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结】人教必修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水龙吟》上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试结合诗句分析。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2.《水龙吟》的下片使用了哪些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拔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渴望能有刘裕那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宋文帝刘义隆打无准备的仗导致仓皇败退,借此劝戒统治者战前要准备充分;北魏拓拔焘的典故,用意是劝戒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象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请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素材挖掘

1.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下马

草军檄”。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2.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写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了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他写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面对流逝岁月抒发报国之志的感慨,写出了他无论自己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就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让我们履行匡扶正义的天职,坚定为善的意志,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

3.听惯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原贸然以为辛老是僵卧溪堂、伫立愁苦的词家。殊不知辛词婉约中的淡淡情愫含有深沉的政治意味。“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有人说他的豪迈词作稍过了火,也有人说他晚年开始收敛、甚至懦弱。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评价辛弃疾。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场的时间只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士。

他是一个悲愤的武士。闲置二十年对一个满腔热血的武人来说岂止是羞辱。“闲愁最苦”、“烟柳断肠处”都无法真实地描绘辛弃疾心中的痛苦。能让一个九尺男儿写下“断肠”之词,可见他的内心已被煎熬地何等苦闷!后人读着他所谓的婉约名作,读到的是令人怵目的呼唤,使人感受到在他内心堆积已久的愤懑。

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素材储备

1.

辛弃疾词两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鉴赏:第一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三年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时写的词。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

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青山遮不住”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第二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歌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青光洒满人间。作者感叹“白发欺人”,表达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斫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2.辛弃疾小故事

(1)义斩义端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2)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

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

望,病痛消散,辛弃疾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

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

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

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

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

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

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3.辛弃疾诗词名句集萃

(1)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6)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采桑子》

(9)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不长江滚滚流——辛弃疾(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11)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3)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

(1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5)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16)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辛弃疾《沁园春》

(1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18)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1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0)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21)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4.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

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点说辛弃疾,你是一员战将,壮岁曾拥万夫,你只身闯敌营,擒得叛徒归,勇力冲天,胆魄绝伦。分明看见,你沙场秋点兵的英姿,金戈铁马的壮举,饥餐胡虏肉的豪迈,渴饮匈奴血的胆气。然而英雄末路,末路英雄,你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英雄失去用武之地。你只有目睹清江水,哀叹行人泪,听闻那深山中的声声鹧鸪,而你,毕竟是辛弃疾,你收复失地的理想未泯;你报国救民的

志向未消,你期盼着如廉颇奋刀却敌,你相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爱国者自有爱国者的胸

..........

怀,爱国者自有爱国者的心曲

.............。

5.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

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

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

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

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

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

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6.火爆的“弃疾”,易燃的“稼轩”

2014年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关于辛弃疾,我有这么几个印象:一是脾气火爆人勇猛,能文能武能打仗,单枪匹马就敢踹敌

人大营。据史料记载,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中原豪杰并起。辛弃疾带2000余人投耿京麾下,任掌书记。到了绍兴三十二年,弃疾奉耿京之令归宋,拿到节度使大印回来报喜时,却得知部将张安国、邵进已经把老大杀了并归降了金朝。辛弃疾怒了,当即带领50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敌营,干脆利索地将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枭首示众。

二是豪爽,既有钱,又舍得花钱,碰上聊得来的朋友,大把大把的银子甩给人家。他跟陆游没见过几面吧?就因为喜欢陆游写的诗,非要出钱给陆游盖一座房子,把陆游感动得什么似的。

三是喜欢房子,尤其喜欢大房子。辛弃疾投奔南宋时20多岁,到了40岁便当上副省长兼财政厅长(转运副使)。彼时,他在江西上饶买地盖房,这所房子的名字跟他的号一样,叫“稼轩”,乍一听,好像是看庄稼的小屋,其实超大超豪华,占地100多亩,有房100多间,三面环水,环境优美,奇花异草,假山鱼池,应有尽有。哲学家朱熹是他的好友,路过他家时进去一瞧,“以为耳目所未曾睹”,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的房子!

不幸的是,这所大房子后来失火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花园别墅变成焦土,辛弃疾不泄气,又掏钱在江西铅山盖了一所更大更豪华的房子。

火爆脾气的辛弃疾活了68岁,他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也见识过很多场大火。除了他的“稼轩”失火,还见过镇江府衙失火,见过南京军火库失火,也见过临安城里皇宫失火。后来他去滁州做官,滁州的民房也经常失火,以至于他不得不让官府发放免息贷款,好帮助市民重建家园。

辛弃疾不是火命,他见识的火灾并不比其他宋朝人更多。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临安城里还发生过一场更大的火灾,大火从皇宫以北开始烧起,很快烧遍全城,大半个杭州被夷为平地,多数市民无家可归,文武百官只能跑到西湖上借船办公。有人说这场大火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南宋第一个年号叫“建炎”,这当然是胡扯,明白人都知道,真正原因在于房子本身——那时候的房子大多是木构建筑,跟“稼轩”的字面意思差不多,基本上相当于用庄稼杆盖的房子,特别易燃,一烧就是一大片,想泼灭都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座座花红柳绿的房子,变成一堆堆乌漆麻黑的瓦砾。

宋朝人自始至终都没能把易燃的木构建筑改成不易燃的钢筋混凝土,此后元、明、清三代的人们,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于是火灾继续发生,一场场烧过去,一直烧了近千年。到了民国,来自国外的钢筋水泥开始被政府提倡和推广,在抵挡火灾方面表现卓越,所以民国时代的兵火虽然频繁,住宅失火却并不多见。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相关推荐: