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构建,着眼于人的潜能和个性的人格发展模式;

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互助理论,着重强调教学中人际关系和师生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社会性品格发展的社会交往模式。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直接经验和生活技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它的出现打破了两个多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局面,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

第一,教学目标

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教学目标从单一转向综合,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智力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模式为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第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也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第三,学生特点

学生特点指心理特征与知识背景两方面。学生特点既包括学生个体方面,也包括班级集体方面

四: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

1、理论导向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强调通过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训练的目的。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认识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以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

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

2、教学基本程序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有以下四种主要途径:

一是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是介绍这节课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

四是创造性地利用学习内容对于生活的辐射,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复习旧课

该教学模式重在通过人的理性认识学习系统的间接经验。通过有机的重复逐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学需要,既可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三:讲授新课。这一程序是该模式的核心。教师将一门学科系统地按课时进行单元分

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新知识的基本结构体系,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教师对新课的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掌握较多的信息。

第四:巩固运用

即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思考、练习或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消化,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

第五:检查评价

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或组织学生进行自检、互检等方法来印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3、教学原则教师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学效果该种模式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由于该模式中,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提供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原则的贯彻。

2、选用这一模式时,要注意其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参照其他教学模式的环节对该模式进行适度的加工和改造。

3、该模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自学—辅导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实验主要有“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语文六步教学法”等。1、理论导向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界根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该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探索中求得知识的掌握与内化。

该模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送的质量。

2、教学基本程序

第一:自学

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独立阅读教材,将原有的知识同新的要求相对照,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教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学生自学要达到的三个水平层次

①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

②绝大部分学生在自学结束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正确的课题内容的逻辑结构;

③学生能够把自学的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其中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能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

第二:讨论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演绎、归纳等推理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分组讨论时要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适当的调配。

第三:启发

对经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点拨、指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点。

要注意教学方法,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避免直接呈现答案。

第四:练习和总结

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作业和实践操作消

化、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对学生的练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强化、总结,使所学的内容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3、教学原则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当适合于自学,难易要适中。

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所要达到的程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点拨,改“以讲为主”为“以导为主”,突出学生的学。

要善于爱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系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解决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矛盾。

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意识。

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尊重他人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5、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 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或专门编写适合该教学模式的教材。

(2)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自学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它关系着整个教学模式功能的发挥,教师要力戒以“讲”代“学”

(4)该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善于启发和组织学生自学,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情境—陶冶式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

1、历史课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定位

第一: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搜集、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第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史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第四:培养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态度。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探求,善于质疑,勇于求知的心理倾向。

第五:培养大文科综合的能力。激活政、史、地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积累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进行多元化的综合学习的经验。

第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2、历史课探究式教学的内容选择

第一:问题性

教师还要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或需要探究的历史问题;指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解读史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综合性

提供的背景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力求涉及政、史、地等多学科知识,启发学生运用有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三:开放性

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提供的史料或问题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不惟一;二是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方法的运用,作业和结果的表达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

第四:现实性

围绕现实热点问题多向辐射,增强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真正领会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质。

第五:实践性

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环节一:设计问题情境,展示例证,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方法:教师以CAI课件逐一展示6个例证,要求学生理解例证材料并思考: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和朝鲜?

环节二:激活已知,辨别例证,提出假设。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系统、完整的开设历史教法课是20世纪的20年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法》专著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亨利?约翰森的著作。 最早确定的是美国式的历史教学论。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1956年,《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把苏联的教学经验概括为: 第一:要使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教师首先要遵循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第二:是要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 第三: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 第四:要布置历史课的家庭作业; 第五:是开展历史课外或校外活动。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变成苏式的了。苏式的教学法对我国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经验促使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即“重视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解放初期的历史教学,“秩序良好”“扎扎实实” 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即《历史教学法概论》。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于友西主编的《历史教学法》。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三:中外教法研究的异同 共同之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差异性: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即是单一的。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要求。 国外有所不同。 其次、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来看,我们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并在全国统一使用。 英美的等国都是实行“多纲”的做法。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欧美国家的要求远没有我们的要求细致和规范。 其四、从研究重点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国家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不同导致各国对教法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一、中学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在古代,中外各国都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16、17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使之基本确定下来。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完善。 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1、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包括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其优点: 它能在一节课内既检查复习旧知识,又讲授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探求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研究和创立能顺应其要求的一整套教与学的方法的科学。 它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的方式与原则、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教师的进修等内容。)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及其发展 1.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 代。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2.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章恒、于同隗(kuí)翻译的苏联 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3.1982年,由京津地区四所高校(北师大、北京师院、北京教育学 院、天师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

因为,教育科学分为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教授的历史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出色的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解释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辬。 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二、简答 1、简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用课程标准老统一教学的要求、来衡量教学工作;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体系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1、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把准的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 3、以此为依据指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社会课程的各个课程标准,是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社会课程各科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147-151) ①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②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和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④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⑤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直接性材料,形成更真切的历史感受,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 3、备课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通常学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和巩固评估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最为重要,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环节。 1.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在师书生三者中,教师是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即备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a.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b.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c.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e.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 历史课程编制的主要原则。 a.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b.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c.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d.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e.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3.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原则。 a.科学性原则,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规定性原则 e.工具性原则 f.渐进性原则 4.新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a.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b.全面阐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 c.精选历史教学内容,适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d.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模块、专题形式出现 e.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 f.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考试改革 5.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a.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b.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c.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d.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e.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6.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主要类型。 a.广义备课与侠义备课 b.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 c.整体备课与局部备课 d.点与线的备课 7.中学历史备课的主要步骤。 a.专研课标与历史教科书 b.拟订课时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d.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e.教学方法的选用 f.编写课时提纲 g.拟定讲授提纲,设计板书内容 8.学期教学备课的主要步骤。 a.全面钻研课标 特别关注历史课标、课标中规定的内容标准和课标中的实施建议,特别是对教学的建议和评价建议。 b.认真通读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了解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初步分析教科书中单元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对教科书中同类的内容加以梳理,对教科书的疑难问题进行先期的处理 c.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状况 d.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分析本学期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时分配,对课堂类型进行安排,选择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9.历史教学中的谈话法与讲述法的区别。 谈话法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4页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 1 课前提问法 课前提问是凯洛夫教学法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批判旧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不要将洗澡水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所采用的课前提问法,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2 新课导语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法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就应该抓住新课导语。每讲授新内容,必须设计好导语,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吸引住,把他们带入新知识的意境里去。 如:讲初中历史“唐朝的衰落”这一节时:“提问:同学们,在我们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里,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是哪

个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的确,唐朝在经济上和国力上都达到过鼎盛时期,但这仅仅是它的前期,从贞观年间算起,到开元盛世,只维持了110多年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是怎样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讲述的课题。” 又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进行分裂活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继续在中国统治下去,于是积极寻找代理人,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 教案讲稿法 从教历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课的讲稿。当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但很值得。因为,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讲稿法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样讲课能避免讲离题、扯闲谈、说重三倒四的话,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好的精彩段,要像演说一样感情充沛地演讲,一气呵成,从而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 人物配话法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在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

导言 一、填空题 1、《初中历史教学论》课程由和两部分组成。 2、《初中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的学科。 3、《初中历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4、《初中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 二、名词解释 1、《初中历史教学论》 三、问答题 1、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教学意义。 2、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与任务 一、填空题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 3、历史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和。 4、根据课标规定,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和。 5、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和。 6、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这些技能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简述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 1、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的性质和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和两个部分。其中是教学大纲的中心。

3、《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和。 4、在课标的“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和三个问题。 5、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 6、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阐明了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和。 7、《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和的方式来构建的。 8、实施建议对、和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9、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 10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11、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和。 12、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即、和。 二、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 2、全人发展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三、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简述题 1、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作用。 2、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及内容。 3、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5、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 6、怎样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